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7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三 7月 01, 2020 7:43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7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三 7月 01, 2020 12:05 pm

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宇宙遼闊無邊,十方時空難測,一念遍塵剎土,化濁為淨人間。」
⊙「若人信歸佛,如來不欺誑,亦無貪嫉意,斷諸法中惡,故佛於十方,而獨無所畏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若人信歸佛:若人反惡向善,信歸佛陀的指示,而追求真理,依憑佛大覺,得出三途及六道生死之迷思。
⊙如來不欺誑:佛語固無欺誑,亦無世人貪惜大乘,及嫉人證大之意,以佛具足佛果上之斷德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宇宙遼闊無邊,十方時空難測,一念遍塵剎土,化濁為淨人間。」

宇宙遼闊無邊
十方時空難測
一念遍塵剎土
化濁為淨人間

也就是說,世間天地很大,確實,從人間抬頭看天空,我們能看到這片天,才有多大,這只是看得到。

其實,「宇宙遼闊無邊」,無法去算計,十方的時空,時間、空間,都是不可測,所以佛陀若要說,最大、最寬、最深奧的妙法,有時候就說,「不可思」,「不可議」,「不可言說」。

是啊!宇宙,十方的時空,用什麼來測量呢?難啊!但是我們現代的科技,距離的測量不是用公尺,不是用公里,它是用光年,用光年來測量。

到底何謂光年?距離無法去計算,比如以我們的一秒鐘而言,一秒鐘的距離,光速能跑三十萬公里,這個「秒」,我們的秒只是一念間,一分鐘是六十秒,一分鐘,我們的車速跑多遠?幾公里,我們就能知道,只是一秒鐘,(光速)三十萬公里,我們以我們人的頭腦要轉一念,距離有多遠?其實就是很遠。

所以,佛陀才說「一念間」,我們的「一念間」比光速更快,我們的「一念間」,佛陀說十萬億佛國,很大,這種的距離,世界遼闊,僅只如此而已嗎?佛陀說無法去計算,「不可思」、「不可議」,「不可量」,「不可說」,無法說,不是不能說,是無法說。

無論它的空間有多麼大,不可測量,時間有多長,不可思議,這種無邊際,我們若用很多心神在那裡測量,你測的時間,測得時間,讓你算出來,你已經又再無形中,又損失了很多的時間過了。

所以,我們人還是要把握當下,現在這個時間,該做的事情,我們要馬上身體力行,現在接受到的法,我們要即時明白、立願。即時就要身體力行,過去的偏差,立刻要自我糾正,這「一念間」,要轉變自己是很簡單。

不過,我們常常在「一念間」,就是在無邊際的時間、空間,人、事、物間,在那裡在歷遊。就如一個夢遊人一樣,在非常幻化的夢想中,這是我們凡夫虛度光陰,在夢幻的人間裡,雜想,妄想很多,在雜想,妄想,虛幻,像在夢幻中這樣造業。

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」,這在《地藏經》裡面,也這樣說,所以我們人生這念心,要好好地調,所以我們在「一念遍塵剎土」,佛陀的世界,他的一念間,遍塵剎土,對著宇宙十方,他對萬物真理,都完全攝受於他的心中,要如何對芸芸眾生來施教。

佛陀他的智慧,是一念遍塵剎土,心胸之遼闊,念念無不都是為眾生,而我們人,凡夫,我們的心念也是一下子,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。有時候你若靜靜在打坐,就是想要把一念,呼、吸,出、入,於我們身上調氣,也是很容易在調氣中,不知道何時讓它跑出去了,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這個經驗過,若不是妄想遍歷於,其他的空間、雜念,便是昏沉,要不然就是掉舉。

卻是,佛陀他是為天下眾生,很清楚所有的世間,人、物、道理,他合而為一,這個理,就是要讓眾生大家體悟,眾生現在濁氣有多麼重?要用多少的法水,來適應眾生的根機。凡夫就是讓佛陀要來籌量,要來測量眾生,人人所需要法的量,真的是很難調伏,很難以法水很均勻地給人人,因為眾生根機剛強,不整齊,心念很難調伏,所以,佛辛苦,所以,「化濁為淨在人間」。

多久的時間了?過去無央數劫的時間,無量數的諸佛都來過人間,無不都是要來度眾生,現在我們的教主,釋迦牟尼佛,兩千多年前,已經是現相成道,法,一直流到現在,釋迦佛他的法水長流人間,要如何來淨化人間,我們說是很有福,能夠吸收很多很多,大德祖師他傳法,將他們的思想、觀念,所知的,能夠於經典中,無論是論,在經、律、論三藏之中就很多,這是現在的學佛者很有幸。

可惜人生短暫,我們應該就是把握能做的趕緊做,要如何來化度眾生,如何將法能應用於,現在的人間,來淨化人間,如此,「化濁為淨人間」。

佛陀的時代,他,空間就是這樣,那裡的人間,只不過是這樣,將這樣的法要傳遍天下,就要靠我們現在,人多、交通方便,現在科技發達,就要將此法,於我們現在趕緊推動,所以我們人人有責任,來淨化人間,這是我們現在大家要發心,雜念心,即時將它化掉,願心,趕快堅定於我們的內心,我們趕緊將此念立願,願如何能遍塵剎土。

就像我們都看到國外的慈濟人,是如何將我們的法,在他們的國家,甚至比較近的國家,這樣一直去將法延伸出去,而且能人人受用,最貧窮的國家,他給他的物質有限,卻是給他的心靈財富,卻是無量,貧窮的人也能夠去幫助,更軟弱的孤兒、病苦之人,貧困的人,他們也能做得到,做得到去幫助孤兒,做得到去幫助病人,所以,雖然是貧,但是這個力量,他們做得到。

像這樣,已經在非洲國家也開始啟動,這不是做不到,在這個濁的世間,能夠,化濁為淨於人間,只要我們的一念心正,我們要身體力行,無論大地有多大,塵剎,就是有沙土、有粉塵的地方,就是我們的世界。

在地球之上,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角落,只要我們有心、有願,就是塵剎土,我們都有辦法。不過,當然要用心。

所以,昨天,我們說過的文,就是說:「若人信歸佛,如來不欺誑。」

若人信歸佛
如來不欺誑
亦無貪嫉意
斷諸法中惡
故佛於十方
而獨無所畏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大家要相信,相信佛陀說法,是以一乘妙法,句句都是真實語,絕對沒有妄語、誑語,完全都是真實語。這是昨天大概的解釋。

我們更來了解,「若人信歸佛」。

若人信歸佛:
若人反惡向善
信歸佛陀的指示
而追求真理
依憑佛大覺
得出三途及六道
生死之迷思

「若人信歸佛」,這「歸」字,要記得「皈」,我們應該要用此字,反黑歸白。這個字作為「皈」佛,過去的妄念、無明,現在開始信向佛,那就是向善,向白、向善,若是沒有太陽時,晚上就要用燈光。

我們人,若能用心光,心光,也不必有太陽,也不必用燈光,只要我們的心向著佛,佛陀的教理就是光明,光明的道理那就是智慧,智慧入心,我們對所有事、物,我們很清楚,即使閉上眼睛,眼睛闔起來,面前是何境界都很清楚,同樣的道理。

所以,反黑歸白,過去都見不到的道理,現在應該全都要分明,所以叫做「皈」,反黑歸白。「諸惡莫作」,過去的惡念、雜念,不要再生起,過去的惡行形態,不要再於我們的身上再犯,這叫做「皈」。未來,利益人群,光明的道理,於我們的身上發動出來,這也叫做「皈」。這都是依照佛陀的教法,我們身體力行,這叫做「皈」,所以,信皈正覺佛教的實法,這叫做「皈」,皈依佛、相信佛。

佛陀的道理,用於我們的身心,所以「依」,就是依憑佛之大覺,我們道理既然說了,我們若不及時接受,很快的,方向就會偏差,所以我們還是要再「依」,依靠佛之大覺,這個法,我們還不很清楚,我們的心中,佛之大覺,我們存在,自然這個法,我們能再去追溯,能再去了解,了解佛的正法,不要聽了就忘了,「好像是」,「好像」是這樣,差毫釐、失千里,道理說出去,我們若不及時很正確吸收到,「類似法」,他不了解正覺的方向何在,所以這種「類似」,就是自誤、誤人,自己誤了自己,也會去誤了他人,引向偏邪之路。

所以,大家要很警覺,我們要以正思想來接受,所以「依憑佛大覺」,這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疏忽的。「得出三途及六道,生死之迷思」,我們若不依憑佛大覺之方向,我們就無法離開三途了。

同樣在做人,看起來好像在修行,但是未來呢?未來在六道中,無法真正是明明覺覺,所以我們的路若有一點偏差,那就是容易迷思,你迷了,還不能接受人正確的引導,自我以為是,就是,我就是對的,別人跟我說的不對,或者是邪思一偏,似正非正,即是邪,就是偏邪了。

佛在世時,就有這種「增上慢」,「增上慢」在會中退席而去,五千位,佛陀的時代都有這樣了,何況說是現在呢?現在這末法惡世時,這種邪知、邪法、邪教,魔道會出現很多,所以我們此時,若有心為了自己求覺悟,為了天下眾生,我們要引導,請大家要好好用心。

皈依佛,希望,佛陀的大覺,我們沒有離開,這是我們的方向,所以要相信如來不欺誑。

如來不欺誑:
佛語固無欺誑
亦無世人貪惜大乘
及嫉人證大之意
以佛具足
佛果上之斷德

佛的語言,就是無欺誑。我們要相信絕對無欺誑,亦無世人貪惜,也沒有世間那種貪惜,物要佔為己有等等之事,沒有。

其實,佛法是真正光明,是很正確,所以大乘,我們世間人這樣貪惜法,就是說,我的是正法,我應該要輔導你,不過有的人他就是已經偏差了,或者是正知正見之人,卻是不懂得要挺身而出,不懂得要去糾正他,只是,信我的,我知道。大家要知道,我相信的才是很正確的,只有我知道而已,他們大家都不知道,所以你最好來問我,像這種叫做「貪惜」。

雖然大乘之法,你知道,卻是你看著別人錯誤,你不會去更正他一下,發揮你的所知法,你還是藏著,為什麼呢?嫉妒,恐怕,此法我知道,若單獨我一個人知道,我就很特殊,若是更多的人都會說,更多的人都知道,若是如此,大家就比我更優秀,所以,這就叫做「嫉」,這樣也不對。

所以佛陀他是絕對是不欺誑,不會去欺騙任何人,就是有法,是很公開,希望人人及時得法。所以「證大乘意」,沒有這些貪法、嫉妒,他已經能夠證到大乘之智慧,所以「佛具足佛果上的斷德」,就是斷掉了貪惜的煩惱,斷掉了嫉妒的煩惱,斷掉了貪等等所有的煩惱,全都斷掉了。

所以佛陀的心量是這麼開闊,不是世間人那樣,所得而不肯布施出去,不是,佛陀是得到了,第一個念頭就要與大家分享,但是這是一個很開闊的心胸。

若是我們凡夫,我得到,我知道就好,這就是一種嫉妒、貪著,佛陀沒有這樣,佛陀已經是,到達佛果上的「斷德」。「斷德」就是斷除了一切煩惱,在《水懺》中,一百零八煩惱,很多的細目,都在《水懺》為大家分析過了,種種的煩惱全都沒有,叫做斷,斷德,將這些煩惱去除之後,所顯出來的德,這是修德,這是斷德。修行斷除煩惱之德。

所以「德者,得也」,得能斷除煩惱,顯現之德,這叫做佛果;若沒有斷除煩惱,心無法光亮起來,因為佛陀已經是宇宙的覺悟之人,所以所有的煩惱斷除了,希望大家用心,去了解此段(經文),「如來不欺誑」,希望我們人人也不欺誑,我們既然信於佛,希望人人要同霑法益,若是如此,才是我們修行叢林中的道友,善知識,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信歸佛大覺 (第357集) 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