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1207《靜思妙蓮華》恆求善事利益一切(第584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⊙「外修慈悲行,以善巧方便,為福德莊嚴;內修淨智慧,入群無染著,心思富無量。」
⊙「而悉成就無量知見,力無所畏,有大神通力及智慧力,具足方便智慧波羅密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,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,而生三界朽故火宅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應化身:如來現佛身,教化眾生,有隨順教化之慈悲,救拔眾生於三界火宅,亦恆無休息。
⊙慈悲是布施利行,度他之本,恆為利益,一切五道眾生,大喜大捨心,則無懈倦,而不求為善事回報,唯求善事,利益一切眾生。
⊙自修行曰功德,化度他曰利益,功德利益者,即自行利他,兩者兼修,故曰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。
⊙朽故火宅,喻煩惱污濁,惑業苦集,以佛應身所在之宅,即為與眾生同居,之三界火宅也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外修慈悲行,以善巧方便,為福德莊嚴;內修淨智慧,入群無染著,心思富無量。」
外修慈悲行
以善巧方便
為福德莊嚴
內修淨智慧
入群無染著
心思富無量
修行,內修外行不能缺少。「不是說,我有修行了,但是,我的內心很慈悲」。你的內心慈悲,他人看不到。當人有需要幫忙時,你袖手旁觀,不願意出手幫助,這樣豈是叫做慈悲?心想的慈悲,沒付出力量,這不代表慈悲。
慈悲是人看得到,人所需要之時,你能夠馬上付出,幫助他、減輕他的負擔,及時幫助他的急難等等,才是叫做慈悲。慈悲要付出,這叫做「外修慈悲行」。
慈悲幫助人的方式有很多,因為眾生苦的形態有無量,所以慈悲幫助人,也要隨眾生所需要,那是隨他的需要,隨他的苦難,我們去付出,這必定要用「善巧方便」。為此「善巧方便」去付出,受幫助的人,感覺他很有尊嚴得到幫助,我們去付出給他的人,感覺我們是得到很歡喜,看到我們所要幫助那個目標,已經得到解困,困難都已經解除了,我們所得到的是那分歡喜,用方法付出,對方得救,所以這叫做法喜。
彼此之間都是一種,那分感恩、歡喜,這種的感覺,這就是最有福。造福在人群,德在我們的內心,人人感恩。
就像海燕颱風登陸菲律賓,慈濟人用尊重的愛去付出,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去給他們,被幫助,卻是自己幫助他的家園復健。這種付出無所求,對方得到尊嚴,用他的勞力來復建家園,內外的身心都莊嚴了。一片廢墟就是因為有愛,所以用方法幫助他,他用他的苦力去整理,恢復了家園,那分的繁榮起來了,生機也展現出來了。
付出去的人,心很歡喜,已經造福在這塊土地。這塊土地上的人感恩,感恩著這群來自全球,愛心的力量付出,來自於慈濟團體,所以看到「藍天白雲」,大家都是叫著:「慈濟!慈濟!感恩慈濟。」這不就是在那個地方造福,彼此之間那種感恩與愛,莊嚴了人與人之間,也造福了那個地方,這叫做「為福德莊嚴」。內心人人歡喜,人人感恩,地方恢復生機,這就是我們要用善巧方便,將我們的慈悲,要如何展現在人群中,對人群有所幫助。
付出是無所求,這是佛所教育菩薩的心懷,這就是「內修淨智慧」。我們用種種善巧方便,慈悲的行動,付出之後心無染著,只是歡喜,用這個方法去救人,很法喜。這就是內修清淨的智慧,沒有想要在這片土地、這些人的身上得到什麼利益,都沒有。唯有是在這片土地,和這些人群中,啟發了我們很深的智慧,也讓我們更深的相信,相信佛陀所說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的道理,「四諦法」我們完全了解了。人生苦,苦在一切無常。這種國土危脆,人間無常,這讓我們更相信佛所說的法,所以我們,對我們的修行幫助很大。
佛、菩薩來人間,就是只為了要讓眾生,人人能夠回歸清淨的本性,無非是要人人「就有道」,就這個智慧的道路,菩提道上去行菩薩道。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,為眾生也是無所求,只期待眾生能夠脫離了煩惱,如火宅這個無明的心。這是諸佛菩薩來人間的目的。
而我們人間學佛之後,我們就依照佛菩薩的教育,修慈悲行,了解眾生苦難很多,所以我們要用善巧方便的方法,如何去幫忙、能夠去付出,造福人間,彼此莊嚴。你感恩我、我用愛付出,這種彼此感恩,互相用愛,這就是最清淨,沒有其他的貪、瞋、癡,種種的複雜煩惱在其中,全都沒有。所以,用這分清淨智慧,「入群無染著」。
這種「入群無染著」,增加了我們的慧命、智慧,在那個人群中所了解,啟發了我們的心思,非常的豐富。原來心靈的豐富,智慧的思考,是在我們人人的心中。舉一悟十,一件事情這樣發生了,這麼多人的力量去付出,原來這就是人人的心念一樣,合力,非常豐富無量,能夠去發揮很多度化眾生之力。
所以佛陀就是要來啟發,我們這樣這念心,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,外修慈悲、內修智慧,所以外行慈悲、內修智慧,悲智雙運,才有辦法對人生利益,才有辦法利益我們本身,增長慧命。
所以我們前面說過了,如來也已經「成就無量知見,力無所畏,有大神通力及智慧力,具足方便智慧波羅密。」
而悉成就無量知見
力無所畏
有大神通力及智慧力
具足方便智慧
波羅密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用種種方便智慧,設法將眾生從迷茫煩惱,起惑造業,這種無明的心要如何將他度化;用方便,從此岸,從煩惱無明的此岸,用方法將他度到彼岸去。這種度眾生用方便智慧,那就是他的工具,就是大慈大悲。
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「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,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,而生三界朽故火宅。」
大慈大悲
常無懈倦
恆求善事
利益一切
而生三界
朽故火宅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這段文,也就是要告訴我們,佛陀他無量劫以來不斷修行,已經累世行菩薩道,也已經都覺悟了,已經是離開三界的聖人。不過,他的心願,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,所以不忍眾生,人間不斷複製煩惱,不斷人間造業,所以他累生世都是應化在人間。
所以我們常常說,我們看到人,我們都要尊重人人,說不定在這個人群中,是你、是他,也是佛應化在我們的人群中。因為諸佛菩薩都是這樣,沒離開娑婆,永遠永遠都是在人群中,所以他的「應化身」,也不一定在人類裡,說不定在這個三惡道中,他又去教化。當然,在人間常常告訴大家,人間具足「五道」,五道: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佛陀他就是與眾生同居,同住在這個「五趣雜居」之中。
所以說起來,佛陀他這次,在我們現在一直在講的法,是釋迦佛的智慧留下來。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,修行、成佛,用這樣的身分來教化眾生,這樣的法流傳到現在來。這有這樣的法,就是需要有此「應化身」。
應化身:
如來現佛身
教化眾生
有隨順教化之慈悲
救拔眾生
於三界火宅
亦恆無休息
這個「應化身」不一定在人群,在所有的生物中,所以佛陀說「蠢動含靈有佛性」。生生世世,不同的境界度化眾生,此生中,那是應化如來身。
用他的真如,乘此真如實理來教化眾生,所以稱為如來。所以,「如來現佛身」,如來清淨的本性化現為佛身,來教化眾生。所以「有隨順教化之慈悲」,用這種隨順的方法來教化。
這當中,從他在印度入滅,在全球他不知又經過幾生世,還是不斷現身說法,現身來教育人間。所以佛,諸佛菩薩來人間,絕對不休息的,所以慈悲恆無懈倦。
所以慈悲那就是,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度他等等,這是「四攝法」,菩薩的基礎。希望大家要常常記得。
慈悲是布施利行
度他之本
恆為利益
一切五道眾生
大喜大捨心
則無懈倦
而不求為善事回報
唯求善事
利益一切眾生
不論何時我們都願意付出,不論何時我們就是,去做利益人群的事情,這個度他的根本,那就是慈悲,「四攝法」也是慈悲的基礎,所以「恆為利益,一切五道眾生」,佛陀,諸佛菩薩都是不休息,在此五道之中,「大喜大捨」,就是永遠,常常為了此五道的眾生,用著歡喜心大捨,「不惜手腳」不顧一切,為了五道眾生去付出。而且用最歡喜,歡喜就是甘願,甘願在此五道中,來來回回為眾生付出,這叫做「常無懈倦」。
這種的慈悲,不論在什麼樣的地方,都有諸佛菩薩的行跡,他的足跡在。所以去付出之後,不求為善事而回報,沒有這樣的要求,只是所求的,我應該付出,付出善,不求回報,這就是叫做「利益一切眾生」。只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,沒有求回報的心,所以這是最清淨的心。
所以「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」,就是只有想要做好事而已,就不求得到什麼。這叫做菩薩。
這種自修行,叫做功德,我們自己修行,內修、外行,「德者,得也」,我們內心所修的,有所心得,我們的心得表達出來,這叫做德,所以「德者,得也」,我們所修行,我們有心得,這就是叫做德。
「化度他曰利益」。我們自己修行是我們自己得,我們有心得,我們才會願意付出,付出之後,我們所得到的是法喜。不過你付出去度他,「化他」,就是我們去和大家分享,我們可以來利益他人,將人度進來,這叫做「利益」。
所以「自修行曰功德,化度他曰利益」。功德利益就是「自行利他兩者兼修」。這叫做「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」。
自修行曰功德
化度他曰利益
功德利益者
即自行利他
兩者兼修
故曰恆求善事
利益一切
我們一方面自利自己,修行是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。我每天這樣一直說話,你們若有收進去,你們有所得;你們若沒收進去,我自己也有得。因為要感恩這麼多人願意聽,感恩於現在的科技,我就要更精進一些。所以,我說我自己得;你們聽你們得。所以,彼此之間,自修行,自己有心得,好好身體力行,這叫做功德。
我們能夠利益,聽來之後用在自己,再傳給他人,這都是在人群中,互相功德、互相利益,這叫做福慧雙修。利益他人,叫做造福;增長自己的慧命,這叫做功德。所以我們修來的功德,利益他人,叫做福慧雙修。所以,「自行利他兩者兼修」,這我們要用長久的時間,不是一時短暫,我們不斷聽、不斷做,不斷了解、不斷增長慧命。
所以「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」,這不要這樣讓它停下來,要「恆求善事,利益一切,而生三界朽故火宅」。這個三界中的火宅,那就是一切煩惱污垢,所以我們會起惑、造業,「集」種種的苦難。佛陀他的「應身」,就是在此三界火宅之中,就是要救度眾生。
朽故火宅
喻煩惱污濁
惑業苦集
以佛應身所在之宅
即為與眾生同居
之三界火宅也
所以諸佛菩薩,在這「五趣雜居」裡,還是永遠利益眾生,所以與眾生同居,同住在這三界火宅裡,來教育我們。各位菩薩,佛恩浩大,所以難報,我們永遠要殷勤精進。多用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