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8月 21, 2020 8:07 am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8月 21, 2020 12:28 pm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
⊙「眾生頑愚不受教,偏邪向惡難調伏,佛慈不捨設方便,權巧譬喻說三乘。」
⊙「我即自思惟:若但讚佛乘,眾生沒在苦,不能信是法。破法不信故,墜於三惡道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我寧不說法,疾入於涅槃。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爾時梵天前白佛言,世尊今日法海已滿,法幢已立,潤濟開導,今正是時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,入於涅槃而不說法?」
⊙釋尊既成道已,欲說所覺悟法,度入諸眾生心。即自思惟,是法無能信受者,若我住世,於事無益,不如入於涅槃。
⊙是時如來受梵王請已,即往鹿野苑中,先為憍陳如等五人,轉四諦法輪,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,是名說法相。
⊙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:釋尊尋念過去佛,度眾方法即是方便隨宜,妙權善巧也。
⊙謂如來說布施得大富,說持戒得生天,說忍辱得離諸瞋恚,說精進得具諸功德,說禪定得息諸散亂,說智慧得捨諸煩惱,如是種種方便,開化眾生,莫不為令超脫苦輪,得諸法樂也。
⊙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:謂如來得道,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,傳於其處立塔。上中下根各隨機宜修持三乘法,斷惑證理之智慧,名為道。行三無漏學而啟發此智故云:得道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眾生頑愚不受教,偏邪向惡難調伏,佛慈不捨設方便,權巧譬喻說三乘。」

眾生頑愚不受教
偏邪向惡難調伏
佛慈不捨設方便
權巧譬喻說三乘

眾生真的是頑愚不受教。佛陀慈悲在人間四十九年說法,用多少的心機,卻是要能接受佛法的人不多啊!甚至接受之後,法是不是能入心呢?法入心之後,能身體力行又有多少人呢?

佛陀那麼多的弟子中,在經典中總是十大弟子;十大弟子在印度,那麼遼闊,又能幫助佛陀,有多少去弘揚正法呢?何況眾生根機頑愚,即使聽,不能接受不打緊,又是偏邪向惡,有了偏邪、有了向惡,明明是正法,卻是,不只是不接受,還破法、破佛。

看看提婆達多,是佛的弟子,但是心念一轉,貢高驕傲,他心就偏邪向惡了。這種破壞佛教,危害了多少人的,見思聞法的心。但是佛陀,佛慈不捨,佛陀的慈悲,在《法華經》中的,<提婆達多品>,佛陀又再向提婆達多授記,將來也能夠成佛。

那就是佛陀不捨眾生,透徹了道理,人人本具佛性。佛陀了解人生因緣果報,每一次受提婆達多的迫害,佛陀不埋怨,只是要如何去調伏他,難啊!佛陀知道這是因、這是緣,所以報得這種的果報,所以佛陀很了解,對這種犯大錯誤的人,佛也是沒有放棄他。

何況佛陀對所有的眾生,都是一樣這樣佛慈不捨。所以他就要想盡辦法,設方便法,要用權巧譬喻,為這些眾生上、中、下的根機,佛法能夠這樣三根普被。我們就能了解佛陀的慈悲。

我們人人要學佛的慈悲,就是像提婆達多,我們也不要埋怨,我們也要想辦法,這樣如何說服他,如何讓他能透徹了解。這也就是我們要學佛陀的心。

但願人人有這個因緣,聽進去,一聞千悟;要不然一聞十悟;再不然一聞一悟,也沒關係,聽懂就好。聽懂,也要法入心,法入心,又再身體力行,從他自己身體力行,心地風光就是一聞一悟,開始身體力行,心地風光,邊走邊感覺,邊去體會到。

我們常常聽到說:以前是這樣聽,覺得不錯,後來慈濟人一直邀我,我就和他們一起去做,做了之後也很歡喜,自己就自動:「你們若再要去訪視,或是要去為人打掃家裡,你就跟我說一聲。」開始去了,做得他會很歡喜,那種體悟到人生的苦難,了解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。那個家庭的人,那本經很難念,卻是我們在這本經外面的人,走入這本經之中。

想想看,佛陀本來就是這樣說,苦是由集來啊!這個家庭、這個人生,就是因為去造作這樣的因,然後結果得了這種的果,不論是身體,不論是家庭的組合,每一個家庭,都有一個起因的結果。我們旁邊的人來看這本經,會合佛法的道理,我們應該了解。這種身體力行走入了這條道路,這叫做菩薩道。

菩薩要成佛,必定要走入人群,會合人群的人、事、物,來增長他的慧命,增長他的智慧。這就是我們學佛,要真正體會佛陀用這麼多心,不捨一切眾生,設種種方便法,這樣應機逗教,上、中、下法,這樣設三乘法。這是佛陀他來人間的慈悲,希望人人接受了佛法,這樣我們人人,心地風光正法永住。

所以,法在人的心,永遠都是正法,正理永遠存在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將佛陀的正法,我們入心,我們還要入行,走出了這條菩薩道上,好好為佛法來傳布給眾生。

所以前面那段經文這樣說,「我即自思惟」。

我即自思惟:
若但讚佛乘
眾生沒在苦
不能信是法
破法不信故
墜於三惡道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因為三七日中,佛陀想要如何將法入人群中去。他也會想:我如果只是讚歎佛乘,就是佛的心靈境界,眾生無法接受,因為眾生還在受煩惱埋沒著。「眾生沒在苦,不能信是法」,無法相信佛陀覺悟之後,那種的心靈境界,不只是沒辦法接受,同時是破法、不信法,所以就是在「墜於三惡道」,這是我們昨天說的。

今天這段(經)文說:「我寧不說法,疾入於涅槃。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。」

我寧不說法
疾入於涅槃
尋念過去佛
所行方便力
我今所得道
亦應說三乘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這在三七日中,這個心靈的境界,就是做這樣的思考。前面的念:眾生既然沒辦法接受,這樣我再留在人間做什麼呢?這是佛陀就在那個當中,那種心靈的想法。

釋尊既成道已
欲說所覺悟法
度入諸眾生心
即自思惟
是法無能信受者
若我住世
於事無益
不如入於涅槃

所以那個時候,一個時間很短暫的心念,「即自思惟」,開始想:「這些眾生,法難得入心,哪怕是我從我的內心,掏心肝完全要給眾生,但是眾生沒辦法接受。這樣要怎麼辦?」「是法無能信受者」,這種的法沒人能夠信,沒人能夠接受這種的心靈境界。「若我住世,於事無益」,假使我還住在人間,對這個法要度入眾生的心,眾生沒辦法接受,這樣在這個世間又有什麼用?「不如入(於)涅槃」,不如這樣就停下來。這是佛陀那個短暫的心境,做這樣的心念。

爾時梵天王出來了,梵天就開始向佛陀這樣說:「世尊今日法海已滿,法幢已立,潤濟開導,今正是時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,入於涅槃而不說法?」

爾時梵天前白佛言
世尊今日法海已滿
法幢已立
潤濟開導
今正是時
云何欲捨一切眾生
入於涅槃而不說法

現在您已經成正覺了,今天這個時候,已經「法海已滿」。「法海」就是智慧。宇宙萬物的真理,全部入於佛的腦海之中,所以叫做「法海已滿,法幢已立」。這個時候應該要法幢建立起來之時,這樣來「潤濟開導」,好好讓眾生看得到佛出現在人間,讓眾生聽得到法,引導人走入這個覺道,這個時候正是時候,怎麼能說「欲捨一切眾生,入於涅槃而不說法」呢?

每一尊佛覺悟之後,都會考慮這個法,與芸芸的眾生要如何契合,很難啊!自然就有梵天王浮現出現,來鼓勵。

佛陀現這個心境,也就是要教導我們,佛的時代都會有,覺悟之後,也會感覺到這麼困難,不太可能。這是佛陀現這個境界,讓我們後面有話可說,有法可聽。佛陀都會了,何況說我們凡夫,有困難,要有人鼓勵,再接再厲。

上面這段文,我感覺到我們人與人,應該也要這樣,做為人人成長慧命的梵天王。我們若能這樣,見到有人在懈怠、退失道心,我們趕緊快來勸導他,這就是對方的梵天王,趕緊再鼓勵他一下。

所以,在佛陀那個時候的道場裡,他的心靈道場,梵天王既然這樣說了。所以「是時」,那個時候,「是時如來受梵王請已」,這是梵天王請佛轉法輪,「即往鹿野苑」,去鹿野苑裡面去度五比丘。「先為憍陳如等五人,轉四諦法輪」,這大家都知道了,「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,是名說法相」。

是時
如來受梵王請已
即往鹿野苑中
先為憍陳如等五人
轉四諦法輪
及說大小乘
種種教法
是名說法相

我們前面的文也有說,佛陀三七日思惟,法這麼微妙,眾生如何能夠接受?好好仔細來觀察,眾生有上、中、下的根機,所以佛陀決定要設方便,這是第二七日。

第三七日(思惟),什麼樣的人能夠第一次來聽法?後來他考慮了,那就是回到鹿野苑去,去度五個人。所以從四諦法開始,種種的「苦」,是從「集」種種的煩惱來,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這樣開始教起。所以「是名說法相」,這是佛陀現相人間說法,八相之一,現相,現八相在人間,至這個時候就是「說法相」。所以這樣,已經佛、法、僧三寶具足。

再來又說,「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」。又好好來思考,現在才開始展開,要如何法入人群。

尋念過去佛
所行方便力:
釋尊尋念過去佛
度眾方法
即是方便隨宜
妙權善巧也

所以釋迦牟尼佛念過去佛,過去的佛到底如何說法、如何教導眾生?度眾生的方法,過去諸佛是如何走?所以「即是方便隨宜」,過去的佛也是這樣,隨著眾生的根機,妙權善巧逗教,這是佛設方便法。

謂如來
說布施得大富
說持戒得生天
說忍辱得離諸瞋恚
說精進得具諸功德
說禪定得息諸散亂
說智慧得捨諸煩惱
如是種種方便
開化眾生
莫不為令超脫苦輪
得諸法樂也

也就是說,如來說布施,你若懂得布施就得大富,告訴大家持戒,你若能持戒就生天上,不落三惡道;又再說,你要懂得忍辱,忍辱就能夠離開瞋恚,說精進,精進就是能夠具諸功德,一切的功德,說禪定,那就是能夠得到息諸散亂。我們人的心就是諸散亂,我們若能禪定,心定下來就沒有雜念、煩惱。說智慧,就是得捨諸煩惱。沒有雜念那是定,智慧就是棄捨諸煩惱。有智慧的人,自然煩惱自己想,自己解得開,這叫做智慧。

「如是種種方便,開化眾生」,這些方便無不都是要來開示、教化眾生的方法,以「六度」,用「六度」來勉勵眾生,布施、修福等等,智慧去除煩惱,就要修智慧,這叫做「六度」。「六度」,度入眾生的心,行菩薩道,這無不都是「令超脫苦輪」,這都是教我們如何離開這個苦,(不)再沉入煩惱中。我們要脫離煩惱,往前前進,「得諸法樂」,自然大家都得到很歡喜、快樂。

所以,「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」。佛陀是想過去的佛,是這樣在教育眾生,我現在,釋迦牟尼佛,我現在得道,同樣要和過去諸佛,度眾生的方法一樣。

我今所得道
亦應說三乘:
謂如來得道
在摩竭提國
菩提樹下成等正覺
傳於其處立塔
上中下根各隨機宜
修持三乘法
斷惑證理之智慧
名為道
行三無漏學
而啟發此智
故云:得道

這就是說如來得道,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,成道之後那個境界,所以上、中、下根,佛陀就開始思考,隨機逗教設三乘法,讓我們凡夫這樣一步一步,去斷除無明惑的煩惱,能夠一步一步證得了智慧,能夠「心輪轉,法輪轉」,再怎麼苦的人生都能過。這是行「三無漏學」。

我們人人要行「三無漏學」,過去也一直告訴大家,戒、定、慧,這叫做「三無漏學」,用這樣來啟發,讓人人能夠得道。佛陀既然已經是得道了,也希望人人一步一步,向前精進,沒有偏差。不論是,「四諦法」、「六度萬行」,一直到達能夠「三無漏學」,若這樣的路走下去,這就是像佛陀,在摩竭提國初開始的覺悟,在那裡轉法輪的境。所以希望大家,學佛,我們要堅定,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不捨眾生 應機逗教 (第431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