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8月 07, 2020 7:32 pm

202008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如來愍諸眾生故,
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、
種種念行、種種憶想,
歷劫纏綿,無了出期,
無明生念,一大因緣。

  用心聽,入心,行在日常,用心聽。「如來愍諸眾生故,有種種性、種種欲,種種念行,種種憶想;歷劫纏綿,無了出期,無明生念,一大因緣。」用心來體會,如來,也就釋迦牟尼佛,他會愍諸眾生故,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。這段文,應該大家能知道了,如來,釋迦佛,他那慈愍、悲智的心,他了解眾生,眾生有種種性、有種種欲。佛陀的智慧!我們眾生豈不是呢?是啊,人人都有種種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方向、不同的執著。性,清淨性,回歸清淨就都叫做佛性。而若是開始污染,有了執著、有了無明,這個無明、執著、煩惱,將我們清淨本性,就這樣隨著我們各人的習氣,就有各種的不同,人人的想法,這種的習氣。

  常常說,人人本具佛性;佛性是一,佛性就是慈悲、就是喜捨。眾生在佛的心目中,這些芸芸眾生與羅睺羅一子同樣。釋迦牟尼佛唯一的親兒子就是羅睺羅。羅睺羅與所有弟子同樣,所有的弟子與羅睺羅,在佛的心目中平等。所以,佛陀將羅睺羅交給舍利弗,這個孩子,你按照僧團的規矩,按照修行者的規則,同樣教,不必分別他是誰。他就是僧團當中的一位僧人,年紀小,調皮多,所以要好好督導,與僧團生活也都要一樣,這是佛陀,他對眾生沒有差別。同樣來到人間,只是借因緣,隨因緣而來,也要回歸如來的本性,本性平等。同樣,修行一樣,與一般修行沒有不同。

  「如來愍諸眾生故」,所以如來對眾生憐憫,來人間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來教育我們;教育眾生,人人要去除煩惱、無明、習氣,都要去除。煩惱、無明、習氣去除了,智慧自然生;智慧,是人人本具有,只是煩惱、習氣,這樣將它遮蓋過去。就像天上,同樣,地球隨著太陽在輪轉,太陽永遠都在那個地方,地球繞著太陽走,太陽同樣在那個地方,卻是我們輪轉在這太空、虛空中,總是宇宙浩大,天體一律,常常都是一樣在這個大空間。但是,地球隨著這樣在轉,不是太陽轉,是地球轉。所以在我們這地球與太陽的關係,公轉、自轉,所以它這樣在轉,在這個軌道上轉變,我們才會覺得有早上、中午、黃昏、晚上,這是我們地球自己在轉,不是太陽在轉。所以,我們的本性與這一樣。

  月、太陽在天空中,地球轉,就有了月缺、月圓,也是一樣,是地球自己在轉,不是月在轉(月球也會自轉。它自轉一周所要的時間是一個月,和它繞著地球公轉的周期差不多。 因此,月球總是以一面對著地球。地球上的人永遠看不到月球的背面。)所以說來,我們若能透徹了解,原來天空、法界,它是永恆這樣很自在,就是這個大空間。所有一切的星球,都是各有自轉;我們走我們的,它們走它們的,各個都有不同。尤其是地球很特殊,地球它是一個很美的世界。眾生隨著因緣來人間,在人間裡有福緣、有惡緣,因緣果報集會在這個娑婆世界。所以這個娑婆世界,善、惡,這樣雜居在這個地方。佛陀就是這樣的因緣在人間。所以一大因緣,出現於世,而這個因緣,就看,在哪一個地方有特殊的因緣,在那個地方出生,在那個地方來見,見人間的形象。

  「喔,苦啊!」在那個苦中,他有這樣的環境,觀念與一般的人不同,很特殊。他在享受中,見苦不忍,而且還去了解苦的源頭是如何來。所以,種種的分析,他願意棄榮;捨棄了榮華富貴,他走入這個苦,入苦難眾生群中去體會。然後,要如何來解決呢?不是一國有形的財富,就能夠幫助這個國家的人民。何況人生是普遍,救度眾生才是根本,不是僅僅救這個國家、這個社會的人,要救的是普遍的生命界,有生命、有感觸,這樣叫做眾生。人與一切的物命都是同等,唯有人,有辦法去付出,有辦法去幫助眾生,各種、各種生命物;唯有人,人要啟發,啟發那分慈悲、喜捨,這叫做菩薩。所以,他來人間就是教導眾生,要有這個菩薩心。

  菩薩就是轉識成智,將一般人的知識,讓他能夠深入體會了解,將知識轉為成智慧,體會一切眾生、物命,要如何去解救所有、所有生命物的苦難。所以來人間,是為了這個目的來。所以,「如來愍諸眾生故」,了解眾生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。所有的眾生,雖然本性是一,卻是,在人間不斷受習氣一直薰習,在這個濁世裡面,那個欲念、濁氣,不斷不斷一直薰習,造業變成了習性。我們常常在說,「這個孩子的習慣很不好。」這就是習性,去薰習來的,不是教不會,就是要有人有方法,如何去教他。他會學壞,若是有人用心,去轉一下他,他自然會學好,一樣叫做「學」,一樣叫做「教」,讓人教壞了,將他轉變過來,「要教好喔!」

  佛陀也將羅睺羅交給舍利弗,「你教他,教好。」同樣的道理。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,如一子,這是佛陀他的慈憫心,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、幸福。心無染著、沒有煩惱,行為能夠入正規。心靈沒有貪著,沒有瞋、癡,自然人人的心就是開闊,回歸到了安和樂利、輕安自在,這就是人生。但是人就是脫離了受教軌道,佛法在人間,能夠認識佛教的人又有幾個呢?人數之少啊!認識了佛教,真正會來接受佛道理教育的人又剩下多少?常常都這麼在說。所以能夠在人間;雖然佛陀現在沒有在人間,說不定也來在人間。因為佛陀教法,他來人間,現身人間,經歷了這樣,我們所了解釋迦佛來生,他的背景,他的故事、歷史大家都知道,但是離我們現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了。

  佛陀說法,那些法,我們是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有與佛同世嗎?我們現在不知道,不知道幾十生世以前過去了,二千多年了,二千五百年過去了。我們若平均壽命七十、八十歲,那也是幾生世了,七、八生世過去了,不只喔!幾十生世過去了。所以說來,我們哪怕那個時候與佛同世,說不定我們已經又失去了與佛會面的因緣。記得嗎?曾經說過,佛陀去到那個城市,那個城市有九萬人。三萬人不曾聽過佛陀的名,另外三萬人他們曾聽過佛的名,不曾見過佛陀,才只有三萬人見過佛陀。聽過佛的名、見過佛陀,但是真正能夠入佛講法的場所沒有幾個,所以說起來,與佛同世,要見佛、聞法都不容易啊!

  因緣啊!因緣不容易,與佛同世,同一個城市、同一個地方,但是沒有發心、沒有起心動念想去見佛、禮佛、聞法,「不要啦。」這也會錯過。所以,真正見佛、聞法寥寥無幾,沒有多少。所以說,眾生聞法、見佛很困難,何況再來到像法,到現在是末法了。雖然拜佛的人,在我們現在聽起來,不少喔!其實少之又少。七、八十億的人口,其實真的曾聽到佛法的差不多千分之一曾聽到。但是,在千分之一聽到佛法,問他們:「你是佛教徒嗎?」「不是。」是佛教徒,「曾去聽過法嗎?」「不曾。是人家這樣說,而我就這樣信、這樣求。」我就說,佛法不離人間,是能夠求得道理,無法在佛像前求,求我平安、求我的欲望滿,不可能啊。你自己做,自己有多少福,你就有多少的福緣可受。你若是過去沒造福,根本你就沒有那個福緣。要去銀行領錢,你也得要銀行有存款,要不然你要去向人家領什麼錢?

  同樣的道理,佛陀告訴我們,己修己得。自己要修,修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,所以因緣果報觀我們要很清楚明白。現在有的業,我們就要感恩,歡喜接受,過了一關,消了一次的業。心要常常很自在,把握著現在的因緣,你付出不是現在得,就是來世得。現在有辦法克服過去,心歡喜,法喜充滿,能夠得到的就是法喜。「我今天平安過去了,我有聽到法了,我還有用喔!我改變了我的想法,我已經寬諒了。我與人沒有對立的恨意了,我已經心寬了,我已經沒有掛礙了。我聽法之後轉變了我的心,所以我今天輕安,我自在了。」應該所得的是在這裡,不是我能夠賺多少錢、得多少福。其實,有幫助的就是不要計較,給人好印象,後面有機會讓人人見歡喜、有信任,願意與你互動、合作。這是在現在,只是僅僅能夠得到這樣,不是如何做。

  我們每天就要存一個念,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我們的心一直時時要自我警惕;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」,我們應該要知道過去。現在我們面對著佛,接受到法,開始我們要立願,立願消掉了過去的業,願意現在好好接受,勤行菩薩道。這就是我們要如何來做一個憐憫眾生的人,我們要如何將我們種種的性、種種的煩惱、無明、欲念,如何將它去除,這很重要。「種種念行」;我們的雜念,種種的念行,都在我們的心念,一念轉,身體力行,這樣就過去了。種種的憶念,過去記恨、記仇,那都要放棄。

  我們現在要記得,「莫忘那一年」,多少人來幫助?發生了什麼事情?多麼多的人合和一心的力量去幫助,做什麼事情?這很溫馨,歷史上的人間,很多好人。若看到眾生已經脫離了苦,現在環境改變了,這周圍都旺盛起來了,「喔!為他們祝福」,這樣的憶想。不是我付出,我去討人情,不是。只是看眾生得救了、眾生解脫了,我們歡喜,應該就是這樣。諸佛菩薩最歡喜,就是眾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歡喜。

  所以我們歷劫,凡夫歷劫就是纏綿。纏,纏在情,都在迷情之中。家家戶戶,哪一家戶不是為了家庭,這樣地纏啊、擔憂啊,都是這樣在擔憂。生生世世,今生這樣纏,這個纏來生還是要再繼續,這種「歷劫纏綿,無了出期」,這說要脫離,很難!因為俗情、俗念、俗愛,恩恩怨怨、愛恨情仇,光是在那裡報來報去,報不完,所以了無出期。這就是「無明生念」,就是凡夫的「一大因緣」,這叫做凡夫。諸佛菩薩的一大因緣,是不忍眾生受苦難,但是眾生就是一直在那個苦難中纏綿不休,了無出期。「無明生念,一大因緣」,這叫做凡夫的因緣,是無明生念,是歷劫纏綿無了期,就是這樣。這都是在種種念行、種種憶念,這都叫做凡夫。

  我們都要了解,如來他就是愍念眾生,我們就要學如來,這叫做學佛。我們要愍念眾生,我們要憐憫眾生人人有這樣的習氣,我們要想方法,如何讓他改除習氣,才是真正的度化眾生。若沒有讓他改掉習氣,眾生苦是永遠的苦,苦不完,習氣真的很可怕。佛陀他憐憫眾生,了解眾生就是與佛同等,但是就是這樣的習氣,所以變,變了。昨天看到新聞,也有一段短片出來。那個新聞,就是一隻雞,這隻雞在軍校的隔壁,這個軍校隔壁有飼養雞。這隻雞每天每天就在那裡聽軍歌;軍校每天都在訓練,都會有軍歌音樂出來。這隻雞一直聽,這隻雞看他們在操練,軍人在操練,這隻雞看到也能夠學與軍人,與那些學生在操練的腳步。

  那個音樂若放下去,學生開始跟著音律在操練腳步的時候,這隻雞就跟他們這樣很挺,那個腳步,就照這樣踏著腳步,與軍校的操練一模一樣。人家說,聞聲起舞,這隻雞真的是聽那個軍樂一起,牠就會踏軍步,這樣一步一步踏,按照那個音樂的音律。這實在是眾生應該性是平等,只是因緣果報,生的形態不同。我們是人的形態,牠是雞的形態;人在受訓練,雞也會與人同等受訓,這不可思議啊!但是佛陀就這樣告訴我們,就因這樣,叫做眾生性平等。而若還是凡夫,他就有累世纏綿,這樣纏綿著,了無出期,我們就要清楚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有能受持是經典者,亦復如是,於一切眾生中,亦為第一。」

  能夠修持這部經也是很特殊,他也是眾生中為第一;選擇這部經來讀,而且隨這部經的教育去實行,這也是讀諸經中的第一。

經文複習: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;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。」

  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」。同樣在修行,若這樣排下來,到底什麼為第一?菩薩為第一。因為菩薩的法是修大乘法,不僅僅是修「四諦法」就過去,不僅僅是「十二因緣」,他所要修的是「六度行」,入人群度眾生,所以菩薩為第一。「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」,一切諸經法中,《法華經》也是為第一。

經文複習:「如佛為諸法王;此經亦復如是,諸經中王。」

  佛來人間,他說法、他教化眾生,所以這些法就是由佛的心智所說出來的話,所以佛陀是諸法之王。《法華經》也是佛陀所說法中,「法華」也是諸經之王。這是佛陀一大事,也是佛的本懷。佛的本懷,法王中的本懷,所懷的是這一部《法華經》,就是諸佛本懷。接下來這段文這樣再說,

經文:「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,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,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」;此法華經能為眾生導向正途作救護者。

  「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,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,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」。這部經的好處。「宿王華啊!這部經能夠救一切。」這就是佛陀將這部經的價值,用種種種種的譬喻,還是在說這部經為第一。說來到這裡,佛陀又再叫宿王華菩薩,因為佛陀是為宿王華菩薩來講這段經文,因為宿王華菩薩請佛陀再重說,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。所以他說到這裡,就再叫宿王華菩薩。

  「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」。來告訴大家,這部經能夠救一切眾生。「此《法華經》能為眾生導向正途,作救護者」,唯有這部經能夠解釋很多很多。那個時代,任何一個時代,這個法能夠入任何一個時代去,去為那個時代的眾生所需說法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在現在的時代,我也一直將現在時代人的生活所需要,用這部經來與大家分享,時時都會用現在的事情報給大家知道,「喔,現在有什麼事情啊!」哪怕這隻雞,在住在軍隊的隔壁,這個雞場裡的這隻雞,也有這樣的因緣拿來為大家作見證,說:「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,眾生皆有佛性。」

  我就將軍校隔壁這隻雞,牠能夠聞聲起舞、踏步。現在有這樣的故事,知道了,又有這樣的影片,現在要攝影很快,每支手機拿起來,這樣就能po上網了。看到,「哇,這隻雞了不起啊!」果然是有佛性存在,只是可惜落入畜生的身體這樣而已,這證明佛陀的智慧。所以,眾生性皆平等。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候,能夠這個故事拿來作見證。而這個故事我說完,將來再傳下去,這個故事還是在,這就是見證,時代見證這部經。

*此經能令眾生,離分段、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,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。

  所以,「此經能令眾生離分段、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」。我們眾生在人間沒有離開這二種的生死,一種就是分段生死。分段生死,就是這生幾十年結束了,人生自然法則一段一段。我們大家都要清楚,總有這一天,從我們來生那一天開始,我們就要知道,就會有最後的那一天。所以分段生死,這段人生結束了,還有來生。來生是不是當人的身呢?或者是來生是那隻雞呢?不知道。看你這輩子如何做,是造人身的因呢?或者是造畜生的因呢?有畜生的因,這輩子結束了,就要入畜生道去,由不得自己。當你一口氣一斷,那個境界就像夢境一樣,就有那個境界接引你去,由不得你自己,就像我們在做夢一樣,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去。

  所以我們人生有二種,一種「分段生死」,一種叫做「變易生死」。變易生死,就是化身。離開這個身體,化身就到天堂,那就是有福。你這輩子做很好,真的是化身了,那就到天堂了。這就是分段與變易二種。或者是化身到地獄,地獄也是化身,因為你的靈魂這樣就到地獄去,去受拖磨、去受苦難、去受折磨,所以兩極,分段,捨了這個身,就到地獄道去,即刻就去了。或者是捨這個身,就到天堂去,這都叫做化身。

  一種叫做變易,一種化生就去了,所以,有這二種的生死。分段生死,天人壽長,但是壽盡,同樣依報,要再回來。人生有惡的,他要再來修,所以善惡分明,你善的做很多,那就是生到天堂去;惡的比較少,惡的逃不過,天壽盡了,還是要墮落惡道去。或者是惡的比較重,先到惡道去,善業比較輕、比較少,再來人間。這就是世間因緣果報,看看我們重的因緣果報就先報,輕的在後面,還是可以再受福報,或者是天報。總而言之,分分己獲,你修什麼行分分己獲,不是我做這項能夠補這項,補不過。所以我們才說要提高警覺,提高警覺,善惡分明。

  這種生死之苦惱,「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」。《法華經》能夠教我們,讓我們提高警覺,我們要趕快很謹慎,要很謹慎。過去有錯的,我們趕快提高警覺起來,即刻趕快改,惡的能夠少一點,善的增長起來,這就是我們讀經、入佛法的好處,及時轉變過來。雖然不是有辦法抵消,不過能夠即刻斷,斷惡,防非止惡,能夠增加善這樣走。所以二種生死之苦惱能夠了解,分明了解,就是這部經能夠讓我們清楚。

經文解釋:
「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」;如是此經能令眾生離一切生死苦惱。

  所以,「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」;「如是此經能令眾生離一切生死苦惱」,這部經能夠我們這樣離一切苦惱,一切生死苦惱能夠離開。

經文解釋:
「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」;持此經者,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,得成佛果,所願皆足。

  所以,「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」。我們能夠有什麼樣的願呢?這部經我們了解了,能夠堅定道心,向道身體力行;方向正確,這樣身體力行。所以,「持此經者,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」。這部經我們若好好受持,我們所造一切,心念如何能夠利益眾生,克服很多困難,只是為利益眾生為主軸,這是我們的人生、我們的方向。這樣「充滿其願」,我們能夠得以步步向前,這就是成佛之道,沒有什麼行可修,這就是成佛之道。在《法華經》,這條就是道,這條就是路,讓我們能成佛的道路,所以「得成佛果,所願皆足」。

  這我們就要了解,好好用心,用心在人間,用心好好方向對準,向上去實行,不可再退步,步步踏實往前行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為我們導向,不讓我們再退失掉,這是充滿希望的一部經,來入人群中導引眾生,行在菩薩道,究竟到佛,往成佛的方向去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8月 07, 2020 7:33 pm

2020年8月7日上午5:20]農曆六月十八。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,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,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如來愍諸眾生故,有種種性、種種欲,種種念行、種種憶想,歷劫纏綿,無了出期,無明生念,一大因緣。」

(1)「用心聽入心,行在日常。如來愍諸眾生故」:用心來體會。如來,釋迦牟尼佛,愍諸眾生故,慈憫、悲智的心,佛了解眾生「有種種性、有種種欲」。

(2)「回歸清淨本性,都叫做佛性」:佛陀的智慧,知道眾生人人都有種種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方向、不同的執著。性,清淨性,回歸清淨,就都是叫做佛性;若開始污染,有了執著、有了無明,這個「無明、執著、煩惱」將我們的清淨本性就隨著我們各人的習氣,就有各種不同人人的想法。這種的習氣。

(3)「佛陀視眾生為一子。人人本具佛性。佛性是一,佛性是慈悲喜捨」:這些芸芸眾生在佛的心目中皆平等,所有的弟子與唯一親兒子的「羅睺羅」一子同樣,佛陀將「羅睺羅」交給舍利弗教導,「這個孩子,你按照僧團修行者的規則同樣去教,不必分別他是誰。他是僧團當中的一個僧人,年紀小,調皮多,要好好督導,也是與僧團生活都一樣。」這是佛陀,他對眾生沒有差別。同樣來到人間,只是借因緣,隨因緣而來,也要回歸如來的本性,本性平等。與一般修行沒有異樣。

(4)「如來對眾生憐憫,來人間一大事因緣,教育眾生」:希望人人去除「煩惱、無明、習氣」,智慧自然生。智慧是人人本具有,只是煩惱、習氣這樣將它遮蓋過去。舉例地球繞太陽,公轉、自轉,於是有了「早上,中午,黃昏,晚上」我們的本性與這樣同樣。若透徹了解,「原來天空、法界原來它是永恆,這樣很自在,就是在這個大空間。」

(5)「眾生隨著因緣來人間,善惡雜糅」:所有一切的星球,就是各有自轉,我們走我們的,它們走它們的,各個都有不同。尤其是地球很特殊,是一個很美的世界。眾生隨著因緣來人間,在人間裡「有福緣、有惡緣」,因緣果報集會在娑婆世界。「善、惡」這樣雜居在這個地方。

(6)「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間,為了解苦諦,捨棄榮華富貴,走入苦難眾生群去體會」:佛陀就是這樣的因緣,就在人間的一大因緣,故出現於世。而這個因緣,就看在哪一個地方有特殊的因緣,在那個地方出生,在那個地方來見,見人間的形象。「哦,苦啊!」在那個苦中,他有這樣的環境,觀念與一般的人不同,很特殊。他在享受中,見苦不忍,還去了解苦的源頭是如何來。種種的分析,他願意捨棄榮華富貴,走入苦難眾生群中去體會。

(7)「人與一切的物命是同等,佛教導眾生,啟發慈悲喜捨心,菩薩心」;要如何來解決眾生苦呢?不是一國的有形的財富就能夠幫助這個國家的人民,何況人生是普遍救度眾生,才是根本,不是僅僅救這個國家、這個社會的人,是要救的是普遍的生命界。有生命、有感觸都叫做眾生。人與一切的物命是同等,唯有人有辦法去付出、有辦法去幫助眾生,各種生命物,唯有人。人要啟發那分慈悲喜捨,這叫做菩薩。佛陀來人間就是教導眾生,要有這個「菩薩心」。

(8)「菩薩,就是轉識成智」:將一般人的知識,能夠讓他能夠深入體會了解,將知識轉為成智慧,體會了一切眾生、物命,要如何去做解救,所有生命物的苦難。所以來人間,為了這個目的來。

(9)「如來愍諸眾生故,了解眾生有種種性、種種欲」:所有的眾生雖本性是一,卻是在人間不斷受習氣一直熏習,在這個濁世當中,欲念、濁氣不斷一直熏習,造業變成習性。

(10)「學,教,薰習」:就我們常常在說,「這個孩子的習慣很不好。」這就是習性,去熏習來的,不是教不會,就是要有人有方法,如何去教他。他會學壞,若是有人用心,去為他轉一下,自然他會學好。一樣叫做「學」,一樣叫做「教」,被人教壞了,將他轉變過來,「要教好!」

(11)「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、如一子」:佛陀也將「羅睺羅」交給舍利弗,「你教他,教好。」同樣的道理,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、如一子。這是佛陀的慈愍心,希望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、幸福,心無染著、沒有煩惱;行為能夠入正規,心靈沒有貪著,沒有瞋、癡。自然人人的心就是開闊,回歸到了安和樂利、輕安自在,這就是人生。

(12)「佛法在人間,珍惜得聞」:人就是脫離了受教軌道,佛法在人間,能夠認識佛教的人又有幾個呢?人數之少啊!認識了佛教,真正會來接受佛道理的教育的人,又是剩下多少?常常都這麼在說。所以能夠在人間,雖然佛陀現在沒有在人間,說不定來到人間。因為佛陀教法,他來人間,現身人間,經歷了這樣,我們所了解釋迦佛來生,他的背景,故事、歷史,大家都知道。

(13)「不知過去生是否與佛同世」: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說法,我們是不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也與佛同世嗎?我們現在不知道。不知道幾十生世以前過去了,二千五百年過去了。我們若平均的壽命,七十、八十歲,那也是幾生世了,七、八生世過去了,可能幾十生世過去了。說來,我們哪怕那時候與佛同世,說不定我們已經又失去了與佛會面的因緣。

(14)「與佛同世,要見佛、聞法都不容易啊!」:曾經說過,佛陀去到那個城市,那個城市有九萬人,有三萬人不曾聽過佛陀的名,另外三萬人曾經聽過佛名,不曾見過佛陀,才有三萬人見過佛陀,聽過佛的名、見過佛陀。但真正能夠入佛講法的場所沒有幾個,說起來與佛同世,要見佛、聞法都不容易啊!

(15)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。因緣啊,不容易與佛同世,同一個城市、同一個地方」:但沒有發心、沒有起心動念,想要去見佛、禮佛、聞法,「不要。」這也是錯過了。真正見佛、聞法,寥寥無幾,沒有多少。眾生聞法、見佛是很困難,何況再來像法,到現在是末法。

(16)「福是造來,不是求來」:雖然聽起來拜佛的人不少,其實少之又少。地球七、八十億的人口,其實真的能認識、聽聞到佛法的很少。問他:「你是佛教徒嗎?」「不是。」是佛教徒,「那曾去聽法嗎?」「不曾。是人家這樣說,我就這樣信、這樣求。」我就說:「佛法在人間,是能夠求得道理,無法在佛像前求,求我平安、求我的欲望滿,不可能啊。你自己做,自己有多少福,你就有多少的福緣可受。你若是過去沒有造福,根本你就沒有那個福緣。要去銀行領錢,你也得要,銀行你有存款,要不然,你要去向人家領什麼錢啊?」

(17)「己修己得。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法喜充滿」:同樣道理,佛陀告訴我們的己修己得。自己要修,修「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」,因緣果報觀要很清楚明白。現在有的業,我們就要感恩,歡喜接受了,過了一關,消一次的業。心要常常很自在,把握著現在,因緣,你付出不是現在得,就是來世得。現在有辦法克服過去,心歡喜,法喜充滿,能夠得到的就是法喜。

(18)「法入心,用在日常生活中,輕安自在」:「我今天平安過去了,我有聽到法了,我有用到,我改變了我的想法,我已經寬諒了。人與人沒有對立的恨意,「我已經心寬了,我已經沒有掛礙了;我聽法之後,我轉變了我的心,所以我今天輕安,我自在了。」應該所得的是在這裡,不是我能夠賺多少錢、得多少福。其實有幫助的就是不要計較,讓人好印象,後面有機會讓人,人見歡喜、有信任,願意與你互動、合作。這是在現在,只是僅僅能夠得這樣,不是如何做。

(19)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、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」:我們每天就要存一個念,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;我們的心,一直時時要自我警惕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。」我們應該要知道過去。我們現在面對著佛,接受到法,開始我們要立願,立願消掉了過去的業,願意現在好好接受,勤行菩薩道。

(20)「種種念行、種種憶想」:我們要如何做一個憐憫眾生的人,要如何將我們種種的性、種種的煩惱、無明、欲念,如何將它去除,這是很重要。我們的雜念,種種的念行,都是在我們的心念,一念轉,身體力行這樣就過去了。種種憶念,過去記恨、記仇,都是要都放棄。

(21)「莫忘那一年。但願眾生得離苦,就是諸佛菩薩的歡喜」;要記得我們多少人來幫助,發生了什麼事情,多麼多的人合和一心的力量,去幫助做什麼事情,這是很溫馨,歷史上的人間,很多好人。若看到眾生已經脫離了苦,現在環境改變了,這個周圍都旺盛起來了,「哦!為他們祝福」。這樣的憶想,不是我付出、我去討人情,不是。只是看到眾生得救了、眾生解脫了,我們歡喜應該就是這樣;諸佛菩薩最歡喜,就是眾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歡喜。

(22)「歷劫纏綿,了無出期」:我們凡夫歷劫就是纏綿,纏在迷情,都在迷情之中。這家家戶戶,哪一戶人家,不是為了家庭這樣地纏、擔憂啊,都是這樣在擔憂。生生世世,今生這樣纏,這個纏,來生還是再繼續,這種歷劫纏綿,無了出期。說要脫離,很難。因為「俗情、俗念、俗愛」,恩恩怨怨、愛恨情仇,光是在那裡「報」來「報」去,報不完,了無出期。

(23)「無明生念,這就是凡夫的一大因緣」:這叫做凡夫。諸佛菩薩一大因緣是「不忍眾生受苦難」,但是,眾生就是一直在那個苦難中纏綿不休,了無出期。這叫做凡夫的因緣,是無明生念,是歷劫纏綿無了期,都是在「種種念行、種種憶念」,這都叫做凡夫。

(24)「如來愍念眾生」:我們要學如來,叫做學佛。要愍念憐憫眾生,人人有這樣的習氣,我們要想方法,如何讓他改除習氣,才是真正地度化眾生。若沒有讓他改掉習氣,眾生是苦,永遠的苦,苦不完,習氣真的是很可怕。佛陀他憐憫眾生,了解眾生就是與佛同等,但是就是這樣的習氣,所以變了。

(25)「有情動物,雞學軍校學生,聞「聲」起舞,學著軍人操練走步伐」:昨天看到一個短片新聞。有一隻雞在軍校隔壁,這隻雞每天就在那裡聽軍歌,軍校每天就有在訓練,播放軍歌。這隻雞一直聽,雞看那個在操練,軍人在操練,這隻雞也學起軍人操練的腳步;音樂若放下去,軍校學生開始跟著音律在操步時,這隻雞就跟他們,這樣很挺的腳步踏著,與軍校的操練一模一樣。人家說,聞「聲」起舞,這隻雞真的是聽軍樂一起了,牠就會踢踏軍步,一步一步的按照音樂的音律踏步走。

(26)「眾生的性是平等,只是因緣果報,生的形態不同」:我們是「人」的形態,牠是「雞」的形態;人在受訓練,雞也會與人同等受訓,不可思議啊。但是,佛陀就這樣告訴我們,這叫做眾生性平等。若還是凡夫,他就有累世纏綿,這樣纏綿著,了無出期,我們就要清楚。

3、複習經文:【有能受持是經典者,亦復如是,於一切眾生中、亦為第一。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;此經亦復如是,於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為第一。如佛為諸法王;此經亦復如是,諸經中王。】

(1)「能修持《法華經》,是很特殊因緣」:也是眾生中為第一,選擇這部經來讀。而且隨著這部經的教育去實行,諸經中王。

(2)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為第一」:同樣在修行,若這樣在排下來,到底什麼為第一?菩薩為第一。菩薩的法是修大乘法,不是只有「四諦法」就過去,不是只有「十二因緣」。他所要修的是「六度行」,入人群,度眾生,所以菩薩為第一。

(3)「佛來人間說法、教化眾生。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」:這些法,就是由佛的心志所說出來的話,佛陀是諸法之王。《法華經》也是佛陀所說法中,是「法華」也是諸經之王。這是佛陀一大事,也是佛的本懷,法王中的本懷,所懷的是這一部《法華經》,就是諸佛本懷。

4、經文解釋:【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】:此《法華經》能為眾生導向正途作救護者。此經能令眾生離分段、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,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。

(1)「宿王華!」:這就是佛陀將這部經的價值,用種種的譬喻,還是這部經為第一。佛陀又再叫宿王華,因為佛陀是為宿王華來講這部經,因為宿王華請佛陀再重說,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,所以他說來到這裡,他就再叫宿王華菩薩。

(2)「宿王華!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」:佛陀告訴大家「這部經能夠救一切眾生」,唯有這部經能夠解釋很多很多,這個法就能夠入任何一個時代,去為那個時代的眾生,所需要說法。《法華經》在現在的時代,我也一直將現在時代人的生活所需要,用這部經來與大家分享,時時都會用現在的事情報給大家知道,「現在有什麼事情。」

(3)「眾生皆有佛性」:哪怕這隻雞,在現在軍隊的隔壁,也有這樣的因緣拿來為大家作見證,說:「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,眾生皆有佛性。」我就將軍校隔壁這隻雞,牠能夠聞聲起舞、踏步。這現在有這樣的知道,又有這樣的影片,現在錄影都很方便拍,每支手機拿起來就能拍起來,上傳給大家看到。

(4)「事理印證」:看到這隻雞了不起啊!果然是佛性存在,只是可惜落入畜生的身體,這樣而已。證明佛陀的智慧,眾生性皆平等。在這時代,能夠這個故事拿來作見證。而這個故事我說完了,將來再傳下去,這個故事還是在,這就是見證。時代見證這部經。

(5)「此經能令眾生離分段、變易二種生死之苦惱」:眾生在人間沒有離開這二種的生死,一種就是分段生死,就是出生後幾0十年結束了,人生自然法則一段一段,大家都要清楚。總有這一天,從我們來生那一天開始,就要知道有最後的那一天。分段生死,這段的人生結束了,還有來生。

(6)「眾生六道輪迴,由不得自己」:來生是不是當人的身呢?或者是來生是那隻雞呢?不知道。看你這一輩子如何做,是造人身的因呢?或者是造畜生的因呢?有畜生的因,這一輩子結束了,就要入畜生道去,由不得自己。當你一口氣一斷,那個境界就像夢境一樣,就有那個境界接引你去了,由不得你自己,就像我們在做夢一樣,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去。

(7)人生有二種: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」:變易生死,離開這個身體,化身就天堂,就是有福。你這一輩子做很好,真的是化身就到天堂。這就是分段與變易二種。或者是化身到地獄,地獄也是化身,因為你的靈魂,這樣就到地獄去,去受拖磨、去受苦難、去受折磨。所以兩極,捨了這個身,就到地獄道去了,即刻就去了,或者是捨這個身,就到天堂去,這都叫做化身。一種叫做變易,一種化身生死而就去了。這二種的生死,這樣叫做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

(8)「世間因緣果報,善惡分明,分分己獲」:天人壽長,但是壽盡,同樣依報,還要再回來,人生有惡的,他要再來修。所以善惡分明,你善的做很多,那就是升到天堂去;惡的比較少,惡的逃不過,天壽盡了,還是要墮落惡道;或者是惡的較重,先到惡道去,善業較輕、較少,再來人間。這就是世間因緣果報,看看我們重的因緣果報就先報,輕的在後面,還是可以再受報,受福報,或者是天報。總而言之,分分己獲,你修什麼行,分分己獲,不是我做這項,能夠補這項,補不過。我們才說要提高警覺,善惡分明。

(9)生死之苦惱,故云能救一切眾生者」:《法華經》能夠教我們,讓我們提高警覺,我們趕快很謹慎,過去有錯的,就趕快提高警覺,即刻趕快改,善、惡的能夠較少,善的增長起來,這就是我們讀經、入佛法的好處,及時轉變過來。雖然不是有辦法抵消,不過能夠即刻斷惡,防非止惡,能夠增加善。「二種生死之苦惱」,能夠解除,能夠了解分明,這部經能夠讓我們清楚。

5、【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】:如是此經能令眾生離一切生死苦惱。

6、【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】:持此經者,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,得成佛果,所願皆足。

(1)「堅定道心,向道身體力行,方向正確,身體力行」:我們能夠有什麼樣的願呢?這部經我們了解了,我們能夠堅定道心,向道身體力行,方向正確,這樣身體力行。

(2)「持此經者,則能得大饒益一切眾生,充滿其願,得成佛果,所願皆足」:若好好持這部經,我們所造一切,心念如何能夠利益眾生,克服很多的困難,只是為利益眾生為主軸,這是我們人生的方向,能步步向前,這就是成佛之道。在《法華經》,這條就是道,這條就是路,讓我們成佛的道路。

(3)「步步踏實往前行,導引眾生,行在菩薩道,究竟到成佛的方向」:我們就要了解,好好用心,用心在人間,用心好好方向對準,向上去實行。不可再退步,步步踏實往前行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為我們導向,不要讓我們再退失掉。這是充滿希望的一部,來入人群中,導引眾生,行在菩薩道,究竟到成佛的方向去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8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