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四 9月 24, 2020 12:20 p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四 9月 24, 2020 12:20 pm

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秉慈運慧施教誨,啟智用悲拔眾苦,譬喻言說種種法,心安善解寬包容。」
⊙「初聞佛所說,心中大驚疑,將非魔作佛,惱亂我心耶?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佛以種種緣,譬喻巧言說,其心安如海,我聞疑網斷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佛慧運慈以種種緣,譬喻巧言說。今知佛昔日應機巧說,為實施權,權即實,故心安斷疑慮。
⊙如今疑網斷除,方得其心安如海寬廣。舍利弗自述:在於疑網斷除後,心始安然,如靜海之澄湛無波。
⊙疑惑交絡譬如網。《法華經》方便品曰:無漏諸羅漢,及求涅槃者,今皆墮疑網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秉慈運慧施教誨,啟智用悲拔眾苦,譬喻言說種種法,心安善解寬包容。」

秉慈運慧施教誨
啟智用悲拔眾苦
譬喻言說種種法
心安善解寬包容

真正的慈悲就是眾生平等。佛陀疼惜眾生如羅睺羅一樣,那種平等的心,用父母心來看待每一個人,這也叫做「無緣大慈」。希望這個人永遠都是平安、幸福,這不就是父母心嗎?

在教聯會,給他們一首歌,那就是用智慧來看自己的子女,用慈悲來看天下的眾生;將學生當作子女,將子女當作像一般人,若這樣心就會平衡了。看學生就像在看我們的子女,盼望我們的子女能幸福、盼望我們的子女能成功,這就是最好的老師。希望學生都全能成功、平安、快樂、幸福,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樣,這叫做「良師」,很好的老師。

還要用智慧,若要能慈悲,心很開闊、能包容,就是要有「慧」,慧,才能對眾生平等。但是要如何能對天下眾生,能將他的苦難拔除?那就需要「智」。智,就是分別智。到底這個人的苦,苦在哪裡呢?他有錢、他有名、他有權、他有利,為什麼他怎麼會苦惱那麼多?

過去有一位在世界,他企業做得很好,連鎖的企業,已經好幾個國家,都有他的企業,做得很大。有時候一年來幾次,有的時候若來了,就有人會告訴我:「師父,開導他一下。最近他的心有綁住,不快樂。」知道他的心不快樂,到底為什麼不快樂,不知道。我就問:「某某居士,你為什麼看來眉頭深鎖?有什麼煩惱嗎?」「唉!」嘆口大氣,他就說:「沒有什麼煩惱,只是覺得我的兒子,已經將近三十歲了,怎麼還找不到對象呢?」

又經過一段時間,再來時,就告訴我:「師父,怎麼辦?對方是不錯,兒子也中意,不過我有點擔心。」「既然現在這個對方,你已經有中意,算不錯,兒子也歡喜了,你還在擔心什麼呢?」他說:「宗教和我不同。」「唉呀,宗教,各人宗教,各人自由,只要她能入我們的家教就好了。女孩子乖嗎?」「看起來是很乖。」「這樣不就好了。」她就說,太太就說:「我覺得兒子說好就行了,信教是他們的事。」他就說:「不行!這要入我們的家教,而入我們的家教,宗教若不同,以後誰要祭拜我們?」

我就說:「唉呀!人生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,到底什麼樣的宗教都是一樣,只要宗教是,有愛、有善、有疼人的心,這就是和我們總歸來,叫做慈悲大愛。只要有慈悲、有大愛,她難道不會孝順嗎?祭拜,拜得你,人到哪裡去了?不知道!你還在回過頭來說。」後來就對他說個笑話,我說:「說不定你娶進來之後,有朝一日,你若是人生過完時,說不定再回來是她的孩子。」

他說:「有可能嗎?」我說:「你對這個家愛不愛?」「愛啊,很愛啊!」「你愛這個家,你難道不希望這個家,永遠是你的?」「唉!求不到。」「對啊,就是求不到,你還要求她為你祭拜嗎?」想一想也對,答應了。開始聽到他們要下聘等等,結果結婚了。

又過了一段時間,又在擔心。「你又在擔心什麼?」他說:「這麼多個月了……。」一直擔心他媳婦會不會生?「你怎麼煩惱這麼多呢?」

所以類似這樣,常常在那幾年的時間,若看到他就是煩惱。事業都是不用擔心,因為事業做得很好,只是為了兒子和孫子而煩惱。孫子還沒生,很煩惱。孫子生下來,才知道,孫子生下來,到了一歲多時,好像不太對勁。應該一歲多,會站起來,會走路,看起來就白白胖胖的,怎麼還不會站呢?開始又擔心了。

這是一位大企業家,這樣的煩惱。這一段的煩惱、那一段的煩惱,段段的煩惱,他心靈有所趣向,就來坐一坐,但是這幾年來,就很少看到了。所以,現在想到這一位,就會覺得人生的悲苦,到底什麼才是悲?什麼才是苦?有得吃、有得用,財產是全地球,他的企業,全球不知道有關係企業,不知有多少,卻是擔心那麼多,對他來說很悲苦。

後來我遇到他的朋友,「某某人現在怎麼樣?」「聽說有憂鬱症。」「怎麼會這樣呢?所以這麼久都沒看見。」「唉,看不開啦!」這就是心結沒打開,這可能就要釋迦佛的時候,才有辦法打得開。這全都是要說一念心,這念心是自己的。

好像有一段這樣的佛教故事。一位老和尚在蓋寺院,請師傅來蓋,同時寺院裡面的僧眾,也下去幫忙做。這位老和尚看到釘子,一些鐵釘有長、有短,本來是一堆一堆,他將它混在一起,之後就向那些弟子說:「這些釘子,二吋、三吋、一吋的,都要再將它分類分好。」

這些弟子有怨不敢說,在那裡猶豫。這位老和尚看大家沒動作,回過頭來就問他:「這時候你若不挑,難道你要等到往生時,讓你能夠選時間到哪裡嗎?」這些弟子恍然大悟:「是啊!趕快,要趕快來挑。」這尺寸,二吋、一吋、三吋,趕快將它分類,分整齊。這樣到了將要半夜,才全部分好。去向他的師父說:「已經全都分好了。」老和尚就說:「要分、不分,是你們的事情,與我無關。」大家的內心覺得:做得這麼累,一句讚歎都沒有,又說做這些事情,是我們的事情。

這位老和尚回過頭來又問他:「誰要你來修行?你為什麼要來修行?」「修行是我自己歡喜來。」「你為什麼要在這裡蓋寺院?」「因為是有一個修行安身的地方。」「安身的道場(蓋)起來了,你為什麼還在這裡?」「因為要修佛、法。」老和尚就說:「佛與法,又沒有壞,何必要你修?」「對啊!佛與法沒有壞,為何要我修呢?」後來其中一位弟子就說:「明白了!是要修自己的心。」

各位,要修自己的心,外面所在做的等等,是給我們一個環境,給我們一個修行的環境而已。所以做、不做,都是我們自己的事;修、不修都是我們的事情,所以善、惡看自己。不過,我們在修行,我們必定要按照軌道來。「秉慈運慧施教誨」,我們就是用慈的心,發揮我們的平等大慧,這樣來教導眾生,這叫做「無緣大慈」。

我們要「啟智用悲拔眾生苦」。因為智就是叫做分別智,我們來分別眾生,你是怎麼樣的苦?你需要什麼法來為你安排,安撫你的心?或者是有形的苦難,或者是無形心的煩惱,這都要用智。所以叫做啟智用悲,「同體大悲」。

有時候會覺得,「求無厭」這樣的人,真的是不可理喻。不過,還是同體大悲,眾生的無明就是這樣,還是要耐心。又來了,就要用心,來分別他、來安撫他。是短時間或是長時間?有結束或沒有結束?不知道,總是看因緣。有緣就把握,拔除他的苦難;缺了因緣,就是苦不完,這也很遺憾。所以,這種「啟智用悲拔眾生苦」,盡我們的心力,因緣來時就要付出。

所以用「譬喻言說種種法」,用種種的譬喻,就像那位老和尚,釘子一堆一堆,尺度都分清楚,沒事將它打散,才要人再去分類;分完之後很辛苦,竟然,說「要分、不分,都是你的事。」像這樣,用種種的方法,總是在工作中,讓弟子在去體悟──無法等到我們人生最後的時候,讓我們有選擇,能選擇的時候,我們就要把握時間好好選擇;這也是一種教育。這種譬喻、言詞、種種的法來教育,希望我們接受的人,我們能心安善解。

修行者時時都要心安,種種的事情我們要善解,我們的心才會寬,才能夠包容一切。一直說,宇宙的大覺者,覺悟了宇宙真理,就是像,心要打開,包容乾坤、太虛;我們的心,太虛有多大,我們的心,要比太虛更大,能夠包容天地萬法。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
所以舍利弗對能夠成佛,很歡喜、很驚喜,但是對自己還是有一點的懷疑,這是前面那段經文,「初聞佛所說,心中大驚疑,將非魔作佛,惱亂我心耶?」

初聞佛所說
心中大驚疑
將非魔作佛
惱亂我心耶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是真實的嗎?我真的能成佛了?不是有魔來擾亂我的心?所以「佛以種種緣」,接下來這段經文又再說,「佛以種種緣,譬喻巧言說,其心安如海,我聞疑網斷」。

佛以種種緣
譬喻巧言說
其心安如海
我聞疑網斷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因為眾生就是根機不同,不得不用種種的因緣,不得不用譬喻、權巧來說法。所以佛陀必定要用慧,秉慈、運慧。

才會說佛的心,看眾生像羅睺羅,他自己的孩子一樣。三界如一大宅,長者將這個宅裡,都是自己的孩子,就是如一位慈父,看他的孩子一樣。所以這種佛慧來運慈,用慈悲來看待天下眾生。

佛慧運慈以種種緣
譬喻巧言說
今知佛昔日
應機巧說
為實施權 權即實
故心安斷疑慮

「今知佛昔日應機巧說」,現在舍利弗知道了,「為實施權」,其實「實」就是「權」,為這個實,實法,一乘實法,眾生聽不懂,無法理解,所以必定要為了這個實法,佛陀要施權巧方便。所以,為實施權,權即實,其實方便法,就是妙權來顯實,用種種微妙、權巧方便的法來顯示,實相的道理,所以權即是實,實也是權,全都是妙法。

所以,知道過去佛所說的,也是真實法,現在只是將這個真實法,將它肯定下來,有一個定向。所以,舍利弗就是斷疑慮,不必再懷疑了,也不再擔心了,所以因為這樣,心安如海。

如今疑網斷除
方得其心
安如海寬廣
舍利弗自述:
在於疑網斷除後
心始安然
如靜海之澄湛無波

這樣,聽佛所說法,現在疑全都斷除,就像網子網住,一把剪刀就將它剪斷,網子開了,我們就能解脫。所以方得其安,其心安如海。因為沒有被網網住,網開了,天地寬,心寬闊了。

那時候舍利弗的心,開始才能安下來,如靜海之澄湛無波,已經全都心很安定了。疑惑是一項很辛苦,就像剛才提起這位大企業家,他可以海闊天空,全球到處都有他的企業,應該要很滿足,偏偏為了孩子這樣在擔心,這難道不就是自己織一張羅網,來網住自己嗎?所以說來,疑惑,不知自己的滿足,這種人生就像網一樣。《法華經》中<方便品>這樣說,「無漏諸羅漢,及求涅槃者,今皆墮疑網」。

疑惑交絡譬如網
《法華經》
方便品曰:
無漏諸羅漢
及求涅槃者
今皆墮疑網

《法華經》的前面,我們說很多了,大家來修行,佛陀所說的法,人人都是偏執,所以那個真實法,都沒有辦法去體悟,所以只想要獨善其身,只想要求涅槃。只認為我就斷煩惱,這樣我就不必再來六道輪迴。不是,煩惱,你雖然是斷了,但是惑、疑還是存在。

所以這幾天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要雙管齊下,我們要有福與有慧,要平修,智慧、慈悲要平行,人生無常、苦難偏多,我們都知道了,集來人我是非的煩惱,我們都知道了。所以我們入人群中,在人我是非,我們的心有預防。堅固我們的心,還是入人群中,為人群去拔除苦難,自然我們的習氣、煩惱,在人群中,慢慢就會放下了。

這些事、這些人,我都將他平等看待,任何一個人,我們就是同體大悲,任何一個人,我們就是無緣大慈,這樣才是真正菩薩道,接近佛的境界。

所以,我們的心門要開啟,用真實法,修真實行,那就是菩薩道,我們應該入心的真實人間菩薩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924《靜思妙蓮華》秉慈運慧斷諸疑網(第48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