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三 7月 15, 2020 10:10 pm

2020071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藥王宿昔苦行,菩薩既知藥性,
遍治眾生疾病;凡有利益之處,
難行者唯能捨,我見思無明惑。

  用心聽,聽人生。我們要用心。藥王菩薩是宿昔苦行,生生世世,過去過去、無央數世都在修苦行,不怕辛苦,入世去為眾生付出,對自己修行,捨一切來供佛。這種外行、內修,是很了不起的一位苦行者,卻是精進,而且用心在法中,智慧超然,所以他能夠捨棄一切,遍知了佛所教法。世間什麼樣的不調和,有病了,菩薩他都能夠了解、知道;知道對治的方法,所以,對治的方法就像藥性一樣。這件事情出毛病,那項東西也不調和,而人身心有病了,這種不調和、病態都需要有法對治。就像人,人有病就要有藥對治,而藥要用在人的身上,要知道它的藥性。

  所以,「菩薩既知藥性」,他就是能夠應病投藥,所以「遍治眾生疾病」,眾生有什麼樣的病,身心不調和,菩薩就應病下藥,治療病對症下藥。「凡有利益之處」,凡是能利益眾生,只要眾生有所需求,菩薩只要眾生有利益,他就很甘願。哪怕難行,再難行他都願意,願意捨。而到底要捨什麼呢?一切。只要對眾生有利益,他都願意去付出,這是身外的付出。那對自己呢?要捨。對自己要捨棄了我見、我思、我的無明惑。很多的「我」;我的見解、我的思考,「啊!我的心,重重、重重解不開、想不通,很多的無明惑在我的心中,我應該也要捨。」但是,這就是最難行。

  各位,我們修行,說修行有什麼困難呢?沒有困難!但是,困難的就是我見,只是一直執著在我見,我自己本身的習氣。我們人人豈不都有呢?人人都有自己的習氣。習氣表達在我們的身行中,各人各人生活的那個生態,生活的形態。儘管說在同一個道場修行,但是各人生活、待人接觸一切的事,態度都不同。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不同的聲色、態度對人。修行是否有一很固定的規則、儀軌呢?儘管用心要適合儀軌,但是態度、聲色就是無法很適合,這就還是凡夫。凡夫還有自己的習氣動作,習氣動作就是我們難捨我見,尤其是我見。「你覺得這樣做對。」「我覺得不對。你方向、姿勢不對了。」他自己覺得:「我這樣就很順手。」但是有的人就說:「這樣不是教的方法啦。」

  所以各執一端,一個執著於:「我這樣很順手。」一個執著:「教的就不是這樣教。」到底教的是方法呢?或者是自己做的人是方法呢?做得順都是方法。但是我們做得順是方法,為何不照教的這樣來做呢?人家他這樣做就能順,而我們為何就去執著要照這樣呢?所以,同樣的事情,各人各執一端,這就是我見,「我的見解是這樣,是經過了我的思惟。」思惟,常常說過了,六識、六根、六塵。六根、塵之中,前的五根、五塵,那是對境、對識;我眼睛看到,是用眼睛,而眼睛面對著這個畫面中,眼睛朝向在那裡。為什麼我會認識那個畫面上一字一句,那就是當中的意識。

  所以眼根對塵,識、意識分析。一個是四方形的畫面,那個畫面上浮現出這些字來,這些字我看到了,所以我依照這些字來讀誦。而這些字就有我的見解,因為我要寫,寫了在這個地方,我看得到,你們看得到。你們的眼根接觸到你們面前的這個境界,我自己也接觸我面前的境界;我的境界、你們的境界,目前都一樣。每一個字,我看的、你們看的,一樣。這個字是經過我自己的見解,我的思考,我將它寫出來,現在大家看,都一樣。字,看的是一樣,卻是那個解說的方法,我自己寫的字不一定是你的見解,我看的見解不一定是你們的見解。同樣是這些字,我自己寫,我有自己的見解;你們看的人,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。所以眼根對著外面的塵境,這叫做塵。眼根對色塵,這是有顏色、有形態的東西,所以我們看到,各人的理解不同。

  我見就有我思,我看到、接觸到,我的第六識,那個「識」就將它認識出來。這字叫做「思」,而這個「思」,我認識,不過它是什麼意思?要經過第七識去分析這個字,「見思」。見思、無明惑,原來這就是我們人人想要用功,要將它去除,因為它們是障礙我們向道的障礙,障礙我們的法。就是因為我們的見解、因為我們思惟,在日常的生活,很多很多見解、思惟都收集在腦中,有如意的、不如意的,都是囤積在我們的心腦之中。這,聽到這裡、讀到這裡,我們心腦意識的分別,就有各人的境界,就混入了你們的境界,你們的心腦意識的境界。

  心腦意識的境界,我要如何解釋?我思惟、思想,很靜來思惟,什麼叫做真?如何來為善?如何才能夠圓滿?這個「思惟」。有的人,「我要如何才能夠爭、取、得?」這同一個字,同一種的名稱叫做「思」,思考。有的人是為了那個善念,很寧靜,追求真善美,這樣來思考。但是有的人,他思考的方式,「我要如何能夠得到我自己想擁有的,得到我所追求的欲。」等等等等,各人各人的習氣、各人各人的思考就不同。所以,「我見思無明惑」,這些東西,這幾個字,就是最障礙我們道行,這幾個字是最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,是最障礙我們。

  但是,我們的見思若調直;調直,就是我們要降伏我們的無明,我們調制、調伏,調伏了我們的無明。我們凡事想通了、了解了,不要再執著了,我們方向已經向著正道行去了。若這樣,「我見、我思,我知道我應該要如何遠離無明的惑念。我知、我見、我思,方向正確;我感恩、我知足,我懂得善解。」就像莫三比克,最近運去了一批幾萬套的《靜思語》,那個畫圖,用很淺顯方式去畫的圖。用「靜思語」配合漫畫的圖,這樣寄到非洲去了。莫三比克慈濟人接到了,這幾萬冊接到了。

  我們有一些要給我們的志工,也指定有一些要給學校的孩子。這些都能夠叫做童書,《靜思語》的繪本適合孩子看。而我們的志工也希望能夠懂得《靜思語》,所以志工很喜歡。我們送給志工,志工拿到了,他們拿到一部六本,那個《靜思語》他們很歡喜。在莫三比克,訊息回來了、畫面回來了。看到他們拿到《靜思語》,高高地捧著,很歡喜展示。「靜思語啊!這部《靜思語》就像一座的學校送給我,一座的學校送到我們家來,我們家有一座的學校。」他將《靜思語》當作是一座的學校。在那個地方,我看到那個畫面,看到他們說的話,我實在很感動。

  因為他們將《靜思語》字字句句,他們這樣說:「字字句句,指引了一條簡單行善的道路。」這是他們這樣說。引出了一條簡單的道路,而且近。在這個地方,那個繪本到達,它們好像一座學校,能夠讓他們通達到那個善的道路去。這讓人很感動,感動這些人重視法。他們說:「不識字,沒有讀書的人,他們要認真學。」有讀書的人,我們將它翻譯成葡萄牙文。他們看懂中葡語對照。他們就說:「我用葡萄牙的文字,我們看得懂;看懂,來學靜思語。」懂中文的,來教他們,就向他們學葡萄牙文。

  現在的龍醫師去到那個地方,她能夠很認真學葡萄牙文,而她向他們本土的人來學,但是她能夠用中文來教他們。所以我們為他們翻譯葡萄牙文,這樣她就能夠在那個地方教人家「靜思語」,同時那個葡萄牙文就由他們來教她。所以她寫一封信回來,說她很感恩,讓她在那個地方與大家學葡萄牙文;也已經十有七、八分懂了,十分之中她已經學會七、八分了。所以在那裡與人家一起學,用這個語言去通達,他們彼此相教化,這樣就能夠通達。而這個語文,文字的上面這樣說,他們就在文字中將這個道理說出去;說了這個道理,他們聽進去了,懂得學,學做人禮節、規矩,而且內心那個思想、方向。龍醫師能夠看病,同時也能夠教他們,用中文來教他們;教他們中文,她同時能夠學他們的葡萄牙文。

  所以這種互相教學,「我能夠有什麼樣的功能,我投入那個人群中去幫助他們;語言不通,我在這個人群中學會了語言。」這種互相;互相學、互相教,真的是「藥王宿世苦行,菩薩既知藥性」,就像我們龍醫師一樣,年紀輕輕的,她有這樣的因緣,先去英國讀書,在英國學醫,已經是主治醫師了,聽到師父的理想,要到非洲去翻轉非洲,她發心立願回來了。回來靜思精舍來了解,要如何去?之後,她發心,真的過去了,在那個地方。幾天前,在連線的時候(2020年7月12日,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圓緣),視訊的時候,我就問她:「那裡有一些醫生,妳有與他們互動嗎?」「有啊,開始……。」等等等等。也能夠在那個地方為他們教學,也能夠在那個地方為他們看病,這就是也學、也付出。

  所以,這就是在人間,人間懂得藥性、懂得看病,她就去那個環境,去發揮她這樣的良能。在那個地方,同樣還是能夠利益眾生,同樣在那個地方能夠修行。「難行者唯能捨」。要克服,要懂得克服;懂得克服內心……。在那裡的生活那麼地困難,那裡的環境那麼落後,環境很落後,她要如何去克服那裡的生活?要如何去克服那裡的語言規則?真的是,這很不容易!但是她做了,是不是能夠做到與那個地方,皆大歡喜呢?一切到達善而美呢?時間考驗,用時間來考驗。她在那裡就要除去我見、思惟,去除無明,在那個地方也是道場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、了解。來,我們來知道前面經文中如何說。前面這段文,來,

經文複習:「爾時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,悲感、懊惱、戀慕於佛,即以海此岸栴檀為、供養佛身,而以燒之。」

  大家該還記得,那時候,日月淨明德佛在後夜,取入涅槃的那個時候;日月淨明德佛已經就這樣滅度了。開始他就要處理這個後事,就是在那段時間,他雖然是菩薩,但是心懷悲感、懊惱、戀慕,這種悲感的心還是存在,佛與菩薩就是師徒的情。同樣,師父往生,所以滅度了。弟子在備辦後事,那種的心情我們應該能夠了解了,覺有情啊!而且不只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與日月淨明德佛有感情。其實他心也這樣想:佛滅度了,一切的眾生也失去了心靈的方向了,法是不是還有辦法繼續這樣引導過來嗎?這也是他為法憂慮的地方。這是昨天我們說過的大概。接下來的文再說,

經文:「火滅已後,收取舍利,作八萬四千寶瓶、以起八萬四千塔,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,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火滅已後,收取舍利,作八萬四千寶瓶」;火滅之後收取舍利。以諸寶為瓶存藏舍利,數達八萬四千。

  這就是火滅之後;他將他火化,火化之後,火也熄滅了,就開始要收了。火化之後,剩下來的骨頭稱為舍利,這火化之後的白骨就是舍利。所以「火滅之後,收取舍利」。「以諸寶為瓶存藏舍利」,將那個寶拿來做甕或者是罐子,他就用這樣來裝這個舍利。「數達八萬四千」;裝成幾支呢?八萬四千罐。八萬四千的罐子,他就一一將它們收藏進去。

經文解釋:
「以起八萬四千塔」;收取舍利,起塔莊嚴供養。每一寶瓶建立一塔。

  「以起八萬四千塔」;「收取舍利,起塔莊嚴供養。每一寶瓶建立一塔」。每一支罐子的舍利,收藏的舍利,他就為它建一個莊嚴的塔,將它供養起來。「塔」,就是表示顯德。要將…佛雖然滅度了,將佛的德行將它樹立起來,人人看到塔,就知道這是德高望重。佛已經入滅了,他雖入滅,但他的德,佛德猶高,還在顯在人間。

經文解釋:
「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」;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,以立之於寺前以表梵剎莊嚴。

*又剎者土田之義,以表梵剎,故名剎竿。立剎竿者,表示佛剎;令諸迷者知其所趣。

  所以,「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」。這個高,就表示樹立起來,高高在上。這個高高在上的東西是用什麼呢?它,長竿。這個長竿,就像竹竿一樣很高,將它樹立起來。「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火焰形」,用長長、高高將它樹立起來,立起來,在那個末端的最上面,它用金、銅或是種種很價值的東西,他將它造型,造得好像一顆寶珠。那個寶珠造型好像一個火焰一樣,一顆圓圓。我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的前面或是屋頂上面,較傳統的寺廟就有這樣,廟前或者是在屋頂就有這樣,一顆珠,而珠的造型好像有那個火焰一樣。這,就會用恭敬的心,高高的將它疊起來、造型起來;是用寶,用金、銅去將它打造為寶珠,火焰的形。在那個地方要讓大家看得到莊嚴,莊嚴在寺院的前面,這就是寶剎莊嚴。「以立之於寺前以表梵剎莊嚴」,在寺院的前面,這就是梵剎莊嚴,就是寺院。

  「又剎者土田之義」;「剎」,就表示在寺院土地的上面。「剎」的意思是土地,有田、有園,也就是土地的意思。這個土地上面建著寺廟,在寺廟的上面、前面,高高在上,這樣將它疊起來。「以表梵剎」;這就是表示梵剎,就是在清淨寺院的上面這樣樹立起來,這叫做「剎竿」。「立剎竿者,表示佛剎」,還是佛陀清淨的道場。在那個地方,「令諸迷者知其所趣」,要來接引這些凡夫迷茫的人,知道一個方向。

*高三世界者,三千世界也。小千覆初禪,中千覆二禪,大千覆三禪。云高者,至四禪天也。

  「高三世界者,三千世界也」,這是表示三千世界。「小千覆初禪,中千覆二禪,大千覆三禪」;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。小千,那就表示初禪天;中千,那就是二禪天;大千是三禪天。就是表示高,一階一階更高。所以看我們修行的德行,若具足了初禪,而進階二禪再三禪,這稱為「三千世界」。「云高者,至四禪天也」;所以至四禪,那就是無頂天。

經文解釋:
「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」;各有所表,如前委釋。

  「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」。上去到那個地方,那個寶剎,就是寺廟。「各有所表,如前委釋」;它有旛蓋,這個環境常常出現,寺廟有那個幢旛等等,也有這樣前面有一個圓圓的幢旛垂下來,各種各形的旛蓋。「懸眾寶鈴」,裡面就有玲瓏、寶鈴的聲音。這就是表示很多的解釋。總而言之,寺院莊嚴的裝飾就是要表示,佛陀在人間種種的德行,我們人人要恭敬、要尊重。所以下面再說,

經文:「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:我雖作是供養,心猶未足,我今當更供養舍利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」;建塔之後,又復作念。一切大眾,即佛所付之眾。

  喜見菩薩還覺得,他這樣後事再為他辦了之後,這樣的供養、付出,他覺得還不夠,再建寺廟……等等,又再作這樣的想法,自己還是要再想:還做不夠的。所以,「一切大眾,即佛所付之眾」,佛付託之眾,他要如何照顧。這就是他的心,還有還未做到的事情。

經文解釋:
「我雖作是供養,心猶未足,我今當更供養舍利」;未滿所願,意欲如是。

  「我雖作是供養,心猶未足,我今當更供養舍利」;所以,「未滿所願。意欲如是」。要怎麼辦?這我們要知道他還要再如何做,才能夠自己再想:我所做都辦了,我都滿足了。他所做他自己還未滿足,因為他的苦行,做好一項,覺得這樣還沒有,我還要再向前再精進。所以就是不停歇,分秒不空過,步步踏實,走過的路,他覺得前面還要再進步,所以他要再向前走。這就是我們常常說:「要精進喔!做得很好,很好了,但是還要精進。」同樣的道理。

  我們自己自愛,不是別人叫我們精進,是我們自己做到告一段落,做得不錯了,自己覺得還不滿足:我還要再做。這種步步精進,分秒不敢停歇下來,這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之所以叫做苦行、精進,不要讓自己有所停息,就是不斷精進。哪怕再辛苦,他都可以克制那個辛苦,他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,做出了他,他沒有做不到的事情,這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所以「喜見」。眾生所以喜見,是因他是那麼地勤快,這樣就是做得很圓滿。

大家要用心,凡事我們就要用心做,做得至善、至美,而且圓融。一項圓融了,還有前面,我們要再繼續。所以學無止境,要學的,雖然這項學得很好,還沒有喔!要學的還很多。所以修行,這樣滿足了沒?還沒有。我還未受到的法還很多,所以我要再精進。這心心念念、生生世世,就是這樣不斷前進向前,大家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7月 16, 2020 9:14 pm

2020年7月15日上午5:20] 農曆五月二十五日。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火滅已後,收取舍利,作八萬四千寶瓶、以起八萬四千塔,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,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。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:我雖作是供養,心猶未足,我今當更供養舍利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藥王宿昔苦行,菩薩既知藥性,遍治眾生疾病,凡有利益之處,難行者唯能捨,我見思無明惑。」

(1)「藥王宿昔苦行」:藥王菩薩是宿昔苦行,生生世世、過去過去,無央數世都是在修苦行。不怕辛苦入世去為眾生付出,對自己修行,捨一切來供佛,這種外行、內修是很了不起的一位苦行者,卻是精進。

(2)「菩薩既知藥性」:用心在法中智慧超然,所以他能夠捨棄一切,遍知佛所教法。世間,什麼樣的不調和,有病了,菩薩他都能夠了解、知道對治的方法。就像藥性一樣,這件事情出毛病,那件物品也不調和。身心有病,這種不調和、病態,需要有法對治。就像人有病就要有藥對治;藥要用在人的身上,要知道它的藥性,他就是能夠應病投藥。

(3)「遍治眾生疾病」:眾生有什麼樣的病,身心不調和,菩薩就應病下藥、治療病,對症下藥。

(4)「凡有利益之處,難行者唯能捨」,凡事只要是眾生有所需求;只要對眾生有利益,菩薩他就很甘願。哪怕難再難行,他都願意捨。到底要捨什麼呢?一切。只要對眾生有利益,他都願意去付出,這是身外的付出。

(5)「我見思無明惑」:而對自己呢?對自己要捨棄了「我見、我思、我的無明惑」,很多「我」。我的見解、我的思考,我的心,重重、重重解不開、想不通,很多的無明惑在我的心中,我應該也要捨。但是,這就是最難行。

(6)「修行有什麼困難?困難在『我見、我執,無明惑』,習氣表達在我們的身行中」:我們修行,說修行啊,有什麼困難啊?沒有困難。但是,困難的就是一直執著在我見;自己本身的習氣,我們人人豈不就是有呢?人人都有自己的習氣。習氣表達在我們的身行中,各人各人生活的那個生態、生活的形態。

(7)「凡夫,習氣動作,難以調和態度、聲色」:儘管說,在一個道場修行,但是各人生活、待人接物,接觸一切的事,都是態度不同。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不同的聲色、態度對人。修行豈不是有一個很固定的規則、儀軌呢?儘管用心要適合儀軌,但是態度、聲色都是沒有辦法很適合,這就是還是凡夫,凡夫啦。還有自己的習氣動作。

(8)「習氣動作,就是難捨我見」:尤其是我見。「你覺得這樣做對,我覺得不對啦。」「你方向、姿勢不對了。」他自己覺得:「我就這樣順手。」但是有的人就說:「這樣不是教的方法。」各執一端,一個執著說:「我這樣很順手。」一個執著說:「啊,教的就不是這樣教。」到底教的是方法呢?或者是自己做的人是方法呢?做得順都是方法。但是我們做得順是方法,為何不照教的這樣來做呢?人家他這樣做就能順,我們為何就去執著要照這樣呢?所以,同樣的事情,各人各執一端,這就是我見。我的見解是這樣,是經過了我的思維,思維。

(9)「六識,六根、六塵」:六根塵裡面,前五根、五塵,那是對境、對識。我眼睛看到是用眼睛,眼睛面對著這個畫面,眼睛對在那裡。是為何?我會認識這個畫面上一字一句,那就是裡面的意識;眼根對塵,識,意識分析。

(10)「根觸境」:一個是四方形的畫面,那個畫面上浮現這些字出來,這些字我看到了,所以,我照這些字來讀誦。這些字就先有我的見解,因為我要寫,寫在這個地方,我看得到,你們看得到。你們的眼根也接觸到你們面前的這個境界、我自己也接觸我自己面前的境界;我的境界、你們的境界目前都同樣。

(11)「根對塵境,每個人見解,不一定相同」:每一個字我看的、你們看的,同樣這個字,是經過我自己的見解、我的思考,所以,我將它寫出來,現在大家看的都一樣。字看得是一樣,卻是那個解的方法,我自己寫的字不一定是我的見解,我看的見解不一定是你們的見解。同樣是這些字,我自己寫,我自己的見解,你們看的人,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。眼根對著外面的塵境,這叫做塵。眼塵、色塵,這是有顏色,有形態的東西。所以我們看到,各人的理解不同。

(12)「我見就有我思」:我看到、接觸到,我的第六識,那個識就將它認識出來。這字叫做「思」,這個「思」,我可以認識,不過它是什麼意思,要經過第七識去分析,這是見思。

(13)「我見思無明惑」:原來這就是我們人人要用功,要將它去除,因為它們是障礙我們向道。障礙我們的法,就是因為我們的見解,思惟,在日常的生活,很多很多見解、思惟,都拾取在腦袋中。有如意的、不如意的,都是囤積在我們的心腦裡面。

(14)「思惟修,靜慮法」:聽到這裡、讀到這裡,我們心腦裡面的意識的分別,就各人的境界,混入了你們的境界,你們的心腦意識的境界。心腦意識的境界,我要如何解釋?我思惟、思想,很靜來思惟,什麼叫做真?如何來為善?如何才能夠圓滿?這個思惟。

(15)「得,思考,是為己私慾?還是為苦難眾生的善念;我見思無明惑,最障礙道行」:有的人,我要如何才能夠爭取,得?這同一個字,共一種的名稱叫做思,思考。有的人是為了那個善念,很寧靜追求真善美,這樣來思考。但是有的人,他的思考的方式,我要如何能夠得到我自己的擁有,得到我的所追求的欲等等等等,各人各人的習氣,各人各人的思考都不同。所以「我見思無明惑」,這些東西,這幾個字就是我們最障礙道行;這幾個字是最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,是最障礙我們。

(16)「遠離無明的惑念」:我們的見思,若調直,就是要降伏我們的無明;調節,調伏了我們的無明。我們凡事想通了、了解了,不要再執著了,我們方向已經向往正道行去了。若這樣,我見、我思,我就知道,我應該要如何遠離無明的惑念。我知、我見、我思,方向正確,我感恩,我知足,我懂得善解。

3、「『靜思語兒童繪本』,傳法髓,送至非洲慈濟」:
(1)「非洲慈濟人,歡喜『得』:『靜思語兒童繪本』」:就像南非,莫三比克,最近慈濟運了一批幾萬套的『靜思語兒童繪本』,用很淺去畫的圖。配合那個漫畫的圖,寄到非洲。莫三比克慈濟人接到了這些幾萬冊的童書。有一些要給我們的志工,也指定有一些要讓學校的孩子。這些都是能夠叫做童書,《靜思語》的繪本適合孩子看。而我們的志工,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懂得看到《靜思語》。所以志工很喜歡,我們送給志工;志工拿到了,他們大家拿到。一套六本,那個《靜思語》,他們很歡喜。

(2)「這套《靜思語》就像『一座學校』送給我」:在莫三比克將訊息畫面傳回來了。看到他們拿到那個《靜思語》,高高地捧著,很歡喜展示。「這套《靜思語》就像一座的學校送給我,一座的學校送到我們家來,我們家有一座的學校。」他將《靜思語》當做了是一座的學校。我看到那個畫面,看到他們說的話,我實在很感動。

(3)「將《靜思語》字字句句,視為指引一條行善的道路」:因為他們將《靜思語》字字句句,他們這樣說:「字字句句,指引一條簡單行善的道路。」這是他們這樣說。「引出了一條簡單的道路,而且近。」童書繪本到達他們那裡,好像一座的學校能夠讓他們通達那個善的道路去。這是讓人很感動,感動這些人那麼重視法。

(4)「用心翻譯傳法,中葡語對照」:他們說:「不識字,沒有讀書的人,他們要認真學。」我們還將它翻譯成他們看得懂的葡萄牙文,中葡語對照。他們就說:「看懂,來學靜思語。」懂中文的來教他們,就向他們學。

(5)「在莫三比克的龍嘉文醫師,認真學葡萄牙文」:她能夠很認真學葡萄牙文,向他們本土的人來學,但是她能夠用中文來教他們。我們為他們翻譯,這樣她就能夠在那個地方教人家「靜思語」,葡萄牙文由他們來教她,她寫一封信回來,她說她很感恩,讓她在那個地方與大家學葡萄牙文;也已經十有七、八分懂了。在那裡與人家一起學,用這個語言去通達,他們彼此相教化,這樣能夠通達。

(6)「語文、文字之上」:他們就在文字中,將這個道理說出去;說了這個道理,他們聽進去了,懂得學,學做人禮節、規矩,而且內心的思想、方向。龍醫師能夠看病,同時也能夠教他們,用中文來教他們的中文,她同時能夠學他們的葡文。這種互相教學,「我能夠有什麼樣的功能,我投入人群中去幫助他們;語言不通,我在這個人群中學會了語言。」

(7)「互相學、互相教,藥王宿世苦行,菩薩既知藥性」:就像我們龍醫師一樣。年輕輕的,她有這樣的因緣,先去英國讀書,在英國開始已經是主治醫師了,聽到師父的理想,要到非洲去翻轉非洲,她發心立願回來。回來精舍來了解,要如何去?之後,她發心,真的過去了莫三比克。

(8)「人間懂得知藥性、懂得看病。難行者唯能捨」:幾天前,在連線視訊的時候,我就問她:「那裡一些醫生,你有與他們互動嗎?」「有啊,開始……。」等等等等。也能夠在那個地方為他們教學,為他們看病,這就是也學、也付出。這就是在人間,人間懂得知藥性、懂得看病,她就去那個環境,去發揮她這樣的良能。在那個地方,同樣能夠利益眾生,同樣在那個地方能夠修行。「難行者唯能捨」,要懂得克服了,懂得克服內心。

(9)「生活那麼地困難,克服語言規則」:在那裡的生活那麼地困難,那裡的環境那麼落後,環境很落後,她要如何去克服那裡的生活,要如何去克服那裡的語言規則,真的是這是很不簡單,但是她做了,是不是能夠做到與那個地方,皆大歡喜呢?一切到善而美。

(10)「用時間來考驗,龍嘉文醫師用心體會了解」:她在那裡就要除去「我見、思惟、去除無明」,在那個地方也是道場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、了解。

4、經文複習:【爾時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,悲感、懊惱、戀慕於佛,即以海此岸栴檀為(上艸下積)、供養佛身,而以燒之。】


(1)「佛與菩薩就是師徒的情」:日月淨明德佛,在後夜取入滅涅盤,那個時候,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已經就是這樣滅度了,開始他就要處理這個後事。就是在那段時間,他雖然是菩薩,但是心懷悲感,懊惱,戀慕,這種悲感的心還是存在。佛與菩薩就是師徒的情。


(2)「師徒間的覺有情」:師往生了,滅度了。弟子在備辦後事,那種的心情,我們應該能夠了解了,覺有情啊!而且不只是他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與「日月淨明德佛」有感情,其實他心也這樣想,佛滅度了,一切的眾生也失去了心靈的方向。法,是不是還有辦法,繼續這樣引導過來呢?這也是他為法憂慮的地方。


5、經文解釋:【火滅已後,收取舍利,作八萬四千寶瓶】:火滅之後,收取舍利。以諸寶為瓶存藏舍利,數達八萬四千。


(1)「火滅之後,收取舍利。以諸寶為瓶存藏舍利」:火滅之後,他將他火化之後,火也熄滅,就開始要收,火化之後,剩下來的骨頭,稱為舍利。火化之後,白骨就是舍利,將那個寶拿來做甕或者是罐子,來裝這個舍利,裝成幾支呢?數達八萬四千罐的罐子,都一一將他收藏進去。


6、【以起八萬四千塔】:收取舍利,起塔莊嚴供養。每一寶瓶建立一塔。

(1)「以起八萬四千塔,收取舍利,起塔莊嚴供養」:每一支罐子所收藏的舍利。「每一寶瓶建立一塔」,他就為它建一個莊嚴的塔,將它供養起來。塔就是表示顯德。佛雖然滅度了,將佛的德行樹立起來,人人看到塔,就知道這是德高望重。佛已經入滅了。但是他的德,佛德又高,還在顯在人間。


7、【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】: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,以立之於寺前以表梵利莊嚴。


(1)「高三世界,表剎莊嚴,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火焰形」:這個高,就表示很樹立起來,高高在上。這個高高在上的東西是用什麼呢?長竿就像竹竿一樣很高,將它樹立起來。在最上面它用金、銅或是種種很價值的東西,將它造型,造好像一顆寶珠。



(2)「以立之於寺前以表梵剎莊嚴」:寶珠造型好像一個火焰一樣,一顆圓圓。我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的前面或是上面,較傳統的廟,寺廟就有這樣,廟前或者是在屋頂,就有這樣一顆珠。而珠的造型好像有那個火焰一樣。用恭敬心,用高高的將它疊起來、造型起來;是用寶,用金、銅,去將它打造成為寶珠,火焰的形。在那個地方要讓大家看得到莊嚴,莊嚴在寺院的前面,這就是寶剎莊嚴,就是梵剎莊嚴,就是這寺院。


8、『又剎者土田之義,以表梵剎,故名剎竿。立剎竿者,表示佛剎;令諸迷者知其所趣。』


(1)「又剎者土田之義」:「剎」,表示寺院的土地的上面,有田、有園,也就是土地的意思,土地的上面建著寺廟,在寺廟的上面、前面,高高在上,這樣將它疊起來。


(2)「以表梵剎,故名剎竿。立剎竿者,表示佛剎,;令諸迷者知其所趣」:清淨的寺院的上面這樣樹立起來,這叫做「剎竿」。「立剎竿者」是「表示佛剎」,還是佛陀清淨的道場。在那個地方,「令諸迷者知其所趣」,要來接引這些凡夫迷茫的人,知道一個方向。


9、『高三世界者,三千世界也。小千覆初禪,中千覆二禪,大千覆三禪。云高者,至四禪天也。』


(1)「高三世界者,三千世界也」:表示三千世界。若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。小千,就是表示初禪天;中千,就是二禪天;大千是示三禪天。表示高,一階一階更加高。所以看我們修行的德行,具足了初禪,而進階二禪再三禪,這稱為「三千世界」。至四禪,那就是無頂天。


10、【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】:各有所表,如前委釋。


(1)「垂諸旛蓋,懸眾寶鈴」:上去到那個地方,那個寶剎,就是寺廟。「各有所表,如前委釋」)它旛蓋,這個環境常常出現,寺廟有那個幢旛等等,也有這樣前面一個圓圓的幢旛下來,各種各形的旛蓋。「懸眾寶鈴」,裡面就有玲瓏、寶鈴的聲音。表示很多的解釋。總而言之,我們寺院那個莊嚴的裝飾就是要表示,佛陀在人間種種的德行,我們人人要恭敬、要尊重。


11、【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】:建塔之後,又復作念。一切大眾,即佛所付之眾。


(1)「建塔之後,又復作念」: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還覺得,為他辦了後事之後,這樣的供養付出,他覺得還不夠,再建寺廟等等,又再作這樣的想法,還是自己還再想:還坐得不夠。所以,「一切大眾,即佛所付之眾」,佛付託之眾,他要如何照顧。


12、【我雖作是供養,心猶未足,我今當更供養舍利】:未滿所願,意欲如是。


(1)「未滿所願。意欲如是」:要怎麼辦?這我們要知道他要再如何做,才能夠自己想:我所做都辦了,我都滿足了。他所做他自己還未滿足,因為他的苦行,做好一項,還覺得這樣還沒有,還要再向前再精進。這就是沒有停歇,分秒不空過,步步踏實,走過的路,他覺得前面還要再進步,所以他還要再向前走。


(2)「步步精進,分秒不敢停歇下來」:常說,「要精進!做得很好,很好了,但是還要精進。」同樣的道理。我們自己自愛,不是人叫我們精進,是我們自己做了告一段落,做得不錯了,自己覺得還不滿足:我還想要再做。這種步步精進,分秒不敢停歇下來。這就是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所以叫做「苦行、精進」。


(3)「關關難過,關關過」:不要讓自己有所停息,就是不斷精進,哪怕再辛苦,他都可以克制那個辛苦,他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,做出了他沒有做不到的事情,這就是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,所以「喜見」。眾生所以喜見,是他是那麼勤快,這樣就是做得很圓滿。


13、「用心做得至善、至美,心心念念,生生世世,不斷前進向前」:大家要用心,凡事我們就要用心做,做得至善、至美,而且圓融。一項圓融了,還有前面,我們還要再繼續。學無止境,要學的,雖然這項學得很好,還沒有哦!要再學的很多。所以修行,這樣滿足了沒?還沒有。我還未受到的法還有很多,所以我要再精進。這心心念念,生生世世,就是這樣不斷前進向前,大家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1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