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持心無漏 速出三界(第597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⊙「佛既自證為作保任,持無漏出三界之苦,得三界外之樂不虛,暢演本懷隨心意語,成佛之道保任不虛。」
⊙「而作是言: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,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!若貪著生愛,則為所燒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:佛慈懇切呼籲,守志奉道,若能持心不貪著,即得速出三界,可得三乘之果。
⊙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:佛即以自所證,體悟宇宙諦理,開智慧覺海,為之保任,以明不虛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佛既自證為作保任,持無漏出三界之苦,得三界外之樂不虛,暢演本懷隨心意語,成佛之道保任不虛。」
佛既自證
為作保任
持無漏
出三界之苦
得三界外之樂
不虛
暢演本懷
隨心意語
成佛之道
保任不虛
佛陀是大覺者,他已經對宇宙、天地、萬物、人間種種道理,都是完全體悟、了解,所以佛陀所說的法,他就是負責任,負責任就能夠保證,所以「為作保任」。佛陀已經是證悟了,向眾生來保證,說:「我說的法絕對是無虛妄法」這是佛陀對眾生,希望眾生能夠相信佛陀的教法。
所以「持無漏,出三界之苦」。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我們人人聽,要相信,而且要身體力行。「持無漏」,「無漏」是三無漏學:那就是戒、定、慧。
戒、定、慧我們要持,還有,叫做聞、思、修,我們聽佛陀向我們教育,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。既然是因緣果報,造惡者受惡報,造福者受善報,善惡是這麼的分明,所以我們必定要戒,戒守我們的身行,我們若安分守己,就不會去做了犯法的事情。所以,戒就是止惡防非,所以我們必定要受持,持戒,戒要無漏,不要讓它漏失掉。
有戒,自然我們會,很安定我們的心;心若安定,看境界分別是非就很清楚了,這就是智慧。對眾生慈悲平等,對人人都是敬愛——你和我一樣,無分你差我的能力差,無分你比我更愚鈍;沒有這樣分,因為知道就是人人本具佛性。
所以戒、定、慧,要從何來?聞、思、修。要聽法,聽法之後,好好思考,要很仔細,好好要想。不是說「有啊,有啊,我有聽了,我每天早上都有聽,不只是有聽,我還有做筆記呢!」有聽、筆記之後,和我們的生活有會合嗎?生活中有「如是行」嗎?有「如是法」嗎?所以說,我們要落實在生活中,佛法是聽來生活所用的,不是只聽來裝飾,說,我有聽法,聽很多,不是花瓶,是真正水瓢,所以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所以,戒、定、慧,聞、思、修,這全都是「持無漏,出三界苦」。我們若能夠修「無漏法」,法入我們的心,行在我們的身上,法聽了之後,沒有讓它漏失掉,我們能夠身體力行,這樣去修行,自然我們就能夠知道,人間就像三界火宅,火一直逼近來了,我們要怕,我們要懂得準備,要如何脫離三界。
所以「得三界外之樂,不虛」。就能夠體會人間這個欲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心理複雜之苦等等,我們若有「三無漏學」,知道這是苦、這是空、這是無常、這是無我,全都知道,若這樣,就能夠「得三界外」,跳脫三界,脫離了三界,脫離這種的煩惱,快樂啊!快樂。
就像佛陀的堂弟(摩訶男),他出家之後,他每天每天都是喊說:「樂哉!樂哉!很快樂。」有一位比丘就來向佛陀這樣說:「佛陀,摩訶男他每天都還在,貪著在過去皇宮的快樂。」佛陀問他:「怎麼說?」他說:「每天我都聽他,在那裡喊說:樂哉!樂哉!」佛陀就說:「來,你去叫摩訶男來。」這位比丘就去將摩訶男叫來。
佛陀就問:「摩訶男,你是不是心,還貪著在皇宮享樂的快樂呢?」摩訶男就說:「佛陀,名位如浮雲,一點我都沒有貪著。」「要不然,你為什麼每天都在那裡,在喊快樂呢?」摩訶男回答:「佛陀,我已經捨棄了人間世俗一切,名、利、是、非,已經全都放下了,所以我非常非常的快樂,任何一個時候輕安自在。我已經脫離了這種三界──這無色(界)的煩惱、我脫離了色界的欲念,我已經將這些欲完全清淨,所以我能夠時時歡喜,輕安自在,快樂啊!」佛陀當場問,比丘當場聽,對摩訶男再也沒懷疑了。這就是「得三界外之樂不虛」。
「暢演本懷,隨心意語」。佛陀就是要讓大家了解,若能夠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不要再耽著在人間,這種名利、地位,種種的欲念,要趕緊跳脫出來。這是佛陀要向大家說的話,那就是去除無明。無明全都去除了,我們的真如本性,才能夠與宇宙會合,真理才能夠明顯。我們若能夠了解,佛陀在「暢演本懷」,佛陀「隨心意語」,隨佛陀的心,想要說的話;我們若能夠體會、能夠了解,這正是「成佛之道」,佛陀向我們保任不虛。
所以,前面的文這樣說,「汝等莫得樂住,三界火宅」,不要再貪著在這裡了。「勿貪麤弊,色聲香味觸也」,不要再貪著了,世間一切的欲樂,一切的財物、名利,這全都不是真。
而作是言
汝等莫得樂住
三界火宅
勿貪麤弊
色聲香味觸也
若貪著生愛
則為所燒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我們人生一輩子才多久?最後也是歸空啊!我們要了解「空幻」的道理,不要再貪著在這麼麤,這一點價值都沒有。若還是貪著,眾生又再生生了愛念,就「則為所燒」,就是在這三界的,無明煩惱火來燒我們。無明煩惱就像火一樣,這樣在燒我們,真的是煎熬啊!
下面這段文說,「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。」
汝速出三界
當得三乘
聲聞 辟支佛 佛乘
我今為汝
保任此事
終不虛也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雖然佛陀希望能夠暢演本懷,向大家說:你們現在反無明為真如,若這樣,你們就能夠成佛。但是我們無法去體會,所以佛陀就要教我們,用三乘的道理,讓我們聽,讓我們體悟。
聽的是聲聞,從聽來了解道理,還是要再靠聽,不斷聽,不斷體會。但是,辟支佛一聞千悟,說無常,光是「無常」二字,他所體悟就了解,天下萬物的道理,緣這個境界分析來,從「有」分到零,這種「空」的道理,了解了。「空」就是在無常中,我們要去體會,這是辟支佛的境界。佛,佛就是大乘的境界,你要成佛,成佛就要經過菩薩道,這叫做大乘法。
所以「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」,因為這是向修行者說的,所以他將菩薩道跳過,那就是辟支佛就是獨善其身,佛是兼利他人,是向現出家相的弟子,所說的話,大家修行,除了在聲聞、辟支佛,要立志將來要成佛,這叫做三乘法。
「我今為汝保任」,能夠,我能夠向你們保任。「終不虛也」,就是從現在一直到未來,永遠這個法是真實法,棄「權」,棄掉了過去的「權」,方便法,現在要對大家說的是真實法,是終不虛,到最後絕對是不虛。
所以這是佛陀,「佛慈懇切呼籲」。佛陀一直要向大家趕緊呼籲:你們修行是很好,但是要更密切一點,要更加精進些。因為三界火宅,四方八達,已經來了,尤其是人生苦短,有身體的時候,要把握今生此世,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呢?
所以,佛陀現在《法華經》,愈來愈迫切呼籲著,呼籲我們人人「守志奉道,若能持心不貪著,即得速出三界,可得三乘之果。」
汝速出三界
當得三乘
聲聞辟支佛佛乘:
佛慈懇切呼籲
守志奉道
若能持心不貪著
即得速出三界
可得三乘之果
這樣應該就很了解了。我們人人若能夠好好,將這念心常常堅持,守志,好好堅持著,不要再有貪著,就能夠很快「速出三界」。三界在我們的心地,只要我們的心,不要一直在起欲念──錢多,還要更多,財產大還要更大;只要不要有這些貪欲的心,自然離開這個境界,心就不會再有煩惱。不只是沒煩惱,還能夠去除惑、無明,這種心就很清淨了。這樣今生就能夠「速出三界」,我們的身心輕安自在。
「我今為汝,保任此事,終不虛(也)」,這是佛陀為我們要保任,這是佛已經自證了。
我今為汝
保任此事
終不虛也:
佛即以自所證
體悟宇宙諦理
開智慧覺海
為之保任以明不虛
他對他的真如本性,與宇宙的真理,已經會合了,所以天、地、人間,所有一切的事物,還有什麼,佛不了解呢?所以「體悟宇宙諦理,開智慧覺海」。已經完全啟開了,他的心雖然在我們人間,但是他的智慧與宇宙諦理,已經會合,所以是「智慧覺海」,這是佛心靈的境界。這是佛陀「為之保任,以明不虛」,讓我們了解,絕對是不虛妄。
還記得和大家分享過一段故事,有一次,佛陀和阿難,還有其他的比丘,在外面化緣的時候,從路走進巷弄裡面,在巷裡,忽然間竄出了一群人,這樣將他們擋起來,不要讓他們過。
這群來勢洶洶,就向佛陀說:「來,拿出你的五百,五百兩出來。」弟子就出來說了:「佛陀從來都沒欠你的錢,為什麼你一定要向佛陀,要五百兩錢?」這個回答就說:「不管,我一定今天要向他要到這些錢。」佛陀默然不開口,這些人還是擋在前面。
這個消息就傳出去了,大臣聽到了,「怎麼可以!」趕緊來了,就說:「是不是你要的錢,我替佛陀還。」他說:「五百兩,我是要向佛要的,不是你的,所以我不要你的錢。」他就說:「不然,我給你一千(兩)?」也是不允許。「五千(兩)?」不允許。「五大車的金銀財寶給你,可以嗎?」「不可以。」在那個地方,還是僵持在那裡。
給孤獨長者聽到了,也趕來了,就說:「若這樣,我替他還,可以嗎?」「是你啊,你可以!」這些人歡喜就回去了。
大家回到祇園精舍,覺得這很奇怪,開始請求佛陀說出因緣。佛陀開始就說了,無量數劫以前,有一位是大臣的兒子,與太子是很好的朋友。大臣的兒子很愛玩,也和人賭博,結果欠人家五百兩,他的債主,有一天遇到大臣的孩子,就說:「你欠我的賭債,我總是要來找你要錢。」
但是,那時候大臣的兒子,身上也沒有錢,正好那位太子路過,就說:「我先代替他還,可以嗎?」他說:「好啊!你要還我,代替他還,我可以接受。」但是太子說:「我現在身上也沒帶這麼多錢,所以我替他保任,你可以向我討。」就這樣,這筆帳這樣掛著。
佛陀說到這裡,「當時那位太子就是我,那位大臣的兒子,是現在的給孤獨長者。他欠的錢,我保任,所以債主遇到我,一定要向我討債。大臣沒有欠他錢,所以他不要他的錢。這是因果啊!」
所以,我們應該要體會,也要了解。佛陀他已經是自證,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真道理,我們一定要了解。佛陀既然為我們保任,持無漏、出三界,只要我們大家持「無漏」,無漏就是法入我們的耳根,要入我們的心,我們要聞、思、修,戒、定、慧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能及時、很快,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放下了,就不會再造業,不會再起惑造業,若這樣,心常常就是輕安自在,「得三界外之樂,不虛」,就能夠心常常很歡喜,就如摩訶男每天歡喜、快樂,這叫做輕安自在。
這就是佛陀講《法華經》,就是為了要「暢演本懷」,所以這是《法華經》,是佛陀「隨心意語」,自己的心、自己的本懷,要講給大家聽,讓大家有成道的機會,就向大家來「保任不虛」。
所以各位,心學佛,要真正有慎思。前面已經說過,我們要很慎思,好好在生活中要很謹慎,我們聽法之後,要重思惟,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