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37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四 8月 20, 2020 4:56 pm

2020082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隨順從善有為,
讚喜欣悅之稱,
身心深生歡喜,
隨順從心法樂。

  用心,聽,要了解啊!把握時間,佛法有緣,有緣,要把握因緣。知道人生苦難偏多,想要聽佛法,不是那麼簡單,因緣不成就,可能千生萬世都難得聞。若有緣,因緣也不是常住,我們要把握因緣。時日也一直在過,不斷不斷過時日,在時日中,能看到,所接觸到,所了解,能了解的事情很多,要說的真的也不知道要說什麼。就像,過路人,走很遠很遠,天煎地逼,知道要找水。水,忽然間聽到水流聲,憑著聲音去找,找到小溪流,水很湍流,很多,「要從哪裡下去喝水?」站在那裡一直看,久久都不會探手去捧水來喝。

  一位種田的老人,看,「這位年輕人站在這裡是要做什麼事?」看,也看了很久,時間一直過,老人就向前去問:「年輕人,你在這裡站很久,都不動,我也跟你在這裡站著,到底你站在這裡要做什麼事?」年輕人回過頭說: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,我口很渴,想喝水。」老人就說,「水,這溪流的水很清,你站在水邊,怎不會彎下腰去捧水?」年輕人就說,「是啊,想要下去捧水,但整條溪流都這麼清澈,我到底是要捧哪裡的水?」

  老人家笑得很大聲,「溪水一直流,任憑你從要從哪個地方捧水,這些水都可以飲用啊!」他就說,「知道啦,但是都能用,我反而不知道要用哪一個地方的?哪一捧的水才是我真實要用的?」這也就是說,人生與這個一樣,我們知道這法,法都很寶貴,每天每天都這樣在聽,我到底要取哪一段?哪一句才是我所受用?所以,在那個地方,一句一句一直過去,一段一段也是這樣在過,但我們所得到的是什麼呢?在那裡等待,等待哪一句是我所得?這叫做愚癡的人。

  真正有智慧的人,一段一段,一句一句,哪怕是一字,我們有感觸就有所用;而若是都沒有感觸,那就真的都無所用。所以,大家要用心,任何一句,簡單的一段,只要我們有所感觸,取即用,用得歡喜。人與人之間,一句話讓人有受用,這就是表示我們接觸到法,法我們受用,然後我們教人用,這個叫傳佛法,就好像,每天都這樣跟大家說,聞法受用、傳法,後面要不斷連接下去。所以我們要培養那個隨順從善,我們要「隨順從善有為」。那就是法聽了之後,看到人在做的事,做得好!這就是佛法。經的道理當中,我們就是要這樣做,這就是「隨順從善有為」。一些法,我們聽,我們能夠,看到別人在做,很好!雖然不是我做的,你做的是對的事,我會讚歎你,「對啦」!需要我幫助,我也能夠幫助你。或者是,看到他對,我們不用他請,要做不請之師,有需要,我們就去幫助,這就是隨順從善。

  好事大家共同來做,這就是善有為。有為法、有為善,這全都是我們的事情,該做的我們就要去做,該做的事,沒人想要去做,如果這樣,人間的好事要從哪裡來呢?好事就是要有人起一分心,動一個念,開始要做,需要大家的力量,對啊,來啊,大家一起來做。做,這「有為」,有所動作,他人間事才能完成。佛法是如此教,菩薩道要入人群,知道我們要入人群,對的事,利益人群我們就做。善有為,從善有為,大家共同去做,也是對!所以說隨順從善有為。「對的事,做就對了」,這句話大家已經說很久,常常在說,常常在用,當換一個方式,有感覺嗎?隨順從善有為,就是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

  同樣的道理,我們聽這句、用那句,這樣,雖然不同的時候說,不同的文字排起來,到底有同不同理?當然同樣的道理,我們若是用了、了解了,這些都是我們受用的法。同樣,雖然這段不是在經文裡,卻是讀經之後的心得,要入人群中做事情,那就是,道理就是這樣。佛言、佛語要在社會應用,可能會讓人有一種異常的眼光來看;而我們若換一個方式,告訴大家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那就是菩薩入人群去,要行善,看到了,需要我們做,我們就要從順、隨善,一起來做,好事大家做。用這樣,也是我們與經文中所教育的,行菩薩道一樣。慈、悲、喜、捨四個大字,我們能夠用在很多的場合,寫很多的方法來適應時機與人群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能常常用法在人群中,我們能夠時時「讚喜欣悅之稱」。我們常常稱讚人,常常對的事情,稱讚、歡喜、讚歎,這都是隨喜功德。而且我們還要當不請之師,自動去護持、去付出,這也是一樣。

  所以我們「身心深生歡喜」,我們會常常很歡喜。自己做的隨順從善,該做的我們去做,大家來為我們隨喜功德。而我們看到這樣做,我們是第三者,也是很歡喜,「身心深生歡喜」。這一個過一個,那種歡喜、讚歎,「隨善從心法樂」。看起來是不是都很歡喜呢?聽法、用法,隨喜幫助法去流傳,讓人人得法,就沐浴在法流中。這都是很歡喜的事情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多用心,這個法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世間,佛陀就這樣說,「苦啊!」就是人生是苦,佛陀來說法,就是要讓我們解苦,將苦解開;解開苦的方法,你要了解是集來的,是集了很多無明煩惱,更不斷不斷重疊、累積。

  總是也有去除煩惱的方法,就是法。法譬如水,一層一層洗,苦的去,歡喜的來了,那就是法,法樂。我們若懂得用法,得法我們就歡喜,沒有有什麼苦。所以我們要懂得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世間的有為法,對的事情多讚歎,讚歎、歡喜,看人歡喜我們也跟著人歡喜。總是這個歡喜的人間,轉苦為喜,這不是不可能。依照佛法來走,我們接法、受法,得法喜樂,這就是我們要用的法。所以《法華經》,一直一直在過,所以我們要趕快,快把握,現在我們就要很了解。所以來看,前面,前天的文,我們要很法喜,歡喜來看,看法是如何為我們教育。昨天的文就是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是時諸佛遙共讚言:善哉、善哉!善男子!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」

  這就是讚歎啊!讚歎善男子,在釋迦佛的法之中。因為我們是在娑婆世界,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化區;釋迦佛所教育的地方,就是在娑婆世界。因為娑婆世界是堪忍,堪忍事多。所以釋迦佛慈悲,甘願來這個堪忍的世界,來教化我們,要讓我們如何知苦;知苦,苦的源頭從哪裡來?好好找到源頭,我們就知道要如何去止那苦的來源,如何來處理、消除這些無明煩惱。你苦的源頭若不知道,這些末,就是後面已經做過的這些煩惱,要如何清呢?清在已累積的無明煩惱,累積來的垃圾,現在一邊在清,上面新的垃圾又不斷再丟,那這樣如何清都清不完。我們要先知道源頭的垃圾從哪裡來?要先去將它止。

  止那個製造垃圾的源頭,我們止了,從這裡一直清除,這才是真正能夠清淨的辦法。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法,法了解了,我們自己清楚,自己要受持;自己有受持,才有辦法去教人受持。就像這時候,昨天大家也是在說,素食。此時,這個時候「大哉教育」,疫情就是新冠狀肺炎,這波瘟疫的疫情,不是藥有辦法,還仍未有藥(疫苗)。知道有這個病,而且這個病會傳染,很可怕!所以全球提起了這個疫,談疫色變。每一個國家就為這件事情,很惶恐,而光是惶恐沒有用,還是沒有方法得以去阻擋它。

  要怎麼辦呢?唯有心的虔誠,虔誠要從哪裡說虔誠,就是素食。要提出了完整的大愛,完整的大愛那就是善心、愛心,愛人類、愛動物,這個愛很完整。你只是愛人,這樣不夠,就是愛人類、愛動物,一切的物命,我們都要發揮我們的愛心去疼惜、去愛。所以要發揮人性本善,用那個完整的大愛,保護人的健康、保護人的生命,同時也要保護一切物命,這叫做完整的愛。何況說於健康,要如何健康?五穀雜糧就能提供給人健康;最有營養的,就是蔬菜、水果、五穀雜糧,這就是很自然,生活自然的法則。其實就是這樣,這這麼自然,能夠有這養生之道,就能夠養人的健康,為什麼一定要去吃動物的命呢?動物也是生物。這就是惡念,吃有生命的東西,這就是惡念。弱的肉,強的去吃牠,所以弱肉強食,這就不對!

  這個時候,大哉教育是給我們一個最正確教育的時刻,在這一波的教育,所以我說「大哉教育」。這波疫情,瘟疫是來給人間一個警惕,教育我們,讓我們知道要能夠保得人人健康,瘟疫消退,唯有人人素食。這讓我們的愛心完整地結合起來,那就是齋戒,那就是茹素。一直說的就是這些,這麼的簡單,應該在教育。昨天在教育裡也就是說,這就是要教育。教育我們人要如何做人、發揮愛心,道德的情操就是要從大而一直到細膩,那個愛,這才是人類本性,我們人人具有佛性,那個最清淨的本性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也這樣教育我們。

  孟子也說:「見其生,不忍食其肉。」(孟子曰:「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以下同)。看到這些動物這樣活蹦亂跳,只要他眼睛看到,一下子主人辦一桌豐盛的菜,桌上有雞、有鴨,就問:「唉呀!這個雞、鴨……」「是啊,這是你剛剛來的時候,才趕快去將牠抓來殺,才上桌。」這樣這一餐孟子不會吃。因為剛剛進來的時候,才看到這些動物活生生在那個地方走;現在放在桌子上,這樣吃不下去,「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」。這也就是聖人、賢人的心。但是佛陀平時就是素食,完全所有,見與不見,知道那就是生命,不是等到看到的時候,說:「剛剛看雞在那裡跑,現在不忍心吃雞肉。」而若沒有看到牠在那裡跑,那就隨意了,不是這樣。佛陀就是「那些都是有生命的。」所以一律素食,就讓我們知道,這生命就要護生。我們看到有一個生命在,我們要互相來保護,保護所有的生命物,我們都要保護,這是佛陀所教育。

  所以在這個人間,釋迦牟尼佛法中,那個愛是大愛包含天地間,細膩要細到連蚊蟲他也是愛。總是生命就是活著的,我們就要培養這分微細的愛,也就要透徹;最好就是微細的東西能夠保持不生,就比如說衛生,不要囤積垃圾,它就不會生起了一些微生蟲,那個細細的蟲,我們只要沒有垃圾,它這些東西就不會生出來。所以,我們平時就是要去除骯髒的東西,我們的心理也是一樣,要去除無明垢穢,心中也不可囤積垃圾;囤積垃圾,那叫做無明垢穢,外面的生活也是一樣。所以,大乾坤要乾淨,小乾坤一樣也要乾淨。這種無明的惡念不可生,所以這是佛陀的教育。我們生在這個娑婆世界苦難偏多,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是那麼的微細,從大到小,從天文地理,一直到生活很微細的方法,他都教育我們。所以我們要好好受持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這麼說,

經文:「受持讀誦思惟是經,為他人說,所得福德無量無邊,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,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。」

經文解釋:
「受持讀誦思惟是經,為他人說」;即聞經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,力行入眾為他人如說修行,即自利利他是名菩薩。

  看這一段我們就知道,「受持讀誦思惟是經」,再「為他人說」。「即聞經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」,這部《法華經》我們若能夠好好受持,來讀它,又再好好來將它思考。這本經當中所說的法,它的涵蓋是有多大、多廣、多深,我們用心去將它靜思惟就能夠清楚;了解了,還是要「力行入眾為他人如說修行」,我們要身體力行,知道這樣的道理,我們就開始要入人群,要身體力行,入眾為他人說。修行,我們要修身養性,在這個行為的上面。所以,「即自利利他是名菩薩」。所以我們法用在我們的身上,叫做自利;我們知道道理了,用這個法在人群,我們自己用,同時也教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這樣來用,叫做自利利他,這樣叫做菩薩。

經文解釋:
「所得福德無量無邊」;其所得福德利益甚深,無量無邊。

  「所得福德無量無邊」;「其所得福德利益甚深」,他所得到的福德利益就很深,「無量無邊」。既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,我們知道事物,待人接物,對待我們自己,佛法用之不盡;我們能夠從這個法再傳給其他的人,而其他的人,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要如何利用,利用人間的東西,要如何惜福、如何用。哪怕是衣、食、住、行,穿衣服要如何穿得端莊;吃,要如何吃,五穀雜糧已很豐富了,如何能讓我們健康,能夠讓我們警惕,食物病從口入,那些動物有病菌,我們從牠們的身體惹來了,食物鏈,牠的病菌、牠的細菌,病毒從口入,傳在人的身體。從這樣細膩,我們能夠想起了很多的事情。

  在現在這個時候,新冠狀肺炎的疫情已經這麼普遍了,我們在這個時候,佛法,這部經當中為我們教育,那個智慧我們就開始拿出來了解,所以我們要如何?非說不可。大哉教育的時候要如何用,開始就要去發揮。總是,這不是很容易。

經文解釋:
「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」;以忍力故,一切瞋火所不能燒。以斷絕欲愛故,一切貪念欲水所不能漂。

  「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」。我們要知道,困難很困難,在這樣的環境中要來推動善法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說不定推動得很……,惹來了不正確的看法,所以我說:「幾十年前就想要說的話,無辦法可說。」那就是說了也沒有用,還會惹來了,善的人會煩惱,惡的人會毀謗,所以要推素食也不是那麼容易。但是這個時候非說不可,也得要勇敢,「以忍力故」,還是要勇敢,不論惡的人要毀謗,或者是善的人有煩惱,我們要有耐心去告訴他,用什麼方法讓他解開了他的煩惱,歡喜接受。這就是每天我不厭其煩,現在的科技發達,每天我都說一句話,因為說的時候,遠遠的地方,一條線連過去,能夠接受的人,他們能夠及時接受;不能接受的人,在遙遠的地方,他就是反感,他還是在遙遠的地方。所以用視訊連線來推動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有益無損。現在就是可以不斷地、不斷地來推動。這還是要有耐心、要有忍力,還是要不斷,是法要推動。

  「一切瞋火所不能燒」。我們不可受幾句話就去接受;有的人他要接受,但是家裡的人反對,或者是旁邊的人毀謗,我們還是要將這法再說給他聽,不要勉強別人,但是自己要堅定,這也是方法。總是保護要受持法的人,讓他堅定道心,這是一個譬喻,而實在也要這樣做,要不然這教育永遠就是教育不起來,要讓大家知道發揮愛心,預防病毒入侵。一來可以發揮愛心,再來預防病毒入侵,所以最好不食眾生肉。我們若能夠清楚,應該多多少少也能夠發揮一些力量。

  所以,「以斷絕欲愛故」。因為這欲愛,吃也是一樣,口欲,貪一個口欲,那就殺掉無邊數的生命。每天若在與人說話,手上就會拿著一張圖;那張圖,是一個大大的嘴巴,旁邊就畫一些動物往這個嘴巴送進去;文字就是,一秒鐘有二千四百四十隻的動物,一秒鐘這二千多的動物這樣被吃進去了。這七十幾億的人口有這樣,一秒鐘損失那麼多的動物,一天是二億一千多萬的動物就這樣消滅掉了,一天喔,一天有二億多隻。這七十幾億的人口,平均是這樣,很多人沒飯、沒米可吃,根本就不必想著要吃什麼。總而言之,富有的人,一般的人,總是那個欲、貪,造多少的惡。

  所以,「以斷絕欲愛故」。這個口欲若能夠這樣斷起來,那也是功德。「一切貪念欲水所不能漂」。我們若能夠斷,這樣的吃,光是口欲我們若能夠斷,其他的欲就不困難了。最難的是口欲,嘴巴要吃的,就是最難!連嘴巴都懂得要禁,能夠禁這個食欲,能夠斷了這個食欲,食動物。若能夠斷這個口欲,那其他呢?我們自己能提高警覺:我是素食的人,所以我不可犯戒,能自我警惕,人自然就能善,就會改善生活,待人接物就會改,只要素食。素食的人的個性很平和,沒有什麼樣的衝動,或者是欲念很高,就不會。所以素食對人與人之間,就能夠和平相處,社會祥和,這是對人間有益。

  所以,若能夠斷了那個欲火,自然譬喻「火不能焚」。那就是外面有什麼樣欲的境界,都動不了我們的心,所以譬喻「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」。欲水不會淹,我們不會沉入那欲水之中。這就是我們要禁欲,從口欲開始禁起,時時自我警惕:我是素食的人!自然很多犯戒的錯誤就會斷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可以的,不是做不到。可以!不是做不到,總是要下決心。

*實相之理,非有為之福,故水火不能焚溺稱實相理,海墨不窮,故千佛共說不盡。

  所以,「實相之理,非有為之福,故水火不能焚溺」。所以實相的理,那是真理,絕對不是在這個有為之福。「有為」就是人的作為,應該是回歸本性,這叫做「實相之理」。我們迷失了本性,才會在那個有為法迷失了。所以這種有為法,就是哪怕我們做善事是造福、是行善,但是你若不懂道理,「我一方面造善,今天去救人了。我請你,請你去吃一餐豐盛的菜餚。」人是救了,但是請客,不知要殺多少的生命來請客,這就叫做顛倒。所以這叫做有為法,有為的善法、有為之福,這就是有造作;我有做好事情,所以我能夠吃豐盛菜餚。如孟子說的,「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他是看到牠在那裡叫,才不忍心。而我們呢?應該就是,那些都是動物,所以我們不忍心吃牠們。這叫做無為,叫做無為法。所以「實相之理」,就是無為法,不是人去造作的,是道理本就是這樣。

  「非有為之福」,不是你去造善,這就是善,有福,就能夠這樣強欺弱,不是這樣!我們若是道理清楚,這叫做弱肉強食,強的就是欺弱小的。這樣應該大家聽懂。所以,「故水火不能焚溺」。就是說,「什麼樣的境界動搖不了我的心,你再怎麼豐盛的山珍海味,多麼地豐盛,動不了我的心。我就是素食,我就是禁欲,我就是不要去吃那些東西,這就是斷欲。」同樣的道理,現在的人,吃很難斷。

  所以,「稱實相理,海墨不窮」。就是海將它當成墨來寫,實在寫不盡。那個真理、實法,實在是道理很深、很廣、很大,說不完,「故千佛共說不盡」。有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來教育眾生,教育眾生斷去一切欲念,貪、瞋、癡。這,用很多種的方法要來教育我們,讓我們改過,將這個貪瞋癡、損人利己這樣的念將它去掉。這個「損」,就是那些東西不可去損它,我們也要去保護它,連這樣很微細的戒我們也要守。

經文解釋:
「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」;縱使千佛一時共說,所得功德,亦不能盡。

  「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」。你們若能夠這樣,將心禁欲起來,心的欲念將它禁起來,口欲自然就會斷。心欲不斷,口欲、身欲那一定無法斷。這,口四、身三,幾天前說過。口有四惡,身也有三惡,身體的三惡,殺、盜、淫;口的四惡,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。這是七項,七支的惡。而我們若將它收起來,就是善,七支為善,口四善、身三善,所以就成七種的善法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佛說了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我們懂得改善,淨我們的心,清淨我們的行為。

  所以,「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」。很多很多的道理,我們若能夠改善,將這個心,心欲完全清除掉,我們是回歸自然清淨的本性,通達一切的道理。這樣諸佛全都讚歎我們,讚歎不能盡,功德很大。「縱使千佛一時共說,所得功德,亦不能盡」。這就是,我們要相信這部經,只要我們能夠接受入心來,哪怕小小的動作、心念,我們也能夠做很大的功德。就是要修行,行,要身體力行;心,起心的這個念,採取於實際的行動。知道現在這個時候,就是要好好大哉教育。要從自己開始,要去講說,讓大家了解、讓大家聽,道理應該是這樣。不要食物鏈拿來從口入,吃進人的嘴中,再感染在人的身體中,這些病就是這樣發生。所以還是要推動素,這就是最大的功德。

  人人,口能夠說好話、斷口欲,開口說好話、造福業。僅僅是我們一念心動,看是要,吃,造業;或者是要,說,積福。這就要看我們大家是不是了解,了解就是心明白了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37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   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 Empty周五 8月 21, 2020 12:03 pm

2020年8月20日上午5:20]農曆七月初二。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、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》經文:【受持讀誦思惟是經,為他人說,所得福德無量無邊,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,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。】

2、上人手札:「隨順從善有為,讚喜欣悅之稱,身心深生歡喜,隨順從心法樂。」

(1)「人生苦難偏多,把握時間,珍惜有緣的得聞佛法」:有緣把握因緣。知道人生是苦難偏多,想要聽佛法不是那麼的簡單,因緣不成就,可能千生萬世都難得聞。有緣,因緣也不是常住,所以要把握因緣。時日也在過,不斷過時日。在時日中能夠看到,所接觸、了解,能夠了解的事情很多,想要說的,真的也不知道要說什麼。

(2)「如渴思飲,如何求水」:就像過路人走很遠很遠,天煎地迫熱,知道要找水。忽然間聽到水流聲,憑著聲音找,找到小條的溪,水倒是很湍急流。到底要從哪裡來喝水?站在那裡一直看,久久都不懂得要探手下去捧水來喝。

(3)「智慧在生活中」:有一位個種田的老人走過那裡,也站在後面看他,到底這個年輕人站在這裡,是要做什麼事情?也看他很久。時間一直過,老人就向前去問:「年輕人,看你站在這裡站很久,也全都沒有在動,而我也跟著你站在這裡,不知道你要做什麼?到底你站在這裡是要做什麼?」

(4)「心清淨,轉識成智」:年輕人回過頭來,說: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,我很口渴,想要喝水。」老人就說:「水,這條溪的水很清,你站在溪邊,你為何不懂得彎下去捧水?」年輕人就說:「是啊,想要下去捧水,整條都那麼清的水,我到底是要捧哪裡的水?」老人笑得很大聲,「年輕人啊,溪水在這裡一直流,任憑你要從哪個地方去捧水,這些個水都能夠可以用啊。」他就說:「知道,但是,全都是能夠用,而我不知道要用哪個地方?哪一捧的水,才是我真實要用?」

(5)「雖每日聞法,但如『水管』,任由『法水』流過去,法沒有入心、入行」:人生也是與這樣同樣,知道這個「法」都很寶貴。每天、每天這樣在聽,「我到底要取哪一段?哪一句才是我所受用?」在那個地方,一句一句一直過去了,一段一段也是這樣過了,但是,我們所得到是什麼呢?在那裡在等待,等待哪一句才是我所得,這個叫做愚癡的人。

(6)「聞法要受用,要有感觸,『法』要取即用」:真正有智慧的人,一段一段、一句一句,哪怕是一字,我們有感觸,就有所用;而若是全都沒有感觸,而就是真的都無所用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任何一句,簡單的一段,只要我們有所感觸,取即用,用得的歡喜。人與人之間,一句話讓人有受用,這就是表示我們接觸到法,法,我們受用,然後我們教人用,這個叫做傳法。好像每天都這樣告訴大家,聞法受用、傳法,後面這要不斷綿接下去。

(7)「隨順從善有為。見人行善,隨喜讚嘆」:我們要培養隨順從善,就是法聽了之後,我們看到人在做的事情,「做得好!」,這就是佛法,經當中的道理當中,就是要從善。一些法,我們聽,能夠看到人在做,「哇,很好!」;雖然不是我做,但是你做的,有這樣是對的事情,我會為你讚歎:「也需要我幫助,我也能夠幫助你。」或者是看到他對,我們不必用他來請,我們當「不請之師」,需要就去幫助他,這也就是叫做「隨順從善」。

(8)「好事,大家共同做,就是:善有為」:有為善。全都是我們的事情,該做我們就要去做;該做的事情沒有人想要去做,那這樣人間好事要從哪裡來呢?好事,就是要有人起心,動一個念,開始要做,需要大家的力量,一起來做。做,這有為,有所為、有所動作,人間事才能夠完成。

(9)「佛法,教菩薩道,入人群」:我們要入人群,對的事情,利益人群,我們就做。從善有為,大家隨順共同去做,對的事情去做,做就對了。

(10)「聞法,要受用」:同樣道理,我們聽這句,用那句,雖然不同的時候說,不同的文字排起來,到底有同理或不同理?當然同樣道理,我們若是用了,了解了,這些都是我們受用的法。同樣,雖然這一段不是在經文,卻是讀經之後的心得。要入人群中做事情,道理就是這樣。

(11)「隨順眾生,應不同根機施教」:佛言、佛語,這要在社會應用,可能會比較讓人一種異常的眼光來看;而我們若換一個方式,告訴大家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就是菩薩入人群去,要行善,看到了,需要我們做,我們就要從順、隨善,一起來做,好事大家做。

(12)「行菩薩道,用方法來入人群」:經文裡面中所在教育,行菩薩道是一樣。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,四個大字,我們能夠用在很多的場合,寫很多的方法來適應時機與人群。若能夠這樣,能夠常常用法在人群中。

(13)「讚喜欣悅之稱」:我們常常稱讚他人,常常對的事情,稱讚、歡喜、讚歎,這都是隨喜功德。我們當不請之師,自動去護持、去付出,這也是一樣。

(14)「身心深生歡喜」:我們常常很歡喜,自己做的隨順從善;該做的我們去做,大家來為我們隨喜功德。而我們看到這樣做,也很歡喜跟著做,一個過一個,那種歡喜、讚歎。

(15)「隨善從心法樂」:聽法、用法,隨喜幫助法去流傳,讓人人得「法」,沐浴在法流中。這都是很歡喜的事情。我們應該要多用心,「法」在日常生活中。

(16)「苦,集,滅,道。法譬如水。離苦得樂」:佛陀說法,世間苦啊!人生是苦,要讓我們了解苦,將「苦」解開掉。解開苦的方法,你要了解「集」來,是「集」了,集很多「無明、煩惱」,結,更不斷重疊累積。總是也有去除煩惱的方法,就是法。法譬如水,一層一層洗,苦的去除,歡喜的來了,就是法,法樂。若懂得用法,得法,我們就是歡喜,沒有什麼苦。

(17)「見善隨喜,轉苦為喜。得法喜樂」:我們要懂得「隨順從善有為」,世間的「有為法」,對的事情多讚歎、歡喜,看人歡喜我們也隨人歡喜。總是這個歡喜的人間,轉苦為喜。這不是不可能。依照佛法來走,我們「接法、受法」,得法喜樂,我們要用的法。《法華經》一直一直在過。我們要趕快把握,我們就要很用心了解。

3、經文複習:【是時諸佛遙共讚言:善哉,善哉!善男子!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】

(1)「這就是讚歎,讚歎善男子,在釋迦佛法的裡面之中」:我們是在娑婆世界,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化區。佛陀,釋迦佛所教育的地方,就是在娑婆世界。因為娑婆世界是堪忍,堪忍事多。

(2)「釋迦佛慈悲,甘願來這堪忍世界,教化眾生」:要讓我們如何知苦,知苦,苦的源頭從哪裡來,好好找到源頭,就知道要如何去止了苦的來源,如何來處理、消除這些無明、煩惱。你苦的源頭若不知道,這些末,就是後面已經做過的,這些煩惱,要如何清呢?已累積的無明、煩惱;累積來的垃圾,現在一邊在清,上面又再新的骯髒垃圾又不斷地再丟,那這樣如何清都清不完。我們要先知道,源頭的垃圾從哪裡來,要先去將它止。

(3)「清淨在源頭,將煩惱無明的垃圾,從源頭清除、停止」:製造垃圾的源頭,我們要停止,要一直將它清掉它除,才是真正能夠清淨的辦法。我們要先了解法,法了解了,我們自己清楚,自己要受持;自己有受持,才有辦法去教人受持。

(4)「談疫色變,非素不可,大哉教育」:昨天也跟大家說素食。此時「大哉教育」,新冠狀肺炎,這波瘟疫疫情,不是「藥」就有辦法,還仍未有藥,知道這病會傳染,很可怕,全球提起了這個疫情,談疫色變。每個國家都為這項件事情,很惶恐,僅僅光是惶恐沒有用,還是沒有方法得可以去阻擋它。

(5)「唯有心的虔誠,愛護一切眾生,發揮人性本善,就是完整大愛」:虔誠要從哪裡說虔誠?就是素食。提出完整的大愛就是「善心、愛心」。愛人類、愛動物;這個愛要很完整,你僅僅只是愛人類這樣還不夠,就是愛一切生物,一切物命,我們都要發揮我們的愛心,去疼惜、去愛。要發揮「人性本善」,完整大愛,保護人的健康,保護人的生命,同時也要保護一切的物命,這叫做完整的愛。

(6)「生活自然法則,五穀雜糧最健康,弱肉強食就不對」:要如何的健康?五穀雜糧就是提供給人健康,最有營養,蔬菜、水果、五穀雜糧。這就是很自然,生活自然的法則。這這麼自然,能夠有養生之道,能夠養人的健康。為什麼一定要去吃動物的肉呢?動物也是生物,這就是惡念,吃下有生命的東西,這就是惡念。肉,動物弱,人類就強的去吃它牠,弱肉強食,這就不對。

(7)「大哉教育,齋戒茹素」:這是讓給我們一個最正確的教育時刻,這一波疫情的教育,我說「大哉教育」。這波疫情,瘟疫是來讓給人間的一個警惕,教育我們,讓我們知道,要能夠保得人人健康,瘟疫消退掉去,唯有人人素食。這讓我們的愛心完整地結合起來,那就是齋戒,那就是茹素。

(8)「孟子曰:『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』」:昨天在教育志業裡也是說,就是要教育。教育我們人要如何做人、發揮愛心,道德的情操就是要從大而一直到細膩那個的愛,這才是人類本性,人人具有佛性,那個最清淨的本性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也這樣教育我們。

(9)「聖人、賢人的心,『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』」:看到這些動物這樣活蹦亂跳跳,只要他眼睛看到,一下子主人辦一桌豐盛的菜,桌子上有雞、有鴨,就問:「唉呀!這個雞、鴨……」「是啊,剛剛你來的時候,才趕快去將牠抓來殺,才上桌。」這樣這一餐,孟子不會吃。因為剛剛進來的時候,才看到這些活生生,在那個地方在走;現在放在桌子上,這吃不下去,「見其生,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」。這也就是聖人、賢人的心。

(10)「佛陀教育,護生一切眾生」:佛陀平時就是素食,完全所有見與不見,知道那個就是生命,不是等到看到的時候,說:「剛剛看雞在那裡跑,現在不忍心吃雞肉。」而若沒有看到牠在跑,那就隨意了,不是這樣。佛陀就是「那些都有生命。」所以一律素食,就讓我們知道,這生命就要護生。我們有一個生命在,我們要互相,互相要來保護,保護所有的生命物,我們都要保護,這是佛陀所教育。

(11)「培養這一分微細的愛」:在這個人間,釋迦牟尼佛法中,那個愛是大愛包含天地間,細膩要細到連蚊蟲他就是,也是愛。總是生命就是有活著,我們要培養這一分微細的愛,也就要透徹;最好就是微細的東西能夠保持不生,就像衛生,不要囤積骯髒垃圾,它就不會生起了一些微生蟲。那個細細的蟲,我們只要沒有骯髒垃圾,它這些東西就生不出來。

(12)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無明的惡念不可生」:我們平時就是要去除骯髒垃圾的東西,我們的心理也是一樣,要去除無明垢穢,心中也不可囤積垃圾;那叫做無明垢穢。外面生活也是一樣。所以,大乾坤要乾淨,小乾坤一樣也要乾淨。這種無明的惡念不可生,所以這是佛陀的教育。生在這個娑婆世界苦難偏多,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是那麼的微細,從大到小,從天文地理,一直到生活很微細的方法,他都教育我們要好好受持「法」。

4、【受持讀誦思惟是經,為他人說】:即聞經受持、讀誦、思惟是經,力行入眾為他人如說修行,即自利利他是名菩薩。

(1)「受持讀誦思惟是經,為他人說」:《法華經》若能夠好好受持,來讀它,又再好好來將它思考,這本部經當中所說的法,涵蓋是有多大、多廣、多深,我們用心去將它靜思惟,我們就能夠清楚;那了解了。

(2)「力行入眾,為他人如說修行」:我們要身體力行。知道這樣的道理,我們就開始要入人群去,要身體力行,入眾為他人說。修行我們要修,修心養性,在這個行為的上面。

(3)「即自利利他,是名菩薩」:「法」用在我們的身上,叫做自利;知道道理,用這個法在人群,我們自己用,同時也要教導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這樣來用,叫做自利利他,這樣叫做菩薩。

5、【所得福德無量無邊】:其所得福德利益甚深,無量無邊。

(1)「所得福德無量無邊」:所得到的福德利益就很深,「無量無邊」。既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,我們知道事物,待人接物,對待我們自己,佛法用之不盡;我們能夠從這個法再傳給其他的人,而其他的人,要讓他們知道我們要如何利用,利用人間的東西,要如何惜福、如何用。

(2)「人人警惕,病從口入」:哪怕是「衣、食、住、行」,穿衣服要如何穿得端莊;吃,要如何吃,五穀雜糧,很豐富了,如何讓我們能夠健康,能夠讓我們警惕,食物病從口入,那些個動物有病菌,從牠們的身體惹來了食物鏈,牠的病菌、細菌,病毒從口入,傳在人的身體。從這樣細膩,我們能夠想起了很多的事情。

(3)「佛陀教育,非說不可,大哉教育」:現在「新冠狀肺炎」的疫情已經這麼普遍,在這個時候,佛法,這部經當中為我們的教育,那個智慧我們就開始拿出來了解,所以我們要如何?非說不可。大哉教育的時候要如何用,開始就要去發揮。這不是很簡單。

6、【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】:以忍力故,一切瞋火所不能燒。以斷絕欲愛故,一切貪念欲水所不能漂。實相之理,非有為之福,故水火不能焚溺。稱實相理,海墨不窮,故千佛共說不盡。

(1)「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」:我們要知道,困難很困難,在這樣的環境中要來推動善法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有的惹來了不正確的看法,所以我說:「幾十年前就想要說的話,無法可說。」那就是說了沒有用,還會惹來了「善的人」會煩惱,「惡的人」會毀謗,所以要推素食也不是那麼容易。

(2)「以忍力故,不厭其煩的解開煩惱」:但是這個時候「非說不可」,也還是得要勇敢,不論是惡的人要毀謗,或者是善的人有煩惱,我們要有耐心去告訴為他說,用什麼方法讓他解開了他的煩惱,歡喜接受。這就是每天不厭其煩。

(3)「耐心推動法髓」:現在的科技發達,每天我都就說一句話,因為說的時候, 遠遠的地方,一條線連過去,能夠接受的人,他們能夠及時接受;不能接受的人,在遙遠的地方,他就是反感,他還是在遙遠的地方。所以用視訊連線來推動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有益無損。現在就是可以不斷地,不斷來推動。這還是要有耐心、要有忍力,還是要不斷,是法要推動。

(4)「一切瞋火所不能燒,保護要受持法的人,要讓他堅定道心」:我們不可受幾句話要接受,有的人他要接受,但是家裡的人反對,或者是旁邊的人毀謗,我們要得要將這個法,我們要再說給他聽,不要勉強別人,但是自己要堅定,這也是方法。總是保護要受持法的人,要讓他堅定道心。

(5)「預防病毒入侵,不食眾生肉」:這個是一個譬喻,實在要這樣做,要不然這教育永遠就是教育不起來,要讓大家知道發揮愛心,預防病毒入侵。一來可以發揮是愛心,再來是預防病毒入侵,所以最好「不食眾生肉」。若能夠清楚,應該就多多少少也能夠發揮一些力量。

(6)「以斷絕欲愛故」:因為這欲愛,吃也是一樣,貪一個口欲,就殺掉無邊數量的生命。每天若在與人說話,手就會拿著一張勸素圖卡,是一個大大的嘴巴,旁邊就畫一些動物往這個嘴巴的洞進去;一秒鐘有二千四百四十幾隻的動物這樣被宰殺進去了人的口欲。

(7)「欲、貪,造諸惡業」:在七十幾億的人口有這樣,一秒鐘損失那麼多的動物,一天是二億一千多萬的動物,這樣消滅掉了,地球還有很多人沒有飯、沒有米可吃,那根本就不用想著吃什麼。總而言之,富有的人,這一般的人,總是那個欲、貪,造多少的惡。「以斷絕欲愛故」,這個口欲若能夠這樣斷起來,那也是功德。

(8)「一切貪念欲,水所不能漂」:我們若能夠斷這樣的吃葷食,光是口欲,我們若能夠斷,其他的欲就不困難了。最難是口欲,嘴巴要吃的,這是最難。連嘴巴都懂得要禁,能夠禁這個食欲,能夠斷了這個食動物肉的欲念。若能夠斷這個口欲,其他的,我們自己能提高警覺:我是素食的人,所以我不可犯戒。那個自我警惕,人自然就能善,就會改善生活,待人接物就會改,只要素食。素食的人的個性很平和,沒有什麼樣的衝動,或者是欲念很高,就不會。所以素食對人,人與人之間,那就是能夠和平相處,社會祥和,這是對人間有益。

(9)「譬喻,火不能焚」:若能夠斷了那個欲火,自然譬喻「火不能焚」,就是外面有什麼樣的欲的境界,都能動不了我們的心。所以譬喻「火不能焚,水不能漂」。欲水不會淹,我們不會沉下去那個欲水之中。這就是我們要禁欲,對口欲開始禁起。自然時時自我警惕:我是素食的人!自然很多犯戒,、錯誤就會斷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可以做到的,不是做不到。總是要下決心。

(10)「實相之理,非有為之福,故水火不能焚溺」:實相的理是真理,絕對不是在這個「有為之福」。「有為」就是人的作為,應該是回歸本性,這叫做「實相之理」。我們迷失了本性,才會在那個有為法迷掉了。

(10)「造福、是行善,還要懂道理」:這種「有為法」,哪怕我們做善事是造福、是行善;但是你若不懂道理,「我一方面造善,今天去救人。我請你,請你去吃一場餐豐盛的菜餚。」人是救了,但是請客,不知道要殺多少的生命來請客。這就叫做顛倒。所以這叫做有為法,有為的善法、有為之福,這就是有造作。

(11)「不忍食其肉。無為法,實相之理」:我有做好事情,所以我能夠吃豐盛菜餚。,如孟子說,「見其生,不忍食其肉」。他是看到牠在那裡走,才不忍心。而我們呢?應該就是,那些都是動物,所以我們不忍心吃牠。這叫做「無為法」。所以「實相之理」,就是「無為法」,不是人去造作的,是道理就是這樣。

(12)「非有為之福法,斷欲」:不是你去造善,這就是善,有福,就能夠這樣強共欺弱,不是這樣!我們若是道理清楚,這叫做強,弱肉強食,強的就是欺弱小的。這樣應該大家聽懂。所以,「故水火不能焚溺」。就是說,什麼樣的境界,動搖不了我的心,你再怎麼豐盛、山珍海味,多麼的豐盛,動不了我的心;我就是素食,我就是禁欲,我就是不要去吃那些東西,這就是斷欲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的人,吃很難斷。

(13)「稱實相理,海墨不窮」:即使是海將它當成墨來寫,實在說寫不盡。,那個真理、實法,實在是道理很深、很寬廣、很大,說不完,「故千佛共說不盡」。有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來教育眾生,斷棄一切的欲念,「貪、瞋、癡」。用很多種的方法要來教育我們,讓我們改過,將貪瞋癡、損人利己,這樣的念將它棄掉。這個「損」,就是那些東西不可去損它,我們也要去保護它。我們就連這樣很微細的戒也要守。

7、【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】:縱使千佛一時共說,所得功德,亦不能盡。

(1)「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」:你們若能夠這樣,將心禁欲起來,心的欲念將它禁起來,口欲自然就會斷。心欲不斷,口欲、身欲那一定無法斷。

(2)七覺支:口四、身三,七種善法,讓心清淨」:口有四惡「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」,身有三惡「殺、盜、淫」,口的四惡,這是七項,七支的惡。而我們若是將它收起來,就是善,七支為善,口四善、身三善,七種的善法。同樣道理。佛說很多道理,無非就是要我們懂得改善,淨我們的心,清淨我們的行為。

(3)「汝之功德,千佛共說不能令盡」:很多的道理,我們若能夠改善,將這個心,心欲完全清除掉。我們是回歸自然清淨的本性,通達一切的道理,諸佛全都讚歎我們,讚歎不能盡,功德很大。

(4)「縱使千佛一時共說,所得功德,亦不能盡」:我們要相信這部《法華經》,只要我們能夠接受入心來,哪怕小小的動作、心念,也能夠做很大的功德。就是要修行,行,要身體力行;心,起心這個念,採取於實際的行動。

(5)「大哉教育,清淨在源頭,禍從口入,不要落入食物鏈」:知道現在這時候,就是要好好「大哉教育」。要從自己開始,要去講說,讓大家了解、讓大家聽,道理應該是這樣。不要食物鏈,拿來從口入,吃在人的嘴中,才感染在人的身體中,這些病就是這樣發生。

(6)「推動茹素,就是最大的功德」:人人的口能夠說好話、斷口欲,開口說好話、造福業。這僅僅我們的一念心動,看是要吃,造業,或者是要說,積福,這就要看我們大家是不是了解,了解就是心的明白。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8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