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於法無染曰精,
念念趣求曰進;
勤修善法無懈,
利樂一切不怠。
大家要用心。心一念偏差,萬里錯,所以我們要用心,心要在正念中。人人要記住我們自己本身,我們的本分事,難得人生,難聞佛法,難得的,我們已經得了。這個身體,人的身體,這是在六道中。佛陀說,成佛唯有在人間。天堂沒有佛可修,因為他很快樂,不知道人生疾苦。菩薩就是緣苦眾生,才會發心行菩薩道;佛陀也是人間見苦,所以他就在人間追求正確的道理。發現了人間的正理,離不開人間的苦難,能夠真正見到苦難,體會到苦難,才能夠啟動救濟苦難;啟動救濟苦難,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叫做覺有情,這時時常常在說。
但是,雖然是常常說,凡夫啊凡夫,時常都是忘記了、模糊掉了,糊里糊塗,還是聽歸聽,回歸到人生凡夫的生活,忘記了。明明早上才聽,只要聽完了、結束了,開始過今天的生活,面對著今天的生活,那就回歸到生活中的凡夫,早上所聽的聖人之道,忘記了,很快回歸到凡夫之道來。凡夫啊,紛紛擾擾,人對人互相計較,自己原來就已經有不好的習氣。聽法,也已經不斷不斷在薰陶,但是香味一陣來,有聞到香了,卻缺少了去想這個香我要從外取入內來。我們昨天有聽到了,聽到「服香」,為什麼發心供佛,這樣抹在身上還不夠,還要灌香油。為了就是要用清淨心來供養;這個供養就要無染著的心、很單純的心,這種單純不受染著。
而什麼叫做沒有染著呢?凡夫啊,面對著凡夫,凡夫就有我是你非。這個人我是非,「是你的不對,還是他對,我來裁判,你們兩個在那裡爭端,我來當裁判,覺得是他對,唉呀,你不對。」你就不服氣,而我就為在他這邊,我就與你爭,「我的裁判是正確的,因為他是這樣、這樣,是對的道理;你就是這樣,這樣就輸人家,不對。」換他又不服氣,在那裡爭端,他的不服氣,就又惹來了,「你哪能對為著我的人不服氣呢?我對你怨更深、恨更大。」所以變成了三角在那個地方在論,這叫做眾。三個人以上,就是人我是非,就是在這個人眾之中。這個三角形(上人以手比三個「人」,成「眾」之意),在那個地方爭端。
每天面對著人,這是不是苦呢?佛陀說:「唯我獨醒,大家還在迷,大家還在睡眠中,睡不醒,還在作夢,只有我是獨清醒的人。我獨清醒,所以我要來點:人人要覺醒起來,要清楚、要覺醒,不要再睡了,不要還在那裡作夜遊的人。」自己的錯誤自己還不知道,這樣迷亂錯誤,這就是人生啊。說起道理來,條條有理,巧口利詞,說話說得很好,言辭也說得條條有理,但是與自己有關係,那個心覺得:我對,我就爭到底。這我都認為是我對,才會去與人爭,我們若認錯,靜靜地好好思考:道理,這三角關係,他與他在爭,而我是公道人,我到底站在哪一邊是對的,「站在這裡,我對他說對,對那位我說不對的人,他對我不會諒解,到底我是要替這個說話,或替那個說話,這樣我要怎麼做?」
這就是要靠那分心寬念純,不要站邊說話。他有不了解,我們若用心寬念純,好好地分析,為什麼你的理會比較寬?「在言辭中,他說的句句合道理;你雖然有道理,你這句話,那就是有差,差在那個點滴裡,那就是輸了。」人間的輸贏、道理的對錯,都是在那一點點的偏差。這一點點的偏差發生在哪裡?那就是在思考中。那個思考若有一點點偏了,言辭那就錯,所以我們平時要調心會理;心要調好,才與道理能夠常常會合;你的道理若會合了,你就事事皆圓,就會圓了。
萬一若不圓,說不平,我們就冷靜下來,用時間能夠了解,這個公親是做得很對,心不服的人,他也會服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心就是沒有染著的人。這個沒有染著,就是不要將是非放在心裡,我們自己是事主,所以,對不對我們自己要很清楚。而我們是公親,公親就是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而我們是一個旁觀者,我們僅僅只是分析一點點的差,這樣讓人不服;自己再想清楚:對啊,道理釐清,我們還得同樣要認錯。所以兩個之間有錯,公親自己最後本身也有錯。而為什麼錯的人會那麼多,那就是那一念的偏差。
各位菩薩,說那麼多,只是那一念的偏差。是啊,人生很多事情都沒有其他,就是那念的偏差。所以那念的偏差,我們若糾正過來,那就是心無染著。偏差就是在這念心,心有一點點的污、污染,它就偏了。就像眼睛,眼睛濛了,看人只是一種,就算看得到,也不是真實都看得懂。不過雖然是就算看到,但是他的心很明白,因為這已經是很熟的環境,而是也很熟悉的人。心若很清楚,那個原來就明白的,現在雖然眼睛比較看不清楚了,也能夠聽清楚張三、李四,「我認識他,他原來的習氣,他原來的態度,他原來的想法,我都很清楚了。」只要心清楚,不論是外境,肉眼;肉眼看外境有模糊,卻是心眼很清楚,所以,怕的就是心眼被污染,這叫做「於法無染曰精」。心眼,我們就是要明白真諦道理。真諦道理在哪裡?拿出來就是看不到的,就是要用頭腦,用心、用腦去思考過去,過去歷練過來的,應該很清楚。
所以在記憶中,某個人他的習氣,哪一個人他單純,這種單純說話,與過去的習氣,儘管要改,還是帶著那分染著,還未完全去除。就像這樣是「故有」,就是「舊有的」,原來有的。原來就這樣不斷不斷熏染,染得很深。現在知道要好好改過,而就要讓他有時間改、有時間改。但是在改的這個時間,「我儘量要改。」但是心的深處還有那分:我不願。所以在說話之間就還會帶著過去那種的習氣,現在有在改了,而習氣還存在。這個人的習氣還存在,要怎麼辦呢?那就是也大家來成就他。這就是周圍環境,再讓他一個新的適應,讓他慢慢,那個舊習慢慢消退過去。這就是我們要互相成就。
所以在法無染,我們要自己先無染,不是自己本身還是染著很深,光是看別人的污染未除。我們人都是這樣,自己的習氣都沒有除,但是聽法了之後,看你有改了嗎?你有改了嗎?不記得自己改。這就是「眾」――人、人、人。我們高高在上,站在人的上面,只是看下面那二個人。這,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的成佛,我們永遠都是人。而這個人就會有危險,危險在哪裡呢?我們若是一念失,正念有一點點偏差,說不定雜念一起,行動偏錯,造因,這個因又造了,來生果又成了。不是永遠都是人,這生的結果是得人的身體,這是過去生所造作的福,所以我們要感恩過去。我們得人身,是在六道中有人道的因,既然我們來到人道,要有人道的精神。要不然,光是有人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有人道的名,沒有人道的質,這樣就很可惜啊!
我們來這條人間的道路,要真正做到人成、佛成;人格若不成,佛格就不會成了。印順導師不是這樣說嗎?「人格成,佛格就成」。這叫做人間佛法。所以我們人人要如何學得會做人?真正在人道的品質要做好。我們的禮貌,與人說話、待人接物,有的人說話是很粗氣的,自己說錯又不承認,「怎樣,我說話口氣就是這樣,這是習慣啦!」不是你的習氣、習慣,口氣這樣;你對,就是叫做對;別人聽起來就不對,所以不對就是不對。不可自己找理由以為是對,若這樣,我們絕對無法修行。所以希望大家看清楚人道,我們是要如何做人?人做得好,我們才有辦法進步,把心的污染清除,我們才有辦法將佛法入心,要不然滿心都是污染。佛法清淨了,入心了,也會受你的污染所掩蓋掉,還是無法發揮你聞法、人道品質的功能。
這雖然是很簡單,不是入經文裡面,但是這是經、法裡面的精髓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我開頭就告訴大家,用心聽啊!所以用心聽,「於法無染曰精」,這叫做精髓。外面的事情入我們的心,我們到底要如何讓法入心,法是淨化我們的心,沒有污染。我們一點點的污染,法淨化不了我們的心;我們的污染,是污染了法來度我們,度不到,所以叫做「無法度」。法對我們也無法度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你周圍都是法,你若不取用它,那就是「無法度」了。所以我們要「念念趣求曰進」,既然要學佛,我們要心心念念,方向正確的趣向;正確的趣向就是要去淨求佛法,要清淨去求佛法,用我們念念清淨心去求佛法。
所以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我們要勤、要精進,精進就是要勤,勤就不可有懈怠了。句句說話,句句都要經過修行過的每一句話,對人才有用處,要不然你道理說一大堆,對人都沒有起作用。所以我們自己要有修為,說話才會有用處。所以我們就要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我們心心念念就是善法,菩薩要入人群,入人群去度化,要說法度化他,要用我們的真心,無私的愛去擁抱他,去牽著他,用這樣真誠的愛,就像大人在愛孩子一樣,這就是疼惜眾生。疼愛,那就是要培養這個善法,要精進,「勤修善法無懈」,不可懈怠,我們要很謹慎,也要很敏捷,要很快速,也得要對,這就是要好好做。
每一項的動作、每一句話,無不都是利樂一切,我們說的話都希望對人有幫助。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要幫助人,這叫做利樂。「反苦為樂」,反苦過來了,給他快樂;苦、樂是兩面,我們將這面翻過來,苦的變作樂。憂愁、鬱悶,我們道理說給他聽,解憂,將他的憂愁解開,讓他無憂無愁,讓他看開,沒有煩惱壓迫他,他自然就樂了。所以,反憂為樂,這叫做「利樂一切不懈」,不要懈怠,總是我們要勤修精進,去利樂眾生。這就是最好,佛陀的教育,我們回饋、回向在佛,這叫做供養。這,教的能夠看到,接受了教育之後,身體力行,那個教人的人是多麼歡喜啊!
最近的連線,每天都很歡喜。「如是說、如是法、如是教、如是受。」這樣的法,這樣說、這樣教、這樣接受;會接受,因為他們做的事情都對的,回歸回來,讚歎!你做對了,有聽話啦!最近我一直都在讚歎人,人人做的都對,因為這個時候,這個時候面對著現在這看不到、摸不到,這一波的疫情,一罩全球,全球在驚惶。這個時候要如何安住人的心?要如何去付出人及時所需要?慈濟人做到了,他們用什麼方法?說來分享:有做到了。「對啦,你們做得很好,師父歡喜了。」這就是他們做了、回向了,回向、讚歎!對了,事情這樣做。所以我們大家要有這樣去了解,這叫做法;法在人間,人為的道理教育人群這就是對。所以請大家要用心。人間法比佛法更多,佛法一點點,要讓我們應用萬法。所以我們要用心!昨天就這樣說,
經文複習:「於日月淨明德佛前,以天寶衣而自纏身,灌諸香油,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,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。」
這大家昨天聽過了。日月淨明德佛前,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接受法,到外方去了,去廣度眾生,所做的一切回來分享。這種做對的事情,佛陀的讚歎,表示他已經供養。自己覺得,供養好像不夠,那是身體力行去做的,現在要將我本人的身體來供養。這,下面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」
經文解釋:
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」;光所照處,諸佛同讚。善哉下,乃八十億恒沙諸佛之語也。
都要記得在那個場面,道場裡面,諸佛已經集中在那裡,在樹下、寶座上,這尊菩薩虔誠,在這眾群中出來表達他的供養。如法修行,去度化眾生,他覺得不夠,他要專心再供養。那個時候,周圍光所照處的諸佛聽、看,見證、讚歎,所以才說:「善哉,善哉!你是一位善男子,是真精進的人,是明真法的供養。」經得起大家讚歎他,所做的一切身體力行來供養,這是讓人讚歎。所以讚歎:「善哉,善哉!」很好啊,很了不起啊,很堪得受讚歎啊!所以會重疊著「善哉,善哉」!「光所照處」,那個光;用全身灌香油,點起來那個光所照的地方,「諸佛同讚」。就像這樣,很虔誠,入三昧火。不是世間火,所說的不是真正纏身點世間的火,不是。他是在那個地方入三昧,是三昧火的燦爛讓他發光,好像火燃燒起來的光。
晚上若在那裡有晚會,就生一堆火,用柴、用油,火點下去,那個地方就有光,周圍有光,助顯在那個地方的氣氛。在那裡,大家在那裡娛樂、歡喜,看那個光,光照人的影、照人的臉,助興那個地方的氣氛,所以大家很快樂,大家很讚歎。這裡不是在說世間火點起來,是說三昧火。他就是在定中,那個心沒有染穢、很乾淨,乾淨得發光發亮,受諸佛的讚歎。「善哉下,乃八十億恆河沙諸佛之語也」。同時發聲,應該是要說天地都是響應,這個聲音都響應出來了。這表示道理對了,所以那個聲音響亮全世界,同樣的道理。
經文解釋:
「善男子!是真精進」;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
所以,「善男子!是真精進」。「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。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。」若光只是說事、說事來供養,光只是用說的,這不困難。大家很會說話,說話,聽完雖然很感動,但是做人的品行有到位嗎?這是一個大問題。二天前我就在說,開了一個會,我說:「我重德,才華雖然很重要,但是品德我更加重視。」同樣的道理,這叫做品行。所以「若以事供未足為難」,光只是說,說很多,「我做很多。」這樣沒有困難。就是「以然身供,真精進也」,就是真正他身體力行,做到名副其實,從心做,不是要做出來炫耀的,就是做在合道理中,這就叫做真實。那個心聲發光,心的聲音發光了,那種在三昧中,很自然就影響人那分佩服、讚歎的聲音。
經文解釋:
「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;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。
所以,「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。這才是真法。「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」。這捨身命財,如法行施,但是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」,我們若還未五蘊皆空,那就還執著在這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還是還執著在那裡,五蘊還未皆空,若這樣,還不算是在「三昧火」,心還不算乾淨。「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;因為他還有「四大」,不了解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的會合,我們才有我們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不真,它是四大會合,這個身體是污濁,大家若能夠去了解。
昨晚看到國際新聞,有一位俄羅斯年輕少女,她十四多年都沒有洗浴,頭、臉都沒有洗,十四年了。為什麼?母親擔心她,在她少女的時候,母親擔心她出去外面被人污染,所以就將她關在裡面,都沒有讓她出門,都是與母親一起睡。所以,一起吃、一起睡,這樣十四年都沒有洗,那個頭髮都結成這樣,就像鐵絲一樣,糾結在一起,整團。十四年,那個身體,可見能夠知道,都卡著油垢。他們那裡的人吃東西,手抓,手若抓食物來吃,若吃了之後,這油,穿的衣服若胸前這裡有一層很厚的油垢,表示富有的人。就是油的東西吃了之後,就是這樣。
所以那種過去,在以前,不是以前,我們開始有去幫助,真正看到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。所以十四年都沒有洗,那個全身的油垢看有多大,這實在是不可思議!所以,這個地方就在說,如何要清淨那個心?要如何來供養?才「捨身命財」。所擁有的一切,身外的東西,一切一切都供養出去了,現在連這個身體也要將它供養,所以說「法施」、「行施」。法施就是去說法,到處把法聽了之後拿去說法,叫做法施。行施,就是身體力行,在法中精進,這行施。為眾生的付出,效勞於佛陀,不斷不斷不惜身命、身體,所以法施、行施。
*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。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,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。
「若不了之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云何能捨」。這些道理我們若都不懂,若不懂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,我們這個心念,除了四大假合,還有意念的指揮。這個五蘊這樣會合,假稱有身體;五蘊若空了,哪有這個身體呢?看開了這個身體的來處,他用真誠的心來供養,這是很難得。所以,「見法空故,名為法施。施合真空」。布施出去,已經沒有我布施給什麼,也沒有布施多少量,我自己也不知道;我是能布施的人,而他是接受我布施,我都不知道,忘記了,做就對了,出去就沒有了,總是三輪體空。慈濟人豈不是都做到了嗎?付出無所求,還要說「感恩喔!」自掏腰包,自己的心力去付出,做得很辛苦。他說:「感恩喔,幸福啊!」幸福、美滿,工作完成了,法在其中,歡喜啦!這就是法,這叫做「法施」。
所以,施,已經做出去了,與我們的發心,這樣將它會合起來,做了之後沒有放在心中,所以叫做「真空」。我們一輩子搬多少東西、做多少事情,我們做過了,我們到底抱多少東西,斤、兩若加計出來,到底你們扛過多少東西、抱過多少東西?這個斤斤兩兩若將它計算出來,就不得了了。我拿這枝筆,與拿這個(IPAD ),這都有斤兩。而這若我都計算出來,這些都計算出來,扛東西計算出來,這會執著,在心中計算煩惱就很多。
總而言之,我們時在過、日在過,工作在做也是過,做得我們心無掛礙,就要對自己說:「感恩喔!」我有這個能力,已經完成這件事情。事情完成了,歡喜、感恩,結束。這樣就是叫做「施合真空」,就沒有了,就是這樣,賺歡喜的。「是故名為真法供養」,每項工作都做好了。二、三天前,不是有一群慈濟菩薩回來幫忙清、幫忙掃。看,環境,不論是天花板、下面地板、窗戶一塵不染;歡喜回去了,我們的地方乾乾淨淨。這同樣的道理,所以這就是真法。
*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觀,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,感斯惑果,即幻緣假合。
今用空慧之,火而蕩除之,故言真法也。
「真法供養者,菩薩內運智觀,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,感斯惑果,即幻緣假合」。我們這些若都清楚,真法,就是菩薩從自己的內心裡,我們內心的觀念,運用我們的智慧,來觀,內觀、外行。我們內觀,自己的身體,我們這個色身,到底有沒有矛盾?有做很多矛盾的事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嗎?有矛盾要趕快改除,不要在這個地方種一個矛盾、煩惱、怨氣的種子,不可,我們要趕快改除。「觀此色身,由惑因故」。我們這個色身,雖然每天在過,但是我們所做的因,是要緣在來生的緣。你這輩子與人結不好緣的因,下輩子要怎麼辦?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打開我們的心。所以說,「感斯惑果」,我們的無明一點一滴一直累積,累積到不只是這輩子煩惱重重,很辛苦,再帶去來生。這種惑因,也是惑果,「感斯惑果」。這個果就這樣過,由惑的因,感未來的果報。這就是「即幻緣假合」。
我們在現在是這樣,這不是真實的,計較那麼多,才來拖累我們未來的感受。未來我們還要在哪裡呢?我們未來的感受,又會是什麼呢?我們現在的苦,苦在感受。所以,「今用空慧之火而蕩除之」,都將它化為無了,這空慧的火。這樣將它燒掉、將它洗掉,燒掉、洗掉就沒有這些煩惱了;用智慧之火將它焚燒掉,用清淨的水將它洗掉,若這樣就是乾乾淨淨。「故言真法也」;所以這叫做「真法」,已經都沒有煩惱。
*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,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。能觀者智慧,所觀者身火,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,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,會不二空。
「能燒者火,所燒者身;能供養者身火,所供養者佛法也」。我們用這樣來身體力行佛法,佛法用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用自己的智慧,去運用我們的法,這意思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「能觀者智慧」,這就是我們的觀,我們的智慧。「所觀者身火」,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有身心合一?智慧是開了、光明了,你的身體,你的行為造作有展現出來嗎?所以,「能供所供,境智不二」,能夠供的跟所供的。能夠供的那就是我們的智慧;所供的是這個身體。我們用我們的智慧來供法,用我們的身體來供佛。所以,我們要佛法,就是要從我們的身體力行,來完成佛陀所教育。
所以,「境智不二,能所斯亡」。不論是能去供養,或者是所用的供養,這我們合而為一。就過去了,就是不執著;不執著,就沒煩惱。不是我是會修行的人,而你一天到晚在那裡沒有修行,所以我能你不能。這樣去起分別,這樣也是同樣沒有修行,光是為了別人,而自己起心動念也是沒有修行。所以,「能所斯亡」,全都沒了,也不要比自己有多厲害,也不要比別人是多麼的鈍。所以,「以不二觀,觀不二境,成不二行」,這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「不二觀」,沒有人我相。「觀不二境」,我們在看法,其實我差他沒有多少,我們不要自己自貢高驕傲,所以同樣是人。「成不二行」,所以「會不二空」。我們全都是在這個空間裡,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。
*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。
「作如是觀,燒身苦行等,皆為正行,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,赴火不為內眾之譏」。不論我們是要如何做,應該就是不受人批評我們,真的,我們要做不是做不到,不是叫做「投巖」。這就是不論如何,我時時提高警覺,人在高位,但是不貢高,也不會得意忘我,這樣的危險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很用心,自在在生活中。
*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,佛有誠誡,良由心正行正,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,智不可亡,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。
所以,「若不爾者,無利勤苦」。我們若沒有這樣,什麼叫做勤?什麼叫做苦?這難道叫做修行?不是。真真正正是要修身養性,勤勞去付出,無有所求。所以「佛有誠誡」,佛有誠、有誡。我們要很誠意,要時時自我警惕。所以「良由心正行正」,我們一定要心正、要行正。「智邪事邪,行不可廢」。因為一點點偏差,成為邪智,一點點偏差,就是事錯。所以我們要正智、正思,做的事情才能夠都很正確。
所以「行不可廢」,我們的正行絕對不可以偏廢掉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「智不可亡」,這個智叫做「分別智」。我們在外面是好是壞要清楚,叫做是非分明,要清楚,我們的行為才能夠端正。所以,「後之學者,無失法利」。我們若能如此,後面的人跟我們修行,或者是我們跟前面的人修行,同樣我們會依照道,依教奉行。是啊,依教奉行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還是一念心,依教奉行,這樣分毫就沒有偏差。要如何投入人間?為佛教、為眾生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