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二 2月 16, 2021 8:37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二 2月 16, 2021 9:54 am

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 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覺心無染真如體空,聲聞緣覺離惑存明,常樂不遷性體虛融,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。」
⊙「若有眾生,不知苦本,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,為是等故,方便說道。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,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。為滅諦故,修行於道,離諸苦縛,名得解脫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明滅諦,滅盡聚集塵沙無明之功能,即證寂滅真空之理,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。
⊙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:前因貪欲既為苦本,若有眾生,依於寂滅理觀,滅除貪欲,是苦因已盡,而諸苦果無所依止。
⊙當知但云:無所依止,則塵沙惑尚存,餘果未證。至後見思惑斷盡,始為滅盡諸苦,名第三滅諦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覺心無染真如體空,聲聞緣覺離惑存明,常樂不遷性體虛融,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。」

覺心無染真如體空
聲聞緣覺離惑存明
常樂不遷性體虛融
我淨自在安穩解脫

「覺心無染」,這個「覺心」,那就是我們人人真如本性。我們的「真如體空」,人人都有存在真如的本性,其實要去哪裡找出來?看不到,聞也聞不出來,到底感覺是怎樣?你的感覺,我無法了解啊!

除非是你要和我一起去,需要人幫助的,我們都一起接觸到,看到被我們幫助的人,已經展開笑容了,他的笑、他的感覺,像這樣,才有辦法,體會那個接觸的感覺。

那種真理的感覺,真的是看不到,不過它是真正存在,所以「真如體空」。它就是沒有東西,它才會是真實在;若是有東西的形體,那就千變萬化。我們真如永恆,孩子是這樣,老人也是這樣;人是這樣,其實飛禽走獸同樣也是這樣,這種真如體空。

只是凡夫我們若是無明,那個「感覺」就會去造業;體會了真理,我們的感覺,那個覺悟的境界,那就是寂靜清澄。那境界之美,這不是有辦法用東西,去創造、去譬喻,只能憑我們那一念,真正體會的感覺,所以這叫做「覺心」。我們要回歸,回歸到無染的覺性,那就是真如體空的道理。

「聲聞緣覺離惑存明」。「惑」就是無明,我們的塵沙無明實在是說不完。所以聲聞他是從他的耳根,吸收到佛陀的聲音,來體會道理原來是這樣,所以無明慢慢慢慢去除了。能夠煩惱無明撥開之後,心靈的境界,那就是「常樂不遷」。常常很歡喜,這個「歡喜」是永遠永恆,那種的快樂,因為我們的心,已經沒有什麼樣的煩惱、污染的東西,一片的淨空,所以「常樂不遷」。

而我們凡夫就不是這樣了。凡夫有煩惱,這個煩惱,一會兒就高興,一會兒就生氣,「我現在心情很不好,你怎麼來和我說話?唉呀,囉嗦啊!」或者在這裡,看到這件事情不順眼,走到那個地方去還是不中意;這個人得罪我,去到那個地方,我就找別人來出氣。這叫做遷怒。

孔夫子這樣說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。孔夫子的學生,他都能知道不可遷怒,我與這件事情,與那個人無關,所以,不要因為情緒,所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,那種不好的氣氛,這我們也要學。所以我們要時時「常樂不遷」,我們的心煩惱都要騰空,心裡也不要撿煩惱來,所以要讓它這個大空間,沒有煩惱,這叫做「常樂不遷」。

「性體虛融」。「虛」就是「真空」,「融」就是「妙有」。因為本性體空,要說這個體是長什麼樣子呢?就像大虛空一樣,能夠包容一切,這叫做「虛融」。

我們的心態,我們若有的人心很狹窄,一點點東西,我們都不願意布施,一點點事情我們都不肯讓人,計較到底,一點點煩惱我們就受不了,這叫做心狹窄。我們現在修行,這些煩惱都去除,沒有東西讓我們狹窄,我們就把它清除,那就是空。這種真空,其中還有妙有,這個妙有道理入心,真實道理在我們內心,我們能夠應萬法,能夠融通一切,這就是「性體虛融」。

這全都是從耳朵聽進去,用心去體會,要自己去用功,去除煩惱無明。他若是「離惑」,自然「明存」;無明去除,存下來的是沒影,沒有影跡,所以是光明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能夠,「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」。到那時候,我們就是「常樂不遷」,「安穩解脫」了。學佛,我們最重要的,就是在這個地方,希望我們能夠用心。這種有用心,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。

來,下面再說,「若有眾生,不知苦本,深著苦因,不能暫捨,為是等故,方便說道。諸苦所因,貪欲為本。」

若有眾生
不知苦本
深著苦因
不能暫捨
為是等故
方便說道
諸苦所因
貪欲為本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是前面的文這樣說,所以我們要了解,眾生就是「不知苦本」,人與人、事物的苦,還有這個人生,老、病、死苦啊,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,這都是無法閃避的苦。這到底是為什麼?這種苦的因由如何來呢?我們都不知。佛陀就是要來為我們解釋,解釋我們苦的因緣。

那就是「深著苦因」,全都是深著這個愛欲,所造來的苦因。苦因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全都是我們的苦因。過去生中是這樣的習氣,這輩子也是這樣的習氣。過去生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造了很多的惡業,雖然你聽法,知道,知道,還能向別人說,事情在我們身上,那個煩惱又再覆蓋回來,這叫做深著。

看到新聞,也是原諒。年輕人為了感情的事情,有一群人找上門去,去找對方那位,奪他的愛的年輕人,這群的年輕人找上門,父母在那個地方,同樣將那個孩子拖出來,就是好幾個人圍著打。父母這樣趕緊去拉他們,撥開,拜託他們,苦苦哀求,放他的孩子一條生路,不要再打了!這些人不顧他的父母,這樣的哀求,還是在父母的面前,活活打死這位年輕人。

這對父母情何以堪啊!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,這群的年輕人法律制裁,這對的父母也是放不下。我們新竹的菩薩,不斷去膚慰他們,這樣將他們帶出來,帶出來當志工,帶出來常常聽慈濟人說話,所以心門打開了。這樣再進到監獄,去向這些打死他們的孩子,這些年輕人,告訴他們:「這是你一個很大的教訓,我要原諒你們,等等……。」這個孩子真正的懺悔,這是比受法律制裁更加懺悔,因為對方的母親,用這樣真誠的愛,來面對面跟他們說,我要原諒你,你未來還有前途,等等……。所以,這幾位年輕人,應該是很懺悔,將來若出來之後,應該會回歸人的本性,那叫做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

所以,這種「深著苦因」,我們若遇到事情時,要怎麼辦?就是這樣啊!若還能有很多人來膚慰他,從那個苦難中將他牽引出來,這樣,可以讓他想得開,這個「深著」就解除了。

所以說「為是等故,方便說道」。道理很深,看不見,摸不著,聞不到,但是用種種人、事、物,這樣方便,譬喻、言詞來說道。

下面再接下來就這樣說,「若滅貪欲,無所依止,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。為滅諦故,修行於道,離諸苦縛,名得解脫。」

若滅貪欲
無所依止
滅盡諸苦
名第三諦
為滅諦故
修行於道
離諸苦縛
名得解脫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個就是表明了滅諦。我們「苦」、「集」,第三就是「滅」。這個滅,滅諦,要滅什麼呢?滅掉了煩惱、貪欲。不只是去除,又是願意付出。因為我們人人,愛計較也是個習氣,我不斷要來練習,練習這個「不計較」,來代替「愛計較」的習氣,這全都叫做工夫。

所以我們如何生活,在觀念上的習氣,無形中表達出來,這全都叫做習氣。習氣,有很多塵沙的無明,粗的東西去除了,但是那個沙,風沙、灰塵,你若沒有每天在擦,兩三天後,這張桌子怎麼這樣沙沙的,就是我們沒有用心去擦,所以還有塵沙,還有這個塵啊!有沙,無形中飛來的細沙,這就是我們沒有注意,用功的工夫還不夠。所以這個滅,這個滅諦,我們就要完全將它滅掉,所以,「滅盡聚集塵沙無明(之)功能」。

明滅諦
滅盡聚集塵沙無明
之功能
即證寂滅真空之理
滅諸相之至無為法

我們人人真的要去用功,這若能夠透徹了解滅的真理,我們才有辦法證寂滅真空的道理,這個滅諦的工夫,一定要展現出來。

「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」。我們要將這些相,有為法,合成的煩惱,我們都要一併要去除。合成的煩惱我們若去除,我們才有辦法回歸到無為,無為法就是體悟真理。因為我們這個塵沙煩惱,往往一不小心就又去合成了,因啊、緣啊,所有有形象,有形象就是合成起來,就是煩惱聚集起來,所以才會有這個因,才會有這樣的緣,才會結這樣的果。所以,我們必定連這種的,這個形象,我們都不要有。所以,「滅諸相之至無為法」,就是沒有煩惱在我們的心,我們才能夠海闊天空,才是真正回歸到真如本性。

接下來說,「滅盡諸苦,名第三諦。」

滅盡諸苦
名第三諦:
前因貪欲既為苦本
若有眾生
依於寂滅理觀
滅除貪欲
是苦因已盡
而諸苦果無所依止

前面既是這樣,惹來我們現在有這樣的苦,不論是身體的病痛,老來這個行動不自由,或者人與人之間等等,這都是過去這樣累積來的。所以,過去無不都是,貪、瞋、癡等等,種種煩惱,是苦本。

而「若有眾生,依於寂滅理觀」,我們既然知道了,我們現在開始,就要來依靠這個道理。要如何能夠回歸,「滅盡諸苦」就要回歸到,體會寂靜道理,我們的觀念、見、思,我們所看的,外面的境界一切,在我們的內心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觀,好好細思,這樣才能夠滅除貪欲。

所以「滅除貪欲,是苦因已盡」。我們的心若能夠都無貪、無欲,這樣我們那個苦的因,才會盡。過去的,我們已經造作了,我們這一生一定,要很甘願接受,到此為止就不要再和他糾纏,這個苦因就盡了,所以「而諸苦果無所依止」。這個「苦果無所依止」,就是說這個苦已經有果出來了,我們的過去生中就是有這樣,結這樣的苦,現在苦的我們就要解開,不要再結下去了。這是我們應該要體會,要了解,「當知但云」。

當知但云:
無所依止
則塵沙惑尚存
餘果未證
至後見思惑斷盡
始為滅盡諸苦
名第三滅諦

前面說的苦果,我們若能夠滅除,這個苦果無所依止。就是塵沙惑尚存,只到「無所依止」而已,不要說,這樣我就已經,全都解脫了,還沒。我們現在是,這輩子是這樣,我們不要再讓苦果又延續下去,但是我們要很注意,注意在「塵沙惑尚存」。雖然東西都搬開了,也都清掃乾淨了,不過,功夫若沒有再繼續,這個塵沙的無明,那個細沙,就慢慢又進來了。這就是說「餘果未證」,只是一直到小乘,「我放下了」,只是這樣而已。

因為我們就是斷煩惱,要斷得盡,那就是才有辦法滅盡諸苦,這個「第三諦」,才能完全滅除。要如何才能夠完全滅除?那就是因為我們必定要投入,在人群中去磨練。我這項已經放下了,我應該投入人群。人群中種種的煩惱無明,我這樣的付出,到底我所得到的,是不是每天歡喜?我是不是每天快樂?我是不是每天輕安自在?

所以說起來,覺心,我們的覺心,到底是不是無染呢?我們的真如,是不是有到達了,真如體空的境界呢?這就要在人群中,去試煉我們的心,是不是在大家一起來做好事,慈濟人群中,我們有時時說感恩嗎?我們投入進去,我們付出,人家有感恩我們嗎?沒感恩我們,我們有心不舒服嗎?我們就要常常要自我警惕。

聲音聽進來,道理清楚,這個惑我也已經去除,我明白道理,但是我們有「常樂不遷」嗎?我們有「性體虛融」嗎?我們常常就要對所有,我們的夥伴們,菩薩伴侶:「感恩啊,感恩啊,因為有你、因為有他,我們才能夠一起成就好事情。」我們大家要互相感恩。付出的,我們不掛礙在心裡,「三輪體空」,這樣我們才能夠,常常「常樂我淨」,所以,這種,「我淨自在安穩解脫」。

菩薩,學佛,我們就要學在這個地方,平時真的「覺心無染」,要「我淨自在」。這樣,當中的工夫,我們就要時時自我警惕,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216《靜思妙蓮華》滅盡諸苦是為滅諦(第685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