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10《靜思妙蓮華》堅定道心入法(第372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⊙「直心是道場,細心入道行,微心遵道念,妙心正道智。」
⊙「深著虛妄法,堅受不可捨,我慢自矜高,諂曲心不實,於千萬億劫,不聞佛名字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守攝諸根,飲食知量,初中後夜精勤修習,修最上念覺,當如難陀。
⊙若能善攝諸根者,亦能繫念節飲食,是則名為有智人。善知心起之體相,難陀如是我所歎,汝等應當如是學。
⊙「我慢自矜高,諂曲心不實,於千萬億劫,不聞佛名字,亦不聞正法,如是人難度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亦不聞正法:謂雖值佛出世,或緣有違逆,身有障難,不聞正法,意根有愚鈍,聞而不解正法。
⊙又若佛滅後,或有說正法處,身為他人制伏,不能往聽;或生邪見,雖聽不能信受。故云正法難聞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學佛,佛所教法,我們要依教奉行。
直心是道場
細心入道行
微心遵道念
妙心正道智
我們若能人人有這樣的心,自然佛知、佛見,我們就能較接近,所以我們一定要「直心道場」。
我們說過「大菩提道直」。菩提,就是「覺」,「覺」的心就是不彎曲。我們體會佛法,從凡夫的起點,直向佛所教育的法,這條道去走,這樣就對了。所以我們必定時時要很細心,聽法要入微。這個心要很微細的心,法聽了,我們要很深心體會。
佛陀既然所說的話,「有為法」看得到、聽得到,最重要借「有為法」,引導我們入「無為法」。這個「無為法」,是非常非常的微細,細得如毫芒,比毫芒更微細,應該是無法可比量,所以非常微細,那叫做「真理」。所以,真實法是非常微細,無處不在,這到處都很普遍,再多麼精密都有其道理存在。
所以我們要「微心遵道念」。要非常的微細,都是遵著我們的道心,我們的念頭,在這麼微細之中,都要有道。如此,我們才能接近,「妙心正道智」。這個道理入心,發揮妙用;在妙用中,從「無為法」又再現出了,「有為」的道理,來譬喻、因緣、言教,來教導眾生。
眾生芸芸,在五濁惡世中,入人群中,還是以「正道智」來教育人群,又不受人群所影響,這就是「妙心」。學佛,我們若能如此,前後次序,法就能真正永存。
深著虛妄法
堅受不可捨
我慢自矜高
諂曲心不實
於千萬億劫
不聞佛名字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這幾天的時間,我們不就是在說,「深著虛妄法」,這就是心不定、不直、不細、不微、無妙,就是缺這些心。
所以還有,佛陀也是這樣說,「我慢自矜高」。看看這種人也是很多,以為我讀書高,我事事比人高一級。這種人,無法入人群中,去適合人群,為人群去付出,這也是很多變成了心靈煩惱,這也是很痛苦。
佛陀在世時代,同樣有佛陀的親弟弟,就是難陀(孫陀羅難陀)。以前曾跟你們提起過,難陀,因為佛陀以半強制,將他引度入僧團,道心還未堅定,欲念還很多,尤其是貢高,那種「我慢自矜高」,這種的心態還是有。
有一次,他穿了很鮮豔的僧服,捧著很漂亮的缽,都要到貴族範圍去托缽。大家這樣看,「這位不是佛陀的親弟弟嗎?他出家很享受,出家能穿這麼漂亮,出家能吃這麼好的東西,出家都是多遊族姓家,都是在最高級的人的地方出入。」
這件事情傳到佛陀,佛陀聽到了,就把他叫來:「難陀,你錯了!你既然是修行了,心欲一點都沒有斷。像你這樣的出家,不只是沒有功德,又攀緣於外,又是『我慢自矜高』,以為你永遠都是族姓子。這種的心態是大錯特錯,你的罪過,令人造口業。」
難陀他聽了之後,很慚愧,就向佛陀哀求:「佛啊!我要如何才能去除,貪、瞋、癡、我慢的心理呢?」佛陀就說:「去,你去換上糞掃衣。」糞掃衣就是很簡陋的衣服,「你去墓地修行,去好好反省、收攝你的心,去體會在墳塚下,墓地下的那些人生。」難陀他就隨順佛陀如何教,他就如何接受,真的到墓地去。
經過了四個月後,一百多天了,佛陀常常都是要比丘,到周圍稍微看他修行的形態。大家每天走過,就看到難陀在那裡殷勤精進,吃得很簡單,就是在墓地的周圍,貧窮人的家庭這樣托缽。缽裡面所放的就是少量,這樣吃了之後,如規如矩,開始就在那裡打坐等等。
佛陀看到難陀這種修行,這念心,已經很堅定,真的與過去都不同,雖然是較瘦了,不過,道氣已經現前。所以是直心、是細心、微心、妙心,無論是用心已經入道,甚至也是入行,又是遵守佛陀的教育這念心,所以佛陀歡喜,所以佛陀讚歎,讚歎難陀說,那就是「守攝諸根,飲食知量。」
守攝諸根
飲食知量
初中後夜
精勤修習
修最上念覺
當如難陀
將「諸根」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都完全收攝得非常微細。心沒有放大,就是這樣收攝入微,入道的道理,所以「初中後夜,精勤修習」。
看到他這樣在精進,一天的時間,全都不敢讓它漏掉,所以分秒不空過。晚上休息,無論是初夜、中夜、後夜,他的心都是很攝受,沒有散亂,這種的殷勤精進。這「修最上念(覺)」,所修的是最上等的念,這種的心念,這叫做「妙心」。佛陀還說,難陀這樣就是「(是則)名為有智人。」
若能善攝諸根者
亦能繫念節飲食
是則名為有智人
善知心起之體相
難陀如是我所歎
汝等應當如是學
我們凡夫常常,都是由不得自己起心動念,卻是難陀已經能,「善知心起之體相」。他能調攝自己的心,這個心要起落,這個體,心將要起落,這種的體、相、用,要用於何種境界,何種形象,用何種方法,這個心在體、相,已經體會了真理之法。
所以,難陀已經是這樣了。佛陀說:「我歡喜了!」佛歡喜了,所以就向所有比丘說:「汝等應當如是學。」大家應該這樣學。
這種修行也曾有過錯誤,但是也是這樣及時省思、懺悔,他也是一樣能再修得這麼好,佛陀所讚歎。所以,佛就是用種種方法教育,看時機、看人,及時教育。我們就要能及時接受。
前面的文就是:「我慢自矜高,諂曲心不實,於千萬億劫,不聞佛名字。」這是前面說。現在這段文就說:「亦不聞正法,如是人難度」。
我慢自矜高
諂曲心不實
於千萬億劫
不聞佛名字
亦不聞正法
如是人難度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若是有這樣「我慢自矜高」這種人,或者是「諂曲心不實」,像這樣的人,很久的時間,千萬億劫,都難得遇到佛、聽到佛名。既然不知道佛,哪有法呢?所以「亦不聞正法」。
「如是人難度」,像這種人很難度。這是佛陀很慨歎,有幾位能像難陀呢?多數的人都是,一直在邪思、邪見、邪道,或者是自己的心理、習氣無法調伏下來。我們若是這樣的人,即使佛在我們的面前,也是很難度。這是佛陀這樣說,「亦不聞正法」。
亦不聞正法:
謂雖值佛出世
或緣有違逆
身有障難
不聞正法
意根有愚鈍
聞而不解正法
如何不聞正法呢?「謂雖值佛世」,哪怕是佛出世,與佛同世,這種眾生就是「緣有違逆」。這種人的心理,自己的心理很自高、驕慢等等這些人,不能受佛所教化的這些人。
也常常聽到孩子想要修行,父母極力的反對。有的父母很想要修行,卻是當孩子的也是很反對。總而言之,無論是親緣,或者是友緣,朋友的緣,或者是外緣,種種人的關係的因緣,這樣來阻礙我們。
或者是正要開始想學佛,卻是周圍有什麼,人生無常的事情發生,自己就起恐懼:「我才要發心而已,我的家庭、我的事業,我的…等等,怎麼最近會比較不如意呢?是不是我心要向佛,這樣是不對嗎?是不是這樣有業魔來磨呢?」
我們都會常常聽人家說:「你這樣就是佛陀在考驗你!」佛陀哪有可能這樣考驗人。是要自己的心,我們自己有將佛,放入我們的心嗎?我們覺悟的心有堅持嗎?若有堅持,你無論遇到什麼難關,關關難,關關過。
無論是什麼樣的重業,只要我們有想要懺悔,只要你的心堅定,隨著時間,這個業障隨著這樣過、這樣消。所以說「隨緣消業障」,也就是這樣的意思。周圍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發生,我們要再更堅定一點。如果這樣就退失道心,這是有障難。
假如被障礙到,那就是業障就再增加——時間過,業力增;又是開始分分秒秒就是增加,複製無明、複製煩惱,再造惡業,若如此,就是會再增加。有的是親人、朋友,周圍的損友,這個緣來障礙我們。有的是人間事相來障礙我們,讓我們無法聞到正法。「不聞正法」,以種種的因緣,讓我們無法去聽到正法。
「意根有愚鈍」,若是意根愚鈍,「聞而不解(正法)」。有的人沒有外緣障礙你,也沒有什麼事來障礙你,讓你順心去聽法,但是自己的意根就是鈍、愚,愚癡、鈍劣。因為過去,過去無明、煩惱太多,所以現在的意識、根,意根較愚鈍,聽了,無法很了解正法;有時候正法聽進去,他轉正為迷,又更沉迷下去。
很多佛教徒,(雖是)佛教徒,卻是正確的道理不很了解。聽《地藏經》,「對,佛陀這樣說,有水神、石神、樹神、草木神等等。我很怕,所以我就到處都要拿金紙、香,去拜一拜,我才敢過去。」「石頭在那裡,我不敢跨過,因為有石頭公。」
你們想,《地藏經》雖然佛陀說過了,這個世界各有所司、各有所主,說一些這個空間,魑魅魍魎等等很多,我們若是回歸入於正法,就是大乘的道理。因為佛陀開始講經,在印度是九十多種的宗教,他也要隨順眾生,適應那個時代的宗教。以權教讓大家先接近、先了解,先離開那九十多種的邪思、邪教,先去適應這樣的根機,將他引導來。
《地藏經》就是孝經與發願,發大願、大心願。所以他慢慢來誘引人,「百善孝為先」,從孝心一直引導到對一切眾生,長者如父母,幼者如子女,這種心願擴大,擴大到人間,擴大到眾生,擴大到地獄,這是佛陀循循善誘。到了最後才說開一乘法,就是要讓大家將所有的一切歸納於心。
又若佛滅後
或有說正法處
身為他人制伏
不能往聽
或生邪見
雖聽不能信受
故云正法難聞
所以有人是這樣種種的障礙,或者是鈍根的障礙等等。佛在世都有這樣的人,何況佛若滅度之後?或者是有說正法的地方,「身為他人制伏」,種種的障礙制伏著,無法去聽。
佛陀入滅之後,有說正法的地方,要去聽都有種種的困難。有的是有人為將之制伏,讓他無法去聽;有的是去聽,聽完後,還是無法接受正法,所以雖然聽到正法,他與沒聽到一樣。或者是一知半解,或者是斷章取義等等,若如此,與不聞正法都是一樣。所以「亦不聞正法,如是人難度」。
所以,我們要學佛要好好用心,用於我們要信受奉行。直心,才不會偏差;細心入道,我們對法,才能真正法法入心。「微心遵道念」,遵循著教法,此道,念念於心頭,如此,我們才有辦法。
我們若能開始就守教奉行,那是最好的。若是已經開始聽法、修行,還起起伏伏,還是到最後,他也是有再回頭立心願的時刻,如難陀,讓佛陀歡喜、讚歎,聞正法、修正行,這就是我們要努力之處,不要讓它停滯下來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