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三 12月 16, 2020 8:11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三 12月 16, 2020 1:01 pm

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問道過來人路風光,指導方向保任無慮;佛既自證智慧覺海,得大輕安自在無礙。」
⊙「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》
⊙「汝等但當勤修精進!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,復作是言:汝等當知!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,自在無繫,無所依求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》
⊙佛慈應機勸修,三乘巧妙,隨機好樂勤修精進;如是三乘,是諸佛方便教化眾生之儀式,故以諸佛所稱揚讚歎。
⊙知是苦諦,如來常教導,勸令勤修精進,則無生死逼迫之苦果,而有身心自在之安樂。
⊙「方便誘進,誘出三界之火宅,進修無上之覺道。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問道過來人路風光,指導方向保任無慮;佛既自證智慧覺海,得大輕安自在無礙。」

問道過來人路風光
指導方向保任無慮
佛既自證智慧覺海
得大輕安自在無礙

我們走路,方向要往哪裡去呢?我不識路,誰認得路,帶我一下,我的心就安了。看看要登山的人,一定要有嚮導人,要不然,整座山,不知道要如何出來。

想到年輕時,我走過了都蘭山,這座山人稱為,是臺東的山母(主峰)。因緣際遇,有一次,修道法師去臺東,回來的途中,在火車上聽到有一位在說:「那座山裡面有仙人。」修道法師他就很好奇,問啊問,就決定:「我們明天早上,要請他帶我們到那個地方去。」

一早帶著便當,在初鹿,初鹿的車站,在那個地方會合。就這樣開始走了,要走去那座山的中間,就是一條河,腳涉水下去,往前走,前面是那位帶路的人,總共六個人,手牽著手這樣往前走,等於是橫渡,從這個地方要渡過那邊,過去,到那一邊,頭髮長長,飄啊飄,全身都是濕的,路要如何走,跟著前面那個人走了。從溪畔一直走到山下,從低低的坡道,一直往高處走,不知走了幾小時了,很害怕,全都是草、全都是大石、都是大樹,到底要往哪裡走?

好像日當空,那時候應該是中午的時候,知道走很久了,但是走進去樹林,根本就沒有看到日,太陽在哪裡?因為那個大樹非常的密,很大,那是叫做「青仔樹」,就是榕樹,腳下踏著的是這樣軟軟的東西,整片都是軟的,因為,它的樹葉一直在落下來,可能經年累月,那個土也都是樹葉落下去的,所以走起來軟軟的。這位嚮導的人就說:「你們要小心,不要大聲叫,這個地方有熊,聽到人聲、聞到人味,就會出來喔。」害怕啊!「上面要注意噢!那裡有青竹絲,青竹絲都是在上面,要小心,地上也有大蛇噢!」那段時間,實在是要如何走得出去呢?這實在是很擔心。

又再走向,印象很深,溪谷很深,一邊是山壁都是青苔,沒有樹,但是,走在一條小路,而這條路不是路,是一條溝,這條溝有二條水源,一條叫做冷泉,一條叫做溫泉。那個水,一條是冷的,一條是溫的,人要從這個地方走過去,下面是這樣很深,這麼深,腳踏差了,滑下去的話,到底是幾丈深啊!要抱著山壁,滑溜溜的青苔,那一段,實在是很害怕!

走,走,真的是太陽下山了。遠遠的,看到了,有草屋,有人在那個地方生火。走近,看到二個人,心裡想:要找的仙人,難道是這二位?我們就去請教他們:「這裡開始天黑了,我們走到這裡,要怎麼辦?」他說:「好吧,好吧!你們走到這裡,要不然上面這一間,你們這些出家人,給你們住。」

原來這間房子裡面是鋪著草,一點點而已,三、四個人,要擠在那一點點的地方。所以,現在若看到人,這樣住在一點點,我就說:「這樣長久是要怎麼住?」因為我住過這樣的房子。到天亮時,這間房子的主人就上來了,就說:「你們很大膽,那個人不知去哪裡了,所以半夜他就跑了,你們敢跟他上來?」

原來那一位是走江湖的人,靠著一位走江湖的人,這樣信口開合,他也是硬著頭皮來帶。我們也是傻傻地跟著他這樣走,這樣實在是很危險。

不過,佛陀他是一位大覺者,「佛既自證智慧覺海」,若說我這樣走過的路,我也不敢向你們保證,那條路走過來能平安。不過,佛陀向我們說他的心靈,那個覺悟的境界,他已經得到大輕安,自在無礙。這是佛他所經歷的心靈境界,他能再回溯他那個心境。這條路,佛陀的心理,心靈已經得到輕安自在,這個境界要給我們,我們有辦法嗎?真的很難。

不過,是真實法,我們的心若能夠按照,佛陀教我們的方法,如何去除煩惱、去除貪欲、去除無明等等,讓我們的心回歸,清淨真如的本性,這樣就能夠與宇宙會合,若這樣,所有的真理,我們就能透徹無礙了。可惜,我們就是無明除不去,習氣改不過來,所以我們才要這麼辛苦。

前面的文這樣說,「汝速出三界,當得三乘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。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。」

汝速出三界
當得三乘
聲聞 辟支佛 佛乘
我今為汝
保任此事
終不虛也
《法華經 譬喻品》

佛陀這樣很緊急,來向我們殷勤呼喚:「趕快,趕快出來,趕快出離三界,趕快出離火宅。」用三乘的方法,仔細教導我們。這三乘——聲聞、辟支佛、佛乘,這樣教我們。

所以,佛陀就說:「我今為汝保任此事,終不虛也。」你們按照這個路走,這個道修,絕對是安全。因為佛陀已經到晚年了,已經年紀大了,就是要將這個法留下來,「你們人人照著這個方法走就對了,向你們保證,絕對沒有錯。」我們想,佛陀用心良苦啊!

下面這段文這樣說,「汝等但當勤修精進!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,復作是言:汝等當知!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,自在無繫,無所依求。」

汝等但當勤修精進
如來以是方便
誘進眾生
復作是言
汝等當知
此三乘法
皆是聖所稱歎
自在無繫無所依求
《法華經 譬喻品》

就是說,你們大家只要專心,「但當」,就是說只要專心,應該好好殷勤修行、殷勤精進。話已經這樣向你們說了,道理已經擺在面前了,只要你們大家下定決心,信心深,那個信根深廣,你們往這條路走去,絕對是對的,你們要殷勤精進。

佛慈應機勸修
三乘巧妙
隨機好樂勤修精進
如是三乘
是諸佛方便
教化眾生之儀式
故以諸佛
所稱揚讚歎

這是佛陀的慈悲,「應機勸修」。應我們眾生的根機。我們就是耳根,耳朵聽法,「我就是會聽,佛陀您怎麼說,我聽。」只停留在「我們有在聞法香。」到底那個(法)香,有薰入到我們的心的裡面嗎?所以,這個聲聞就是這樣聽,依佛陀所說的法,聽。

聽,若能夠體會道理,一聞十悟,或者是一聞一悟,或者是一聞十悟,或者是千悟,要看我們的根機。這種「應機勸修」,你是這樣的根機,說這樣的法給你們聽。人間「苦」啊!「集」來了種種的無明煩惱,所以你們受苦。有「滅」苦的方法,你們就照這樣這樣修行,自然你們就到這個「道」,往這條路走。這是聲聞乘能夠了解,這就是悟出了「苦」。

人間終究是「無常」,「無常」的道理,那就是「空」。這種無常、苦、空的道理,能夠體會,那就是緣覺、辟支佛。依照他們的根機,「四諦」、「十二緣」這樣在聲聞、緣覺乘;再來就是「六波羅密」,那就是菩薩乘。

所以,應他們的根機,開「三乘巧妙」「隨機好樂勤修精進」。隨他們的根機,他們要選擇什麼呢?「四諦法」,了解之後,你就要了解生命的來去;生命的來去,從「十二因緣法」開始,了解之後,知道人間的苦,集諸煩惱而來;再了解我們人生的來去,依「十二因緣」,之後,我們若想要再進步,自覺了,我們應該要再去覺他,那就是「六波羅密」,各人的根機、各人的好樂不同,所以佛陀,就隨他們的根機、好樂,勉勵他們,勸他們要趕緊精進,就是「如是三乘」。

諸佛,這全都是諸佛方便,這三乘法,不只是釋迦佛所開出來的方便法,是諸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諸佛,他們必定面對著眾生要說法,說法的這個方法,就是要開方便,善巧方便法。

因為眾生,自古以來,與我們現在的眾生一樣,都是這樣一念無明起,三細生,所以很微細的煩惱就生,只是那念的無明,所以「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所以這個外面的境界,那就是誘引我們去行很多的業,所以無明、惑、業,就是這樣產生出來。所以佛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諸佛,全都是要用這樣的次序方法,來教導眾生。

所以眾生之儀式,就是教導的方式。「故以諸佛所稱揚讚歎」。諸佛就是稱這個方法,唯有這個方法能夠,讓眾生的根機能夠接受,其他就沒辦法。因為眾生的根機,就是這樣不整齊,所以「如來以是方便,誘進眾生」。

我就們知道這個「苦諦」。佛陀就是用種種,人間那個苦的方法,所造作的業,這樣一直用種種,因、緣、果、報來說明,讓人人從這個「苦諦」的道理,入修行的門。所以若不知「苦」,就不會想要出離,不想要出離,就沒有辦法真正離開三界。

知是苦諦
如來常教導
勸令勤修精進
則無生死逼迫
之苦果
而有身心自在
之安樂

所以「如來(常)教導,勸令勤修精進」,佛陀的教法,要讓大家知道這苦啊!苦的人間,我們大家最敏感的,就是一個「苦」,最怕的也是受苦,最想要閃避的也是苦,就是怕苦,只怕苦,只知苦,只懂得怕,懂得知,不過,不知要如何去避,這就是教我們,要如何脫離苦的方法。所以,佛陀就是這樣教我們,一步一步教,教得我們好好趕緊精進,希望我們能夠脫離,脫離就是,沒有生死逼迫的苦果,讓我們脫離。

人生這個生死的苦果,這實在是,等到結果是這樣,我們才來苦,就太遲了。所以,佛陀教育我們,希望我們要好好要精進。我們若懂得好好精進,這個生死的事情,我們就不會那麼怕。既來之,則安之,既過去所欠的,這輩子就是受盡了苦難,也是甘願還,從外看來,我們都甘願還他,逆來順受,心能夠很自在。這就是學佛的好處,這就是知苦,我們如何來脫離苦。

外面看來是苦,因為我們已經了解這個道理,「你這樣怎麼忍耐得住?」「就這樣,師父這樣說,我們欠人就要還,要甘願還,甘願還,可以打八折,所以我現在很甘願了。」別人看起來覺得,「你怎麼有辦法這樣忍下去?這輩子趕快還一還,我不要再帶到來生,所以我很歡喜,我感恩。」

我們不也常常聽到,我們的慈濟人曾經有過的苦,曾經有過的人與人,人與人之間,過不去的苦。聽了法之後,他這樣心開意解了,「我該還的,我就趕快還。」所以,一點逼迫的苦果都沒有,不覺得我是被逼的。以前是不甘願,被逼,在逼債。現在我甘願了,我就邊還邊還、我要還完,我不要再拖到下輩子。這就是我們現在了解之後,這個心開意解,煩惱就沒有了,就不會覺得內外,這樣在煎逼、煎熬,就不會了。所以,我們學佛有好處──甘願就歡喜。

大家(做)環保,那個環保場那麼大、那麼雜、那麼骯髒、那麼不好的氣味,但是他們大家做得很歡喜,覺得這就是目標──要如何來保護地球,要如何將資源回收,能夠節能、能夠減碳。這是一條道理,我們大家甘願、歡喜這樣做,這都是同樣的意思,就不覺得,我是被人逼來的,或者是,我是為了生活要來賺錢,都不是。是為了保護大地,為了能夠保護資源,為了這個空氣,不要再繼續污染下去。

這個道理知道,所以,大家在這個環境中,願意投入,這樣就沒有逼迫的苦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所得到的,就是身心自在的安樂。「辛苦啊!」「沒有,幸福。」「你們幸福啊!」「美滿喔!」這是慈濟人的對話。看他做得汗流浹背,看他在那環保堆之中,是這樣全身又流汗,但是他身心自在,很安樂,這也就是叫做道理。了解之後,甘願去付出,這就是人生,要如何將佛法用在我們的人生、在我們的生活中,我們這輩子就要趕緊能做得到。

所以「方便誘進,誘出三界之火宅,進修無上之覺道。」

方便誘進
誘出三界之火宅
進修無上之覺道

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教我們如何修行的方法。慢慢牽引,「誘進」就是慢慢牽引,入這個道來,出那個三界,出那個火宅,誘入了,將他引進來這個「道」的裡面,所以,出三界、入覺道,這就是用方便法,將他誘離開那個火宅,他能夠入覺道來。

所以修行,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,道理是很深,很難去了解。不過,我們若用心在日常生活,都是這麼簡單的事情。環保,也是道場,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對立,能夠化解,修行在生活中,就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對立。甘願、歡喜,感恩、尊重,這樣也是能夠解開,我們人間纏住的因緣,能夠打開,所以生活中要慎思,還是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1216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精進 無上覺道(第5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