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二 11月 24, 2020 7:55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二 11月 24, 2020 11:59 am

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教行證入大乘法性,是為一乘菩薩行門,戒善修習人天福報,外道邪見非正法門。」
⊙「時諸子等各白父言:父先所許玩好之具,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願時賜與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舍利弗!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父賜與子財物,等量均分,終至各賜一大車。喻:唯一大乘法,即菩薩法,遍攝九法界。
⊙以菩薩地位言,初地以上證不退位,方為真正菩薩。以前則以初發心故,為相似菩薩。
⊙覺有情:謂菩薩從深觀真俗二諦,進而斷見、思習氣與塵沙惑,得法眼淨,成道種智,故名菩薩地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教行證入大乘法性,是為一乘菩薩行門,戒善修習人天福報,外道邪見非正法門。」

教行證入大乘法性
是為一乘菩薩行門
戒善修習人天福報
外道邪見非正法門

這就是要告訴大家,學佛,我們必定要接受,有教、有行、有證。教,一切的教法,我們必定要去學;學了之後,我們要教;有教,必定要有行。教而無行,這樣就是教與沒教不是一樣嗎?所以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,才是真正將學來的東西,入我們的心,入心之後,所學來的功夫就是自己的。

我們若是能夠學來的方法,我們若是學得很清楚,你都可以將你學來的功夫,再傳教給人。同樣,受的人、教的人,都是發自內心,輾轉相教,學佛,與這樣相同。就像我們在教孩子,孩子是如何成長的,他生下來與人互相的生活,他只是這樣看,父母的行動,他看,他就會學。

從小時幼年,學父母的互相對待,然後到學校,老師的教育、學校的環境等等,從這樣不斷去感受、不斷去體會、不斷成為了,自己那個所學的習──習性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環境也是很重要,修行的環境、世俗的環境等等,不同的環境,都是在這個「教」。

看到一則(新聞),在美國的馬里蘭州,有一位五十多歲的人,他在一場的車禍,傷得非常的嚴重。經過了治療之後,醫生宣布:這個人可能剩二歲的語言功能,醫生就說:可能他就是停滯在這樣的階段,過著一輩子的生活是這樣。

這個人在很年輕的時候,他就有養著鸚鵡,小鳥,有二隻。從他發生車禍之後,治療之後,療養的時間,這二隻小鳥,牠們會輪流來與這個人作伴,而且不斷好像在和他說話,嘰嘰喳喳的聲音,沒有停過。都是定時,時間若到,這小鳥就輪流來。經過了一段時間,忽然間這個人會說一句話,雖然不很清楚,開始二句、三句,不斷發音、聲音,說話慢慢,他清楚了。從這樣開始,十四年後,才恢復可以說話。

這樣過之之後,這個人開始發願,他感恩小鳥,教他恢復說話的功能,他發願要養小鳥,就是鸚鵡;有的人將牠棄養的,他去收養來。有的是流浪的鸚鵡,到底是什麼人養的,不知道?或者是有病、有傷的,他全部都養。他說這就是互相回饋。

看,人類與一切的生物,不都是一樣嗎?所以,佛陀說「四生」,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這四種類的生(態)不同,不過生命的本性還是平等。所以,我們學佛,必定要學得以慈悲等觀,所有的生靈都是平等,那分的尊重、感恩與愛,這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
教育就是希望,可以回歸我們人人純真的本性。所以,學佛,學而要行,我們學而不行,我們無法去體會到,環境的真實相。環境的真實相,那就是真的道理。佛法就是教我們天地之間,萬物生態的道理。我們都要很透徹了解,這樣必定要靠著我們受教之後,我們要用心體會,用心體會,我們要身體力行,自己去感受、自己去證悟,這叫「教、理、行、證」,這是四項。我們學佛若沒有教,就不知道理;你知道道理,必定要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才能夠證悟 法才有辦法入心。

所以,大乘法性入何處呢?入大乘,這個一大乘法,就是菩薩的行門,是菩薩的目標。是菩薩的工具「六度」,這個「六度」,是讓我們從凡夫,離開了無明,登上了那個清淨無染的境界。「六度」就是要從人群中過,這就是菩薩一定要入人群,人群中有種種形形色色,我們的心,若是體會了佛法,自然你能在人群中,而不受污染,從人群中付出,而不受環境障礙,這樣可以經過這個煩惱河,度到彼岸去。這就是大乘法,那就是菩薩唯一的一個門,我們能夠通過這個門,才真正能夠回歸我們的本性來。

修行的過程,佛陀就是開這樣的法門。因為眾生還是在迷悟,迷與悟之間,我們要如何能夠完全體悟呢?佛陀就要從很多方法,除了我們最近都說三乘法,其實還有四乘、五乘,除了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乘以外,還有人乘、天乘。

人,就是教我們人人如何做人,我們要如何做人?那就是持五戒。我們若能夠持五戒,就不失人身,五戒持得住,我們來生就還能在人道裡。五戒,除了不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還有酒。

想,要我們不說謊話,很難。這個要修一個口德,沒那麼容易。尤其是世間這麼的複雜,有時候,真實的話也說不得,有時候也要有善言的妄語,這個人說哪一個人的是非,中傷哪一個人,很不好的壞話。我聽到了,對方來問我:「剛剛這個人是不是如何向你說,說我怎麼壞?」就向他說:「沒有!沒有說你不好,他還很讚歎你,說幸好你教他。」這就是為了要圓滿人,所以我們方便中的妄語。

殺,不殺。沒有直接殺,有間接的殺嗎?多數的人都有。因為,你愛吃的東西,你沒有親手殺,是你教他殺、助他殺。這同樣是殺業,這個戒也是破了,也無法真正守在「不殺」這個戒。

還有「盜」,「不偷盜人家,可以嗎?」「可以啊!我又不會當小偷,我『手腳很乾淨』。」不過,不義之財,你就是要去取。賺錢,明明我們就這樣的利潤就夠了,你就要將這個品質降低,賣很貴,這樣來賺很多錢。不合理的利潤,這也是不義之財。所以,偷盜,不只是去偷人家的,就是那種不義的這樣取著,這也是在「盜」之中。

不殺、不盜,就很不容易了,何況是色欲。這個色欲,就是人,人間的禍根。而喝酒,「戒酒好嗎?」「『改』不好。」這種要戒酒也很困難。所以,這個五戒,不要說很容易,不過,人人若能夠守持五戒,不失人身,來生還是有人身。

天界,那就是十善,教他行十善,這個十善法,意三、口四、身三,這叫做「十戒」,叫做「十善」。

所以這總是人天乘,所以佛不只是(教)三乘法,還有五乘。所以說「戒善修習人天報」。我們要戒,就是五戒、十善,這樣好好來修習,自然就能夠到聲聞、緣覺,慢慢發心行菩薩道。這就是平時告訴大家,人間路要鋪得平,才有辦法與菩提道來交接,這就是五乘的方法。

若是「外道邪見非正法門」。我們學佛,我們一定要正知、正見,要修正法門。不要一念偏差,我們所修的,那就是差毫釐、失千里。希望大家學佛、學法,學正知、正見、正覺悟,才是真正佛。佛就是覺的意思,所以,我們是要學,一個覺悟之道,而且要是正覺法,不要有一點點的偏差。

這是前面我們在說火宅,要如何引(諸子)出來呢?若是還有摻雜著法門不正,修學若是向外道偏邪,若這樣,這個火宅,走不出去。因為「非正法門」,就沒有那個門可以出去了。

時諸子等各白父言
父先所許玩好之具
羊車 鹿車 牛車
願時賜與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前面的文,也就是說「諸子」,大家已經出去,出了那個火宅,開始就向長者,向父親要討:「我要的東西,父親現在應該要給我們了。」開始:「這些東西全部要給你們,讓你們自己去選擇。」

下面這段 文,「舍利弗!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。」

舍利弗
爾時長者
各賜諸子等一大車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個「等一大車」,這就是表示給這些孩子的東西,父親要給孩子的東西,這個財物是等量均分,給每個孩子都要一樣多,那就是最多、最大的東西,那就是「一大車」。

父賜與子財物
等量均分
終至各賜一大車
喻:唯一大乘法
即菩薩法
遍攝九法界

他告訴他們,「你這個羊車、鹿車,這個車這麼小。告訴你,這個大車對你的幫助最大,這個大車對你的利益,是最究竟。」所以父親給孩子的東西,原來是這麼多,不是一點點而已,是這麼多。這就是譬喻一大乘法,就是菩薩法。

佛陀誘引大家,要趕緊依教奉行,佛陀的心懷就是一實乘,一實乘法是一個真實的大法,這是佛陀很用心。四十多年前,他因為眾生的根機不整齊,不得不設五乘、三乘來教育,最重要的是會合在一乘,所以這個一乘,就是菩薩(乘) ,菩薩地,菩薩的地位。

以菩薩地位言
初地以上證不退位
方為真正菩薩
以前則以初發心故
為相似菩薩

過去不是和大家說過嗎?我們人人都是本具佛性,不過我們沒辦法(回歸),這個本具的佛性在哪裡呢?我們開始就要好好修行。要修行,菩薩的道路就有初地,以前說過了「十地」。菩薩十地,初地就要先歡喜,聽聞佛法,都要很歡喜。聽法,就是法喜充滿,這種的歡喜心開始,這叫做初地,菩薩從這樣初地開始,一路精進,自然到達十地,就是證不退位。

以前就是發初心,以初心為相,看起來好像發心,好像發菩薩心,但是,菩薩心要有功夫。要用什麼功夫呢?雖然聽法很歡喜,但是你要去身體力行。這個初地開始,就要起步走。要走到哪裡呢?走在人群中。所以叫做「覺有情」。

我們的心,接受佛法歡喜,歡喜法入心,佛陀教我們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教我們,我們聽懂、入心,但是,「無緣大慈」,你要去用。如何可以讓人人,人生得到幸福;「同體大悲」,你要去走,要到達你的心與天地一切,四生、眾生合為共同體,那一分平等的愛心。這叫做「同體大悲」。在有情界、眾生類,我們都可以去了解,眾生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不只是對人類的愛,對四生要平等的愛,這叫做覺有情。

覺有情:
謂菩薩
從深觀真俗二諦
進而斷見、思習氣
與塵沙惑
得法眼淨
成道種智
故名菩薩地

這是「菩薩從深觀真俗二諦」,真理與世間一切生活的道理,全都要很透徹。進一步,就要斷掉了「見」的煩惱、「思」的煩惱、「迷惑」的煩惱。塵沙,無量無數的煩惱。在覺有情中,我們同時要不斷斷除煩惱,因為在有情中,你體會很多的道理,所以這叫做斷塵沙煩惱──塵沙惑,這自然就得「法眼淨」,我們所看的一切,與凡夫看的就不同了。

凡夫貪著的愛,我們覺悟之後的人是疼惜,眼睛看到的東西,我們都是疼惜,不是貪為己有。我們要如何來保護它,這種的「法眼淨」,所看的東西、透徹的道理,很清楚,自然你就懂得去愛它、保護它,成「道種智」,這叫做菩薩。我們就可以知道,這條路要如何走,一路走,就沒有障礙。

這就是佛陀為眾生付出。這「一大車」,就是菩薩道。覺有情的道路,佛陀教我們這樣走,我們要用心這樣來接受,若這樣,這條路暢通無阻,我們會很順利走過去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1124《靜思妙蓮華》同入菩薩行門 (第56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