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二 6月 30, 2020 3:49 pm

202006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於法無染曰精,
念念趣求曰進;
勤修善法無懈,
利樂一切不怠。

  大家要用心。心一念偏差,萬里錯,所以我們要用心,心要在正念中。人人要記住我們自己本身,我們的本分事,難得人生,難聞佛法,難得的,我們已經得了。這個身體,人的身體,這是在六道中。佛陀說,成佛唯有在人間。天堂沒有佛可修,因為他很快樂,不知道人生疾苦。菩薩就是緣苦眾生,才會發心行菩薩道;佛陀也是人間見苦,所以他就在人間追求正確的道理。發現了人間的正理,離不開人間的苦難,能夠真正見到苦難,體會到苦難,才能夠啟動救濟苦難;啟動救濟苦難,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叫做覺有情,這時時常常在說。

  但是,雖然是常常說,凡夫啊凡夫,時常都是忘記了、模糊掉了,糊里糊塗,還是聽歸聽,回歸到人生凡夫的生活,忘記了。明明早上才聽,只要聽完了、結束了,開始過今天的生活,面對著今天的生活,那就回歸到生活中的凡夫,早上所聽的聖人之道,忘記了,很快回歸到凡夫之道來。凡夫啊,紛紛擾擾,人對人互相計較,自己原來就已經有不好的習氣。聽法,也已經不斷不斷在薰陶,但是香味一陣來,有聞到香了,卻缺少了去想這個香我要從外取入內來。我們昨天有聽到了,聽到「服香」,為什麼發心供佛,這樣抹在身上還不夠,還要灌香油。為了就是要用清淨心來供養;這個供養就要無染著的心、很單純的心,這種單純不受染著。

  而什麼叫做沒有染著呢?凡夫啊,面對著凡夫,凡夫就有我是你非。這個人我是非,「是你的不對,還是他對,我來裁判,你們兩個在那裡爭端,我來當裁判,覺得是他對,唉呀,你不對。」你就不服氣,而我就為在他這邊,我就與你爭,「我的裁判是正確的,因為他是這樣、這樣,是對的道理;你就是這樣,這樣就輸人家,不對。」換他又不服氣,在那裡爭端,他的不服氣,就又惹來了,「你哪能對為著我的人不服氣呢?我對你怨更深、恨更大。」所以變成了三角在那個地方在論,這叫做眾。三個人以上,就是人我是非,就是在這個人眾之中。這個三角形(上人以手比三個「人」,成「眾」之意),在那個地方爭端。

  每天面對著人,這是不是苦呢?佛陀說:「唯我獨醒,大家還在迷,大家還在睡眠中,睡不醒,還在作夢,只有我是獨清醒的人。我獨清醒,所以我要來點:人人要覺醒起來,要清楚、要覺醒,不要再睡了,不要還在那裡作夜遊的人。」自己的錯誤自己還不知道,這樣迷亂錯誤,這就是人生啊。說起道理來,條條有理,巧口利詞,說話說得很好,言辭也說得條條有理,但是與自己有關係,那個心覺得:我對,我就爭到底。這我都認為是我對,才會去與人爭,我們若認錯,靜靜地好好思考:道理,這三角關係,他與他在爭,而我是公道人,我到底站在哪一邊是對的,「站在這裡,我對他說對,對那位我說不對的人,他對我不會諒解,到底我是要替這個說話,或替那個說話,這樣我要怎麼做?」

  這就是要靠那分心寬念純,不要站邊說話。他有不了解,我們若用心寬念純,好好地分析,為什麼你的理會比較寬?「在言辭中,他說的句句合道理;你雖然有道理,你這句話,那就是有差,差在那個點滴裡,那就是輸了。」人間的輸贏、道理的對錯,都是在那一點點的偏差。這一點點的偏差發生在哪裡?那就是在思考中。那個思考若有一點點偏了,言辭那就錯,所以我們平時要調心會理;心要調好,才與道理能夠常常會合;你的道理若會合了,你就事事皆圓,就會圓了。

  萬一若不圓,說不平,我們就冷靜下來,用時間能夠了解,這個公親是做得很對,心不服的人,他也會服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心就是沒有染著的人。這個沒有染著,就是不要將是非放在心裡,我們自己是事主,所以,對不對我們自己要很清楚。而我們是公親,公親就是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而我們是一個旁觀者,我們僅僅只是分析一點點的差,這樣讓人不服;自己再想清楚:對啊,道理釐清,我們還得同樣要認錯。所以兩個之間有錯,公親自己最後本身也有錯。而為什麼錯的人會那麼多,那就是那一念的偏差。

  各位菩薩,說那麼多,只是那一念的偏差。是啊,人生很多事情都沒有其他,就是那念的偏差。所以那念的偏差,我們若糾正過來,那就是心無染著。偏差就是在這念心,心有一點點的污、污染,它就偏了。就像眼睛,眼睛濛了,看人只是一種,就算看得到,也不是真實都看得懂。不過雖然是就算看到,但是他的心很明白,因為這已經是很熟的環境,而是也很熟悉的人。心若很清楚,那個原來就明白的,現在雖然眼睛比較看不清楚了,也能夠聽清楚張三、李四,「我認識他,他原來的習氣,他原來的態度,他原來的想法,我都很清楚了。」只要心清楚,不論是外境,肉眼;肉眼看外境有模糊,卻是心眼很清楚,所以,怕的就是心眼被污染,這叫做「於法無染曰精」。心眼,我們就是要明白真諦道理。真諦道理在哪裡?拿出來就是看不到的,就是要用頭腦,用心、用腦去思考過去,過去歷練過來的,應該很清楚。

  所以在記憶中,某個人他的習氣,哪一個人他單純,這種單純說話,與過去的習氣,儘管要改,還是帶著那分染著,還未完全去除。就像這樣是「故有」,就是「舊有的」,原來有的。原來就這樣不斷不斷熏染,染得很深。現在知道要好好改過,而就要讓他有時間改、有時間改。但是在改的這個時間,「我儘量要改。」但是心的深處還有那分:我不願。所以在說話之間就還會帶著過去那種的習氣,現在有在改了,而習氣還存在。這個人的習氣還存在,要怎麼辦呢?那就是也大家來成就他。這就是周圍環境,再讓他一個新的適應,讓他慢慢,那個舊習慢慢消退過去。這就是我們要互相成就。

  所以在法無染,我們要自己先無染,不是自己本身還是染著很深,光是看別人的污染未除。我們人都是這樣,自己的習氣都沒有除,但是聽法了之後,看你有改了嗎?你有改了嗎?不記得自己改。這就是「眾」――人、人、人。我們高高在上,站在人的上面,只是看下面那二個人。這,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的成佛,我們永遠都是人。而這個人就會有危險,危險在哪裡呢?我們若是一念失,正念有一點點偏差,說不定雜念一起,行動偏錯,造因,這個因又造了,來生果又成了。不是永遠都是人,這生的結果是得人的身體,這是過去生所造作的福,所以我們要感恩過去。我們得人身,是在六道中有人道的因,既然我們來到人道,要有人道的精神。要不然,光是有人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有人道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這樣就很可惜啊!

  我們來這條人間的道路,要真正做到人成、佛成;人格若不成,佛格就不會成了。印順導師不是這樣說嗎?「人格成,佛格就成」。這叫做人間佛法。所以我們人人要如何學得會做人?真正在人道的品質要做好。我們的禮貌,與人說話、待人接物,有的人說話是很粗氣的,自己說錯又不承認,「怎樣,我說話口氣就是這樣,這是習慣啦!」不是你的習氣、習慣,口氣這樣;你對,就是叫做對;別人聽起來就不對,所以不對就是不對。不可自己找理由以為是對,若這樣,我們絕對無法修行。所以希望大家看清楚人道,我們是要如何做人?人做得好,我們才有辦法進步,把心的污染清除,我們才有辦法將佛法入心,要不然滿心都是污染。佛法清淨了,入心了,也會受你的污染所掩蓋掉,還是無法發揮你聞法、人道品質的功能。

  這雖然是很簡單,不是入經文裡面,但是這是經、法裡面的精髓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我開頭就告訴大家,用心聽啊!所以用心聽,「於法無染曰精」,這叫做精髓。外面的事情入我們的心,我們到底要如何讓法入心,法是淨化我們的心,沒有污染。我們一點點的污染,法淨化不了我們的心;我們的污染,是污染了法來度我們,度不到,所以叫做「無法度」。法對我們也無法度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你周圍都是法,你若不取用它,那就是「無法度」了。所以我們要「念念趣求曰進」,既然要學佛,我們要心心念念,方向正確的趣向;正確的趣向就是要去淨求佛法,要清淨去求佛法,用我們念念清淨心去求佛法。

  所以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我們要勤、要精進,精進就是要勤,勤就不可有懈怠了。句句說話,句句都要經過修行過的每一句話,對人才有用處,要不然你道理說一大堆,對人都沒有起作用。所以我們自己要有修為,說話才會有用處。所以我們就要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我們心心念念就是善法,菩薩要入人群,入人群去度化,要說法度化他,要用我們的真心,無私的愛去擁抱他,去牽著他,用這樣真誠的愛,就像大人在愛孩子一樣,這就是疼惜眾生。疼愛,那就是要培養這個善法,要精進,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不可懈怠,我們要很謹慎,也要很敏捷,要很快速,也得要對,這就是要好好做。

  每一項的動作、每一句話,無不都是利樂一切,我們說的話都希望對人有幫助。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要幫助人,這叫做利樂。「反苦為樂」,反苦過來了,給他快樂;苦、樂是兩面,我們將這面翻過來,苦的變作樂。憂愁、鬱悶,我們道理說給他聽,解憂,將他的憂愁解開,讓他無憂無愁,讓他看開,沒有煩惱壓迫他,他自然就樂了。所以,反憂為樂,這叫做「利樂一切不懈」,不要懈怠,總是我們要勤修精進,去利樂眾生。這就是最好,佛陀的教育,我們回饋、回向在佛,這叫做供養。這,教的能夠看到,接受了教育之後,身體力行,那個教人的人是多麼歡喜啊!

  最近的連線,每天都很歡喜。「如是說、如是法、如是教、如是受。」這樣的法,這樣說、這樣教、這樣接受;會接受,因為他們做的事情都對的,回歸回來,讚歎!你做對了,有聽話啦!最近我一直都在讚歎人,人人做的都對,因為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面對著現在這看不到、摸不到,這一波的疫情,一罩全球,全球在驚惶。這個時候要如何安住人的心?要如何去付出人及時所需要?慈濟人做到了,他們用什麼方法?說來分享:有做到了。「對啦,你們做得很好,師父歡喜了。」這就是他們做了、回向了,回向、讚歎!對了,事情這樣做。所以我們大家要有這樣去了解,這叫做法;法在人間,人為的道理教育人群這就是對。所以請大家要用心。人間法比佛法更多,佛法一點點,要讓我們應用萬法。所以我們要用心!昨天就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於日月淨明德佛前,以天寶衣而自纏身,灌諸香油,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,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。」

  這大家昨天聽過了。日月淨明德佛前,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接受法,到外方去了,去廣度眾生,所做的一切回來分享。這種做對的事情,佛陀的讚歎,表示他已經供養。自己覺得,供養好像不夠,那是身體力行去做的,現在要將我本人的身體來供養。這,下面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」;光所照處,諸佛同讚。善哉下,乃八十億恒沙諸佛之語也。

  都要記得在那個場面,道場裡面,諸佛已經集中在那裡,在樹下、寶座上,這尊菩薩虔誠,在這眾群中出來表達他的供養。如法修行,去度化眾生,他覺得不夠,他要專心再供養。那個時候,周圍光所照處的諸佛聽、看,見證、讚歎,所以才說:「善哉,善哉!你是一位善男子,是真精進的人,是明真法的供養。」經得起大家讚歎他,所做的一切身體力行來供養,這是讓人讚歎。所以讚歎:「善哉,善哉!」很好啊,很了不起啊,很堪得受讚歎啊!所以會重疊著「善哉,善哉」!「光所照處」,那個光;用全身灌香油,點起來那個光所照的地方,「諸佛同讚」。就像這樣,很虔誠,入三昧火。不是世間火,所說的不是真正纏身點世間的火,不是。他是在那個地方入三昧,是三昧火的燦爛讓他發光,好像火燃燒起來的光。

  晚上若在那裡有晚會,就生一堆火,用柴、用油,火點下去,那個地方就有光,周圍有光,助顯在那個地方的氣氛。在那裡,大家在那裡娛樂、歡喜,看那個光,光照人的影、照人的臉,助興那個地方的氣氛,所以大家很快樂,大家很讚歎。這裡不是在說世間火點起來,是說三昧火。他就是在定中,那個心沒有染穢、很乾淨,乾淨得發光發亮,受諸佛的讚歎。「善哉下,乃八十億恆河沙諸佛之語也」。同時發聲,應該是要說天地都是響應,這個聲音都響應出來了。這表示道理對了,所以那個聲音響亮全世界,同樣的道理。

經文解釋:
「善男子!是真精進」;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

  所以,「善男子!是真精進」。「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」若光只是說事、說事來供養,光只是用說的,這不困難。大家很會說話,說話,聽完雖然很感動,但是做人的品行有到位嗎?這是一個大問題。二天前我就在說,開了一個會,我說:「我重德,才華雖然很重要,但是品德我更加重視。」同樣的道理,這叫做品行。所以「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」,光只是說,說很多,「我做很多。」這樣沒有困難。就是「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」,就是真正他身體力行,做到名副其實,從心做,不是要做出來炫耀的,就是做在合道理中,這就叫做真實。那個心聲發光,心的聲音發光了,那種在三昧中,很自然就影響人那分佩服、讚歎的聲音。

經文解釋:
「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;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。

  所以,「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。這才是真法。「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」。這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,但是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」,我們若還未五蘊皆空,那就還執著在這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還是還執著在那裡,五蘊還未皆空,若這樣,還不算是在「三昧火」,心還不算乾淨。「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;因為他還有「四大」,不了解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的會合,我們才有我們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不真,它是四大會合,這個身體是污濁,大家若能夠去了解。

  昨晚看到國際新聞,有一位俄羅斯年輕少女,她十四多年都沒有洗浴,頭、臉都沒有洗,十四年了。為什麼?母親擔心她,在她少女的時候,母親擔心她出去外面被人污染,所以就將她關在裡面,都沒有讓她出門,都是與母親一起睡。所以,一起吃、一起睡,這樣十四年都沒有洗,那個頭髮都結成這樣,就像鐵絲一樣,糾結在一起,整團。十四年,那個身體,可見能夠知道,都卡著油垢。他們那裡的人吃東西,手抓,手若抓食物來吃,若吃了之後,這油,穿的衣服若胸前這裡有一層很厚的油垢,表示富有的人。就是油的東西吃了之後,就是這樣。

  所以那種過去,在以前,不是以前,我們開始有去幫助,真正看到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。所以十四年都沒有洗,那個全身的油垢看有多大,這實在是不可思議!所以,這個地方就在說,如何要清淨那個心?要如何來供養?才「捨身命財」。所擁有的一切,身外的東西,一切一切都供養出去了,現在連這個身體也要將它供養,所以說「法施」、「行施」。法施就是去說法,到處把法聽了之後拿去說法,叫做法施。行施,就是身體力行,在法中精進,這行施。為眾生的付出,效勞於佛陀,不斷不斷不惜身命、身體,所以法施、行施。

*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。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,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。

  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。這些道理我們若都不懂,若不懂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,我們這個心念,除了四大假合,還有意念的指揮。這個五蘊這樣會合,假稱有身體;五蘊若空了,哪有這個身體呢?看開了這個身體的來處,他用真誠的心來供養,這是很難得。所以,「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」。布施出去,已經沒有我布施給什麼,也沒有布施多少量,我自己也不知道;我是能布施的人,而他是接受我布施,我都不知道,忘記了,做就對了,出去就沒有了,總是三輪體空。慈濟人豈不是都做到了嗎?付出無所求,還要說「感恩喔!」自掏腰包,自己的心力去付出,做得很辛苦。他說:「感恩喔,幸福啊!」幸福、美滿,工作完成了,法在其中,歡喜啦!這就是法,這叫做「法施」。

  所以,施,已經做出去了,與我們的發心,這樣將它會合起來,做了之後沒有放在心中,所以叫做「真空」。我們一輩子搬多少東西、做多少事情,我們做過了,我們到底抱多少東西,斤、兩若加計出來,到底你們扛過多少東西、抱過多少東西?這個斤斤兩兩若將它計算出來,就不得了了。我拿這枝筆,與拿這個(IPAD ),這都有斤兩。而這若我都計算出來,這些都計算出來,扛東西計算出來,這會執著,在心中計算煩惱就很多。

  總而言之,我們時在過、日在過,工作在做也是過,做得我們心無掛礙,就要對自己說:「感恩喔!」我有這個能力,已經完成這件事情。事情完成了,歡喜、感恩,結束。這樣就是叫做「施合真空」,就沒有了,就是這樣,賺歡喜的。「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」,每項工作都做好了。二、三天前,不是有一群慈濟菩薩回來幫忙清、幫忙掃。看,環境,不論是天花板、下面地板、窗戶一塵不染;歡喜回去了,我們的地方乾乾淨淨。這同樣的道理,所以這就是真法。

*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觀,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,感斯惑果,即幻緣假合。
今用空慧之,火而蕩除之,故言真法也。

  「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觀,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,感斯惑果,即幻緣假合」。我們這些若都清楚,真法,就是菩薩從自己的內心裡,我們內心的觀念,運用我們的智慧,來觀,內觀、外行。我們內觀,自己的身體,我們這個色身,到底有沒有矛盾?有做很多矛盾的事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嗎?有矛盾要趕快改除,不要在這個地方種一個矛盾、煩惱、怨氣的種子,不可,我們要趕快改除。「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」。我們這個色身,雖然每天在過,但是我們所做的因,是要緣在來生的緣。你這輩子與人結不好緣的因,下輩子要怎麼辦?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打開我們的心。所以說,「感斯惑果」,我們的無明一點一滴一直累積,累積到不只是這輩子煩惱重重,很辛苦,再帶去來生。這種惑因,也是惑果,「感斯惑果」。這個果就這樣過,由惑的因,感未來的果報。這就是「即幻緣假合」。

  我們在現在是這樣,這不是真實的,計較那麼多,才來拖累我們未來的感受。未來我們還要在哪裡呢?我們未來的感受,又會是什麼呢?我們現在的苦,苦在感受。所以,「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」,都將它化為無了,這空慧的火。這樣將它燒掉、將它洗掉,燒掉、洗掉就沒有這些煩惱了;用智慧之火將它焚燒掉,用清淨的水將它洗掉,若這樣就是乾乾淨淨。「故言真法也」;所以這叫做「真法」,已經都沒有煩惱。

*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,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。能觀者智慧,所觀者身火,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,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,會不二空。

  「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;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」。我們用這樣來身體力行佛法,佛法用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用自己的智慧,去運用我們的法,這意思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「能觀者智慧」,這就是我們的觀,我們的智慧。「所觀者身火」,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有身心合一?智慧是開了、光明了,你的身體,你的行為造作有展現出來嗎?所以,「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」,能夠供的跟所供的。能夠供的那就是我們的智慧;所供的是這個身體。我們用我們的智慧來供法,用我們的身體來供佛。所以,我們要佛法,就是要從我們的身體力行,來完成佛陀所教育。

  所以,「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」。不論是能去供養,或者是所用的供養,這我們合而為一。就過去了,就是不執著;不執著,就沒煩惱。不是我是會修行的人,而你一天到晚在那裡沒有修行,所以我能你不能。這樣去起分別,這樣也是同樣沒有修行,光是為了別人,而自己起心動念也是沒有修行。所以,「能所斯亡」,全都沒了,也不要比自己有多厲害,也不要比別人是多麼的鈍。所以,「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」,這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「不二觀」,沒有人我相。「觀不二境」,我們在看法,其實我差他沒有多少,我們不要自己自貢高驕傲,所以同樣是人。「成不二行」,所以「會不二空」。我們全都是在這個空間裡,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。

*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。

  「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」。不論我們是要如何做,應該就是不受人批評我們,真的,我們要做不是做不到,不是叫做「投巖」。這就是不論如何,我時時提高警覺,人在高位,但是不貢高,也不會得意忘我,這樣的危險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很用心,自在在生活中。

*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,佛有誠誡,良由心正行正,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,智不可亡,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。

  所以,「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」。我們若沒有這樣,什麼叫做勤?什麼叫做苦?這難道叫做修行?不是。真真正正是要修身養性,勤勞去付出,無有所求。所以「佛有誠誡」,佛有誠、有誡。我們要很誠意,要時時自我警惕。所以「良由心正行正」,我們一定要心正、要行正。「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」。因為一點點偏差,成為邪智,一點點偏差,就是事錯。所以我們要正智、正思,做的事情才能夠都很正確。

  所以「行不可廢」,我們的正行絕對不可以偏廢掉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「智不可亡」,這個智叫做「分別智」。我們在外面是好是壞要清楚,叫做是非分明,要清楚,我們的行為才能夠端正。所以,「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」。我們若能如此,後面的人跟我們修行,或者是我們跟前面的人修行,同樣我們會依照道,依教奉行。是啊,依教奉行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還是一念心,依教奉行,這樣分毫就沒有偏差。要如何投入人間?為佛教、為眾生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二 6月 30, 2020 10:11 pm

2020年6月30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初十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於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,勤修善法無懈,利樂一切不怠。」

(1)「心一念偏差,萬里錯。難得人生,難聞佛法,珍惜之,用心在正念中」:人人要記住我們自己本身的本分事,難得人生,難聞佛法,今已得這個人的身體。這是在六道中。

(2)「成佛唯有在人間,菩薩緣苦眾生,發心行菩薩道,叫做覺有情」:天堂沒有佛可修,因為他很快樂,不知道人生疾苦。菩薩就是緣苦眾生,才會發心行菩薩道;佛陀也是人間見苦,所以他就在人間追求正確的道理。發現了人間的正理,離不開了人間的苦難,能夠真正見到苦難,體會到苦難,才能夠啟動救濟苦難,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叫做覺有情。

(3)「修行,轉凡入聖。但凡夫,總是反反覆覆」:雖然是常常說,凡夫啊凡夫,時常忘記、模糊掉了,糊里糊塗,還是聽歸聽,回歸到人生凡夫的生活,忘記了。明明早上才聽,只要聽完了、結束了,開始過今天的生活,面對著今天的生活,又回歸到生活中的凡夫。早上所聽的聖人之道,忘記了,很快回歸到凡夫之道來。凡夫,紛紛擾擾,人對人互相計較,自己原來都已經有不好的習氣。聽法,也已經不斷不斷在薰陶,但是香味一陣來了,有聞到香了,卻是缺少了去想這個香我要從外取入內來。

(4)「服香,用清淨心供養」:昨天有聽到了「服香」,為什麼發心供佛,這樣抹在身上還不夠,還要灌香油?為了就是要用清淨心如何來供養。這個供養就要無染著的心、很單純的心,這種單純不受染著。

(5)「凡夫,三個人以上,就是『人我是非』」:什麼叫做沒有染著呢?凡夫啊,面對著凡夫,凡夫就有「我是,你非」。這個人我是非,「是你的不對,是他對,我來裁判,你們兩個在那裡在爭端,我來做裁判,覺得是他對,唉呀,你不對。」你就不服氣,而我就為在他這裡,我就與你爭,「我的裁判是正確的,因為他是這樣、這樣,是對的道理;你就是這樣,這樣就輸人家,不對。」換他又不服氣,在那裡爭端,他的不服氣,就又惹來了,「你哪能對為我的人不服氣呢?我對你怨更深、恨更大。」所以變成了三角在那個地方在論,這叫做眾。三個人以上,就是人我是非,就是在這個人眾之中,成爭端。

(6)「眾生迷,唯佛獨醒,佛陀用心叫喚眾生要覺醒」:每天面對著人,這是不是苦呢?佛陀說:「唯我獨醒,大家還是在迷,大家還在睡眠中,睡不醒,還在作夢,只有我是獨清醒的人。我獨清醒,所以我要來點:人人要覺醒起來,要清楚、要覺醒,不要再睡了,不要還在那裡在作夜遊人。」自己的錯誤,自己還不知道,這樣迷亂錯誤,這就是人生啊。

(7)「說法者,要知行合一,心寬念純,才能入人心」:說起道理,條條有理,巧口利詞,說話說得很好,言辭也說得很條條有理,但是與自己有關係,那個心覺得:「我對,我就爭到底」。這我都認為是我對,才會去與人爭,我們若認錯了,靜靜地好好思考:道理,這三角關係,他與他在爭,而我是公道人,我到底站在哪一邊是對的,「站在這裡,我對他說對,對那位我說不對的人,他對我不會諒解,我到底是要替這個說話、替那個說話,這樣我是要怎麼做?」這就是要靠那分心寬念純,不要站邊說話。

(8)「句句合道理,不偏差,事理會和」:他有不了解,我們若用心寬念純,好好地分析,為什麼你的理會比較寬?「在言辭中,他說的句句合道理;你雖然有道理,你這句話,那就是有差,差在那個點滴裡,那就是輸了。」人間的輸贏、道理的對錯,都是在那一點點的偏差。這一點點的偏差發生在哪裡?那就是在思考中。我們那個思考若有一點點偏了,言辭那就錯,所以我們要平時調心會理;心要調好,我們才與這個道理能夠常常會合;你的道理若會合了,你就事事皆圓,就會圓了。

(9)「公親就是『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』,不要將是非放在心裡」:萬一若不圓,說不平,我們就冷靜下來,用時間能夠了解,這個公親是做得很對,心不服的人,他也會服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心就是沒有染著的人。這個沒有染著,就是不要將是非放在心裡,我們自己是事主,所以,對不對我們自己要很清楚。而我們是公親,公親就是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而我們是一個旁觀者,而我們只是僅僅分析一點點的差,這樣讓人不服;自己再想清楚:對啊,道理釐清,我們還得同樣要認錯。所以兩個之間有錯,公親的人自己最後的本身也有錯。而為什麼錯的人會那麼多,那就是那一念的偏差。

(10)「心念不偏差,就是心無染著」:各位菩薩,說那麼多,只是那一念的偏差。是啊,人生很多事情都沒有其他,就是那念的偏差。所以那念的偏差,若糾正過來,那就是「心無染著」。偏差就是在這念心,心有一點點的污、污染,它就偏了。

(11)「只要『心』清楚,不論肉眼看外境有模糊,卻是心眼很清楚」:就像眼睛濛了,看人只是一種,就算看到,不是真實都看得到。不過雖然是就算看到,但是他的心很明白,因為這已經是很熟的環境,而也很熟的人。心若很清楚,那個原來就明白的,現在雖然眼睛是比較看不清楚了,也能夠聽清楚張三、李四,「我認識他,他原來的習氣,他原來的態度,他原來的想法,我都很清楚了。」只要心清楚,不論是外境,肉眼;肉眼看外境有模糊,卻是心眼很清楚。怕的就是心眼被污染。

(12)「於法無染曰精」:心眼,我們就是要明白真諦道理。真諦道理在哪裡?拿出來就是看不到的,就是要用頭腦,用心去思考過去,過去歷練過來的,應該很清楚。

(13)「故有習氣,口說要改,內心深處,是否願意改」:在記憶中,某個人他的習氣,哪一個人他單純,這種單純說話,與過去的習氣,儘管要改,還是帶著那分染著,還未完全去除。就像這樣是「故有」,就是說「舊有的」,原來有的是這樣不斷在熏染,染得很深。現在知道要好好改過,而就要讓他有時間改。但是在改這個時間,「我儘量要改。」但是心的深處還有那分:「我不願」。所以在說話之間就會帶著那種「過去的習氣」,而現在有在改了,而習氣還存在。

(14)「互相成就,在法無染。凡夫卻常演嚴以待人,寬以待己」:這個人的習氣還存在,要怎麼辦呢?那就是也大家來成就他。這就是周圍環境,再讓他一個新的適應,讓他慢慢將舊習消退過去。這就是我們要互相成就。所以在法無染,我們要先自己無染,不是自己還本身,還是染著很深,光是看別人的無染未除。我們人都是這樣,自己的習氣都沒有除。但是聽法了之後,「看你有改、你有改嗎?」,不記得自己改。

(15)「正念一偏差,雜念一起,又造業因」:這就是「眾」──人、人、人。我們高高在上,站在人的上面,只是看下面那二個人。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的成佛,我們永遠都是人。人,這個人就會有危險,危險在哪裡呢?我們若是一念失,正念一點點偏差,說不定雜念一起,行動偏錯、造因,那這個因又造了,就來生果又成了。不是永遠都是人。

(16)「既得人身,是過去生造福,今生要修好人格」:結果是人的身體,這是過去生所造作的福。所以我們要感恩過去,我們有人、六道中,人道的因,既然我們來到人道,我們有人道的精神。要不然,光是人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有人道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這樣就很可惜啊!

(17)「人間佛法。人格成、佛格才成」:我們來這條人間的道路,我們要真正做到人成、佛成;人格若不成,佛格就不會成了。印順導師不是這樣說嗎?「人格成,佛格就成。」這叫做人間佛法。所以要人人如何學得會做人?真正在人道的品質要做好。

(18)「有禮才有理,待人接物,以禮相待」:我們的禮貌與人說話、待人接物,有的人說話是很粗氣的,自己說錯又不承認,「怎麼樣,我說話口氣就是這樣啊!這是習慣啦。」不是你的習氣、習慣,口氣這樣;你對,就是叫做對;別人聽起來就不對。所以不對就是不對。所以,不可自己找理由以為是對,若這樣,我們絕對無法修行。

(19)「清除污染心,佛法才能入心」:希望大家看清楚人道,我們是要如何做人?人做得好,我們才有辦法進步,把心的污染清除,我們才有辦法將佛法入心來,要不然滿心都是污染。你佛法清淨了,入心了,也會受你的污染所掩蓋掉,還是無法發揮你聞法、人道品質的功能。雖然是很簡單,不是入經文裡面,但是經,法,裡面的精髓。

(20)「心被污染,無法度」:大家要很用心,我若開頭就告訴大家,用心聽啊!所以用心聽,「於法無染曰精」,這叫做精髓。外面的事情,入我們的心,我們到底要如何,在法入心,是淨化我們的心,沒有污染。我們一點點的污染,法淨化不了我們的心;我們的污染是污染了法來度我們,度不到,所以叫做「無法度」。法對我們也無法度。我們要用心,周圍都是法,你若不取用它,那就是「無法度」了。

(21)「念念趣求曰進」:所以我們要「念念趣求曰進」,我們既然要學佛,我們要心心念念,方向正確的趣向。我們正確的趣向就是要去淨求佛法,要清淨去求佛法,用我們念念清淨心去求佛法。

(22)「勤修善法無懈,自己要有修為,說話才有用處」:我們勤,要精進,精進就是要勤,勤就不可有懈怠了。句句說話,都要經過修行過的每一句話,對人才有益處,要不然你道理說一大堆,對人都沒有起作用。所以我們自己要有修為,說話才有用處。

(23)「心心念念善法,菩薩入人群度化,疼惜眾生」:因為我們心心念念就是善法,菩薩要入人群去度化,要說法度化他,要用我們的真心、無私的愛去擁抱著他,去牽著他。這樣真誠的愛,就像大人在愛孩子一樣,這就是疼惜眾生。疼愛那就是要培養這個善法,要精進,不可懈怠。就要很謹慎、也要很敏捷、要很快速,就是對的事,要好好做。

(24)「每一項的動作、每一句話,無不都是利樂一切」:我們說的話都希望對人有幫助。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要幫助人,這叫做利樂。「反苦為樂」,反苦過來了,給他快樂;苦、樂是兩面,我們將這面翻過來,苦的變作樂。憂愁、鬱悶,我們道理說給他聽,解憂,將他那個憂愁解開,讓他無憂無愁,讓他看開,沒有煩惱壓迫他,他自然就樂了。

(25)「利樂一切不怠」:反憂為樂,不要懈怠,總是我們要勤修精進,來去利樂眾生。這就是最好佛陀教育,我們回饋、回向在佛,這叫做供養。

(26)「如是說、如是法、如是教、如是受。」:教的能夠看到,接受了教育之後,身體力行,那個教人的人是多麼歡喜啊。最近的連線,每天都很歡喜。這樣的法,這樣說、這樣教,這樣接受;接受因為他們做,做的事情都對的,回歸回來,讚歎:你做到了!有聽話啊!最近我一直都在讚歎人。

(27)「疫情嚴峻,慈濟努力安住人心,對的事,做就對」:人人做的都對,因為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面對著現時,這看不到、摸不到,這一波的疫情,一罩全球,全球在驚惶。這個時候要如何安住人的心?要如何去付出,人及時需要?慈濟人做到了,他們用什麼方法?說來分享:有做到了。「對啦,你們做得很好,師父歡喜了。」這就是他們做了、回向了,回向讚歎,對了,事情這樣做。

(28)「法在人間,用心應用萬法」:我們大家要有這樣去了解,這叫做法;法在人間,人為的道理。教育人群這就是對。所以請大家要用心。人間法比佛法更多,佛法一點點,要讓我們應用萬法。所以我們要用心!

3、複習經文:【於日月淨明德佛前,以天寶衣而自纏身,灌諸香油,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,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。】

(1)「日月淨明德佛前」:這位菩薩接受法到外方去了,去廣度眾生,所做的一切一切,回來分享,這種做對的事情,佛陀的讚歎,表示他已經供養,自己的感覺供養好像不夠,那是身體力行去做的,現在要將我的本人的身體來供養。

4、經文解釋:【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】:光所照處,諸佛同讚。善哉下,乃八十億恒沙諸佛之語也。

(1)「如法修行,度化眾生,專心再供養」:都要記得在那個場面,道場之中,是諸佛已經集中在那裡,在樹下、寶座上,這尊菩薩虔誠,在眾群中出來表達他的供養,如法修行去度化眾生,他覺得不夠,他要專心再供養。

(2)「:善哉、善哉!身體力行來供養,讓人讚歎」:那個時候,周圍的諸佛聽、看、見證、讚歎,所以才說「善哉,善哉!你是一位善男子,是真精進的人,是明真法的供養。」這是經得起大家來讚歎他,所做的一切身體力行來供養,這是讓人讚歎。所以讚歎,「善哉,善哉!」很好啊,很了不起啊,很堪得受讚歎啊,所以會重複「善哉,善哉!」。

(3)「光所照處,諸佛同讚」:那個光用整身來灌香油,來點起來,那個光所照的地方,「諸佛同讚」。就像這樣很虔誠,入三昧火,不是世間火,所說的不是真正纏身點世間的火,不是。是在那個地方入三昧,三昧火的燦爛讓他發光,好像那個火在燃燒起來的光。

(4)「三昧火,就是在定中,心沒有染穢、很乾淨」:晚上,有的人若在那裡晚會時,起一堆火,用柴、用油,火點下去,在那個地方,就是周圍的光,助顯在那個地方的氣氛。大家在那裡娛樂、歡喜,看那個光,光照人的影子,照人的臉,助興那個地方的氣氛,所以大家很快樂,大家很讚歎。這不是在說的世間火點起來,是說三昧火。它就是在定中,那個心沒有染穢、很乾淨。乾淨得發光發亮,這受諸佛的讚歎。

(5)「善哉下,乃八十億恆河沙諸佛之語也」:同時發聲,應該是要說,天地都是響應,這個聲音都響應出來了。這表示道理對了,所以那個聲音響亮全世界,同樣的道理。

5、【善男子!是真精進】: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

(1)「善男子!是真精進。品德比才華更重要」:若只是「說事、說事」來供養,「光是用說的」,這不困難。大家很會說話,說話聽了雖然很感動。但是,做人的品行有達到了?這是一個大問題。二天前我在開一個會,我說:「我重德,才華雖然很重要,但是品德我更加重視。」同樣的道理,這叫做品行。

(2)「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從心做,不是要炫耀」:只是說很多、我做很多,這樣不困難。就是「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」,就是真的他的身體力行,做到真正名副其實,從心做,不是要炫耀、做出來炫耀的。就是做合在道理中。這就是叫做真實,那個心聲發光。心的聲音發光了,那種在三昧中,很自然就影響人,那分佩服、讚歎的聲音。

6、【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】: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。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。

(1)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」:我們若還未「五蘊皆空」,還執著在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,那還不算是「三昧火」,心還不算乾淨。

(2)「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:因為他還有「四大」,不了解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,四大的會合,才有我們這個身體;這個身體不真,他是四大會合,這個身體是污濁,大家若能去了解。

(3)「俄羅斯一位少女,十四年沒有沐浴洗頭」:昨晚看到一則國際新聞。有一位俄羅斯少女,她十四年都沒有沐浴,頭、臉都沒有洗;是為什麼?母親怕她在少女出去外面時,會被人污染。就將她關在家裡面,不讓她出門,都是與母親一起睡;所以一起吃、一起睡,照片看到頭髮都結成像鐵絲一樣,糾結成整團。那身體,可見就知道全都是累積油垢。

(4)「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」:這個地方就說,如何來清淨那個心?要如何來供養?這「捨身命財」,所擁有的一切,身外的東西,都一切一切都供養出去了,現在連這個身體也要來供養。所以法施、行施。法施就是去說法,到處將法聽了之後拿去說法,叫做法施。行施,就是身體力行在法中精進。為眾生的付出,效勞於佛陀,不斷地不惜生命、身體。所以法施、行施。

(5)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:這些道理我們若是都不懂,身體是四大假合,我們這個心念;除了四大假合,還有意,意念的指揮,看開了這個身體的來處,用真誠的心來供養,這是很難得。

7、『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,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。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觀,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,感斯惑果,即幻緣假合。今用空慧之,火而蕩除之,故言真法也。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,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。』

(1)「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」。布施出去,已經沒有我布施給什麼,也沒有可以布施多少量,我自己也不知道;我是會布施的人,他是接受我布施,我都不知道、不記得了,做…做就對了,出去就忘…沒有了,總是三輪體空。慈濟人不就做到了嗎?付出無所求還要說:「感恩哦!」,自掏腰包,自己的心力去付出,做得很辛苦。他說:「感恩哦、幸福。」幸福、美滿,工作完成了,法在其中,歡喜了,這就是法,這叫做「法施」。

(2)「施合真空,三輪體空」:已經做出去了,與我們的發心,這樣會合起來,做了之後,沒有放在心裡,叫做「真空」。我們一輩子,搬多少東西、做多少事情,我們做過了,我們到底搬多少東西,斤、兩若加計出來;到底你們扛過多少東西、搬過多少東西,這斤斤兩兩,若是計算出來,就不得了。我拿起來這枝筆,跟拿這個筆電,這都有斤兩,這些我若是都計算出來;這些都計算出來,拿東西計算出來,這會執著,那在心中計算煩惱很多。

(3)「珍惜生命每時、每日,心無罣礙,付出無所求,還說感恩」:我們時在過、日在過,工作在做也是在過,做得我們,心無掛礙,就要對自己說:「感恩!」,我有這個能力已經完成這件事情。事情完成了、歡喜啦、感恩,結束。這樣就是,叫做「法施真空」,就沒了。就是這樣,賺歡喜的。

(4)「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」:每項工作都做好了,二、三天前,有一群的慈濟菩薩回來幫忙主堂幫忙清掃,看,環境。不論天花板、下面地板、門窗一塵不染,這,歡喜回去了,我們的地方乾乾淨淨,這同樣道理,這就是「真法」。

(5)「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關」:這個智觀,這些我們若是清楚,真法,就是菩薩從自己的內心觀念,我們運我們的智慧;來觀念,來觀,內觀、外行。

(6)「有矛盾,產生煩惱怨氣種子,要趕快改除」:我們內觀,自己的身體,我們這個色身,到底有矛盾沒?有做很多的矛盾在我們的自己生活中沒?有矛盾要趕快改除,不要在這個地方種一個矛盾、煩惱、怨氣的種子,我們要趕快改除。

(7)「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」:我們這個色身,雖然每天在過,但是我們所做的因,是要緣在來生的緣。你這輩子與人結不好的因,來生要怎麼辦?要如何打開我們的心?「感斯惑果」,我們的無明一點一滴一直累積,不僅僅是這輩子煩惱重重,很辛苦,再帶去來生,這種惑因,也是惑果。感斯惑果,那這果就這樣過,由惑的因,感未來的果報。

(8)「即幻緣假合」:我們在現在是這樣,不是真實的,計較那麼多,再來拖累我們再未來的感受。未來我們還要在哪裡呢?我們再未來的感受,又會是什麼呢?我們現在的苦,苦在感受。

(9)「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,故言真法也」:都將它化為無了。空慧的火,這樣將它燒掉、洗掉,燒掉、就沒有這些煩惱。用智慧之火,焚燒掉它;用清淨的水,洗掉它,若是這樣就是乾乾淨淨。這叫做「真法」,已經都沒有煩惱。

(10)「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,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」:我們用這樣來身體力行佛法,佛法用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用自己的智慧,去運用我們的法,這意思是這樣。

8、『能觀者智慧,所觀者身火,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,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,會不二空。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。』

(1)「佛法都是從身體力行,來完成了佛陀所教育」:這就是我們的觀,我們的智慧。「所觀者是身」,我們的身體,是不是有身心合一沒?智慧是開了、光明了,你的身體,你的行為、造作,有展現出來沒?所以,「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」。能夠供的跟所供,可以供的,那就是我們的智慧,所供的是身體;我們用我們的智慧來供法,用我們的身體也來供佛。

(2)「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」:不論是能去供養,或者是所用的供養,我們合而為一,就過去了,就不執著,沒執著就沒煩惱。不再只會「我能,你不能,起分別」,這樣也是同樣,也沒有修行;僅僅是為了別人,而自己起心動念,也是沒有修行。

(3)「能所斯亡。用心體會,真空妙有」:全都沒了,也不要比自己有多厲害,也不要比別人是多麼的鈍。所以,「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」。要很用心體會。不二觀,沒有人我相。「觀不二境」,我們看法,其實我差他沒有多少,我們不要自貢高驕傲。所以同樣是人,「成不二行」,所以「會不二空」。我們都是在這個空間裡,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。

(4)「用心自在在生活中,不貢高,不得意忘我」:這段「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嚴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」,不論我們要如何做,應該就是不受人的批評,真的是我們要做,不是做不到,不是叫做「投嚴」。這就是不論如何,我時時提高警覺,人在高位,但是不貢高,也不會去得意忘我,這樣的危險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很用心,自在在生活中。

9、『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,佛有誠誡,良由心正行正,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,智不可亡,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。』

(1)「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。修身養性,勤勞去付出,無有所求」:我們若沒有這樣,我們什麼叫做勤?什麼叫做苦?這樣叫做修行,不是。真真正正是要修身養性,勤勞去付出,無有所求。

(2)「佛有誠、有誡,良由心正行正,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」:佛有誠誡,我們要很誠意,要時時自我警惕。我們一定要心正行正。因為一點偏差,成為邪智,一點偏差錯,就是事錯。所以我們要正智、正思,才能夠做的事情都很正確。我們的正行絕對不可以偏廢掉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(3)「智不可亡」,智慧,「智」叫做分別智。我們在外面是好是壞要很清楚,叫做「是非分明」,要清楚,我們的行為才能夠端正。

(4)「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」:我們若能如此,後面的人跟我們修行,或者是我們跟前面的人修行。同樣我們依照道,依教奉行。

10、「為佛教,為眾生,一念心,分毫沒有偏差」:要如何投入人間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