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7月 23, 2020 9:18 am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7月 23, 2020 10:56 am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承受佛法恩澤深,滋潤心地長慧命,佛滅度後願誠意,諸珍寶物施供養。」
⊙「清淨廣嚴飾,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,栴檀及沈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,栴壇及沈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:諦理無形相,稱無為法。諦理智用,顯示人間事物形相,稱有為法。建廟起塔廣嚴飾。
⊙廟:古代用來祭祀祖宗之堂舍,如太廟、袓廟、家廟等;又供奉神、佛的堂,民間俗稱神廟、寺廟。
⊙寺:原為國家招待外來賓館之名。漢設鴻臚寺,待四方賓客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我們人人時時都要用感恩心。難得人身聞佛法,又是時時沐浴在法流中,我們要時時有感恩。我們能夠「承受佛法恩澤深,滋潤心地長慧命」;我們要「佛滅度後願誠意,諸珍寶物施供養」。

承受佛法恩澤深
滋潤心地長慧命
佛滅度後願誠意
諸珍寶物施供養

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,因為我們必定要用感恩心,受佛的恩惠,佛法如水,洗滌我們心的污染。所以我們好像,一直都在法海中沐浴,洗滌在佛法中,所以叫做佛法恩澤深。

又再時時滋潤,佛法在我們的身邊,我們要像大地,得雨露的滋潤一樣。內心我們清淨本性,我們必定受法水雨露,不時來洗滌、來滋潤我們,讓我們內心發的種子,粒粒能夠滋長,要得到滋養,能成長,這就是滋潤我們的心地,讓我們長慧命,那就是佛法如雨露。

佛已經成佛以來,無央數劫。所說的成佛,真如現前,哪有說到今生此世,才看到生、老、病、死,現出厭惡無常的心態呢?這只不過是來人間現這個相,和我們人一樣。和人一樣的生活,同樣這樣在長大,同樣那個時代,有人生各種的苦難,在苦難中又有這種人生的無常。那個時代的形態,他現出了「應該要去追求解脫的道理」,這是在教育我們。

覺悟之後,就趕緊向眾生表達:苦啊!從「苦諦」開始,所有的法,就是以「苦諦」來教育,然後讓大家了解,就是平常的行為中所聚「集」而來。既然讓大家知道了,平常所造作來聚集了苦,「集」就是苦的源頭;開始進一步告訴大家要修——修行於法,所以說很多很多的法。

眾生的根機,法隨眾生的知識、智慧,這樣來接受。就是首先設這樣的方便。不過,時間不留給人,哪怕是佛陀,他也有現「老」相之時。將要結束時,不得不說,這些方便法的盡頭回歸來,就是一乘清淨的實相妙法,那就是回歸我們人人,本具心地真如。這是佛陀用這麼多年的時間,來人間化種種的方法,來教育眾生,和我們人生的生活全都是一樣。所以,這是我們要時時感恩。

所以佛陀滅度後,眾生應該要發心立願;發心立願要從誠意開始;誠意要從立願開始——信、願、行。這個信、願、行,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缺少。當然要有誠意,信要有誠意,要來立願。

佛陀滅度後到現在,已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了。還記得嗎?「五個五百年」,前後我們若用心想,佛世時大家認真修行,正法住世。經過五百年後,人的心雖然相信,卻是那分殷勤的心慢慢就退了,所以有修有得的人,就很少了。

第三個五百年,想想看,聽,認真要聽,「聽法增長知識」,只是到這個地方層次,將佛法當做知識來論,這樣的流行。有身體力行嗎?好像少了。

第四個五百年就是形像,無論是建塔、造廟,或者是作雕塑形像,都是有一個,有功德,所以我要做。這是第四個五百年。

到了第五個五百年,我們現在已經是在第五個五百年的後面的現在。知道嗎?那就是鬥諍,心不調和。這種不合、不和,沒有互相那分的尊重、讚歎,反而是彼此毀謗,這就是現時代的佛法。這個時代,我們才更要發願,我們要回歸於,第一個五百年那時候,我們的心還是一樣,一樣與佛出世時一樣,不增不減。

當佛陀開始顯示人間那個時候,佛陀的說法,對人間很有信心,人人本具佛性。我們信佛,雖然經過了時間,不過我們信的是,當初佛陀所說法,所以我們應該,我們的心,是在那個佛陀說法的時代,我們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接受,所以我們要有這分「佛滅度後願誠意」,這很重要。

法是永生不滅,所以,佛,他現相滅度,我們所接受的法是永恆的。我們要發願,發願要誠意。我們若很誠意的心接受佛法,我們與佛在世無異樣,我們的心還是與佛同等。

教導世間人難捨而能捨。有的人在人間紛紛擾擾,糊里糊塗過日子,怎麼樣的享受,很多。但是,你要他用享受的時間,來為人群付出,這也很難啊,這也就是身心難捨。還有一種,人生所執著的財物珍寶,你要他把他所愛的捨了,這也難。所以,佛陀還是要教導人人,說法能捨,捨出了你所有的愛欲,成就了有意義之事。

最有意義的事,就是將佛法永存人間,如此,對人間,要時時有覺悟的教育,所以用種種方法。經文裡面才會開始說,要有捨諸珍寶,來建塔、造廟等等,所以我們要諸珍寶物供養。但是,是要告訴大家,要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法。

再來,供養,要很虔誠的供養。我們若沒有虔誠的供養,無法真正得到佛的法。我們要用感恩心,要發願。感恩、虔誠、發願,這必定要。

來,再接下來,經典就是這樣說,「清淨廣嚴飾」。

清淨廣嚴飾
莊校於諸塔
或有起石廟
栴檀及沈水
木榓並餘材
磚瓦泥土等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「清淨廣嚴飾」,清淨就是在說我們的心清淨、身清淨,表達我們的身心清淨。這個清淨,就是用最虔誠的心念,內外的境界,都是要用很虔誠來付出、供養。這是昨天說過「清淨廣嚴飾」。

再接下來「莊校於諸塔」。塔,我們之前也說過了,那就是舍利歸納於塔中,讓人長久能瞻仰著、思慕著佛,顯佛德於塔。其實,塔的另外一個名稱,也是叫做顯德,真正是供奉佛、諸菩薩、羅漢、有修行的人,才能稱為「塔」。

其實塔,以更世俗的來說,就是葬人往生後的骨,這叫做塔,這是世俗。其實,真正有德行,叫做「顯德」,所以「莊校」就是莊嚴,建顯德的高塔。

「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,栴壇及沈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。」

莊校於諸塔
或有起石廟
栴壇及沈水
木榓並餘材
磚瓦泥土等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就是說除了建塔,還有廟。廟,這是在很久以前,都稱做「廟」。用種種材料的建材,無論是木料,或是石材,或是土等等來建設。

其實,「莊校(於)諸塔,或有起石廟」,我們要再回歸於法。

莊校於諸塔
或有起石廟:
諦理無形相
稱無為法
諦理智用
顯示人間事物形相
稱有為法
建廟起塔廣嚴飾

法,就是「諦」,真諦妙理是無形相,我一直要讓大家常常認清,道理是無處不在。但是,看不到、摸不到,不過,就是要我們人來表現出來,所以「諦理無形象,稱無為法」。「諦理智用」,真理用我們的知識,用我們智慧來顯出來。

所以「顯示人間事物形相,稱有為法」。本來都沒有的一個空間,用我們人的知識,要怎樣將它建設起來。就像我們(主堂)這個空間,從地下開始,這樣這樣一直建起來。

要創造這個空間,要經過多少人的專業呢?不同的專業,水泥的專業、鋼構的專業、裝修的專業,多少不同的常識、智慧、專業合成起來,所以這稱為「有為法」。建廟、寺、造塔,要莊嚴飾,將它非常莊嚴完成起來,讓大家知道,這就是佛教的道場。

我們更要了解,「廟」,怎麼佛陀那個時代,不是說「寺」,怎麼會稱為「廟」呢?其實,「廟」就是最古時的時代,那是很古很古以前,(中國)古時代用來祭祀,紀念祖先的宗堂,也是堂舍。古時候說有家廟,同樣的意思,叫做宗廟、家廟;若是於國家,叫做太廟。這都是在紀念祖先,飲水思源,這種敬重、慎終追遠,紀念祖先的地方。

廟:
古代用來祭祀祖宗
之堂舍
如太廟、袓廟
家廟等
又供奉神、佛的堂
民間俗稱
神廟、寺廟

在裡面所供養,所供奉的是神,漸漸地一直,世俗一直傳下來,變成很多的神,很雜,都放在那個空間裡,叫不出來的很多的神都有。甚至到後來,奉供佛的地方,也稱為「廟」。其實,佛經中所說的廟,是一個非常莊嚴、很有禮節,這種慎終追遠,追遠著佛德、古賢大德,這種追遠的德,所以稱為「廟」,那個時候的意思是這樣。

奉神與佛的殿堂,他們就稱之為「廟」,民間俗稱是叫做神廟,或者是寺廟。現在大家都說「寺廟」,叫做寺與廟合在一起,寺廟。「寺」,原本是國家在招待外來貴賓。

寺:
原為國家招待
外來賓館之名
漢設鴻臚寺
待四方賓客

這個「寺」,「寺」字是「士」字下面,再一個「寸」,「士」下面再一個「寸」,這就是一種禮節、法度。有「士」,「士」就是說有智識的人,在那裡要怎樣去制訂法度。這是國家、官庭、士大夫,在那裡修法的地方,若有外來的貴賓,那就是像現在叫做招待所、貴賓館,同樣的道裡。

一直到東漢永平十年,中天竺有摩騰與竺法蘭二位,從中天竺傳法來中國。用白馬載者很多經典,「白馬駝經」這樣來到中國,那個時候的漢明帝,開始要追求佛法,將外來的出家人、修行者,他就是以外賓來了,表示很尊重,讓他住在鴻臚寺。但是,這是在招待外來的,不能久住,所以才又開始建一間白馬寺。從此開始,寺院變成了,就是我們修行者的修行地方,也就是佛法所住,全部的名詞。所以現在中國有僧寺的開始,是從白馬寺開始。

西土,就是外來的人,稱為「(僧)伽藍」。伽藍,我們也常常說伽藍,伽藍,譯為「眾園」,很多人共住的地方,稱為「伽藍」,大家共住,也就是佛弟子修行,在那裡植,種植道苗;人在那裡,心如一粒一粒的種子,在這個眾園中修行,就像將我們內心的種子,不斷地發,所以種植,植就是種,眾生種道的地方,種下去的種,種道能夠發芽,聖道芽,所以成為果,這樣稱為眾園。

我們共住於此眾園之中,我們粒粒的道種,要讓它萌芽,種要能夠發出來,成為聖果,這就是寺院。我們應該要為這個寺院道場,要表示很神聖。過去的國家將「寺」,是為有識之「士」,寸度的「寸」——制訂法度,所以說起來,這就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願誠意施供養(第389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