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897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7月 13, 2020 8:3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897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7月 13, 2020 10:28 am

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靜寂清澄,心地淨明,無生滅相,無得失想。
⊙「我雖說涅槃,是亦非真滅。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我雖說涅槃:華言滅度。謂諸眾生,厭生死苦,修習梵行,斷諸煩惱,證大涅槃。
⊙是亦非真滅:滅,即涅槃。滅是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種惑;度是度分段、變易兩種生死。
⊙性自真常,體自寂滅,則為真滅,法雖本寂,若不修道,無由契會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靜寂清澄
心地淨明
無生滅相
無得失想

心境寂靜清澄,這是本來就是這樣。人人的心地都是淨而明,很清、很淨,一片的淨土。卻是我們都是後天在此環境中,這樣去自我惹來了,很多煩惱來污染我們。人我是非,心態造成了環境,我們去惹來於我們的心裡,所以讓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的志,常常受到外面的境界所搖動。

所以,「守之不動」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!儘管我們讀經,誦、背,我們都很熟,甚至將它來作文章,一大篇的論文,這幾句很美的文句,能夠作出一篇一篇,很美的文章。卻是無論誦經、作文等等,都很熟,卻是無法盡到那分「守志奉道」,我們自己的內心守不住,時時心念都是心猿意馬,還是到外面招惹了,很多的煩惱來我們的心地。所以我們修行說不容易,就是不容易於此。

我們若能心地淨明,我們若很清,不要到外面,念頭到外面去招惹很多的雜念,搖動我們的心,若沒有如此,我們就是真正名副其實,「靜寂清澄,心地淨明」。

「靜寂清澄」的後面,不要忘了「志玄虛漠」。「志玄虛漠」又有一句是什麼?「守之不動」。我們若在起心動念,念頭開始在搖擺之時,就趕緊: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」,再接下去呢?「億百千劫」。這四句一偈,是我們的靜思法脈,最主要的脈動。

記住,希望我們人人,保持我們的心地淨明,「無生滅相」。其實,我們清淨的心地,都沒有什麼可生滅的形相。如來清淨的本性,既然如來清淨的本性,都已經寂靜了,寂靜,哪有什麼樣的生滅相呢?哪有什麼那麼多的雜念,念頭光是在我們的心裡,起起滅滅生煩惱,讓我們的心定不下來呢?這全是妄想煩惱。

妄想煩惱從何而來?得失之心。這種得失之心,就是思想,又怕得,又怕失。我們若有這個得失妄想之心,心絕對是定不下來,所以我們必定要一直到,了解「無生滅相」,自然就「無得失想」。

再回過頭來,要能得到「無得失想」,心的念頭能夠定住,必定要「無生滅相」,破除生滅之相,我們才能回歸到,我們的心地淨明。心地淨明的境界長什麼樣?那就是「靜寂清澄」,回歸到我們的源頭來。

用這樣的方法,不知大家能否了解?其實,修行要能真正了解,實在是有一點困難。即使在佛世時代,他最親的人,隨他出家的王族,也是有起起落落的無明。

他的表弟,那就是姑母的兒子,叫做窒師,他也是隨佛出家了,不過還是習氣未斷。他認為:「我是從王族來的,我是佛的姑母的兒子,我在僧團中應該是在人之上,所以任何事情,應該你們都要尊重我。」那種自大、驕傲等等的慢心。

有時候,如果在說話時,與僧團的上座長老,他在上座長老中,他也不讓人。開始若要說話,他要先說,還要給他很多時間,聽他講話,已經讓僧團之中起煩惱了。若是長老輩想要更正他一下,他就發脾氣,就瞋怒了,開始就說:「我是佛的表弟,姑母的兒子。」就炫耀他的身分。所以僧團中已經忍無可忍,就去向佛陀說。

佛陀就將窒師叫來,佛陀就說:既然你已經隨我修行,你更要在僧團中與人和睦,應該在僧團中,要對所有長老要尊敬,如此,才是佛的姑母的兒子。

應該是一個人格,人格不是名稱,人格是來自於內心的修行。你要讓人敬重你,就要從你的內心要清淨,要永遠用長久的時間,恆修善,莫生瞋,要常常生起善念,念頭連連接接要起善念,對人有恭敬心,時時降伏你的瞋心,這種瞋心、妄想、驕傲等等,這就失去善的念。所以,窒師,你應該要斷,斷瞋、斷驕慢。

甚至,要很勤去練習,「習行諸善,修梵行」,要好好練習,這個念頭要養成,見到人就要隨順,要用寬心,要用善心,待人處事等等。這必定要從修梵行開始。

梵行,就是稱為清淨行,要清淨。心如何能去除污染之心,行為要調伏得善又順,這叫做梵行。

修行,有時候會覺得不是很容易。哪怕是在佛的身邊,長久的時間,這念心要能降伏得,不會從外面惹來,讓我們的心,名譽、得失,這個心要降伏下來,不容易!

卻是會想,既然要來修行了,為什麼個人不將煩惱,自己收攝起來?「發心如初」,不就是「成佛有餘」嗎?這個「靜寂清澄」的境界,在「心地淨明」,我們的心地,原來都是很淨、很明,沒有什麼生滅相,何必去計較呢?無得失!

大家如果平時,自己自我調攝,規矩就是如此,威儀就是如此,僧團的生活就是如此。若如此,不就是常常這片心地道場,都是很整齊、很清淨嗎?所以,修行說來也很容易,卻也是很困難,只在一念心。

所以,前面經文中,「亦不聞正法」。這種驕慢等等的,無明煩惱這些人,哪怕是在正法中,在僧團中,在佛住世之中,這種法沒有入他的心。法若入心,自然就自度,佛度、自度,自然我們的心就調伏得很好。

所以佛陀說:「我雖說涅槃,是亦非真滅。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

我雖說涅槃
是亦非真滅
諸法從本來
常自寂滅相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不就是說過,外面的境界、內在的心理,應該本來就是清淨,本來就是寂滅,這個「相」本來就無生無滅。這是我們眾生起心動念,造了外面的境界,惹來了人與人之間,那種錯綜複雜的情緒。所以本來都沒有什麼,不過,庸人自擾,本來「常自寂滅相」。

看,佛陀說「我雖說涅槃」。涅槃,是印度話,涅槃就是叫做滅度。滅度,那就是眾生的生,「厭生死苦」。

我雖說涅槃:
華言滅度
謂諸眾生
厭生死苦
修習梵行
斷諸煩惱
證大涅槃

我們若知道生死是苦,要知道六道輪迴,若是凡夫由不得自己,就是於六道輪迴中,這種六道輪迴的生死,我們修行,我們知道了,所以我們就要「厭」,厭生死,不要再迷戀於生死中。要修習,要修行,修梵行。

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清清楚楚,造什麼樣因、結什麼樣的緣,我們過去的要趕緊去除,因、緣,趕緊做一番了斷。我們現在這輩子開始,重新開始下好因、結好的緣。所以要「滅」,要度我們自己,滅掉煩惱度自己,這就是要修梵行。心要常常保持很清淨,人我是非,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,是非分清楚。別人要來惹我們煩惱,我們不去接受。我們此時,今生此世的此時,就已經「斷諸煩惱」。

這我們若能夠清楚,把握住這一念心,清淨善心,就是梵行,「守之不動」。「發心如初」這一念心——我要修行,我要堅定,我不怕辛苦,我不怕人來磨我;這念心很清淨。而且我們的心,有這種開闊的空間,不去接受外面的煩惱,來塞住我們的心裡,若能如此,現在修行就是滅度——滅掉了種種的煩惱,度了我們自己的心。

所以,佛陀「我雖說涅槃」,我雖然這樣說涅槃法。大家以為是最後的一天,就叫做涅槃,其實不是;這是我們每一天生滅中,我們要好好靜寂、寂滅下來。寂滅,心要寂,滅煩惱。所以這個「滅」稱為「涅槃」。

是亦非真滅:
滅即涅槃
滅是
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
三種惑
度是分段、變易
兩種生死

「滅」是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這三種惑。「惑」,就是不明白道理。你不了解道理,儘管讓你一直在背、誦,朗朗上口,能說一大篇的道理,卻是真正的道理,我們還是迷於道理中,自己的內心無明常常生起,這也就是「惑」,這種「惑」於「見思」。更比「見思」,看到、思想的惑以外,更深的叫做「塵沙(惑)」,塵沙就微細,很多、很多煩惱。

煩惱就是歸納於無明,這是根本的無明,所以我們要度,度「分段生死」。「分段生死」與「變易生死」,在過去也已經向大家分析。隨著未盡之業,還有「分段生死」——前世、今世、來世,一段一段的生死。那麼「變易生死」是在思想中、心念中,還是這樣在變易,沒有「守之不動」,這一念還未到達。

所以,要能夠「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,那要到菩薩,而且是等覺菩薩的境界,才有辦法。但是,不是達不到,只要我們可以把這個心,日常的煩惱看得開,自然心念清淨。

剛才說,滅除了種種的煩惱,度了我們的清淨之心。所以人人性,「性自真常」。

性自真常
體自寂滅
則為真滅
法雖本寂
若不修道
無由契會

我們的性本來、本來,就是真而常,如來本性、真如本性,本來就是這麼清淨。「體自寂滅」,我們的本性之體,你如果要說本性是長什麼樣?本性就是寂滅,就是「真滅」。這個「寂滅」的意思,就是完全真正清淨,滅除了所有的煩惱。

先滅除了人我是非,種種的煩惱。我們凡夫開始修行,要先把這些是非相,我們要清楚,我們要,不對的要滅除。所以「體自寂滅」,我們自己的心性本體,就是這麼真,沒有污染,就是那麼規矩、寂滅、清淨,這叫做「真滅」。很守規矩,要盡人事、守規矩,這就是在修行的過程。你若有盡人事、守規矩,這就表示你的內心,是守法、守真。

所以說,「法雖本寂,若不修道,無由契會」。你若不好好修道,怎能契會道理呢?

各位,學佛,我們必定於日常生活中,我們在我們的環境中,自己要約束自己,約束得很好。群眾,人人個體約束,那就是一個整體之美,這才稱為道場,這才叫做「靜寂清澄」。這種很美的道場,這麼美的道場是在本地——心地風光。

心地的風光就是明淨,我們人人,心地的風光,本來是明淨的,無生滅相,就不必常常有煩惱。什麼人怎麼樣。事情要這樣做,我就是偏要如此,這樣不和群、不合眾,若如此,外面的境界怎麼會美呢?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我們的心要自我調伏。

佛陀,雖然是說涅槃,卻非真滅。不是到最後(入滅)那一天,是我們在平時的時間,我們要不斷滅除煩惱。「諸法從本來」,本來就是寂滅。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心清淨,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心「常自寂滅相」,我們的心,要自己清淨、寂滅,滅諸煩惱。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我們要好好管好我們的心,約束好我們念念的念頭,一定要記得,我們是修行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13《靜思妙蓮華》煩惱寂滅心地淨明(第374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