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8月 21, 2020 8:0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五 8月 21, 2020 12:50 pm
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
⊙「誓度眾生,精細思惟,知眾生機,鑑小施權,慰喻善導,開權顯實。」
⊙「我寧不說法,疾入於涅槃。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「作是思惟時,十方佛皆現,梵音慰喻我:善哉釋迦文,第一之導師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思惟:靜思惟忖諦理,心不散亂。凡所修習皆是正思惟行,所行願莫不皆於菩提道。
⊙梵王帝釋向世尊頌偈說:過去十方佛,各來此處演妙法,是理實過去一切諸佛道同,諦理圓融無二,故今說:十方佛皆現。
⊙佛之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。一、指佛的聲音;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,即正直、和雅、清徹、清滿、周遍遠聞,為佛三十二相之一。二、指讀經的聲音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誓度眾生,精細思惟,知眾生機,鑑小施權,慰喻善導,開權顯實。」

誓度眾生
精細思惟
知眾生機
鑑小施權
慰喻善導
開權顯實

眾生能夠聞法歡喜,這是佛的心願,眾生偏偏就是很愚鈍,不過,佛陀就是那念心,立誓願要度眾生,所以「誓度眾生,精細思惟」。真的為了要度眾生,佛必定要非常精、非常微細去思惟;先了解這個眾生,他所好樂的是什麼?什麼樣的法他聽得進去,什麼樣的人,能夠去度他?這是佛陀慈悲,不捨眾生,不斷為眾生來設法,如何去逗教。

所以「知眾生機,鑑小施權」。哪怕眾生的根機非常微劣,卻是佛陀也希望有因緣,用什麼樣的方法,這種微劣的眾生,佛陀都不要放棄,所以用種種譬喻、善巧方便,來引導他。開權,就是開出了方便的法,雖然是方便法,卻是能夠適應根機。

就像佛陀在世時,給孤獨長者就是很大的護法,有一位老婢,就是有年齡的奴婢(毘低羅),她就是在掌管,給孤獨長者家庭的物資。給孤獨長者就特別吩咐,只要有出家人到來,不論是健康、或者是有病,他所需要的物資,一定我們要、絕對要提供讓他很充足。

但是這位老婢女,她很不服,覺得,我的主人,實在不懂得愛惜家財,只為了佛陀僧團的生活,就這樣付出,負擔那麼大!她的心很不服,若看到出家人,她就很生氣,就整個村莊、市鎮,她就去說:「我看到這些出家人,我很不歡喜、我很生氣,我要發願,我生生世世,都不想看到出家人。」所以,若有出家比丘,來到給孤獨長者的地方,她就避開。這種避開比丘、不見佛,謗佛、謗法、還謗僧,像這樣,已經傳了,不只是在小鎮,傳到城內,末利夫人聽到這個消息。

有一天,她就請給孤獨長者的夫人進宮,就說:「妳怎麼不要將她遣離家庭?讓她離開,才不會在那裡謗佛、謗法。」給孤獨夫人就說:「佛陀是慈悲,佛陀的慈悲,哪怕是十惡不赦的鴦掘摩羅,佛陀還是用盡辦法去化度他,哪怕最低賤的首陀羅階級的人,佛陀都那麼疼惜他。只要是這個對佛陀不滿意,對佛法毀謗,像這樣的人,我若將她遣離開家庭,佛陀若知道,他心不安,所以我還是要容忍這位,這位奴婢,還是要容忍。」

「這樣該怎麼辦呢?」末利夫人說:「妳明天是不是叫她進宮來!」給孤獨夫人,就這樣準備一些禮物,就叫這位,這位婢女送進宮中。這些東西送,送到宮門進去時,突然間看到佛陀已經在宮裡了,那個時候,她就要閃避,但是佛陀已經開始,人一直(走)到了。

她見無路可逃,在那個牆有一個洞,這個洞就是狗洞,狗出入的洞,她看到這個洞就鑽過去,正要鑽進去,去撞到那個門自動關了,過又過不去。佛陀已經一直(走)到了,她隨手就拿了一把扇子,將這把扇子,要將自己的臉遮住,不要見佛,卻是不可思議的,那把扇子一展開,破掉了,破得整個洞,遮在臉上反而每個洞都有佛,所以這個臉所看到的都是佛。

那個時候,將那把扇子收下來,十隻手指頭要來遮她的眼,卻是十隻手指頭到眼睛前,覺得這十隻指頭,每一隻都是佛,那種佛的臉,就是浮現在她的面前。實在是很無奈、很生氣,她轉個頭,就這樣離開,回到給孤獨長者的家裡。她進到自己的房間裡,又趕緊去找竹籃,將竹籃用很厚的布,這樣整個封起來,人鑽進裡面。還覺得這樣還不夠,用毯子纏在她的身上。

佛陀知道了,憐憫啊!什麼人能夠去度她呢?想到羅睺羅!所以他就叫羅睺羅、阿難,你們設法去將這位婢女度出來,因為她這樣是很辛苦,趕緊設法。羅睺羅,大家都知道,他就是比較調皮,而且也很活潑,真的到長者家家庭的周圍,開始在那裡就說:「哇!現在有聖王出世,完全就是要來,除滅這個邪魔的人。」

這位婢女聽進去了,「佛陀就是我心目中的邪魔,現在有聖王出世,專門要來這個城中除邪惡的人,這樣他是我的救星。」趕快就鑽出了竹籠,她眼睛都不敢看,頭低低的,就來了。阿難他就走來,到這位面前,就說:「聖王很欣賞妳,說妳長得很漂亮,希望妳可以再靠近一點。」頭都不敢抬起來,她就說:「我哪有可能?我又老、又醜、又是貧賤。」

阿難就將這位聖王的手,羅睺羅的手中,就拿了一顆摩尼珠,拿來到這位婢女,就是毘低羅的面前。那顆珠很亮,會照人的臉,好像照出來的這個臉。「我怎麼這麼美!」很歡喜,她就抬起頭來,「原來是比丘!我怎麼用這麼歡喜的心?」來看著羅睺羅、看著阿難!

那個時候羅睺羅就告訴她:「妳應該就要好好,了解人生的道理,妳今生出生,在這個卑賤的階級中,而且做一位婢女,是否很辛苦呢?每一天為了佛與比丘,讓妳這麼煩惱,佛陀不忍心,不希望妳每天每天,為了這件事情在苦惱。來,是不是隨我去見佛呢?」這個時候毘低羅婢女,她就乖乖聽羅睺羅,隨著阿難、羅睺羅到佛前去了。

現在看到佛,她也是一樣,有一點很畏懼,佛陀見了,開始就用慈悲的心,向著這位毘低羅殷殷說法。這個時候,毘低羅她的心安下來了,也願意接受佛、比丘,法入心了。那個時候佛陀就開始,向羅睺羅說:「來,你將毘低羅帶去交給大愛道,她的僧團中去修法、修行。」

看,這就是佛陀,對一位這麼的卑賤的,尤其是對佛、法,生出這麼大的毀謗,佛陀還是「鑑小施權」,看這種這麼微小的人物,成見這麼大,這必定要用種種方法,與佛無緣的,他就叫有緣的人去度他,羅睺羅度這位毘低羅婢女。過去我們聽過阿難度貧婆等等,這就是佛陀「慰喻善導,開權顯實」,運用這個權,其實最後,是最實在的道理來接引他。

我們前次,昨天說的,經文裡面就這樣說,因為佛陀看到眾生根機鈍劣,真的是難調難伏。佛陀的法這麼微妙,眾生沒辦法接受,「我寧不說法,」這是佛陀那個時候,初成佛的心境。

我寧不說法
疾入於涅槃
尋念過去佛
所行方便力
我今所得道
亦應說三乘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但是這當中就有諸天現前了,所以佛陀接受了,要入人間去度眾生,所以「尋念過去佛」,過去的佛用什麼樣的方法,入人群中?過去的諸佛「所行方便力」,所在施教也是用方便的方法,這種的力量來度化眾生。「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三乘。」所以開始展開了,從鹿野苑開始走入人群。

接著再說:「作是思惟(時)」,佛陀已經決定了,這個心要入人群,開始就思惟,「作是思惟(時),十方佛皆現,梵音慰喻我:善哉釋迦文,第一之導師。」

作是思惟時
十方佛皆現
梵音慰喻我
善哉釋迦文
第一之導師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這是佛陀開始思惟,眾生難調難伏,用什麼方法,眾生如何能夠接受?這個當中,「作是思惟(時)」,思惟就是「靜思惟忖諦理」。

思惟:
靜思惟忖諦理
心不散亂
凡所修習
皆是正思惟行
所行願
莫不皆於菩提道

靜思,心情已經很清淨了,靜寂清澄的境界,這種這麼寧靜的心境,如琉璃一樣。開始要如何來分析眾生的根機?要如何去度化,那個分寸,眾生的根機有多大,他就要施大法,眾生的機很小,他就用分寸的小法,所以,上、中、下機,應眾生所需要。佛陀在思惟中心不散亂,分寸這樣掌握得很好,所以「凡所修習,皆是正思惟(行)」。我們在修行,不可離開這個思惟。有的人凡事很衝動,是對的事情,但是忍耐不住,不是時機,他就很衝動去了,這樣也不對。哪怕是正確的,時機不會好好把握,過度了,也是與不及一樣,過猶不及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,保持著這種正思惟,「所行願,莫不皆是菩提道」。佛陀所思惟的,無不都是為了要一條菩提道,為眾生鋪好了一條平坦的路。

「十方佛皆現」,那就是梵天王、帝釋,全都湧現在這個道場,來向佛陀這樣,說這樣的話,安慰釋迦文。

梵王帝釋
向世尊頌偈說:
過去十方佛
各來此處演妙法
是理實過去一切
諸佛道同
諦理圓融無二
故今說:
十方佛皆現

因為佛陀有一度想要入涅槃,所以這些天人來向佛頌偈,這樣說:「過去十方佛,各來此廣演」,大家都來這個地方,「此處」就是菩提場,就是佛陀的心靈。「此處演妙法」,在這個覺悟之後的心境,開始就要向天下眾生,去廣演佛法。

「是理實過去一切諸佛道同」,這個道理,過去的諸佛,和現在、未來的諸佛,佛佛道同。「諦理圓融無二」,這個道理,現在你所覺悟的,釋迦佛,你現在覺悟的道理,和過去的諸佛的道理都是一樣。「故今」,現在應該要好好說法。所以這個經文裡面就說:「十方佛皆現」,這個十方佛現前,就是來向釋迦牟尼佛鼓勵,應該要趕快入人群中去,將這個法可以廣布在人間。

所以佛陀,釋迦佛那時候的心境,「梵音慰喻我:善哉釋迦文」,那個時候,所有天人的聲音,就是清淨無染的聲音,來安慰釋迦佛:你現在已經「第一之導師」。第一之導師就是能夠去廣度眾生的人。

怎樣叫做成佛、圓融呢?因為佛成佛之後,三十二相具足。佛不只是他的形象,他所發出的聲音,令人聽了就是歡喜,令人聽了,就是很攝住人的心,這也是三十二相之一。

佛之三十二相中
有梵音相
一、指佛的聲音
佛的聲音
有五種清淨相
即正直、和雅、
清徹、清滿、
周遍遠聞
為佛三十二相之一
二、指讀經的聲音

這個梵音聲就是有二種,一、就是佛的音聲,就有五種清淨相,也就是「正直」,正直的聲音,很直接,人人都認為佛為他說的法,所以叫做「正直」。甚至「和雅」,那個聲音雖然佛在說我,不過那個聲音是很柔和,聽起來很歡喜。又再「清徹」,每句話都聽得很清楚。又再「清滿」,每一句話都包含了道理,很飽足、很清楚,一句話包含著很大的道理。又再「周遍遠聞」,在近處說的話,聲音不很大,但是很普遍的人,全都聽得到,這我們過去叫做「深遠音」。

這五種的聲音都具足了,這就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。佛陀就是誦讀的這個經典,佛陀的聲音也是很明朗。

這就是完全在佛陀覺悟之後的心靈境界,下定決心設了很多的方法,這種分寸思惟、忖度,惟忖,這個分寸要如何來來施度給眾生,能夠接受到什麼樣的程度。這也要看我們自己的根機,不過,人人一定要用靜思惟的心,來接受佛陀的教法。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821《靜思妙蓮華》靜思為忖應機度眾(第432集)(法華經•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