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一 12月 28, 2020 6:5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一 12月 28, 2020 9:33 am

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 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諸佛菩薩出現世間,闡揚大法化諸眾生,令得無量義利安樂,是為眾生典範之師。」
⊙「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,初說三乘引導眾生,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何以故?如來有無量智慧、力、無所畏諸法之藏,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,但不盡能受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此明如來無有虛妄。無而為有,能許而不能與之,謂虛妄。而今佛既有無量諸法之藏,則非虛矣。
⊙諸法之藏:行權方便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受持如來甚深法藏,護佛種性,為眾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。
⊙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而不悋惜,但因法大機小,佛能盡與,而眾生不能盡受。
⊙就佛施教而言,為以智力施與眾生一大乘法,其實皆為眾生本有之法,唯待佛開示而後能知有,故以為佛與之耳。
⊙又如來法性圓滿,智慧如海,其所教人等同一法,但眾生祗能隨量領受,故曰不盡能受。蓋倘能盡受,則即眾生即佛,亦無受而受矣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諸佛菩薩出現世間,闡揚大法化諸眾生,令得無量義利安樂,是為眾生典範之師。」

諸佛菩薩出現世間
闡揚大法化諸眾生
令得無量義利安樂
是為眾生典範之師

佛陀以及菩薩來出現人間,就是為一大事,也希望將佛法,能夠覺悟的道理,能夠普遍人間,希望人間,人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。這「闡揚大法」,無非就是要普遍,人人能夠了解,希望「令得無量義利安樂」。大家接受了佛法之後,自然啟開了智慧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,看事情很清楚,做事很明了。若能夠這樣在人群中,自然就能夠,得到人的肯定、的信任,作為人間典範的人生。這不就是我們想要追求的?

佛法不只是清楚,不只是自度,我們還能夠度他人。不過佛法,佛陀不只是要你去付出,他還要你懂自己、認識自己,我們人人要回歸,我們自己的本性。因為,我們有與佛同等,清淨的本性,那就是因為,被很多很多所造作的業,那就是無明,因為我們無明造業,這個業將我們遮蓋住,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是藏在那個裡面,所以在凡夫叫做業識,在這個識的當中,那個深處,有我們清淨的如來本性,所以在凡夫稱為作藏識。

我們若了解,我們要去除,去除了無明、去除了惑,迷惑,對人間的迷。人世間沒有多久的時間,何必就在人間庸庸碌碌呢?對自己,不知道人生多久?對自己,不知道下一刻,我們的生命會變成什麼?對自已什麼不知,卻是一直向外、向外,無窮盡一直去追求,這叫做惑。對自己不知,但是對外面,這個未知數的事情,不斷去追求,這種的惑去造作的業,所以,我們若道理了解了,我們自然就能夠防非止惡,我們就很清楚了。

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要讓大家能了解,所以「闡揚大法化諸眾生」,希望讓很多眾生,都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無量無數的道理,都能夠清楚,這樣「義利安樂」,大家了解道理就是「義」,無量無量的道理全都,這些義理都了解了,自然我們什麼都能通,對我們修行那就是很有利,不會去做了錯誤的事情。我們與眾生結大福緣,自然人見了,歡喜、相信、肯定,這樣不就是眾生典範之師嗎?

看到美國回來的訊息,我們慈濟人,了解師父常常在說:「要在人群中造福緣,所以佛法應該要走入人群中去。」他們就開始,回歸「竹筒歲月」,以及提菜籃子進菜市場(編按:庫菩提諾農夫市場),他們用心去邀請,進菜市場裡,其中有一個果菜農場的菜攤,他了解慈濟,他就騰出了,他的菜攤的一個位置,讓慈濟去擺。那就是擺了我們,大愛環保的東西,又去擺了我們,《慈濟》月刊等等,靜思語捲成了一卷、一卷,小小的「好話卷」。

所以,光是擺在那裡,大家感覺,這個攤子到底是在做什麼?很好奇,我們就開始再跟他說,很多人就是這樣,願意問:「要如何當志工?我要如何參加?」其中有一位中醫師(吳奇),這樣很用心走近時,被他看到慈濟,就是在人群中這樣做,在世界,全球我們的付出,救災、救苦、救難。他很感動,這樣捐出了二千元的美金,甚至表示他願意投入,能夠多來了解。這就是在菜市場裡面。

甚至還有媽媽帶著孩子來,一直問:「我們要如何才能參加?」等等,「竹筒歲月」,了解,他們一直說慈濟的源頭,來自這支竹筒,好奇,他們也很多人將竹筒拿回去,我們要如何才能夠,將這個竹筒裡的錢,能夠再捐給慈濟呢?慈濟人就跟他們說:「看是你要來,或是我去,去你們家,或者是來,你們來我們這裡。」說得大家歡喜,交到很多的好朋友。

原來佛法是需要闡揚,需要走入人群,這樣「化諸眾生」。我們若只是要人來道場拜拜,若這樣,大家都很忙了,你們走進去,也不必說什麼宗教,宗教都一樣,一起來,這樣才能夠,「令得無量義利安樂,是為眾生典範之師」。

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,「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,初說三乘引導眾生,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。」

如來亦復如是
無有虛妄
初說三乘引導眾生
然後但以大乘
而度脫之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我們佛陀也是一樣,與那位長者一樣,看到孩子在火宅中,不忍心,就是在門外設三車,誘引他的孩子出來,最後就是給他們一輛大車。佛陀也是一樣無虛妄,佛陀的教法,那就是他有很豐富的道理,他能夠來教育眾生,應眾生所需要。所以我們應該能夠依佛教法,我們接受,也是這樣去做,同樣做得到。不是虛妄,是真實、是很誠意的付出。

就像菲律賓的保和島,(二0一三年)地震發生那麼久,我們去幫助之後,又再想要去幫助他們,但是就是因為獨魯萬那個地方,發生更大的災難,所以大家的力量投入,這時候,經過了三個多月,我們再回去那個,三、四個月前,發生地震的保和島,他們看到,很吃驚:「大家都沒人要來理我們,為什麼你們會再來呢?」我們那時候本來就有要再來,經過了解釋過,我們這時候還是,回歸要如何來幫助他們,我們也是一樣,言無虛妄。

下面這段文再說,「何以故?如來有無量智慧、力、無所畏諸法之藏,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,但不盡能受。」

何以故
如來有
無量智慧 力
無所畏諸法之藏
能與一切眾生
大乘之法
但不盡能受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是佛陀、如來,雖然他無虛妄之咎。但是,什麼叫做虛妄呢?虛妄,無而為有,能許,答應他,答應之後,後面沒有,這叫做虛妄。

此明如來無有虛妄
無而為有
能許而不能與之
謂虛妄
而今佛
既有無量諸法之藏
則非虛矣

就像在南亞海嘯那段時間,國際間大家都有去,但是我們選擇的是,最貧困、災難最大的地方,很遠,到首都要坐車到那個地方,要六、七個鐘頭。我們去選擇在那麼遙遠的地方,那個地方,人的往生是最多,也是平時最窮困。

看看,現在斯里蘭卡漢班托塔,那個地方,已經成為一個鎮了,一個縣鎮,很繁榮。那個地方,已經不只是,那個村莊很旺盛,學校也蓋得很好,我們建的,變成了他們國立的學校,在那個地方也成立了國際港,又有機場,又開高速公路了。

這就是我們有心,那個地方有災,我們有心,我們與他們約定,我們開始建設,這樣完成之後。幾年後現在再回去看,繁榮起來了。這樣說就做得到,這樣叫做無虛妄。而若是沒有那個心,或者是收錢收啊!去建設,做一半,那就是無心,這種叫做「無而為有,能許而不能與之」,這樣才叫做虛妄。我已經有答應了,但是最後我沒給你,這叫做虛妄。

此明如來無有虛妄
無而為有
能許而不能與之
謂虛妄
而今佛
既有無量諸法之藏
則非虛矣

「而今佛既有無量諸法之藏,則非虛妄。」佛陀本來就是有,他本來就是要暢本懷,希望這個方法能夠給人人,人人能接受。因為「諸法之藏」,我們人人都有,如來藏、如來本性,但是被煩惱纏住了。

諸法之藏
行權方便入佛法藏
究竟彼岸
受持如來甚深法藏
護佛種性
為眾開法藏
廣施功德寶

所以佛陀,他就是想方法,怎麼樣讓我們,啟開這些煩惱無明,「行權方便」,讓大家能夠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」,從我們凡夫這個地方,到聖人的境地,與佛同樣的地方。所以佛陀就是,為眾生來啟開這個法藏,所以才叫做「開、示」,佛陀來「開、示」,我們眾生要「悟、入」,所以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。佛陀既然不斷釋放出了,他成佛的方法,這樣就是不斷在布施,他無所求付出,只有一項,要讓你們知道。

就像我們慈濟,看,過年時,你看多少人來了,既沒有讓他捐香油錢,沒有,我們也沒有給他,那個投錢的箱子,全都沒有。中午要到了,就是來精舍,所以我們每一天,是這樣好幾百桌。還有,還有結緣品,讓他們能夠帶回去,記得慈濟這道的法門,這條路很好走,不必讓你花錢,可以讓你得到,很豐富,歡喜、快樂。啟發你的心門,希望你能夠接受,也能夠有看到,這麼多愛、願意付出的人,你也能夠,起歡喜心。我們只是為了這樣,無所求在付出,這不就是廣施,「廣施功德寶」。我們無所求,就是一直付出。所以「能與一切眾生,大乘之法,但不盡能受。」眾生,我們這樣給他們,他們有感覺到嗎?而那也要看我們是不是,很誠懇的付出。所以這就是「能與一切眾生,大乘之法而不悋惜」,這樣在付出,我們一點都無所求回報,我們付出很慷慨。

能與一切眾生
大乘之法而不悋惜
但因法大機小
佛能盡與
而眾生不能盡受

所以,「但因法大機小」,我們是這樣這麼開闊的心,無私的大愛這樣一直付出,但是,接受到的人有感覺嗎?說不定不太能感覺到,因為「法大機小」。佛陀一下子就要說大法,讓大家知道:你們人人本具佛性。但是忽然間無法接受,所以不得不用三乘法。

小小地聽,聽了之後,清楚嗎?清楚的人他們就入心,預防不要造惡業,清淨我們的本性,像這樣,他就獨善其身,守在自己。但是,若是根機大的,他願意付出。就像美國(慈濟人) ,擺攤子在那裡,他也會去遇到,這樣一開始,捐出了二千元的美金,這位中醫師,還要投入、還要了解。像這樣,就是選擇大白牛車了,他願意為人群付出,這就是大法大機。要不然,「大法小機」,那就是吸收不到。有這麼多的清淨水,而你只用一只碗而已,當然很多水也是漏掉了,不堪接受。所以「佛能盡與」,他能夠不斷給我們,「而眾生不能盡受」,就是我們人沒辦法,這樣全部接受起來。

所以「就佛施教」來說,就是「為以智力,施與眾生一大乘法」。

就佛施教而言
為以智力
施與眾生一大乘法
其實皆為眾生
本有之法
唯待佛開示
而後能知有
故以為佛與之耳

佛陀的付出、教育、布施給眾生,全都是一大乘法,要讓人人都知道,我們人人有成佛的本能。其實我們人人,本來就是有如來的藏性,所以說,「其實皆為眾生本有之法」。但是,「唯待佛開示而後能知有」,因為我們過去都不知,我們都受了無明將我們覆藏,佛陀就是這樣來啟發我們,讓我們知,知道我們人人,有一個如來藏性,相信我們有與佛平等的,如來本性存在。所以說「以為佛與之(耳)」。

又如來法性圓滿
智慧如海
其所教人等同一法
但眾生祗能
隨量領受
故曰不盡能受
蓋倘能盡受
則即眾生即佛
亦無受而受矣

「如來的法性圓滿,智慧如海」。其實,佛是這樣,我們也是同樣有這個智慧,只是我們被煩惱埋藏住了。

所以「其所教人等同一法」。所要教人的,其實只有一個法,那就是大乘法。不過眾生只能夠「隨量領受」,就隨眾生的根機,大根、大器,佛陀說的法就是變成大法;若是小根、小智,佛陀所說的大法,就變成小法了。佛陀就是隨眾生的根機說法,所以這全都是一樣,要讓人人能夠聽,能夠了解、能夠成佛,但眾生只是隨那個根器,這樣來領受,「故曰不盡能受」。

經文裡「不盡能受」,佛陀說的大法,不一定大家都能了解,所以還要再繼續,才能夠眾生就是佛,其實眾生就是佛,佛也是從眾生開始修,所以佛與眾生是平等。佛陀的大慈悲,開闊的心胸來教育我們眾生,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用心,日日要縝密思惟,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1228《靜思妙蓮華》入佛法藏發願承擔(第613集) 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