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814《靜思妙蓮華》貧無福慧佛法教富 (第42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⊙「佛見六道輪迴苦,眾生造業不修善,缺慧尠少造福德,濟貧教富安隱處。」
⊙佛示具五眼:凡夫的肉眼,天人的天眼,聲聞的慧眼,菩薩的法眼,佛陀的佛眼。
⊙「舍利弗當知,我以佛眼觀,見六道眾生,貧窮無福慧,入生死險道,相續苦不斷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見六道眾生:明所見五濁;貧故由無福,癡故由無慧,癡貧眾生聚一處,故名為濁。
⊙入生死險道:即六道。一切眾生惑業所招,生死,死生。生生死死,如旋轉的火輪迴之險道。以三世觀之,生在人天,死墜惡道,豈非險道!
⊙相續苦不斷:眾生身心之苦。從飢餓疾病,風雨寒熱,鞭打勞役等,苦緣而生種種之苦苦,故云苦不斷。生死相續如旋火輪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佛見六道輪迴苦,眾生造業不修善,缺慧尠少造福德,濟貧教富安隱處。」
佛見六道輪迴苦
眾生造業不修善
缺慧尠少造福德
濟貧教富安隱處
也就是要跟大家說,佛陀見六道眾生輪迴,真的是苦不堪。
佛陀,昨天我們說過了,佛眼來看天下眾生,都是「貧窮無福慧」。有的人以為某某人企業大、家產多、地位高、名望高,以為這樣是富有嗎?佛陀的眼光來看,還不是啊!在六道之中的眾生,還是貧窮,缺陷的事情很多,都是在造業、不修善。所以《四十二章經》中,人有二十難,「富貴學道難」、「貧窮布施難」。
富貴的人不只學道難,因為他既然學道都難了,他怎麼會願意,好不容易得來的東西,自己就是要盡量享受,他怎麼會願意布施給別人?布施太少,在他的財富中沒面子,布施多,不捨。像這樣,是不是算富有呢?物質上有,但是心靈還是欠缺、還是貧乏,所以這種的人就是不修善。而若是有的很想要布施,但是自己就這麼貧困了,哪有辦法呢?所以「貧窮布施難」!這是在佛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裡所說的。
所以眾生在人間,就是「造業不修善」,那就是因為,「缺慧尠少造福德」。有錢的人,他不懂布施、因緣果報,他不懂,這是沒有智慧,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,所以他就不會去造福,不懂得要去疼惜大地眾生;富有的人造業是愈大!
我們過去有一位已經覺悟了,心要修行,入慈濟的行列來了,結果是來不及、病了,開始當她病痛苦時,說出了她多少年輕時代,這種來到人間有能力,年輕賺很多錢,卻是只是為了享受、享受,生活上的享受,尤其是口欲的享受,從她一個口欲,這個口腔裡,她自己說無法計算的生命,入她的口中、消化在她的肚子裡。結果,她就是,就是這樣的一場病,不管眾生在受凌遲的那個苦,她都有過。所以「缺慧尠少造福德」,像這樣不知道有多少!
所以佛陀(來)人間,就是來「濟貧教富」得「安穩處」,希望眾生,讓他有一個機會,即使貧困的人,也讓他有機會能接觸佛法,讓他能夠身體力行去付出。
這幾年來,我們看到慈濟種子,往全球很多貧窮的國家,這樣菩薩到處去播種子,在南非,真正貧困的人也是偏多,我們有一群菩薩,在那裡牽引、教導,多少人這幾十年的時間,看到他們的志工慢慢開始了,菩薩一個一個一直成就起來。再從這些菩薩去撒播的種子,或者是專程,到南非來取經的辛巴威。
朱(金財)居士也是一樣,他這幾年來,看到大愛(臺),發現慈濟、聽師父說話。當他很逆境之時,他發現之後,堅定他的道心,開始在那裡就要去布施,他從孩子欠缺文具開始,去給孩子文具,發現孩子全都營養不良,看到孩子整個頭都長白癬,不忍心,開始關心這些孩子,為這些孩子剃頭、抹藥,幾千名孩子受他的照顧。開始家長發現到,這來自臺灣的華人,是這麼有愛心,所以感動了,幫助他。
後來,他從辛巴威專程取經到南非去,一千多公里,與潘居士會面了,所以潘明水居士,聽到他這麼有心,所以他也專程到辛巴威了,看他如何救濟,指導他、然後支援他。他說他要學濟暉的虔誠,要在那裡度人,要學潘明水,潘居士,這樣的發心,兩個人的優點,他將他們全部會合起來,在他的身上,所以一個人在那個地方,能夠帶到現在。(二0 一三年)這一次的浴佛,四千五百多人浴佛,看到相片(傳)回來了,一張一張都是感動人。
尤其是在那個地方,辛巴威,全都是很簡陋,我們去年(二0 一二年) 去為他們建臨時簡易教室,否則他們,都是在大太陽下、在沙土上,這樣在上課。綠色的黑板,變成了白綠色的,粉筆寫上去,根本就看不見。好幾十個、上百個一班的孩子,這樣坐著,小小塊的黑板,吊在高高的地方,有桌子嗎?沒有。有椅子嗎?沒有。地上就是他的桌子、椅子。不然就是石頭,這麼貧、這麼困苦,卻是他們能夠這樣的教育,孩子這麼認真,不捨啊!
所以我們為這些孩子來呼籲,臺灣的孩子是不是能夠,捐文具給他們、捐紙筆給他們,同時為他們準備黑板的紙,這樣為他們送過去,讓他們有一個簡單的教室,讓他們有一個,看得清楚的綠色黑板,孩子,讓大家都有很豐富的紙筆。
這是他們家長對慈濟人,這麼豐富,設想這麼周到而感恩,所以他們的志工慢慢開始了。看他們去年(二0一二年),年底回來,他們看到,我們的行願(演繹),(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法的三部曲之一),我就指名告訴他:「你回去,把那些志工,看能不能帶出一艘船。」他聽到了,楞一下,然後很爽快就回答說:「好!」這個最最貧窮,最少慈濟人,單一一個人的地方,竟然已經將這艘船,「行願」已經展現出來了。馬上就能看到那艘船,同時他們說,他們也不曾看過海,這艘船,在海上的波浪,是什麼樣子,他們說要怎麼去想像,才知道海浪若來時是如何,船是如何,實在是很可愛。
但是,讓我最震撼的,他們是腳步整齊,又讓我更震撼,那就是他們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」,非常整齊,唱得很清晰,不會覺得那是外國人、那是非洲人,他們在念出來的那固韻調與字,都很整齊,繞佛、繞法。
而且用最簡單的浴佛,他們用我們送給他們的環保碗,他們當作是禮佛足的盤,裡面裝水,用環保碗裝水,這樣他們禮佛足,在裡面沾個水,他們的花是野草、野花,這樣摘一摘、鋪一鋪,其實那種的虔誠也是很莊嚴。而且之後他們開始回向,他們都沒有要他們跪,開始回向的聲音一起,音樂一響,開始要祈禱,大家都跪下去,四千五百多人,那種虔誠合掌,看了實在是很歡喜。
各位,這就是「濟貧教富安穩處」。那個地方本來治安不好、那個地方本來很貧困,那個地方……等等的苦難,只要有一粒種子,「一生無量」。所以不由得我感恩啊!感恩人間覺有情人,拔除眾生的苦難,這就是佛陀的教育。佛陀的佛眼觀眾生,眾生六道的苦難,這些眾生貧窮無福慧,沒有福慧,我們在那個地方,就慢慢地帶、帶出了,沒錢沒關係、你來虔誠;你貧窮沒關係,出點力,我們來幫助更多的人;出力,沒錢出力。不過他們同樣有「竹筒歲月」,這真的是「濟貧教富安穩樂處」。很多,實在是很感動。
來,我們昨天說過了,佛陀說:「舍利弗要知道,我用佛眼。」昨天說過「五眼」,佛陀具足五眼,佛陀的佛眼包括了我們凡夫的肉眼,包括了天人的天眼,包括了聲聞的慧眼,包括了菩薩的法眼。
佛示具五眼:
凡夫的肉眼
天人的天眼
聲聞的慧眼
菩薩的法眼
佛陀的佛眼
這都是佛陀以佛眼,來教化菩薩、來教導聲聞、天人聞法。這都是從佛眼開始,將這個法用巧妙方便法,住在人的心裡。所以,佛有佛眼,來「見六道眾生,貧窮無福慧,入生死險道,相續苦不斷。」
舍利弗當知
我以佛眼觀
見六道眾生
貧窮無福慧
入生死險道
相續苦不斷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六道眾生的貧窮無福慧。六道眾生就是表示「五濁」。常常在說「五濁惡世」,「眾生濁」,眾生造很多的業,叫做「眾生濁」。
見六道眾生:
明所見五濁
貧故由無福
癡故由無慧
癡貧眾生聚一處
故名為濁
「貧故無福」,因為是缺愛、缺物資,貧困的人缺物資去造福,富有的人缺愛去付出,所以這都叫做貧,「貧故由無福」,無法去造福。「癡故由無慧」,因為是癡,愚癡,一念無明開始,貪欲多,瞋,就是不斷爭取,取不到那就是煩惱無窮,所以這都叫做癡。因為癡就沒有智慧,所以叫做「無福慧」,因為欠缺那念愛心,就無福、無智慧。
癡與貧的眾生會在一起,那叫做濁。就是愈來,你爭我奪,顧不得天下眾生的苦,像這樣,一直複製無明,不斷複製濁氣,就會「入生死險道」。
入生死險道:
即六道
一切眾生惑業所招
生死 死生
生生死死
如旋轉的火
輪迴之險道
以三世觀之
生在人天
死墜惡道
豈非險道
「入生死險道」,那就是在這個六道。天人、一切眾生,都是在這個惑業所招感。天人一樣,他生在天堂,死,有時候一下子就墮惡道去。極善生天,他的善較強,所以福先報,但是他還有含藏著惡,惡因、惡緣,這個福盡了,那就要受惡報,說不定一下子就墮落惡道。
很多很多的無明,平時人家看不出。其實滿心都是惡念、煩惱,這叫做惑,這種惑業,所招來的生死、死生,就是這樣生死、死生,生、老、病、死,死了之後「萬般帶不去」,又是「業隨身」又來生,生在哪裡呢?不知,六道之中,造福生人天,造惡就是三惡道。像這樣,生死、死生,生生死死如轉輪,轉在火輪裡面,這叫做險道。
這就是佛陀的佛眼,以三世觀之,過去生你做什麼,這輩子你的果報是這樣;有福的人生在人天,但是報盡,還是死墜惡道。你想,這不就是險道嗎?無論是修福,墮惡道,這樣不斷在輪轉,這樣「相續苦不斷」。
相續苦不斷:
眾生身心之苦
從飢餓疾病
風雨寒熱
鞭打勞役等
苦緣而生
種種之苦苦
故云苦不斷
生死相續
如旋火輪
眾生身心之苦,從飢餓、疾病,這我們差不多都知道、能看到。有的人真的是很貧困,三餐吃不飽,冬天無衣穿,房子所住的,是這麼的破、寒風等等,這種飢餓、疾病的眾生,風雨、寒熱。甚至有的在畜生,已經在畜生,拖啊!磨啊!還要被人鞭打,這都是苦。苦緣生種種的苦,苦苦,不只是苦,苦上再加苦,所以苦不斷,所以說「生死相續如旋火輪」,真的是很苦不堪!
就是因為眾生造業太多,而且很缺少,尠少造福。沒有造福、沒有造德,所以這樣也會在生死中,這樣不斷輪轉。其實,人間也是能夠造福,只要我們接受了佛法,了解因緣果報,我們也能濟貧教富。這樣安穩他們的身心,開啟他們的智慧,造福人群,這就是佛法。只要我們能夠聽,自然我們就做得到,這叫做法入心,行在法中。所以要人人時時多用心。
『註』《二00六年五月十一日衲履足跡》:『凌晨二時左右,李寶猜師姊於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安詳往生,行盡其四十七年的人生路。上人於早會時言,師姊此生在慈濟道路上雖然時間不長,卻能領受法髓,留下深刻足跡。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