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   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周六 6月 13, 2020 2:21 pm

2020061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志求滿足曰願,攀緣境礙;
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;
靜慮能生定力,無攀緣念。

  用心。我們人人都有心願,我們想要求的心願,能夠滿足這心願,到底我們是要求什麼呢?一直要求啊,求,這心就是在攀緣境,攀緣的境是最障礙我們的心。心有願,不是僅僅在攀緣中,攀緣就是心不定,「我對這項事情我也有願,那項我也有願;這一項我要求,那一項我也要得。」有求有得的心態不斷,那個心就沒有定處,這要求什麼願都難啊!難得的願,如何能滿足呢?凡事不必求到如何的滿足,也不需要再特別發什麼願,只要有一個方向,方向正確,用心向前走就對了,心靜下來。

  所以我們要「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」。光只是在那裡一直說,「我想要做什麼,我想什麼計畫,我想……。」喔,很多事情,什麼東西要讓它如何完成,只是一直在那個地方,沒有的東西要如何將它完成到有?這也是浪費了時光,也不需要。這些東西已經都滿足了,還有什麼沒有的要成有呢?這光是一直說一直說,內心一直在想,一直在說,這樣有用嗎?唉,也是沒有用。說,要說多少呢?「言語道絕」,說到最後才想要做,那太慢了,我們的心光只是放在那裡在轉,沒有想什麼事情是對的。我們就是要把握時光,分秒趕快好好把握;不要計較,不要想那麼多,對的事情,總是做做就對了。若有這麼簡單的觀念,採取身體力行,一個定向,定的方向,一個定向往前走。

  這就是常常在說的話,而我們是不是常常都有照這樣走?這樣在聽,「有了解嗎?」「有啦。」「有照這個方向做嗎?」「有在想啦!」「想通了沒?」「差不多啦!」「何時可以,什麼時候可以往這個方向去呢?」「我要看更清楚一些。」藉口就是很多,時間沒有在等我們,該做的要趕快做。思慮,思慮太多了,事物就像時間秒鐘同樣,一直逼過來。現在你沒有做,沒有選擇好,隨著時間也是飄過去。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時間,很簡單想,該做的接來,做就對了。這就像我們現在,佛陀一直在叮嚀了,過去說的這麼多法,而你們有在準備嗎?準備好了嗎?有決心嗎?有願力嗎?有決心、有願力,願意接受佛陀的叮嚀、教育。我們願意了,那就要趕快接受,要相信自己的定力。我們自己的心下決定了,這志願,接受到這樣的法,就要真誠受法、傳教、說法,分毫都不能偏差,秒秒必須要精進。

  這就是佛陀要付託給我們,世間法,要及時入人群,這就是佛陀想要付託。時間一直逼過來,我們就要聽清楚,下定決心,將我們很複雜的心趕快去除掉,用最清新、堅定的毅力,將心志調適好,準備接受佛陀的教法。所以這需要的,那就是靜慮,「靜慮能生定力無攀緣念」。心要去除掉了前面這句「志求滿足」,只是想要得到願,但是心還未定,在那種攀緣境界,來障礙我們。我們若知道,我們會有責任,所以要準備好責任感,過去的有所攀緣,我們就要趕緊將它去除。這些習氣、這些煩惱,事事計較,一些事情在那個地方攀到緣,想很多、解不開,這種永遠就是無法下定決心做好一件事情。攀緣就是無定處,就像猴子,從這枝樹枝,要再攀到那枝樹枝;這棵樹還覺得不安穩,要再攀過那棵樹,牠沒有停歇的一念心。這我們法就無法定法在心。

  所以我們有心,要如何求法?只是志求滿足,這個法、這個願,心若還會攀緣,煩惱只是我自己的想法,我要做什麼事情,我有我的想法,就無法與別人的想法將它會合起來。這就是自障礙道,也障礙他人,這法要如何普遍進行?也會有其他的煩惱來障礙。「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」,大家都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句話,事啊、物啊,我們的心若簡單,話就不必說很多;若不簡單,事物將要進行,也就因言論很多。言語,路就絕了。只是一直要說很多方法,其實很簡單的事情,也就是因很多規矩、方法讓事情在那當中停滯下來。這是障礙,事難成。

  而我們應該就是要靜慮,我們承受一件事情,量自己的力量,相信自己,自己的力量還得要來號召,接受其他人的力;其他的人,他們提出來正確的方法,道志一同。這條路與這個志願,我們只要是共同的,這樣力就穩定下來。就像自己心思已定,力量就生出來,這就是要去除了攀緣的心。攀緣的心,就是心不定,這叫做攀緣。我們若心定下來,自然這個攀緣就去除,沒有攀緣的心。

*過去未求,而今忽得曠世稀寶,喜未曾有。

  所以我們要有一個,「過去未求」,過去沒有想到我要去得什麼。「而今忽得」,現在有事情要交代了,就是看你有足夠力量要交代給你。現在有這樣要交代了,我們就要趕快轉一個念。「曠世稀寶,喜未曾有」,就要說:「啊,我沒有想到我會有力量,既然看得我有力量,我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。曠世稀寶啊!本來不敢想我有這樣的力量,竟然現在說我有力量。啊,這實在是很不容易啊!」原來對自己沒有信心,別人對我有信心,我會很歡喜,就像得到曠世稀寶一樣,所以要很歡喜。而歡喜後要怎樣呢?接受!接受起這個責任,只要你接受這個責任,自然你的力量就起來了。人看重你,你自己有信心,自然你就能夠達到這分受付託的力量。

  現在佛陀在教育我們,來到這個地方,付囑。他尋尋覓覓,開頭的時候就要向大家說:「我現在有事情,就是要拜託大家,很盼望大家要發這念心,要有心理準備。」要付託誰,人要很有承擔,甚至自己也就要表達,自告奮勇說:「佛陀,您要付託的事情,您不必擔憂,我來承擔。」佛陀更盼望這樣的人。佛陀也看準了,這個人他也自己自告奮勇說:「我願意承擔。」這就是佛陀在等待的人。佛陀雖然手伸去,對大家都有盼望,就是期待、盼望大家要發這念心,人人要有心,這就是開始要啟發大家的心,自己自量力來,有心的人自己自量力,自告奮勇來。所以,昨天的文,來到這個地方,文是這樣說

經文複習:「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: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」

  「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」;這是整場,所有的弟子受到佛陀那種溫柔的付託,內心的掛礙,想要付託,所以大家很感動,就這樣來回答:「唯然,世尊啊!願不有慮。會啦,絕對會啦!世尊,您不必擔憂。佛陀,您安心啦。」所以,是這些大菩薩,「諸菩薩摩訶薩眾」,那就是大菩薩。「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」,說三遍了。說一遍,表示「我答應了。」若說第二遍,就說:「我有信心,會答應。」而若說三遍,就表示「我有力量,我有信心、我有力量,我願意!要來承擔佛陀您所付託的。」這些都是大菩薩,所以他們的信心滿滿,人人自告奮勇,一起發出這樣的聲音,他們叫佛陀不必擔憂。

  再接下來又說,「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」「不必擔憂,佛陀啊!您所交代的,您的命令……。」「如世尊勅」,就是佛陀交代下來,「您的命令下來,我們大家應該都能夠奉行,我們會照這樣做,我們能夠負責任。」所以相信,「唯然」就是確實,「佛陀您要相信我們,您不必擔憂。」這是表示出了那種法親之情,佛與菩薩,他們在這樣的場合裡就如師如徒,所以有師徒的法親情,聽法的人如同弟子,也有很多佛陀度化的弟子。所以大家恭請佛陀不必擔憂,「我們會依教奉行,我們會接受。」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」

*爾時釋迦牟尼佛欲令十方以方便力,化處處有緣之眾生,分身於十方而現成佛之相。

  佛陀集這些分身,他方分身佛來到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的菩薩,佛陀要將《法華經》付託給這麼多人。他方世界的分身佛來了,等於是見證,看看娑婆世界這些接受佛陀教育,這些弟子如何來表達。所以,「爾時釋迦牟尼佛欲令十方以方便力,化處處有緣之眾生」。釋迦牟尼佛已經在前面一直號召大家:「來哦!來哦!」十方的菩薩都到達,多寶佛塔也浮現出來了。很精彩的,十方的菩薩一直來一直來;多寶佛塔浮現出來,表達了那分要來見證娑婆世界釋迦佛講說《法華經》,佛佛道同。寶塔門一開了,釋迦牟尼佛也入寶塔去了。一個寶塔,雙佛坐。

  過去的諸佛、現在的佛,還有從十方號召來的佛,還有將成就已發心,將來也會成佛的未來佛,這些全都在現場裡。這法華會,那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些佛這樣聚集在靈山會上,這個道場是多麼盛況啊!佛陀,《法華經》開始了,就準備用精神的變化讓大家知道;再將現在他本懷的法,已經很具足,該說的已經說完了,希望這些法要付囑給大家。該付囑出去的也已經付囑出去了,所以該說的說,大家應該都清楚了。既然清楚,法也都聽完了,這個付囑,開始大家都願意接受了。見證了佛法在娑婆世界,聽聞佛法的人已經願意接受,這樣這個道場就很圓滿了。所以十方會來的,都已經差不多在這個地方,都是有緣眾生來見證佛陀,所十方方便力化出了這麼多有緣的眾生。

  「分身於十方而現成佛之相」;大家看到分身在十方,現在都已經成佛,在十方成佛。這些來證明釋迦牟尼佛就是成就教育他們,他們已經成佛了,各據一方。這些分身佛已經又再結合起來了,佛、分身佛,又再結合起來證明。現在都證明了,在這個地方佛陀開始說:「你們都已經見證了,大家能夠回去了。」這些十方來的分身佛。

*為諸菩薩得見多寶佛,故集分身證佛佛道同皆持說此經事畢,故令各還本化之國。

  「為諸菩薩得見多寶佛」,佛陀也已經,這些菩薩到達,多寶佛塔也讓它顯現出來了。這些過去修行被度的,度了之後已有成就的,這次來到靈鷲山,又再見到過去佛的寶塔一起到來。「你們過去都還不曾看,現在多寶佛現前了,證明《法華經》。」過去的多寶佛,他也來到現場,來證明。因為前面有說過了,〈見寶塔品〉之時說過了,多寶佛還有一個遺憾,就是他《法華經》還沒有完成。這次娑婆世界釋迦佛講說《法華經》,他與多寶塔同時,與很多人都帶來了,帶到靈鷲山來聽,來贊成、來見證這《法華經》就是佛佛道同;要成佛在法華,佛佛道同,一定要成就這樣的法,這樣才有辦法成佛。佛陀教菩薩法,人人要走過菩薩道才有辦法成佛。所以多寶佛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過來人,所以來娑婆世界向大家印證:就是這樣。

  所以多寶佛,讓大家看看,他也來向大家見證一下,確實是這樣,佛佛道同,故現多寶佛塔。「故集分身證佛佛道同」,請多寶佛來,讓這些分身佛看到多寶佛,多寶佛來證明佛佛道同。全都是持《法華經》,「皆持說此經事畢」,這樣事情全都完全完成了,「故令各還還本化之國」。這樣大家有看到嗎?有聽到嗎?清楚嗎?因為多寶佛來見證了,你們有信心了沒?知道嗎?佛佛道同,大家心懷法華,而就要力行法華,而就要教育法華。所以佛佛道同,你們有所成就,就要記得有這樣的事情。菩薩一定要經過《法華經》的教育,要接受。

*多寶為證全經而來,分身為開寶塔故集。前開塔後,如來即云:以此經付囑有在。
今開塔事畢,付囑已竟,故遣分身各還本土,隨所安然,以大法得傳,化身應隱故。

  所以,「多寶為證全經而來」,就是為了要證明這部經就是成佛之道。每一位修菩薩行,最終就是證佛,那就是成佛了。要成佛,非持《法華經》不可,這就是多寶佛來見證。所以,「分身為開寶塔故集」,因為很多很多的菩薩,佛陀將他們邀來,就是要將多寶佛請來,不是僅僅一個寶塔現前,寶塔中還有佛在,所以要開寶塔門。因為這樣,分身佛都到齊了。「前開塔後」;大家還記得,寶塔門才開,開了寶塔門,寶塔中多寶佛開始出聲說法,讚歎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就入寶塔,多寶佛就分半座給釋迦佛坐,所以一塔兩佛,那個境界我們已經描述過了。

  「如來即云以此經付囑有在」,就是現在要付囑,現場在場的人全都過來,十方分身也過來了,十方分身證明他們是釋迦佛生生世世所度的眾生,現在十方成菩薩、成佛了。他們也趕過來,趕來娑婆世界,趕來靈鷲山這個道場作見證。「今開塔事畢」,在這個地方再開寶塔門,寶塔門開了,釋迦佛也入座了,進去裡面坐,多寶佛也說法了,一切都很具足。「付囑已竟」,就是具足了,「故遣分身各還本土」。這些事情大家都看到、也聽到了,過去、現在都很完全。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從過去過去的古佛,多寶佛,帶他的寶塔都來作見證了。現在的釋迦佛一生的成就,他求法悟道,他成佛、說法、度眾,到了現在《法華經》也已經快講完了,開始付囑了,這已經是完整了。

  大家都已經有看到、有聽到了,「故遣分身各還本土」。這是一個很完全,交代完畢了。大家都來見證為娑婆受證,見證為娑婆來付囑,這部經在娑婆世界傳,所以大家可以回去了。「隨所安然」,大家要回去,平安哦!「以大法得傳,化身應隱故」,大法傳了,分身佛在十方,應該回歸各個的本土去了。這就是大法已傳,化身應隱,那就應該要退掉了。「化」,就不是真的,是化出來的。化出來,那就是表示我們的心,心力,就像前面〈神力品〉,這種展現〈神力品〉化出了無量無數神通力量。「分身」,我在這個地方想要做什麼,來委託喔;很多地方,同一個時間啟動一件事情來做。現在要做的,布達出去的,是要做什麼呢?

  現在這個時候,「大哉教育」啊!利用科技告訴大家:「茹素。」啟發人人,本具的愛心要展現出來,愛護生靈、尊重生命。我們生活,生活在富足、身體健康、身心安然自在的生活,那就是樂茹素。這個時候要大家都呼籲出去,這是愛至高表達的誠意。也是戒殺,將它斷掉了人的心欲;那個心的欲念要斷,才有辦法戒殺。這個殺害生靈的生命,來滿足自己的口欲,若能夠通徹了解因緣果報,道理通達了,自然就不會去傷害生命,很完整,淨如琉璃,心無污染的障礙。

  現在大家都知道,「我有愛心,但是叫我素食不習慣啦!」不習慣,就是他的心還有染污。就像一顆琉璃淨澈無染,但是這個琉璃它還有瑕疵、還有污點,所以一看,就這顆琉璃有痕跡、有瑕疵、有污染,這一塊還不是很有價值的琉璃。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很有價值,價值,成佛。成佛就是大覺悟者,不是分身的佛;分身的佛,那就像我們現在,我們心中要有佛,人人佛心為己心。對啊,佛心為己心,而我也是佛啊!因為我佛心為己心。不過可惜,我就是還有習氣;我的習氣,同樣還是有攀緣的心,我思慮中還有事物的心,還有事、有物的掛礙。我無法將整個心,這淨如琉璃,那個點還無法磨掉,還有瑕疵,我要再繼續磨,磨到那個瑕疵都去掉,所以還要再修行。

  而若是佛呢?他已經完全清淨了,叫做「本身佛」,本身的佛。本身的佛,他的分身就是聽話、了解,將這樣的精神去做這樣的事情,這叫做分身。總是我們用現在,《法華經》的人間事,若能夠這樣來譬喻。人人以佛心為己心,去發揮你的愛心在人間,化除眾生的苦難,盡你的心力去付出;盡你能夠愛護生命的範圍內,你盡量去愛護。現在正是時候,有這個疫情,來啟發出人人發揮大覺有情;覺有情,來消弭掉疫情。疫情就是病,我們人的病就是煩惱,我們這時候應該要有覺悟的有情,所以要大家虔誠;虔誠之至,就是要有所行動。該做的事情我們都做了,只有一件事情──保護生命、愛護動物;我們這個時候疫情,人傳人,從口中相傳,就要從口中清淨,若能夠這樣,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如何讓這波的疫情趕快消滅掉,能夠永斷。

  依病理學家,這波慢慢若過去,還要更加擔心的是後面又有一波會接著再來,那波比這波沒有比較輕鬆。總而言之,這一波就是在警惕我們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口口相傳,來鼓勵人人戒除了口欲。這,這樣才是真正有辦法阻止疫情。但是我們現在《法華經》來到這個地方,已經告一段落。這大致上差不多了,該付囑的也付囑了,大家應該可以回去了。接下來,這段文又說,

經文:「而作是言:諸佛各隨所安,多寶佛塔還可如故。」

*分身諸佛,各隨本土之所安住。多寶佛塔已酬素志,請還下方。

  大家都可以回去了,寶塔也應該可以回去了,回歸如故。所以,「分身諸佛,各隨本土之所安住」,要回去你自己的地方,守你的本分。「多寶佛塔已酬素志」,這也像一場的應酬,釋迦佛現在需要我去證明,我就到娑婆世界來證明。所以「多寶佛塔已酬素志」,他也有這個心願,他講說《法華經》因緣還未很俱全,來這個地方,來娑婆,再聽釋迦佛說,《法華經》完整了,也順便為《法華經》作見證。他方的佛法華還未很完整,他還要來補課;來的佛,「我補課完畢了,我也來作過見證了,所以應該也要回歸了。」所以「請還下方」,可以回去了,因為他從地湧出,應該可以回去了。

*後說未周,尚須圓證,故留多寶,以大旨聊圓,幽宗未竭故。又如故者,前開今閉也。

  「後說未周,尚須圓證」。還有留一些還未完全的,該回去的都回去了,還有留一些要交代,「故留多寶」。大家都回去,多寶佛在後面。所以,「以大旨聊圓」,差不多事情都說完了,多寶佛就是佛陀最後面送,多寶佛也可以回去了。「幽宗未竭故」,那就是還未完整,還有,還有更深奧的,微微的、一點點。「又如故者,前開今閉也」,前開寶塔門,現在寶塔門也要關了。這段文也差不多這樣就要完成了。

  靈山法會,集來的人已全都來了,來了,說的差不多了,差不多也該回去,他方來的、從地湧的都可以回歸本土。這段文已經到這裡,可見經文看來到這裡、聽來到這裡,我們就知道《法華經》大致也差不多了。雖然是差不多,大家要自我再回憶一下。看看,我們從十多年一直一直聽來,再回憶看看,到底法入多少在我們的心裡?我們知、識、行,行道多少?我們要時時用心回顧一下,用心思考一下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   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 Empty周六 6月 13, 2020 4:32 pm

2020年6月13日上午5:20] 農曆閏四月二十二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
1、《法華經‧囑累品第二十二》經文:【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、各還本土,而作是言:「諸佛各隨所安,多寶佛塔、還可如故。】


2、上人手札:「志求滿足曰願。攀緣境礙,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;靜慮能生定力,無攀緣念。過去未求,而今忽得,曠世稀寶,喜未曾有。」


(1)「志求滿足曰願;攀緣境礙」:我們人人都有心願。想要求的心願,能夠滿足這個心願,到底我們是在求什麼呢?一直想要求啊!求,這心就是在攀緣境,攀緣的境是最障礙我們的心!心有願,不是只是在攀緣中,攀緣是心未定。


(2)「有求有得的心態,心無定處」:對這件事情我也願,那項我也願;這項我要求,那樣我也要得,有求有得的心態,不斷的這個心,就無定處。這要求什麼願都難,難得的願,如何能滿足呢?凡事不要求到怎麼樣滿足,也不需要再特別發什麼願。



(3)「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」:只要有一個方向,方向正確用心向前走,就對了,心靜下來。我們「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」。光是在那裡一直說,「我想要做什麼,我想什麼計畫,我想等等」,很多事情。什麼東西要如何讓它完成,只是一直在那個地方想,沒有的東西,要如何將它完成到有,這也是浪費了時光,也是不需要,這些東西已經都滿足了,還有什麼,沒有的要成有呢?這只是一直說一直說,內心一直在想,一直在說,有用嗎?也是沒用。

(4)「把握時光,身體力行,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」:說,要說多少呢?「言語道絕」,說到完,再想要做,太慢了。總是我們的心,僅僅放在那裡轉,沒有想什麼事情是對的;我們要把握時光,分秒趕快好好把握,不要計較,不要想那麼多。對的事情,我們總是做,啊,做就對了。若有這麼簡單的觀念,採取身體力行,一個定向,定的方向;一個定向,往前走。這就是常常在說的話哦。


(5)「凡夫藉口多,共知共識,還沒有共行」;我們是不是常常都有照這樣走,這樣在聽,「有了解嗎?」「有啦!」「有照這個方向做嗎?」「有在想」「想通沒?」「差不多啦」「但是能夠什麼時候,能夠往這個方向去呢?」「啊,我看,還要更清楚一些」,藉口都是很多。時間沒有在等我們,該做的要趕快做。思慮太多,事物就像時間秒鐘同樣,一直逼過來。現在你沒有做,沒有選擇好,隨著時間也是飄過去。所以,我們還是要把握時間,很簡單想,該做的,接來,做就對了。

(6)「真誠受法、傳教、說法,分毫不可偏差,秒秒必須精進」:就像我們現在,佛陀一直在叮嚀我們,過去說這麼多法了,而你們有在準備沒?準備好了沒?有決心嗎?有願力嗎?有決心、有願力,願意接受佛陀的叮嚀、教育。我們願意了,那就能夠趕快接受,要相信自己的定力,我們自己的心,下了決定了。這志願,接受到這樣的法,就要真誠受法、傳教、說法,分毫都不可偏差,秒秒必須要精進,這就是佛陀要付託給我們。


(7)「世間法,要及時入人群。堅定毅力,將心志調適好」:這就是佛陀想要付託。時間一直逼過來,我們就要聽清楚,下定決心,將我們很複雜的心,趕快去除掉;用最清心堅定的毅力,將心志調適好,準備就是接受佛陀的教法。


(8)「靜慮能生定力,無攀緣念」:需要的就是靜慮;「靜慮能生定力」,心要去除掉前面這句「志求滿足」。只是想要得到願,但是心還未定,在那個攀緣境界來障礙我們。我們要準備好責任感。過去的有所攀緣,我們就要邊趕快去除它。如何將這些習氣、這些煩惱,事事計較,一些事情在那個地方攀到緣。想太多解不開,這種永遠都是無法下定決心,做好一件事情。


(9)「攀緣,就是無定處,就像猴」:像猴在這支樹枝,還要在攀過那支樹枝,這棵樹也覺得不安穩,還要在攀過那棵樹,它沒有停歇的一念心。這我們,法就無法定法在心。


(10)「自障礙道,也障礙他人」:我們有心,但要如何求法,只是「志求滿足曰願,攀緣境礙」,這個法、這個願,心若還有攀緣、煩惱,只是我自己的想法,我要做什麼事情,我有我的想法,就無法與別人的想法,將它會合起來。這就是自障礙道,也障礙他人。法要如何普遍進行,也障礙其他的煩惱。

(11)「思慮事物之心」:大家都要用心去體會這句話,事、物,我們的心,若簡單,話就不用說很多;若不簡單,事物,將要進行,也就是在言論很多。言語,路就絕了,只是一直要說很多方法,其實很簡單的事情,也就是很多規矩、方法,讓事情在這個當中停滯下來。這是障礙,事難成。

(12)「心思已定,力量就出來」:我們應該就是要「靜慮能生定力無攀緣念」,我們承受一件事情,量自己的力量,相信自己,自己的力量還要再來號召,接受其他的人的力;其他的人,他們提出來正確的方法,道志一同,這條路與這個志願,我們只要是共同,若這樣,這力就穩定下來。就像自己心思已定了,力量就生出來。就要去除了攀緣的心,攀緣的心,就是心不定。若心定下來,自然這個攀緣就去除,沒有攀緣的心。

(13)「過去未求,而今忽得,曠世稀寶,喜未曾有」:我們要有一個過去,沒有求,過去沒有想到我要去得什麼,「而今忽得」,現在有事情要交代了,就是看你有足夠力量交代給你。現在,有這樣要交代了,那我們就要趕快轉一個念,「曠世稀寶,喜未曾有」。

(14)「接受起責任,達到受付託的力量」:就要說:「啊,我沒有想到,我會有力量,既然看到我有力量,我自己要對自己,要有信心。」「曠世稀寶啊!本來不敢想我有這樣的力量,竟然,現在說:『我有力量』,啊,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啊。」原來對自己沒有信心,別人對我有信心,我會很歡喜,就像得到曠世稀寶一樣,所以要很歡喜。歡喜要如何呢?接受了。接受起這個責任,只要你有接受這個責任,自然你的力量就起來了,人看重你,你自己有信心,自然你能夠達到這分受付託的力量。

(15)「佛陀在等待的人:自告奮勇,願意承擔」:現在佛陀在教育我們,來到這個地方付囑,他尋尋覓覓,開頭的時候就要向大家說:「我現在有事情,就是要拜託大家。」「很盼望大家要有發這念心,要有心理準備。要付託誰,人要很有承擔,甚至自己也得要表達。」自告奮勇說:「佛陀,您要付託的事情,您不必擔憂,我來承擔。」佛陀更盼望這樣的人。佛陀也看準了,這個人,他也自己自告奮勇,來說:「我願意承擔。」這就是佛陀在等待的人。

(16)「佛陀對大家都有盼望」:佛陀雖然手伸出去,對大家都有盼望,就是期待、盼望大家要發這念心,人人要有心,這是開始啟發大家的心,自己自量力來,有心的人,自己自量力,自告奮勇來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: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。】

(1)「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」:整場所有的弟子受到佛陀溫柔那種地付託,內心的掛礙想要付託。所以大家很感動,就這樣來回答「絕對會,世尊!您不必煩惱,佛陀,您安心。」

(2)「諸菩薩摩訶薩眾,如是三反,俱發聲言」:那就是大菩薩說三遍;說一遍,表示說我答應了,若說第二遍,就說我有信心會答應;倘若說三遍,就表示說「我有力量,我有信心、我有力量,我願意要來承擔佛陀您所付託的」。這些人都是大菩薩。他會信心滿滿,人人自告奮勇,一起發這樣的聲音了,他們叫佛陀不必擔憂。

(3)「如世尊勅,當具奉行。唯然,世尊!願不有慮」:佛陀不必擔憂,「佛陀您所交代的,您所命令下來,我們大家應該都是能夠來奉行,我會照這樣做,我們能夠負責任。」所以相信,「唯然」就是「確實」,「佛陀您要相信我們,您不用煩惱了。」

(4)「依教奉行。表示師徒的法親之情」:表示了法親之情,佛與菩薩,他們在這樣的場合裡,就如師如徒。所以有師徒的法親情,聽法的人,都如同弟子,也很多佛陀度化的弟子。所以大家恭請佛陀不必擔憂,「我們會依教奉行,我們會接受。」

4、釋譯經文:【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】:爾時釋迦牟尼佛欲令十方以方便力,化處處有緣之眾生,分身於十方而現成佛之相。

(1)「佛陀將《法華經》付託給這麼多人,他方世界分身佛來見證」:佛陀集這些分身,他方分身佛來到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的菩薩,佛陀要將《法華經》付託給這麼多人。他方的世界分身佛來了,等於是見證。看看娑婆世界這些接受佛陀教育,這些弟子如何來表達。

(2)「爾時釋迦牟尼佛欲令十方以方便力,化處處有緣之眾生」:已經釋迦牟尼佛在前一直號召大家:來!來!十方的菩薩都到達,多寶佛塔也浮現出來了。很精彩的,十方的菩薩一直來一直來;多寶佛塔浮現出來,表達那分要來見證,娑婆世界釋迦佛講說《法華經》,佛佛道同。

(3)「一個寶塔,雙佛坐」:寶塔門一開了,釋迦牟尼佛也入寶塔去了。一個寶塔,雙佛坐。過去的諸佛、現在的佛,還有從十方號召來的佛,還有將成就的發心,將來也會成佛的未來佛,這些全都在現場裡。這法華會,那個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,這些佛這樣聚集在靈山會上,這個道場是多麼盛況啊。


(4)「化處處有緣之眾生」:佛陀講《法華經》開始了,就準備用精神的變化讓大家知道;再將現在本懷的法已經很具足,該說的已經說完了,希望這些法要付囑給大家。該付囑出去的,也已經付囑出去了。所以該說的說,大家應該都清楚了。既然清楚,法也都聽完了,這個付囑,開始大家都願意接受了。見證了佛法在娑婆世界,聽聞佛法的人已經願意接受,這樣這個道場就很圓滿了。所以十方來的,已經都差不多在這個地方,都有緣眾生來見證佛陀,所十方方便力化出了這麼多有緣的眾生。

(5)「分身於十方而現成佛之相」:大家看到分身在十方,現在都已經成佛,在十方成佛。這些來證明釋迦牟尼佛就是成就教育他們,他們已經成佛了,各具一方。這些菩薩已經再合起來了,佛、分身佛,再合起來證明。


5、『為諸菩薩得見多寶佛,故集分身,證佛佛道同,皆持說此經事畢,故令各還本化之國。』


(1)「為諸菩薩得見多寶佛」:在這個地方佛陀開始說,「你們都已經見證了,你們也可以大家能夠回去了。」這些十方來的人,「為諸菩薩得見多寶佛」,這些菩薩到達,多寶佛塔也讓它顯現出來了。這些過去修行被度的,度了之後他有成就的,這次來到靈鷲山,再見到過去佛的寶塔,一起到來。「你們過去都還不曾看,現在多寶佛現前了,證明《法華經》。」過去多寶佛,他也來到現場來證明。


(2)「故集分身,證佛佛道同,皆持說此經事畢」:因為〈見寶塔品〉時說過,多寶佛還有一個遺憾,就是他《法華經》還沒有完成。這次娑婆世界釋迦佛講說《法華經》,他與多寶塔同時與很多人都帶來了,帶來到靈鷲山來聽,來贊成、來見證這《法華經》。


(3)「佛佛道同,成佛在法華」:一定要成就這樣的法,才有辦法叫做成佛。佛陀,教菩薩法,人人要走過菩薩道,才有辦法成佛。多寶佛也這樣走過來的過來人,來娑婆世界向大家應證:就是這樣。多寶佛也來向大家見證一下,確實是這樣。佛佛道同。

故多寶佛塔「故集分身證佛佛道同」,請多寶佛來,讓這些分身佛看到多寶佛,多寶佛來證明佛佛道同。全都是持此持《法華經》這樣完全,事情全都完成了。

(4)「故令各還本化之國」:這樣大家有看到嗎?有聽到嗎?清楚嗎?因為多寶佛來見證了,你們有信心了沒?知道嗎?「佛佛道同」。

(5)「心懷法華,也得要力行法華」:大家也要心懷法華,也得要力行法華,也得要教育法華,佛佛道同,你們有所成就,就要記得有這樣的事情。菩薩一定要經過《法華經》的教育,要接受。

6、『多寶為證全經而來,分身為開寶塔故集。前開塔後,如來即云:以此經付囑有在。今開塔事畢,付囑已竟,故遣分身各還本土,隨所安然,以大法得傳,化身應隱故。』

(1)「多寶為證全經而來」,為了要證明這部經就是成佛之道。每一位修菩薩行,最終就是證佛,就是成佛了,非持《法華經》不可,這就是多寶佛來見證。

(2)「分身為開寶塔故集」:因為很多的菩薩,佛陀將他邀來,將多寶佛請來,不是只是一個寶塔現前,寶塔中還有佛在,所以要開寶塔門。因為這樣,分身佛都齊到了。

(3)「前開塔後」:大家還記得,寶塔門才開了,寶塔中多寶佛,開始出聲說法,讚歎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就入寶塔,多寶佛就分半座,釋迦佛坐。一塔兩佛。這境界之前經文已經描述過。

(4)「如來即云:以此經付囑有在」:現在要付囑,現場都在場的人,全都過來,十方分身也過來了,十方分身證明他們是釋迦佛生生世世所度的眾生,現在十方成菩薩、成佛了。他們也趕過來,趕來娑婆世界,趕來靈鷲山這個道場作見證。

(5)「今開塔事畢,付囑已竟」:在這個地方再開寶塔門,寶塔的門也開了,釋迦佛也入座了,進去裡面坐,多寶佛也說法了,一切都很具足了。

(6)「故遣分身各還本土」:這些事情大家都看到了,也聽到了,過去、現在都很完全。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從過去的古佛,多寶佛帶他的寶塔都來作見證了。現在的釋迦佛一生的成就,求法悟道,成佛說法度眾,到了現在已經《法華經》也講完,開始付囑了,這已經是完整了。大家都已經有看到、有聽到了,「故遣分身各還本土」,這是一個很完全,開始交代完畢了。

(7)「隨所安然」:大家都來見證為娑婆受證,見證為娑婆來付囑,這部經在娑婆世界傳,所以大家可以回去了。「隨所安然」,大家要回去,平安。

(8)「以大法得傳,化身應隱故」:大法傳了,分身佛在十方,應該回歸各個的本土去了。這就是大法已傳,化身應隱,就應該退掉了。「化」,就不是真的,是化出來的,就表示我們的心,心力。


(9)「分身,譬喻展現化出無量無數的神通力量。視訊連線,大哉教育」:就像前面〈如來神力品〉,展現化出了無量無數的神通力量。「分身」,我在這個地方想要做什麼,來委託。很多地方,同一個時間,啟動一件事情來做,現在要做的,布達出去的,是要做什麼呢?現在此時「大哉教育」,利用科技告訴大家,茹素,啟發人人本具的愛心,要展現出來。


(10)「茹素,愛護生靈,尊重生命,透過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」:愛護生靈、尊重生命。生活在富足,身體健康,身心安然,自在的生活,那就是茹素。這個時候,要大家都呼籲出去,這是愛至高的表達的誠意,也是戒殺,將它斷掉人的心欲,才有辦法戒殺,這個殺害生靈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口欲。這若能夠通透了解因緣果報,道理通達,自然就不會去傷害生命,很完整,淨如琉璃,心無污染的障礙。


(11)「素食不習慣,就是心還有染污」:「大家都知道,我有愛心,但是叫我素食不習慣。」不習慣,就是他的心還有染污,就像一顆琉璃淨澈無染,但是這個琉璃就是還有瑕疵、污點,所以一看,這塊還不是很有價值的琉璃。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很價值。


(12)「成佛就是大覺悟者,不是分身的佛,凡夫,還要修行至淨如琉璃」:分身的佛,就像我們現在心中要有佛,人人佛心為己心,對啊,我也是佛啊,因為佛心為己心。不過我可惜,我就是還有習氣,我的習氣,還是同樣還有攀緣的心,我還有那個靜慮中,還有事物的心,還有事、有物的掛礙,我無法將整個心,淨如琉璃,那個點還無法磨掉,還有瑕疵,我還要繼續磨,磨到那個瑕疵這樣都去掉,所以還要修行。


(13)「本身佛,清淨無染。分身佛譬喻,人人以佛心為己心,盡心發揮你的愛心在人間」:若是佛,已經完全都清淨了,叫做本身佛,他的分身就是聽話、了解,將這樣的精神去做這樣的事情,這叫做分身。總是我們用現在《法華經》的人間事,也能夠這樣來譬喻。人人以佛心為己心,去發揮你的愛心在人間,化除眾生的苦難,盡你的心力去付出,盡你能夠愛護生命的範圍內,你盡量去愛護。

(14)「疫情,啟發出人人發揮覺有情」:現在正是時候,有這個疫情,啟發出了人人發揮「大覺有情」;覺有情,來消弭掉了疫情。疫情就是病,我們人的病就是煩惱,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要覺悟的有情,所以要大家虔誠。


(15)「虔誠之至,護生,愛護動物」:就是要有所行動,該做的事情我們都做了,只有一件事情,保護生命、愛護動物。就是我們這個時候,人傳人,從口中相傳,從口中清淨。若能夠這樣,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如何讓這波的疫情,趕快這樣消滅掉了,能夠永斷。這一波疫情就是在警惕我們,要好好用心,口口相傳,來鼓勵人人戒除了口欲,這這樣才是真正有辦法阻止疫情。


7、【而作是言:諸佛各隨所安,多寶佛塔還可如故】:分身諸佛,各隨本土之所安住。多寶佛塔已酬素志,請還下方。


(1)「分身諸佛,各隨本土之所安住。回歸如故」:我們現在《法華經》來到這裡已經告一段落,該付囑的也付囑了,大家應該可以回去了。寶塔也應該能夠回去了,回歸如故,


(2)「多寶佛塔已酬素志,請還下方」:要回去你自己的地方,守你的本分。就像一場的應酬。多寶佛來娑婆再聽釋迦佛講完整《法華經》,也順便為《法華經》做見證。他方的佛還未,法華還未很完整,他還要來補課;來的佛,我補課完畢了,我也來作過見證了,所以也應該要回歸了。「請還下方」,能夠回去了,因為他從地湧出,所以應該能夠回去了。


8、『後說未周,尚須圓證,故留多寶,以大旨聊圓,幽宗未竭故。又如故者,前開今閉也。』


(1)「後說未周,尚須圓證,故留多寶」:還有留一些還未完全的,該回去的都回去了,又有留一些要交代,「故留多寶」,大家都回去,多寶佛在後面。


(2)「以大旨聊圓,幽宗未竭故,又如故者,前開今閉也」:差不多的事情完了,多寶佛,就是佛陀最後面送多寶佛回去了。「幽宗未竭故」,就是還未完整,還有更深奧的,微微的、一點點。前開寶塔門,現在寶塔門也要關了。這段經文也差不多這樣完成。


(3)「知、識、行,用心回顧,行道多少?有多少『法』入在心裡?」:靈山法會,已經集來的人全都來了,
也差不多說的,差不多該回去的,他方來的,從地湧的,都能夠回歸本土。這段經文已經到這裡,經文看來到這裡、聽來到這裡,大致上知道《法華經》也差不多了。雖然是差不多,大家要自我再回憶一下。看看我們從十多年,一直一直聽來,再回憶看看,我們到底法入多少在我們心裡。我們「知、識、行」,行道多少,我們要時時用心回顧;回顧一下,用心思考一下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囑累品第二十二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