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正諦正信 善種滅惑(第697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⊙「無正諦信心念迷思,猶豫不解缺信不悟,於正法中含善種子,滅除惑業明真如法。」
⊙「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,世間佛種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或復顰蹙,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顰蹙:或聞此經而憂愁不樂形於面顰蹙,見此經而猶豫萌生而懷疑惑,故顰眉蹙額。
⊙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:外境形色迷惑,不思惟觀無常,執著邪道,未能信受正法一乘實教,故懷疑迷惑,不能信受。
⊙則為謬解,誹謗法已,日夜欲滅正教,並輕慢說宣一乘法人。
⊙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:述說聽聞是經法,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世間佛種,其報增明罪因。
⊙由於不信此經故,起三惡業。顰蹙者愁眉苦臉,此身表情惡;疑惑者狐疑不信,此心意疑念惡;誹謗者惡口毀謗,此開口動舌誹謗惡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無正諦信心念迷思,猶豫不解缺信不悟,於正法中含善種子,滅除惑業明真如法。」
無正諦信心念迷思
猶豫不解缺信不悟
於正法中含善種子
滅除惑業明真如法
道理,常常說,無形,我們看不見,但是我們要相信,相信無形無體,真理存在。一切的道理、物理會合起來,那就是物質的形象;很多的心念、煩惱會合起來,那就是錯誤的行為。這都是含著其中,背後有它原理存在,所以我們必定要正確去推理、去研究、去了解這個諦理。
「諦」就是真諦,很正確的理,這叫做「諦」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有,這個正諦理的信仰,不要偏思了。偏思了,思路若錯誤,我們的思想就會偏向。
再來說,「猶豫不解,缺信不悟」,我們的心,正確的道理,我們相信,我們就要好好把握住,這個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,我們要好好守住在,這個正見道理中,要不然我們就容易猶豫不解,猶豫就是無法決定事物道理,事物道理無法決定,是非就難解了。我們有信就不猶豫,常常說,要迷信不如不信。因為我們迷,迷,那個思路就會亂跑,會讓我們的心錯亂了,人家怎麼說,一點點心意不定,就被人帶走,帶走,無法了解的道理,但是自己一直要去思求,那就容易走火入魔。
不曉得還記得嗎?在很多很多年前,有一位媽媽,因為她的孩子快要考試了,她就是擔心孩子考試會不會上,期待孩子能夠考上,他理想的大學,所以一直擔心,就去求啊,求神、就去問,求啊、問啊!用了不少錢了。有一時期就有人牽引她說,妳這樣求,不如去問,就帶她去問神,乩童的地方,就這樣,每天每天就到那個地方,相信了,這個乩童的誘引,花了很多錢。有一次,已經沒辦法控制自己,這已經是走火入魔了。而且幻聽、幻覺。
有一天,就是要她的先生開車,在山路裡,忽然間,她要她的先生,車子停下來,是什麼事情呢?停下來,下車,她把她兩手的手指往眼睛挖,「怎麼會這樣?」先生趕緊將她送到醫院去,已經眼睛失明了。後來問,怎麼了?她說,她聽,有聽到有人跟她說,「妳要趕緊停車」,她才叫她先生停車,下來說,「妳的眼睛要挖出來,才不會對妳的孩子有傷害。」
那時候,有來過精舍,是女兒陪她來的,就告訴我這樣的經過。慈濟人也趕緊去關心她,也說很多話給她聽,她也知道到底這樣我是不對,傷害我自己,但是,那個心還是放不下。與她在談當中,才愈體會到人這個心,只要有欲求,沒有方向,不識真理,真的很危險,這樣容易走火入魔。
那時候,就是幻聽、幻覺、幻影。全都會浮現出來,到底是不是,外面有邪來侵入她的心呢?其實不是。信仰是偏差的,亂了她的心路思考,所以由不得自己;這樣叫做走火入魔。
所以信,我們要正信,不要迷信。這個信若迷失了,邪知、邪見、邪信,若這樣也是很危險。這種叫做「猶豫不解」,就是沒有正確的信仰,到底有這樣的道理,或沒有這樣的道理呢?又半信半疑。
也是常常跟大家說,道理存在,光是一件道理,光是這個道理,它是永遠存在,亙千古而不變。光是一個很簡單,來做人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就是叫做道理。
既「生」了,長大、中年、老年,我們的過程中,為什麼我們的生理,有這樣的變化?我們無法去體會到,這個理是長什麼樣子?但是他的生理就是存在,不斷新陳代謝,這樣讓我們從幼年,而童年、少年、青年,就是這樣這樣一直過來,這就是因為它這個生理,但是不斷,它在行動中,這個行蘊,卻是我們自己不知覺,不覺知,不過它存在。
我們要探究它的道理,就要去從佛法中去聽,去研究,去了解。了解在內心,告訴你們是這樣,我知道的,跟你們說,也是從口出而耳聞。聽進去之後,我的見解、我的看法是這樣,說給你聽,入你的耳朵去,不一定你與我的見解全都相同,這就要看每一個人的根機,是深是淺,深的根機所接受來的,我的見解可能是這麼淺,我說給你聽,而你的根機較高,我說一句,可能你比我了解的十倍深,更加貼切佛教的真理,這也說不定,這是要看我們人人體悟。
信,不要有「猶豫不解」。非法,我們就不要去相信,絕對要切斷非法入心;是正法,我們要確定、接受,這種法入心而無漏。這個正法入心,該戒的我們要戒,心要專下來,我們要產生我們正確的智慧,這叫做「無漏」。
我們「正諦信」,不要讓它漏掉了,這樣才來「猶豫不解」。「猶豫不解」,因緣一縱即逝,讓你說「我再想想看」,時間過了,因緣也過了,你想要決定的,已經來不及了。所以我們要運用智慧,在人間因緣中,「是」與「非」要及時,所以不可「猶豫不解」。
因為我們欠缺了堅定的信仰,所以我們會不悟,沒辦法能開悟,這就是我們凡夫。但是,「於正法中,含善種子」。正法裡面有含藏著善的種子,剛剛在說的因與緣,這都是含藏著種子存在,而因緣就是法,所以,法,我們若入心,才有辦法真如本性現前。
所以,「滅除惑業,明真如法」。我們一切欲念、煩惱、塵沙,這些無明全都去除、掃盡了,自然我們的真如就會現前。就像佛陀夜睹明星,覺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這個法,真如本性與天體合而為一。所以,他能夠透徹了很多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學佛,要有這樣。
所以我們前面,前面經文這樣說,「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,世間佛種。」
若人不信
毀謗此經
則斷一切
世間佛種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聽經,我們要聽得真,要入得正,這個法要真諦正法入心。我們若是「缺信不悟」,這樣我們的心念就會迷思掉了,像這種的人,就是不信,等於是不信,正法不相信。而他信的是什麼呢?偏差的邪道,所以他就會「毀謗此經」。
而我們在傳法若偏差,聽的人又不用心,自然傳法偏差,若是有心,已經是邪思邪見,他就將我們說的法,開始他就去錯謬解釋,就是錯誤的解釋,來毀謗此經。經內含的道理,完全經過了這種邪思、邪見者,再拿來利用,那就是對這本經的道理,完全偏差,這樣也是叫做毀謗——毀滅了真理,惡意讓這本經,這個法已經滅,所以這就是斷一切世間佛種。那就是真理,這樣我們在傳法,不小心被人利用了,利用這個法,以法來攻法,所以變成了毀謗。
下面這段經文這樣再說,「或復顰蹙,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。」
或復顰蹙
而懷疑惑
汝當聽說
此人罪報
若佛在世
若滅度後
其有誹謗
如斯經典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我們若要講法給人家聽,要觀機逗教,看他聽的態度,看他的臉色。
顰蹙:
或聞此經而憂愁
不樂形於面顰蹙
見此經
而猶豫萌生
而懷疑惑
故顰眉蹙額
你若看他,我們要說給他聽時,態度不是很虔誠,看他的臉色,若是有這樣顰蹙,顰蹙就是眉頭皺起來,那個面相不是歡喜的接受,像這樣,大部分這樣的人,就是有懷疑惑,心中有疑惑,還未真實了解。所以,這個顰蹙,是顯在我們的面相上,「見此經者」,像這樣的人,看到這本經,或者是聽到這本經,就是懷著疑惑,所以這樣顰蹙,不論是看經,愈看愈煩,或者是聽,愈聽愈不歡喜,像這樣的人,我們就不要和他說。
所以,在這個地方說,「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」。
汝當聽說
此人罪報:
外境形色迷惑
不思惟觀無常
執著邪道未能信受
正法一乘實教
故懷疑迷惑
不能信受
我們日常生活,對外面的境界,我們的行動、我們的思惟,就一定要很用心,我們自己的心要定,要好好細思惟、來觀察真正的道理。要不然,就是變成了迷惑、不思惟,不觀無常,所以他執著。我們若好好細思惟,佛經裡處處提醒我們人生無常,今天的事情,我們今天要好好把握因緣,在我們的正思惟中,因緣把握,我們就能夠,往正確方向去走、去做。若是猶豫不決,思惟不清楚,這樣我們就是不念無常。尤其是有的人信解錯誤,那就會執著邪道,執著邪道,就未能信受正法一乘實教,這樣叫做懷疑,不能信受,這就是謬解。即使信受,他是也錯誤,有意去繆解,錯誤的解釋,這樣來毀謗法,是這樣,已經毀謗了,又是在時間,日夜,日夜都在思考,要如何將這個正法滅掉。
則為謬解誹謗法已
日夜欲滅正教
並輕慢
說宣一乘法人
看看外道教,時時就是想如何對釋迦佛不利,提婆達多就是灌醉了象,也要殺害佛陀。像這樣,不只是輕慢,還要毀滅;不只是毀滅正法,還是要毀滅僧團、包括傷害佛陀,這是佛世時,就有這樣的形態。
再來說,「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。」
若佛在世
若滅度後
其有誹謗
如斯經典:
述說聽聞是經法
這又再敍說,聽聞是經,那就是一乘實法這個經典。「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世間佛種」。
若人不信
毀謗此經
則斷一切世間佛種
其報增明罪因
我們人若是直接聽佛講經,聽而不相信,謬解再毀謗,這種就是斷一切世間佛種。因為他是直接,向佛的道場中聽來的,聽了無法真實體會,出去外面說,錯傳謬解,這讓外面的人聽了,明明這個人就是,在佛的座下直接聽來的法,是這樣的解釋,沒道理啊!所以,讓人不信受,這樣是斷佛種。
看,佛陀開始,要講《法華經》時,五千人退席,佛陀反而說,這五千人退亦佳矣。不相信的人,他不要在場聽,這樣離開,這樣也很好,免得他聽不懂,產生毀謗,所以五千人退席,退亦佳矣。所以,佛陀的慈悲,不希望人不了解,又讓他造業。
由於不信此經故
起三惡業
顰蹙者愁眉苦臉
此身表情惡
疑惑者狐疑不信
此心意疑念惡
誹謗者惡口毀謗
此開口動舌誹謗惡
所以「由於不信此經故,起三惡業」。什麼樣的三惡業呢?聽到這麼好的法,讓他不歡喜,這種愁眉苦臉,這就是在身上就很明顯看到他,聽經,聽這個法不快樂。從他的表情就能看得出來。
第二,是從他的內心起疑惑,狐疑不信,這心意疑念的惡。
再第三就是誹謗,不只是表情不歡喜,內心起懷疑,又從他的口中來毀謗,開口動舌,毀謗正法。這就是身、口、意這三惡業。
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,沒有正諦信,心念迷思;所以猶豫不解,缺信不悟,若是這樣,佛陀就會很不捨,這樣的心若無意中造了業呢?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,正法它是含著善的種子,雖然你看不到,但是你要用智慧來接受。這是善的種子,含在正法中,你要接受善的種子,你必定要去除惑業、煩惱,自然這個暗,黑暗去,光明生。這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