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三 6月 24, 2020 3:33 pm

202006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心明諸法朗,性昧眾緣昏,
日月普照處,持地好乾坤。

  我們要用心了。「心明諸法朗,性昧眾緣昏」。用心想,每天每天我們都在找心啊。我們的心在哪裡?現在人已經在此處了,是聽法處。快啊,將心找回來!找回來,與人、與法會在一起。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,我們的心時時都是離開我們的現在,這種心神難守,這就是凡夫。就是凡夫,所以要學佛,要學得一念定心;心要定下來,此時、此念沒有離開飛秒。就像現在,我們與太陽的那道光,現在已經天亮了。我走出來,就看到天已經亮了,這道光,已經是離開太陽發射出來的光,八分鐘(8分20秒)後了。現在我們坐在這裡,永遠都無法追逐太陽及時的光射,第一道我們就照得到。我們與太陽的距離,總是經那個光速來到地球,我們才感受得到,用光年、光速,我們要說八分鐘;八分鐘前太陽發射出來這個光,八分鐘後我們才開始看到光了。

  光速,就是這樣接觸到,現在我在說話,與大家距離是沒有差,而若比較遠,就有距離的差。在科技發達,將我在說話訊號送出去,用科技連線拉出去,不論是臺灣的任何一個角落,或者是地球任何一個國家,只要一手指,這樣壓下、指下去,聲音到達去了,是零點的秒差。對我們人來說,好像沒有什麼差,不過認真講,時間它確實有差。鳥叫出來的聲音,牠的聲音這麼近,也是有秒差;沒有差,聲音聽不清楚。要有一點點秒差,這個間隔,這樣才能夠一句一句的話,將它分來告訴大家,一字一字入心,經過耳根,在那個意分析一下,能夠懂,相識了、懂了,放在心裡記憶之中,是很不容易啊!

  用這樣、這樣來分析,要經過了幾道距離,要繞過幾圈,就是這樣一一分析,要有這麼多轉動工作,才能夠一字你聽清楚、記入心,這是法。這也叫做法,要經過了幾道、幾道的方法,才有辦法將這個聲音讓它完全入你的耳根,記憶在你的心腦中,這是多麼不簡單啊!所以我們若知道法之中的真諦,這也就是真諦,這也是弘法的道理。我們若知道要經過這麼複雜地繞著,要這樣轉過來,我們就要珍惜它。覺者,就是有感覺的人,他就會很微細去分析這麼多事情,單純的一件事情,其中法的組成我們要去了解,這就是感覺。同樣,心能夠明,就是要經過以上說過這些法,你們才能夠放在記憶、心腦,所以要記住,要不然它就隨時光漏掉了,馬上漏掉了。所以我們常常一句話說,「聞法無漏」,不漏法,那個法聽,轉一下,入心,字字句句將聲音轉為作文字,文字轉成記憶,記憶文字在心中。從記憶中,若問你們:「這句是什麼?」要馬上在記憶中寫出來。

  所以大家聽,馬上記;聽的時候,若沒有轉成了文字,文字若沒有轉過了動腦,腦力指揮意識,哪有辦法拿這支筆,將一字一字寫下呢?這就是我們學佛,也是要用進去,包括一聞,一聞要千悟;聽法,就是這樣聽,聽這個法,「喔!我了解很多事情。」這就是用心,心包太虛。你若有用心,心明,一句話,你能夠包含很多,你能夠應用很多。這叫做法,「有法度」,法的價值就是在這裡,請大家要用心。

  所以,「心明諸法朗」。希望每天大家在聽經之前要先了解這些事情,這些大綱,我一直期待借重《法華經》,要讓大家先了解你想要知道經,知之前要明,要明而知。所以這個心不明,你光是在那裡讀經,「無法度」。所以要「心明諸法朗」,就開朗起來了。那道光出來了,那光,雖然光從太陽那道光要來到我們這裡,距離要八分鐘。但是我們借重這樣的時間,借這光,我們能夠看到一切。同樣,我們借你、我的距離,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距離,我們大家用心,佛陀的教法,在那個時候發聲了,在那個時候就人人口口相傳,將文字留在人間。用心去體會它,就像將這個聲音,同樣再將它返回來,時光再拉回。所以我們要去用心啊!

  「性昧眾緣昏」。我們的真如本性,若是黯淡掉、昏暗掉了,若這樣,我們那個緣就很昏沉、不明朗。「你是在說什麼呢?我根本就聽不懂,為何說那麼多?這是要如何,法是要如何入心?要如何開朗起來呢?唉呀,聽不清楚啦!」這就是我們的性,煩惱無明將我們重隔,被這個煩惱無明隔礙掉了。聽的時候,心沒有拉回來,差毫釐的偏差,就聽不懂了。所以剛才要說的以前,就先問:「大家有找心嗎?」若是有秒的距離,這會蒙昧掉了。「昧」,就是昏沉掉了,或者是黯淡掉了,這個性已經昧了,這樣的無明,所以我們要常常叫醒我們的心,不可讓它昏沉掉;我們若性昏沉掉了,眾緣就昏了。這很多很多,聽一句法要多少緣來結合。剛才說這樣繞了一圈,這就要,這些緣全部都要具足。說,大家聽進去,要不然差毫秒,那個字不清楚,聲音入你們的心,會模糊掉了。

  同樣的道理,所以要很用心,就像「日月普照處」,就是日、月的光要照過來,也要有時間的過程。但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,就是一個好乾坤。乾坤、宇宙,日月在宇宙間;宇宙,我們大地也是在宇宙間,大地在繞啦、在轉啊,它的光是永遠在那裡,在宇宙間。它並沒有如何移位?是我們地球轉,太陽在轉,在定位轉,我們是繞著它來轉。所以說起來,「持地好乾坤」;我們心地還是要好好地持好,是我們的心要在法中來轉,轉法。我們要去找法,不是法來找我們的心。現在在說話,你們在這裡,心若沒有叫回來聽,但是法一直在說,是不斷在叫你,是法在找你。若是你有心,你的心一直在找法,心會定下來,認真在聽,聽這個法在說什麼啊?這樣就是心找法。

  若是無心,非在這裡坐不可。話已經說出去了,只好是法去找你們的心,同樣出這個聲音,大家同樣在這裡坐著,同樣有聽到這個聲音。但是,到底法的內涵有入你的心嗎?若是沒有,叫做沒有用心。但是你有聽到法,那就是法去找你的心,不是你的心來找法。這大家若清楚了,我們就知道,修行要用什麼態度,什麼叫做精進?什麼叫做用功?要用心,才會了解法。昨天的經文就如何說呢?昨天的經文那就是,

經文複習: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樂習苦行,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,精進經行,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,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。」

  大家應該去了解剛剛所說的法、剛才所說的大綱,與這個地方來將它會合看看。已經說,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這位菩薩的名字叫做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。這位菩薩是「樂習苦行」,他是很用心。為什麼要苦行?時間很把握、很精進,行人無法走,而他行了;做人無法做,而他做了;修人無法可修,而他修了。他就是不畏苦難,他是歡喜,「樂習苦行」。他自己本身沒有逃避苦,因不逃避苦,他自己很甘願、歡喜去苦行。所以他沒有苦,他的內心沒有苦字,因為他歡喜、他快樂。「樂習」,自己選擇這個苦,「不論再苦,我就是把握這因緣時間,就是把握一切苦行,所以不算苦啦!」

  他那個時代, 是在「日月淨明德佛法中」的那個時代,他「精進經行」,不是釋迦佛這個時代,是在日月淨明德佛那個時代修行來的。那個時候,他「一心求佛,滿萬二千歲已」,壽命之長,世間,時間很長,有這樣的時間,有這樣的壽命,就是「盡形壽,獻身命」,在修苦行,所以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」。現在,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中,這位菩薩已經這樣,他現這個三昧身在法會中,這就是修來的德行。

經文:「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,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。」

*此明得念三昧法,誠心喜念供養。先念歸功此經,次念供佛及經,真諦覺導正行,遍知一切三昧。

  「得此三昧已」,三昧就是正定。因為他正定,時間就是很長。所以正定,這已經得了這個三昧之後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「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。他能夠得到這個三昧的因由、源頭從哪裡來?「此明得念三昧法」;這個地方說的,是要先表明得念三昧的法。那就是,已經是用誠意的心,很歡喜先來做供養,因為他能夠得到這個三昧,很歡喜。他先用歡喜的心來說他得三昧,得三昧之後,所得到的就是這個歡喜心;也要用這個歡喜心先來做供養,之後我們才知道他得三昧的功夫。所以,他的歡喜心是在哪裡呢?那就是誠意的心,「誠心喜念供養」,那種誠心、歡喜心,這樣現前。

  最近我都一直在連線,跟全球的慈濟人,我都說:「我已經得到很多的供養了。雖然弟子離師父很遠,大家,師父說的法都用在日常生活,你們這樣就是回報給師父至高無上的供養。我很歡喜了,我每天都歡喜,很歡喜。」這就是因為大家用那分誠,什麼叫做誠?聽進去,用在心中,身體力行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。所以這叫做誠心,誠心喜念的供養。所以這位菩薩,他還是「先念歸功此經」。他為什麼會得到這麼歡喜?他看到這部經,這部經叫做《法華經》,所以看了這部經,心生歡喜。而這部經是從哪裡來呢?「次念供佛及經」。因為這部經是過去佛,佛佛道同,保持著這部經,所以他能夠看到這部經,就是要先感恩。過去有這個真諦道理,累積在這本經,這本經是永恆,會累積著菩薩道很至高無上的教法。所以他第一個歸功就是這部經,讓他的心會常常很歡喜。

  再來的感念,要供養是佛,佛依照這部經介紹、演說,讓他更清楚明白真諦。這個真諦能夠了解了,覺悟,就是先覺悟者他了解之後,來指導我們覺道,為我們指導道理的真方向就是這樣走,叫做「真諦覺導正行」。那個真理、真諦,真理讓我們能夠覺悟,這是佛為我們指導正確的方向,依照正確方向去走,這樣的修行。所以,「遍知一切三昧」,知道方法了,所以很歡喜。對這部經很專心,在這部經中一切的法,感觸到,看到一字,就能夠天文地理會合起來。這真諦,諦,那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的會合,這叫做真諦。所以「遍知一切三昧」,因為「真諦覺導正行」。真諦,有這樣的先知覺者來引導我們,讓我們知道這麼多,一切的三昧。三昧法就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,認清楚了,了解了這麼多的道理。

經文解釋:
「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,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」;以現法故,得三昧樂。

  所以,「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」,就做這樣的心念。「以現法故」,這樣來現法。所以他的身體展現出來,會「得三昧樂」。所以,這種的覺行很圓滿的在他身體展現出來,讓你可遇,讓你們看到了,這個身體,總是你們所感覺那種的歡喜,那種從這個身形看來就有很多的道理,就是接觸到的、看到的,自然好像得到法的體悟。只是看到人,「啊,不用說很多,我差不多理解了。」這就是這個人,這尊菩薩,經過修這樣的菩薩道,已經有所成就的菩薩。他的本身讓人看到,就會起這樣的歡喜,一感觸到就有很多法,見人就如聞法一樣,很清楚。

經文解釋:
「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;云何聞經即得三昧?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。

*則於一一眾生之前,皆有我身。以是之故,得普現身,由經力也。

  所以,「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。就是聽,聽這部《法華經》之後,全身散發出來的真諦道理,無不都是《法華經》的真諦道理。已經法入心了,現在身上,所以身心皆是《法華經》的真諦妙理。「云何聞經即得三昧?」這是又為我們再次說明,凡夫還未清楚,到底如何,為何聽經就能夠得到這樣的三昧呢?經要回答的就是「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」,經的法,法的力量就是要運轉我們的心。到底各位,你們經聽那麼久了,法有轉到你們的心嗎?從這個法中,用種種、各種能夠用的法,都譬喻言辭了。《法華經》說來到這時候,已經幾年了,現在的人間事也同樣用在經文之中,譬喻言教;現在人、現在事,現在講這部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的道理來應現在的事。現在的人事來見證《法華經》的道理,有見證到嗎?有見證到,這部經永遠就運在你的心中,你的心見事就運法。

  你要如何去做事,用你的心法去面對人、事、物,我們的心得到的法來運作。所以心法運作乾坤,人、事、物,用我們了解的心得,我們用這樣來做事情,這就是「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」。來,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。「則於一一眾生之前,皆有我身」,這個法,我若全都用在我的身上,我所要做的事情,這就是佛所教法,大家就能夠認知,認清楚佛所教法。所以,「則於一一眾生之前,皆有我身。以是之故,得普現身,由經力也」。對還是不對?大家用心想想看。應該在我來想:對啊。在你們來想,會通的人,對;不通的人,不對。所以我們心有貼在這個法之中嗎?

經文解釋:
「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;從佛聞法,從法入道,故得道應感恩供佛經。

  「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很歡喜,就是要來供養。「從佛聞法」,為什麼要供養?那就是「從佛聞法,從法入道,故得道應感恩供佛經」。我要來供養日月淨明德佛,是因為日月淨明德佛他講說《法華經》,所以我才有經可聽。我從經聽,我才能夠「從法入道」,這個經的方法我進來了。「道者,路也」,走入了這條路來,有一個方向。因為這樣,我得道了,「得道」這個因,我要來供佛與供經,這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回過頭來要供佛。這是走路,要知道開道人的辛苦。所以在路上,回過頭來向「道」的感恩,那就是經。

經文:「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」;以神通力雨華香供佛。即普現身。於虛空者,表於空寂起方便用。

  「即時」,就是供佛之後,那個時候很快,那個時候很快速,叫做「即時」。入於三昧,供養之後趕快再入三昧,心不時就是在靜中。入三昧,就虛空中,那個身心已經遍滿法界,很快速在虛空中。「以神通力雨華香供佛」,他就馬上空中來散花,雨華;就是散雨華,花從空而下來供佛。這個花的香味從上而降,這華香供佛。「即普現身。於虛空者,表於空寂起方便用。」;又普現這個身在虛空中,表示空寂起方便,因為虛空很大,用種種方便力在虛空中。

*入是三昧:理無出入,表用三昧神通之力,故言入耳。

  「入是三昧」。在那個地方虛空入定,那就是說「理無出入」。這表示已經得到這個道理,道理回歸宇宙空間中,在那個地方表示「理無出入」。就是這樣這麼地穩定,宇宙萬物的真理。「表用三昧神通之力」,在那個地方,表達出來就是定,那種的三昧不動。宇宙哪有什麼樣的動呢?空間永遠就是這樣,這個大空間那種的定力,「表用三昧神通之力,故言入耳」。

經文解釋:
*「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細末堅黑栴檀」;大小二種白色之華,表淨行。香質堅黑,細末而下。
*「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」;表細行也。

  「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」,這是一個境界,在空中散落下來的花,那個境界給那個道場莊嚴。「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」,輕飄飄地,雲,雨、雲這樣落下來。這虛空的輕渺,很輕、很微妙,就像雲從空而降。我們就像在雲中,一點點、一點點障礙的東西都沒有,明明我們是在雲中,如這法在我們的身心中,一點點都沒有障礙。這個法雲,就是入法雲地,法就是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  各位菩薩,學法總是要一心,心隨我們的身,身心毫秒都不可離開。聞法將心帶來,這個法,聲音要出去,要經過了這樣的法組合起來。所以說法,法,我們句句也是要法入心。你若要轉過好幾圈,這個東西才能夠入你的心腦;在你的心腦,你要再如何去轉,轉化為你日常生活應用。總是我們想到很清楚來,人啊,人人生活在這個大空間,無不都是微妙啊!這種,了解了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時間分秒是百千萬劫,你若停在時間中,時間是很長,若這樣疏忽掉了,很快,飛秒不覺過去;你若有在用心,一秒鐘一輩子,一秒鐘你感覺到了,你一輩子用不完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三 6月 24, 2020 9:14 pm

2020年6月24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初三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。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心明諸法朗,性昧眾緣昏,日月普照處,持地好乾坤。」

(1)「心明諸法朗,性昧眾緣昏」:用心想,每天我們都在找『心』啊。我們的心在哪裡?現在人已經在此處了,是聽法處。快將心找回來,找回來,與人、與法會在一起。

(2)「凡夫,心神難守。要學佛學得『一念定心』」: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心,凡夫時時都離開「現在」,心神難守,這就是凡夫。我們要學佛學得「一念定心」;心要定下來,此時、此念是沒有離開飛秒。

(3)「譬喻太陽運轉,光線照射」:就像現在我們與太陽的那道光,現在已經天亮了。我走出來,就看到天已經亮了,這道光,已經是離開太陽發射出來的光。現在我們坐在這裡,永遠都無法追逐太陽的及時光攝,第一道我們就照得到。我們與太陽的距離,總是那個光速要來到地球,我們感受得到,用光年、光速,我們要說在八分鐘前的太陽發射出來這個光,八分鐘後我們才開始看到光。光速,就是這樣接觸到。

(4)「網路科技,雲端傳送,雖地球有時差,薰法無秒差」:現在我在說話,與大家距離是沒有差,而若比較遠,就有距離差。在科技發達,將我在說話,用科技連線傳出去,不論是臺灣的任何一個角落,或者是地球任何一個國家,只要一手指,這樣壓下、指下去,聲音到達了,是零點的秒差。對我們人來說,好像沒有什麼差,不過認真,時間它確實有差。

(5)「從聽聞聲音,分析體會『根,塵,識』,法要聽入心」:鳥叫出來的聲音是這麼近,也是有差;沒有差,講話聲音聽不清楚,要有一點點秒差的間隔,這樣才能夠一句一句的話,將它分來告訴大家,一字一字入心,經過耳根,在那個意分析一下,能夠懂,相識了、懂了,放在心裡記憶之中,是很不容易啊!

(6)「知道『法』的真諦,是弘法道理」:用這樣分析,要經過了幾道距離,要繞過幾圈,就是這樣分析,要有這麼多轉動工作,才能夠一字你聽清楚、記入心,這是法。這也叫做法,要經過了幾道、幾道的方法,才有辦法將這個聲音完全入你的耳根,記憶在你的心腦中,這是多麼不容易啊!我們若知道法之中的真諦,是弘法的道理。若知道要經過這麼複雜地繞著,這樣轉過來,我們就要珍惜它。

(7)「聞法無漏,記憶文字在心中」:覺者,就是有感覺的人,會很微細去分析這麼多事情,單純的一件事情,當中的法的組成我們要去了解,這就是感覺。同樣,心能夠明,就是要經過以上說過這些法,你們才能夠放在記憶、心腦中。所以要記住,要不然,不然它就是隨時光漏掉了,馬上漏掉了。所以我們常常一句話說,「聞法無漏」,不漏法,那個法聽,轉一下,入心,字字句句將聲音轉為作文字,文字轉成記憶,記憶文字在心中。從記憶中,若問你們:「這句是什麼?」要馬上在記憶中寫出來。

(8)「聽法,一聞要千悟」:大家聽,馬上記;聽時候,若沒有轉過了文字,文字若沒有轉過了動腦,腦力指揮意識,哪有辦法拿這支筆,將一字一字寫呢?我們學佛也是要用進去,包括一聞要千悟;聽法,就是這樣聽。

(9)「心包太虛,有用心,則心明,有法度」:聽這個法,「喔!我了解很多事情。」這就是用心,心包太虛。你若有用心,心明,一句話,你能夠包含很多,你能夠應用很多。這叫做法,「有法度」,法的價值就是在這裡,請大家要用心。

(10)「心明諸法朗,心不明,光讀經,無法度」:希望每天讓大家聽經之前,要先了解這些事情,這些大綱,我一直期待借重《法華經》,要讓大家先了解你想要知道經,要知之前要「明」,要明而知。所以這個心不明,你光是在那裡讀經,「無法度」。

(11)「心明諸法朗,文字留在人間,要用心體會」,開朗起來了。那道光出來了,雖然光從太陽系,那道光要來到我們這裡,距離八分鐘。但是我們借重這樣的時間,借光,我們能夠看到一切。同樣,我們借你、我的距離,我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距離,我們大家用心,佛陀的教法,在那個時候發聲了,在那個時候就人人口口相傳,而文字留在人間。用心去體會它,就像將這個聲音,同樣再將它返回來,時光再拉回。所以我們要去用心啊!

(12)「性昧眾緣昏」:我們的真如本性,若黯淡掉,我們那個緣就很昏沉、不明朗。「你是在說什麼呢?我根本就聽不懂,為何說那麼多?法要如何入心?要如何開朗起來呢?唉呀,聽不清楚期待!」這就是我們的性,煩惱無明將我們隔礙掉了。聽的時候,心沒有拉回來,差毫釐的偏差,聽不懂。

(13)「大家有找心嗎?叫醒『心』,不可讓『心』昏沉掉,否則『眾緣』就昏了」:剛才要說的「以前」,就先問:「大家有找心嗎?」若是有秒的距離,這會蒙昧掉了。「昧」,就是昏沉掉或黯淡掉,這個性已經無明了,所以我們要常常叫醒我們的心,不可讓心昏沉掉;若『性』昏沉掉了,眾緣就昏了。

(14)「珍惜聞法,能聽聞到一句『法』,得要多少緣來結合」:剛才說這樣繞了一圈,就是得全部這些緣都要有具足。『說』,大家『聽』進去,要不然「差毫秒」,那個字不清楚,聲音入你們的心,會模糊掉了。同樣道理,所以要很用心。

(15)「日月普照處」:日、月的光要照來了,也要有時間的過程。我們在這個地球上,就是一個乾坤。日月在宇宙間;我們大地也是在宇宙間,地球繞太陽在轉。

(16)「持地好乾坤,用『心』找『法』,心定」:我們還是好好的將『心地』持得好,我們的心,要在法中來轉,轉法。我們要去找『法』,不是『法』來找我們的心。現在在說話,你們在這裡,心若沒有叫回來聽,但是法一直在說,是不斷在叫你,是法在找你。若是你有心,你的心一直在找法,是心會很定下來,認真在聽,聽這個法在說什麼啊?這樣就是心找法。

(17)「修行要用精進的態度來聞法」:若是『無心』,非在這裡坐不可。話已經說出去了,只好是法去找你們的心,同樣出這個聲音,大家同樣在這裡坐著,同樣有聽到這個聲音。但是,到底法的內涵有入你的心嗎?若是沒有,叫做沒有用心。但是你有聽到法,那就法去找你的心,不是你的心來找法。這大家若清楚了,我們就知道,我們修行是要用什麼態度,什麼叫做精進?什麼叫做用功?要用心,才會了解法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樂習苦行,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,精進經行,一心求佛,滿萬二千歲已,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。】

(1)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樂習苦行」:大家應該去了解剛剛所說的法、剛才所說的大綱,與這個地方來將它會合看看。已經說,這位菩薩的名字叫做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。這位菩薩是「樂習苦行」,他是很用心。

(2)「樂習苦行,把握時間精進」:為什麼要苦行?是時間很把握、很精進,行人無法走,而他行了;做人無法做,而他做了;修人無法可修,而他修了。他就是不畏苦難,他是歡喜,「樂習苦行」。他自己本身沒有逃避苦,不逃避苦,他自己很甘願、歡喜去苦行。所以他的內心沒有苦字,因為他歡喜、他快樂。「樂習」,自己選擇這個苦,「不論再苦,我就是把握這因緣時間,就是把握一切苦行,所以不算苦!」

(3)「日月淨明德佛法中」:指這位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』是在「日月淨明德佛」那個時代修行來的,「精進經行」,不是在釋迦佛這個時代。

(4)「盡形壽,獻身命,修苦行,現『三昧身』,修來德行」:「一心求佛,滿萬二千歲已」,壽命之長,世間,時間很長,有這樣的時間,有這樣的壽命,就是「盡形壽,獻身命」,在修苦行,所以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」。現在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中,這位菩薩他已經現這個『三昧身』在法會中,這就是修來的德行。

4、『此明得念三昧法,誠心喜念供養。先念歸功此經,次念供佛及經。真諦覺導正行,遍知一切三昧。』

(1)「此明得念三昧法」:三昧就是正定。因為他正定,時間就是很長。正定,得到『三昧』的因由、源頭從哪裡來?這個地方,先表明『得念三昧』的法。那就是已經是用誠意的心,很歡喜先來做供養。

(2)「誠心喜念供養」:他的歡喜心是在哪裡呢?就是誠意心,歡喜心,這樣現前。

(3)「聞法入心,用在心中,身體力行,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」:最近我都一直在連線,跟全球的慈濟人,我都說:「我已經得到很多的供養了。雖然弟子離師父很遠,大家將「師父說的法」,都用在日常的生活,你們這樣就是回報師父至高無上的供養。我很歡喜了,我每天都歡喜,很歡喜。」這就是因為大家用那分誠,什麼叫做誠?聽進去,用在心中,身體力行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供養。叫做誠心喜念的供養。

(4)「先念歸功此經,次念供佛及經,佛佛道同」:這位菩薩還是「先念歸功此經」。他為什麼會得到這麼歡喜?他看到這部《法華經》,所以心生歡喜。而這部經是從哪裡來呢?「次念供佛及經」。因為這部經是過去佛,佛佛道同,保持著這部經,所以他能夠看到這部經,就是要先感恩。過去有這個真諦道理,還是累積在這本經,這本經是永恆,會累積著菩薩道很至高無上的教法。所以他第一個歸功就是這部經,讓他的心會常常很歡喜。

(5)「真諦覺導正行」:再來的感念,要供養是佛,佛依照這部經介紹、演說,讓他更清楚明白,明白真諦。這個真諦能夠了解了,覺悟,也就是先覺悟者他了解之後,來指導我們覺道,為我們指導道理的真方向就是這樣走,叫做「真諦覺導正行」。那個真理、真諦,讓我們能夠覺悟。這是佛為我們指導正確的方向,依照正確方向去走,這樣的修行。

(6)「遍知一切三昧」:知道方法了,所以很歡喜。對這部經很專心,在這部經中一切的法,感觸到,看到一字,就能夠天文地理會合起來。這真諦,諦,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的會合,這叫做真諦。所以「遍知一切三昧」,因為「真諦覺導正行」。有這樣的先知覺者來引導我們,讓我們知道這麼多的一切的三昧。三昧法就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,認清楚了,了解了這麼多的道理。

5、釋譯經文:【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】:以現法故,得三昧樂。

(1)「以現法故,得三昧樂」:就做這樣的心念來現法。身體展現出來,會「得三昧樂」。這種的覺行很圓滿在他的身體展現出來,讓你可遇,讓你們看到了,這個身體,總是你們的感覺那種的歡喜,那種從這個身形看來就有很多的道理,就是接觸到的、看到的,自然好像得到法的體悟。

(2)「見人就如聞法一樣」:只是看到人,「啊,不用說很多,我差不多理解了。」這就是這個人,這尊菩薩經過修這樣的菩薩道,已經有所成就的菩薩。他的本身讓人看到,就會起這樣的歡喜,一感觸到就有很多法,見人就如聞法一樣,很清楚。

6、【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】:云何聞經即得三昧?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。則於一一眾生之前,皆有我身。以是之故,得普現身,由經力也。

(1)「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:就是聽這部《法華經》之後,全身散發出來的真諦道理,無不都是《法華經》的真諦道理。已經法入心了,現在身上,所以身心皆是《法華經》的真諦妙理。

(2)「云何聞經即得三昧?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」:凡夫還未清楚,到底為何聽經就能夠得到這樣的三昧呢?經要回答的就是「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」,經的法,法的力量就是要運轉我們的心。到底各位,你們經聽那麼久了,法有轉到你們的心嗎?從這個法中,用種種、各種能夠用的法,都譬喻言辭了。《法華經》說來到這時候,已經幾年了,現在的人間事也同樣用在經文之中,譬喻言教;現在人、現在事,現在講這部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的道理來應現在的事。

(3)「以現在的「人事」來見證《法華經》的道理」:有見證到嗎?有見證到,這部經永遠就運在你的心中,你的心見事就運法,你要如何去做事,用你的心法去面對「人、事、物」,我們的心得到的法來運作。所以心法運作乾坤,人、事、物,我們用我們了解的心得,我們這樣來做事情,這就是「經令運心,普化一切」。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
(4)「則於一一眾生之前,皆有我身」:這個法,我若全都用在我的身上,我所要做的事情,這就是佛所教法,大家就能夠認知,認清楚佛所教法。大家用心想想看。應該在我來想:對啊。在你們來想,會通的人,對;不通的人,不對。所以我們心有貼在這個法之中嗎?

7、【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】:從佛聞法,從法入道,故得道,應感恩供佛經。

(1)「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: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很歡喜,就是要來供養。「從佛聞法」,為什麼要供養?那就是「從佛聞法,從法入道,故得道」,所以「應感恩供佛經」。因為我要來供養「日月淨明德佛」,是因為「日月淨明德佛」他講說《法華經》,所以我才有經可聽。

(2)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:我從經聽,才能夠「從法入道」,這個經的方法我進來了。「道者,路也」,走入了這條路來,有一個方向。因為這樣,我得道了,「得道」這個因,我要來供佛與供經,這是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回過頭來要供佛。這是走路,知道開道人的辛苦。所以路上,回過頭來向「道」的感恩,那就是經。

8、【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】:以神通力雨華香供佛。即普現身。於虛空者,表於空寂起方便用。

(1)「即時,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」:供佛之後,那個時候快速,叫做「即時」。入於三昧,供養之後趕快再入三昧,心不時就是在靜中。入三昧,於虛空中,身心已經遍滿法界了,很快速在虛空中。

(2)「以神通力雨華香供佛」:以神力,他就馬上空中來散花,散雨華,花從空而下來供佛。這個花的香味從上而降,這華香供佛。

(3)「即普現身。於虛空者,表於空寂起方便用」:又普現這個身在虛空中,表現空寂起方便。因為虛空很大,用種種方便力在虛空中。

9、【入是三昧】:理無出入,表用三昧神通之力,故言入耳。

(1)「理無出入,表用三昧神通之力,故言入耳」:在那個地方虛空入定,就是「理無出入」。這是表示已經得到這個道理,道理回歸宇宙空間中,宇宙萬物的真理,表達出來就是定,那種的三昧不動。宇宙哪有什麼樣的動呢?空間永遠就是這樣,這個大空間那種的定力。

10、【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】:大小二種白色之華,表淨行。香質堅黑,細末而下。

(1)「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」:這是一個境界,在空中散落下來的花,那個境界給那個道場的莊嚴。

11、【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】:表細行也。

(1)「入法雲地,法都在日常生活中」:輕飄飄地,雲,雨這樣落下來。這虛空的輕渺,很輕、很微妙,就像雲從空而降。我們就像在雲中,一點點、一點點障礙的東西都沒有,明明我們是在雲中。這法在我們的身心中,一點點都沒有障礙。這個法雲就是「入法雲地」,法就是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
12、「學法總是要一心,身心毫秒都不可離開法,句句要法入心」:各位菩薩,學法總是要一心,心隨我們的身,身心毫秒都不可離開。聞法將心帶來,在這個法,聲音要出去,要經過了這樣的法的組合起來。所以說法,法,我們要句句也是法入心。你若要轉過好幾圈,這個東西才能夠入你的心腦;在你的心腦,你要再如何去轉,轉化為你日常生活應用。

13、「百千萬劫難遭遇,時間分秒是百千萬劫;若有用心,一秒鐘一輩子」:總是我們想得很清楚,人啊,人人生活在這個大空間,無不都是微妙啊!這種,了解了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時間分秒是百千萬劫,你若停在時間中,時間是很長,若這樣疏忽掉了,很快,飛秒不覺過去;你若有在用心,一秒鐘一輩子,一秒鐘你感覺到一輩子用不完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