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二 7月 21, 2020 8:2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二 7月 21, 2020 11:47 am

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心即是佛,自心佛不滅。大慈悲心,柔軟如淨水。悲智雙運,堅定持願行。」
⊙「若聞法布施,或持戒忍辱,精進禪智等,種種修福慧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諸佛滅度後,若人善軟心,如是諸眾生,皆已成佛道。」
⊙諸佛滅度後:滅,即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種惑。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,言其生死大患永滅。
⊙若人善軟心:謂心柔和而隨順於道也。奉佛持佛教誡,信受奉行,當須柔軟甘和而不麤澀,是名柔軟。
⊙如是諸眾生:又名有情,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。集眾緣所生,名為眾生,又歷眾多生死,名為眾生。
⊙皆已成佛道:道者通之義,佛智圓通無壅,故名之為道。道有三種:一、聲聞之所得,二、緣覺之所得,三、佛之所得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學佛的目標,就是要成佛。若要成佛,我們首先要接近佛。佛其實離我們不遠,人人自性心就有佛,所以「心即是佛,自心佛不滅」。

心即是佛
自心佛不滅
大慈悲心
柔軟如淨水
悲智雙運
堅定持願行

一早禮佛,當我拜下去時,起身抬頭看,佛龕裡就是,一幅字宙浩瀚遼闊的宇宙,星光閃閃。忽然間就會去想到「自性佛」,禮大覺佛。

我們人人本具自性。明明知道佛陀告訴我們: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要相信,相信佛所說,我們要尊重自己的佛性。自己的佛性若不尊重,你禮佛、拜佛,只是外在人造的形像。那尊佛不是人雕的嗎?我們向外在人造有為的佛像,你那麼虔誠,我們的內心呢?我們的「自性佛」不滅,我們自性的這片佛心,我們有現前嗎?是不是將「自性佛」助顯出,虔誠的相來禮身外佛呢?

各位,真正的修行,我們要愛自己。就是有這樣的小故事:

有一天,波斯匿王他靜下來時,忽然間浮起了佛陀所說的法,要如何調心自愛。何謂自愛?他就是這樣默默地思考:真正的自愛,是不是要身、口、意三業善,這樣是自愛嗎?身、口、意惡,這樣是不自愛,是不是這樣呢?然後就是向佛請教。

佛陀就微笑了,「對啊!波斯匿王,很好,我說的話,你有入心,所以你自己在問心要如何自愛,是非常可貴。對!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口說好話,身行好事,那就是因為你的心集中在好意,這念的好心,所以言語、動作都是善,是善能受人人所敬愛,這叫做自愛。倘若你的心沒有調整好,你的心散亂了,開口動舌就是惡言、惡行,如此就受人輕視、唾棄、不尊重,這樣就是不自愛。」這是佛陀與波斯匿王的對答。

這段很短的故事,卻是也能讓我們修行者來想,我們也要時時問心:我們的心中有佛,我們相信嗎?相信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的法,我們有接受嗎?

「自心佛不滅」,無論我們從過去未來生以前,我們就已經本具佛性。不過,過去未來生之前的以前,我們到底是造了什麼善、惡,是否善惡雜揉?我們再來人間,借父母的緣,用我們過去的因,所以有此「依報」在人間,有我們的「正報」能來修行,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緣。

這就是我們永遠存在,「自心佛不滅」,自己的心佛全都不滅。哪怕是此生,有的人還不肯聽法;聽了法,還不肯好好老實修行。其實,他的佛性也沒有滅,還是帶去來生、來世。而來生、來世,能那麼容易得遇佛法嗎?不知。雖然帶著佛性生生世世,我們是煩惱不斷造作、無明愈厚,佛性就愈埋愈深,所以要見,「自性佛」的機會就愈少。

我們若能無明一層一層去除,利用我們今生此世在佛法中,我們能好好聽法,好好如法修行,調好我們身、口、意業,這樣就是無明一層一層消除。此生未能成佛,還有來生來世,因為這輩子,我們已經消除不少的煩惱,這分覺性慢慢在浮現出來,盼望現在的因緣,再帶給我們來生世,能依報、正報,都是在佛法中,一聞十悟、一聞百悟、一聞千悟,或者是一聞大悟。這就要看我們是否,將我們煩惱、無明減輕了嗎?或者是不斷造煩惱,讓煩惱愈厚,這種貪、瞋、癡,這個癡還帶到來生來世,癡念愈重,那就是很可憐,也是很讓佛陀,這樣跟著眾生很辛苦。

所以「大慈悲心,柔軟如淨水」。何謂大慈悲心?就是柔軟如水,隨方就圓。像水,長的器具,水倒進去就變長的;是四方的、是短的,就變四方、變短的;是圓的,那就是圓的。我們的心要如水一樣,所以叫做圓融。

這個水隨方就圓,這叫做心的圓,稱為圓覺——圓的覺悟。我們覺悟我們是在這個環境中,我們就要隨這個環境生活,要生活得沒有煩惱、是歡喜,這才是「柔軟如淨水」。

面對眾生,芸芸的眾生、剛強難調的眾生,不是在別人,是在自己,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剛強難調伏,怎麼辦?就要好好學。看別人不順眼,其實是自己讓人不順眼。我們看別人,我們起煩惱,是我們自心煩惱;別人又不惹你,是你自己。所以,這就是我們欠缺智慧,不懂得善解,不會包容,所以因此我們會充滿煩惱。我們既然在人間,既然發心修行,我們要時時悲,悲憫眾生。

他就是不懂事,他就是煩惱覆心,所以我們要來教育,發揮我們的智慧,這叫做同事度、同修度,必定要悲智雙運。要「悲智雙運」,我們也要「堅定持願行」,既然要修行,都是發心立願,所以這念心願我們要好好堅持。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,最重要的方法。

若聞法布施
或持戒忍辱
精進禪智等
種種修福慧
如是諸人等
皆已成佛道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前面經文說,「若聞法布施」。我們若聽到法之後,我們要好好運用,如何讓大家都用得到?我們自己要身體力行,修來的法,我們用方法悲智雙運來布施人、教育別人、感化別人,這都稱為聞法布施。

別人是脫軌的人,我們要忍辱,自己要守戒、自己要忍辱。我們不要說別人的錯誤,我們自己比他更錯,那就不對。修行要人人自己,好好能自修、自持,所以要持戒、要忍辱、要精進、要禪定、智慧,用這種種修行,這叫做福與慧。在人群中好好,將自己的心調伏好,如此就是真正修福慧的人。

所以,「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」。若能如此,能這樣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懂得與人時時結好緣、造福,時時要圓融人間事,這稱為智慧。像這樣的人那就是「皆已成佛道」,這樣就能成佛道,我們就是走在菩提道無偏差。希望大家要用心。

接下來這段文,「諸佛滅度後,若人善軟心,如是諸眾生,皆已成佛道。」

諸佛滅度後
若人善軟心
如是諸眾生
皆已成佛道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「諸佛滅度後」,這個「滅」字就是,滅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三種惑。

諸佛滅度後:
滅 即滅
見思、塵沙、無明
三種惑
度 是度分段變易
兩種生死
言其生死大患永滅

「惑」就是煩惱、無明。就是從見解、思想,見解、思想造了很多很多,如塵沙一樣的無明,這就是我們所以苦、所以造業、所以「集」了很多惡,讓我們的善念,常常都受惡念埋沒,善念總是拔河都輸,惡念都拉贏過去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自心念,這個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這三種(惑)就是不斷在複製。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,如何來「滅」,「苦、集、滅」。「集」了很多塵沙無明的煩惱,現在我們要將它「滅」掉。我們要滅掉這個煩惱,要從我們的觀念、思想開始。

「度」,就是度,分段與變易種種的生死。過去都一直說過了。凡夫的「分段生死」,或是羅漢、緣覺的,「變易生死」,這真的是我們要趕緊自度。要修一個如何來、如何去,人生的道路不要偏差、錯誤。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開始,否則「分段生死」都難斷了,要如何談到「變易生死」呢?

「變易生死」就是起心動念,這個起心動念,到辟支佛的程度還有,所以一定要將之斷除。要真正斷掉,這是不容易;若斷得掉,就是「生死大患永滅」。

所以「若人善軟心」,意思是說人的心要柔和,隨順於道。

若人善軟心:
謂心柔和
而隨順於道也
奉佛持佛教誡
信受奉行
當須柔軟甘和
而不麤澀
是名柔軟

我們既然發心立願於菩提道,我們要在菩提道,明明就是直的,我們就應該好好守這個道,奉持佛陀的教法,我們要向前前進。我們要向前前進,在這個大環境,一定要有善軟心。

就如水,從一小孔倒下去,這個型是四方的,這個水從圓圓的小孔灌進去,裡面也是滿滿的四方的水。或者是什麼型都沒有關係,你就是要有柔軟的心,在其中自然就會圓滿。這就是佛陀的教誡,我們要面對很多剛強的眾生,要如何自心調伏、調伏他人的心,這必定要柔軟。

我們的心要柔,與人要和,來隨順法的教育。「奉佛持佛教誡」,我們要跟隨佛陀,接近佛法,如此,我們接受此教誡,我們才有辦法。所以「當須柔軟甘和而不麤澀」,我們的心要很柔軟,要柔軟至很甘。常常說,甘願嗎?甘願。甘願做,就歡喜受。若不甘願,那就是麤澀。要甘,才與人能和,才不會麤澀,如此稱為柔軟。我們若麤澀,就是與自己過不去,與別人也過不去,心就很煩惱。所以我們要柔軟、柔和,別人看起來很順眼、也很歡喜,我們自己也覺得不容易的事情,這樣我也圓滿過來,也會很歡喜。所以「如是諸眾生」,那就是有情,前面也說過了。

如是諸眾生:
又名有情
即一切
有情識的動物
集眾緣所生
名為眾生
又歷眾多生死
名為眾生

所有一切有情識的動物。我們人也是動物之一,我們有生命、我們會動,我們也是動物之一,不過我們的名稱叫做「人」。豬也是動物,牠的名稱叫做豬;狗也是動物,牠的名稱叫做狗;蟲也是動物,牠的名稱叫做蟲。但是,只要你要抓牠,或者是要趕牠,牠會很掙扎,你若是抓到牠,牠會一直掙扎,那就是有情識,牠有情、有識,牠有感受,感受稱為情識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,眾生全都是有生命。

「集眾緣所生」。我們為何生為人?因為我們過去有這樣的因、結這樣的緣,種種的過去、現在的因緣和合起來,所以我們有父母生我們,有這個大環境的世界,在生活。尤其是這個大世界的生活中,還有很多種不同身形的生命,所以因此稱為眾生。

這些有情界的眾生,都有成佛的可能。所以說起來,「皆已成佛道」,能接近佛法,這樣去感受。以前也曾說過,六月六日曬經本時,一頭牛來到那裡,光是聞一下(《金剛經》)而已,牠也會成佛;牠能聞,聞到佛法也會成佛。這經典中有很多(事例),所以「皆已成佛道」,道者就是通的道理,能通就是道理,不通就不是道理。

皆已成佛道:
道者通之義
佛智圓通無壅
故名之為道
道有三種:
一、聲聞之所得
二、緣覺之所得
三、佛之所得

「佛智圓通無壅」,沒有東西將之壅塞、塞住,「故名之為道」。

「道」有三種,是聲聞所得的道、是緣覺所得的道、是佛大覺所得的道。所以,我們學佛總是要在菩提道,無論是聲聞、緣覺、佛,都是在此菩提道中。小乘的聲聞他會走偏路,心若不直、路若不正、道心還未堅定,那就容易偏差。

「若人善軟心,如是諸眾生,皆已成佛道。」佛陀一直這樣為我們祝福,只要我們人人有這個善、柔軟的心,這些眾生都能成佛道。這是佛陀一直在為我們祝福,我們要趕緊接受;接受了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21《靜思妙蓮華》柔和善順向佛道(第386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