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1222《靜思妙蓮華》自利利人 安忍運載 (第606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⊙「上求自利兼利人,摩訶薩之大乘法,菩薩悲智化有情,如牛安忍能運載,故以牛車喻菩薩。」
⊙「愍念安樂,無量眾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菩薩求此乘故,名為摩訶薩。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以智上求菩提,用悲下救眾生,就發心向大之因行言之則名菩薩乘,就果地言之亦名佛乘。
⊙薩言有情,摩訶薩,義言大有情。
⊙以自利利人,故名摩訶薩之大乘法。菩薩慈悲化物,如牛之安忍運載,故以牛車求出火宅喻菩薩。
⊙牛車喻佛教菩薩法,修六度行,但欲度人出於三界,而不求自出。如牛之荷負,安耐一切普運,故以牛車喻之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上求自利兼利人,摩訶薩之大乘法,菩薩悲智化有情,如牛安忍能運載,故以牛車喻菩薩。」
上求自利兼利人
摩訶薩之大乘法
菩薩悲智化有情
如牛安忍能運載
故以牛車喻菩薩
也就是向大家說,學佛就是希望能夠成佛,而佛是以不斷求:「佛啊!您就要讓我成佛。」是不是用這樣求來的呢?不是。那就是我們要自己身體力行,自己向上。
是說我們的志願要向上,而我們要與佛一樣,當然我們就要向佛學,所以「向上」,是來說我們自己的。我們自己是不是願意,提高我們的志向,我們要學,學得與佛同等,這種的慈悲、這種的智慧,既然要學了,就要依教奉行,聽聞佛法。
佛陀的心意就是,希望人人了解之後,還能夠身體力行入人群中,這佛法才能夠展得開,眾生才能夠實體得救,不是空幻的,是真實得救。這是佛陀他的心懷。
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了解,我們要「上求自利」,向佛陀看齊。我們按照佛陀他修行、現相人間來教導我們,我們要去體會佛陀成佛的目標是為了要救人。我們若人人都了解這個目標,我們就要趕緊發心與佛同樣,這叫做「上求」。我們的意志所祈求的是,要與佛同等,我們不是要求得自了——聽,我了解了。不是。我們所要了解的,還要如何來身體力行。這種「上求自利」,是我們自己能夠去做,自己體會之後又再兼利他人,這才是叫做自利利他。
自利,那就是自己成長慧命。慧命要成長,我們一定要入人群,從人群中得來了,人間很多很多的訊息,得來了人間很多生活形態,得來了人間苦、集、滅、道,很多的道理,我們都要入人群中去取得,所以這也是我們「自利」。我們入人群中去取得,當然我們就自然會去付出,這叫做「利他」。
常常說我們救人的人,是不是自己自得到,我們能夠救人這個力量?這是我們自得嗎?救他,他雖然得救了,其實我們所得的,那就是快樂、歡喜,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我們付出其實是收穫,因為你有辦法付出,付出的是有形,是很多人共合起來,大家共同去付出,其實對自己來說是收穫,這是我們得到,得到歡喜、安心。這就是我們上求得慧命增長,那就是因為我們去兼利他人。自利、利他,這叫做「上求」。了解,又身體力行,身體力行得來的那分的法喜,對外面的境界見解成熟很多,所以叫做成長慧命。
而我們若沒有去付出,「知道啦,知道啦!」到底你知多少呢?什麼都沒付出,你什麼都不知道,沒有去感觸到,無法去體會,所以你什麼都不知。所以,我們必定,自利,要兼利他人,兼利他人就是入人群去,借重大家的力量來付出,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大收穫,對我們的慧命,真的是很大的收穫。
所以,「上求自利兼利人,摩訶薩之大乘法」,這就是叫做大乘法。「摩訶」就是大的意思;「薩」就是菩薩、就是有情,就是叫做「大有情」;這就是大乘法。
「菩薩悲智化有情」。「摩訶薩」就是大菩薩。這個大菩薩運用了他的慈悲,運用他的智慧,「化度有情」,這就是他的心願。菩薩,人人都是有心願,學佛陀的心,入人群中去就是廣度眾生。
就像牛安忍,人生在世,苦難偏多,所需要就是要有那分的安忍,要安住這種堪忍的世界,我們要堪得忍,就能夠平安過。「如牛安忍能運載」,不只是忍,牠還能夠負重,負責重的責任,這就是牛牠安忍的德。牛也有德,牠就是要堪得起忍耐。就是因為牠有業,墮落當牛,所以牠還要認命,要堪得忍耐。
「故以牛車喻菩薩」。有三輛車,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。羊就是吃草時,牠就不顧前後,自己吃自己的草。若是鹿呢?在吃草時,牠會顧前後。若是牛呢?不只是吃草,牠還有任務,牠還要為人類付出,這就是責任感。
所以我們學佛,就要有「上求自利兼利人」。我們在付出時,其實看到人間的疾苦。佛陀說,「苦」,其實「苦」是來自「集」;「集」是如何「集」來的呢?你入人群中,看所有人間,他是如何苦,自然我們在苦難中體會了,「集」的道理,所以我們會愈發心。因為「苦」、「集」我們體會到了,增長我們的慧命,我們就懂得,要怎麼樣去行「道」,「滅」,滅掉煩惱。
在這個人群中我們都了解了,世間苦難偏多,不要去惹到這些「苦」,所以對「集」來的煩惱,這道門,我們懂得防非止惡,所以我們戒、定、慧。知道苦難是這樣「集」來的,所以我們就懂得戒、定、慧,我們可以防我們自己,不會再受到種種,不好的因、不好的緣。
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入人群中,我們要用感恩心。這叫做大菩薩,叫做大法、大乘法。大菩薩的心就是悲智雙運,就是要化度有情,就像牛,這個牛也有安忍,牠堪得負重,所以牛車來譬喻菩薩(乘)。這大家若能清楚了,我想我們修行就不困難了。
所以我們前面的文說:「愍念安樂,無量眾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」
愍念安樂
無量眾生
利益天人
度脫一切
是名大乘
《法華經譬 喻品第三》
前面說的若了解,我們就知道菩薩不只是安忍,他還能夠愍念眾生。
「菩薩求此乘故」,菩薩就是要求這種的大願力,「上求佛道」要「下化眾生」,所以「名為摩訶薩」。這是他所發的心願。「如彼諸子為求牛車,出於火宅。」
菩薩求此乘故
名為摩訶薩
如彼諸子為求牛車
出於火宅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這段文就是智,「以智上求菩提」,我們學佛,「上求」,那就是要求得菩提覺道,這是用智慧來選擇,我們所要走的路。「用悲下救眾生」,我們用我們的悲心,向下為了要救度眾生。所以,菩薩必定要不斷,「上求下化」,所以「上求」是智慧,「下化」是慈悲。
所以「就發心向大之因行」,我們發心就是要向大,我們要將我們這個內心的種子,要好好開始發心,那念心那就是因。開始想要救人,不是只要自救,自救同時也要救人,所以這是我們,發大心的第一念頭,這就是因。這個因我們要身體力行,所以身體力行,那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這樣來說,所以名叫做菩薩乘。我們願意發心,所以身體力行,這叫做菩薩乘。就果地來說,那就是佛乘。
以智上求菩提
用悲下救眾生
就發心向大之
因行言之
則名菩薩乘
就果地言之
亦名佛乘
我們開始於「因」,我們要成佛,一定要發大心、行菩薩道,這叫做因地。你能夠到修行,成佛了,這叫做「果」。釋迦牟尼佛已經證果了,而我們現在是發心,發要成佛的心,我們現在是這個「因」,我們的因地開始要修行,修行過程就是要行菩薩道,這個過程到達佛的境界,才叫做成果。所以,以行菩薩道為因,成佛為果,所以這個因、果,都是大乘。我們若沒有這個因,哪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果呢?
薩言有情
摩訶薩
義言大有情
「菩薩」就是叫做「有情」,叫做「覺有情」。「摩訶」叫做「大」,叫做「大有情」菩薩也能夠叫做「大有情」。
「以自利利人,故名摩訶薩之大乘法」,這樣叫做大乘法。而菩薩就是「慈悲化物」,就像牛安忍運載,哪怕是很重,牠也很甘願,這樣穩穩的步伐這樣向前走,任勞任怨,再重,牠也願意拖過去。所以牛車就是求出火宅,譬喻就是菩薩,為了要求這個牛車,所以離開火宅,這就是菩薩。
以自利利人
故名摩訶薩
之大乘法
菩薩慈悲化物
如牛之安忍運載
故以牛車求出火宅
喻菩薩
我們了解人間疾苦,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,去追求佛法的真理。所以我們不要說,修行,修行就是修我自己就好,不是,我們必定要兼利他人。開頭就說過了,自利兼利他,其實我們付出的當中,我們是很大的收穫。雖然每天都覺得很忙碌,忙什麼呢?了解,了解天底下多少的事情。因為我們慈濟宗門,不能不了解天下事,所以不得不去了解天下事。會感覺到那個眼界,會看很遠、很開闊,也能夠體會,天下全球人類的生態。
假使我們若沒有慈濟的法門,我修我自己的行,我就自己獨善其身,我怎會知道天底下的事情呢?有很多人來發心:「哪一個地方有災難,師父,您就給我機會,我要報名,我要去。」不論多遠,不論多麼困難,他們願意發心。「走過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」,去到那個地方的感觸,開始更加發揮了他的大愛之心,因為這在他的慧命中,已經增長了,在他的力量開始要發揮出去了。
看,多少人無所求的付出,承擔很重的責任,為天下的責任來承擔,這就是發心修菩薩道。就像我們在研究,哪個地方有災難,家園毀掉了,要如何讓災民及時能夠有一個,安穩、遮蔽風雨,臨時安心、安身的地方。在研究我們怎麼樣,馬上將這個東西運到災區去,即刻就可以展開了,安住他身心的簡單居住的地方,叫做簡易屋。
幾年來一直一直在研究,怎麼樣讓他安穩,能夠度過幾年的時間,讓他有幾年的時間,安身心去打拚,恢復他的家園。這就是急難救濟中,不只是一時讓他肚子能飽,再給他有一個短暫幾年的時間,安住身心。我們一群菩薩很認真,為善競爭,大家來開發,有用這樣的方式,這樣的方式,怎樣的材料,去了有辦法很大批的東西到達,很快的人力就能夠完成。看到在發展中,每次我都很感動。
所以說起來,菩薩發心,發心就是從這樣開始做,了解天下事,了解天下苦,了解很多的「集」。苦難是集來的,其實我們要成佛,也要集種種的因緣,來合力去完成人間的菩薩道,這樣才能夠解決了人間的苦難。
所以牛車比如「佛教菩薩法,修六度行,但欲度人出於三界」,一個目標,佛陀就是要度人人,能夠出離三界,而且「不求自出」,不是我自己出來就好,我還要叫大家全都要出來。所以,就像牛,牛荷負著很重的東西,牠還是要安、要忍耐、要安忍,要耐得起人間很多的考驗,所以才有辦法運出了,很多的東西。所以我們修行,自己像牛那種的責任,這樣拖很重的車,也願意向前走。所以前面的文,我們一直在說,「如彼諸子,為求牛車,出於火宅」,這就是大乘,大白牛車。
牛車喻佛教菩薩法
修六度行
但欲度人出於三界
而不求自出
如牛之荷負
安耐一切普運
故以牛車喻之
各位菩薩,學佛就是要這樣,不要只求小乘法,我們所要求的「上求佛道」,是「下化眾生」,「上求佛道」是自利兼利人。我們要求的是大乘法,我們所要運用在人間,是悲智雙運,我們想要救度眾生,要像牛這樣安忍運載。所以,這就是於佛陀所說的,三乘法,所以到佛陀將入滅時,也沒有離開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還是要這樣再交代,回歸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所有的弟子應該要謹記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學佛,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