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一乘大法傳法子(第581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⊙「世間親情父傳子,有為名相倫理情,世尊大法傳法子,無為實法本真如。」
⊙「世尊,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,猶不虛妄。何以故?」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是長者先作是意:我以方便令子得出。以是因緣,無虛妄也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,欲饒益諸子,等與大車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如汝所言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饒益: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有情或以布施,或以愛語,或作利他之行,或與隨類同事,令諸眾生皆得安樂,是為饒益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世間親情父傳子,有為名相倫理情,世尊大法傳法子,無為實法本真如。」
世間親情父傳子
有為名相倫理情
世尊大法傳法子
無為實法本真如
我們大家最近,一直都聽這段經文,就是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大宅長者,諸子迷茫,長者設三車,最後給孩子是大白牛車。好像這麼短的故事,為什麼會有,這麼多的道理在其中呢?
其實,我們人間有多麼大,人有多少!人,每一個人有各人,不同的見解、煩惱。世間有多少,複雜人群、事、情、理,說起來就只是只這幾個字──人、事、情、理,這樣而已;卻是它能夠散發出了,人與人之間這麼複雜的事情。所以佛陀出現人間,無非也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人、情、事、物的道理。
光是在這個火宅之中,我們人的煩惱的譬喻,譬喻火宅之中的複雜,譬喻這些孩子的頑固、貪著等等。這個火宅險象叢生,世間很多很多的危機,很多很多的陷阱,是人如何去設,是如何去埋下了這層層的危機?不離開三界火宅,不離開火宅內這些孩子的懵懂、這些孩子的貪著、這些孩子的頑固,這都不離開,在這個大宅之中的這群人,道理很多。
所以總而言之,「世間親情父傳子」,這是不是很簡單呢?父母,父子情,這是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,世間哪一個父親的事業,不是希望傳給孩子呢?世間哪一個孩子,不就是和父親關係很密切,孩子的生活背景、長大等等?這是這麼簡單,卻是父子之情也是很複雜。
有的父親很疼孩子,為了孩子拚生拚死,不論是富有的父親覺得:我為孩子的產業,我要再拚一點,多,不夠;大,還不夠大。我要為他打基礎,很長、很寬、很大、很多。孩子對父親並不感恩,覺得:父親只知道要賺錢、要賺錢,都不知道父子,真正的感情是什麼。所以反彈了,這種的人生有幸福嗎?
所以,「有為名相」建立在倫理之情。我們世間這種有為的名相,不論你是父親、你是孩子、你是孫子等等,這全都是叫做「有為名相」,但是建立在倫理之情。這個倫理若亂了次序,這個情就變很複雜。這個情來自於事物,又要創事業,那就是為了欲念,創造很多種的行業,這些物質,這樣不是只有一個行業,世間所有的,這是未來有發展的,他就去創造。所以,所創造的物,也是人間的有為法。
器世間的物質什麼都要做,因為心有欲,所以將這個倫理的情,將種種的名相,不論是人與人的感情的名相,或者是世間、器世間物質,有為的東西,就亂了倫理之情。我們一個人內心所隱藏著,那分的欲,無形、無相,放出去,那就是宇宙之間,蓋天覆地,沒有一個地方,那個欲念不到達的。
所以,這種「有為名相」,亂了這個倫理之情,你們想,多麼的複雜,多麼的可怕!這念心放出去,那分的欲覆天蓋地。你們想,這三界內,在那個火宅中,那些懵懂中貪著在那個地方,不覺不知火來燒身,像這些懵懂的人,這些孩子,你們想,是不是很複雜的人生呢?本來是這麼簡單,就是一念偏了,全盤的倫理就亂了。有為的名相,亂了很多的人世間事、物、理。
唯有世尊,「世尊大法傳法子,無為實法本真如」。所以佛陀來人間,要將這些人生的親情倫理,再將它重新建立。向我們大家說,人人本具佛性,佛法要入心來,重新開始回歸我們真如的本性。
真如的本性就是在「無為法」,那是永遠常住,這個有條有理,那個條理很直,而且有條不紊,沒有亂掉,這麼的直,所以大直道是菩提。菩提大直道,大直道的菩提,我們迷失了,所以佛陀再來人間,就是「開、示」,為我們指路,這條路你走錯了,趕緊回歸,所以要用種種的方法,讓大家能夠認清,人世間這個生命有多久,所造作的因與緣等等,能夠讓人在這個物欲、親情,看得清楚,要如何回歸到最清淨。這個情、理、法,能夠將這個法讓大家了解,道理清楚,感情就能夠很單純回歸了。
這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的因緣。那就是世尊的大法,帶來人間傳法子,要來接受法也要有因緣。譬如美國(加州)從監獄,所送出來的咖啡,二十一罐咖啡,寫一封感情豐富的單子,就是說:「我在這裡面,很多事情都很不方便。我寄出這些東西,希望你們可以『義買』,將這個錢救濟菲律賓的災難。」到底為什麼,在監獄裡面的人能知道呢?尤其是遠在美國。
拉斯維加斯,在幾年前開始有一位牧師,這位牧師將《靜思語》,帶進監獄裡面。監獄的人看了《靜思語》,就一直寫信給拉斯維加斯,我們(慈濟)聯絡處。從這樣開始,常常接到受刑人的信,每一封信都是充滿了故事。
美國(慈濟)總會,所接到的這個包裹,那就是咖啡。這個包裹來到總會時,讀到那封信,起先一位師姊就說:「很感動,在那個地方還會想到,外面有災難,願意這樣寄這個東西,買東西是那麼不容易,能夠寄出來,我來買。」幾百元買了,義買。大家一直買,買到剩下幾罐,讓我們的慈誠、榮董發現到,紛紛就說:「我用三千元買,不拿東西。」「我用二千元買,不拿東西。」「一千元買,不拿東西。」
我聽到這剩下幾罐的咖啡,在那裡(義買),已經超過美金萬多元了,還再繼續發心。這種愛,只要你讓他知道,道理了解之後,這個道理,他就慢慢地因緣展開了。現在美國很多監獄裡,都有《靜思語》,這是慢慢一直擴展出去,接觸了這個簡單的做人道理,他們就知道,過去是錯了。
這是緣!一點點緣的牽引,說不定會引動很多人,知法、守法、行如法。若這樣,這就是大法。就像與佛陀有緣,接受了佛法。
所以,法、佛法,「佛口所生子」,「無為實法本真如」,實在是這個道理原來就是,沒人去創造的,是從本來就是。佛陀開了智慧之後,將本來就是的法,他就這樣為我們描述,說給我們知道,所以叫做「佛口所生子」。所以我們若能夠了解、接受,我們是佛的真法子。我們若是不了解,永遠法不入心,慧命沒有霑到這個法髓,那就是沒辦法慧命成長。
所以這一段前面說,「世尊!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,猶不虛妄。」
世尊
若是長者
乃至不與最小一車
猶不虛妄
何以故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那位長者,外面的三車,這是一種譬喻。舍利弗他回答釋迦佛,就說:「沒有虛妄。」
是長者先作是意
我以方便令子得出
以是因緣
無虛妄也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真正要給弟子的是,最豐富的大乘,回歸本性真如,人人可成佛的大乘法。本來這是一個設計,設計給大家能夠回歸本性。那個長者,就像那位長者,雖然沒有給孩子羊車、鹿車,但是他給他們的是,一輛大白牛車,這樣不算虛妄。給他們比他們需要的更多,這就是佛法在人間,希望人人都能夠得到,回歸如來本性,清淨解脫。這是佛陀的用意。
下面我們這段文,還是舍利弗再說,「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,欲饒益諸子,等與大車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如汝所言。」
何況長者
自知財富無量
欲饒益諸子
等與大車
佛告舍利弗
善哉善哉
如汝所言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所說的長者,「長者」是「耆老德高望重」,又「謹行敦厚」非常的謹慎。要稱為「長者」不是那麼容易,就能夠稱為「長者」,「長者」的意思就是年齡夠大,古時候若是六十歲以上,就可以稱為「耆」。「耆老德高望重」,他就是很有德望的人,他平時做事情很謹慎,而且性情很敦厚,就是很老實,信、實、誠、正,這樣的人格者,通稱叫做長者。他要有年齡,他的行為等等,都是這麼的德高望重,這種人稱為「長者」。
過去,長者他給孩子,是誘引孩子出來,這三輛車,最後是給他們一輛車,這已經是出於意外,「本來我就要要求這樣而已,我竟然可以得到這麼大的!」所以有想要求,想要得的,「求小得大」,這應該是喜出望外,已經是很歡喜了!
與我們世間人,說:「我的事業做那麼大,要給孩子。」孩子說:「我何必要父親這樣。我不接,我不要靠他。」若像這樣,財產再多也沒有用。佛法若再好,不願意來接也沒有用。所以說來,要靠緣,而且我們自己本身要做的事情,要很謹慎。所以,這位長者那種德高望重,謹慎做事情,很敦厚的人。這樣的長者,他給他的孩子,就是這麼讓孩子很意外,「我以為可以得到這樣而已,原來可以得到這麼多!」所以這位長者,是用很大的愛去付出。
「欲饒益諸子,等與大車」。長者就是要饒益這些孩子,所以才給他們大白牛車。「饒益」,意思就是說修菩薩行的人,願意想要修菩薩行。這個菩薩行,「於諸有情,或以布施」。什麼叫做菩薩行?就是要「布施」,「布施」或者是「愛語」,要對人講話,要講好的話,對人有幫助、有教育的話;或者是做「利他之行」,所做的事情,都是利益人群的事情;或者是「隨類同事」,或者是和我們一起,做同一件事情的人。這叫做「四攝法」,菩薩的基礎就是這樣。
我們要做為一個菩薩,一定要實行這「四攝法」,所有、所有的眾生都需要我們,去給他這個「饒益」,這是菩薩行者不可缺少。
饒益:
謂修菩薩行者
於諸有情
或以布施
或以愛語
或作利他之行
或與隨類同事
令諸眾生皆得安樂
是為饒益
我們全都要為眾生,好好的用我們這分,所得到愛的力量去給大家,讓大家所得到之後能夠安樂。看,在監獄裡面的人,得到這個《靜思語》,雖然是簡單的幾句話,他們將那個簡單的道理入心,他們也能安住心,改變了他們的行為。出來之後,應該就是革面洗心,完全不同,這樣叫做「饒益」。所以這個大車,就是要饒益給所有的眾生。
所以佛陀聽舍利弗這樣說,很歡喜,「善哉!善哉!如汝所言。」這是雙重的讚歎。「善哉!善哉!」就是佛陀很歡喜,讚歎他所回答的是很正確。這位長者無虛妄,他的用意是他財富很豐富,疼孩子,要給孩子很充足的東西。就像佛陀愛眾生,如他自己的孩子,他希望每一個弟子,全都所能得到的,那就是大法,一乘實法。這是同樣的道理,所以他對舍利弗的回答很歡喜,所以雙重的讚歎。
因為「佛不自說不虛」。佛他不會說:「我說的話是很實在。」讓別人說:「佛說的話,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誑語,佛所說的是對。」經由舍利弗來說,大家會更肯定,所以由舍利弗來回答。回答的,佛陀很滿意。所以大家會對佛陀所說的法,更加敬重、更加信服、更有力量。所以因為這樣就雙重的讚歎,讚歎舍利弗。
舍利弗是以聞法者,所得到、所解的道理,這樣說出來,證明佛陀所說的法不虛妄。所以,這就是我們學佛,應該要重視的。雖然在一個「火宅」的譬喻裡,其實好好用心,每天所面對的人、事、物,豈不全都不離開,三界中的人、事、物嗎?用心,法就是在我們眼前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