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四 1月 14, 2021 7:5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四 1月 14, 2021 11:42 am

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欲覺:不了五塵過患,而於順情境,生諸貪求。
恚覺:不了五塵過患,於違情之境而生諸忿怒。
害覺:常為覺觀怨賊之所侵害,故常懷癡疑慢。
⊙「共相殘害,飲血噉肉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野干之屬,並已前死,諸大惡獸,競來食噉,臭煙熢㶿,四面充塞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如狐狼野干,狐狼詐死,雖截其耳尾,亦持忍之,喻欲界貪。於欲界修未來安,已斷此貪,故言並已前死。
⊙邪念之貪,如大惡獸,能吞欲界之貪,故云競來食噉。欲界四倒八苦。
⊙喻色界,雖離欲界物質,然色界想念,亦通身受心法,及以四大,如四面咸苦,上明藏竄孔穴中事,喻色界火起如猛燄。
⊙色界想念四倒八苦,如臭煙熢㶿,以煙霾過燄,亦通身受心法,及以四大咸苦,此四大能廣造作,出生一切之色法。
⊙四倒:為諸煩惱無明所覆,生顛倒心。
⊙我計無我,常計無常,淨計不淨,樂計為苦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欲覺:不了五塵過患,而於順情境,生諸貪求。恚覺:不了五塵過患,於違情之境而生諸忿怒。害覺:常為覺觀怨賊之所侵害,故常懷癡疑慢。

欲覺:
不了五塵過患
而於順情境
生諸貪求
恚覺:
不了五塵過患
於違情之境
而生諸忿怒
害覺:
常為覺觀怨賊
之所侵害
故常懷癡疑慢

這個覺,那就是接觸的時候,所產生出來的念頭,叫做覺。本來都不知,境界現前了,我懂得分別這個境界,這就是六根對塵,接觸到的境,六根與外面的境界,這樣互相在接觸,生起了這個欲,所以叫做欲覺。

這個欲覺一產生,心就亂了,就「不了五塵過患」。所看到的,我感觸到的,我喜歡、我需要,所以他沒有去想後果。這不想後果,叫做「過患」。也就是在這個「順情境」,就產生了諸貪求。

我們人若是生活在這個順境中,貪求的念就愈多了。常常說過了,人有一是缺九。一元能夠多九元來,湊十元;若有一億,能夠多九億來,(湊)十億。像這樣,在這個順境中,貪念就大。吃很飽、穿很好、住很富有堂皇,所得到的名、利、地位,全都有了,在色情上他就會作怪。所以在這種,「順情境,生諸貪求」,再貪的、再求的,真的是無了時,一直一直不停止,一直追求下去。

「恚覺」。恚就是瞋恚,也就是容易忿怒的心。求不到的,本來你就不應該,再一直貪求,再貪求下去,這就沒道理了,但是他違背了這種的情理,還是要求。求不到會怎樣呢?就是忿怒。沒有情理的貪求,結果就是忿怒。求不得,苦;求不得,忿怒,這叫做恚覺。這種接觸到那個境界,我愛,不論它是有道理或無道理,我得不到,我就是生氣。這種的人生,在現在社會,真的是很多。

接下來就是,「害覺」。那個滿心所想的都是沒道理的,只是常常想要如何去破壞,用什麼方法去追求,用什麼方法去破壞。

一個大家庭就很好,卻是只為了一點點的利益,兄弟開始計較,妯娌開始就要吵分家,想種種的方法,要讓這個家庭可以分開。這是一個親,一個大家庭,就會起這樣的事情,何況說社會。社會為了名、利、地位在競爭,起了很多的爭端,像這樣,這就是「害覺」。

因為「常為覺觀」。這個「覺觀」,所說的「覺」,是對外面的境界接觸,所有的感覺;「觀」呢?就是很微細,將這個如何傷害他人,來利益自己,就用很微細的心,去做規畫。因為他將對方當作敵人,將對方當作是怨賊,所以這個心態,一直所起的就是侵害的心,包括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等,這「五鈍使」充滿了他的心。

所以,欲覺那就是貪,恚覺那就是瞋,害覺就是癡,在這個貪、瞋、癡,就內心有慢、疑,所以這五項在這三覺中,凡夫的心,不斷就是在這生活中,人間生活,從個人的心念,開始影響家庭,個人的心念,影響社會,這是煩惱的覺,不是清淨的三覺。

「三覺明」,那就是清淨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那是清淨覺。但是這種的欲覺、恚覺、害覺,這就是亂,亂了自己的心性,也亂了人間社會,倫理道德次序。

所以這段時間,我們一直在說的,種種世間的形態,四生: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所有的眾生,他的那個生態,全都包攬在我們人的心態。所以說起來人很可怕,煩惱全在我們的內心裡。所以因為這樣,我們要修行,佛法像水,來洗滌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心,清淨透明如琉璃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。

我們要懂道理,所以我們看這段文,前面「共相殘害,飲血噉肉。」

共相殘害
飲血噉肉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有了欲心,欲覺、恚覺,那個覺,也可以叫做心;欲的心念,或是恚的心念、害的心念在心裡,那自然他就會「共相殘害」。為了自己的利益,不擇手段去害他人,或者是唆使一些人,還是癡迷無知,聽他的話,這樣稍微唆使一下,那就去做了一些,沒智慧的行為,這讓人,讓社會,真的亂而不得安定,這就是「共相殘害」。

大家去爭,大家去搶,其實在唆使人的人,他逍遙在一旁,看人家在亂。讓大家亂了,得利的是這位唆使的人。他就是不計,社會所付出的代價,他得到名、他得到利,像這樣叫做「飲血噉肉」,讓別人去互相咬,然後自己得到了,這是很險惡的心。所以,人的心很險惡,就是所有獸類與鬼神的心,全部結合一起。

下面再說,「野干之屬,並已前死,諸大惡獸,競來食噉,臭煙熢㶿,四面充塞。」

野干之屬
並已前死
諸大惡獸
競來食噉
臭煙熢㶿
四面充塞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那就是說「野干之屬」。記得前面有解說過了,狐狼野干。狐狼,那就是很狡猾。有的人就說:「這是狐狸精。」那種表面上看起來很美,但是他的心,觀念就是很奸巧,絕對沒辦法讓別人有益,說的好聽話就是要利益自己,那種狡猾的性。牠要的東西,可以用那種苦肉計付出代價,然後要得到。不論是割牠的耳朵、斬尾,牠都還能忍著,這種的心態,就是譬喻狐狼野干之類。

其實,過去有這樣的一段,與這種狐有關的故事。就是說過去,有一位很愛讀書的書生,有這個野狐,就是孤狸,住在他的周圍裡,他讀書,古時候的人讀書,就是大聲唱誦出來。在那裡聽,全都聽進去了,聽這種詩書、天文、地理,以及這個地方,五穀雜糧等等如何去種,記在頭腦裡。牠覺得人類所有的常識,我都懂了,所以,所有的獸類,沒有比我更厲害,所以我應該要為獸中之王。

開始牠很威風,牠身邊已經有了狐群。所以,象看到這隻狐狸,確實牠是很有智慧,能夠領導這麼多,牠也心生降伏。所以,牠就有象,坐在象的上面開始呼叫,象群也圍過來了。虎看到這隻狐,這野干坐在大象上面,威風凜凜,所以,虎也來了,獅子也來了,真正名副其實獸中之王。

所以降伏了一切之後,牠開始自己心就作念:「向國王說要娶他的女兒。」這位國王認為我的女兒,怎麼可以嫁給獸類呢?不惜一戰。所以一些大臣就來,要如何能夠降伏這群獸類。其中有一位很聰明的大臣,就向國王說:「國王您可以跟牠兩方對戰,但是您要提出條件──先戰之後獅子才發聲。」

狐狸聽了覺得:「嗯,好,這些人類,最怕的就是獅子,你要我把獅子在後面,我現在要將獅子放在前面。」所以牠就呼籲,牠的獅群先出來。獅群一出來,看到人這麼多,獅群就齊聲吼出來。那個獅子吼出來,這隻狐狸,牠本來是降伏得大家乖乖的,忽然間,這獅子,這麼多多獅子,同時獅子發聲,這樣牠嚇到破膽,從象上跌下來,死了。

所以,雖然牠有很多詐騙,騙人的心,詐,奸詐一切,雖然有這樣的本領,其實到最後還是害了自己。這就是譬喻欲界,這種欲界的貪。

如狐狼野干
狐狼詐死
雖截其耳尾
亦持忍之
喻欲界貪
於欲界修未來安
已斷此貪
故言並已前死

狐狸再如何奸詐,不論是割牠的耳朵、斬尾,牠也懂得忍,牠就是要得到,得到牠所要得的。但是,有的修行者,在這個欲界,修未來的安,所以斷,斷了欲的貪念,想要再進一步。所以言「已前死」;「前死」就是說,我修行,我將這個欲念念頭,打死了。意思就是說,我已經去除了這個欲,欲已經不在我的心裡,所以這就是他要再,進階到色界。

再來就是說,「諸大惡獸,競來食噉」,這種邪念的貪,就如大惡獸一樣。

邪念之貪
如大惡獸
能吞欲界之貪
故云競來食噉
欲界四倒八苦

雖然說修行,有時候修行滅除了這個煩惱,揚威他已經很有修行,卻是這個「邪念之貪,能吞欲界之貪」。將這個欲界能完全去除。若是凡夫,就是世俗人的貪,就是貪,天下的欲全都是我擁有。而這種外道邪行他就說,欲界我完全去除,像這樣,這樣吞食了,這個欲界的貪,就是完全去除,但是「競來食噉」,這個欲界又有「四倒」,「四倒八苦」,離開了這個欲,但是心念,這個想念還是存在。

喻色界
雖離欲界物質
然色界想念
亦通身受心法
及以四大
如四面咸苦
上明藏竄孔穴中事
喻色界火起如猛燄

雖然不去享受這些物質,他們在修行,「戒禁取見」,這樣修得很苦的行。像野干,被人家割耳朵、斬尾,牠還能忍,就像這樣。但是,牠的「想念」還是存在,所以「通身受心法」。就是身之所受的,「邊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還在,所以因為這樣,還有這個「四大」。

「四大」:地、水、火、風等等,這個「四大」,它是成就所有的物質。雖然你說去除了這些物質,但是你的內心還有所求,用種種的方法,不正確的修行方法,這樣也沒有離開「四大」。所以這樣就譬喻「四面咸苦」,四面八方所集過來的,這個苦還在。這是在「色界」。

所以,前面說,「惡獸毒蟲,藏竄孔穴」。幾天前所解釋過「藏竄孔穴」,你就是讓你躲得再深下去,還是同樣這個天熱、地熱,這種壓迫的熱,哪怕再如何躲藏、如何竄,「藏」就是藏住了,「竄」就是竄開了,還是不離開這個「四大」,四面八方這樣一直逼近來,那種的苦,還是存在。這就是色界火起猛燄。

再者,「臭煙熢㶿,四面充塞」。色界,在這個想念,四倒八苦,就是我們的精神上,那種的煩惱苦,還是存在。

色界想念四倒八苦
如臭煙熢㶿
以煙霾過燄
亦通身受心法
及以四大咸苦
此四大能廣造作
出生一切之色法

這種「臭煙熢㶿」,就像煙霧瀰漫一樣。這個濛,我們最近常常說霾害,就是沙土「蓬蓬颺」,這就是表示,我們人的心地境界,還是煙霧瀰漫,在這個色界之中,思想還未能很清淨。

所以,這「四倒」,就是四項的顛倒。四項的顛倒,那就是從,種種的煩惱無明覆蓋著,所以讓我們顛倒。

四倒:
為諸煩惱無明所覆
生顛倒心

修行的人一偏差了,思想的偏向,這樣也是顛倒。所以佛陀說,法,是常住不變,這個「大我(涅槃)」是常住的真理,但是「我計無我」,沒有這樣常住的道理,「常計無常」,「淨計不淨」。

我計無我
常計無常
淨計不淨
樂計為苦

我們明明有真如的本性,清淨無染,就計不淨,「樂計為苦」,像這樣,這就是顛倒。這種我們應該要自我警惕,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114《靜思妙蓮華》顛倒惡覺難出離 (第640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