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7月 02, 2020 3:11 pm

202007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以真至誠無私,以純真願力行,
以信入功德海,正向修德大喜。
信願力行菩提道,實行攝持粽串情。

  大家要用心,真實用心,聽入心來。「以真至誠無私」,在這個大綱,與大家分享,是要人人聽法、聽經就是要身體力行。講經辛苦,聽經的人要用心,說的人用功在前面,過去不斷體會佛法,既要信,既信之,就要真誠,心要至誠,要身體力行。所以,說的人前面的用功,了解了法的道理,同樣也是用一片誠與大家分享。最期待的,大家也要用心聽,而有聽進去,甚至有感受到,更重要的就是要身體力行。聽法不是一時,要用在生生世世,這才是聽法真實的意義;聽法,也是一分的供養,因為是真心,因為是至誠的心意,因為經聽入心來,轉變了心志。過去,貪、瞋、癡充滿在內心,法聽了之後,轉一個法輪;法輪入心了,心輪轉了,去除了過去所有的煩惱。現在入心來的,是真、至誠、無私的心,我們若有真誠的心,自然法在我們的心中,一起心、一動念無不都是利益人群,這叫做菩薩道。

  很多人聽經是照聽,聽完了,離開聽經的地方,出去就是煩惱道場;聽經,清淨道場,轉一個身,回歸煩惱道場。若這樣,聽經不真不誠,還是回歸了自私、自我,那種滿心煩惱,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場,認為:我看的是這樣,向你說黑的,你不能說是紅的,黑就是黑,哪怕這是紅的,我看成黑的,但是你要跟著我說「這是黑」。這種「拗」真為錯,這是千真萬確的錯誤。一念偏差,因,因緣種子就跟著我們,那個無明識,因緣的種子,那就帶了恨、結了怨,來生來世,那個恨與怨、黑與紅分不清楚,就還是無明拖到後面去,不斷累積,哪怕你聽法得一分,但是煩惱不除,還是二分加三分。這種人間,不斷不斷在凡夫界,已經苦不堪了。

  佛陀在世的時候,一念覺悟,後面所跟著的,向大家說法,第一句就是「苦」。是啊,二千五百多年來了,佛陀談苦、說法,但是談苦、說法傳下來,所有講經的人就以法說苦,而聽法的人,聽法,明知是苦,法若沒有入心,還是同樣照常時間累積,苦、無明、煩惱,還是同樣照常隨時間而增。聞法暫時放在旁邊;煩惱,接觸煩惱,還是繼續增加煩惱。聞法,又是另外一回事,知法而不知除掉煩惱。來生,這個因,有慧無福,因為聽法是慧的種子,已經有播入心了,卻是煩惱不除。但是聽進去的,知道,也懂得做好事,而做好事是造福,但是福在做,智慧沒有用在去除煩惱,智慧還是用在世智辯聰。

  聽歸聽,很會說,利口辯辭全都足夠,但是那個德,真正我們的道德觀念沒有轉。什麼叫做道德?心要寬、念要純、法要真。寬、純、真,真、純、寬,我們才有辦法真實會道,要不然,雖然聞法是真實法,但是欠缺了那個誠意來聽法。因為你法聽了之後,沒有無私,還是回歸人我是非計較,同樣再惹來了無明、惹來了怨。這就是很難啊!就像最近,那個疫情;新冠狀病毒這個疫情,這樣在發生,一直說,無以言說,說也聽不懂,因為無形無狀,沒有形狀。要拿什麼來說呢?即使要說,有辦法去說,但還是無法去解。常常說靈方妙藥只有一項,素;茹素。因為那個感染源是人與動物接觸,動物與人之間是那個病毒的媒介。人盡量不要去侵略動物,「你不要吃牠的肉。」因為吃魚、吃肉,這都是生命,牠生命受招感而來。

  我們開口吞食,心,你說:「我有在做善事哦!」「你做善事歸你做善事的福,但是你的生活;吃食生活沒有改變,你還是一樣吃我的肉、啃我的骨。雖然善事你有在做,但是吃我的肉、啃我的骨,我還是怨你、恨你,我還是要報復你。」這全部是因果分明。你去行善、造福,你有福因,你有福緣,但是你與牠結怨、與牠結恨,牠被你吃過肉、啃過骨,牠恨你、怨你,誰都無法去解開它。唯有佛說法能夠用正法、正氣,但是正法,有在接受嗎?造業的人有在轉變嗎?被殺的,願意原諒嗎?「因為曾有過造業的這個人,他沒有改過,他沒有懺悔,他生活沒有要改變,我憑什麼原諒他?他若有改變了,過去我與他的怨,我願意原諒,因為他現在改得很好。對人,去做善事,所以那個人有正氣,我願意原諒他。」這才是叫做解冤釋結。

  造業的人依然故我,雖然善事你在做,但是你的習氣沒改,同樣吃你的,殺無數的眾生,所以我也是被害者中的一個,所以增添了那麼多被殺的幽靈,又結一群、再結一群的力量,它力量就會愈增加。眾生沒有改變、依然故我的業力,就愈來愈結愈重,所以變作眾生共業。而這些眾生是由個人開始,有你、有他,有他、有你,還再加上我。眾人生活都沒有在改善,你光只是聽經、你光只是做善事,沒有改變你的生活行為,這樣豈真有用嗎?只是僅僅增福,缺了智慧來自我解圍,要有智慧,才有辦法可自我解結。佛講法給我們聽,要轉業也是要由我們自己轉,絕對不是,「佛啊,您保佑我!」佛菩薩不是被求要保佑人的,佛菩薩就是指導你方向是這樣,菩薩帶你這樣走。所以佛陀法源說法,菩薩在人間是帶路走。我們跟好人走就對了,好人勸我們,好人教我們,好人帶我們走,我們一定要跟著他走。好人勸我們,我們一定要聽,這樣才有辦法來轉業,將我們的行為轉了,我們的業力才能夠轉。

  所以最近說,靈方妙藥就是誠意。誠,虔誠,最好的表達那就是素食,但是談何容易啊?所以想要說的話,無以言說,說了沒有用。沒有用的法,在人間又能做什麼?所以佛陀他八十歲入滅,那個時候,要入滅的時候,就是說,「啊!人生啊,雖然成佛、說法近五十年的時間,眾生真正受法的人幾多啊?有多少呢?沒有多少。所以我與娑婆世界的緣就是這樣盡了。」要不然,佛陀壽命可以超過一劫。一劫多久呢?很長喔!阿難在身邊無言以對。佛陀說三遍,「世間若不需要我,我就要取入滅了。」阿難還是默然。因為阿難在那個時候,若代替眾生說:「佛陀,世間眾生需要您,世間眾生聞法有轉變心輪;佛陀轉法輪,眾生心輪有轉了。」若這樣,佛陀還是會留在世間。

  佛陀入滅以前,講《涅槃經》以前,「因為阿難你沒有開口留。」阿難說:「我很懺悔,那個時候我就是要留佛在世。」因為迦葉尊者在責怪阿難,所以阿難就說:「我很懺悔,我那個時候一直想要求佛陀再住世,但是我好像被一股,不知什麼力量將我施壓著,讓我無法即時表達出來,我很後悔啊!」這是阿難與迦葉尊者所對答的,迦葉尊者的指責,阿難為自己的辯白。所以說來,因緣我們要知道,眾生業的因緣,是不是有辦法可轉嗎?就是一念心。那念心若是沒有展現出來,其實,對我們自己的因緣而言也是一縱而逝。應該要趕快把握住,你不把握,它就飛過去了,隨時間飛秒而過。這就是一觸即失,這樣過去,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真,真誠的心,要至誠,要「以真至誠無私」,我們的心要開闊無私;要開闊無私,只有一項:一定要將煩惱無明掃除。對人只有僅僅一念,就是開闊、包容的心。我常常說一句話,「靜思語」也是這樣說,「心寬念純」,心寬對人,所以感恩,時時常常說「感恩喔」,感恩就要知足,要知足就要善解。知足、善解、感恩,還有一句是什麼?包容。對啊,這四句,有段時間師父一再向大家叮嚀:善解、包容、知足、感恩,這四句叫做「四神湯」。一段時間,大家很流行,師父一直告訴大家,要記住!現在再來,還有「四物湯」,是什麼啊?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。「四物湯」若想要力量,人與人的心要合,合心;而合心要和,和,大家和和氣氣;有和才能夠彼此珍惜、互愛,互愛的氣氛才是真正人與人相處的價值。再來就是協力,「協」,協力是四個「力」字,合起來二字──協力。光是那個「協」字,就有三個力字;再加一字「力」,所以叫做「協力」。

  人間需要將心力會合起來, 至誠的心,用真至誠,心無私要包容,這叫做真誠,這叫做虔誠。虔誠也就是「以純真願力行」,純真願力,我們修行回歸自己,豈不就是要純?佛性本來就是單純。凡夫無明,是因那純真的本性,讓它掩蓋起來。所以這時候要修行,必定要有願力,而什麼願力呢?就是純真願力,要身體力行;身體力行,我們純真的願力,那就是回歸到至誠無私。那要從哪裡進來?「信」,「以信入功德海」。我們要去做很多對人間有利益,要先從自己的內心先用功,自己的內心不用功,你是要如何入人群去付出呢?所以要入人群付出,自己要用功,就是要相信佛陀的教法。佛陀的法,我用真誠的心了解,再向大家分享,而你們也得要相信師父說的。

  我們的方向――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。就是靜思法脈,是那麼單純的精神理念;慈濟宗門呢?這個門打開了,大家行菩薩道走出去,就是要入人群去,這若沒有信,你要如何入人群、要如何去做功德?用自己很純真的心去投入人群,你們沒有信,要如何入人群?若入人群造福人間,那就是功德海。我們無量盡的功德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。付出無所求,我們的心才會開闊,所以「正向修德大喜」,我們才能夠大喜;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。佛陀教育我們豈不是這樣呢?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力量來自於「信願力行」,要行到哪裡去呢?「菩提道」,那就是正知覺的覺道。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,每天每天要在正覺道上步步精進,一步一步要好好走,不可路偏差、方向偏差。

  還要「實行攝持粽串情」。就像現在端午節剛剛過而已,那個粽串的精神。一直告訴大家,來到人間,我們要盡做人的系統,這叫做人道精神。人道精神要有組織,就像這樣編,編成了一股的力量,一股的力量,又再一股一股的力量回歸源頭,那是「粽串」。端午節剛過,大家應該要知道「粽串」的精神,這就如我們學佛,要歸於佛陀的教育,才有辦法回歸我們自己與佛同等如來本性。所以不要身帶著明珠,還在那裡喊窮。《法華經》七項的譬喻,七個故事的譬喻,其中一個身懷寶珠而不知覺,還是很貧困,三餐還得要去向人乞討,自己懷寶珠還不知。我們自己人人不就是這樣嗎?所以,現在借路歸本覺,我們聽法要好好聽,這就是在借路,借這條路回到我們家。其實我們的家,只要開大門,我們家的門口就是我們的路,這我們應該要很了解。就像前面,前天所說的經文,前面我說的,你們要好好聽下去。現在我們再回歸,昨天的經文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」

  「其中諸佛」的同,這當中所說的法,與所有十方佛菩薩這樣合起來在那個道場裡,其中的佛,很多分身佛,過去描述,共同來到釋迦佛靈山會上,來的佛很多,菩薩也無數,都同時在那個道場裡。釋迦佛跟大家招呼,到達了之後,開始要講法,說法告一段落。因為過去已經說那麼長了,說那麼長之後,大家休息一下,再會合來,佛陀做一個結尾。說完這些法,前面說過了,「諸佛菩薩,我要說的《法華經》,到這裡內容差不多了,時間也差不多了,大家都能夠回歸你們的本國土去了。」幾天前說的經文,應該大家還記得。

 到幾天前所說,等於是釋迦佛要送人回去了,這個當中,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」,大家要回去了,開始讚歎佛。在這個生生世世有來的菩薩,每一尊菩薩都有他過去的因緣,裡面很豐富,諸佛就不只是今生此世,諸菩薩也是生生世世長遠劫,都是這樣的因緣修行過來,大家全部都有成就,所以所有佛都讚歎,當中很多諸佛菩薩的故事,內容豐富,所以全部都讚歎(此處經文,乃諸佛同時讚歎藥王菩薩)。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。因為每一位菩薩,過去都一直說過去,過去那時候,那一生,多少生世都是這樣一直在修行。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裡,不斷介紹哪一尊、哪一位菩薩,他過去是這樣曾經有過,現在在面前的成就。

  總是人人身上有故事,這樣聽,聽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等等,所以聽完了過去修行那個故事,大家都很讚歎。讚歎,就開始誠意來供佛,而要供佛,大家誠意供佛,每一位菩薩的過程全都是這樣,用很多東西供佛。那個供佛到底要用什麼東西?下面,下來再說,

經文: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燒香、末香、塗香、天繒、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,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,所不能及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燒香、末香、塗香、天繒、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」;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,色塵等香供養。

  因為他也用了很豐盛,就是很豐富的物資,世間很珍貴的香,這些香已經是世間所有很價值的東西去淬鍊出來,很有價值,都是有形的花花草草,花草樹木等等。前面有說過,以華香、瓔珞,或者是海此岸栴檀之香等等這些香氣,這都是世間所有物,但是是很有價值,也是很稀有,同樣是在世間上的東西,是在地球上很有價值、很稀有這個東西。「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,色塵等香供養」;諸有形花草樹木,那個芬芳,每一項植物都有它的香味,用這些花花草草等等,很多東西去將它淬鍊,可以成為油,或者是瓔珞等等,或者是織布的天繒、旛蓋,用很細膩的細紗,這樣慢慢地去將它織起來。

經文解釋:
「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,所不能及」;此皆身外世間物,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。

  這都是世間很有價值的東西,這些種種諸物都來獻供。其實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難去描述,很稀有、很稀有,這些東西。總而言之,很珍貴。「此皆身外世間物」,哪怕是很珍貴的東西,但是以上所說這些東西,都是身外世間的東西,就是這人間很稀有的身外物。東西是很珍貴、很稀有,總之也只是這個身體外的東西。所以用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來供養,但是「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」。你用很多很多,很豐富、很珍貴、很稀有的東西來供佛,不如身體力行來供養。所以那些菩薩全都是用他的身行,他身體力行那分虔誠的心,這樣來了,來到集會,來到這個法會上,表示供養。

*亦所不及:彼華香及繒旛之勝,是即外緣物供。乃至國城妻子之重,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,亦皆所不及。

  「亦所不及」,這麼多、這麼有價值,超世間的物質,用很有價值的這些東西,一切一切來供養,還是不如用這個身軀來身體力行。所以光是這個身體力行,「亦所不及」,同樣也是不及。讓你用盡幾輩子所修行,用真誠來供養,這樣還不夠。「彼華香及繒旛之勝,是即外緣物供」,這段文,就是還不夠,不夠是華香等等的東西都不夠。一直到什麼呢?哪怕是內心那個最摯愛的愛,他都願意。所以,「乃至國城妻子之重」,哪怕那個感情,對國家,整個國家的名與利。「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」;還有至親最愛的妻與子,這種特別的愛,這些很摯愛的緣,他都願意去供養。所以除了身外物,連國城、妻子他都願意拿來供養。

  過去,這個故事常常說,佛陀很多的過去生,就是這樣獻、供養;為眾生、為行菩薩道,不斷不斷供養一切,付出一切,無所預留,什麼都沒有留,什麼全都去付出,獻身命,他也願意付出,這叫做行菩薩道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走。哪怕是最摯愛的緣,親緣、愛緣他都願意供養。「亦皆所不及」;所以這樣足夠嗎?還是不夠!

*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。百劫調心,菩薩樂習苦行,為法忘軀,經無量勤苦,然大業成就。

  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」。在這個道場裡面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歷經了過去、過去,過去生盡累生世的苦行,所練過來的。哪怕已經「百劫調心,菩薩樂習苦行」,這幾百劫的時間那麼長,一直一直在苦行,將自己的心不斷不斷調整。生生世世修心、苦行,生生世世,這樣一直很甘願、很歡喜,歡喜、甘願修行,苦行。所以,「為法忘軀」,為了修行佛法,連自己的身體都忘記了,總是奉獻眾生、奉獻諸佛,他承佛教、入人群、忘己命,這樣去付出。所以,「經無量勤苦」,經過了很多的勤苦,他都願意付出。「然大業成就」。無數生世,就是這樣不斷不斷地投入,哪怕苦,苦其筋骨,克盡心血,他生生世世都願意。

*至人得道,是三祇苦練行,百劫調心,達本明德知常,恃有不亡者存。若識念未亡,諸蘊違礙,不達法行,空慕其跡,彌增業苦。

  「至人得道」。這「至人」就是已經覺了,是最頂端的覺悟這樣的人。所以,「是三祇苦練行」。能夠這樣,得到最頂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「至人得道」,這種的境界,已經經歷過三祇苦行,這樣淬鍊出來,現在能夠成佛的這些諸佛菩薩,所以叫做「百劫調心,達本明德知常」。這個恆常,回歸本性,生生世世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,來來回回都是這樣。但是我們的性就是被污染了,污濁掉了,所以我們成為凡夫。從凡夫地再聞佛法,長久不斷去修苦行、去苦練出來,再回歸到原來,「本明德」,「達本明德知常」。「常」就是恆,回歸那個恆常,就是永恆我們的佛性。

  所以,「恃有不亡者存」,我們有一個完全,永遠永遠無生無滅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所以,「若識念未亡」,我們的識、我們的念若沒有忘記。識,就是要說到第八識、九識,一直到菴摩羅識──第九識,那就是成佛了。超越了凡夫,就是「十地」、「等覺」,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是真正頂地菩薩,到成佛的邊緣。我們現在的凡夫是「諸蘊違礙」,我們有五蘊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些五蘊都在我們身上。所以我們對法,聽就聽,懂好像懂,但是我們還未真正身體力行,體會到那個法,無法就像佛,一覺,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。我們還是人我是非,哪有辦法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呢?我們還是,你啊、我啊,都還是眾生啊!

  眾生也會成佛,只要我們真正心量放開,我們成就大家,要與人人和睦,這才有辦法回歸到歷練的程度。所以我們還是「不達法行」,聽法,我們無法身體力行,這就還是凡夫。光是「空慕其跡」,光是常常在說,佛陀過去如何修行,羨慕他有辦法發這樣的心、有辦法這樣的成就,現在成佛。我們只是羡慕,沒有用,佛陀有辦法,我們也有辦法;佛陀能夠度眾生,我們也同樣能夠度眾生,實在是三無差別啊!

  所以不要怕,怕苦。所以,「彌增業苦」,哪怕就是有業,我們不怕,要帶業修行;若沒有業,我們哪會來人間?不來人間我們要如何修行?沒有苦難,我們要如何去成就菩薩道?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,用心在聞法;聞法更需要的是入心,入心來,我們要起步身體力行,入人群願意付出。這叫做甘願做,歡喜受。各位菩薩,人人抱著歡喜心,心淨念純,要虔誠,若這樣,我們的修行就會日日法喜充滿。時光不留給人,法讓我們慧命增長,這樣才是有價值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7月 03, 2020 11:49 am

2020年7月2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十二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燒香、末香、塗香、天繒、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,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,所不能及。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以真至誠無私,以純真願力行,以信入功德海,正向修德大喜,信願力行菩提道,實行攝持粽串情。」

(1)「以真至誠無私」:大家要用心,真實用心,聽入心來。人人聽法、聽經,就是要身體力行。講經辛苦,聽經的人要用心,說的人用功在前面。過去不斷體會佛法,既要信,既信之,就要真誠,心要至誠,要身體力行。了解了法的道理,也是同樣用一片的誠與大家分享。最期待的大家也要用心聽進去,甚至有感受到,更加重要,身體力行。

(2)「聽法不是一時,要用在生生世世,這才是聽法真實的意義」:聽法,也是一分的供養。因為是真心,因為是至誠的心意,因為經聽入心來,轉變了心志。過去,「貪、瞋、癡」充滿內心,法聽了之後,轉一個法輪;法輪入心了,心輪轉了,去除了過去所有的煩惱。現在所入心來的,是真、至誠、無私的心,若有真誠的心,自然法在我們的心中,「起心、動念」,無不都是利益人群,這叫做菩薩道。

(3)「在清淨道場聽經,但一轉身,是否又回歸滿心煩惱?」:很多人經聽的是照聽,聽完了,離開了聽經的地方,出去就是煩惱道場;聽經,清淨道場,轉一個身,回歸煩惱道場。而若這樣,聽經不真不誠,還是回歸了自私、自我,那種滿心煩惱,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場,認為:我看的是這樣,向你說黑的,你不能說是紅的,黑就是黑。你哪怕這是紅的,我看成作黑的,但是你要跟著我說「就是黑」。這種「拗」(指:向相反的方向扭轉)真為錯,這是千真萬確的錯誤。

(4)「一念偏差,無明識,苦不堪」:一念偏差,因緣種子就跟著我們,「無明識」,因緣的種子,那就是帶了恨、結了怨,來生來世,那個恨與怨、黑與紅分不清楚,就是還是無明拖到後面去,不斷累積,哪怕你聽法得一分,但是煩惱不除,還是二分加三分。這種人間,不斷不斷凡夫界,已經苦不堪了。

(5)「佛陀談苦、說法,要認識苦諦」:佛陀在世時,開始一念覺悟,後面所跟著的,向大家說法,第一句就是「苦」。是啊,二千五百多年來了,佛陀談苦、說法,但是談苦、說法傳下來,所有講經的人,以法說苦,但是聽法的人,明知是苦,還是法若沒有入心,同樣照常時間累積,照常苦、無明、煩惱,同樣照常隨時間而增。聞法暫時放在旁邊;接觸煩惱,還是繼續增加煩惱。

(6)「聞法知法,而不知除煩惱,有慧無福」:聞法,又是另外一回事,知法而不知除掉煩惱。來生,這個因,有慧無福,因為聽法是慧的種子,已經有布入心了,卻是煩惱無除。但是聽進去的,知道,也懂得做好事,而好事是造福。但是福在做,智慧沒有用在去除煩惱,智慧還是用在世智辯聰;聽的歸聽,很會說,利口辯辭,全都足夠,但是那個德,真正我們的道德觀念沒有轉。

(7)「道德:心要寬、念要純、法要真,才有辦法真實會道」:雖然聞法是真實法,但是若缺少那個誠意來聽法。因為你法聽了之後,沒有去除私心,還是回歸「人我是非」計較,同樣再惹來無明、怨。這就是很難啊!

(8)「新冠狀病毒疫情,無以言說」:說也聽不懂,因為無形無狀,沒有形狀。拿什麼來說呢?即使要說,有辦法去說,但是無法去解。常常說靈方妙藥只僅僅一項,「素」,茹素。因為我們那個感染源是人與動物,動物與人之間那個病毒的媒介。

(9)「因果歷歷分明,做善事,無法抵消解開『吃葷食的果報』」:儘量人不要侵略這個動物,「你不要吃牠的肉。」因為吃魚、吃肉,這都是生命,生命招感來,我們開口吞食。心,你說:「我有在做善事!」你做善事歸你做善事的福,但是你的吃食生活,沒有改變。雖然善事是你在做,你還是一樣「吃我的肉、啃我的骨」,我還是怨你、恨你,我還是要報你。這全部都是因果分明。你去行善、造福,你有福因,有福緣,但是你與牠結怨、結恨,你吃過牠肉、啃過牠骨,牠恨你、怨你,誰都沒有辦法去解開它。

(10)「唯有佛說法,能夠用正法、正氣,解冤釋結」:但是正法,有接受嗎?造業的人有在轉變?那被殺的,有願意原諒嗎?因為,曾經有過造業,這個人他沒有改過,他沒有懺悔,他生活沒有改變,我憑什麼原諒他?他若有改變了,這過去我與他的怨,我願意原諒,因為他現在改得很好。跟人去做善事,那個人有正氣,我願意原諒他,這才是叫做解冤釋結。

(11)「造業如故,眾生共業」:造業的人依然故我,雖然善事你在做,但是你的習氣沒改,同樣吃你的、殺無數的眾生。所以我也是被害者的一個,所以我與增添了那麼多被殺的幽靈,又再結一群、再結一群的力量,它就會力量愈增加。眾生沒有改變,依然故我的業力,是愈來愈結愈重,所以變成眾生共業。

(12)「有智慧,才有辦法自我解結」:這些眾生是由個人開始,有你、有他,有他、有你,再加上我,我們眾人生活都沒有在改善。你只是聽經、你只是做善事,沒有改變你的生活行為,這樣豈有用嗎?只是僅僅增福,缺了智慧來自我解圍。要有智慧才有辦法可自我解結。

(13)「佛說法給我們聽,要轉業也是要由我們自己轉」:絕對不是說:「佛啊,您保佑我!」佛,菩薩不是被求,保佑人的,佛菩薩就是指導你方向是這樣,菩薩帶你這樣走。所以佛陀發願說法,菩薩在人間是帶路走,我們跟好人走就對了。好人勸我們,好人教我們,好人帶我們走,我們一定要跟隨他走。好人勸我們,我們一定要聽。這樣,才有辦法來轉業,將我們的行為轉了,我們的業力才能夠轉。

(14)「靈方妙藥就是誠意,最好的表達那就是素食」:但是勸素,談何容易啊?所以想要說的話,無以言說。說了沒有用。沒有用的法,在人間又是要做什麼?所以佛陀,他八十歲入滅,那個時候,要入滅的時候就是說,「唉!人生啊。」雖然成佛、說法近五十年的時間,眾生真正受法的人多少啊?有多少?沒有多少。我與娑婆世界的緣,就是這樣盡了。

(15)「佛陀轉法輪,眾生心輪有轉了」:要不然,佛陀可以壽命超過一劫,一劫多久了呢?很長。阿難在身邊無言以對。佛陀說三遍:「世間若不需要我,我就要取入滅了。」阿難還是默然。因為,阿難在那個時候若代替眾生說:「佛陀,世間眾生需要您,世間眾生聞法有轉變了心輪,佛陀轉法輪,眾生心輪有轉了。」若這樣,佛陀還是會留在世間。

(16)「佛陀入滅以前,說三遍:『世間若不需要我,我就要取入滅了』,阿難懺悔無法及時表達出」:因為阿難「你沒有開口留。」阿難說:「我很懺悔啊!那個時候我就是要留佛在世。」因為迦葉在責怪阿難,所以阿難就說:「我很懺悔,我那個時候,一直要要求佛陀再住世,但是我好像被一股不知什麼力量,將我施壓著,我無法及時表達出來,我很後悔啊!」就是阿難與迦葉尊者所對答的。

(17)「眾生的業因緣,把握善因緣,不然就一觸即失,一縱而逝」:迦葉尊者的指責,阿難為自己的辯白,所以說來因緣,我們要知道眾生的業因緣,是不是有辦法可轉?就是這念心。那念心,若是沒有展現出來,其實,對我們自己的因緣,也是一縱而逝,這應該要趕快把握住,你不把握,它就飛過去了。隨時間飛秒而過,這就是一觸即失,這樣過去了就沒有了。

(18)「心寬念純,心寬對人」:所以要真誠的心,要至誠,要「以真至誠無私」,我們的心要開闊無私,只有一項,一定要把煩惱無明掃除;對人只要有一念,就是開闊、包容的心。我常常說一句話,「靜思語」也是這樣說「心寬念純」,心寬對人。

(19)「四神湯: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:時時常常說「感恩哦」。感恩就要知足,要知足就要善解,還有包容,那段時間師父一再向大家叮嚀:善解、包容、知足、感恩,這四句叫做四神湯。

(20)「還有四物湯,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」:四物湯有力量,若想要力量,人與人的心要合。合心,而合心要和,大家和和氣氣,有和才能夠彼此珍惜互愛,互愛的氣氛,才是真正人與人相處的價值。

(21)「協力,將心力會合起來,至誠的心,用真至誠」:協力是四個「力」字合起來二字,光是那字「協」字,就有三個「力」字,十再加起來,一字力,所以叫做「協力」。人間需要將心力會合起來,至誠的心,用真至誠,心無私要包容,這叫做真誠,這叫做虔誠。

(22)「以純真願力行,修行,身體力行的回歸單純本性,至誠無私」:虔誠,以純真願力,我們修行回歸自己,不就是要純,佛性就是本來是單純。凡夫無明,那個純真的本性,去讓它掩蓋起來。所以這時候要修行,必定要有願力,而什麼願力呢?就是純真願力,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,我們純真的願力,那就是回歸到至誠無私。

(23)「以信入功德海」:那要從哪裡進來?「信」,我們要去做很多對人間有利益,要先從自己的內心先用功,自己的內心不用功,要如何入人群去付出呢?所以要入人群付出,自己要用功,就是要相信佛陀的教法。佛陀的法,我用真誠的心了解,再向大家分享,你們也要相信師父說的。

(24)「我們的方向,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」:靜思法脈是那麼單純的精神理念;慈濟宗門呢?這個門打開了,大家行菩薩道走出去,就是要入人群去,這若沒有信,你要如何入人群,要如何去做功德,用自己很純真的心去投入人群,你們要如何,沒有信,要如何入人群?若有入人群,造福人間,那就是功德海。無量盡的功德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,付出無所求,我們的心才會開闊。

(25)「 正向修德大喜,信願力行菩提道」:所以「正向修德」,才能夠「大喜」,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。佛陀教育我們豈不就是呢!大慈、大悲」大喜、大捨,力量來自於「信願力行」,要行哪裡去呢?「菩提道」,就是正知覺的覺道,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,每天每天要在那個正覺道上步步精進,一步一步要好好走,不可路偏差,方向偏差。

(26)「實行攝持粽串情」:端午節剛過而已,粽串的精神。一直告訴大家,來到人間,我們要盡做人的系統,這叫做人道精神,人道精神要有組織,就像這樣編成了一股的力量,再又一股一股的力量回歸源頭,那是粽串。大家應該要知道粽串的精神,學佛,要歸於佛陀的教育,才有辦法回歸我們自己與佛同等如來本性。

(27)「身懷寶珠不相識,還喊窮。應該好好聽法,照路歸本覺」:不要身帶著明珠,還在那裡喊窮。《法華經》的七項的譬喻,七個故事那個譬喻,其中一個身懷寶珠而不知覺,還是很貧困,三餐還要去乞討,自己懷珠還不知。我們自己人人不就是這樣嗎?我們現在「照路歸本覺」,我們聽法要好好聽,這就是在照路,照這條路回去我們家。其實我們只要開大門,我們家的門口就是我們的路,應該我們要很了解。

3、經文複習:【其中諸佛同時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】

(1)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」:「其中諸佛」的同,其中所說的法與所有十方佛菩薩這樣合起來那個道場裡,其中的很多佛,過去描述,共同來到釋迦佛靈山會上,來的佛是很多,菩薩無數,同時在那個道場裡。

(2)「大家要回去了,開始讚歎佛」:釋迦佛向大家招呼,到達之後,開始要講法,法告一段落了。因為過去已經說那麼長了之後,大家休息一下,再會合來,佛陀做一個結尾。說完這些法,前面說過了,諸佛菩薩,我要說的《法華經》,到這裡內容差不多了,時間也差不多了,大家都能夠回歸你們的本國去了,應該幾天前講的經文,應該大家還記得。到昨天,等於是釋迦佛送人要回去了,這個當中,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」,大家要回去了,開始讚歎佛。

(3)「每尊菩薩都有他過去長遠劫的因緣,故事,內容豐富,都令人讚歎」:佛陀,在這個生生世世有來的菩薩,每一尊菩薩都有他過去的因緣,裡面很豐富。這個諸佛就不是今生此世,諸菩薩也是生生世世長遠劫,這樣那個因緣修行過來的,大家都有成就,所以所有佛都是讚歎,裡面很多的諸佛菩薩的故事,內容豐富,所以都讚歎。

(4)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:每位菩薩過去都一直講過去那時候,那一生,多少生世都是這樣一直在修行。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裡,不斷介紹哪一尊、哪一位菩薩,他的過去是這樣曾經有過,現在在面前的成就。

(5)「誠意供佛」:總是人人身上有故事,這樣聽故事,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等等,聽完了過去修行那個故事,所以都是大家很讚歎。讚歎,就是開始誠意來供佛,而要供佛,大家誠意的供佛,每一位菩薩的過程都是這樣,用很多東西供佛。

4、釋譯經文:【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燒香、末香、塗香、天繒、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】: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,色塵等香供養。

(1)「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,色塵等香供養」:那個供佛到底要用什麼東西?下來這段經文。因為也用了很豐盛豐富的物資,世間很珍貴的這些香,已經是世間所有很價值的東西去粹煉出來,很價值,就是有形的花花草草,花草樹木等等。

(2)「以有形的世間價值香物供佛」:前面有說過,以華香、瓔珞或者是海此岸栴檀之香等等這些香氣,這都是世間所有物,但是是很有價值的,也是很稀有,同樣是在世間裡的東西,地球上很價值、很稀有的這個東西。

(3)「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,色塵等香供養」:這個諸有形花草樹木,那個芬芳,每一項植物都有它的香味,用這些花花草草等等,很多東西去將它淬鍊,可以成為油,或者是瓔珞等等,或者是織布的天繒、旛蓋,用很細膩的細沙,這樣慢慢地去織起來。這都是世間很有價值的東西,這些種種諸物都來獻供。其實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難去描述,很稀有、很稀有,這些東西,總而言之,很珍貴。

5、【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,所不能及】:此皆身外世間物,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。

(1)「此皆身外世間物,不及此身力行來供養」:哪怕是很珍貴的東西,但是以上說,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世間的東西,就是這個人間很稀有的身外物。東西是很珍貴、很稀有,總之也是這個身體外面的東西。所以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來供養,但是「不及此身力行來供養」。你用很多很多,很豐富、很珍貴、很稀有,那個的東西來供佛,不如身體力行來供養。所以那些菩薩全都是用他的心形,他的身體力行那分虔誠的心。這樣來了,來到集會,來到這個法會上,表示供養。

6、『亦所不及:彼華香及繒旛之勝,是即外緣物供。乃至國城妻子之重,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亦皆所不及。』

(1)「亦所不及」:這麼多、這麼有價值,超世間的物質,很有價值。這些東西、一切一切來供養,還是不如這個身軀的身體力行。光是這個身體力行,「亦所不及」,同樣也是不及。

(2)「彼華香及繒旛之勝」:讓你用盡幾輩子所修行,用真誠來供養,這樣還不夠。這段文,就是還不夠,不夠是華香等等東西都不夠。一直到什麼?哪怕是內心那個最摯愛的愛,他都願意捨。

(3)「乃至國城妻子之重,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亦皆所不及」:哪怕那個感情,對國家,整個國家的名與利;還有至親最愛的妻與子,這種特別的愛,這些很摯愛的緣,他都願意去供養。除了身外物,連國城妻子,他都願意拿來供養。

(4)「有形一切物,亦皆所不及,都不及『身體力行』」:這故事過去常常說,很多佛陀的過去生,就是這樣獻、供養,為眾生、為行菩薩道,不斷不斷供養一切,付出一切。無所預留,什麼都沒有留,什麼全都去付出,獻身命,他也願意付出。這叫做行菩薩道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走。所以這種,哪怕是最摯愛的緣,親緣、愛緣,他都願意供養。「亦皆所不及」,所以這是,這樣足夠嗎?還是不夠。

7、『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。百劫調心菩薩樂習苦行,為法忘軀,經無量勤苦,然大業成就。』

(1)「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歷經苦練行」:在這個道場裡面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歷經了過去、過去,過去生盡累生世的苦行,所練過來的。

(2)「百劫調心,菩薩樂習苦行」:哪怕已經這幾百劫的時間那麼長,一直在苦行,將自己的心不斷一直調整。生生世世修心苦行,生生世世一直很甘願、很歡喜的修行、苦行。

(3)「為法忘軀,經無量勤苦,然大業成就」:為了修行佛法,連自己的身體都忘記了,總是奉獻眾生、奉獻諸佛,承佛教、入人群、忘己命,這樣去付出。經過很多的勤苦,他都願意付出。「然大業成就」,無數生世這樣不斷投入,哪怕苦,苦其筋骨,克盡心血,他都願意,生生世世。

8、『至人得道,是三祇苦練行,百劫調心,達本明德知常,恃有不亡者存。』

(1)「『至人得道,是三祇苦練行」:這已經「至人就覺」了,是最頂端的覺悟,這樣的人。所以「是三祇苦練行」,這能夠這樣得到最等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「至人得道」,這種的境界,已經經歷過三祇苦行,這樣淬鍊出來,現在能夠成佛,那些諸佛菩薩。

(2)「百劫調心,達本明德知常」:這個恆常,回歸本性,生生世世就是我們真如本性,來來回回。但是我們的性就是被沾污,污染了,污濁了,所以我們成為凡夫。從凡夫地再聞佛法,不斷長久去苦行、去苦練出來,再回歸到原來,「本明德」,常就是恆,回歸那個恆常,就是永恆我們的佛性。

(3)「恃有不亡者存」,我們有一個完全永遠永遠、無生無滅,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
9、『若識念未亡,諸蘊違礙,不達法行,空慕其跡,彌增業苦。』

(1)「若識念未亡」:我們的識、我們的念若不去忘記。識,就是要說到「八識、九識」,一直到「菴摩羅識」,第九識,那就是成佛了。超越了凡夫,就是「十地」、「等覺」,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是真正頂地菩薩,到成佛的邊緣。

(2)「諸蘊違礙,不達法行」:我們現在的凡夫是「諸蘊違礙」,我們有五蘊,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這些五蘊,都在我們的身上。所以我們對法,聽就聽,懂好像懂,但是我們還未真正的「身體力行」,就無法體會到那個法,無法就像佛一覺,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。我們還是在「人我是非」,哪有辦法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呢?我們還是你啊、我啊,還是眾生。

(3)「成佛在人間,要真正心量放開,身體力行」:眾生會成佛,只要我們真正心量放開,我們成就大家,我們要與人人和睦,這才有辦法回歸,到歷練的程度。所以我們還是「不達法行」,聽法,我們無法身體力行,這就是還是凡夫。

(4)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佛陀能度眾生,我們也同樣能度眾生」:光是常常在說,佛陀過去如何修行,羨慕他有辦法發這樣的心,有辦法這樣的成就,現在成佛。我們只是羡慕,沒有用。佛陀有辦法,我們也有辦法;佛陀能夠度眾生,我們也是同樣能夠度眾生,實在是「三無差別」,所以不要怕,怕苦。

(5)「空慕其跡,彌增業苦,行菩薩道,帶業修行,不要怕,沒有苦難,要如何成菩薩道」:哪怕就是有業,我們菩薩不要怕,要帶業修行;若沒有業,我們為哪會來人間?不來人間我們如何修行?沒有苦難,我們要如何去成菩薩道?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,用心在聞法,聞法更需要的是入心,入心來,我們要起步,身體力行,入人群,願意付出,這叫做甘願。

(6)「甘願做,歡喜受,心淨念純」:各位菩薩,人人抱著歡喜心,心淨念純,要虔誠,若這樣我們的修行,就會日日法喜充滿。時光不留給人,法讓我們慧命增長,這樣才是價值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0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