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6月 26, 2020 8:2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15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6月 26, 2020 9:21 am

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佛道懸曠,經劫積行;一偈成佛,何其容易。佛性在纏,如珠在衣;直指當體,不求自得。
⊙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;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於世,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;終不以小乘,濟度於眾生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說佛智慧故:佛智慧有二種,一者無上正智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二者一切種智,名薩般若。
⊙諸佛出於世:諸佛法身常住不滅,眾生盲冥,難可得見。今佛出現世間,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大事因緣,甚為希有,是為世間難得之寶。
⊙唯此一事實: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,開示佛知見之事業也。一事實者,實相之妙理,謂佛知見,即法華之妙法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我們要學佛,我們要知道學佛這條路是很長。因為我們在凡夫這條路更長,不知幾生劫以來,都一直是在六道輪迴,很長的時間。何況我們現在開始要發心,開始學佛,路,我們要知道還有很長要走,所以「佛道懸曠,經劫積行」。

佛道懸曠
經劫積行
一偈成佛
何其容易
佛性在纏
如珠在衣
直指當體
不求自得

這佛道,我們開始要走了,我們就要知道——不是今天信佛,今天就能得到;不是這輩子虔誠拜佛就能得到,不是。我們要知道,這是在學,學佛,不是要求佛。我們所要求的就是,我們的心,能與佛的心會合在一起;我們是要求己,求我們自己要向前走,去接近佛。

所以,我們是一個學佛者,隨佛走這條路。佛陀已經將路開通了,我們若是要追隨佛的芳蹤,就是隨著這條路走,就能夠接近佛。所以「佛道懸曠」,還是有一段距離,但是我們要求,我們自己要振作起來,真的我們要勤精進。因為路是懸遠,到底還有多遠,不知道。

「懸」,表示還很遠;「曠」,那就是很開闊。方向,我們若是稍微差毫釐,就如在沙漠中,沙漠,一片一望無際的曠野,方向到底在哪裡呢?我們的方向若偏差了,在曠野中也很容易迷失。人生已經不知道,在多長多久的懸劫,懸曠劫以前,我們已經就是迷了,就是在這種一不小心,方向偏差。所以我們要覺悟,已經是知道方向了,佛道要這樣走,我們要定,定住我們的心,我們的方向才會正確。

我們應該還要知道,「經劫積行」,要經過了時間,長時間。「劫」就是長時間,過去常常向大家說這個「劫」,「三大阿僧祇劫」,或是「一小劫」、「一增減劫」,就已經很久了,還有「中劫」、「大劫」,這麼長的時間,何況是無量「懸曠劫」,不知道要從何算起我們的時間,沉迷於六道中。

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,將時間換成,這麼長的時間我也要向前精進,無論時間有多久,「經劫」,我都要累積它,還是一步一步向前走。修行就是要把握時間累積起來,我們走一步,那就是接近佛的境界,那就是接近一步。

一直對大家也是這樣說,佛陀他自己就說,無量數劫,不斷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學法,這樣(經)過來的。既然學佛,我們也是要如此,所以要用很長的時間。不要認為,「我已經修行這麼久了,我到底得到什麼?」不要問我們得到什麼,做就對了。應該做的事情,做就是了;應該走的路,向前走就對了。

雖然我們之前說過,「一偈成佛」,或者是「聞一偈成佛道」,真的這樣聞一偈就能成佛道嗎?談何容易!不過,我們要相信,這顆種子有入心嗎?我們相信這顆種子若是,不是空心的稻種,是實的種子,如果落土,一定樹種長出來就是樹種的芽,開始就是小樹、大樹、合抱的大樹,好幾個人牽手環抱起來的大樹。我們要相信是因那一顆種子,經過歲月,就是成為合抱之樹。

用這樣的譬喻,我們就知道「一偈成佛」不是不可能。只要法真的是入心,哪怕它是「佛道懸曠,經劫積行」,它要經過歲月,愈長的歲月,它的成就愈大。

所以有的人說,怎麼可能,一偈,聞一偈就能成佛道?一定要相信。成佛道,是讓你知道,這條道路是正確的;正確的道路,我們要殷勤精進。這是這念信心,與我們的身體力行,要有恆久之心。所以,常常又告訴大家,把握當下,那就是機會,恆持剎那,這個機會我們趕緊把握,這就是對的事情是永恆的。所以,我們能在此大地之上,無論有多遠,我們向前前進,都走對的路,都是清淨如蓮花的道路,所以叫做「步步生蓮」。

佛教的蓮花,來代表我們於濁世中,要如何能保持我們的心清淨,不受污染。現在我們既然聽到佛法,也發心力行菩薩道,我們必定要有耐心。所以「一偈成佛」,不是不可能。

不過有的人說:哪有那麼簡單!何其容易!無心,真的是不可能,哪有可能聞一偈就成佛道呢?因為你用的都是空心的稻種,因為你的種子都撒在水泥地上,所以絕對是不可能。你若是用種子撒於土裡,經過法水滋潤,經過歲月等等的造成,怎麼不會(成佛)呢?應該我們要相信。

只是我們的佛性在纏,人人本具佛性,但是我們就是被纏住了,就是煩惱、無明纏住,所以「佛性在纏,如珠在衣」。《法華經》中,寶珠譬喻。窮子,一位貧窮的年輕人,很落魄,但是一位長輩知道了,看到這位落魄的年輕人,「為什麼如此落魄?我以前就有一顆寶珠,放在你身上,你為什麼如此落魄?以此寶珠,你就能夠換來富有!」探手一摸,真的,這顆珠到底在我身上多久了?

其實,寶珠在自己的身上,就如我們人人,凡夫,佛性明明就在我們的心中,卻是我們向外求佛。這就是我們自己,就是受無明將我們遮蓋,所以佛陀要為我們,「直指當體,不求自得。」希望能讓我們大家能夠知道,人人本具佛性,心、佛、眾生皆平等。人人都本具佛性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

所以,前面那段文,我們說,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」。

十方佛土中
唯有一乘法
無二亦無三
除佛方便說
但以假名字
引導於眾生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在「十方佛土」——四維上下。佛的娑婆世界是佛為教主,佛陀要為我們說的是一乘法,就只是一項,要直指我們人人,明心見性這個方法。但是,我們人人談何容易,所以佛陀不得不設方便教法。但是到法華會上,就是「無二亦無三」,沒有二乘,沒有三乘,就是只有一乘法。

「除佛方便說」,除了佛陀為眾生的根機,設方便法,否則,其實我們本來就是佛。這就是我們眾生一迷,所以先覺,他就要來教後覺。佛陀是先覺悟者,要來希望我們人人也能覺悟,他就要用很多種的方法,所以「但以假名字」,都是用名相。「有為法」,每一法都有它的名相,其實那些名相都是假的,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。

就如我們人,不能沒有張三、李四(之別),所以就取個名,其實我們通稱為「人」,只有一項。所以「引導於眾生」,用種種的方法,設種種假設的名稱,來向大家施教。這是前面那段文。

現在再接下來這段文就說:「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於世。」

說佛智慧故
諸佛出於世
唯此一事實
餘二則非真
終不以小乘
濟度於眾生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用種種的方法,其實所說的就是說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,為了眾生,他施設很多教法。「諸佛出於世間,唯此一事實」,佛陀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要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。佛陀來「開、示」,眾生要「悟、入」佛的知見,這是唯為此一事而來。「餘二則非真」,若說有二乘、三乘,那不是真的,那都是用假名字,無非就是要讓我們,歸納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
「終不以小乘,濟度於眾生。」佛陀他不想用小乘來濟度眾生,不過眾生根機鈍劣,不得不以小乘法。所以,佛陀都是以大乘法,希望我們接受就馬上能夠了解,可惜我們就是不了解,所以佛就要施用智慧,所以「說佛智慧故」。

佛智慧有兩種,我們用心看。一是「無上正智」。「無上正智」,就是我們平時說的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是佛的「正智」。第二種是「一切種智」。我們先前有一段,用了好幾天的時間來解釋「一切種智」,那就是「薩般若」。

說佛智慧故:
佛智慧有二種
一者無上正智
名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二者一切種智
名薩般若

有時誦經時,「薩般若果」,那就是「一切種智」,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,非常普遍,宇宙萬物,無物不知,種種。所以「諸佛出於世」,「諸佛法身常住不滅」。

諸佛出於世:
諸佛法身
常住不滅
眾生盲冥
難可得見
今佛出現世間
為令一切眾生
成就一大事因緣
甚為希有
是為世間
難得之寶

諸佛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,諸佛常住於世。名稱上,在《法華經》,(序品)開始時,二萬佛,日月燈明佛,那個時候,其實佛還是不斷(來)人間。人人也就是佛,只是我們的(自性)佛,凡夫的(自性)佛還在沉睡中。不少佛都已經覺醒了,所以眾生即是佛,佛出於眾生,所以「諸佛出於世」。

只要我們自己懂得自愛,在沉迷、沉睡中,趕緊清醒,我們也是能稱為「後覺」,或者是「漸覺」,漸漸在覺悟,未來也會覺悟。所以,法身常住不滅,真如本性也是不滅。所以「眾生盲冥,難可得見」,只是我們自己眾生盲,眼睛看不到,何況佛知、佛見,我們怎麼能夠了解呢?不了解要怎麼辦?學!我們就要學,要如何開啟我們的慧眼,來看天下眾生。

只要冥暗撥開,相信此時外面,漸漸也是天亮之時。所以現在「今佛出現世間,為令一切眾生,成就一大事因緣」。佛陀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現在出現於世,也是「為令」,「為令」也是要使令眾生,成就一大事因緣。這是很稀有。

看看我們天下之間多少人口,才有多少人真正認識佛法;認識佛法,有多少人,能夠身體力行於佛法中精進,到底有多少?所以何況佛陀出現人間的時間,又是很稀少。所以現在還是佛,釋迦佛教化的時代,不過離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了。所以,我們現在還有法可聽,也是很稀有,我們要好好把握。

所以是「世間難得之寶」,所以佛出現世間,實在是很稀有,不過法身還是留存於世間,我們才有法可聽。因為法尚在,就表示佛仍未滅,他就是不滅於人間,現在還在——只要你行他的法,佛陀就是還存在於世間。你若是不行他的法,哪怕你與佛陀在世,與佛不存在是一樣的,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。

「唯此一事實,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」。佛陀來人間,一大事因緣,這個動作叫做「事業」。

唯此一事實:
開顯實相妙理
之事業
開示佛知見
之事業也
一事實者
實相之妙理
謂佛知見
即法華之妙法也

一大事因緣的動作,他用口說法來教化眾生,以身體力行來示範,這就是他來人間的一大事。這種「開顯實相妙理」,「妙理」是無形無蹤,但是佛陀降皇宮,出生於人間,在皇宮裡長大、成長,成年以後追求真理,這全都是於事相來顯現,是為了真理,一切都是「開顯實相妙理」。

這「事業」,這一大事之作為,「業」就是作為的意思,「開示佛知見之事業」。

各位,學佛就是要這樣學,了解了道理,日常生活中,無不都是沐浴於法流中。我們不只是光沾到水而已,我們還是沐浴於法流,在洗滌我們的心,這種凡夫無明。所以我們要時時珍惜佛法,佛陀的教法無不都是,要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。

佛陀來人間,也就是要開啟我們這念心,將無明撥除,真如現前。只是這麼簡單的動作,但是,是不是這扇心門,我們自己懂得要打開?剛才說,不是求佛,我們要求我們自己。精進是要自己,向前,方向不偏差,也是要我們自己等等,我們還是要愛惜自己,把握時間,向前前進。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26《靜思妙蓮華》佛道懸曠經劫積行(第351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