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7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法師品:法華經藏,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。
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;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
用心,用心把握時間,分秒不空過。一句一句的聲音,要用心,耳聽、心記,多了解啊!在《法華經.法師品》有這樣幾句話,看,「法華經藏,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。」是一個很遙遠、很深,能夠到達實在是很少,幾乎是無人能到。這是《法華經》當中這樣提醒我們,我們如果沒有很用心,這樣用平常的心來聽經,這是一種敷衍過去。我們要知道,法是攸關我們的慧命,我們若沒有用心入,我們的慧命就像缺少了水分,沒有水了,慧命就無法成長,請大家用心啊!
用心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;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」,要很了解,很用心。所有六根,六根大家應該知道了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「識」,我們現在用耳朵來聽,也要將我們所有的雜念摒除掉,專心一意。這個「識」,好好來接受,聲從耳入,但是法從意會;法是從我們的意,意識來體會。所以大家用心,要淨念,淨念不可有煩惱無明。聲音是聽到了,內涵法的意沒有用心,這樣對我們是沒有受用。要好好用心、受用,要不然,唉,一念錯過,萬劫難逢!
所以,要用「淨念相繼」。「潛通佛智」。我們要真正細微,用很細微的那個心好好接受,將法入心來潛通,就是「浸潤之譖」。法,我們要常常將它潤溼,不是說太陽曬乾燥的石頭,熱滾滾一桶水這樣將它潑下去,這顆石頭就會溼;溼是一個皮毛(表面),其實裡面沒有溼。就像我們手骯髒了,水僅僅這樣倒過去,不會乾淨,就要用水潤溼了,還要好好搓、擦,好好揉啊,一直到了骯髒不見,水再清洗一下,這樣才會乾淨。
所以,水不是這樣潤溼一下過去,有潮沒有溼(有澹無溼),所以要讓水有入,這樣「浸潤之譖」,邊給它潤溼、潤溼。我們的心也一樣,心地欠缺了法水,就像一片乾旱的土地;這個乾旱的土地,若沒有這樣剛剛好的水來潤溼、潤溼,種子播下去,也無法萌芽、露苗,都沒有辦法。所以種子將它種下去,每天每天要很平均,水就要邊澆、邊澆,這樣水慢慢澆,土讓它漸漸溼,種子才有辦法萌芽。所以常常說,種子落土,因緣會合,一直到了種子成樹,成大樹,「一」生無量,無量「一」生。
我們大家也要認識我們自己,我們也是一粒種子,不可自我輕視,將我們自己的種子,用掃的將它掃掉了,這樣是很可惜的。我們要好好拾種子、好好撒種子;每一個字,法,都是法的種子,只要你一句、一偈撿拾在心中。當然最好是全部,在全部我們很熟悉了,其中隨時用一句、用一偈,發揮出來的,我們能夠隨機逗教。《法華經》是三根普被,不論是上、中、下根器,《法華經》當中的法,都是讓我們有受,能夠接受,能夠利用,所以叫做受用。這樣能夠「潛通佛智」,我們接受了,我們能夠利用,這才是真正法入心。
「暗合道妙」,我們冥冥中,法一直一直浸潤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,就這樣慢慢慢慢、無聲無息在我們的內心,佛法就會很整齊,不斷地成長起來,自然我們對機逗教,會應用得法喜充滿,受的人歡喜,自己用出去法喜,真的是法喜充滿,皆大歡喜。這就是佛法真正入心,成我們所得。所以,「暗合道妙」,無形中,這個道一直一直與我們的心接合起來,這條路我們不斷不斷鋪得平了,道也開通了,這個道微妙,通達了。佛的境界,你沒有經過了菩薩道,與佛的境界是還很遙遠,所以我們要用心行菩薩道。
世間苦難偏多,我們所生活的就如處天堂,要懂得惜福。見苦難多,自己要更懂得知道,有福更加惜福,惜福要造福。就像現在的海地,海地,現在與我們雖然離一段很遠、很長的路,但是與我們也一樣很有關係。我們慈濟人在海地,現在這個時候,他們在那個地方開始發放白米。不是很簡單這樣說,米到,他們就發,不是喔!
他們就是米要到之前,就要開始展開家家戶戶的勘查,因為海地差不多都是貧困的人,就是到處都是,我們的米到那個地方要如何發呢?需要的就是要用心安排,要去選擇那苦中之苦的人。這樣我們在發放,才不會去引起了其他也名稱「苦難人」的不滿。因為我們發的人是苦難中的苦難人,大家沒話說,「確實我苦,他比我更苦。這些米來得有限,所以救濟他,我甘願。我領不到,我也隨喜功德。」他們要做到這樣,才是圓滿。
所以海地那個地方,也有菩薩。海地的慈濟菩薩,他們平時守護在那個地方。就像如濟,現在也是神父。他在那個地方,做到梵蒂岡已經要將他調回去,將他晉升起來,讓他成為紅衣主教。但是他甘願要守在這個地方,海地,因為這裡他有使命。他要承擔起慈濟的使命,所以在那裡,他能夠了解貧中之貧的人,他平時在那裡,每一天他要照顧的幾萬個孩子,幾萬個孩子要讓他們有飯可吃,有機會可讀書。這是如濟神父,也是師父的弟子,慈濟人的使命。
所以他推掉了能夠回去梵蒂岡,這種的光耀他推掉了,他甘願守在這個黑暗、貧窮、苦難,有著地獄之苦這樣的地方,他甘願守護在那個地方。所以說起來,人生需要就是發心,那個愛心人。這個愛心的人,就是要有這樣,那個「性」,本具佛性,「潛通佛智」,這種的人。他已經能夠接受到,回去那個地方,有名,又很享受──受到人的尊敬、受到人的恭敬。他,這樣的位置他辭掉了,甘願守在這個地方。這若不是淨念,念念相繼,那種無欲、無貪,這種乾淨的、慈悲善淨的愛,哪有辦法做得到呢?所以是「淨念相繼」。所以他「潛通佛智」,甘願守護在那裡。
同樣,法,他也是接受法,同樣在聽,聽我們現在的《法華經》。經過翻譯成英文,他,法很入心。所以他才能夠專心,這樣得到道理,願意守護在那個地方。有他一位在那裡,他能夠帶動很多人。還有我們臺灣的企業家在那個地方,開頭是被派去那裡在做發電,本來是他做得很發達的事業,為了慈濟,他也已經甘願守護在那個地方。所以有這樣,臺灣去的,也有海地的在地人,這樣會合起來,在那個地方,每一天能夠幫助超萬人,這很感恩,也讓人很感動。現在正在發米,山區,這樣翻山越嶺到農村去,他們去發放。
現在海地新冠肺炎疫情,這個瘟疫疫情也是很高。他們還是為了很多人在饑餓,斷糧、斷食,沒有米可下鍋,所以哪怕疫情是那麼嚴重,他們也不畏懼,同樣去山上,越過山,深入到村莊。那個地方也乾旱了,有土地,沒有水也不能種植,貧窮苦難人更加苦。所以,他們從太子港,要翻越過了山嶺去到鄉村去發放,這不是菩薩誰能做得到呢?所以很值得我們尊敬,很不容易!就像地藏菩薩固守地獄,地獄很苦!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,前面經文這麼說,
經文複習:「宿王華!譬如一切川流江河,諸水之中海為第一;此法華經亦復如是,於諸如來所說經中,最為深大。」
這《法華經》來譬喻,就像大地有川,川就是從山頂一直流下來的水,這川水會流。還有江、還有河、溪水等等這些水;這些水中,海是為第一,江一條、河一條。就像最近大陸長江潰堤了,很多很多的民宅受災難,山崩了,水也淹了。所以這些河川的水,沒辦法將它保護好,它過量就破掉了(潰堤),這樣造成了很大的災難。這就是大地,川流江河的水。其實還不及海水,海水,更多的水流入大海,海不增不減,同樣能夠收納。而若河川,水多一點,那就沒辦法,它就會破堤等等,造成災難。還是海為第一,此《法華經》也一樣,是「於諸如來所說經中,最為深大」,就像海。所以,接下來的文再說,
經文:「又如土山、黑山、小鐵圍山、大鐵圍山及十寶山,眾山之中,須彌山為第一;此法華經亦復如是,於諸經中最為其上。」
經文解釋:
「又如土山、黑山、小鐵圍山」;土山、黑山、小鐵圍山:裹四天下。
剛才是譬喻水,現在是譬喻山,山、大地。我們的地球上面有很多種的山,大山、小山,一直到須彌山。須彌山;喜馬拉雅山,須彌山就是現代人說的喜馬拉雅山,就是很高。這鐵圍山,鐵圍山在哪裡?鐵圍山是名稱的地獄,名稱的地獄,鐵圍山。鐵圍山在哪裡?這鐵圍山裡面,就有土,用這個大地來說,大地的山就是土啊、石啊。所以「土山」,大地的山。「黑山」,那整個山都黑的,黑石等等,很堅硬的山,這黑山。「小鐵圍山」,那個山很硬,小鐵圍山。「土山、黑山」,這就是。「小鐵圍山,裹四天下」,就是合圍著四大海,在這地球的上面,四面山,山一層層圍,海雖然很大,盡頭還是山。這,到了哪一個國家,水路來走,同樣上水路後還是山,山無處不在。
*土山者,土石諸山也。黑山者,《俱舍》云:南洲從中向北,各有三重黑山。
小鐵圍者,繞小千界。
所以這個山,「土山者,土石諸山也」。「黑山者」,就是《俱舍論》中說的,那就是「南洲」,叫做南瞻部洲。有五大洲,在這個大地的上面分成五大洲。「南洲從中向北,各有三重黑山」;所以,南瞻部洲中間向北,各有三重的黑山,一層一層。「小鐵圍者,繞小千界」;小鐵圍山,就是圍繞著小千世界,這個小千世界。總共有三千大千世界。小鐵圍,小千世界。
經文解釋:
「大鐵圍山及十寶山」;大鐵圍山:裹大千界。
十寶山:即須彌山外十大山王。
「大鐵圍山及十寶山」;「大鐵圍山,裹大千界」。這大鐵圍山裡,那就是大千世界,就是大鐵圍山,所圍著是大千世界。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,又一個大千世界,前面也已經說過了。〈見寶塔品〉及〈法師功德品〉那個地方說得清楚,在過去。當中,「十寶山,即須彌山外十大山王」,就是須彌山以外的十大山王。
大鐵圍者,繞大千界。
十寶山者,《華嚴》云:雪山、香山、軻利羅山、仙聖山、乾陀山、馬耳山。尼民陀山、斫迦羅山、宿慧山、須彌山。
群山土積,十寶矮形。鐵圍雖高,非金所成。
這些山,山的名字有很多。「大鐵圍者,繞大千界」;大鐵圍山者,就是繞著大千世界。「十寶山者」,那就是在《華嚴經》之中這樣說:「雪山、香山、軻利羅山、仙聖山、乾陀山、馬耳山、尼民陀山、斫迦羅山、宿慧山、須彌山。」這當中,這全都可以列入在十寶山之中。「尼民陀山」,就像這些山,這些山的名字。這些,「群山土積」,這是土所聚集的山。「十寶矮形」;十寶山,這個山較矮,很矮,就是山丘。「鐵圍雖高」這個山是鐵圍,雖然高,但是「非金所成」,都是土堆,這鐵圍山。
經文解釋:
「眾山之中,須彌山為第一」;須彌山者,生大海中,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。
須彌:四寶為體,坐鎮四洲,下旋香海,上宅群天,居然群山之王也。
「眾山之中,須彌山為第一」,這麼多這麼多的山,須彌山是最高。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,它最高。所以,「須彌山者,生大海中」,它就是在那個大海中,四面都有海。因為這個世界四面都有海,海所有的島全都有山,所以層層山、層層海。所以,「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」,所以常常說,須彌山有八千多公尺,很高!總是,這很高的山,我們要很了解世界有很多,此山高未高,又有山比它還要高,那就是指這樣。山,我們看了會覺得很高,一座山比過一座山的高,山中有山,山一座比一座高。
所以,「須彌」就是「四寶為體,坐鎮四洲,下旋香海」,這個須彌山。四洲,四洲就是有香海。「上宅群天」,抬頭就是天。「居然群山之王也」。這一座一座的山,山中在海中,海中見天,總是,就一山未高,一山比一山更高,這樣都是在海中,可以一一浮出山來。這總是在《法華經》的描述,等於是大地上的生態,很多的形態,形形色色,眾生所生,居住,有人、無人無不都是在大地中,有大地就有生態。
*此法華經亦復如是,於諸經中最為其上。亦如須彌,諸經之王。
諸教勢同群峰,一乘須彌齊峙。
所以接下來說,「此法華經亦復如是,於諸經中最為其上」。「亦如須彌,諸經之王」,《法華經》就像須彌山一樣,是諸經之王。這經,經就是所有的經典,佛陀所說的法大部分集中在《法華經》中,《法華經》應所有的根機,大、中、小的根機。「你不懂這項,《法華經》之中有這樣的法,能夠為你分析,讓你了解道理是這樣,你要有心,用心來接受。」《法華經》之中所有的教法,「諸教勢同群峰」。不論哪一座山有多高,那個地方有生態,同樣多高的地方就有多高的生態在那個地方。總是同樣有法在那裡,法在《法華經》那個細微,細微得你看不到;大呢?大出了如須彌山,須彌山上還是有法在。所以,「諸教勢同群峰,一乘須彌齊峙」,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。
《法華經》你若是沒有用心,一閃一下就過去了,瞬間你一句的法漏掉了,漏掉了,你這個法就漏過去。所以,期待大家要用心,用很細膩的心,要好好仔細來聽,聽入心來;好好用我們的識,第七識、八識,好好地思考,讓它一層一層過濾過去,最精髓,那個法的精髓入我們的第九菴摩羅識去。就是我們的本性,能夠入我們的本性菴摩羅識去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功的地方。時間總是時日過了,一切的一切就是要在我們懂得把握之時,分分秒秒入心髓來,法為髓,要入我們的心來。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尊重法?有尊重法,時時要多用心啊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【附註】「浸潤之譖」,語出《論語》顏淵第十二。
子張問「明」。子曰﹕「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,可謂明也已
矣。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。」
原意──譖與愬都有讒言的意思。譖言如水,漸漸滋潤,令人接受而
不自知;膚受猶如皮膚之受塵垢,當時不覺,久之始見。全句解釋是
:如果有人一遇譖愬,即能覺知,使譖愬行不通,這人就是明白人,
而且有遠見。
建議──若需提到此處,宜用「浸潤」、「膚受」二詞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