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0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0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   2020070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7月 03, 2020 5:44 pm

2020070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及時防疫,急難紓困,
安住社區,耕種助人,
法親陪伴,心繫慈濟。
布施心是菩薩淨土,
應急布施濟人及時,
本性如常無有前後。

  用心,把握時間好好用心聽。「及時防疫,急難紓困」,最近,也不是很最近,這幾個月來,將近半年的時間,我們一直覺得全球完全被籠罩在一個環境中,這是前所未有。而這是什麼環境?就是一種看不到,也摸不到,沒有感覺,但是讓人的心靈、讓人的身體總是有一分驚惶的心態。因為這一波的新冠狀病毒,過去不曾有過這麼長的時間,而且這麼開闊,幾乎已經是整個全球了,差不多有半個地球以上,大家很怕、擔憂。

  是啊,每天在看新聞,有的國家每一天都已經是幾百人、上千人確診,就像巴西、就像美國,或者是歐洲等,已經都是這樣每天每天疫情告急,這是讓人很擔憂。所以常常要說,平時就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衛生,人人顧守好衛生,個人顧得好,自然大家就全都好了。同樣的道理,人間人人的心若顧得好,人間人人就會平安、祥和,沒有什麼樣的災難。但是就是人心很難!要能夠人人顧好一念心,這是很困難。就像現在,該要防疫的時候,卻又看到,有人,有的國家那麼的嚴重,那個國家的領導者,他就是不要去承認、也不願意去呼籲,以為這只不過是一波流行病,將它當作是普通的流行感冒,他也沒有很在意,也不肯布達,布達這個安全距離的規矩、布達交通的規則、布達人民生活的改變,他都不願意。那是為什麼?那就是顧全經濟。

  若是這樣布達下去,不論是工啊、商啊,那就要停歇。全國的經濟,還有工、商業界若停歇了,一般的人的生活就有困難。所以,為了經濟等等,他就是不願意將這件事情提為正式宣告,要人民有一個防範。既沒有發出那個命令制度,人民就沒有方向,所以就越來越嚴重,這也是很無奈。而有的國家很緊急,很快就封鎖,封鎖到一段時間,最近好像覺得已經慢慢消退了,但是經濟也已經受不了了。所以,疫情比較消退,但是還未完全,他就趕快開放,讓大家復工,希望能夠穩定經濟。沒有想到一復工,人很快,人群就又出來了。這些人群沒有一個距離的控制,快速地傳播;經濟雖然上來了,卻是病情,這個疫情也再度升高,尤其是提升得很快。也有這樣開始應酬,馬上就開始宣布出確診的人數,甚至死亡,很快死亡的病例,就又再宣布出來。

  這也是覺得,現在是要顧經濟?還是要顧健康?很多已經陷入了矛盾,或者是心靈的膚慰不知道要如何做,真的是很為難,進退為難時了。不過,我們要很好好用心,將我們平時的心調好來,生活規律,這應該就是健康的生活。慈濟人,在這種疫情下,菲律賓,也是一個疫情算嚴重的國家,也看到他們很嚴格在控制,快速地控制,但是經濟蕭條了,貧困的人升高起來了。「及時防疫,急難紓困」;慈濟人及時,就趕快不斷不斷繼續,分成好幾個階段去做救災。幾個月以來,二、三個月來,幾天一次、幾天一次,他們連續連續在發放,不知道發放過了幾萬戶了。最近這二、三天,也還是在發放,在急難紓困,還是很用心。看到他們急難紓困,這個當中感動人的事情很多。

  菲律賓,他們有慈善家,企業家也是慈善家,是一位很有愛心的慈濟菩薩。他的發心,交一大批的救濟的物資,是生活救濟物資,有油、有糖、有鹽,有米、有麵,很多,有生活要用的,很多種類,數量很多,讓我們慈濟人去發放。每一個家庭,他能夠領到的很多包,所以我們菲律賓慈濟人,偉嵩居士就布達給這些貧困的人知道,說:「你們可以來領東西,東西很多喔!你們要帶你們的袋子來,要帶可不斷重複用的袋子,環保袋,就是要多帶一些袋子來。」要來領東西的人,各人就都帶袋子來,大袋、小袋都帶來了。

  來了,果然,要領的東西是這麼一大堆,領到時,這麼一大堆的東西,你要如何裝?有一位婦女,她收藏東西很厲害,她把她帶來的袋子,「你給我多少東西,我就如何裝;裝多少,我就如何背回去。」示範,真的給她的東西很多,要唸的那個品項實在很多,數量也都不少,真的她就在那個地方示範:這包我這樣放,這包我這樣疊。這樣放、這樣疊,層層疊疊,堆得這麼一大堆的東西,讓她帶來的那個袋子,這樣疊,疊得很紮實。一個袋子,兩袋、三袋,這幾袋疊完了,一大堆,「妳要如何帶回去?」雖然她的體格不是很大,但是很有架勢,幾個大袋的物資,她有辦法一個人,這樣兩隻手、一個身體這樣揹著,很得宜。哇!全場的人為他鼓掌啊。這種付出的人歡喜,受的人更加歡喜;在周圍看的人,歡喜更再加倍。因為若這些東西也是我能所有,看到她得到那麼多,我去領同樣也有那麼多。

  這就是愛心的人有力量,要給他,都要給他有感覺、有量,有那個感覺的量,這樣接受到的人,真正安穩他的心。這些東西可能能夠讓一個家庭五、六個人,說不定能夠生活一個多月、二個月安全的生活。所以,這些貧困的人,他們大家歡喜了。看到這位這樣在揹,走得那麼安穩,想到我接近過去,也能夠得到那麼多。所以旁邊的人看到這位婦女將這些東西收好,揹得回去,周圍的人歡喜;付出的人覺得很安慰,能夠這樣付出,能夠讓這些貧窮困難的人安穩生活,可以一個多月的時間不用擔憂。所以,施者歡喜,得到的人也很歡喜,我們聽到了,我們知道了,也更加歡喜,這叫隨喜功德啊!

  真的,人間有這麼多好人,願意,我有力量,這個時候大家在困難的時候,我願意將我的力量付出,去為這些苦難人紓困,讓他不要這樣那麼緊迫著,讓他們能夠這樣歡喜生活,輕鬆過。這就是安定了社區,「安住社區」。「耕種助人」,這樣在付出,就像在耕作的人。農夫,他有一片的好地,這片好地他懂得利用好地來耕作。這個好地他先耕,整理好,他懂得這樣及時來撒種子。這種有地懂得耕作,又再及時懂得撒種子,這譬如幫助人;我有力量,這正是時候,我在這大群貧困人家我能夠去布施、造福。就像有土地,在耕耘,這季我耕耘了,就能夠看到這個耕耘的土地,種子它會慢慢成長起來,「一生無量」,再沒有多久就能夠再收穫,這就是造福的人才是真正得福的人。

  付出,雖然付出貧困,貧困接受到是短暫的幾個月,一、二個月的時間不用擔憂糧食欠缺,但是付出的人一生無量,他又再將這個福再造福、再生福,那就無量了。就像稻種撒在土地,一粒稻種它能夠再回收很多,這叫做人間造福人,耕作助人啊!所以,「法親陪伴」。我有種子,我一個人無法撒,大家來共同陪伴、隨喜功德,這就像陪伴、隨喜讚歎功德,出一個力也可以幫助那麼多人。這就像法親在隨喜功德,讚歎,助緣歡喜,這也是同樣功德。所以,「心繫慈濟」。因為相信,慈濟在做的事情他絕對相信,很大批的物資他完全交給慈濟,這也是很歡喜的事情。

  所以,「布施心是菩薩淨土」。看到這樣付出,他得到什麼?歡喜啦!不是要在那裡求什麼回來,就是看到貧困的人拿到這麼多東西,安穩回家了,他,菩薩,這些付出的人,歡喜啦!這就是得到歡喜心,無所求的歡喜心,這就是菩薩的淨土。「應急布施濟人及時」,現在這個時候就是最重要的時候。所以,「本性如常無有前後」。這本性就是佛性,這種善念是人人都有。「無有前後」,就是及時,當人需要的時候,我們那個時候及時趕快給他。不是前怎麼做,不是留在後面,囤積在後面才給他,是他現在最需要時,及時拯濟,這是最重要。所以供養,這也是供養,這些人,我們用很尊重的心去付出。

  同時菲律賓慈濟人有一個特殊,偉嵩,他都會在要發放之前告訴大家:「你們貧困不是永遠的,你們現在開始就要造福。」他就會鼓勵大家,點點滴滴「竹筒歲月」,不論一元、五毛錢,大家去付出。這東西,慈濟的東西,是給大家的,都是平常大家點點滴滴合起來,就能夠救人。你們也能夠點點滴滴付出,滴水入整個甕,就能夠有很多人能喝到同樣你的一滴水。所以他都會鼓勵人家「竹筒歲月」,滴水入甕,入甕中再倒出來供應大家喝,這就是結好緣。

  菲律賓若在發放,都會同時勸人做好事;貧困,不是一輩子都貧困。孩子同樣有愛,長大他也能夠去幫助人,他同時今生此世教育。有的老人,他就說:「我們這一輩子已經這麼窮了、這麼貧困了,我們要發一個心,造一個福的緣,讓你來生能夠比較輕鬆一點。」他就能夠用這樣去鼓勵人,點點滴滴。我們給他很多,希望他滴一點水入甕裡,得以去集來幫助人。這是菲律賓慈濟人,我常常要很鼓勵,也常常很讚歎,用他們的故事來說給大家聽,這是現在彼此鼓勵。所以說起來,供養,不論你如何,總是點滴付出,都叫做供養。將人人當成佛來供養,當他需要我們付出,這樣也等於是我們為佛供養。因為佛陀教我們入人群,這是佛陀所教法,我們是依教奉行。這樣在做的付出,一來幫助貧困的人,再來佛心歡喜,這也是供養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鼓勵,這種就像在布善種子的人,有這片的土地,我們要及時耕作,一生無量,供養就是這樣。所以我們昨天所看到的經文,也是鼓勵我們要供養。來,昨天的文,

經文複習: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燒香、末香、塗香、天繒、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,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,所不能及。」

  菩薩,供佛,他將世間所有最尊貴的東西都拿來,一一來供佛。這是一個譬喻。他是說,用世間的一切一切來供養,不論是六度萬行在人間,又再將人間最價值的物資來供佛等等,還是心還覺得這樣的行為供養還不夠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就說,

經文:「假使國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。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,以法供養諸如來故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假使國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」;國城之施身外之物,即是外報。
妻子布施至親最愛,即是內報。亦皆不及捨身布施。

    「假使國城,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」。不僅僅只是東西,身外物供養而已,連那個最摯愛的情他都願意布施,這樣還是不及,心還覺得不夠。所以下面再說,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」。這些東西與這個情,身外物與內心所執著情愛的緣都願意布施,這是至高無上。經文就說,這樣還不夠,所以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」;善男子那就是在家為善信佛、虔誠供養三寶的人。這在那個會中,四眾弟子都具足。在那個地方,佛陀,那個時候佛就說: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,以法供養諸如來故」。身外的東西,與我們的情與緣,很特殊的這個內緣全都布施,這就是很尊貴的布施,這就是心能夠捨,以法供養諸如來。

  下面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國城之施身外之物,即是外報」,那就是身外物,就是外報。所說的外報,就是像我們現在,有的人財產很多,外面的財產很多。其實財產多是一個名氣,一個名,「某某人有多少多少財產,哪一個地方有,哪個地方有。」其實有時候想起來:你有那麼多財產,同樣你吃飯還是一碗飯。「要再添嗎?」「哎喲!很飽了。」現在的人一碗飯就很飽了。來的時候,看到所穿衣服,差不多啊。「那麼有錢,怎麼不多穿一些衣服?」要再多穿一些衣服嗎?」熱就是熱,什麼衣服是最有價值呢?其實穿金戴銀是身的拖累,讓你再有錢,在身上也表達不出你到底穿的是多有價值。只不過遮體,端莊、乾淨,這就是最好的衣服,豈還要更多呢?所以,再有錢也只不過是這樣而已,還要求多少?錢多、名大又是什麼?還是一個人。

  「國城之施身外之物,即是外報。妻子布施至親最愛,即是內報。」總是知道這種布施的價值,講究的就是內。而內呢?也願意,「我願意,願意將妻子、將國城一切,我所愛的外財與我內有的愛,全都割捨出去。」這樣都割捨了。就像這樣,外面所得到的財物是這樣,內心所得到的是無掛礙的清淨心,這內心是這樣,這叫做內報。「亦皆不及捨身布施」,覺得內外這樣的布施,自己的感覺還是不夠。

經文解釋:
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」;善者修法如行者,稱為善男子!美其信願行法供養。

  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」;所以那個時候佛就這樣說:「善男子!這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為尊上。這你已經盡心力,這已經是很多的供養了。」「善者修法如行者,稱為善男子!」所以,修法如行。佛陀的教法就是這樣,我聽了,我知道了,我身體力行,所以叫做善男子,所有該做的也都已經做了,大家都很讚歎。所以,「美其信願行法供養」,就是完成了,真、善、美,做得很好,佛陀所教化都做很好,所以「美其信願行」,身體力行,這已經是如法供養了,身體力行如法供養了。

經文解釋:
「以法供養諸如來故」;以此之人,見法空故。能捨身命供如來故。

  所以,「以法供養諸如來故」,已經是很盡心力了。「以此之人」,這個人,像這樣的人就是「見法空故」。他已經在修行當中,已經通達諸法皆空。諸法皆空,常常在說,是什麼東西呢?是一個假名字相。假名字相,是很多很多的物資結合起來,就分別這是什麼東西。這枝是筆,筆,「這豈是筆?不能寫啊!」「我看看。裡面缺筆芯。」就要再去拿筆芯。「你這個筆芯好像不是,也是法辦法寫。」「對喔,我這枝是水筆,不是原子筆,我拿錯了。」所以,同一個形相,不同一種質。這是有相,那個質也不同,類似這樣。

  這個袋子,我需要袋子。就像剛才在說的那個婦女,要來拿這些東西,是用小袋子呢?那麼多東西,當然她是用大袋子。所以,同樣叫做袋子,但是這個袋子,物資多,她就要用大袋子來裝;物資少,她就用小袋子將它裝起來,這就是東西分大小。而這豈是袋子?這是布啊!最近大家一罩難求,買不到口罩。他們將布,舊的衣服、新的衣服,有聽到,有聽到而也看到了,有的人是用新衣服將它剪成了,去做口罩。有的貧困的人,將孩子在用的尿布,他也去拿來,剪一剪,車縫成口罩。不論新衣服、舊衣服,不論……,只要是布類,為了要做口罩,他們就是各種各種的東西,只要是布。這是布,為何會變成口罩?這是孩子衣服,還是大人的?或是……等等,各種不同名稱,它叫做布,這個布,也有分類的布。

  總而言之,不同的質,全都這樣將它集起來,就成為同一種的名稱,不同一種的類別。這世間的名稱千差萬別,而這些千差萬別,也各有不同的物資來會合,名詞之多啊!那個物質的組合不同,這是很多。所以相,無相、無不相,說起來,這些東西若都將它分開了,因緣不成就,那就是全都叫做「空」,就是空。東西都分開,不成形了,這叫做什麼東西?所以,什麼東西,它們分開,又各個有不同的組合,又成為不同的東西。

  總而言之,成為名稱,「有」的東西,那就需要各種的物資。若這些物資四散掉了,就沒有了。「空」,沒有「空」,哪有「有」呢?我們都在空間裡面,「都沒有空間了,你還叫我進去!這大家都已經坐滿了,再擠進去、再擠進去,擠進去也沒有空間了。」這種沒有空間,就是這樣的量;就是這樣的大,要擠這樣的量,就是這樣而已。所以,這些東西若都將它拿起來,它叫做空。所以,東西拿走了,叫做「空」;東西再將它放下去,那就是「有」了。

  我們世間豈不就是這樣呢?「哎呀,我才多久沒有來,高樓大廈起來了。」這是一個大空間,地球上的大空間,才多久沒有去而已,才多久沒從這裡經過。以前是一片荒廢的空地,現在高樓大廈這樣一直建起來,這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空間。所以,有的東西,過去就是沒有;過去因為這裡沒有,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才能夠說有。同樣的道理,「有」是從沒有的地方來,「空」就是因為有,才叫做空間;有這些東西,這裡還有空間。所以空,因為有才會叫做「空」;有,是因為空才會叫做「有」。因為有才叫做「空」,因為空才叫做「有」,這大家要很清楚。我們若用心去思考,這些道理都能出來。所以,「能捨身命供如來故」,將世間的一切一切,有形、無形都願意施捨,奉獻供養。

*觀見色心等之諸法,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,是大乘菩薩之觀見,非小乘比丘之分。

  「觀見色心等之諸法」。觀見,能夠看,這都是同樣,五蘊皆空,這個色、香、味、觸等等,都是我們的見解所有的。所以這「觀」就是在見解中,好好去觀察。這個見解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觀感中去接觸出來,這樣叫做法。不論是香的供養,沒有看到東西,但是有香味,這就是鼻的這個觀,這個鼻相的分別,這也叫做觀。「觀見」,我怎會有感覺?那個感覺就是。所以,「由因緣而生,無有自性」,這都是因緣。香從哪裡來?是從花、樹、草木來。而花、樹、草木從哪裡來?從大地來。大地從哪裡來?空間。總而言之,就是這樣,一切的物資都沒有離開這個大空間。這些大空間,一切萬物都是有自性,就是有自性,有硬的、軟的,有形的、無形的,這都在空間裡,它都各有自性。

  這,「是大乘菩薩之觀見」。大乘的菩薩,就是根機很高,他對於人世間一切萬物絲毫都很清楚。所以,像這樣根機的人,叫做大乘菩薩。菩薩他能夠六度萬行,就是因為他的根機利,很利,所以他就有辦法看得這麼地開闊,能夠有這麼大的能力去做幫助人的人,這就是大乘菩薩,他的根機開闊;很細膩,但是很開闊。這是大乘菩薩的觀見,他的智慧,轉識成智,所有的見識就是在智慧中去分析出來。「非小乘比丘之分」,小乘比丘就沒辦法,沒辦法看得那麼開闊。

*〈安樂行品〉曰:「菩薩摩訶薩,觀一切法、空,如實相、不轉倒、不動、不退、不轉,如虛空,無所有性。」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。

  所以在〈安樂行品〉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一段文?「菩薩摩訶薩,觀一切法、空,如實相,不轉倒、不動、不退、不轉」。這個「轉」,就是不受這些東西,移轉了我們正確的觀念,我們的觀念很正確,實相是很正確。一切皆空,空得很清淨;一切皆有,有得很微妙,這就是大乘菩薩,那個智慧來觀人間一切,就是如實相。這種沒有顛倒,不會被其它的物資轉動,人、事、物他不會顛倒,很清淨,而且很正確,一切萬物就是那麼正確。「不動、不退、不轉,如虛空,無所有性」。

  再回過頭來,在虛空中所有萬物,你說虛空是什麼性?既是空,拿不出來給大家看。因為在空中,他要去告訴他這個空中什麼性。現在的科技很發達,能夠說,「哇!今天的空氣污染多大。」現在的科技能夠這樣,過去的佛陀呢?也是這樣說,心的污染就是如虛空中。虛空上面,它有淨、污,淨、污是同體。所以你有淨、有污染,因為有這樣的名詞,才有這樣的實。而這個實到頭來就是法,法就是無實相。

  總而言之,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這看不到,無形,但是有它的實體相。就像我們的本性,「你的本性在哪裡?」你平時的習氣就是帶污染的本性,若你的習氣去除了,那就恢復佛陀的清淨本性。總而言之,就是我們的觀念,天空的清淨與我們內心一樣,所以說「如虛空,無所有性」。所以,可以有硬的,可以有軟的,軟硬全都在這個當中。「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」。要說它什麼形?就是長得這樣。

*此釋光明遠照諸佛同讚。

  所以,這就是在解釋「光明遠照」。因為菩薩修行到頭來,他就是一切煩惱都沒有了,所以「光明遠照」。就像陽光,它能夠遠照,一道光,我們現在看到的光,是八分多鐘前太陽射出來的光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那個光如何能遠照?這個地方,「遠照」,太陽光要光照來到地球,那是八分鐘光速的距離,照來到我們這裡已經是這樣的光了。所以,「諸佛同讚」。

*常人供養於佛,皆起於妄想、妄見、妄境界以為供養。

「常人供養於佛」。所有的佛都讚歎,平常我們人在供養,就是佛所讚歎。這分為人間願意付出的人,就是佛陀最讚歎的人。所以,「皆起於妄想、妄見、妄境界以為供養」。大家以為這些東西這樣付出叫做供養,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假名字相,這只是在一個世間的物質用這樣的代名詞。我們若執著,執著我有什麼東西去供養,這樣就不對了。

  常常說「三輪體空」,布施出去,我就沒有布施的人;多少東西?很多,但是很多東西你付出去了,要說多少呢?那個量就難測了。就像剛才在說菲律賓,布施出去的人,他布施出去只是僅僅感到「啊,歡喜啦!」這些量已經分散了,分散在每一個家庭他們所需要,多久的時間也就沒有了,還是用也會完。總而言之,這種付出沒有「體」、「量」的執著,沒有誰是接受布施的,反正還是尊重付出。這,付出無所求,還得說「感恩」,這是我們慈濟人常常在做的事情。就是已做得變成很習慣,大家心無掛礙,都輕安自在,所以沒有布施的人,沒有付出多少量,沒有誰是被我救過的。總而言之,回歸原來,輕安自在。

*此則以自所修證之福德,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。

  「此則以自修證之福德」,這樣就是我們在修行,修出了那分付出無所求,盡我們的心力為人間去付出,這就是所有佛的歡喜。我們自己付出之後,自己的本性佛也很歡喜。所以,「此則以自所修證之福德,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」。這「如來」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。

*光照於世界,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,故曰真法供養,為彼妄心、妄業所造有漏果報之供養所不能及者。

  所以,「光照於世界,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」。用這些東西來供佛,名稱「供佛」,我們要記得,將這個「佛」,要記得這是我們的本性佛。「故曰真法供養,為彼妄心、妄業所造有漏果報之供養所不能及者」。不是我付出多少,我常常都一直執礙,固執、掛礙在那些東西,「我是能幫助人的人,我是有多少東西在供養人。」這樣就是凡夫無明,供養又多一個貪念,也是同樣無明,這叫做妄業,造有漏。「有漏」,本來你是在修法,但是你多一個煩惱心,這樣就漏掉了。所以,這樣用這種漏掉了,真誠的供養變成了有所求的供養,那就是污染了。

*又、行此法供養者,即真能行法之人。如是布施,必能一切捨,即無妄不除,無真不顯,成就法施波羅密,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。

  所以,「行此法供養者,即真能行法之人。如是布施,必能一切捨,即無妄不除」。若能夠這樣,能捨一切,那就是所有的煩惱無明沒有不能除的。所以,「無真不顯」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真如、我們的本性就能夠顯現了。付出無所求很簡單,就是說這句話,付出無所求。「成就法施波羅密」,那就是用法布施,從凡夫到菩薩的彼岸去,「成就法施波羅密」。「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」,這叫做第一最尊、最上的布施。大家要記住,布施是我們的本分事,也是修行修得我們從內心的捨;內心的施捨,不是為名、不是求福,這是我們原來該做的付出。這為入人群去付出,就是無所求。很簡單的一句話,但是法要將它解釋起來是很多。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用心啊,微細、徹底,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0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