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7月 24, 2020 3:16 pm

202007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能授與所受,性本具空寂,
修因必得果,大道向真如。
同修獲得記,見授記隨喜,
信己亦將得,自勉待果記。

  用心,多了解。說「能授與所受,性本具空寂」,就是跟大家這樣說,「能授與所受」,我們「能」與「所」,能授記。佛陀說法,弟子受教,身體力行。修行,是不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將佛所說法,心,入心體會,而且精進不懈怠,起歡喜心,願意入人群付出。同修者修行「六和敬」,而且人與人之間彼此切磨。佛所說的法是這樣的意義,是這樣說,是我的了解,是你的看法;我的了解、你的看法,同時是從佛口聞。你的看法,我的了解,共同來討論,「喔,是啊,你的看法,我的了解。」雖然相同是佛所說,見解卻各不相同。於法,法源是不是共通一個法源?法源是從佛來,而我們的理解就是這樣,各人有不同的感受。但是,是不是回歸到法源是共同,沒有異樣,是不是這樣呢?

  《無量義經》豈不是這樣說?溪流、泉水都是水,河、溪、大海都是水。它的名稱不同,是溪水,是河水,或者是泉水,或者是井水,或者……等等的水。到底水所經過的地方,我們凡夫為它取名,有了很多不一樣的名稱。但是水性,同樣叫做水,水都同樣,水性是一。除非海水、溪水;溪水淡的,出泉水等等就是淡水,海水是鹽水。所以,同樣是水,卻有不一樣的名,海水跟我們一般山水、泉水就不同,無非就是這樣。但平地與大海、高山這水,有共同的名稱,都叫做「水」。

  佛法,佛法的道理,雖然有大、中、小乘,但是我們在修行,開始依我們的根、機,我們能夠接受的,開始就是從小乘法。多數都知道,苦啊!佛說苦諦。苦諦是小乘?是大乘?其實大、小乘共同都會承認「苦啊」。因為苦是佛陀未出家前所見,覺得:為何會這麼辛苦?老百姓為何會這麼辛苦?貧窮苦難啊!這種的苦,很苦啊!為何那麼苦?老啊!老得彎腰了,臉皮皺了,頭髮白了,披頭散髮,全身這麼地不整齊。街道上在走,這樣看他,貧病交加,苦啊!人生,人一定會病啊!是不是呢?人一定會老啊!是不是?人總是從「生」,就是這樣隨著日子過程,就是青、少而長大,壯年、老年的過程,這不知覺中如何來?而且老、病的苦,這個苦這麼多。

  所以,能感受的人,所感受的法,這也是法,人生的過程,這同樣是法;時間累積的法則,法就是這樣,大自然,這種人的生態是這樣,這就是道理。但是這個道理的過程,結果人生是這麼的苦。要如何能夠去解開了這個苦?如何才能夠解脫?苦要如何解脫呢?啊,解脫很難啊!佛陀修行去了,為了要去追求這種自然法則是如何來、如何老?這老、病、死,結果有辦法可改變嗎?無法改變,這叫做自然法則。佛陀的本身,他也是老,在《法華經》〈隨喜功德品〉中,也有這樣慢慢表達出了。時間過了,人老化了,髮白面皺了。這,人生就是這樣,人生的生態隨著時日的變化。

  這種到底是什麼在變?這,能受,這個法。這個法是我們所感受,我們所感受的,能受,這個身體與我們的意識去感受。因為我們六根、六塵,面對著這樣自然法則,不知不覺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日常在這個五蘊中的過程,那個「蘊」的微細,「蘊」很微細。那個微細的「蘊」,與那個時間,大乾坤的時間。我們小乾坤的蘊行,五蘊的「蘊」,這種蘊行,就是讓我們不知覺。就像時間在過,我們的身體,這種蘊行配合著時間過,所以時間無形中過,我們的身體也在無形中新陳代謝,這樣在老化,老得沒有感覺,這就是我們的感受。

  所以,「能」與後面的「受」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但是佛陀為了這種日出日落,與生命的老化;日出日落,與生命的新陳代謝,那種無法去停止它,這要用什麼方法來解脫?解脫我們的心意。心意又有幾種,除了五根、五力以外,又一個六識的「意」,意識。意識,那個感觸,還有第七識的思考,思考後去動作。日常生活隨著時間,時過了,我們的行為也隨著時間、動作的過程同樣過,這叫做行蘊。我們體內新陳代謝,外面的時間配合,所以說時日過。天地不老,但是人身,人的身體在老化。大地上不都是一樣嗎?一顆種子,它萌芽了,它發芽了,幼苗了,小樹了,慢慢成大樹、老樹了。樹在天地間,它自然在天地間,而我們人呢?也是在天地間。不過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互動,有利害關係,「你歡喜,我不歡喜」、「你生氣,我快樂」,有各人不同的感受。

  同天地間,有這種很複雜,不同的情緒,就是各人各人的感受。大自然的生物,它就是很自然,隨著天地、日月很自然這樣生長。人類就是因為有感受,所以就有情緒變化。有了情緒變化,就有人我是非;有了人我是非,就有造作。這個造作,小人物是非搬弄,大人物造成大時代的大變化。所以人,說他渺小,很渺小;說他力量很大,有的人就說「人力定勝天」,很豪邁,好像自己能夠展開的很大,他的力量會勝天,這種沒有離開人的情緒變化。有的人安分守己,總是有能力;但是有能力,與人不爭、與事不爭,與天地間一切世事不爭。他也可以去做很多事情,和平人間,相處歡喜。佛陀取向就是這個方向,要不然他可以去接掌王位,可有一番大作為的力量,他的知識可以掌握江山。不只是他一個國,那個時代,時時可以,國與國之間為了佔領國土,佔贏的人就是拓大他的國土,在那個時代。

  但是,他就沒有要這樣去做,這不是他的方向,他愛的是和平,要如何和平,要如何人的心能夠人人相安無事。將這個生老病死的疾苦,將人人互相相爭,要如何讓大家看得開、想得通,讓這個心能夠了解,了解生死自然的法則。這樣對生死的法則清楚,要掌大權的人他若了解了,「啊!計較有什麼用?不必計較,人生無常。」對苦難的人,他能夠讓他了解,人生是苦啊!本來是苦,好好用心來修行。今生之苦,是過去生所造作。今生受盡了苦難,我們來生那個因、緣重就新一翻;今生的好因,翻掉了過去生的因,今生受的果歡喜接受。那個因──過去的因,今生的果若完成,今生造的因,帶到後生的果。所以,過去的惡因今生消受掉了,消了、受了,所以甘願消受;消業受果,我甘願,過去就是這樣。

  過去做了很多有傷、有害命,或者是折磨過人的心,今生來多病痛,今生來多短命,今生來死來活去,有多種的困難,就是過去生所造。今生來了,為了消過去的業,甘願受!所以甘願消受,這樣就不會讓心又再一項的壓力,看透了生命,輕安自在、來去自在,死不可怕。大家眼睛睜開:「啊,感恩喔!又能夠一天,我面對著這天,我要好好修行,說好話、做好事,好好地培養好心。好心、好意,說好話、做好事,這是我今天的目標,不要計較了,恭敬、尊重、感恩啊!」這就是修行,感恩、尊重、愛。

  這一天過來,若有這些念頭,待人接物,凡事「感恩喔!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甘願消受啦!這就是在消業。啊,我領受,這叫做甘願消受。病是自己的事情,要怎麼辦?總是有醫生開藥,對症下藥,而我們就是接受治療,所以身病接受醫藥治療,而心病就要接受佛法來療治。佛法給了我們,哪怕藥石無效,藥,法藥就是我們的靈方妙藥,練好我們的心,自然過得很自然的生活。醒過來,自然生活在今天,好好地好好消受今天,感恩、尊重、愛在人生,這樣有什麼不能接受呢?是很好接受的人生,所以這叫做能受。

  在佛法中接受教育,教育之後,佛陀就要給大家一個印證,印證「某某人,你將來再多久你也能夠成佛。」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可成佛,大家都知道,不過經過了佛陀給他一個,「再多久的時間,你就能夠成佛。」那就是一個目標,篤定了,佛陀告訴我,我能夠成佛。其實我自己就知道,本具佛性,但是沒有修行,遙遙無期。我們若沒有學佛,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佛性,沒有人知道。學佛了、聽法了,佛陀這樣說了,我們知道,若能夠再得到佛陀告訴我們:「你再過幾個劫的時間,未來的長時間,你好好照這樣修行,你也能夠成佛。」

  大家相信佛,所以自然就這樣,方向準確,一心一志向前走,這樣就對了。對的事情、對的路,走就對了;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這麼長的時間,總是要做事情,所以要再幾劫之後會成佛,不是在那裡空坐就會成佛,是你要去與人人結好眾生緣,眾生來成就你,所以我們要感恩。付出是造福,因為他受苦難,我才有辦法去付出,與他結一分的福緣。付出無所求,造一分的福,與那個眾生結一分的緣。累積起來,來生來世,這個緣不斷,就會這樣不斷連結起來。就像在綁粽子,只要你粽串編好了,那條系統,繩子已經都很直了,自然這個竹葉準備好,又裡面的佐料也準備好,周圍的因緣,有鍋子、有灶,每項都要準備好,缺一項都不行。鍋、灶,就還要有柴,現在是說瓦斯,每項都要準備清楚,這些東西全都齊備了。

  我們有這個功夫,將一條一條繩索,將它結一個粽串,粽串理清楚了,東西每項都完全了,有功夫的人會綁粽子,這欠缺一項都無法成就那顆粽子。所以,粽子拿來吃很容易,粽子綁好了,蒸熟了,來喔,聞香而來啊!粽子的香味出來了,聞香而來。打開粽葉,開口、入肚子來,這樣好像很簡單,其實過程也是錯綜複雜。這我們若再用心來想,世間一個動作很簡單,但是這個動作才是單一而已,單一的動作。其實這個動作,我這個動作,這個動作是有這個,有這裡、有這裡(上人用手比手肘、上臂)。總而言之,還要有身體健康的結構,很多因素,才能任憑我的手自由揮舞起來。

  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,佛法、世間法、人間法我們都要去清楚,要用種種的法來了解「能」,我能夠這樣。這只有一字,我們就要聯想得很多。「授」,就是給你,教授、教授,教導你,叫做教授。教授,就是我賦予你,雙手給你,我所學來。接受多少,受也是要雙手接受,這些書我要看過、要看過,也是用雙手來接受。還有人還是這樣教授給我們,我們看書、看字、聽聲,明白了,換我們很用心、很用心接受來;他授了,我們接受來。所以授、受,「能授與所受」。誰要讓我教?我要教人,誰要給我教?所受的人是誰?我教出去了,所接受的人是誰?所以有「能」、「所」。佛將要涅槃之前,要有一段時間要找接受的人,叫做授法。受法、受記,證明你法有入心了。

  法入心是一回事,那個德,有這樣的德。德行,就是有能夠統理大眾的人嗎?能夠讓你統理的人是與你有緣,你過去生有結那麼多好緣嗎?那麼多人願意聽你的話嗎?那麼多人願意接受你的法嗎?這最重要。所以,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,古雷音王佛要選一位來接法,結果兩位當中,他選的是釋迦菩薩。釋迦菩薩比彌勒菩薩先前成佛,彌勒菩薩在釋迦菩薩的後面。因為釋迦菩薩眾生緣結盡了,眾生緣圓滿了,彌勒菩薩呢?是智慧具足,欠缺了眾生緣,只是欠缺一個眾生緣,就無法接受這授記了,所以「能授與所受」,這很重要。

  「性本具空寂」,其實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,而我們生生世世,到底佛性?我這輩子有佛性,我往生了,我的佛性又要在哪裡呢?佛性就是看不到、摸不到,性本空寂,就是「性」。但是我們有第八識、九識。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第六識、七識,第七識思考:就是這樣去做。六根就開始一直做,做一做,那些歸到哪裡去呢?第八識。第八識叫做業識,這些業歸到第八識去了。所以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帶著這個業,這個業還是凡夫業,因緣果報,隨著因緣果報,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去了。

  我們修行,常常說,要修成了這個習氣轉為我們的「性」。我們還是習氣未盡,就是我們的性還不清明、不明朗,我們的本性還糊里糊塗。所以,隨著糊里糊塗的因果,就又去來生。要進去牛舍?還是馬廄呢?不知。是要去畜生道?還是要去地獄道呢?那個時候捨這個身體,第八識,糊里糊塗隨著業力牽引,我們就到哪裡去。所以,危險的是在那刻,捨身後面那念,那念何去何從呢?所以這樣,我們要修行,我們篤定了我們自己。現在這個無明,無明的凡夫,無明要如何將它去除、去除、去除,去除到真正無明消除。大家會說:「要如何才能夠將無明消除?」「不要計較啦!不要與人計較,不要與事計較,唉呀!不要與世間一切計較。」不要計較啦!就是不要計較。

  所以消舊業障,不要再造新的災殃,只是消舊的業障,所以叫做受。我們甘願受,消掉了過去的業障,不可再造新的災殃了。我們要結好緣,不可結惡緣,結惡緣就障礙。來生來世哪怕你有這樣的德、有這樣的好緣,但是你還是有障礙。佛陀在修行,成佛了,還是又有很多的障礙;外道教的障礙、提婆達多的障礙,還有很多過去生不順意的障礙,所以佛陀成佛之後障礙很多。佛,雖然成佛、教化,覺悟了,成為覺者教化眾生,他被障礙,害佛、迫佛,那個時代也是苦不堪啊!所以甘願受受,甘願接受,總是不損他的性,這就是覺者。「我受了這樣,也是過去那個業因未盡,過去的業還未盡,餘業未盡,所以要再同樣受報。」已經成佛了,還是有業報,餘業未盡,還是一樣。

  總而言之,佛的《本生經》當中有很多餘業未盡、受障礙,在走路,有人來擋他的路,為什麼?就是過去生,又再一段故事出來。總是人啊,我們修行總是歡喜受受,甘願接受。但在這個地方,佛陀就是對弟子教授,弟子接受了。所以我們知道性本空寂,這個時候我們接受佛法之後,空掉了過去,過去的那個業力,我們不要計較,「你怎麼樣,我歡喜接受。」這樣過去就好,人與人就是這樣,「過去了,我歡喜接受了,就是這樣過了。」這甘願受,過去了,不可再冤冤相報。所以,「性本具空寂」,不要再有因緣果報來交纏,空寂了。

  「修因必得果」,我們好好修,如是因、如是緣,如是果報。「大道向真如」,我們所修的,大道是要向真如走。所以,真如才是我們的方向,我們的真如本性要回歸,所以一定要認真撥開了煩惱的纏,撥開了,我們「同修獲得記」,大家共同來修行,共同能夠得到佛來為我們證明。我們現在修行,盼望我們的來生來世也能夠同得與佛同世,同得佛的授記,我們也盼望這樣。我們同樣在法華會上,有緣才能夠在現在,在這裡聽《法華經》、講《法華經》。我們從《法華經》這條路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同這條路來走,互相牽引,往這條路走。「同修獲得記」,未來能夠真的遇到佛為我們授記。所以我們現在「見授記隨喜」,我們若看人在被人誇獎,我們就要歡喜,不要因為誇獎別人我們就心不歡喜。佛陀肯定人,所以人人歡喜;我們現在看人在誇獎人,也就要見善隨喜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佛世的時候,「見授記隨喜」,大家聽到這些大弟子被佛授記了,大家都隨喜,很歡喜。所以,「信己亦將得」。因為他能夠受記,我也將能夠得佛授記。因為對方有真如的本性,佛陀說我也有啊!所以早晚我也能夠得到授記。「信己亦將得,自勉待果記」,我們要好好自己勉勵自己:我將來也能夠受記,將來我也會成佛。但是我們這時候要認真修,我們的將來同樣能夠得佛授記,要有信心。所以,要有信心,就要修行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前面的經文也就是這樣,「當爾之時」,經文。

經文複習:「當爾之時,三千大千世界,六種震動,天雨寶華,一切人、天得未曾有。」

  「當爾之時,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天雨寶華,一一切人、天得未曾有」。這是前面的文,大家都歡喜。接下來的文,這都很簡單,

經文:「佛告宿王華菩薩:於汝意云何?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佛告宿王華菩薩:於汝意云何」;佛告宿王華菩薩。於汝之意以為云何。

  這段文很簡單,大家應該知道這意思。「佛告宿王華菩薩:於汝之意以為云何」;佛告訴他,告訴宿王華菩薩:「你們知道嗎?」這意大家要了解。

經文解釋:
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」;彼時即今藥王。其所捨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。

  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」;「彼時即今藥王」。這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不是什麼人,是誰呢?藥王菩薩。「其所捨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」。

*非止日月淨明德佛世時,二度如斯苦行供養。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,不可數計。

  這段文又這樣說。「非止日月淨明德佛世時」;因為藥王菩薩他所捨身,不是這輩子在日月淨明德佛而已。這輩子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他是連續兩世,兩世的焚身;前一世的焚身,再來燃手臂。這兩世,所以「二度如斯苦行供養」。不僅僅是這樣,這段經文,看他兩世這樣焚身供佛,不僅僅是這樣而已,不是這樣二度,「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,不可數計」。不僅僅是這兩世,是過去生這樣生生世世。

  各位,菩薩修行是生生世世,不是這樣一生、兩生這樣就過了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其實他就是藥王菩薩,是生生世世。各位,修行就是要這樣,篤定了,生生世世。其實我們的過去生也有修行,因有過去生修行的因緣,所以我們這輩子又能修行。期待來世的修行能夠更早一點,更早修行;再更清淨一點,清淨修行;再更用功一點,用功精進修行。希望讓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的心堅固,名副其實的精而無雜、進而無退,精進修行,這就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7月 24, 2020 3:19 pm

2020年7月24日上午5:20] 農曆六月初四。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佛告宿王華菩薩:於汝意云何?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能授與所受,性本具空寂,修因必得果,大道向真如。同修獲得記,見授記隨喜,信己亦將得,自勉待果記。」

(1)「佛陀說法,弟子受教,身體力行,修行應行『六和敬』」:我們「能」與「所」,能授記。佛陀說法,弟子受教,身體力行。是不是修行的過程中,從佛說法,心,入心體會,而且精進不懈怠,起歡喜心,願意入人群付出。同修者修行「六和敬」,而且人與人之間,彼此砌磨。

(2)「法源是從佛來,雖然相同是佛所說,見解各不相同」:佛所說的法是這樣的意義,是這樣說,是我的了解,是你的看法;我的了解,你的看法。同時,是從佛口聞,你的看法,我的了解,共同來討論,「是啊,你的看法,我的了解,雖然相同是佛所說,見解各不相同。」於法,法源是不是共通一個法源?法源是從佛來。我們的理解就是這樣各人不同的感受,但是,是不是回歸到法源是共同、沒有異樣,是不是這樣呢?

(3)「《無量義經》經文:【水性是一,江河井池、溪渠大海,各各別異;其法性者,亦復如是;洗除塵勞,等無差別】」:《無量義經》經文豈不是有這段,水的名稱雖不同,到底水所經過的地方,凡夫將它取了很多不一樣的名稱。但是水性,同樣叫做水;水是同樣,水性是一。

(4)「佛法道理,雖有大、中、小乘,應不同根機而施教」:我們在修行,開始我們的根、機,我們能夠接受的,開始就是從小乘法。多數都知道,苦啊!佛說苦諦。苦諦是小乘?是大乘?其實,大、小乘,共同都會承認苦啊。因為苦是佛陀未出家前所見,覺得為何這麼辛苦?老百姓為何這麼辛苦?貧窮苦難啊!這種,這種的苦,很苦啊!為何那麼苦?

(5)「佛說苦諦:老苦,貧病交加」:老啊!老得彎腰了,臉皺,髮白,披頭散髮,全身這麼不整齊。街道上在走,這樣看著他貧病交加,苦啊!人生,人一定會病,是不是呢?人一定會老,是不是?人總是從「生」,就是這樣隨著日子過程,就是青、少而長大,壯年、老年的過程,這不知覺中如何來?而且老、病的苦啊,這個苦這麼多。

(6)「老病死,在自然法則中」:能感受的人,所感受的法,這也是法。這人生的過程,這同樣是法,時間累積的法則,法就是這樣大自然,這種人的生態是這樣,這就是道理。但是,這個道理的過程,結果人生是這麼的苦。要如何能夠去解開了這個苦啊? 如何才能夠解脫?苦要如何解脫呢?啊,解脫很難!佛陀修行去了,為了要去追求,這種自然法則如何來?如何老?這「老、病、死」。結果有辦法可改變嗎?無法改變,這叫做自然法則。

(7)「〈隨喜功德品〉經文:【髮白面皺,將死不久,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】」:佛陀的本身也是老,在《法華經》〈隨喜功德品〉裡,已經有這樣慢慢表達出來。時間過了,人老化了,髮白面皺了。人生就是這樣,人生的生態隨著時日的變化,這種到底是什麼來變?

(8)「能「授」,法是我們所感受,根塵識,日常在五蘊中」:我們所感受的能「受」,這個身體,與我們的意識去感受。因為我們「六根、六塵」,面對著這樣自然法則,我們不知不覺。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日常在這個五蘊中的過程。那個「蘊」的微細,「蘊」很微細。那個微細的「蘊」,與那個時間,大乾坤的時間。我們小乾坤的蘊行,蘊,五蘊的「蘊」,這種蘊行,就是讓我們不知覺。就像時間在過,我們的身體,這種的蘊行配合著時間過。所以時間無形中過,我們的身體,也是無形中新陳代謝,這樣在老化,老得沒有感覺,這就是我們的感受。

(9)「生命的新陳代謝,世代不斷輪轉,如何解脫」:「能」與後面的「受」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但是佛陀為了這種生命日出日落,與生命的老化;日出日落,與生命的新陳代謝,那種的無法去停止它,這要用什麼方法來解脫?解脫我們的心意。

(10)「行蘊」:心意又有幾種,除了五根以外,又一個六識的「意」,意識。意識,那個感觸,還有第七識的思考,思考去動作。日常生活隨著時間,時過了,我們的行為也隨著時間、動作的過程,同樣過,這叫做行蘊。

(11)「身體猶如小乾坤,天地間大乾坤,而人卻有各不同感受,複雜情緒」:我們體內新陳代謝,外面的時間配合。所以時日過,天地不老,但是人身,人的身體在老化。大地上不就是一樣嗎?一粒種子,它有萌芽,發芽了,幼苗,小樹了,慢慢大樹,老樹了。樹在天地間,它自然在天地間,而我們人呢?也是在天地間。不過人,與人之間互相的互動,有利害關係,「你歡喜,我不歡喜」,「你生氣,我快樂」,有各人不同的感受。同天地間,有這種很複雜不同的情緒,就是各人各人的感受。大自然的生物,它就是很自然,隨著天地、日月很自然這樣生長。

(12)「人類就因為有感受,就有情緒變化,就有了人我是非,進而造作」:這個造作,小人物是非搬弄,大人物造成大時代會大變化。所以人啊,說他渺小,很渺小;說他力量很大,有的人就說「人力定勝天」,很豪邁樣,好像自己能夠展開,有很大,他的力量會勝天。這種都沒有離開人,這種的情緒變化。

(13)「安分守己,與人無爭,與事無爭,與世無爭,愛好和平」:有的人安分守己,總是有能力;但是能力,與人不爭、與事不爭,與天地間一切世事不爭。他也可以去做很多事情,和平人間,相處歡喜,佛陀就是取向是這個方向。要不然,他可以去接掌王位,有大作一番的力量,他的知識可以來掌握江山。不只是他一個國,那個時代,時時可以,國與國之間為了佔領國土,佔贏的人就是拓大他的國土,那個時代。但是,他就沒有要這樣去做,這不是他的方向,他愛的是和平。

(14)「要如何和平?了解苦諦,用心修行」:要如何和平?要如何人的心能夠人人相安無事。將這個生老病死的疾苦,與人人互相相爭,要如何讓大家看得開、想得通?把這個心能夠了解,了解生死自然的法則。這樣對生死的法則清楚,要掌大權的人,他若了解了,「啊!計較有什麼用啊!不必計較了,人生無常。」對苦難的人,他能夠讓他了解,人生是苦啊!本來是苦,好好用心來修行。

(15)「今生之苦,是過去生所造作」:今生受盡了苦難,來生那個因、緣,重新一翻;今生的好因,翻掉了過去生的因,今生受的果,歡喜接受了。那個過去的因,今生的果完成了;今生造的因,帶後生的果。過去的惡因,今生消受掉了;消了、受了,所以甘願消受,消業受果,我甘願,過去就是這樣。

(16)「過去生的歡喜做,今生得甘願受,若不甘願消受,讓心又再一項壓力」:過去做了很多有傷害生命,或折磨過人的心。這今生來,多病痛;今生來,多短命;今生來,死來活去,有多種的困難,都是過去生。今生來了,為了消過去的業,甘願受了。所以甘願消受,這樣就不會讓心又再一項的壓力。看透生命,輕安自在,來去自在,死不可怕!

(17)「培養好心、想好意,做好事,說好話,不計較。恭敬、尊重、感恩待人」:大家眼睛睜開:「感恩哦!又能夠一天,我面對著這一天,我要好好修行,說好話、做好事,好好地培養好心。好心、好意,說好事,說好話、做好事,這是我今天的目標,不要計較了。恭敬、尊重、感恩啊。」這就是修行,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。

(18)「待人接物,凡事感恩。身病,藥醫治療;心病,接受佛法療治」:一天起來了,若有這些念頭,待人接物,凡事感恩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甘願消受,這就是在消業。「我領受了。」這叫做甘願消受。病是自己的事情,要怎麼辦?總是有醫生開藥,對症下藥,而我們就是接受、治療,所以身病接受,醫藥治療,心病就是接受佛法來療治。

(19)「佛法是法藥,就是我們的靈方妙藥,感恩、尊重、愛」在人生,叫做『能授』」:佛法,我們哪怕藥石無效,法藥就是我們的靈方妙藥,練好我們的心,自然過得很自然的生活;醒過來,自然生活在今天,好好地消受今天,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在人生,這樣有什麼不能接受呢?很好接受的人生,所以這叫做「能授」。

(20)「佛法教育印證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可成佛」:佛法中在教育,教育之後,佛陀他就要給大家一個印證,印證「某某人,你將來再多久,你也能夠成佛。」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可成佛。但是,大家都知道,不過經過了佛陀給他一個,「再多久的時間,你就能夠成佛。」那就是一個目標,篤定了,佛陀告訴我,我能夠成佛。

(21)「知道道理,卻沒有修行,成佛之道就遙遙無期」:其實我自己都知道,本具佛性,但是沒有修行,遙遙無期。我們若沒有學佛,我們不知我們有佛性在,沒有人知道。學佛了、聽法了,佛陀這樣說,我們知道;若能夠再得到佛陀告訴我們:「你再過幾個劫的時間,未來的長時間,你好好照這樣修行,你也能夠成佛。」

(22)「一心一志向前走,做的事,做就對了,不是在那裡空坐就會成佛」:大家相信佛,自然就方向準確,一心一志向前走,這樣就對了。對的事情、對的路,走就對了;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這麼長的時間,總是要做事情,所以再幾劫之後會成佛,不是在那裡空坐就會成佛;是你要去與人人結好眾生緣,眾生來成就你,所以我們要感恩。

(23)「付出是造福,付出無所求,累生累世,結眾善緣」:因為他受苦難,我才有辦法去付出,與他結一分的福緣。付出無所求,造一分的福,與那個眾生結一分的緣,累積起來,來生來世,這個緣不斷,不斷連結起來。

(24)「就如粽串綁粽子道理」:每項都要準備齊全好,缺一項都不行,欠缺一項都無法成就那顆粽子。所以粽子拿來吃很容易,粽子綁好了,蒸熟了,聞香而來;粽子的香味出來了,打開粽葉,開口吃入肚,這樣好像很容易,其實過程是錯綜複雜。

(25)「譬喻人體的身行動作,來自身體健康結構而成」:我們若再用心來想:世間,一個動作很容易,但是這個動作才是單一而已,單一的動作;其實這個動作,我這個動作,這個動作是有這個,有這裡、有這裡(編按:上人用手比手肘、上臂)。總而言之,還要有身體健康的結構,很多,才任憑我的手自由飛舞起來。

(26)「佛法,世間法、人間法」:我們大家要很用心,佛法,世間法、人間法,我們都要去清楚,要用種種的法來了解「能」,我能夠這樣。這只有一字,我們就要聯想得很多。「授」,就是給你,教授、教授,教你,叫做教授。教授,就是我付給你,雙手給你,我所學來;接受多少,受也是要雙手接受。這些書我要看過、要看過,也是用雙手來接受。

(27)「能授與所受」:有人還是這樣教授給我們。我們看書、看字、聽聲,明白了,換我們很用心、很用心,我們接受來;受了,我們接受來。所以授、受,「能授與所受」。誰要讓我教?我要教人,誰要讓我教?所授的人是誰?我教出去了,所接受的人是誰?所以有「能授」。所以佛將要涅槃之前,要有一段時間來找接受的人,叫做受法。授法、授記,證明你有法有入心了。

(28)「法入心是一回事,自身有無修『德行』,與人結好緣」:法入心是一回事,那個德,有這樣的德。德行,就是有能夠統理大眾的人嗎?能夠讓你統理的人是與你有緣;你過去生有結那麼多好緣嗎?那麼多人願意聽你的話嗎?那麼多人願意接受你的法嗎?這最重要。

(29)「結好眾生緣的重要」: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,雷音王佛要選一位來接法,結果兩位當中,他所選的是釋迦菩薩。釋迦菩薩比在彌勒菩薩之前成佛,彌勒菩薩,釋迦佛的後面。因為釋迦佛,是眾生緣結盡了,眾生緣圓滿了,雖彌勒菩薩是智慧具足,缺了眾生緣。只有缺一個眾生緣,就無法接受這授記。所以「能授與所受」,這很重要。

(30)「性本具空寂」:其實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,而我們生生世世,到底佛性?我這輩子有佛性,我往生了,我的佛性又要在哪裡呢?佛性就是看不到、摸不到,性本空寂,就是「性」。

(31)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:但是我們有第八識、九識。這第六識,第七識思考:就是這樣去做,第六識就開始一直做;做一做,那些歸到哪裡去呢?第八識叫做業識,這些業歸到第八識去了。所以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帶著這個業,這個業還仍是凡夫業,因緣果報,隨著因緣果報,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去了。

(32)「修行,轉習氣,回歸清淨本性」:這個習氣轉為我們的「性」。我們還是習氣未盡,就是我們的性還不清明、不明朗,我們的本性還糊里糊塗。隨著糊里糊塗的因果,就再去來生。要去,進去在牛舍?還是馬廄呢?不知。這畜生道還是要去地獄道呢?那個時候,捨這個身體,第八識,糊里糊塗隨著業力牽引,我們就到那裡去。危險的是在那刻,捨身,後面那念,那念何去何從?

(33)「要如何才能消除無明?不要計較」:所以這樣,我們要修行,要篤定我們自己方向。我們現在這個無明的凡夫,這個無明如何將它去除到真的「無明」消除。大家會說:「要如何才能夠無明消除?」「不要計較。不要與人計較,不要與事計較,唉呀!不要與世間一切計較。」不要計較,就是不要計較。

(34)「消舊業障,不再造新的災殃」:只是消舊的業障。叫做受,我們甘願受,消掉了過去的業障,不可再造新的災殃。我們要結好緣,不可結惡緣,結惡緣就障礙。來生來世,哪怕你有這樣的德,有這樣的好緣,但是你還有障礙。佛陀在修行,成佛了,還是又有很多的障礙;外道教的障礙、提婆達多的障礙,還有很多過去生不順意的障礙。所以佛陀成佛之後,障礙很多。

(35)「業因未盡,同樣受報」:佛,雖然成佛教化;覺悟了,成為覺者,教化眾生,他的被障礙,有人要害佛、迫佛,那個時代,也苦不堪啊。所以甘願授受,甘願接受,總是不損他的性。這就是覺者,我受了這樣,也是過去那個業因未盡,過去的業還沒有盡,餘業未盡,所以要再同樣受報。已經成佛了,還是還有業報,餘業未盡。

(36)「佛的《本生經》當中,有很多餘業未盡,受障礙的佛典故事」:佛陀在走路,有人來擋路,為什麼?就是過去生,又再一段故事出來。我們修行,總是歡喜授受,甘願接受。但在這個地方,就是佛陀他對弟子教授,弟子接受了。所以我們知道性本空寂,這個時候我們接受佛法之後,空掉了過去,過去那個業力,「我們不要計較了,你怎麼樣,我歡喜接受。」這樣過去就好,人與人就是這樣,「過去了,我歡喜接受了。」就是這樣過了。這甘願受,過去了,所以不要再冤冤相報。所以「性本具空寂」,不要再有因緣果報來交纏,空寂了。


(37)「修因必得果,大道向真如」:我們好好修,如是因、如是緣,如是果、如是報。我們所修的,大道是要向真如走。真如才是我們的方向,要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一定要認真撥開了煩惱的纏。


(38)「同修獲得記」:大家共同來修行,共同能夠得到佛來為我們證明。我們現在修行,盼望我們的來生來世也能夠同得與佛同世,同得佛的授記,我們也盼望這樣。我們同樣在法華會上,有緣才能夠在現在,我們在這裡聽《法華經》、講《法華經》。我們從《法華經》這條路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同這條路來走,互相牽引,往這條路走,「同修獲得記」,未來能夠真的遇到佛,為我們授記。


(39)「見授記隨喜。見善隨喜」:我們若看人在被人誇獎,我們就歡喜,不要說誇獎別人,我們就心不歡喜。佛陀肯定人,所以人人歡喜;我們現在看人在誇獎人,我們也要見善隨喜。佛世時候,大家聽到這些大弟子被佛授記了,大家都隨喜,很歡喜。


(40)「信己亦將得,自勉待果記」:因為他能夠授記,我也是能夠得佛授記。因為對方有真如的本性,佛陀說我也有啊,所以早晚我也能夠得到授記。我們就要好好自己勉勵自己:我將來也能夠授記,將來我也會成佛。我們這時候要認真修,將來同樣能夠得佛授記,要有信心,要好好用心修行。


3、複習經文:【當爾之時,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天雨寶華,一切人、天得未曾有。】


4、釋譯經文:【佛告宿王華菩薩:於汝意云何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豈異人乎?今藥王菩薩是也】:佛告宿王華菩薩。於汝之意以為云何。彼時即今藥王。


(1)「佛告宿王華菩薩。於汝之意以為云何」:佛告訴告訴宿王華菩薩:「你們知道嗎?這意大家要了解。」這位「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」是誰?是藥王菩薩。


5、【其所捨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】:非止日月淨明德佛世時,二度如斯苦行供養。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,不可數計。

(1)「非止日月淨明德佛世時,,二度如斯苦行供養」:因為藥王菩薩所捨身的不是這輩子在日月淨明德佛而已,在日月淨明德佛時,他是連續兩世的燃身。所以「二度如斯苦行供養」,不是僅僅這樣。


(2)「而是其所從累世至今捨身供養,不可數計」:看他兩世這樣在燃身供佛,不是僅僅這樣而已,不只是二度,不是僅僅這兩世,是過去生有這樣生生世世。

6、「菩薩修行,是生生世世」:不是只有這一生、兩生這樣就過了。藥王菩薩其實是生生世世就是這樣篤定修行。

7、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清淨精進,堅固生生世世的修行心」:我們的今生,我們的過去生也有修行,但是過去生修行的因緣,所以這輩子又有修行。期待下輩子的修行能夠更早,更早修行;更清淨一點,清淨修行;更用功,用功精進修行。希望讓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的心,要堅固,名副其實的精而無雜,進而無退,精進修行,這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7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