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六 7月 11, 2020 11:27 am

2020070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修忍行即安樂,
能修不生滅法,
住希有安樂心,
安忍不退轉心,
證得慧命菩提。

  各位,用心。日日就要大家用心,分分秒秒我自己也用心啊!人生、時間,時間、人生是不可分離,修行就是要把握時間。修行要把握時間,不只是把握時間,也得要堪忍;不堪忍耐,動不動,「辛苦啊!」外面忙碌,或者是內心不舒服。時間因這樣忙碌,或者是有病痛了,就這樣停下來,或者是懈怠了,時間就是這樣過。而我們若能知道,時間好好把握,把握了時間,那就是我們自己要精進;你多精進一分,時間那分鐘是屬於我們的。我們把握時間,對自己全生命的利益,不只是生命同樣過一天,最重要的就是慧命增長。

  慧命,這就是我們修行者最重視。生命是隨著自然法則,慧命就要靠自己的修行;自己若不修行,慧命就是這樣消失掉。分秒隨著分秒消失,生命自然隨著時間被帶走了;慧命,我們若是肯精進,隨著時間我們會增長,時間雖然消退了,但是用功的人,時間就能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慧命,除了吸收過去的知識,又能讓我們現在增加知識、人間事。現在的人間事,又能夠去體會到佛所說的道理。這樣,我們很紮實過了一天,我們能夠為未來的一天,讓我們有很充實的人生。

  所以說起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過去,我們聽多少呢?過去聽的,累積成今天的常識;今天聽的,我們轉識成智,讓我們更加成熟在明天。今天遇到的事情,說不定我們過去不曾遇到;今天聽到、了解了,那就是明天,若有人提起這件事情,我會說:「昨天,我昨天才知道有這件事情、有這個道理。」這樣,我今天接的事情,明天就能夠與人分享。所以多一分的見識,就是多增加一分的智慧。知識,昨天聽來,今天能夠說,明天人能夠傳,息息相傳,這樣就是時間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。所以我們要不怕辛苦,把握時間,每一件事情來到我們的面前,都是讓我們學、讓我們知道、讓我們理解,讓我們能夠了解、通達世間事,這就是智慧。

  將所有的常識,這樣集起來的「精」,這就是我們的智慧。智慧就是要集一切世間的事情我們都要堪忍,因為你沒有經過這些事情,你無法增長你的智慧。你想要了解世間事,你要經得起忍耐。所以我們修行,一定有六法,這六種的法,我們一定要很用心。六種的法是什麼呢?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我們先布施,面對著芸芸眾生有苦難,不忍眾生受苦難,所以我們要喜捨付出,這叫做布施。布施的好處呢?就是見人生的苦法。佛陀告訴我們的就是苦啊!大家會覺得:啊!不想談苦。我倒是一直一直要與大家談苦法,因為我面對的、看的很多。那個苦,就會去想到佛陀要講佛法的第一句話,那就是苦啊!佛陀見苦而修行,修行而覺悟,悟道之後,第一次說法也是講苦。苦,就是世間的開端。我們人人,真的也是覺得人生無常、苦空,所以想要去求一個生命的真實價值,所以去修行。

  相信我們人人,雖然各人環境不同,結果都來修行,應該就是有同一種的方向,要去追求人生的真理。所以我們入佛門來,在叢林中共同生活,最重要的就是道理。但是道理沒有離開生活,生活沒有離開人群,人群中這就是法。因為人生,沒有人,沒這個人生,哪需要談法呢?有人生,人生在人間,人間就是經過了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四項的苦任何一個人逃脫不了。每天看到,「啊,老了、病痛了,很勇敢,還有辦法走,拿兩支拐杖,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。」啊,看到背影,由不得一句慨嘆,「啊,真正是老了。」看到他自己走路的背影,或者看到旁邊有人陪著、牽著,也覺得很可貴。過去,不是自己的親人,但是共同居住在叢林裡面,老了,作伴、照顧的都是同修者。不是自己的血緣,卻是能夠這麼的溫馨、那樣的輕柔,這樣將他牽著、扶著,向前走。

  我若是走在後面,就由不得不讚歎,這就是叢林的美!因為人生自然法則,幾十年後總是會老,老來有伴,這叫做清淨伴,清淨的伴、道侶;同樣一起來修行的伴,年紀大了,照顧他,有病還是照顧。聽到同寢室的人,有人生病了,我若是問起:「最近如何?他的生活起居你們如何照顧?」也就聽,「某某人在照顧。」「幾個人照顧?」「一個寢室,三個人互動。」後來,就會有更加發心,他就說:「晚上要起來那麼多次,就我來就好。」這樣,真的是很完整、疼惜的照顧,有專人、有多人,有幾個人這樣在關心,這實在是很不容易!所以修行,有的人會覺得:修行是不是苦呢?修行,若像這樣的環境,讓人覺得心很安定。但是,修行也是在人間、在人群中,若大家能夠知道,修行是修心,要從心。

  「心要如何修?」「喔,感恩,有伴。」這些陪伴者,各人有各人的習性。「很好的人,他的習性很好,我們要跟著他修。」就像這樣,這種在人群中,能常常不發脾氣,沒有脾氣;不是沒有脾氣,是有修養,心量開大,這值得我們來向他學。有的人習氣未改,還是看人,「這個我不順眼,那個我也無法包容;他做的事情,我不接受。」這樣都是別人的不對,就是因為「我不接受、我不順眼,我無法這樣包容。」這樣自己會很辛苦。一個人的心,放著很多人是我不滿意的人,你們想:是不是很辛苦呢?當然,我們人若讓人放在心裡難過,也是不成功。我們要做一個,讓每個人的心就是很歡喜、很敬重,讓人看到喜敬,這樣才是修行成功。

  我們現在在說的這段經文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就是這樣修過來,才能夠他的名叫做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。他的過去,過去是這樣,現在在成佛的邊緣裡,藥王菩薩讓人看到很舒服,讓人看到,就算是心有病,心病也會好。尤其是藥王菩薩,又另外一部經(《菩薩藏經》)來描述他,說:「有疾病的人,看到他疾病就好了;有眼睛看不見的人,來到他的身邊,藥王菩薩一膚慰,連眼睛都會亮起來。」這是另外一本經的描述。表示這個人,過去生的過去生不斷不斷修行,累積到他德行圓滿之時,在人的心目中,一看到就是喜敬──歡喜、敬重。這也就是我們自己要修,我們不要在他的心裡,看到不滿意,修行是在我們自己,但是,看大家我都不滿意,這辛苦也在自己。

  所以修德,德就是能夠讓我們尊敬;德,內心裡就是沒有不滿意的人,彼此之間也互相成就。我們不要做讓人會不滿意,放在人的心中,這樣他辛苦;而我們讓人不滿意的人,就是表示我們的人格還未完成,所以兩方面都有損。而我們若在道場裡面,常常提高警覺,師父這樣說,我要修我自己,別人的對錯與我們沒有關係。我們若是心中有愛、有德行,就用我們去勸解他;而若沒辦法,他的錯誤與我們沒有關係,就不必心在那個地方千千結,這樣不就是修行的一環嗎?這叫做修行。我們也不要讓人心刺到,而我們的心也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,讓自己這麼辛苦。這「靜思語」,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。別人的錯是他的事情,沒有修行是他的事情,為何要拿來刺自己的心呢?為何要拿來給自己不平衡呢?所以要好好用心,時時「修忍行即安樂」。尤其是看到別人的錯,哪有什麼可忍?

  總是我們自己要修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不論有道理、沒有道理,不生不滅。人還是原來他是人,我們原來是我們,哪有什麼是善惡法呢?沒有什麼生滅法。沒什麼善在哪裡生,也沒有什麼惡在哪裡滅,你心若沒有掛礙就沒有惡。你的心常常抱著歡喜,內心永遠就是善。所以善惡法在我們的生活中,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本來我們也不需要「生」一顆多麼歡喜的心,也不需要起一念不歡喜的念頭、惡念。所以善、惡本來就不必在我們的身上「生」,不需要。別人的對錯,對錯他自己會去消除。對的,大家誇獎他;錯的,他自己會感覺到,他會改過,我們若有辦法,可勸解他一下;我們若沒辦法,別人教他一下,我們祝福他,這樣,我們就不會在人群中有起偏護的愛,也不會在人群中起了那分無緣的排斥,就不會了。所以,我們看我們的修行,能修,我們若懂得修行,就不會在人群中生出了生滅法。我們不生歡喜,也不生惡念。

  世間有什麼呢?有什麼是特別的呢?沒有。東西,所看到的,有,有就好;而沒有,沒有,我們若求不到也不可太強求,強求也辛苦。所以一個人的生活很簡單,簡單的人的生活,就沒有什麼生滅、有無的煩惱,就沒有這些煩惱了。這說淺白一點就是這樣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得到的就是這些;若是深的,解釋,從真諦、假諦,從有到無,從心念、意識,根、塵、意,第七識思想,第八識接納,第九識乾淨、淨化的本性,這又是要再將法全都要搬出來說。而我們若簡單,生活中來說生滅法,就是這樣。先學會做人,先學會修不生生滅法。我們若懂得這樣,日常過日子會很平安、很和樂。人與人之間,我們要從懂得做人開始。

  能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懂得知道要如何修忍行、忍辱行,這個人是最安樂的人。因為他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他懂得修,人間離不開生滅、離不開生死,事物離不開有與無。所以,我們人生愈簡單,就是愈清楚,愈是乾淨。所以,「住希有安樂心」。我們的心就是住在不貪求,我們都沒有什麼樣的希求,所以我們「住希有安樂心」,找幾位,沒有幾位能夠在心在安樂中。現在我們在座的有幾位心住安樂呢?世間人,心要住在安樂很不容易,除非你沒有貪求,你不計較,除非你的包容心很大。而要如何包容?就是你有智慧懂得善解。懂得善解的人就是要知足,不知足的人無法得以善解。

  善解、知足,我們要懂得包容,心要開闊。這知足、善解、包容、感恩,時時學感恩心,若這樣,這個心,這四項若能夠常常放在我們的心,最後就是「心包太虛」,那就是包容。一切的包容,就是在你的善解中;你能善解就是因為知足,知足才有辦法善解。大家要很用心,才有辦法「住希有安樂心」,我們要好好用心,住在安樂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向。安樂就要安住在忍,忍而無忍才是真忍。「我就與人不計較,我還要再忍什麼?」所以我們心要常常安住,就能平安。所以「安忍不退轉心」,我們的心定在那個地方,我們沒有其他的環境來誘惑我們。要不然大家共同在研究、研究,研究到完成了一件事情,就在那裡爭是你的,爭是我的,這個專利出來是屬於誰的?這就是世間凡夫。

  所以大家所要的一個目標,到了那個目標有了,就開始會有心,有什麼心呢?有計較心。若有計較心,就忍不住!我們要學會懂得如何從頭至尾同一念心,為人群好,所以共同的愛心會合,為一項事情去將它完成。完成了,最後一念心,那就是感恩你、感恩他,是大家共同愛的志念會合起來完成了這個任務。完成下來,只有一念感恩心,這樣互相感恩,若這樣就心安了。就不會去計較,「這好事有我一分,我也應該要有所得。」有所得,那就是讓我們心中有一分的拖累。我們付出無所求就沒有拖累,心安住了,這樣叫做「安忍」。

  安住,我們心就不退轉,就是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,這個安住心就不退轉,若能夠這樣,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所以保證應該能夠安忍,就是付出無所求,這念心,就已經證明這個人是有智慧的,這個人的智慧,讓生命很有價值。價值是他覺,已經菩提就是「覺」,有覺悟的人生叫做覺有情人;覺有情者,那就是叫做菩薩。所以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那就是安樂得「證得慧命菩提」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忍行,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要記住。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世間的事情是起起滅滅,不用計較。住希有心,我們就這樣安心,這不是凡夫有辦法做得到,我們就要學,學得會人做不到,我們做得到,我們這念心就是安住下來。

  歡喜別人的成功,歡喜我們付出,對方受到幫助,這樣我們歡喜,常常歡喜,這叫做安樂心,這叫做希有心。所以我們安住不退轉,這樣就能夠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很簡單一念心,這叫做佛法。佛法就是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的佛法,我們已經走在大覺道的上面了,所以,路鋪平了,道開大路了,門也正立了,期待大家走過了平坦的路、廣闊的道,入這條正確的法門,正確宗旨的法門來,我們要好好地接受道理,不斷入人間路去,人與人之間,心鋪一條平坦的道路,沒有過不去的路,每條路都過得去,所以大家要用心,用心在哪裡呢?

經文複習:「勤行大精進,捨所愛之身,供養於世尊,為求無上慧。」

  「勤行大精進」。我們要勤行、精進,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秒離開道念。我們的道心,我們步步要精進,所以我們要「勤行大精進」。我們的道心不可捨,所以「捨所愛之身」,身外物可以捨,我們的心不可忘失了。所以供養,身,身外一切都可以供養,我們的付出,等等等等都能捨,捨所有的一切。但是,你捨一分的身外,就得來了一分的內心的成就。所以「捨所愛之身」,身外物都捨了,還連自己的身也願意捨,不是出錢請人做,是我們自己親身做,這種捨身命。「供養於世尊」,也心心念念都是依教奉行,將佛陀所教法用在人群中,這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就是我們親身力行去付出,這是至高無上的供養。

  所以,「為求無上慧」,這就是智慧。我們親近佛法,取得佛法用在人間,這付出無所求,增加我們的慧命,這就是依教奉行。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,你若只是聽法,不懂得入人群,沒有看到這個人間種種的生態,你哪會有這樣的知識呢?沒有這樣的知識,你要如何轉過來成智慧呢?所以,先有知、認識,才有辦法轉成智慧。前面的知識你都沒有,要用什麼東西去轉智慧呢?還是人間要有經歷。下面的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:日月淨明德佛、今故現在。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,」

經文解釋:
「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:日月淨明德佛、今故現在」;菩薩累生世常修苦行,先世已滅,而今復生,淨明德如來壽高故,猶現在世。

  「說是偈已」,前面的文是偈文。接下來這段文,「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」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再向父親這樣說:「日月淨明德佛,今故現在。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」那就是說,說前面那一段文,昨天的文是偈文,今天這段經文就是這樣說,「說是偈已」,那段的偈文雖然很短,但是一再向大家聲明,不是那麼短的文,只是簡單再敘說。佛陀,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那段已經說過了。這段是宿王華菩薩來請佛再簡單說藥王菩薩苦修,所以佛陀再敘述藥王菩薩過去生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那就佛陀再說過去的藥王菩薩,叫做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那生中的過去。

  就是那生中的過去,這樣,這位喜見菩薩他供養日月淨明德佛,他供養一切身外物還不夠,連他的身體也燃香供養。他完成了,結束了那一生;又再生,再生,這就是說,淨德王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父親。他供佛之後,已經捨身再來到日月淨明德佛之時,所以,「今故現在」。這就是菩薩在累生累世修苦行。所以「先世已滅」,已經供佛了,已滅了。「而今復生」,很快滅了過去,現在再復生。那次捨身命,現在很快再復生。「淨明德如來壽高故,猶現在世」。那位菩薩已經結束了他的一生,那一生結束之後,很快再來轉生,轉生再來修行,同樣這尊佛還在。所以,淨明德如來壽高故;他的壽命很長。喜見菩薩的過去生結束,供養結束,再來生,現在還是日月淨明德佛還在世的時候,他又再回來了,且在日月淨明德佛這個時代,還要再來作供養。所以,文這樣說,

經文解釋:「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
【陀羅尼】總持,謂能解一切眾生,種種語言音聲悉能解了。
名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,謂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,圓滿具足無礙。

  「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。這就是這樣表示,過去生供養之後,再來生,所以說,「我先供養佛已」。過去生已這樣供養了,我再來生的現在,我再修行,現在已經了解了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這眾生語言陀羅尼,「陀羅尼」,就是總持,也就是「能解一切眾生種種語言音聲,悉能解了」。我們現在若在說話,要經過翻譯,如現在在連線,每天早上在連線,連線全球慈濟人,這個時間有時差,但沒有秒差。他們現在要聽我說話,同樣還要有人翻譯,這語言不通,要經過翻譯。所以,各種不同的語言就要經過翻譯,所以,要知道語言種類能通達的沒有多少。

  但是這位菩薩再來生這個時候,他已經通達了,「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。「陀羅尼」,意思就是叫做「總持」。所有的語言種類他都了解。所以「總持」,就是能解一切眾生種種語言、音聲,全都了解,不僅僅是人的各種語言他通達,連鳥在叫、在說話,他也通達。種種眾生的語言、聲音他都通達,是什麼樣鳥在說什麼話,螞蟻與螞蟻相碰頭在說什麼話,包括這樣,他都能夠了解;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都通達了,所以悉能了解。這就是修行不可思議啊!通達一切眾生語言、音聲,一切都通達了,所以「名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。就是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;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,叫做「陀羅尼」,包括音聲,一切「圓滿具足無礙」,這就是功德之一。

經文:「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、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。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、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」;皆數字顯示八百千萬億者,謂八百個一千萬。

  「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,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」,這些全都都是叫做數字。「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」,這是他對國王這樣說。這些東西,《法華經》當中所說的「八百萬億那由他」,意思就是數量很多很多。《法華經》當中的道理,很多量,無數。多少量啊?「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」。這些所有所有的道理,數多少啊?這些都是表示數字。「皆數字顯示八百千萬億者,謂八百個一千萬」;這些數字,顯示出了八百千萬億,這八百個一千萬,千萬就是表示數字很多,這沒有其它的意思,都是表示數字很多,無量的意思。「甄迦羅,為佛典第十六轉之大數」;佛典之中,表示量之多,十六轉大數,這表很多,這些都是數字。

頻婆羅,此本行經:數為十兆。
阿閦婆,為第二十轉大數。
西土大數有五十二種。

  「頻婆羅,此本行經:數為十兆」,《本行經》裡面說:「數字為十兆」。「阿閦婆為第二十轉大數」,那就是第二十轉的大數。「西土大數有五十二種」;這就是西土的數字,表示出他們的數字。我們說一萬,他們說十千。若十千、百千,這都是各人表達數字的不同。

經文解釋:
「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」;即復供養淨明德佛。

  所以再說,「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」。過去已經供養了,我已經通達很多眾生語言陀羅尼,數量前面剛剛說過了,很多很多的數量說不完。「大王啊,我現在要再回來,回來我要再供佛,因為佛還在,日月淨明德佛還在,我還要再去供養。」這就是表示跨過世,前世盡形壽供養,這世也要再盡形壽供養。這就是表示菩薩、諸佛經過修行的過程,就是要盡形壽、獻身命付出,付出無所求,還不夠,還要繼續付出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若能夠了解這樣的道理,其實很簡單。所以請大家要用長久心,證得我們的慧命,那就要從「忍」字開始,要用長時間,不嫌、不畏懼辛苦。你看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去了再來,沒有間斷,也沒有停歇,他馬上再來,馬上又表示還要再付出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六 7月 11, 2020 11:28 am

2020年7月9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十九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:日月淨明德佛,今故現在。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。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修忍行即安樂,能修不生滅法,住希有安樂心,安忍不退轉心,證得慧命菩提。」

(1)「修行就是要把握時間,也得要堪忍」:日日就要大家用心,分分秒秒我自己也用心。人生、時間,時間、人生是不可分離,修行就是要把握時間。不只是把握時間,也得要堪忍;不堪忍耐,動不動,「辛苦啊!」外面忙碌,或者是內心不舒服。時間從這樣忙碌,或者是有病痛了,就這樣停下來,或者是懈怠了,時間就是這樣過。

(2)「把握時間,慧命增長」:我們若能知道,時間好好把握精進;你多精進一分,時間那分鐘是屬於我們的。我們把握時間,對自己的全生命的利益,不只是生命同樣過一天,最重要的就是慧命增長。「慧命」是修行者要最重視。生命是隨著自然法則,慧命就要靠自己的修行。

(3)「精進修行,增長慧命,充實人生」:自己若不修行,慧命就會隨著分秒消失,生命自然隨著時間帶走了;慧命,我們若是肯精進,會隨著時間增長。時間雖然是消退了,但是有用功的人,就是時間增長我們的慧命。除了吸收過去的知識,又是讓我們現在增加知識人間事。又能夠去體會到佛所說的道理。很紮實過了一天,能夠為未來的一天,讓我們很充實的人生。

(4)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轉識成智」:過去,我們聽多少呢?過去聽的,若累積來今天的常識;今天聽的,我們轉識成智,讓我們更再成熟在明天。今天遇到的事情,說不定我們過去不曾遇到;今天聽到、了解了,那就是明天,若有人提起這件事情,我會說:「我昨天才知道有這件事情、有這個道理。」這樣,我能夠今天接的事情,明天能夠與人分享。

(5)「多一分見識,就多增加一分智慧,通達世間事,就是智慧」:知識,昨天聽來,今天能夠說,明天人能夠傳,這息息相傳,這樣就是時間讓我們生命有價值。所以我們要不怕辛苦,把握時間,每一件事情來到我們的面前,都是讓我們學、讓我們知道、讓我們理解,讓我們能夠了解、通達世間事,這就是智慧。

(6)「想要了解世間事,要經得起忍耐」:開始將所有的常識,集起來的「精」,這就是我們的智慧。智慧就是要集一切世間,一切的事情我們都要堪忍,因為你沒有經過這些事情,你無法增長你的智慧。你想要了解世間事,你要經得起忍耐。

(7)「修行,六度萬行」:我們修行,一定六法,六種的法,六種的法是指「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。我們先布施,面對著芸芸眾生有苦難,不忍眾生受苦難,我們要喜捨付出,這叫做布施。布施的好處呢?就是見人生的苦法。

(8)「四聖諦,苦集滅道。先談『苦』法。佛陀見苦而修行」:佛陀告訴我們的就是苦啊!大家會覺得:不想談苦。我倒是一直要與大家談苦法,因為我面對的、看的很多。那個苦啊,就會去想到佛陀要講佛法的第一句話,「那就是苦啊!」,佛陀見苦而修行,修行覺悟,悟道之後,第一次的說法也是講苦。苦,就是世間的開端。我們人人,真的也是覺得人生無常、苦空,想要去求一個生命的真實價值,所以去修行。

(9)「道理在人群中」:相信我們人人,雖然各人環境不同,結果來修行,應該就是有那個同一種的方向,要去追求人生的真理。所以我們入佛門來,在叢林中共同生活,最重要的就是道理。但是道理沒有離開生活,生活沒有離開人群,人群中,這就是法。因為人生,沒有人,沒這個人生,哪還需要談法呢?有人生,人生在人間,我們每一個,人間就是經過了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這四項的苦,任何一個人逃脫不了。

(10)「叢林道場,互相照顧病僧,,叢林之美」:每天看到,老了、病痛了,很勇敢,還有辦法可走;拿兩支拐杖,這樣也是一步一步向前走。看到背影,由不得一句慨嘆,「啊,真正是老了」。看到他自己走路的背影,或者看到旁邊有人陪著、牽著,也覺得也很可貴。過去,不是自己的親人,但是共同居住在叢林的裡面,老來了,作伴、照顧的都是同修者。不是自己的血緣,卻是能夠這麼的溫馨,那樣的輕柔,這樣將他牽著、扶著,向前走。我若是走在後面,我就由不得不讚歎,這就是叢林的美。

(11)「人生自然法則,三理四相,人總有生老病死苦,清淨的道侶,相互照護」:幾十年後總是會老,老來有伴,這叫做清淨伴,清淨的伴、道侶。同樣一起來修行的伴,年紀大了,照顧他,有病還是照顧。聽到同寢室的人,有人生病了,我若是在問:「最近如何?他的生活起居你們如何照顧?」也就聽,「某某人在照顧。」「幾個人照顧?」「一個寢室,三個人互動。」後來,就會有更…更加發心,他就說:「晚上起來那麼多次,就是我來就好。」這樣,真的是很完整疼惜的照顧,有專人、有多人,有幾個人這樣在關心,這實在是很不容易。

(12)「修行是修心,除習氣,修養心量開大,不亂發脾氣」:修行,有的人會覺得:修行是不是苦呢?修行,就像這樣的環境,是讓人覺得心很安定。但是修行也是在人間、在人群中,若大家能夠知道,修行是修心,要從心。「心要如何修?」「哦,感恩,有伴。」這些伴,各人有各人的習性。「很好的人,他的習性很好,我們要跟著他修。」就像這樣,這種在人群中,能夠常常沒有在發脾氣,沒有脾氣。而不是沒有脾氣,是有修養,心量開大,這值得我們來向他學。

(13)「修行,學習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』,讓人看到喜敬」:有的人習氣未改,還是看人,「這個我不順眼,那個我也無法包容;他做的事情,我不接受。」這樣都是別人的不對,就是因為,「我不接受、我不順眼,我無法這樣的包容。」這樣自己是很辛苦。一個人的心放著很多人,是我們不滿意的人,你們想:是不是很辛苦呢?當然,我們人若讓人放在心裡難過,也是不成功。我們要做一個,讓每個人的心就是很歡喜、很敬重,讓人看到喜敬,這樣是修行成功了。

(14)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就是這樣修過來」:所以他的名才能夠叫做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。他過去是這樣,現在在成佛的邊緣裡;藥王菩薩,讓人看到很舒服,讓人看到就是心有病,心病也會好。尤其是藥王菩薩,又另外一部經來描述他,有疾病的人看到他,疾病就好了;有眼睛看不見的人,來到他的身邊,藥王菩薩一膚慰,連眼睛都會亮起來。

(15)「不斷修行,累積德行,修德圓滿」:這是另外一本經的描述。表示這個人,過去生的過去生,不斷不斷修行,累積到他那個德行圓滿的時,在人的心目中,一看到就是喜敬,歡喜、敬重。這也就是我們自己要修,我們不要在人的內心看到不滿意,我們修行是在我們自己。但是看大家,我們都不滿意,這辛苦也在自己。

(16)「修德,德就是能夠讓我們尊敬,德,內心沒有不滿意的人」:彼此之間要互相成就,我們不要做讓人有不滿意,放在人的心中,這樣他辛苦,我們讓人不滿意的人,就是表示我們的人格還沒完成,所以兩方面都有損。

(17)「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」:我們若在道場裡面,常常提高警覺,師父這樣說,我要修我自己。別人的對錯與我們沒有關係,我們若是心中有愛、有德行,就用我們去勸解他;而若沒辦法,他的錯誤與我們沒有關係,就不用心在那個地方千千結。這樣豈不是修行的一環呢?這叫做修行。我們也不要讓人心刺到,而我們的心,就如這句靜思語「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」,讓自己這麼辛苦。

(18)「修忍行即安樂」:別人的錯是他的事情,沒有修行是他的事情,為何要拿來自己的心刺呢?為何要拿來給自己不平衡呢?所以要好好用心,時時「修忍行即安樂」。我們尤其是看到別人的錯,哪有什麼好忍?

(19)「能修不生滅法,心常常抱著歡喜,內心永遠就是善」:總是我們要修我們自己,不論有道理,沒有道理,不生不滅。人還是原在他是人,我們原在是我們,哪有什麼是善惡法呢?沒有什麼生滅法。沒什麼善在哪裡生,也沒有什麼惡在哪裡滅,你心若沒有掛礙就沒有惡。你的心常常抱著歡喜,內心永遠就是善。

(20)「善惡法在我們生活中,本來就是『不生不滅』」:本來我們也不需要「生」一顆多麼歡喜的心,也不需要起一念不歡喜的念頭、惡念。「善、惡」本來就不必在我們的身上「生」,不需要。別人的對錯,他自己會去消除;是對的,大家讚歎他,錯的,他自己會感覺,他會改過。我們若有辦法,勸解他一下;我們沒辦法,別人教他一下,我們祝福。這樣,我們就不會在人群中有起偏護的愛,也就不會在人群中起了那分無緣的排斥。

(21)「若懂得修行,在人群中,不會生出『生滅法』」:我們看我們的修行,能修,我們若懂得修行,就不會在人群中生出了生滅法。我們不生歡喜,也不生惡念。世間有什麼是特別的呢?沒有。東西、所看到的,有就好了;而沒有,沒有我們也求不到,也不可太強求,強求也辛苦。

(22)「簡單的人生活,就沒有什麼樣的生滅,沒有煩惱」:一個人的生活很簡單,簡單的人生活,就沒有什麼樣的生滅、,就沒有這些煩惱了說淺一點的就是這樣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用得到的就是這樣。

(23)「真諦、假諦」:若是說深一點的解釋,從真諦、假諦,從有到無,從心念、意識,「根、塵、意」,第七識思想、第八識的接納,第九識乾淨、淨化的本性,這又是要再將法全都要搬出來說。而我們若簡單,生活中來說生滅法,就是這樣。

(24)「先學會做人,先學會修行,不生滅法」:不生『生滅法』。若懂得這樣,我們日常過日子會很平安、很和樂。人與人之間,要從懂得做人開始,能「修忍行即安樂」,懂得知道要如何修忍行,忍辱行。這個人是最安樂的人,因為他「能修不生滅法」,他懂得修,要如何人間離不開生滅,離不開生死,事物離不開有與無。我們人生愈簡單,就是愈清楚,愈是乾淨。

(25)「住希有安樂心,心不貪求」:我們的心,就是住在「不貪求」,我們都沒有什麼樣的希求。現在我們在座有幾位的心能「住安樂」中呢?世間人,心要住在安樂是很不容易,除非你就沒有貪求,沒有計較,除非你的包容心很大。而要如何包容?就是你有智慧懂得善解。懂得善解的人就是要知足,不知足的人,無法得以善解。

(26)「知足,感恩,善解,包容,心住安樂,修行方向」:善解、知足,要懂得包容,心要開闊。時時學感恩心。這四項若能夠常常放在我們的心,最後就是「心包太虛」,就是一切的包容,就是在你的善解中;你的善解就是因為知足,才有辦法善解。大家要很用心,這才有辦法「心」住在安樂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向。

(27)「安忍不退轉心。安住在忍,忍無忍,才是真忍」:「我就與人沒有計較,我要再忍什麼?」所以我們心常常安住,平安,所以「安忍不退轉心」,我們的心定在那個地方,我們沒有其他的環境來誘惑我們。要不然大家共同在研究到完成一件事情,就在那裡「爭你的、爭我的」,這個專利出來是屬於誰的?這就是世間凡夫啊!凡夫!所以大家所要一個目標,到了那個目標有了,就開始會有什麼心呢?有計較心。若是計較心,就忍不住。

(28)「修同一念心,愛心會合,互相感恩。付出無所求,心就安住,能安忍」:我們要學會懂得如何從頭至尾同一念心,為人群好,所以共同的愛心會合,來為一項事情去完成它,最後一念心,那就是感恩你、感恩他,大家共同愛的志念會合起來,完成了這個任務。完成後,只有一念感恩心,這互相感恩。若這樣就心安了,就不會去計較,這好事我一分,我也應該要有所得,有所得那就是讓我們一分的拖累。「付出無所求」,就沒有拖累,心安住了,這樣叫做「安忍」。

(29)「安忍不退轉心,證得慧命菩提」:安住,我們心就不退轉,就是「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」,這個安住心不退轉。若能夠這樣,「證得慧命菩提」,保證應該能夠安忍,就是付出無所求。這念心,就是已經證明這個人是有智慧的,這個人的智慧的生命很有價值。價值是他覺,已經菩提就是「覺」,有覺悟的人生叫做覺有情人;覺有情者那就是叫做菩薩。

(30)「付出無所求,住稀有心,安住不退轉」:要記得「能修不生滅法」。世間的事情,起起滅滅,不必計較。住稀有心,我們就這樣安心。這不是凡夫有辦法做得到,我們就要學,學得人做不到,我們做得到,我們這念心就是安住下來。歡喜別人的成功,歡喜我們付出,對方受到幫助,這樣我們歡喜,常常歡喜,這叫做安樂心,這叫做稀有心。所以我們安住不退轉,這樣就能夠「證得慧命菩提」。這很簡單,一念心,這叫做佛法。

(31)「佛法就是在生活中,行在菩薩道」:在生活中的佛法,我們已經走在大覺道了,路鋪平了,道開大條了,門也正立了。真期待大家走過了平坦的路,廣闊的道,我們入這條正確的法門,正確宗旨的法門來,好好地接受道理。我們不斷入人間路去,人與人之間,心鋪一條平坦的道路,沒有過不去的路,每條路都過得去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勤行大精進,捨所愛之身,供養於世尊,為求無上慧。】

(1)「勤行大精進,捨所愛之身」:我們要勤行、精進,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秒離開道念,道心,我們步步要精進,所以要「勤行大精進」。道心不可捨,所以「捨所愛之身」,身外物可以捨,我們的心,不可忘失掉。

(2)「供養,身外一切都可以供養」:我們的付出等等都可以捨,捨所有的一切。但是,你捨一分的身外,就得來了一分的內心的成就。所以「捨所愛之身」,身外物都捨了。所以還是連自己的身也願意捨,不是出錢請人做,是我們自己親身做。這種捨身命。

(3)「供養於世尊,心心念念,依教奉行」:將佛陀所教法用在人群中,這是至高無上的供養;我們親身力行去付出,這是至高無上的供養。

(4)「為求無上慧」:這就是智慧,我們親近佛法,取得佛法用在人間,付出無所求,增加我們的慧命,這就是依教奉行。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,你若只是聽法,不懂得入人群,沒有看到這個人間種種的生態,你如何有這樣的知識呢!沒有這樣的知識,你要如何轉過來智慧呢!所以,先有知、認識,才有辦法智慧,轉成智慧;前面的知識你都沒有,要如何用什麼東西去轉智慧呢?還是人間要有經歷。

4、釋譯經文:【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:日月淨明德佛,今故現在】:菩薩累生世常修苦行,先世已滅,而今復生,淨明德如來壽高故,猶現在世。

(1)「說是偈已,而白父言」: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再向父親說:「日月淨明德佛,今故現在。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,「說是偈已」,那段的偈文雖然很短,但是一再向大家聲明過,不是那麼短的文,是簡單再敘說,

(2)「菩薩累生世常修苦行」:「宿王華菩薩」請佛再簡單說「藥王菩薩苦修」,所以佛陀再敘述「藥王菩薩是過去生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那生中的過去他供養日月淨明德佛,他供養一切身外物還不夠,連他的身體也是燃香供養。

(3)「先世已滅,而今復生」:他完成了,結束那一生;又再生,再生,這就是「日月淨明德佛」是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的父親。他供佛之後,已經捨身再來向日月淨明德佛之時,所以,「今故現在」。菩薩在累生累世修苦行。所以「先世已滅」,已經供佛了,已滅了。「而今復生」,很快滅了過去,現在再復生。那次捨身命,現在很快再復生。

(4)「淨明德如來壽高故,猶現在世」:那位菩薩已經結束了一生,那生結束之後,很快再來轉生再修行,同樣是這尊佛還在。日月淨明德佛、如來壽高,他的壽命很長。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的過去生結束,供養結束,再來生的現在還是「日月淨明德佛」還在世的時候,他又再回來了,在「日月淨明德佛」這個時代,再來作供養。

5、【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】:陀羅尼:總持,謂能解一切眾生,種種語言音聲悉能解了。名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謂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,圓滿具足無礙。

(1)「我先供養佛已,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:這就是表示,過去生供養之後,再來生,所以「我先供養佛已」。過去生是這樣供養了,我再來生的現在,我已經再修行,現在已經了解了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

(2)「陀羅尼,就是總持,能解一切眾生種種語言音聲,悉能解了」:我們現在常常若在說話,要經過了翻譯,現在每天早上在連線,全球慈濟人在這個時間,雖有時差,沒有秒差。他們現在要聽我說話,同樣他們還要有人翻譯,這語言不通,要經過翻譯,各種不同語言就要經過翻譯,所以,想要知道語言種類的通達沒有多少。

(3)「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:這位菩薩再來生這個時候,已經通達了。「陀羅尼」就是叫做「總持」。所有的語言種類他都了解。所以「總持」,就是能解一切眾生種種語言、音聲,全都了解,不是僅僅人的種類、語言他通達,連鳥在叫、在說話,他也通達。種種眾生的語言、聲音他都通達,是什麼樣鳥在說什麼話,螞蟻與螞蟻相碰頭在說什麼話,包括這樣,他都能夠了解,這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都通達了,所以悉能了解。這就是修行不可思議啊!

(4)「通達一切眾生語言、音聲,一切通達,名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」: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,叫做「陀羅尼」,包括音聲,一切「圓滿具足無礙」。這就是功德之一。

6、【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、甄迦羅、頻婆羅、阿閦婆等偈】:皆數字顯示八百千萬億者,謂八百個一千萬。

(1)「這都表示數字很多,無量之意。沒有其他的意思」:《法華經》當中所說的「八百萬億那由他」,意思就是數量很多。《法華經》當中的道理,很多量,無數。這些所有所有的道理,這些都是表示數字。顯示出了八百千萬億,這八百多的萬,千萬就是表示數字很多,這沒有其他的意思,都是表示數字很多,無量的意思。

7、『【那由他】,即中土之無量。【甄迦羅】,為佛典第十六轉之大數。【頻婆羅】,此本行經:數為十兆。【阿閦婆】,為第二十轉大數。西土大數有五十二種。』

(1)「佛典之中,表示量之多」:這些都是指很多數字。這都是各人表達數字不同。

8、【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】:即復供養淨明德佛。

(1)「大王!我今當還供養此佛。盡形壽、獻身命的付出無所求,是生生世世」:過去已經供養了,我已經通達很多眾生語言陀羅尼,數量有前面,剛剛說過了,很多很多的數量說不完。「大王啊,我現在要再回來,回來我要再供佛,因為『日月淨明德佛』還在,我還要再去供養。」這就是表示跨過世,前世盡形壽供養,這世也要再盡形壽供養。這就是表示菩薩、諸佛經過修行的過程,就是要盡形壽、獻身命付出,付出無所求,還不夠,還要繼續付出,同樣的道理。

9、「用長久心,證得慧命,要從「忍」字開始。菩薩行,除了六度,還要四修:無餘修、長時修、無間修、尊重修」:若能夠了解這樣道理,其實是很簡單。請大家要用長久心,證得我們的慧命,就是要從「忍」字開始,要用長時間,不畏懼辛苦。你看,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去了再來,不間斷,也沒有停歇,他馬上再來,馬上又表示還要付出,同樣道理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0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