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諸法從緣生,亦從因緣滅,虛空無體相;
宇宙大覺者,返入娑婆界,談真假說中諦。
路已鋪平了,道也開大了,門也正立了;
菩提覺道直,菩薩入人群,眾生迷待導。
大家用心。諸法,世間萬物,物物都有它的形相,但是,萬物形相離開,它相已經不成相。一棵樹種在地上,長大了,經過了幾十年、幾百年,人就是一念心起,這棵大樹價值多了,他就鋸了、砍伐了;鋸了、樹倒了,根與樹幹分開了。枝、葉也斬斷了,根已經在土底,樹枝留在山區裡,樹幹、木料讓人運下山來。多少呢?無量數。這就是山林,保持著大地的森林被人類這樣一棵一棵砍伐,一段一段的樹木被運下來到平地。山林久來被破壞了;人類取大地物質變多了,房子建得很堂皇,木料裝修。人在享受了,周圍乾淨了,高樓大廈就像我們現在也是同樣。
在這個地方舉目看,周圍多麼地乾淨,而且造型,心歡喜了,很舒服喔!但是,現在眼睛接觸到,心很舒服,這叫做享受。這種享受是因為破壞了山林,運來到人間,人間就這樣享受,享受著前面的破壞,後面的人在享受;在享受,我們知道嗎?我們懂得疼惜嗎?知道我們所用的一切,我們所住的地方、所用的…。常常向大家舉一個例,走進來,上來到講臺坐下來,就是腳踏地,身體坐在椅子中,雙手摸在桌子上,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享受。這些東西就是本在山林,現已經消失掉、被破壞掉,不知多久以前就已經損害了山林。不知覺,我們在這個地方所享受到。所以,我們若知道這個道理,知道了,心存珍惜,而且心存懺悔、要虔誠,我們現在的享受,是破壞在前面。不論是不是為我破壞?我們現在就是在享受。
所以我們要起心懺悔啊!感恩,感恩現在的享受;懺悔,人類過去的破壞。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「諸法從緣生」,這也是法,破壞在山林這也是法。沒有方法,他不會去到山裡,沒有方法他沒辦法去鋸樹、去砍樹;沒有方法它不會下來到平地、沒有方法無法成就人間人人所在使用的東西。所以,這都叫做法。大家若能夠了解了,我們的生活都是在法中。我們知道嗎?不知道。我們要懺悔啊!現在知道了,要感恩。人生就是要這樣,懂道理,曉了事相,所以我們要悉理曉事,了解了,原來這些東西事事物物無不來自源頭。這樣是對的、是不對的。說它不對嗎?人類不能沒有工具;說它對嗎?山地被破壞。所以人間永遠常存著,叫做善惡法,有善、有惡。但是,完全是惡嗎?不是,還是為了人類要使用,這諸用都需要。所以現在這樣的享受,有這些東西那就是善。所以善哉,整合。
所以說起來,我們人人只要心存了解法,知道了,我們就要省用、節儉、愛惜來用,這樣就是用感恩心來珍惜一切物命。既有了,我們就要愛它,這就是我們了解法,這也叫做知法人,了解法的人。所以,修行、修行,修行只是要修心養性,我們的心從法中了解,這麼多的事情,我們現在開始要培養我們一念心,那就是愛惜、感恩,這叫做修養。所以,「諸法從緣生」,這麼多的因緣,我們若將它會合起來,就知道從因緣生,我們這裡是生;但是,在山林裡,那是因緣滅了。滅了這個樹木,在山上砍掉了。我們這張桌子、這張椅子,不知道在山上哪一座山,上面的樹林裡面的其中一棵樹,裡面到底哪一棵樹?我們現在不知道。但是這棵樹,因為這個東西拿到這裡已經成型了,那棵樹沒了、滅了,那這張桌子生了,這張桌子能成就起來是某一棵樹,山林中的某一棵樹滅了,滅彼生此,這叫做因緣生滅。我們這裡生,那個地方滅;滅掉那個地方,成了這個地方所有,這就是大家要去想:這叫做智慧。
在用到這件事情,就要想到那個地方,這樣我們那個感恩心,就是理所當然;道理是這樣,你當然就是要感恩,這就是智慧。所以我們常常在說,轉識成智,就是用到桌子就想到山林的破壞,想到山林的破壞,現在才有這張桌子,啊,我要很珍惜。這些道理我都清楚了,我所認識的桌子,原來就是經歷了這樣這樣的過程,這個桌子的因緣都具足了,叫做轉識成智。用智慧去分別,這張桌子的來源,清楚了。這樣清楚沒?還沒,還要追根究柢在這張桌子的樹,樹以前的種子,種子與那個山地的土,那就還要再……。所以,因緣生生不息;生生不息的緣。
這張桌子有人會問:「若是這樣,那顆種子,那棵樹的種子,現在因做桌子用掉了,那顆種子,那棵樹的種子,是不是就不見了?」「有,因為那棵樹是古樹」,一定要經過幾十年之後,才能成材料。這個幾十年之中,它的種子是不斷就地落實,還是「一」生無量,《無量義經》的道理也是說這些。所以,說起來我們要去了解因緣不息,緣生緣滅,但是滅而不滅,這種生滅是循環的。這就是在「虛空無體相」。本來這個地方沒啊!想幾十年前我來到花蓮,我走到這片土地裡;幾十年前這片土地是平原,後來我們將它變成田地,田地過後因緣成熟所以我們蓋房子,變成現在這樣,經歷了時間,有了房子,我們需要這些東西,所以就從那個地方到這個地方,這因緣很多喔。
所以,這個空間本來沒有,那有了這樣建物,才有桌子就是又這樣的因緣將它放在這裡,眾緣會合,很多種的因緣,建房子從水泥,從……等等,這樣結構已經完成了,要開始裝修,所以需要木料;木料裝修好了,裡面需要工具了,採用這些東西。總而言之,很多很多因緣才能這樣完成,本來的空間,這個地方本來是田地,現在已經是用地、建地,或者是我們的講堂、大殿名稱有很多種。因使用的用途,有不同的名稱,同樣是建築物,小靜思、講堂,後面是齋堂。
「虛空無體相」,看,同樣是建物,有不同的名相,體相是一,名相是不同,所以說空,空無體相。到底你要跟他說這是什麼?那些是什麼?名相就無定。「宇宙大覺者」,世間都是這樣,宇宙的大覺者,他知道這些東西,人生無定相、無定名。但是,人起一念心的執著,破壞了那裡,完成了這裡,人生多久,生命有多長。所以說,人相、物相;物相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體相,身體的體相,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它就有很多很多來叫醒我們,讓我們好好靜思一下,稍微靜靜來思考。是喔,我的相難道是這樣嗎?想當年,想小時候,那個時候的相,年輕的時候、中年的時候,現在常常想到一個字,叫做老。
總而言之,時空不斷過,都是在宇宙間,我們的不覺知。但是,宇宙大覺者,他全都知道,為我們分析,談天文、說地理,說人相;不論生理、心理都為我們一一分別,從我們的身體與外形。常與無常,空與有,為我們分析,分析到來是「真空」;但是,及時再叫醒我們「妙有」。所以,我們這個「妙有」在哪裡?我們先找自己的「妙有」,才去認識外面的妙有,我們的妙有在哪裡?修行就是為了要了解「妙有」,真如本性在哪裡?這就是我們修行,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。
佛佛道同,經過了千古萬劫,無法計算的時間,這種與宇宙同等的時間,到底宇宙是何時有?這種時間有多長?這與宇宙同等。當然有,有測量的時,在空中、在宇宙間,一個一個世界,佛陀,他為我們講法,無量世界,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而已,除了人類的世界,還有無數無數如恆河沙等世界。是啊,月世界,星空,星球世界,各有世界,還有人的世界、動物的世界,各不同形的生命世界。佛陀這樣為我們開示。開示,我們就要悟入;佛陀開示,眾生要悟入,這就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來人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佛的知見;眾生要悟,悟佛知見。所以,佛陀已經將佛的知見,他覺悟之後,將他內心世界的知見要讓我們知道;我們自己的知見要趕快找,找出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,這叫做知見。我們有與佛同等的知見,與佛同等的智慧,要發現到我們內心的真如本性,這就是大覺者來人間的目的,所以他要再迴入娑婆。
佛陀也說,成佛是名相,再來人間是真理,他還是要再來人間。為什麼啊?因為眾生未盡,所以他還要不斷來人間,轉眾生凡夫,人人成為覺有,這種覺有情人,那就是菩薩,菩薩曉了真相,就會去度眾生,希望人人都能夠去懂道理,能夠去傳法,能夠去度眾生。這就是佛陀,他還要在人間,希望人人能夠覺知、了悟。所以我們這個時候,學佛者覺知、了悟,我們若還未到、還沒辦法,所以佛陀還要返入娑婆界來。這種堪忍的世界,善惡雜揉,有善的有惡的,這個世間之上,就是需要有佛法,需要來教育,讓我們人人懂真理,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。
所以他來人間,用各種的方法要讓我們知道,他對眾生,就來談「真」,也要向我們說「假」,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「中諦」。不可執著「真」,說:「都沒有了,真的這些東西分析之後,這都沒有了。」或者是,「人與人,一切是因緣啊。今生你是我的父母,來生可能你是我的兄弟。」這種因果輪迴,看我們結的是什麼緣。而若太過頭去感覺:這樣,孝,不用啊,說不定將來你往生之後,換你來當我的孩子,看因緣又是什麼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很清楚了解「禮」,佛陀教我們,這個「禮」就是道理,道理就是真理。所以人與人之間,要孝道,要報父母恩、報眾生恩、報佛恩,報恩那就要用禮節。所以這叫做人類,人類要懂得禮節,這才有敬老尊賢,這個世間才能夠很圓滿。
這種談真說假,談真、假;真的道理,或者是假合的因緣。其實,真諦、假諦,以前曾說過,真諦就是真實的道理,假諦就是萬法會合的道理。假諦,全都分開之後就空了。這樣,有的人空了過頭,撥無因果,就會偏道。所以就趕快告訴我們「中諦」,不可執有,也不可執空,我們就是要行在中道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要知道,道理我們若稍微沒用好,也會偏,叫做「偏毫釐,失千里」。所以我們,人生的道路要走清楚。常常告訴大家,路已經鋪平了,「道也開大了」。昨晚,慈悅、慈讓,還有幾位慈濟菩薩回來,與很多海外回來精進的菩薩分享,分享他們讀書會的心得。與大家在分享,你們應該也有聽到,他們是如何讀書?這個讀書會是用什麼方法?二分鐘,要如何取得這二分鐘的心得?這個心得,那就是我自己的心思。
從聽經當中去發現到這句話,「師父在說我,觸到我的心。這個道理,好像正是我心在打結時,這個道理能夠讓我心結、煩惱能夠開了。」這就是方法,他就取這二分鐘提出來,分享他的心得,來告訴大家,讀書會就是要讀得有心得,用在我們的生活,人與人、家庭的問題、朋友的問題、人際的問題等等,法就是要聽在這樣。所以常常說,這叫做「鋪路」,讓大家有一條路,這個「道」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。」將這條路鋪起來,一字一字一直鋪,鋪幾十年了,鋪到完整之時,大家生活中,做人如何做?這條路一直走過來,到現在幾年來,就說「菩薩」;以前稱呼人都「某某居士」,現在這幾年來,我看到人就稱,「菩薩」啊!
因為他已經入人群去了,他已經用方法在人與人之間,他生活不是為他的家庭而已,除了他的家庭,還走入社會人群中去,去改變了人人的觀念,轉煩惱為法喜。所以現在已經得法,與人分享,這叫做菩薩,這叫做傳法人。所以,這路已經為人鋪平了。師父五十幾年來,一直這樣鋪路,「道也開大了」,門也正立起來了,「靜思法脈,慈濟宗門」,「門也正立了」。所以,「菩提覺道直」,這條路開得很直,「菩薩入人群去」,這都已為大家鋪排得很好了。「眾生迷待導」;所以還很多眾生迷,在待導,還有很多還未聽過法,還不知道道理,他們在等待,等待有人去引導。所以,聞法、傳法很重要的。
所以常常告訴你們,《法華經》,我重要的就是要告訴你們這些。雖然這些在不是經文,但是經文中的道理就是這些。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來了解,就要知道一切就是一個假相。來,前面的文,
經文複習:「假使國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。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,以法供養諸如來故。」
「假使」,這段經文之中,開頭一字就是「假」,假如,就是用假若、假設。就是用一個方式來譬喻,假設人間,譬喻《法華經》中就有七段的譬喻。所以說,「假使國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」。前面說很多的布施,身外的布施,有種種珍貴的布施,是身外的布施。再更深的就是心理上,國城、妻子,這就是內心的最愛,是人類最執著的,「這是我的,這是我的。」「我的太太就是我的太太,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。」「這是我的家,這是我的國。」這就是人身外物可捨,但這是我內心最愛,與我的親不可斷!這是人間的關係,最密切。這樣地,若將它布施出去,也在所不惜,同樣也願意布施。這就是表示要修行的決心,一切要施捨,就像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這一段開頭,宿王華菩薩就問佛,向佛陀這樣說,宿王華菩薩這樣說:藥王菩薩,他是什麼樣的因緣遊在人間?
藥王菩薩現在的成就,所知的,過去他已經受很多苦行,佛陀曾說過藥王菩薩過去的苦行,但是過去說的,現在在這個道場,大家再來聽法,有的人還不曾聽到。所以佛陀啊,您可以將藥王菩薩過去的苦行,再將它敘述一次,簡單說就好。過去雖然說過了,聽到的人知道,現在還未聽到的,新來聽法的人還不知道,請佛您再將它重述一遍,簡單就好。這是宿王華菩薩向佛陀請法,請佛陀來說這位藥王菩薩他過去如何修行的典範。這就是與我們一樣,有時候會說:「師父您曾說過誰,他不是怎麼了?師父某某人的故事,您是不是可以再說一遍給他們聽,簡單就好了。我們都知道了,他們還不知道。」我有時候就說:「這就你們去說就好。」他說:「我們說的不同,師父再說一遍。」這我們常常有這樣的事情。
所以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,大家集合過來的時候,宿王華菩薩就來向佛陀請求,佛陀再說,簡單說一下藥王菩薩到底過去是修什麼行?這是宿王華菩薩提出來向佛要求,說在場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。所以佛陀就應所求,開始說過去。過去有佛,那是很久很久有佛在世時,有一尊佛,他叫做日明淨明德佛,大家了解嗎?從日月淨明德佛那個時代,開始有這樣;一切喜見菩薩這樣的故事說起,我們現在還在說過去,佛陀在描述過去,藥王菩薩的過去,那個時代那尊佛,那個苦行者是誰。所以我們現在在說的這些,大家記憶要再回歸回來,在說那個時代,那位苦行者是如何修行?他要如何供養,就是盡一切心力在付出供養。他心力的供養,捨去了身外一切,連國城、妻子都在所不惜,都願意布施出去。
在我們現在,我們慈誠委員的家庭,常常都看到整個家庭,這樣一、二十人都來受證了。有時候我就說:「你這個家庭是誰先得度的?誰度誰?」有的是先生度太太、度孩子;有的是媳婦度公公、婆婆,連先生、孩子都度。若在度的時候,就先成就他,先生去參加,我們慈濟的活動是如何?先生去聽法,「我來顧家、顧店。」有的時候是先生,「太太你去做,做慈濟的好事。家裡,妳不用煩惱,我會處理。」這是互相成就,一個家庭很和睦,這樣度出來的。
我有時候就說:「你連妻子也布施出來,你將孩子也推出來,孩子也來受證了,你真的『妻子施』」。有時候師父也這樣讚歎他。這,同樣的道理。二千五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《法華經》,與現在我們生活中,大家志同道合,行在菩薩道上,互相成就一樣,「你的工作我來做,你乾脆去做啦!」這就是布施,將我的人布施,讓他去做別人的事情,這也叫做布施,付出無所求,歡喜讚歎,這都叫做布施。所以,願意這樣布施,就有佛就來讚歎,讚歎願意布施的人,所以叫做「善男子!是名第一之施,於諸施中最尊最上」,能夠將你最愛的,連國城、妻子你都將它布施出來,你一切無掛礙,再布施出去,這是布施中最尊貴的。捨在難,人難捨,捨難捨而捨,這是最尊最上,「以法供養」。「供養諸如來故」,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供養,這是受諸佛的讚歎。接下來這段文再這樣說,
經文:「作是語已而各默然。其身火然千二百歲,過是已後,其身乃盡。」
*謂意根靜默,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無不善解、包容 (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) 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。
「作是語已而各默然」,已經這樣佛陀讚歎之後,大家就這樣靜下來。「其身火然千二百歲」,這在供養時,身外物供養不夠,燃身再供養,所以很多佛讚歎。讚歎之後,那個身還在火燃,捲成這樣再灌油,大家還記得。就像一支蠟燭這樣點火在燃燒,這光點燃的時間,千二百歲,這是真的用世間火點在身上嗎?不是,還是要用心聽下去。「過是已後,其身乃盡」,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根都清淨了。
根是什麼根呢?六根――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些根都完全清淨。耳根清淨、眼根清淨、鼻根等等都清淨,再也沒有貪染那無明污垢,口也清淨。現在一直在說推素,若有辦法茹素,那是淨口,口就淨了。耳朵聽,好壞話我們懂得分別,分清楚,大家的話我們都可以聽,但是對或不對,我們能夠接受的、與將它善解過去的,這樣我們面對的人、事、物,就不會讓它偏差掉。若你耳朵聽來的是是非非,沒有去分清楚,我們滿心都是煩惱。所以聽,很多的雜音來,我們要有智慧去將它過濾掉,這樣我們的心就不受污染,所以六根清淨。所以根靜默,「謂意根靜默」,就是沒有啟動,很清淨。
「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無不善解」。世間法就是我們的生活的方法,與我們了解佛法之後,要如何轉識成智,這個出世間法;出世間法是我們能夠轉識,已經有智慧了,了脫了世間的是非,我們很清楚,這叫做出世間法。就是人事回歸於道理,「無不善解、包容」,我們都懂得善解,就是懂得過濾,所以叫做包容。以前不是常常說過了,四神湯,善解啊、知足啊、感恩啊,還有什麼?包容啊!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很開闊,愛,愛,愛盡了天下眾生,沒有分別,這叫做「心包太虛」。天下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你要想辦法,有因緣的找因緣,能夠救的你要趕快去救。這就是「心包太虛」。真正世間的愛,愛盡了天下萬物。所以,「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」。我們的意根,我們起心動念,意向清淨,那就是善,所以我們若日日意向著善,我們的心就清淨了。
經文解釋:
「作是語已而各默然」;諸佛讚已,然後默然。今謂身是穢物,舉體不淨縱灌香油,然之亦臭。
所以,「作是語已而各默然」。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了,這是諸佛的讚歎。讚歎,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了,讚歎,然後就默然。這道理是真的,沒有再什麼可討論了,就是這樣,大家清楚了。「今謂身是穢物,舉體不淨」。現在我們的身是穢濁的,我們的身體就是不淨物,有哪一個人的身體是乾淨的?不是乾淨的。聽清楚,用心好好去想,我們的身體是不是乾淨的啊?流汗,沒有趕快去沐浴,這個汗酸了,汗就變成酸、就變成臭,那個味就變成不好的味道了。這叫做人的身體,很多就是不乾淨,叫做「觀身不淨」。佛陀就是這樣告訴我們:「觀身不淨啊、觀受是苦啊、觀心無常啊、觀法無我啊。」這也是佛陀教導我們,我們要清楚、了解。所以「舉體不淨」,我們要知道身體就是這樣。「縱灌香油,然之亦臭」;縱然你是灌香油去燃它,同樣,我們要知道,在火化的身體也是臭,埋的也是臭,燒的時候也是臭。總是有在這個身體就是不乾淨。
經文解釋:
「其身火然千二百歲」;表行持歷經如是久長達千二百歲。此釋然身時節過是已後,然身事畢。
所以,「其身火然千二百歲,過是已後,其身乃盡」。在點火的時候,時間很長,「表行持歷經如是久長達千二百歲」,這都是經文譬喻,它就是表示行持經歷很久,差不多千二百歲,很長的時間。「此釋然身時節」,這就是表示我們的身,維持我們的身體的清淨,行清淨行,心無雜亂,借身體來修行。我們若沒有這個身體要如何修行呢?身是載道器,沒有這個身體,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了,何況說修行。所以有這個身體,六根俱全,我們才能夠聽聞佛法,才能夠身體力行。
經文解釋:
「過是已後,其身乃盡」;然身供養事畢。表示以虔誠作是供養時長。
所以,「過是已後,然身事畢」,這樣過了之後,就是身軀千二百歲。「然身供養事畢」;點火,這樣才算一個結束。「表示以虔敬作是供養時長」;用身供養,是表示虔誠,表示用這樣來作供養的時間很長,意思就是說用身體接受了佛法,身體力行,不惜身命,就是為法忘軀,這是一個形容詞。
*六根六塵,一切洞徹,我相乃盡。只怕此身煉不盡,此身燒盡我無依者,此也。萬二千二,前後照應,皆明十二處鎔鑄鍛鍊也。
所以,「六根六塵,一切洞徹」,我們都清楚我們的六根、六塵,我們的我相就不會去執著,所以「我相乃盡」。「只怕此身煉不盡」,我們最怕的,就是怕我們的願未了,「此身燒盡我無依者,此也」,這個身若燒盡之後,我們要用什麼來修行呢?所以身就是載道器。我們要把握時間,利用這個身體,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,要把握時間。所以,「萬二千二,前後照應,皆明十二處,鎔鑄鍛鍊也」,那就是十二處。十二處大家知道了,六根、六塵,就是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境,所以我們的身體對著每天要面對的境界,所以生活要很用心,總是在鍛鍊中,不斷這樣在鍛鍊我們。我們看到這件東西會起貪心嗎?所以那些東西是塵,我的眼睛看到了,我的意識做什麼作用,這就是在鍛鍊我們,這個東西的價值很好,屬於我們的嗎?我們要將它做什麼利用?要擁為己有嗎?我們要如何去應用?如何去利益眾生?這都是一念心的偏轉。
*何為諸佛喜此供養,咸稱善哉名真法供。當知此義,若能空身,則一切物無有不空。
「何為諸佛喜此供養,咸稱善哉名真法供」,為何佛陀會歡喜這樣行的供養呢?用一切捨。佛陀接受那個捨的供養,不是接受他物質的供養,接受的是他心靈那分喜捨的供養,所以佛陀聽到他付出、付出、付出,那種捨人難捨,所以他歡喜了、稱讚了,是真法供養。真正去做好事,「啊!你這就是給我最大的供養。」「當知此義,若能空身,則一切物無有不空」。不要每項都是我所擁有,我一個人要擁有多少啊?不是要擁有一切。但是,要能夠讓眾生眾生無缺,哪裡有欠缺,哪裡就能夠接到幫助、彌補,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我們的,修行也就是這樣。所以「當知此義,若能空身,則一切物無有不空」,這就是。
*其見空者,則能無礙。心無礙故,諸障皆空。即空亦空,空極覺滿,是真解脫。
「其見空者,則能無礙。心無礙故,諸障皆空。即空亦空,空極覺滿,是真解脫」,這些字要記住。其見空者,則能無礙;而且「心無礙故,諸障皆空」,心沒有掛礙就沒有障礙。「即空亦空」,空就是空。「空極覺滿」,我們若將這些東西都看清楚,一切全都了解了,我們就不會執著「這是我的,我捨不得」,就不會這樣了。一切覺,圓滿了,很多道理通了,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「空極圓滿,是真解脫」,是啊,這樣就解脫。
各位菩薩,用心、用愛去了解,要如何修學、供養,供養是要說出了,我們從內心聞法、傳法,身體力行。人人在人間,有的人要去付出,教富濟貧、濟貧教富,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弘法去利益人間。有時候我會「教貧濟富」,貧困的人如何用方法去感動富有的人,讓富有的人了解人間物資要如何用。總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物用,要用智慧去教導。佛陀來人間總是為了這樣而已,請大家要虛心接受,法法入心,事事要在行為中,要盡到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合於法理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