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   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周五 6月 12, 2020 1:23 pm

2020061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志求滿足曰願;
誓願上求佛道,
應世下化眾生,
致敬盡未來中,
誠正成就願行。

  大家要用心聽了。學佛、聞法都要用心,尤其是在聽法,聽法用心、清楚,聽進去,入心頭、記住,我們才有辦法聽再說、再傳,所以心不可分散。修學佛法要志求滿足,聞、思、修;聽,好好思惟,好好修行。我們若能夠三項合起來,那就沒有困難。聽法,現在在聽了,只要將心會合起來,細細思考;了解法之後我們就能夠行,身體力行。日常與人互動輕聲柔語,不論聽到什麼話,我們順意或不順意,我們都同樣要用心,以法回應。這樣我們的心念才不會散亂掉,永遠心,法水滋潤著我們的心,所以叫做「志求滿足」;求進來,就不可讓它漏掉,句句入心,事事謹記,這我們才能夠法無漏。

  這幾天都向大家說「漏」,法入我們的心,不要讓煩惱帶走了,所以法還是行諸內心。這樣這個願,這叫做願,我們聽法若沒有願,你哪會來聽呢?而聽法就是要有願,法才會入心。法入心,就是要有願,才有辦法處眾入群。在人間對人處世這無不都是願,所以我們「志求滿足曰願」。再來,「誓願上求佛道」。我們這輩子一定要立誓願,修行是以真誠的心來修。真誠的心,就是要修行的時候就要立誓願了:今生此世,我決定的方向就是走入佛道;我的決定,在佛道上我要步步精進,為己求佛法,為眾生要精進。這種為己為人,這個願心,所以說「誓願」。

  我們是入世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再來呢?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四弘誓願。所以我們在這裡,佛陀開始要付囑給我們的法,我們應該要立誓願。不是聽法就好,我們法要入心,法要傳於人間,這都是我們的心願,所以一定要誓願,誓願在上求佛道。既然要求佛道,佛陀要傳法,我們為何不要去接受它呢?當然人人要有誓願,想要接受佛法,這也就是誓願。所以,「應世下化眾生」。我們應這個誓願,就是要入世間去,下化眾生,這都是我們的願。所以,「致敬盡未來中」。我們滿心都要至誠的敬恭,所以叫做「致敬」。我們要至誠的虔誠,尊敬這部經。

  佛陀既殷殷而說,很認真說,暢他的本懷,盡他內心的話,法說出來。這是多麼重大的事情,我們當然要用很恭敬的心,我們接受了,那就是發願:盡未來中,盡我的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的未來,絕對用心傳承這部經,不僅僅是今生此世,接下來我要發心立願。生生世世叫做「盡未來中」,未來的長長久久、生生世世沒有離開心願,既然接受我就沒有離開了。「誠正實成就願行」。我們絕對要成就,用我們至誠的心,用我們沒有偏差的方向,我們絕對要成就,成就這個願力。這個願力,就是已經聽佛說法了,法已經在內心了,佛陀這麼殷勤、認真在付託我們。三摩其頭,就是很殷勤誠意,疼惜的盼望,希望他的法我們要代代傳承下去。這是佛陀要向我們的交代,所以我們應該要立誓願,要虔誠,要信願奉行。來,前面的經的文就是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時諸菩薩摩訶薩,聞佛作是說已,皆大歡喜遍滿其身。」

  那個時候,佛陀這麼的用心、這麼的疼惜、這麼的殷勤,這樣的交代,這是要成長我們的慧命。不斷殷勤交代,交代這麼多的大菩薩。這些菩薩聽,大家都很歡喜;那種的歡喜,人人被看重,佛陀這個法不是交代一個人,是在場所有所有的菩薩。佛陀一個姿勢,三摩菩薩摩訶薩頂,是每一個佛陀所付囑,要交代給大家,所以大家全都皆大歡喜。

經文複習:「益加恭敬,曲躬、低頭,合掌向佛,俱發聲言: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」

  大家都很歡喜,所以「益加恭敬」。本來人人就很恭敬佛了,現在佛陀這麼的慎重,這麼廣大的愛,愛護這麼多的人,殷殷教育,再謹慎、用心來交代,所以大家覺得倍受看重,每一位菩薩都是很歡喜,「益加恭敬」。大家很合齊,曲躬、低頭,用最大的禮節,很合齊,這樣合掌了。「俱發聲言」,又同時發聲,那個聲音宏大整齊,這樣說:「如世尊勅。」就是世尊的教勅,這樣的教育我們,殷勤的交代,所以我們應該「當具奉行」。我們的責任會全部負責,我們會全部,「當具奉行」,要完全都照這樣來接受,照這樣來走,下面接下來再說,。

經文:「唯然,世尊願不有慮。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」;確定如佛之所付囑,請佛莫以為慮。

  「唯然」,唯然就是確定;佛這樣說了,就是這樣。「我們決定了,佛這樣說,我們就是這樣決定。」「確定如佛之所付囑」,就照佛陀您向我交代的,「請佛莫以為慮」。佛陀既然這樣交代了,「佛啊,不必再擔憂了,我們大家會遵照佛陀您所交代。啊,不必擔憂啦!」這是所有的菩薩,大家異口同聲,這樣發出來的聲音。

*以願負重責,願請勿為慮!菩薩安住靜慮,超越串習順逆,極善純熟自在,菩提靜寂清澄。

  「以願負重責」;大家發出這樣的願心,讓佛陀安心,我們大家都會依照佛陀您所付託的,我們一定會照這樣,不必擔憂。所以,以願負重責任,「我們大家願意來負起這樣的責任。」「願請勿為慮」,大家既有這個願,「就請佛啊,您就不要擔憂。」所以,「菩薩安住靜慮,超越串習順逆」。意思就是,菩薩,每尊菩薩,這些都是大菩薩,很多都是已成就的菩薩。所以現在再聽佛陀這樣的交代,他們很有信心,他們會負起佛陀所付託,會將這個法承擔起來,再來教育還未成就,就是修行沒有多久,道心還未很堅切的這些人,這些大菩薩也願意為未來那些人,再繼續教育下去。所以這些菩薩現在接受佛陀所付託的大法,已經發菩薩心了。

  就像這些大弟子,道心也很堅固了,在場的菩薩也都已有成就了,這些已經安住靜慮。「靜慮」就是靜思惟,就是在禪定。每一個人的心都真正決定,禪、思惟,心安住在法中。佛陀來付託法,大家本來就住在法中,所以叫做「安住靜慮」。佛陀來付託,然他們原來就已經在法中了。所以請佛不必擔憂,人人已經「超越串習順逆」。這佛法,大、中、小法都連串起來了,好像珠子,粒粒的寶珠都已經將線這樣穿進去、穿進去,粒粒的珠已經用線串成了。所以已經這樣,不論是心還未決定的,現在也受付囑了;已成就的,會願意將這些顧好,將他們教育好,所以佛陀不必擔憂。這就像大哥懂得顧弟弟,不必擔憂。

  所以,「極善純熟自在」。這都已經很純熟了。佛陀四十多年的教育,應該也說過去生中有結的緣,今生受佛所教育,這因緣已經連串起來了。所以說是「菩提靜寂清澄」,心所有的煩惱、雜念、無明,已經受佛陀的法,已經受法水洗滌了所有的煩惱。粒粒珠都清淨光瑩,發光了、發亮了,靜寂清澄,無染污穢了。意思就是大家都清淨了。

*我等今日,耳提面命,親聞是經,親得付囑,將來之世,如佛教勅,如法教化,如說修行也。

  所以,「我等今日,耳提面命,親聞是經,親得付囑,將來之世,如佛教勅,如法教化,如說修行也」。就是這樣,這都是大家一起說的話。「大家今天耳朵又聽到佛陀再提起,當面又為我們付囑了,當面又這樣對我們交代、這樣說。我們現在大家都在這裡聽,大家都聽得很清楚了,這部經已經入耳、入心了,也是入行了。」所以,「親聞是經,親得付囑」。人人已經將經抱在內心了。

  「將來之世」,不只是僅僅這輩子,還有來生來世,同樣,今天佛陀的教法,就是來生來世的教育,我們都會「如佛教勅」。就是來生來世,與現在佛所教的,我們同樣都要延續下去,所以「如法教化」。就像這樣,今生此世,佛陀在世對我們的教育,我們在世幸遇佛陀,接受佛陀的教育。哪怕我的來生來世,我還是同樣如佛所教化,也會再繼續如是受教,去到了來生來世,如說修行。來生來世就像現在佛所教育一樣,這樣修行,這就是約定在未來。

經文:「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」

  這就是又再加強語氣,向佛陀這樣說:「就像佛陀您在世,現在在對我們教育的一樣,我們絕對對全部所教法,將小、中、大教,一切一切完全都信受奉行下來。」所以是這樣,決定是這樣,「世尊啊!不要擔憂。」「佛陀啊!您不要掛慮,我們絕對會受您的教法,您不要掛慮。」這就是表示師徒的情,佛陀掛慮佛法將來傳法的問題。在眼前的弟子很有信心,安慰佛陀,「您絕對不用煩惱,我們一定一定會接受它,我們一定會如法傳教,佛陀不用擔憂,我們會如法修行。」這在安慰佛陀。
*菩薩因佛三敕故三反答之。願不有慮: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。

  「菩薩因佛三敕,故三次回應答之」;菩薩因為佛三勅,所以菩薩三反答之,就是三次重複,三反就是重複。佛陀交代三遍,弟子也是三次反覆,同樣都這樣的回答。所回答的都是同樣這句話,「願不有慮」。可見這種難分捨,與在安慰,「不必擔憂啦!」大家明明知道佛陀年紀大了,在做交代了,雖然捨不得離開,不過也請不必擔憂。用這樣重複、重複…,佛陀重複的交代,弟子三次重複的安慰,不必擔憂。

  所以,「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」,不用擔憂,將來這部經是不是能夠弘傳下去呢?將它宏揚廣大,讓人人能夠受持。「佛啊!您不必擔憂,將來一定讓這部經的精神、理念更加弘廣,更加廣大去宣教。」普遍讓人知道,還能夠讓大家身體力行在人群中,這是未來弟子的責任。是啊,弘揚廣大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要將佛陀的精神傳入人群中,富有的人,教育他們富中之富;既富有財富,你就要富有付出的愛心,不斷為苦難人去付出。

  就如昨日,昨日在開會的時候,有兩位,兩位母女就來了。她們為了這次疫情,知道人間有這麼大的疫情,需要幫助的地方很多,她們來發大心,付出了一筆大的力量,指定「就是這次師父您負擔很重,我們知道,為您多少減輕負擔。」這筆多少減輕負擔,我接過來,「哎呀,減輕很多了,感恩啊!」這就是發願。有錢的人就要出錢,有力的人將法,善法普遍傳承,讓更多有力的人出力,有錢的人去出錢,讓天下苦難人能夠接受到庇護,能夠接受到幫助。如何能夠預防病毒不再擴散?要如何來預防人人的平安?這就要用心、用力、用錢,去換取無量數防護的工具,去付出。

  這幾個月來,就是在做這些事情。眾生有苦難,人間菩薩就要起動,要先有心,就能付出他的力。所以,有錢出錢,有力的人認真做,就是用身去行動,用心去付出,這就是菩薩行願。願,這個願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;佛陀的教育,願意用在我的心、我的行動。所以,將我的身、心行動在人間,又再教育更多人,身心虔誠,願意付出,這就是如來的大力量。雖然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將要入滅之前再三地交代,那個時候在場多少菩薩的承擔,就是「願不有慮」,不必擔憂。「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」,不必擔憂未來沒有人負責,會很多人都願意負責,在人間裡。所以您不必擔憂,弘通這個教法是人人有責任。

*欣聞佛付囑,得如所願,皆大歡喜,踊躍無量,三業虔誠,仰謝如來。

  接下來說,「欣聞佛付囑」。在場的人,佛陀在付囑他們,這些,大家都要有責任,不僅僅是一個人,指定一個、兩個,不是,是大家。當然大家就很歡喜,人人平等,受佛所愛護。佛對每一個弟子都是同樣的愛、的付囑,故都是佛所看重的人,所以大家很歡喜。「欣聞」,歡喜聽到了,聽到佛陀這樣的交代,這樣的囑付、付囑,所以「得如所願」。本來大家內心也這樣想:佛陀,將來那個法是不是會交代給我?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盼望,有這樣的願力,願意承擔。今天佛陀已經親口付囑給大家,人人有這樣的力量,人人要負起這樣的責任,正是大家心所願,大家歡喜,願意接受。「得如所願」所以「皆大歡喜」,那就「踊躍無量」,那個內心的澎湃,很歡喜,歡喜佛陀對他們的看重,法交代給他們大家。

  所以,「三業虔誠」,就「仰謝如來」。三業就是身、口、意;身體很願意來承擔,口頭就是同聲,願意發願,同聲說:「我願意!」心呢?更加歡喜,這種的願意,全心,心真的很歡喜。佛陀這樣的看重、付囑,所以大家通通歡喜,無法去測量。這個三業;身、口、意三業,我都至誠。口頭的願意,也是內心的願意;身體也已經曲躬、合掌,表達出那個很敬恭的誠意了,感謝如來。

*如來再三付囑,是即為珍重此法。菩薩三復回應領受,亦即敬謹奉行。

  「如來再三付囑,是即為珍重此法」。如來為何再三再三這樣一直交代,一直向大家交代?一而三,這就是表示很珍貴,因為它是佛的本懷。所以對佛來說,這個法是他一生中內心的本懷,是他的珍寶,所以「珍重此法」,對這部《法華經》,佛陀最重視,也是諸佛佛佛道同。所以「菩薩三復回應領受」,所有的菩薩、弟子也是視為最敬重,所以「亦即敬謹奉行」,非常的敬重,也很謹慎要接受,這「敬謹奉行」。這就是要我們大家要很用心啊!

  《法華經》一路一直說下來,本、跡二門都完成了,現在一直在交代了,再度回復,是要讓大家知道這部經是多麼重要,要如何增長慧命。智慧要如何增長起來?要重視這部經。佛陀再三交代。所以請大家聽到這段文,更要謹慎、敬恭,來重視這部經,聽了之後入心,還要身體力行,還得要傳承教法,這是很重要。所以請大家,要看重、敬恭,好好將這部經謹記,身體力行,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   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周五 6月 12, 2020 2:28 pm

2020年6月12日上午5:20] 農曆閏四月二十一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囑累品第二十二》經文:【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志求滿足曰願,誓願上求佛道,應世下化眾生,致敬盡未來中,誠正成就願行。」

(1)「學佛、聞法都要用心」:大家要用心聽,學佛、聞法都要用心。尤其是在聽法要用心聽清楚,入心頭、要記住;才有辦法聽,再說、再傳,心不可分散。

(2)「修學佛法,志求滿足曰願,」要志求滿足「聞、思、修」;聽,好好思惟,好好修行。若能夠三項合起來,那不困難。現在在聽法了,只要將心會合起來,細細思考;了解法之後,我們就能夠「行」,身體力行。

(3)「日常與人互動,輕聲柔語,以法回應」:日常與人互動,輕聲柔語,不論聽過什麼,我們順意或不順意,我們都同樣要用心,以法回應。

(4)「心念不散亂,句句入心,事事謹記,法無漏」:永遠,心,法水滋潤著我們的心。叫做志求滿足,求進來,就不可讓它漏掉。句句入心,事事謹記,才能夠法無漏。常向大家說「漏」,法入心,不可讓煩惱帶走。

(5)「法,行諸內心,聽法就是要有願,法才會入心,才能處眾入群」:這樣這叫做願。聽法若沒有「願」,哪會來聽呢?聽法就是要有願,法才會入心;法入心,才有辦法處眾入群。對人處世,無不都是願,所以「志求滿足曰願」。

(6)「誓願上求佛道」:我們這輩子一定要立誓願,修行是真誠的心來修。真誠心,就是要修行時,就要立誓願:我今生此世,決定方向,就是走入佛道;在佛道上要步步精進,為己求佛法,為眾生要精進。這種「為己,為人」這個願心,所以說「誓願」。

(7)「四弘誓願: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:我們是入世,四弘誓願。佛陀開始要付囑給我們的法,我們應該要誓願、立誓。不是聽法就好,法要入心,法要傳於人間,這都是我們的心願。一定要誓願在上求佛道。

(8)「應世下化眾生,致敬盡未來中」:既然要求佛道,佛道要傳法,我們為何不要去接受呢?當然人人要有誓願,想要願意接受佛法,這也就是誓願。所以「應世下化眾生」,我們應這個誓願,就是要入世間去,下化眾生,這都是我們的願。所以「致敬盡未來中」。我們滿心都要至誠的敬恭,叫做「致敬」。要至誠的虔誠,尊敬這部經。

(9)「暢佛本懷,法說出來,要用恭敬心接受,誓願用心傳承」:佛陀既殷殷而說,很認真說,暢佛的本懷,盡他內心的話,法說出來,這是多麼重大的事情。我們當然要用很恭敬的心來接受,那就是發願:盡未來中,盡我的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的未來,絕對用心傳承這部經,不是只有今生此世。」還要發心立願,生生世世叫做盡未來中,未來的長長久久,生生世世,沒有離開心願,既然接受我就不離開了。

(10)「誠正成就願行」:用我們志誠的心,用我們沒有偏差的方向,絕對要成就這個願力。這個願力就是已經聽佛說法了,法已經就在內心,佛陀這麼地殷勤、認真在付託我們。

(11)「佛陀三摩其頭,盼我們代代傳承佛法,虔誠的信願奉行」:佛陀就是很殷勤誠意、疼惜的盼望,希望我們將佛的法要代代傳承下去,這是佛陀要向我們的交代。我們應該要立誓願,要虔誠,要信願奉行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時諸菩薩摩訶薩,聞佛作是說已,皆大歡喜遍滿其身,益加恭敬,曲躬、低頭,合掌向佛,俱發聲言: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】

(1)「佛陀不斷殷勤交代,三摩菩薩摩訶薩頂,付囑每一個,皆大歡喜,遍滿其身」:佛陀這麼地用心、這麼地疼惜、這麼地殷勤的這樣交代,這是要成長我們的慧命。不斷殷勤交代這麼多的大菩薩。這些菩薩,聽,大家都很歡喜;那種的歡喜,人人被看重,佛陀這個法不是交代一個人,是在場所有的菩薩。佛陀一個姿勢,三摩菩薩摩訶薩頂,是指付囑每一個,佛陀都所付囑,要交代給大家,大家全部皆大歡喜。

(2)「益加恭敬」:大家都很歡喜,本來人人都是很恭敬佛,現在佛陀這麼地慎重,這麼地廣大的愛護這麼多的人,殷殷教育,再謹慎、用心來交代。大家覺得倍受看重,每一位菩薩都是很歡喜,「益加恭敬」。

(3)「曲躬、低頭,合掌向佛,俱發聲言: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」:大家很合齊,曲躬、低頭,用最大的禮節,很合齊,這樣合掌,又是同時發聲。聲音宏大整齊,這樣說:「如世尊勅」,佛陀這樣地教育我們,殷勤地交代,我們應該「當具奉行」。我們的責任會全部負責,我們會全部奉行,應該要完全都依照這樣來接受。

4、釋譯經文:【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】:確定如佛之所付囑,請佛莫以為慮!以願負重責,願請勿為慮!

(1)「唯然。確定如佛之所付囑,請佛莫以為慮!」:唯然就是「確定」。佛這樣說:「就是這樣。」「我們決定了,佛這樣說,我們就是這樣決定。」「如佛之所付囑」,就依照佛陀您向我交代的,「請佛莫以為慮!」佛陀既然這樣交代了,「佛啊,不必再擔憂了,我們大家會遵照佛陀您所交代。啊,不必擔憂。」這是所有的菩薩,大家異口同聲,這樣發出來的聲音。

(2)「以願負重責,願請勿為慮」:以願負重責任。大家發出這樣的願心,「讓佛陀安心,我們都會依照佛陀所付託的,一定會照這樣,不必擔憂。」以願負重責任。「我們大家願意來負起這樣的責任,願請勿為慮!」大家既然有這個願,也就「請佛您就不必煩惱!」

5、『菩薩安住靜慮,超越串習順逆,極善純熟自在,菩提靜寂清澄。』

(1)「菩薩安住靜慮,超越串習順逆」:每尊菩薩,這些都是大菩薩,很多都是已成就的菩薩。現在再聽佛陀這樣地交代,他們很有信心,他們會負起了佛陀所付託;會將這個法承擔起來,再來教育還「未成就」的,就是修行沒有多久,道心還未很堅切這些人。這些大菩薩也願意為「未來那些人」再繼續教育下去。

(2)「心安住在法中」:這些菩薩,現在接受佛陀所付託的大法,已經發菩薩心了。就像這些大弟子,道心也很堅固了,在場的菩薩也都已有成就了,這些已經安住靜慮。「靜慮」就是靜思惟,就是在禪定。每一個人那個心都很決定,禪、思惟,心安住在法中。佛陀來付託法,大家本來就是住在法中,叫做「安住靜慮」。佛陀的付託,他們原來就已經在法中了。

(3)「請佛不必擔憂」:已經人人「超越串習順逆」。這佛法,「大、中、小」法都連串起來了,好像珠子,粒粒的寶珠都已經將線這樣穿進去、粒粒的珠已經串成了線。不論是心還未決定的,現在受付囑了;已成就的,會願意將這些顧好,將他教育好,所以佛陀不必擔憂。這就像大哥懂得照顧弟弟,不必擔憂。

(4)「極善純熟自在」:這都已經很純熟了。佛陀四十多年的教育,應該也說過去生中有結的緣,今生受佛所教育,這因緣已經連串起來了。

(5)「菩提靜寂清澄」:已經把心的所有煩惱、雜念、無明去除,已經受佛陀的法,已經法水洗滌了所有的煩惱。粒粒珠都清淨光瑩,發光、發亮了,靜寂清澄,無染污穢。意思就是大家都清淨了。

6、『我等今日,耳提面命,親聞是經,親得付囑,將來之世,如佛教勅,如法教化,如說修行也。』

(1)「我等今日,耳提面命」:大家今天耳朵又再聽到佛陀再提起,當面又為我們付囑了,當面再這樣對我們交代、這樣說。我們現在大家都聽得很清楚了,這部經已經入耳、入心了,也是入行了。

(2)「親聞是經,親得付囑,將來之世,如佛教勅」:大家已經將經鋪在內心中了。「將來之世」,不只是僅僅這輩子,還有來生來世,同樣今天佛陀的教法,就是來生來世的教育,我們都會「如佛教敕」。就是來生來世,與現在佛所教的,我們同樣要延續下去,所以「如法教化」。就像這樣,今生此世,佛陀在世對我們的教育;我們在世幸遇佛陀,接受佛陀的教育。哪怕我的來生來世,也是同樣「如佛教勅」。

(3)「如法教化,如說修行也」:我也會再繼續如是受教,到了來生來世,就像現在佛所教育,同樣這樣修行,這就是約定在未來。

7、【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】

(1)「完全信受奉行」:這就是再加強語氣,向佛陀這樣說:「就像佛陀您在世,現在對我們教育的一樣,我們絕對全部完全所教法從小、中、大教,我們都一切一切完全信受奉行。所以是這樣,決定是這樣,世尊啊!不要擔憂。

(2)「師徒之情,請佛莫憂慮,如法傳教」:「佛陀啊!您不要掛慮了,我們絕對會受您的教法,您不要掛慮」,表示師徒之情,佛陀掛慮佛法將來傳法的問題。在眼前的弟子很有信心,安慰佛陀,「您絕對不用煩惱,我們一定、一定會將接受它,一定會如法傳教,佛陀不用煩惱,我們會如法修行。這樣安慰佛陀。

8、【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】:菩薩因佛三敕,故三次回應答之。

(1)「菩薩因佛三敕,故三次回應答之」:菩薩因為佛三敕,所以菩薩三番答之,就是三次重複,三番就是「重複」。佛陀交代三遍,弟子也是三次反複同樣這樣的回答。所回答的,同樣這句話「願不有慮」,可見這種難分捨與在安慰,不必煩惱。大家明知道佛陀年紀大了,在做交代了,雖然捨不得離開,不過也不必擔憂了,用這樣重複、重複,佛陀重複的交代,弟子三次重複的安慰,不必擔憂。

9、【願不有慮】: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。

(1)「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」:不用擔憂,將來這部經是不是能夠弘傳下去嗎?將它宏揚廣大,讓人人能夠受持。「佛啊!您不必擔憂,將來一定讓這部經的精神、理念更加弘廣,廣大去宣教」,普遍讓人知道,還能夠更讓大家身體力行在人群中,這是未來弟子的責任。是啊,弘揚廣大。

(2)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將佛陀的精神傳入人群中,向富有的人,教育他們富中之富;既富有財富,你就要富有付出的愛心,不斷為苦難人去付出。

(3)「富中之富」:就如昨日在開會時,一對母女就來。她們知道這次人間這麼大的疫情,需要幫助的地方很多,她們來發大心,付出了一筆大量的力量。指定(捐善款),「知道這次師父您負擔很重,希望多少能減輕您的負擔。」這筆多少減輕的負擔,我接過來,「哎呀,減輕很多了。感恩啊!」

(4)「善法普遍傳承,為天下苦難人而付出」:這就是發願,有錢的人就要出錢;有力的人,將法,善法普遍傳承,讓更多人,有力的人出力,有錢的人去出錢,為天下苦難人能夠接受到庇護,能夠接受到幫助。如何能夠預防這個病毒不可再擴散,要如何來讓人人的平安?這就要用心、用力、用錢去換取來了無量數,防護的工具,去付出。

(5)「行願:眾生有苦難,人間菩薩就要起動」:這已經幾個月以來,就是在做這些事情,眾生有苦難,人間菩薩就要起動,要先有心,就付出他的力。所以,有錢出錢,有力的人認真做,就是用身去行動,用心去付出,這就是菩薩,行願。

(6)「身心虔誠,行動付出在人間,就是如來的大力量」:這個「願」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,願意用在我的心、我的行動,將我的身、心行動在人間,再教育更多人,身心虔誠,意願付出。這就是如來的大力量。

(7)「弘通教法,人人有責」:雖然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將入滅之前,再三的交代,那個時候,在場多少菩薩的承擔,就是「願不有慮」,不必煩惱,「請如來勿以將來弘通受持此經為慮」,不必擔心未來沒人負責,會很多人都願意去負責,在人間裡。您不必擔心,弘通這個教法是人人有責任。

10、『欣聞佛付囑,得如所願,皆大歡喜,踊躍無量,三業虔誠,仰謝如來。如來再三付囑,是即為珍重此法。菩薩三復回應領受,亦即敬謹奉行。』

(1)「欣聞佛付囑,得如所願。人人平等,受佛所愛護」:佛陀在付囑在場的大家都要有責任,不是只有一個人,指定一個、兩個,不是,是大家。當然,大家就很歡喜啊!人人平等,受佛所愛護。佛對每一個弟子都同樣的愛的付囑,受佛所看重,大家很歡喜;「欣聞」,歡喜聽到了佛陀這樣的交代,囑付、付囑,所以「得如所願」。

(2)「人人願力承擔,皆大歡喜,踊躍無量」:本來大家內心也這樣想:佛陀,將來那個法是不是會交代給我?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盼望,有這樣的願力,願意承擔。今天已經佛陀親口付囑給大家,人人有這樣的力量,人人要負起這樣的責任,正是大家心所願,大家歡喜了,願意接受,「得如所願」,所以「皆大歡喜」。那就「踊躍無量」,那個內心的澎湃,很歡喜,歡喜佛陀對他們的看重,法交代給他們大家。

(3)「三業虔誠,仰謝如來」:三業就是「身、口、意」。身體很願意來承擔;口頭就是很同聲,願意發願,同聲說「我願意」,心就更加歡喜了,這種的願意,全心,心真的很歡喜。佛陀這樣地看重、付囑,所以大家通通歡喜,無法測量。這個「身、口、意」三業至誠。口頭的願意,內心的願意;身體也已經曲躬、合掌,表達出很敬恭的誠意,感謝如來。

(4)「如來再三付囑,是即為珍重此法」:如來是為什麼再三、再三的這樣一直交代,一直向大家交代,一而三,就是表示很珍貴,因為它是佛的本懷。對佛來說,這個法是他一生中所內心的本懷,他的珍寶。所以「珍重此法」,這部《法華經》是佛陀最重視,也是諸佛,佛佛道同。

(5)「菩薩三復回應領受,亦即敬謹奉行」:這部經也是所有的菩薩、弟子視為最敬重,也是很謹慎要接受,「敬謹奉行」就是要我們大家要很用心!

(6)「佛陀再三交代,《法華經》很重要,增長慧命」:現在一直在交代了,再度要讓大家知道,這部經是多麼重要,要如何增長慧命,智慧要如何增長起來?要重視這部經,佛陀再三交代。

(7)「身體力行,傳承教法」:請大家聽到這段經文,更要謹慎、敬恭,重視這部經,聽了之後,入心,還要身體力行,還得要傳承教法,這是很重要!請大家要看重、敬恭,好好將這部經謹記,身體力行,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1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