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80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0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80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80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8月 06, 2020 3:48 pm

2020080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人間凡夫品德,位極名曰輪王。
明明德人稱賢,明行足人謂聖;
聖人之極善位,名曰諸法之王。

  用心,要體會,要深入體會。聽,聽才有辦法深入體會。體會,就是法入我們的心化為己有,讓我們很體貼、會悟,就是體會。既是法聽來是我們的,我們要用,用在生活中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要多用心啊!「人間凡夫品德,位極名曰輪王」,意思就是,輪王他極高的位置,那就是品德最高的人。而人間最高的品德,有修行、有權利,統攝人間,讓人人心服、禮敬,所以這是位極尊貴的人,這樣的人才能夠稱為輪王。他能夠轉法輪,統領人間,這就叫做人間之王。

  人間,能夠用法來統領,人人的心願意信服,這叫做輪王,那就是在人間。人間,人稱為凡夫,雖然都是凡夫,卻是他的品性修行;修行,但是還是在人間,佛法清楚,生在貴王家,貴王家能夠這樣來統攝人民,這都能夠叫為輪王。就是我們人間凡夫品德高,可稱為輪王,位極尊為貴。還要再有,「明明德人稱賢」。孔子的學豈不就是「明明德」?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。「明明德」就是會悟本性,「明明德」就是我們佛法常常在說的人的本性。人的本性是什麼?與佛同等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就是人人本具清淨的佛性。

  孔子說:「明明德。」「你要明白、你要知道,你自己的本性就是清明、開朗,沒有污染,沒有名利得失的污染。」這種的「明」,要明就要了解,明德就是這樣清淨的本性,這與我們佛法說的完全一樣。不論是儒教所說的明德,與佛教所說的清淨本性,那是同一體。名稱、名字不同,是同一體。所以,「明明德人稱賢」。我們人若能夠透徹了解本性,也能夠行,行與學平行;學、行能夠平行,這叫做賢人。你有德、有學,這叫做賢人,而能夠完全有修行,真的稱聖修德,已經知道我清淨的本性,要不斷上求下化,不斷向上求,求佛法。佛陀的教法,甚深微妙,廣無邊際,深無徹底,我們一定還要很知道,不論是縱、橫,是深,深無究底;橫,無有邊際。我們要抱著這個心,不論是廣度,我們要不斷不斷去追究、去學,很普遍。不懂的事情很多,法,還很深、還很高。

  幾天前說,地上的山高,沒有比心的山更高,所以心,它高,還要再高、再高。心要求法,說深,還要再透徹、再透徹,深無究底;高,真的無法透徹,這就是佛法的奇妙。佛法很廣、很深,我們還是要很用心,才能夠去了解,「原來法如深淵一樣!」深無究底,很深!就是因深,才得需要我們用心,廣無邊際,所以我們要不斷追求。就如孔子說的不恥下問,有的都沒有讀書,但是他說的話,他了解的,比我們讀很多書的人更透徹。一句話,能夠讓我們感覺到,「啊,我怎麼沒有去想到?」這句話很簡單,但是,很能讓人用心去思考這句話的意義。

  有一次,菲律賓有一群慈濟菩薩來了。其中有一位老菩薩說:「師父,我很歡喜啊!」「你歡喜什麼?」他說:「很歡喜。」我又再問他:「你在歡喜什麼?」「總是見到師父,不會說啦,就是很歡喜!」我就說:「你平時,在菲律賓有投入嗎?」「有喔,他們帶我去看,去看很多的苦難人。」我就說:「你看到的苦難人,你心感覺如何?」「啊,很艱苦,萬代艱苦啊!可憐哦,萬代可憐哦!」「啊,萬代?」他說:「沒有希望啊!」就是一直說「萬代可憐喔!」我靜下來,想:萬代可憐。這我們在臺灣很少用到,那是正式的閩南語,「萬代苦啊!」是啊,萬代苦,那就是表示因緣果報觀。過去過去的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,萬代,或者是這個苦,可能還要傳給子孫、子孫的苦,那種萬代苦。從因緣果報來說,從他們所造作人生,再下去,下一代也同樣沒有什麼希望,這種的萬代苦。

  當然,再配合他們的語調起來,真的是覺得這個道理很深、很深,但是我們沒有常在用到,雖是同一個語系。常常用的,覺得話一說,大家聽進,清楚、了解,而我們同一個語系,但是我們不常用,就會再想一下,「喔,這句話有道理。」是啊,有道理,但是平時我們不曾用。聽到要用它,也得要再去想,這句話是如何用?而一用到了,覺得很輕鬆,因為過去這個道理本來就在我們的語言當中,道理涵蓋,卻不曾用到。聽到了、歡喜了,想一下,常常用,這樣我們就很了解。「可憐,萬代可憐哦!」萬代可憐就是極苦的人、極可憐的人。這,一個家庭,有這樣種種種種,想要再恢復,下一代下去,很不容易。

  譬如我們去看的,有這樣真的是很可憐的人,父母年紀大了,孩子又發生意外,孫子弱智、殘疾,一家三代或者是四代,沒有一個是有辦法恢復希望,能給這個家庭有辦法這樣盼望。最後面的一代,他已經沒有後面的一代了,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,一家三代人都是腦癱,身體不俱全,或者是弱智,一家三代。不論是幾位,就是這樣完全沒有希望。這代沒有希望,沒有延續下一代的人,所以這就是完全沒有希望的家庭。苦不苦?苦啊,很苦!為什麼會這樣來?明眼人,有學法的人就知道,明明德,透徹道理的人他了解。所以要趕快知道如何來杜絕像這樣的苦,這個苦不可在我的身上,不可在我的下一代,不可在我下一代的下一代有牽連到這樣的苦。所以明明德之後,這個賢人,人生何樂呢?這個人生斯有何樂啊?一天一天過,一年一年靠近,世間事一代一代衍生,這這樣的人間有什麼快樂啊?

  「明行足人謂聖」;明行足,身體力行了。「明行足」,是佛號十號之一。方向要在哪裡,清楚了,所以我們學佛,就要學得方向要向哪裡去,我們清楚;往無不達,這樣地清楚,這「明行足」。我們修行,再也不要再延一代,一代過一代會有出什麼問題?基因突變,這種病哪一代會發生,這都不知道。就好好修行,好好用愛來教導、引導人生。就像這樣的苦難人,好好引導他們。既有果,有報了,就要讓他知道,明因果,心再開闊一點,去掉無明。就像這樣,不斷不斷來指導,能夠有好因緣,他也能夠往修行方向去修行,杜絕下一代再延續下去那個未知數的人生。我們能夠清楚明白,可以方向正確。這,認真修行,法都清楚了,世間我們懂得引導,這叫做聖人,就是人間典範,發揮了那個教導,能夠為人引導方向。

  「聖人之極善位」,若能夠到成賢、成聖,人生被佩服稱為賢聖人。這「行」,品行若沒有端正,不是人的典範,沒有人願意承認你是賢與聖。所以做,佛法修行是我們自己的,修來,接法來,我們要身體力行人間趣向,這很重要。所以,「聖人之極善位,名曰諸法之王」。這就是說,在人間有地位、有名,法有正,行能夠引導,這樣的人堪稱為諸法之王,可以引導人,有人格、有方向能夠引導人。我們若要用一般來說,轉輪聖王那就是很極位,人間很有地位,學佛之後能夠領導人,這叫做王,法王,轉輪聖王,這是在佛經說。但是用平等性說,就是人間有德、有行,能夠引導人入正法中去,這就是法王。用心來了解,人生苦難偏多,但是只要有心,什麼樣的人都能夠對人間有幫助;對人間有幫助的人,這也是法之王。

  點滴都不可看輕,修行是從點滴來,走路是從第一步開始。所以要修行,不可說:「就要有名、有地位,修學佛法才能堪稱法王。」不是這樣。我們一定要從第一步開始,只要你第一步開始能夠幫助人,結好緣累積起來的,累生世這樣累積起來。譬如,在我們十幾年來,在緬甸,記得那個時候一波的災難,那波的大災難,慈濟人去幫助,那個颱風很大(2008年納吉斯熱帶氣旋)。我們去幫助的時候,鄉村全都成為一片的汪洋,貧農很多。那些農民,已經絕收了,也沒有穀種可以再播,還沒有飯可吃。那個時候,我們及時到達,除了物資的幫助,最重要就是穀種,就是發放稻種去支援他們。同時我們發米,幾個月的糧食給他們;還給他們的稻種,趕快去耕作。所以幾個月當中,讓他們能吃得飽。

  那個時候,我們的米袋都是印著很簡單的「靜思語」。幾句的靜思語清楚明瞭,經過翻譯。他們領到那個米之後,米是吃完了,袋子捨不得浪費,也捨不得其他的用途。他們去將它貼在牆壁上,因為它有靜思語,將那個靜思語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那個地方,米袋,很簡單的「一粒米中藏日月」,那句話他們很珍惜,一粒米之中藏著日月。這,他們很珍惜。在那個地方,開始聽到說「大家八分飽」,省一點點可以幫助人,少吃一把米,可以維持一餐,一個家庭維持一餐,一把米。他們將這個道理清楚、了解,開始就抓一把米,煮飯前抓一把米放在旁邊,能夠幫助人,幫助人就是造福。所以他們將這個法開始應用,這樣一直一直延續到現在。

  在前年,他們的「一把米」,每個月累積起來有三千多公斤,這是一千多戶。這樣大家呼籲起來,一千多戶的家庭,每一天一把米,一個月累積起來就一堆,全部幾公斤?三千多公斤,他們能夠去救那個村莊幾十戶的人家。(2018年11月,33村響應米撲滿,會員1756戶,共3152公斤,濟助 56戶)現在已經將這個消息,從幾十年來,他們就是這樣、這樣,一天都沒有停歇過。現在有六十七個村,全都是這樣,家家戶戶,幾戶呢?七千八百二十四戶,戶戶每一天一把米,這樣累積能夠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八公斤。「一把米」,以前是三千多公斤;現在,「一把米」是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八公斤。這樣「一把米」,一萬二千九百多公斤,應該就是接近一萬三千公斤。

  「一把米」,你們想,這樣能夠救多少人啊?能夠再幫助270戶。這一萬二千九百多公斤,累積起來,每一戶可以四十八公斤。這樣,這四十八公斤能夠讓二百七十戶全都有米可吃。這是七千多戶幫助二百七十幾戶,每一戶有四十八公斤。你們想,「一把米」,做這麼大的利用,所以話一句出去,能夠人人受用,用在日常生活,就能夠幫助那麼多人。所以人啊,一點點力量就能夠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一把米,每天都能夠幫助二百七十戶。一把米,因為人多,合起來就有一萬三千公斤的米,簡單說起來就是這樣。我們總是不可輕視力量小而不為,小小的力量結合起來,那就是大力量。

  這「明明德」,就是在洗我們的心,一點一點的法水都可以點滴成甕。就大缸的水能夠洗掉心靈的垢穢;一點一滴的水能夠滋潤我們的土地,可以布善種子。所以法水,法,我們要好好點滴歸心,滋潤我們的心田,布善種子,很重要,「一」生無量。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,我們的心王,「心王」累積起來,那就是用在人間,就是法王。好好地用心,要用心!前面的文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若菩薩所說、若聲聞所說、諸經法中,最為第一。」

  不論是聲聞,聽法之後放在心中,能夠去向其他的人說話,或者是聲聞能夠說,菩薩能夠說,不論說什麼經,若能夠說到《法華經》,那這個《法華經》就是諸經之王。不論是聲聞說的、菩薩說的,這部經為第一。下面接下來的文再說,

經文:「有能受持是經典者,亦復如是,於一切眾生中、亦為第一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有能受持是經典者」;漸進歷經果位在三乘教中。若持此經,趣向成佛之道;於諸人中是第一。

  我們要受持經典,不論你讀哪一部經,來讀經典的人,讀到《法華經》也是一樣,《法華經》在其他的經中也稱為第一。「受持餘經者,漸進歷經果位在三乘教中」;所以要知道受持經,漸漸能夠這樣進入,歷經了很多的修行,那個過程的果位。從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,這樣一層一層過來。這四諦,那就是小乘;十二緣,那就中乘;六度,那就是大乘。羅漢是修四諦法,辟支佛、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,再進一步,開始入六度,六度行,那就是菩薩法。在這個三乘法的教法中,若是持這本經,「趣向成佛之道」,《法華經》的趣向就是成佛之道。「於諸人中是第一」,所有的人,在修學經典,《法華經》就是第一,我們清楚了。

*因法妙故為第一,人弘妙法,故於一切眾中為第一也。

  「因法妙故為第一」;因這個法是妙,這部經的內容,它的法很微妙,它涵蓋了人間的生態、一切法。所以這部經,它涵蓋很大。從凡夫最微末的生活、行為,一直包含到成佛,至高無上,這些法通通包含在內。所以法妙為第一。「人弘妙法」,我們人若能夠與這本經接近,體會了、了解了,弘揚這部《法華經》,「故於一切眾生為第一也」。有辦法這樣的人,就是在眾生中為第一,這種思想、教學、引導為第一。接下來經文再說,

經文: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;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。」

*聲聞喻小草,菩薩譬如大樹。大樹之材,非同小藥草可比喻。

  「聲聞喻小草」,在我們大自然界,聲聞就像植物之中的小草一樣。看過去一片綠,這個草,草地一片綠的小草。「菩薩譬如大樹」。大地上,自然之上有小草、有樹。草也有微小的草,也有比較高的草;樹,有小樹、有大樹。菩薩就是「大樹之材」。樹若大了,大樹可以作為棟梁之材。以前的人建房子,大樹、福杉能夠當梁,這很多都可以用,整間房子可以蓋,這個大樹的材料能夠有很多應用。「非同小藥草可比喻」,不是一般的草來譬喻,那就是可用之材,那叫做大樹。

經文解釋:
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」;三乘之中,菩薩居上,

  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」。聲聞與辟支佛,聲聞就是修四諦小法;辟支佛是修中乘的道理,了解人的生來、去向,這是辟支佛。菩薩是入人群去度化眾生,利己、利人那就是大乘法。「三乘之中,菩薩居上」,不論是小草、大樹,菩薩是最為上。

經文解釋:
「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」;於諸經中,此經最上。如佛為諸法王;此經亦復如是,諸經中王。

  「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」。這部經是至高無上。「如佛為諸法王;此經亦復如是,諸經中王」,這很簡單。

*先比凡夫,次比二乘,三比菩薩,四比如來。次第比勝,顯經第一。

  所以,「先比凡夫」,先用凡夫來譬喻。凡夫中,轉輪聖王就是高貴的地位,進入佛法能夠領導人,這是凡夫,但已經能夠奉持正法,領導人群。「次比二乘」,就是聲聞、緣覺。緣覺與四諦法修行者,這是二乘,修四諦、修十二緣。「三比菩薩」,菩薩,他修行六度。「四比如來」,如來是極高,成佛了。菩薩的過程至極,那就是成佛;成佛就是如來,來去自如,應於眾生因緣成熟,他再來人間度化;說諸法道理,讓人人有一個方向,那是如來,來去自如。「次第比勝」,這個位置,這樣來將它比較,那就是佛為最勝。「顯經第一」,這部經是成佛之道,所以這部經為勝。

*如來乃究竟果人,非因人可比,於諸法中,得大自在故。

  「如來乃究竟果人」,他已經究竟了,修行已經到極端──無上正等正覺;果人,他就是這樣。所以,「非因人可比」。因人就還有一點點,而若有那個心,起心動念偏差掉了,那就要再重複。果人是已經到極頂了,至高無上,所以非因人可比。「於諸法中,得大自在故」,所以諸佛於諸法中得大自在。

*此經位在三乘之上,理攝諸教之宗,無因不收,無果不攝,群經了義中王者此也。

  所以,「此經位在三乘之上,理攝諸教之宗」。這個道理可以攝受所有所有所教法的諸經,《法華經》能夠通通將它攝,會合起來。「無因不收,無果不攝」,不論是什麼因、什麼果,《法華經》是至高無上。所以,「群經了義中王者此也」,就是此經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《法華經》要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

*此上歎妙法之體,隨機在處最尊最勝也。

  「此上歎妙法之體」,此上是讚歎妙法它的體。這個妙法的體,解釋讓我們了解。「隨機在處,最尊最勝也」。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這本經,《法華經》它是涵蓋所有人間界,人間界透徹覺悟之道,所以成佛之道在這本經中。所以大家時時要用心,開頭向大家說「用心聽喔!」將要結束的時候,還是要叮嚀:「大家要用心體會,體會法的真諦,落實在生活的道理。」這樣才有辦法解法、會理在生活中,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80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