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6月 25, 2020 3:04 pm

2020062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以本跡二門,法喻談真祕;
則跡門法華,權智之一心,
普使諸權小,悉證成菩提。

  用心,請大家要用心聽喔!《法華經》一直到現在,慢慢要告訴大家,我們,「本門」、「跡門」已經進來到這個時候,大家要知道《法華經》走過來的路。法華,本來佛所說法隨應人間法而說;人間,佛陀來教育,人人行菩薩道在人間,佛開這道門,那就是看見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的苦難,有與生俱來,受因緣果報,自作自受來到人間。人間苦樂參半,苦啊苦,苦得我們所看到的,都能夠一見,心與身就可以感覺很深。你的身體走近一點,這個境界,很臭、很破、很爛,這人要在這裡生活,困難啊!這麼困難的境界,我們一般的人覺得走不進去,真的破爛、骯髒又臭,平常的人,誰願意去啊?兩種的人,一種無奈啊,生來就在這個環境裡;另外一種,無常啊,環境變遷,非在那個環境中不可的人生,這都是苦難的人生,這是非在地不可。

  有的就是去看到,他可以不用走到那地方;另外一類呢?覺得來了,心要安;投入了,去幫助他,完全為他掃除了那苦難、骯髒、破爛,同樣讓他恢復了與一般人生活一樣的人生,這需要有大因緣。沒有大因緣,這種骯髒、苦難的環境永遠就是這樣。這就是要有大因緣,所以遇到菩薩了,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;菩薩看見這個環境,不忍心。

  我們自己無法在這個環境中生活,我們就將心比心想,那裡的苦難非在那個地方生活不可嗎?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去除那裡的環境,讓那裡的環境與我們平時生活的人的環境一樣,做得到嗎?做得到,只要你發菩薩心,就能夠翻轉人生,轉苦為福。但是,還是一樣要再說因緣,這些苦難的眾生,環境很差,他若沒有一個因緣的福,這群菩薩也沒那個因緣走到這個地方來。所以,因緣不可思議啊!這就是法,這叫做因緣法。所以我們學佛,就是要去了解因緣,每天每天都要告訴大家:「不要忽視因緣。」我們能夠往智慧門、開智慧門,但是一定要認識因緣門。因緣,這就是我們要去學佛法的根本,根本這個因緣,我們要很清楚。所以認識了這個因緣門,有苦難,苦難就是從因緣生。

  過去常常在說因緣,因緣與說因果故事是不同喔!因果故事聽來很輕鬆,只不過是一個故事嘛!故事輕鬆說,但是因緣事故那就不簡單了,因緣形成了這個事相,這個事相,這些事故就是因為有這些因緣發生,它裡頭就涵蓋了理多於事,因為事是這樣,是這麼多的道理形成。譬如說,看,佛陀告訴我們:「唉呀,人生苦啊!」苦是一句,「苦啊」,大家眼睛看得到,「啊!真是苦啊!」苦在不只是有貧困而已,苦在病,老;不是只有病、老而已,人生啊,任何天災,很多的因緣會合了,形成了最後那個苦。所以,一個「苦」字,有集,「集」來得很多很多的道理。過去過去,無量數過去的時間,過去種種的因緣,一層再一層,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累積。這要說過去很多,結果在現在,我們看到了,真的是苦。所以分析來,過去的過去的人生,不是只有人生,佛陀分析到六道、五道,教育我們行六度。要聽清楚,六度,就是六種的方法,要度過了此岸之苦到彼岸之樂去;此岸的苦就是很多煩惱無明,看不開,造作重重疊疊。

  解開了這道門,再創造另外的一道門,總是不斷開無明的門,不斷就要封鎖那個門;封鎖,不是裡面清乾淨,要將它封鎖起來,不是,是裡面囤積無量數的東西,很多…。這個時候封鎖起來,再另外開一個門,層層疊疊的門,開了,累積了,再封、再開,這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,過去生那一世,我們造作了很多的因啊、緣啊,上輩子也是不斷在受果啊、報啊,果報中,這個因緣未消、未盡,他再造作因緣果報。但是時間到了,因緣果報封一道門;再來來生,再開一道,一道門再開,引來了過去的因緣果報,又累積來這一代。同樣這道門,上次的還未消掉,今生再累積;累積還未清完,又是再另外一道門,唉!重重疊疊的門,不斷開、不斷積,這種煩惱無明重重疊疊。

  所以常常說「眾生共業」,就是這個業不斷累積、累積,舊業未消,新業再造。這種重重疊疊,新變舊,舊的還未消,新的又再造。就像這樣,眾生不斷累積、累積,這個業累,就這樣累積起來,所以眾生的業就是越來越重了,這叫做業累,共業。這種因緣觀不可無,不可以沒有這個因緣觀,我們一定要有因緣觀。我們有這個因緣,難得來修行;修行,知道道理了,知道我們就要趕快,今生知道了,知道過去有累積,要甘願修行。這一輩子要如何修?結好緣。要結好緣,叫做消業障,我們甘願受了,這個緣就是人與人之間。我們若甘願,得到與人互動的時候,在互動時,有的人看到我們歡喜,來幫助、成就我們想要做的事情,這就是過去生有結好緣,有好因。所以今生此世,很願意來幫助我們。

  我們拿比較重的東西,他們願意出一臂之力,「啊,我出一個力,幫你推一下,讓你輕鬆。」這樣整輛很重的車,給你一個助力,讓你輕鬆爬過了一個坡。在平坦的路,你若起動了,就有辦法這輛車能拖得動。你若缺人助緣,你在爬坡的時候,不但你拖不上去,說不定,還讓那些東西又將你拖下來;進一步,說不定退三步,永遠就在那地方踏步。這,過去的拖不走,新的坎坷的路,我們無法向前走,這就是我們未消業。

  所以,我們要好好認識過去,業累因緣,要很甘願拖、很甘願做。以前都說:「過去就有欠債啦,我甘願拖磨、還債。」這是以前人的甘願。現在的人就是不甘願,所以會不斷造就了人與人之間,歡不歡喜,動不動就有心理的毛病。以前的人要說那是心理病,很少,反正大家都甘願,哪有什麼心理病?就是甘願做。「遇到了,就是要做,要很甘願去還啦!」就是這樣就過去了。現在的人,會聽到很多:我們要注意,他有心理病態在。現在的心理病態,變成了是一種流行的疾病。這在社會也是一項的危機。家庭、社會都有一個危機,所以要如何呢?就是要好好入宗教的門,了解道理了,能夠體會人間,要如何互相來鼓勵這個心?

  不是說進來到宗門裡面,他的病就會好起來,是要有一群人,彼此之間懂道理、了解了,互相之間一個和氣,和氣、了解。人與人的那個見解、看法;這個見解,見解呢?那就是看事情,打不開,變成了心理累積;這個心理累積就是業,這個業打結,就像一條繩子打了結,這個結累積起來,就成了煩惱。煩惱變成了因、緣的累積。我們若現在看到了,這沒有什麼,彼此諒解一下,互相善解一下,彼此幫忙一下。善解、互動,這樣就沒了,沒有了什麼樣的惡業;有的,就是善因、善緣,善因、善緣累積了。

  我們看到好事大家做,就像在聖馬丁,我們在那個地方發放。那個地方,有一個家庭,他們從美國輾轉認識慈濟,她就在那個地方接受了慈濟的法,回到了聖馬丁。那裡是一個小島,那個小島人的生活單純。那個地方有的人生活很貧困,靠遊覽(觀光)的地方,所以生活不是很好。她將慈善的做法,了解慈濟後,她就回去了,就從她的家庭做起。家中是在做麵包,一開始就量力,可以去幫助的人,慢慢了解了,苦難的人很多,付出無所求是一種的福。家庭裡面的人護持她,再加上慈濟的因緣,就是白米從臺灣去支援她。她就開始從個人的麵包,一直做到,有臺灣去的白米,可以幫助人。

  因為貧困的人很多,東西畢竟還是有限,她將米袋打開,她就用杯子來量,讓人拿袋子來裝。她就教育人,「三好」。第一杯的杯子,第一杯量起來的米,「要口說好話哦!要記得常常說好話。」第二杯起來,「要心想好意哦!常常要心存感恩,要想好意哦。」第三杯舀起來,倒下去,「要記得,身體要常常做好事情。」要說好話、想好意,要做好事情。這是她幫助人,同時說法。三句話,雖然是很簡單,卻是教人說好話。這就在那個地方,傳承了彼此之間,「我們要心想好意,我們要說好話,我們要幫助人,身體要去做好事。」

  所以,在那個小小的島嶼,因為她在做好事,因為她教人說好話、想好心、做好事,這樣形成了人有這樣的習慣,這就是菩薩在人間入群了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她的發心能夠一教無量人,去做無量的好事情;不是很大,但是,就就是人人能夠和睦,能夠和。你想,這是不是道場呢?這也是道場。何況我們進來在道場裡面,更得要再學這「三好」──說好話、想好意、做好事,這就是我們開的門。我們要很清楚明白,我們去付出的時候,同時能夠對人人,同樣用這麼簡單的三法要,這三項法很重要,去教導人。人人只要做這三件事情,人人不都是好人嗎?豈需要用很深的法,就不需要了。

  所以我們,「以本跡二門」,「本」,那就是法;「跡」就是人間事。我們將人間事好好做好它,人間的人我們好好來引導,引導人間的人做好人間事,這「跡門」。那「本門」呢?就是佛法,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就是教導我們,要如何叫做菩薩道?「喔,你這樣做就對了。」這就是菩薩道之一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「六度」。無形中第一件事情,你做到了,你布施;你教人說好話,持戒;你教人想好事,那就是忍辱;凡事善解,你做好事等等,這樣就已經慢慢接近了禪定、智慧,這就是修行,開這道門接引人。

  所以「本跡開二門」,說法就是用這樣來譬喻,用你要懂得做人,要做這樣的人;這樣的人在人群中、在社會裡、在家庭裡、在群體中,這就是一個好的社會、好的人群。這就叫做教育。有多深呢?沒有啊,真實法就是這樣。有什麼祕密嗎?沒有,就是這樣,這就是佛陀的本懷。佛陀他的本懷來人間,就是要傳法,法傳給人人做好事,人人成好人,人人就是菩薩。所以就是跡門,跡門的法華。這就是法在人間的跡門,用種種的人間事,向人間開門,引導人走入這道善門。這「權智之一心」,權就是方便,用方便智慧的一心,一心無二志,就是一心一志。相信人人可度,每一個人都能夠度;你用方法讓他起歡喜心,伸出他的雙手來,給人幫助人的力量,這這麼淺、這麼簡單,用這種方法,叫做「權智之一心」。

  「普使諸權小」,很普遍,連幼小的孩子,昨天就聽到、看到。因為我們大學與慈科大,中、小學、幼兒園,教育志業老師、校長都共處一堂,都在靜思精舍裡面。小學、幼稚園孩子也都來了,大學、慈科大都來了。很醒目的、很顯眼的,看到的是年紀這麼小,這麼小、這麼小,同樣一起進來了,同樣坐在那個地方,很醒目。看到這樣三、四位,年紀這麼小,幼幼班、幼兒班,大班、中班等,同樣也都是坐在那裡,坐了一、二個小時喔!坐在那個地方,我眼睛就一直看,這三、四位,到底他們坐得住嗎?喔,坐得非常挺,都沒有動。幼幼班、幼兒班、中班、小班,這樣坐在那個地方,內心很感動。年紀大的,六年級的、中學的,大學那就不必說了,那個幼幼班的孩子,同樣坐得非常挺,椅背都沒有靠著。這種,看到教育,只要你真心用愛去教育,孩子都可教、能教,何況再更大的年齡。

  善法,這些孩子,最後他們來獻一項什麼呢?就是一顆地球,用畫畫的。那顆地球畫得很圓,是多少人畫啊?畫的人都在那裡簽名,密密麻麻都是他們的名,就是這樣,年紀這麼小、這麼小。他們幾十個孩子,畫起那顆地球圖案還是非常圓。畫著臺灣,反正地圖那個圖案,位置與陸地的圖案就畫出來了。我內心很歡喜、也很讚歎,這叫做教育。幼小的孩子有辦法受教,年紀大的孩子呢?他們也來,就是從國外來的,菲律賓、馬來西亞,印尼的孩子,來這裡讀書、學語言。從不懂、不會華語,學到用華語來發音,用中文發音來與我說話。來學習語言,同時也來學我們的人文。

  對啊,這就叫做教學。這就是「本跡開二門」,他們再來學我們的人文,人文就是如何做善事?如何人與人相處?讀護理的,回去要如何照顧人,如何照顧病人?用什麼態度等等。這都是開這道門,從國外來這裡讀書,由我們在地來教育。這「權智之一心」,他們來到這裡,一心學我們的善念,學我們的人文,如何待人、如何接物?如何穿著?如何服裝整齊?等等。看起來,沒有覺得他們是從哪一個國家來,那就是我們的孩子,這就是教育出來。

  所以,「普使諸權小,悉證成菩提」。就像這樣,他們這樣讀、這樣學,這樣看起來,用眼睛看,形象看起來,一切都是不同的教育,隨著他的年齡這樣地教育,教得真的很有次序。這叫做「法喻談真祕」,這叫做「本跡開二門」,這就是方便智。要如何用這個方便智,引進真實的法門來,不同的宗教,沒有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,但是讓他看到真實宗教的道理。「宗」就是人生的宗旨,「教」就是生活的教育。昨天他們也這樣來說,不分宗教;他們雖是不同的宗教,但學到教育的宗旨。這就是我們所在開的門,大家若能清楚,我們入法華來就很容易了。所以前面的文說,

經文複習:「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。」

  「得此三昧已」,這就是法,三昧就是定向,我們的方向已定,所以,「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。我們人人若有聽,之後差不多能夠了解,差不多我們自己會改變。這種改變,好像將自己的身體,那個色身三昧,因為我們在人間,我們就要說人間法。做人;人體、方向,要如何端莊我們自己,這很重要!「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,就是受過這樣的人文教育過了。「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」,這經的裡面在說的就是那位菩薩,在過去生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過去生就是這樣,長久的時間就是這樣在修行,也是持《法華經》。

經文複習:「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。」

  「即時入是三昧」,因為他受《法華經》的教育,所以他的方向定了。「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」。這前面,《法華經》有一段一段都與大家說過了,心花怒放,好像心很歡喜,那個花一直開,往上而下,這是一個心理的境界,不是在那當中無中生有,有花下來,這是一個心靈的境界,表現出了心花怒放。你們若在看小說,或者是在比較文學的譬喻:歡喜得心花怒放,看得很歡喜。同樣的道理。接下來的文就說,除了雨華,除了花這樣在落,還有

經文:「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,此香六銖、價值娑婆世界,以供養佛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」;閻浮洲之此岸出最妙香,名牛頭栴檀。
*海此岸:《正法念》云:妙高山南海此岸,即南岸。

  又再者,雨,落下來是香。香花,這個花很香,那個香味這樣降落,除了曼陀羅華從空而降,同時花飄著香,這個香的味道就像旃檀。栴檀香大家知道,檀香,那個香飄出來的香味。這個香很有價值,不是算斤的,是算厘的;不是算斤兩,是厘哦!很有價值、很貴!所以它的價值是娑婆世界,六銖是很輕、很輕,厘、銖,很輕。用小秤子秤,非常的輕。這樣飄散下來那個香味,來娑婆世界供養。娑婆世界大家知道,就是堪忍的世界。釋迦牟尼佛,就是在這個世間見苦修行、成正覺,大覺者再回歸來說法,所以菩薩來隨喜,也來護道場,來莊嚴道場,來散花,飄出了這麼香的香氣。

  所以,「又雨海此岸旃檀之香」,那就是「閻浮洲之此岸出最妙香,名牛頭栴檀」,就是在我們這個地球,在這個地方裡有出這樣的香。常常說,在宇宙間,唯有這顆星球,這顆地球它什麼都有,連牛頭旃檀香也有,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。這顆地球所有的東西,實在是很寶貴,所以我們要珍惜這顆地球。昨天那些孩子,畫那顆地球,「我們愛地球,所以我們都要素食;愛地球、愛動物、愛健康、愛生命。」看,年紀那麼小的孩子,我們也教會他們,當然佛經之中就也是這樣教我們,了解這個地球、娑婆世界,我們要疼惜它。

  用這樣,他方諸佛,他世界諸佛菩薩來,也是來莊嚴這個地方,散花、飄香。「海此岸:《正法念》云」;所以海的此岸,在《正法念》中有這部經論這樣說:「妙高山南海此岸,即南岸」,就是在我們這裡,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這閻浮提就是娑婆世界。

經文解釋:
「此香六銖、價值娑婆世界」;二十四銖名為一兩。
六銖即一兩之四分之一,六銖的價值娑婆國,言至貴。

  「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」;此香,有出這種的香。這個香,六銖,很輕,一點點而已,價值有整個娑婆世界的價值。一點點,價值是整個全球,它一點點,就等於全球的價值。所以,「二十四銖名為一兩」,就是很輕,所以「六銖即一兩之四分之一」。六銖價值就是娑婆世界,這個國土,整個地球,這個國土就等於釋迦牟尼佛所有的領土,釋迦佛他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。每一尊佛都有他的領土,都有他的國土。釋迦佛他所領導的,他就是我們的導師,所領導的這個國界就是娑婆世界。「言至貴」;有這樣的香,香得很有價值,很珍貴!

經文解釋:
「以供養佛」;雨華獻香即是自性德佛也。此釋入定起通,能現一切色身,即無一不能變現,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、化有華香等事。

  「以供養佛」;用這麼珍貴的香來供養佛。所以,「雨華獻香,即是自性德佛也」,就是自性佛的德香,這就是表達佛性的可貴,等於是整個世界的價值,那就是佛性。佛性人人本具,但是我們隨著因緣果報來,一期壽盡了,就過去了,都沒有去發揮到我們本性的價值,門關起來,就這樣累積過去了。我們裡面有這樣的寶藏在,我們不知道,任憑他一生一道門這樣開、這樣關、這樣過去;當中囤積的,這這麼有價值的東西,與囤積的垃圾,都這樣一直一道一道過去,很可惜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既來了,修行了,利用這個身體,好好地,這一道門已開了,我們趕快向內找寶。我們的本性、佛性在哪裡呢?這段文解釋的是三昧;「入定起通」,心歸一念,雜念歸一。「能現一切色身」,所以將一切色身,即無一不能變現。因為我們的精神裡念,已經歸一了,不是散亂心,也不是胡思亂想,都不是,他就是真真正正現神通。我們,神精即通,所以「即無一不能變現」。幾天前在說神通,這種無一不能變現,「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」。我們那幾天在說連線、連線,同樣的道理。

  這,「化有華香等事」,這種很有價值的花香飄散,就是我們的心香。各個都有一道的心香,而且很有價值。這麼有價值的心香,人人本具,都各個集在這個地方,集在娑婆世界,我們要好好向內找出我們的心香。我們不可等到這道門,這輩子又關起來,又再將那些雜亂的污濁,又這樣再關門過去了。我們很不容易開了現在的這道門,「法喻談真祕」。我們已經在人間了,人間法回歸到佛的真實法,《法華經》。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日常生活沒有離開真實法,所以大家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6月 25, 2020 3:06 pm

2020年6月25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初五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,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,以供養佛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以本跡二門,法喻談真秘;則跡門法華,權智之一心, 普使諸權小,悉證成菩提。」

(1)「《法華經》,以本跡二門,佛所說法,隨應人間法而說」:請大家要用心聽。《法華經》一直到現在,慢慢要告訴大家,「本門」、「跡門」,已經進到這個時候,大家要知道《法華經》走過來的路。法華,本來佛所說法隨應人間法而說;人間,佛陀來教育,人人行菩薩道在人間,佛開這道門,那就是看見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的苦難,有與生俱來,受因緣果報,自作自受來到人間。

(2)「人間苦樂參半」:人間苦啊苦,苦得我們所看到的,都能一見,就心與身可以感覺很深。你的身體走近一點,這個境界,很臭、很破、很爛,這人要在這裡生活,困難啊!這麼困難的境界,我們一般的人覺得走不進去,真的破爛、骯髒又臭,平常的人,誰願意去啊?兩種的人,一種無奈啊,生來就是在這個環境裡;另外一種,無常啊,環境變遷,非在那個環境中不可的人生,這都是苦難的人生,這是非在地不可。

(3)「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」:有的就是去看到,他可以不用走到;另外一類呢?覺得來了,心要安;投入了,去幫助他,完全為他掃除了那裡的苦難、骯髒、破爛,同樣讓他恢復了與一般的人生活一樣的人生,這需要有大因緣。沒有大因緣,這種骯髒、苦難的環境永遠就是這樣。這就是要有大因緣,所以遇到菩薩了,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;菩薩看見這個環境,不忍心。


(4)「菩薩,將心比心,翻轉人生,轉苦為福」:我們自己無法在這個環境中生活,我們就將心比心想,那裡的苦難非在那個地方生活不可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去除那裡的環境,讓那裡的環境與我們平時生活的人的環境一樣,做得到嗎?做得到,只要你發菩薩心,就能夠翻轉人生,轉苦為福。


(5)「因緣法」:但還是一樣要再說因緣,這些苦難的眾生,環境很差,他若沒有一個因緣的福,這群的菩薩也沒有那個因緣走到這個地方來。所以,因緣不可思議啊!這就是法,這叫做因緣法。我們學佛就是要去了解因緣,每天每天都要告訴大家:「不要忽視因緣。」


(6)「學佛根本,往智慧門,認識因緣,苦難從因緣生」:我們能夠往智慧門、開智慧門,一定要認識因緣門。因緣,這就是我們要去學佛法的根本,根本這個因緣,我們要很清楚。所以認識了這個因緣門,苦難就是從因緣生。


(7)「因緣形成事相,事理如何會合」:過去常常在說因緣,因緣與說因果故事是不同!因果的故事聽來很輕鬆,只不過是一個故事。故事輕鬆說,但是因緣就不簡單了。因緣形成了事相,這個事相,這些事故就是因為有這些因緣發生,當中就涵蓋了要理多於事,因為事是這樣,是這麼多的道理形成。


(8)「人生苦啊!要了解『苦,集,滅,道』」:譬如,佛陀告訴我們:「唉呀,人生苦啊!」苦是一句,「苦啊」,大家眼睛看得到,「啊!真是苦啊。」苦在不是只有貧困而已,苦在病,老;不是只有病、老而
已,人生啊,任何天災,很多的因緣會合了,形成了最後那個苦。所以,一個「苦」字,有集,「集」來得很多很多的道理。


(9)「過去種種因緣,時間不斷累積,教育行六度萬行」:過去無量數的過去的時間,過去種種的因緣,一層再一層,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累積。這要說過去很多,結果在現在,我們看到了,真的是苦。分析過去的過去的人生,不是只有人生,佛陀分析到六道、五道,教育我們行六度。

(10)「六度,度過『此岸之苦』到『彼岸之樂』」:要聽清楚,六度就是六種的方法,要度過「此岸之苦」到「彼岸之樂」去;「此岸的苦」是很多煩惱無明,看不開,造作重重疊疊。

(11)「凡夫無明煩惱,不斷生生世世累積,因緣果報」:解開了這道門,再創造另外的一道門,總是不斷開無明的門,不斷就要封鎖那個門;封鎖,不是裡面清乾淨,將它封鎖起來,是裡面囤積無量數的東西很多,這個時候封鎖起來。再另外開一個門,層層疊疊的門,開了,累積了,再封、再開,這就是我們生生世世,過去生那一世,我們造作很多的因啊、緣啊,前世也是不斷在受果啊、報啊,果報中。

(12)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。凡夫卻是不斷煩惱無明的重疊累積」:因緣未消、未盡,它再更造作因緣果報,但是時間到了,因緣果報封一道門,再來來生,再開一道,一道門再開,引來了過去那個因緣果報。又累積來到這一代,同樣這道門,前次的還未消掉,今生再累積,累積還未清完,又是再又另外一道門,唉,重重疊疊那個門不斷開、不斷積,這種煩惱無明,重重疊疊。

(13)「眾生共業,業累共業」:常說這個「業」不斷累積,舊業未消,新業再造。這種重重疊疊,新變舊,舊的還未消,新的又再造,就像這樣眾生不斷累積、累積,這個業累,這樣累積起來。所以愈來眾生的業就是愈重了。這叫做「業累共業」。

(14)「因緣觀不可無,時時結好緣,甘願修行,消業障,歡喜受」:我們一定要有因緣觀。難得我們來修行。知道道理了,知道我們就要趕快。今生知道了過去有累積,要甘願修行。這一輩子如何修?要結好緣,叫做消業障。甘願受了,這個緣就是人與人之間。我們若甘願,得到與人互動的時候,在互動,有的人看到我們歡喜,幫助、成就我們想要做的事情,這就是過去生結好緣了,有好因。所以今生此世,很願意來幫助我們。

(15)「若缺助緣,坎坷路難通過」:我們拿比較重的東西,他們願意出一臂之力,「啊,我出一個力,幫你推一下,讓你輕鬆,這樣整輛很重的車,給你一個力,輕鬆,讓你爬過了一個坡。」在平坦的路,你若起動,你就有辦法這輛車拖得動。你若是缺人助緣,你在爬坡的時候,不但你是拖不上去,說不定,你還讓那些東西又將你拖回來;進一步,說不定退三步,永遠就在那個地方在原踏步。過去的拖不走,新的坎坷的路,我們無法向前走,這就是我們還未消業。

(16)「好好認識過去的業累因緣。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欲知後世果,今生做者是」:要很甘願拖,很甘願做。以前都說:「過去,就有欠債,我甘願拖磨、還債。」這是以前的人的甘願。現在的人就是不甘願,所以會不斷,造就了人與人之間,歡喜、不歡喜,動不動就有心裡的毛病。以前的人要說「這是心理病的很少,反正大家都甘願,哪有什麼心理病?都是甘願做。」「遇到了,就是要做!要很甘願去還!」就是這樣就過去了。

(17)「社會心理病態成流行疾病,累積心結成煩惱」:現在的人就是很多會聽到:「我們就要注意,他有心理病態在」,現在的心理病態,變成是一種流行疾病。就是在社會,也是一項的危機。家庭、社會都有這個危機。所以,要如何呢?就是要好好入宗教的門,了解道理了,能夠體會人間,如何互相來鼓勵這個心?不是進來到宗門之中,他的病就會好了。是要有一群人,彼此之間,懂得道理、了解了,互相之間一個和氣。和氣、了解,人與人那個見解、看法;這個見解,就是看事情,打不開,變成心理累積,這個心理累積就是業;這個業打結,就像一條繩子打了結,這個結累積起來,就是成煩惱。煩惱變成了因、緣的累積。

(18)「累積善因,善緣,不再造惡業」:我們若現在看到了,這沒有什麼,彼此諒解一下、互相善解一下,彼此幫忙一下。善解、互動,這樣就沒有什麼樣的惡業;有的就是善、善因,善緣累積了。

3、「中南美洲:聖馬丁的慈濟人,用心幫助貧困居民」:
(1)「接受慈濟的法,帶到聖馬丁」:我們看到好事大家做,就像在聖馬丁慈濟,我們在那個地方在發放,有一個慈濟家庭,張傑榮師兄(濟傑),朱細芳師姊(法號慈細),大兒子張振業(法號濟振),兩位小兒子是慈濟志工。他們從美國輾轉認識慈濟,她就在那個地方,她接受了慈濟這個法,回去到聖馬丁。

(2)「付出無所求,是一種福」:那裡是一個小島,人們生活單純。有的人生活很貧困,靠遊覽的地方,所以生活不是很好。她將慈善法,了解慈濟,她就回去了,她從她的家庭做起,家中是在做麵包。開始是量力的去幫助人,慢慢了解了苦難的人很多,付出無所求是一種的福。家庭當中都是護持她,再加上了慈濟的因緣,就白米從臺灣去支援她。她就開始從個人的麵包,一直到了,有我們臺灣去的白米,可以幫助人。

(3)「發放米糧時,同時傳遞靜思語:口說好話,心想好意,身行好事」:因為需要幫助的人很多,東西畢竟還是有限,她將米包打開,她就用桶子來量,讓人用袋子來裝,她就教育人,「三好」:第一桶量起來的米,「要口說好話!要記得常常說好話。」第二桶量起來,「要心想好意!常常要心存感恩!」第三桶舀起來、倒下去,「要記得,身體要常常做好事情,要說好話、想好意,要做好事情。」這是她幫助人,同時說法。三句話,雖然是很簡單,卻是教人說好話,在那個地方,傳承彼此之間,我們要心想好意,我們要說好話,我們要幫助人,身體要去做好事。

(4)「菩薩在人間,入群度眾,這也是道場」:在那個小小的島嶼,因為她在做好事,教人說好話、想好心、做好事。形成了人人有這樣習慣,這就是菩薩在人間,入群度眾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她的發心能夠「一教無量人」,去做無量的好事情,不是很大。但是,就是人人能夠和睦,能夠和。你想:這是不是道場呢?這也是道場。何況我們進來道場的裡面,更要再學這樣「三好:說好話、想好意、做好事」,這就是我們開的門。

(5)「人人都行三法要:『說好話、想好意、做好事』」:我們要先很清楚明白,去付出的同時,能夠對人人同樣力行這麼簡單的「三法要」。三項法,很重要去教導人,人人只是做這三項事情,人人不是好人嗎?豈需要用很深的法,就不需要了。

4、上人手札(續)
(1)「以本跡開二門,『本』就是法;『跡』就是人間事」:將人間事好好做好它,人間的人,我們好好來引導做好人間事,就是跡門。本門就是佛法,《法華經》就是教導我們什麼叫做菩薩道,「你這樣做就對了。」這就是菩薩道之一。

(2)「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:無形中你第一件事情,你做到了,布施;你教人說好話,持戒;你教人想好事,那就是忍辱;凡事善解,你做好事等等,這都已經慢慢接近了禪定、智慧。這就是修行,開這道門接引人。

(3)「佛陀的本懷:本跡開二門」:說法就是用這樣來譬喻,用你要懂得做人,要做這樣的人,這樣的人在人群中、在社會中、在家庭中、在群體中。這就是一個好的社會,好的人群,這就是叫做教育。有多深呢?沒有,就是真實法就是這樣;有什麼秘密嗎?沒有,就是這樣,這就是佛陀的本懷。

(4)「傳佛法,人人做好事,成好人,人人就是菩薩」:佛陀的本懷來人間,就是要傳法,法傳給人人做好事,人人成為好人;人人就是菩薩。所以就是跡門。

(5)「則跡門法華,權智之一心」:法在人間的跡門,用種種的人間事,向人間開門,引導人走入這道的善門。這「權」、「智」;權就是方便,用方便智慧的一心,一心無二志;就是一心一志。相信人人可度,每一個人都能夠度,你用方法讓他起歡喜心,伸出他的雙手,人幫助人的力量。這這麼淺、這麼簡單,用這種的方法,叫做「權智之一心」。

(6)「教育志業,從幼兒園至大學,齊來精舍共聚分享」:昨天聽到、看到我們慈濟大學跟慈科大,慈大、慈科大、慈中、慈小、大愛幼兒園;老師、校長都共處一堂,都在精舍裡。看到的連這麼小的幼童也一起進來,同樣坐在那裡,很醒目顯眼。看到這樣三、四個,很幼小、幼幼班、幼兒班、大班、中班,同樣也坐在那裡,我眼睛就一直看這三、四個,到底他們坐得住嗎?內心很感動,能坐一、二個小時都坐得住,直挺挺的安住。大的六年級的、中學的、大學就不用說了。

(7)「真心用愛教育,皆可受教」:看到那個幼幼孩子,同樣坐得直挺挺,椅背都沒有靠著。看到這種教育,只要你真心用愛去教育,孩子都可教,可以教,何況更大的年齡,善法。這些孩子,最後他們來獻「一顆地球」,是由很多幼小孩子們用畫畫那顆地球(表達保護愛地球的蔬食重要性),我內心很歡喜、也很讚歎。這叫做教育,幼小的孩子,有辦法受教。


(8)「海外學子來慈濟大學華語中心讀書」:大的孩子們也來,有從國外來的菲律賓、馬來西亞,印尼的孩子,來這裡讀,學語言;從不懂華語,學到用華語來發音,用中文來發音跟我說話,語言學生在「慈濟大學華語中心」學習;同時也來學我們的人文,這就是叫做教學。


(9)「這就是本跡開門,權智之一心,普使諸權小,一心學善念」:他們再來學我們的人文,如何造善?如何人與人相處?讀護理的回去如何照顧人病人?用什麼態度等等。這都是開這道門,從國外來臺灣,從我們在地來教育。「權智之一心」,他們來到這裡,一心學我們的善念,學我們的人文如何待人、如何接物?如何穿著?如何服裝整齊等等。看起來,沒有覺得他們是從哪個國家來,就是我們的孩子,這就是教育出來。


(10)「普使諸權小,悉證成菩提」:像這樣他們這樣讀、這樣學,這樣看起來用眼睛看,形象看起來,一切都是不同的教育,隨著他們的年齡這樣地教育,教得真的很有次序。這叫做「法喻談真秘」,這叫做「本跡開二門」,這就是方便智,這就是要如何用這個方便智,引進來真實的法門來。

(11)「宗就是宗旨,教就是教育,慈濟教育大愛,不分宗教」:信仰不同宗教,沒有改他們宗教,但是讓他看到真實宗教的道理。宗就是宗旨,教就是教育。昨天他們也來說,不分宗教,他們不同的宗教,但是來學到教育的宗旨。這就是我們所在開的門。大家若能清楚,我們入法華來,就很容易了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得此三昧已,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。即時入是三昧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,如雲而下。】

(1)「得此三昧已」:這就是法。三昧就是定向,我們的方向,我們已定。

(2)「心大歡喜,即作念言: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,皆是得聞法華經力」:我們人人若有聽之後,差不多能夠了解,差不多我們自己會改變。這種改變,好像將自己的身體,那個「色身三昧」。因為我們在人間,就要「說人間法」;做人,人體、方向,我們要如何端莊我們自己,這很重要。

(3)「皆是得聞法華經力,我今當供養『日月淨明德佛』及《法華經》」:受過這樣的人文教育了。這經之中在說的就是那位菩薩,在過去生的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過去生就是這樣,長久的時間就是這樣在修行,也是持《法華經》。

(4)「即時入是三昧。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、細末堅黑栴檀,滿虛空中」:因為他受《法華經》的教育,所以方向定了,所以「即時入是三昧」。前面《法華經》有一段一段都與大家說過了,心花怒放,好像心很歡喜。那個花一直開,往上而下,這是一個心理境界,不是在那當中無中生有。有花下來,這是一個心靈的境界,這表現出了心花怒放。你們若在看小說,或者是在比較文學的譬喻:歡喜得心花怒放,看得很歡喜。同樣的道理。

4、釋譯經文:【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】:閻浮洲之此岸出最妙香,名牛頭栴檀。

(1)「經文:又雨海此岸旃檀之香,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,以供養佛」:除了雨華,除了花這樣在落,還有「雨」落下的是香花,香味這樣降落,除了曼陀羅華從空而降,同時花飄著香,這個香的味道就是像旃檀。栴檀香大家知道,檀香的香飄出來的香味。這個香很有價值、很貴。

(2)「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」:它的價值是娑婆世界,六銖是很輕,很輕,釐、銖,很輕。用秤子,非常的輕。這樣飄散下來那個香味,值得娑婆世界來供養。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。釋迦牟尼佛,就是在這個世間見苦修行、成正覺,大覺者再回歸來說法。所以菩薩來隨喜,也來護道場,來莊嚴道場,來散花,飄出了這麼香的香氣。

(3)「閻浮洲之此岸出最妙香」:就是在我們地球有出這樣的香。常常說,在宇宙間,唯有這顆星球,這顆地球它什麼都有,連這個牛頭旃檀香也有,這是其他地方所都沒有的。在這顆地球所有的東西,實在是很寶貴,所以我們要珍惜這顆地球。

(4)「蔬食愛地球」:昨天那些孩子畫畫那顆地球,「我們愛地球,所以我們都要素食,愛地球、愛動物,愛健康、愛生命、愛地球。」看年紀那麼小的孩子,我們教會他們。當然佛經之中就是也要這樣教我們,了解這個地球、娑婆世界,我們要疼惜它。用這樣,他方諸佛,他世界諸佛菩薩來,也是來莊嚴這個地方,散花、飄香。

5、【海此岸】:《正法念》云:妙高山南海此岸,即南岸。

(1)「海此岸:《正法念》云:妙高山南海此岸,即南岸」:海的此岸,在《正法念》中有這部經論這樣說,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閻浮提就是娑婆世界。


6、【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】:二十四銖名為一兩。六銖即一兩之四分之一,六銖的價值娑婆國,言至貴。


(1)「此香六銖,價值娑婆世界」:此香,出這種的香,香六銖,很輕,它只要一點點,價值就等於全球的價值。「二十四銖名為一兩」,就是很輕,「六銖即一兩之四分之一」。六銖價值就是娑婆世界,「言至貴」,有這樣的香,香得很有價值,是貴。


7、【以供養佛】:雨華獻香即是自性德佛也。此釋入定起通。能現一切色身,即無一不能變現,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、化有華香等事。


(1)「以供養佛,雨華獻香即是自性德佛也」:用這個這麼珍貴來供養佛。所以「雨華獻香」,就是自性的佛香,自性佛的德香。就是表達佛性的可貴,等於整個世界的價值,那就是佛性。


(2)「佛性人人本具」:我們隨著因緣果報來,一期壽盡了,就過去了,都沒有去發揮到我們本性的價值,門關起來了,就是累積過去了。我們就是當中有這樣的寶藏在,我們不知道,任憑他一生一道門這樣開、這樣關、這樣過去;當中囤積的,這這麼有價值的東西,與囤積的垃圾,都這樣一直一道一道過去,很可惜。


(3)「此釋入定起通,心歸一念,雜念歸一」:我們現在既然來修行了,利用這個身體,好好地,這一道門已開了,我們趕快向內找寶。我們的本性、佛性在哪裡呢?這段文解釋的是三昧,「入定起通」,心歸一念,雜念歸一。


(4)「能現一切色身,即無一不能變現」:將一切色身,因為我們的精神裡念,已經歸一了,不是散亂心,也不是胡思亂想,都不是,他就是真真正正現神通。我們的神,精即通,「即無一不能變現」。我們幾天前在說「神通」,這種無一不能變現,「故於虛空中起生神通」。那幾天在說連線、連線,同樣的道理。

(5)「化有華香,價值心香,人人本具」:這種很有價值的花香飄散,這就是我們的心香。各個都有一道的心香,而且很有價值。這麼有價值的心香,人人本具,都各個集在娑婆世界,我們要好好向內找出我們的心香。


(6)「回歸到佛的真實法,《法華經》,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」:我們不可等到這道門在這輩子又關起來,又是再將那些雜亂的污濁又是再這樣關門過去了。我們很不容易開了現在的這道門,「法喻談真祕」,我們已經在人間,人間法回歸到佛的真實法,《法華經》。我們要時時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日常生活沒有離開真實法,大家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