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五 11月 27, 2020 8:35 am

葉郁蕙 likes this post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五 11月 27, 2020 12:02 pm

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 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四念處四種觀,微妙智慧為體;念慧觀心力量,用心安住在道。心靈財富因核,真空妙有果海。」
⊙「駕以白牛,膚色充潔,形體姝好,有大筋力,行步平正,其疾如風。又多僕從而侍衛之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所以者何?是大長者,財富無量,種種諸藏悉皆充溢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有價值能充足人類所需求,喻佛果地能成之萬行為因,而所成之萬德為果,福慧圓滿。
⊙財富無量,諸藏充溢:四諦十二緣六度萬行,約行明如來藏;一切法不出於五陰十八界等,即是約理明如來藏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四念處四種觀,微妙智慧為體;念慧觀心力量,用心安住在道。心靈財富因核,真空妙有果海。」

四念處四種觀
微妙智慧為體
念慧觀心力量
用心安住在道
心靈財富因核
真空妙有果海

「四念處」大家都知道:要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。這四種要常常在我們的內心。身體是一項最不乾淨的東西,何況皮膚、肉、骨,若有哪裡受傷,所產生出來那個味道,也是很不好的味道。所以身體是最骯髒、也是最污濁的東西,卻是多少人為了身體的情、欲,所以造成了多少,人間家庭親情的悲劇。

我們要好好思量,身是不淨器,心,我們「觀身不淨」、「觀受是苦」。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求啊求!求不得,那就很痛苦了。所有日常生活,不如意的事情,那種的感受也是很辛苦,我就明明是要這樣做,但是事與我們的心意互相違背;那種的感受很不好受。

那麼,觀心是無常的,生、住、異、滅。現在很高興,一下子什麼事情,一變動了,心的意就變了。常常一句話說,「發心容易,恆心難。」我們的心無法常住,無法安住,這就是我們凡夫心多變化,所以變異無常,這個心沒辦法時時安住。

還有,我們一切法就是無常,卻是凡夫顛倒,將無常以為是常,不知道包括大乾坤,天地之間都有無常的法。所以「三理四相」,我們應該要很清楚,這是修行,我們時時向大家提起,所以「四念處四種觀」,我們要時時好好,向自己的自身,好好觀想,時時要念「一念心」。

所以這念心是微妙,很微妙,「微妙智慧為體」。智慧那個實體,那就是真如本性,它是常住、無生無滅、永恆永恆。可惜是我們凡夫還沒辦法,回歸到我們真如本性的實體來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前面,「四念處四種觀」。我們要念念在茲,所以「念慧觀心」,用智慧來觀我們的心,這股的力量才有辦法鋪平了,人間的地先鋪平,才能夠交接到我們的菩提道。所以,我們要用我們的心力,要身體力行,法在心、行如法,這樣念慧觀心的力量。

我們要用心,時時「用心安住在道」,安住在我們修行的菩提道中。其實我們人人,「心靈財富因核,真空妙有果海」。就像這次(二0一三年)菲律賓,獨魯萬這個地方,這麼嚴重的災難(海燕颱風),慈濟人及時進去,發揮了人人慈悲智慧的力量。有一位年輕人寫一封信,感恩慈濟能夠這麼多人,來安定他們的生活,將他們這個地區在短時間之內,已經為他們打掃得那麼乾淨,同時啟發了,他們的希望,他們的愛心。

還有在一個中學,那就是興華中學,這是我們慈濟人,第一個點去為他們做清掃,「以工代賑」將他們帶起來。其中有九位老師,他們雖然準備要復學了,他們就捐出了零用錢,在「竹筒」裡。其中一位老師,安娜,這位老師,代表這九位的老師,將這個「竹筒」,就拿來給慈濟,除了錢拿來捐,又拿起了麥克風、擴音機,她就拿來向大家這樣說,「竹筒歲月」,由這位老師,自動要向大家介紹慈濟的起因,是從「五毛錢」開始。將這個故事向她的鄉親說。

而後在那裡發願,發願她將來要投入慈濟,做一位傳法的人。她不是說「志工」哦,她就是「傳法的人」,要將這個「竹筒歲月」,五毛錢的故事,能夠變成了現在能夠這樣,在普天之下、地球上、國際間在救濟。想,這不就是「心靈財富」嗎?因,那顆種子,「因核」。「真空妙有」,人生雖然是無常,四大不調、禍福不知道是什麼時候,隨時都會變動。菲律賓受到這麼大的災難,卻是凝聚了大家的愛心,力量帶動起來,這個「因」,那就能了解,雖然被破壞的東西,有那種「妙有」,那就是愛的力量。

「愛」是我們真如本體,因為這個清淨的本性,是光明、是智慧、是永恆,它不是無常,它是永恆,那分長久含藏著,那番無量無數的果實,那個結果都是在,這念因的種子裡面。常常提這個「因核果海」,合抱之樹,就是出於毫芒,所以說,樹大棵了,纍纍的果實,這不是很奇妙嗎?千年的大樹,它的果實還是一樣不斷纍纍。這「因核」,因就是這麼小,毫芒那個力量能夠發揮了,無量無數、無量無數,不可思議的力量出來,這就是我們修行要時時用心。

前面我們經文就是這樣說,那輛白牛車,白牛駕駛這輛車,那個莊嚴,能夠載人,又後面還很多很多人,這樣來侍衛。

駕以白牛
膚色充潔
形體姝好
有大筋力
行步平正
其疾如風
又多僕從而侍衛之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我們昨天說過了。佛法只要你用心,要轉法輪,受法、轉法輪,自然也能度很多的眾生,從後面「前行後繼」,不斷這樣繼承下去。這是要我們要有承擔,傳承這個法,所以能夠轉法輪。

所以下面這段文就說了,「所以者何?是大長者,財富無量,種種諸藏悉皆充溢。」

所以者何
是大長者
財富無量
種種諸藏
悉皆充溢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因為這位長者,他財富很多很多,無量!要給他的豈是,只有這一點點而已?不是,是要全部。所以,就像佛陀他要教導眾生,就是教導人人,與佛同等,那個覺性,要讓人人能夠體會得到,能夠覺悟天地宇宙之間的真理,能夠在天下間,這種安然自在的生活。

卻是眾生迷,還是這樣浮沉在生死海中,還是同樣這種,無明反覆複製在造業。這種的無明遮蓋掉了,清淨的智慧,所以,佛陀若要將他的心境,說給大家知道,但是境界,那個根機差很遠,根本沒辦法了解,所以就要開三乘法。獨善其身、了脫生死,也要了解為什麼要了脫生死呢?要讓他知道這些道理。

這就是聲聞、緣覺,那就是羊車、鹿車,應他們的根機所需要,應他們的力量能夠拉的車。這就是佛陀的智慧、譬喻,譬喻世間的長者。

所以這世間有價值、很充足,人類所需求。這位長者的財富,已經是這麼的富能敵國,天底下所需要,有價值的東西,這位長者都不欠缺,而且很豐富,非常充溢、很足夠,能夠普及給,天下人所要求的。佛果地,佛的果地,那就是佛陀成佛之後,他這個「果」成也要有「因」,佛陀修行的因地是「因核」,就是那個很微妙那個種子,是很多很多。有種就有核,你看哪一顆果實之內,不是有那分成大樹的「因」存在呢?佛陀修行的過程,是這樣累生累世,粒粒的種子,那就是累生累世,他所修行的那個含藏的因,非常充足,那個因。

有價值
能充足人類所需求
喻佛果地
能成之萬行為因
而所成之萬德為果
福慧圓滿

我們這輩子能夠修行,是因為有緣,過去生中我們也是有這個因,那個因引來,這輩子這個果,我們做人,我們還有這個緣——果中帶緣,緣中帶因。

這樣是不是上輩子修的因,這輩子修的果,這樣就成了嗎?還沒,我們就要生生世世。因為佛陀在修行,過去二萬(日月)燈明佛,他生生世世還是不斷,隨著佛世,不斷修行。還有過去無量數(佛),這就是在講《法華經》的開頭,就已經講出了「因核果海」那個境界,是一輩子經過一輩子,不斷累積這個因——修學的因,不斷累積他的生生世世的果實,這種因、果,是要長期不斷累積。

所以,譬喻「佛果地」,已經結果了;成佛的境界已經,「果」與「地」已經(成就)。我們過去也說「菩薩十地」,我們要成佛就要經過十地行,到最後才能夠到達成佛的果地。所以有價(值) ,能充足人類所需求,這個大長者就如佛,已經很成熟了,而且果地,登這個成佛的果地了,所以「能成萬行為因」,你要到這個果地,必定要行萬行,這就是因。

萬行,我們先要有「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行」,這樣我們都要很透徹,累生累世。所以「萬行為因」,這個果地就是要,前面要先有「能成之萬行為因」,你要有辦法去付出,要去了解人生苦難,然後去了解我們,生從何來?死何趣向?到底我們這一輩子,過去的劇本如何寫,這一輩子的人生,要如何走?我們所感受到等等,我們若全都了解,我們就很甘願走入人群中,去行六度,日常的行為要如法行中。所以,我們要先有「萬行之因」,才有辦法成就「萬德之果」,這樣就能夠「福慧圓滿」。這就是表示財富。

財富無量
諸藏充溢:
四諦十二緣
六度萬行
約行明如來藏
一切法不出於
五陰十八界等
即是約理明如來藏

所以這個「財富無量,諸藏充溢」。那就是「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」,剛才說過了。「一切法不出於五陰十八界」,等等的法,這個一切法,一切「無為法」,一切「有為法」,有為、無為法,無不都是在這個五陰十八界。

五陰,大家應該知道,五陰就是五蘊。常常在念「五蘊皆空」、「遠離顛倒妄想」,這種的五蘊:也可以叫做五陰,我們這個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瘟,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所以「五陰十八界」,那就是根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(和合),三六,十八,那叫做十八界,這是就是道理。

前面「六度萬行」,那就是行,我們就要行,不斷去身體力行,回歸我們的藏識──第八藏識就清淨了,那就入第九識,就是如來識,就在我們,清淨無染如來藏的裡面。

一切法無不都是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生活就是在如理中。假使我們若是不順道理,與道理脫了軌道,若這樣,我們就是複製煩惱,而複製煩惱所行動的,就是惡法,惡就是墮落、造業,苦不堪啊!

各位,學佛就是要,在日常生活中,如何去付出?怎麼樣能夠到達了,我們真正修行的目標?必定要時時,「四念處」、「四如意足」、「四正勤」這些法;「三理四相」我們要很清楚,才能夠非常微妙的智慧,為我們真如的本體,我們了解要念念觀慧,在這個心的力量去付出,用心安住我們修行的道心,才能夠啟開了心靈的財富,這個種子,「因核」,才能夠透徹了真空妙有,那個「果海」。

各位,學佛是簡單,但是也就要有這念心,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1127《靜思妙蓮華》觀四念處明如來藏 (第57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