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7月 23, 2020 9:1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四 7月 23, 2020 10:56 am
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空間無處不佛法,曠野無處不道場,起心動念無非法,舉止開口皆是法。」
⊙「清淨廣嚴飾,莊校於諸塔,或有起石廟,栴檀及沉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若於曠野中,積土成佛廟;乃至童子戲,聚沙為佛塔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佛法本是遍虛空法界,無處不有,無時不在。
⊙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:正因佛性,即第一義。若用圓妙正觀,則是實相方便。徹悟此理,則成佛道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空間無處不佛法,曠野無處不道場,起心動念無非法,舉止開口皆是法。」

空間無處不佛法
曠野無處不道場
起心動念無非法
舉止開口皆是法

也就是要和大家分享,我們無論在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的心這樣在起心動念,不管這個動念起心,在任何一個空間,與我們修行都是息息相關,這叫做「無為法」。

假使在時間、在空間,以為這不是很要緊的地方,身心不檢點,我們修行者應該有的威儀;以為這不是重要的空間,也不是很重要的人與人之間,所以沒有好好固守,我們的修行者的行為,這種六根放散,這對我們就是墮落,這叫做墮落,我們的修德墮落。

換句話,總括來說,我們不管是任何時間、任何空間、任何在人際之間,我們都要很謹慎,我們要相信「無處不佛法」。意思就是說到處都充滿了佛法,到處都能讓我們感覺;那個感受、覺悟的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無處不是、無處不有。

就如(二0一三年)昨天在開會時,秉倫本來要說一篇,真的是發生在新春,大家的虔誠,很多精彩的事情,但是時間不夠,所以將它濃縮起來,就說:「沒關係,我請一位孩子出來和大家說話。」這個孩子,只用一根指頭一指(按電腦),這個孩子是從美國長島,一個很可愛的孩子(林昕叡),開始就出來:「師公,我很想您,您有在想我嗎?」

看!這麼可愛,已經連續二、三年了,長大些了呢!看,這種的時間、空間。空間——從臺灣要去到美東,要去到長島,我就要搭多久的飛機啊!要看到這個孩子,聽到這個孩子說這些話,你們想,豈是一根手指頭按下去,她就出來呢?不過現在,道理已經現成了形象。

「無為法」,不是現代人如何厲害,其實這種的道理,這個物理,按照這個道路走;發現了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方法,用世間各種的物質,這樣去分別提煉、製作。從原來的土,原來的錫等等金屬物,這樣在山礦中去挖、去破壞、去提煉,煉出了有非常多不同的功能,卻是能做成了這種,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這個功能現在人人的面前。

這就是從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彼此各人所學識的不同,這樣形成了「有為(法)」——能看得到。這就是「理」看不到,卻是「有作為」看得到;這就是佛陀所說的「法」。這個理——物理和人的心理、生理等等會合起來,所以說「空間無處不佛法」。

「佛」就是「覺」,覺悟的意思。你了解一項,你專心體會這項,這也就是,這項只有這個人知道而已。因為他知道,他對這一項很有覺察到、有覺悟到,這叫做小覺——很專;就是一項道理,這樣專心鑽入這個道理中。所以這樣他了解,這個物質如何來組合,能現出了,讓我們人間這麼多的方便。不過,雖然事事方便,助長我們的常識,卻是不知道,要如何才能夠成長慧命。

成長慧命就是說,知道不只是一項重點,要有宇宙萬物的理、性會合,才能整個空間保存著非常完整,在人人的內心,道理透徹。若能夠如此,佛法普遍,人間如淨土。

不過,現在求不是不可得,要看人人是否時時,無論在任何空間、人間中,我們認定了「無處不佛法」。大家若能相信,在我們的表現、在我們的造作,我們能典範,能影響很多人。這是叫做深信,我們要有很深的信仰,佛陀所說的理。

所以我們若相信,「曠野無處不道場」。無論你到哪一個地方,都是我們的道場,就是我們要傳法的地方,我們不只是對大地、人群,都是我們能保護著大地、啟發人群的愛。

看看我們有一大群的菩薩,遍布在幾十個國家,他們已經了解了,地球、人類,要如何能保護地球,讓人類平安。也是不少人開始,心就是道場。無論他住在哪一個國家,只要他的心中一念道場,心中有道場,他深信「無處不佛法」,所以他就能在任何的地方,都能夠開啟道場來度人。

貧困的地方,如辛巴威,如南非;就如在菲律賓,看,他們也能在那個地方,「無處不佛法,無處不道場」,在那裡度眾生。這全都在於我們,「起心動念無非是法」。其實我們起心動念,我們法若有入心,我們起心動念都不離開法,全都是法。你動一個心,也是為法;起一個心念,也是為如何做典範度眾生。

總之,我們的心念都是法,所以「舉止開口皆是法」,無論你是舉個手、動個足。看看「入經藏」,不就是手語、妙音嗎?手語、妙音,無不都是在度人。

各位,學佛,我們要用這分非常虔誠的心,敬恭、受教,如此自然「佛法無處不在,無處不道場」,無非都是法,全都是能夠成佛的法,所以大家要用心去體會。

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,就是經文裡面,說如何來建塔、廟,建塔廟。我們說過,建塔或者是造廟,這是在古時代,就是為了慎終追遠,都是要用清淨的心,來「廣嚴飾」,表示我們很尊重。

清淨廣嚴飾
莊校於諸塔
或有起石廟
栴檀及沉水
木榓並餘材
磚瓦泥土等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佛陀他說,佛若滅度後,我們人人若能用,這種清淨的身心來「廣嚴飾」,不只是建築物,是我們修行的道心,這是比較重要。

用種種、種種的材料,甚至用「栴檀及沉水,木榓並餘材,磚瓦泥土等」,這全都是大地的植物與寶,這都是很稀少的、很好的木材。有的人,用沈香的木材,或是檜木、樟木,或者是牛樟木,這全都是很珍貴的木材。用這些種種珍貴的木材來建,或者是造磚,或者是用泥土、土塊等等的材料來建造。這全都是表達很誠意,(建)那個建築。

「若於曠野中,積土成佛廟;乃至童子戲,聚沙為佛塔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」

若於曠野中
積土成佛廟
乃至童子戲
聚沙為佛塔
如是諸人等
皆已成佛道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曠野中,剛剛說「無處不在」,無論哪一個地方,「積土成佛廟」。在佛經中還是以「廟」,「積土成佛廟」,「廟」,我們就已經知道了,其實,一直到漢明帝之後,將「寺」是一個招待外賓,後來就是摩騰、竺法蘭,駝經,白馬駝經而來,本來是招待在鴻臚寺,但是源臚寺,是官庭在招待外客的,為了要用尊重的心,外來的修行者來了,所以為他們,特別於洛陽城外建白馬寺。這是我們佛教,在中國的第一座寺院,從此開始,才說出家人住的地方,稱為「寺」。再古早的人,也都還是說「廟」,甚至再來的人就說「寺廟」。

「乃至童子戲」只要你是很虔誠,或者是心沒有污染,這樣來聚沙成塔,很虔誠的說:「我在造塔。」這麼虔誠的心,像這樣的人,也能將來成佛道。這已經是從內心,起了一分恭敬心,在這曠野中,聚沙成佛廟。

佛法本來就是遍虛空法界,無處不有,無時不在。

佛法本是
遍虛空法界
無處不有
無時不在

剛剛說過了,虛空,於空間無處不是佛法,所以是遍虛空法界,「無處不有」,沒有一個地方沒有,這全都是佛法,到處都有佛法;「無時不在」,沒有說一個時間,佛法,這個時間沒有,沒有,我們永遠永遠在,你有覺察、沒有覺察,同樣佛法都存在。又再「乃至童子戲」,哪怕是童子,清淨無染,心中無邪念,他們在玩,同樣也是有這個道理存在。所以,「聚沙為佛塔」,這樣在玩的過程中,用虔誠的心。這就說到佛法中,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,現在,傳到現在,在近代有發現到的東西,所以這樣的傳說,那就是在《阿育王傳》,裡面的一段。

這段文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和阿難,他們出來托缽時,看到兩個孩子,一個叫做德勝,一個叫做無勝。德勝是一位族姓子,就是有錢人的孩子,一個是這個孩子的朋友。

兩個孩子在那裡玩,在那裡玩什麼呢?在玩土,將一堆土慢慢地疊、疊、疊,在造這些城市,甚至什麼都很齊全、很十足,甚至還有倉庫、有麵、有米等等。佛陀站在那裡看得很歡喜,其中這兩個孩子感覺到,有人站在身邊,回頭,抬頭一看:「哇!佛陀,這麼莊嚴的佛陀。」這兩個孩子就很恭敬,開始合掌向佛,懂得膜拜、恭敬。那分恭敬的心非常單純。

這位叫做德勝,這位族姓子,他就從「倉庫」那堆土裡,他就捧一把起來,用很虔誠的心,這樣向佛陀的缽就放進去,說:「我這個是麵,上等的麵,供佛。」又恭敬禮拜。佛陀微笑,看到兩個孩子,用這麼虔誠、天真、無染、無邪的心念,所以佛陀歡喜。

問孩子:「你供養佛,你有什麼樣的願嗎?」單純的孩子,佛陀這樣問,他就說:「我發願,我若是未來世,我若能做國王,我能統理大眾,我能在菩提道來弘揚佛的教法,我要度眾生。」也要當國王、也要弘法、也要度眾生。

甚至還向佛陀說:「又但願我的身相莊嚴,福德能夠利益所有的眾生。」這樣結佛的法緣,這是孩子的一個心,這麼純真、虔誠。另外這位朋友就這樣合掌隨喜。一個是這樣的表態,一個是這樣默默祝願,祝福他的願能成就,這是兩個小孩童。

佛陀看了歡喜,了解這兩個孩子的純真,所以佛就說:「我若滅度後,若我滅度後,百年之後,滅度之後,過一百年之時,這個孩子將來當作轉輪聖王,福德具足,他的名字叫做阿育,阿育王。」

他在佛陀的時代是孩子,一直從這樣虔誠的心,一直長大、長大,一直到幾十年後往生,轉世,那就是在皇宮,開始就是這念的善念,一直從小到大,他可以弘揚佛法,一直到繼承王位,統領民眾,能弘揚佛法,就是用正法治世。所以阿育王,他造塔八萬四千,饒益眾生。這就是阿育王與佛陀結這分緣,用最清淨的心。像這樣的心意,就是「皆已成佛道」。我們大家要有這樣的誠意。

如是諸人等
皆已成佛道:
正因佛性
即第一義
若用圓妙正觀
則是實相方便
徹悟此理
則成佛道

正因是佛性,就是第一義,這是最重要的。能夠用圓妙的正觀,我們的智慧要圓。前面說過,大圓鏡智,我們的心非常的明,清淨無染,這就是實相。實相方便,人人都有這分實相的道理存在。那就是虔誠,虔誠的心,從「無為法」造有形象,表達虔誠,這就是方便。實相也是方便,這樣能夠徹悟這個道理,這就能夠成佛。

有的人說:「佛的道理如果一直常常存在,我何必要修行?」就是因為道理存在,我們才要修行。依照佛陀,現相人間修行的過程而修行。就是一條路,前面的人這樣走路能到,我們相信這條路,同樣這樣走也會到。

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必定要有深信的心,這個深信的心,我們才能「空間無處不佛法」,我們才能「曠野無處不道場」,我們才能「起心動念無非法,舉止開口皆是法」。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很虔誠,所以各位菩薩,學佛是要很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23《靜思妙蓮華》佛法無處不在(第390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