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7月 06, 2020 9:1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7月 06, 2020 10:42 am

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人間適遇佛法應珍惜,浮海木孔得適實非易,因緣把握當下莫錯過。」
⊙夫人常當自憶念,若得飲食應知量,身體輕便受苦少,正得消化護命長。
⊙「若我遇眾生,盡教以佛道,無智者錯亂,迷惑不受教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佛道即覺道;道者通之義,佛智圓通無壅,故名之為道。
⊙道有三種:聲聞之所得、緣覺之所得、佛之所得。今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,故云佛道。
⊙無智者錯亂:只因眾生累生世,造作無明覆蓋智思,惡習錯亂邪正不分,執偏頑固。
⊙迷惑不受教:謬於事理云迷惑,又沉沒於愛欲廣海,名利之大山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人生要適遇佛法,我們要很珍惜。要知道「浮海木孔得適實非易,因緣把握當下莫錯過。」

人間適遇佛法
應珍惜
浮海木孔得適
實非易
因緣把握當下
莫錯過

這是我們人人要好好用心,想想在人間能得到佛法,實在是很難。

我們宏觀天下,大地到底有多大?人口已經有多少了?光說在大地之上,天蓋之下,能聽到佛法,佛教能普遍的地方,實在可惜,很少啊!不懂佛法,不曾聽過的,還是大部分。有佛法的地方,是不是人很幸運遇到佛法,甚至能及時聞教受持,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?所以就如,「浮海木孔得適實非易」。

好像大海中,汪洋的大海,一塊木柴,中間有一個洞,這塊木柴在海中浮啊浮,一隻龜游啊游,茫茫大海,在大海中游,卻是忽然間抬起頭來,竟然會從那一塊木,這塊木柴中間一個洞,正好從那個洞鑽出來。這機會有多麼難得!

《法華經》,佛陀也是這樣譬喻,要遇到佛法,就如那隻龜在海中適遇木孔。很巧,正好鑽進木孔中。(編按:法華經•妙莊嚴王本事品:「佛難得值,如優曇缽羅華,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」)這實在是很不容易!我們真正聽法,遇到佛法、聽到正法的機會就如這樣,這麼的不容易。既然這麼不容易得,而已得到了,我們能不珍惜嗎?

世間人,捨生命所珍惜的就是財物,錢財很珍惜,寶石等等,視為寶物,他們叫做寶石,明明就是石頭,卻是他們把它當成,這是價值有多高、多高。有什麼作用呢?什麼作用都沒有;只是人類的心在作祟,當成這叫做錢,錢很值錢。

輕輕的一張紙,那張面額能夠那麼多,但是它的貨物價值又是多少?偏偏我們人生,就是把這些東西當成很有價值,拚死、拚活,也是要去拓展事業,開啟他,多還要更多的財物,累得全身非常的辛苦。這在佛陀的時代,也是有過這樣的事情。

佛在祇園精舍,有一天波斯匿王來了,要頂禮下去,很困難;要起來,也要人去扶他。到底是怎麼了?佛陀就說:「看您喘息,在喘氣也很急促,行動也很不方便。」「是啊,我到底怎麼了,我怎麼這樣一直胖起來。」

佛陀就這樣開始向波斯匿王說,說一首偈,這樣說:「夫人常當自憶念,若得飲食應知量,身體輕便受苦少,正得消化護命長。」

夫人常當自憶念
若得飲食應知量
身體輕便受苦少
正得消化護命長

波斯匿王聽到了,回過頭來,向站在身邊的侍衛,摩納說:「你要幫我記著,我每餐若要吃飯之前,你一定要將這首偈,要唸出來給我聽,我會每天都賞你一百金。」

這是從這樣,佛陀又向他說一些健康之道。生理要如何控制口欲的方法,對人世間物質,也要正念看清楚。

年輕人摩納到皇宮,每天都是隨在國王身邊,三餐國王吃飯時,餐前一定將這首偈唸出來。國王就說:「我知道,我知道」。就這樣,就控制了。

過了一段時間,身體恢復了,真的減肥了,很歡喜,就又來到佛前,同樣向佛頂禮、膜拜,行動自如。向佛陀說感恩:「感恩佛陀給我一個健康的身體。」佛陀就開始又告訴他:「你從今以後,對自己要多愛惜,要多節欲。懂得節欲就是疼惜自己,這是愛護自己。從現在開始,除了時時節食,還要利益眾生,信受奉行。」波斯匿王感恩佛陀的教示。

這是佛陀的時代,佛與國王就如朋友,也是師徒的關心,佛陀能夠關心國王,國王懂得信受奉行,這種的因緣,都是要當下把握。這也就是時時佛陀,都是用種種譬喻、言辭來教育,或者當機教育,所以無論是要施教,或者是受教,我們都要好好,因緣把握當下,不可錯過。

只要我們人人用心,聽到的(法),我們趕緊與大家來分享,這是把握機會施教;聽到的人,也要趕緊把握因緣受教。這樣輾轉相教,如此佛法就能普遍人間,讓人人有受用。所以人心一定要調和,一定要用正法。

所以,佛陀他說:「若我遇眾生,盡教以佛道。無智者錯亂,迷惑不受教。」

若我遇眾生
盡教以佛道
無智者錯亂
迷惑不受教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佛陀的願就是如此,所遇到的眾生,他就是要將覺悟之道,要指導給大家知道。但是,我們眾生是否能夠接受?這要視眾生的根機、眾生的習氣。習氣若是很重,(根)機若是鈍,儘管佛陀現前向他說法,還是一樣智不開,就是「無智錯亂」。

是時機還未到嗎?因緣還未成熟嗎?所以,佛法在他面前,卻還是智慧不開啟,所以還是迷於錯亂中,所以「迷惑不受教」,很頑固。這種眾生,佛世時代也很多,何況二千多年後。

佛陀不在人間,佛法在人間,我們是不是在這當中能接受到,還是來得及。佛陀是否在人間,只要正法留在人間,人人依照這條路——佛陀已經鋪好的路,只要我們依照這條路,從起點到終點,就沒有差錯了。就是我們不肯走上這條路,不肯照規矩向前進步,若如此,哪怕站在十字路口,也是不會到達,還是迷於岔路中。

所以,我們心念要轉,佛法叫做「轉法輪」。這個「轉法輪」,人的心念不轉,法輪就無法轉,所以我們真正要重視正法;不只是重視,還要收納入心;不只是收納入心,還身體力行。

「盡教以佛道」,佛陀暢演本懷,將他內心所保護的,一實乘之法,要讓大家知道,這個就是覺道,一實相之法,要讓大家很了解,所以施以佛道。「盡教以佛道」,全都沒有隱瞞著,讓大家公開,大家能知道,如何去精進的方法,能夠成佛。這是佛陀開闊的心胸,大慈悲,無私的大愛,所以我們要用,很虔誠的心來接受,因為佛陀是「盡教以佛道」。簡單的這幾句話,我就會感覺很感動。

佛道即覺道
道者 通之義
佛智圓通無壅
故名之為道

何謂佛道?就是覺道。「道者,通之義」,之前也有大概說。「佛智圓通無壅」,沒有塞住,就是很通透。

只要你在此,放心向前走,這條路絕對是通達的,從凡夫地一直通到聖人的境域。道,佛道,這個「道」有三種,那就是一,是聲聞所得的道;第二,那就是緣覺;第三條,那就是佛之所得。

道有三種:
一、 聲聞之所得
二、 緣覺之所得
三、 佛之所得
今為佛所得之
無上菩提
故云佛道

聲聞,大家應該知道,聲聞是聽「四諦法」而得道。緣覺,第二就是緣覺,緣覺就是,緣「十二因緣(法)」。或者是四季輪轉,他們在大空間中,去體會無常法;在人與人之間,在因緣中,去體會人生,來世、去世這種的道理。

是為何來生人間,到最後必定要老、病、死,這個過程的「十二因緣」,從一念的心識開始;這一念「識」緣「名色」,就一直緣去了。所以,他下功夫,要如何能修得無生無滅。到達無生無滅的境界,才能夠斷生死。這是緣覺所追求、所得之道。

但是,佛陀認為這只是一個過程,佛陀再開出了第三條,那就是佛之所得,那就是大覺。不只是知苦、集、滅、道,不只是知人間去來等等、等等的因緣,完全覺悟了,覺悟於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所以這是佛所得之覺、之道。這個道要到達佛的境界,那就是聲聞、緣覺要轉型,就是入這個菩提道。菩提道是何人在走呢?菩薩所走的。

這條菩提道,就是大覺,佛陀所鋪出來,已經用這分的覺,大覺、大愛,就是大悲、大智,悲智雙運,鋪出了這條大道,希望我們人人,能夠從小(乘)教,向入大乘教法。所以,「今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」,現在要說的道,那就是佛已經得到這個無上菩提,無上的正覺這條路,所以叫做佛道。

「無智者錯亂」。無智之人就是錯亂,只因為眾生累生累世,所造作就是無明,覆蓋著智慧的思想。

無智者錯亂:
只因眾生累生世
造作無明
覆蓋智思
惡習錯亂
邪正不分
執偏頑固

我們凡夫都是看我們的眼前,眼前的人說什麼話,什麼樣的表情,做什麼樣的動作等等,讓我們起心動念。看得到、聽得到的範圍內,就是亂了我們的心思,所以這就是無明覆蓋。我們的智慧被無明覆蓋了,因為這樣亂了我們的思量,所以「惡習錯亂,邪正不分」。人人都是在惡習,惡的習氣,在那裡薰習,錯亂了我們的見思——我們所見到,引起我們的思考,所以就已經「邪正不分」。

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明是非。這個大時代的大是非擾亂,也是人所造出來。總之就是人與人之間,前面的錯亂,後面的效應,這就是世間現在。我們會很擔心,五濁惡世愈來愈濁,愈來愈亂,這是人心偏執,「執偏頑固」,我們很偏了,所以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。

「迷惑不受教」。因為心已經偏了,所以因為這樣迷惑,愈迷愈深,愈迷愈深不能自拔,那就是不受教,無法來受,佛陀正知、正見教育,無法,這就是因為迷惑。

迷惑不受教
謬於事理云迷惑
又沉沒於
愛欲廣海
名利之大山

「謬於事理」。這「事」與「理」錯,都錯在不知。有的人知道錯了,錯,將錯就錯,已經錯了,錯就再就錯,這樣錯到底下去。這是我們人的執著,很執著,所以在迷惑,又再沉沒。沉沒下去,在哪裡呢?在愛欲之海。

這個愛欲之海,真的很大、很廣。就如大欲海中,那塊木柴中間蛀了一個洞。在大海中,這隻龜要能正好鑽進這個洞,很不容易。周邊全都是欲海,唯有這塊木柴能救。這隻龜,很幸運,遇到這塊木柴,還能鑽進這個木孔出來,這是多麼不容易。

人若在欲海中,受這種名利的大山,欲的大海,名利的大山。你們想,要能夠得救,要能從茫茫大海中得救起來,容易嗎?或者是我們走進大山,已經迷山了,想要出來,容易嗎?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。所以我們大家要把心顧好,值適遇佛法,是多麼的不容易;聽了佛法,我們要時時用心,好好把握,一念心都不要讓它散失掉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06 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難遇應把握(第36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