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三 2月 24, 2021 8:13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   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 Empty周三 2月 24, 2021 1:54 pm

20210225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 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心念不清澄不樂實德,不信於實法能障淨心,生懈怠惑業樂欲心穢,因不信多疑障己道業。」
⊙「或復顰蹙,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見有讀誦、書持經者,輕賤憎嫉,而懷結恨,此人罪報,汝今復聽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見有讀誦,書持經者:見人慇懃受持,讀誦書持此經。有人不信故,起四惡行,輕賤、憎嫌、嫉妒、結恨。
⊙輕賤憎嫉,而懷結恨:輕慢他人謂之輕視鄙夷,役使他人為賤,嫌惡他人為憎,起心害賢為嫉。
⊙而懷結恨:心懷怨恨,如結堅固,如海之深。
⊙又輕賤憎嫉:見有持經者,輕若糟粕,賤若瓦礫,憎惡其他聞,嫉妒其勝己,視之若芒刺,思之若寇仇,欲除不能,結恨於懷。
⊙此人罪報,汝今復聽:重結罪報。不信此經,起四惡行,此四輕惡因展轉增上,又會引起打、罵、殺、縛、盜劫。
⊙誹謗、誣蔑、造謠、中傷等重惡之因。既有如是惡因,則有如是種種惡報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心念不清澄不樂實德,不信於實法能障淨心,生懈怠惑業樂欲心穢,因不信多疑障己道業。」

心念不清澄
不樂實德
不信於實法
能障淨心
生懈怠惑業
樂欲心穢
因不信多疑
障己道業

大家每一天,是不是有反觀自性呢?我們每天好好將,看外面境界那個眼光,化為我們的觀念,好好問自己,我今天,心是不是有清淨呢?我的煩惱,今天有煩惱的念,侵入我的心沒有?這叫做反觀自性。

為什麼心常常讓它,有煩惱在心裡呢?那就是因為我們「不樂實德」。我們沒有培養出,我們所要追求的,我們沒有培養出反觀自性,向內找我們的真如,所以心都散亂在外面。又是為什麼呢?那就是不信實法。我們若只是,「知道,我有聽過了,就是一乘實法。」文字相記住了,卻是那個真法沒有入心,就是因為我們的信根不夠。所以我們在<序品>一直在說,那就是要廣、要深,要廣大深信的善根,才有辦法,真正體會了解一乘實法。若沒有很深信在這個實法,那時時就會有障礙,「能障淨心」。

為什麼會遮蓋?為什麼怎麼會有這些煩惱呢?因為我們生起了懈怠惑業,懈怠惑業,就是懶惰。我們既然知道佛法好,知道佛法,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既然是知道,我們就要很精進,不要這樣原地踏在那個地方,「懈怠惑業」,生出了那個懈怠心。明明你是修行者,明明你就了解法了,卻是心,還受這個塵沙煩惱,無明的種子還留著,所以這種「樂欲心穢」,還保留著,保留著塵沙煩惱,業的種子,「(因)不信多疑,障己道業」,這是我們要常常提起警惕。

所以釋迦佛有一次在祇園,那一天,佛陀在定中出,開始向大家說:「各位,今天大家在外面托缽,不曉得有看到,外面什麼樣的境界?現在在城市裡,家家戶戶的生活,或者是人在外面的活動生態,有用心注意嗎?」

大家還沒有回答,佛陀就又說了:「我今天出去外面,看到市容,士農工商,大家很安定的生活,也看到婦女在裡面煮飯,準備要,比丘沿門托缽,等待因緣要布施。也看到一群小孩童在外面,很快樂在玩、在遊戲。看來大家的心都是很平靜,虔誠願意供養。」

「我就想,想到在無央數劫以前,有一尊佛叫做一切度佛。這位一切度佛,他在遊化人間,有兩位侍者跟在他身邊,看到遠遠有三個孩子,孩童在那裡玩,看見這三位修行者,這樣遠遠走過來了,這三個孩子,他們在玩就停下來,中間這位就說:『看!是佛,佛陀和他的弟子來了,我們大家趕緊虔誠用心來供養。』兩邊,一邊站一個,一起就問中間這位小孩童,問他:『到底你要用什麼供養呢?我們手邊也沒有花,也沒有果,你要用什麼來供養?』」

「中間這位孩子,他就摸摸頭,將他頭上的帽子拿下來,他就跟他們說說:「你看,我們的帽上,帽子上有白珍珠,我們將這個白珍珠拿下來,用這個珍珠來供佛。」二人認為:『好啊!這就是我們能供佛的。』所以三個孩子,一起將帽子拿下來,珍珠取下來。」

「佛已經走近了,這三個孩子很虔誠,就將這白珍珠,每一個人的手上,都有好幾顆,到一切度佛的面前,就用很虔誠,這樣撒出去。中間這位是落在佛,一切度佛的頭上,另外兩個孩子,他們的珍珠就是,落在佛兩邊的肩膀,很虔誠就向佛頂禮。」

「一切度佛就問:『三位小孩童,你們到底將來有什麼願呢?』旁邊,右邊這個孩童他就,手就這樣指過去,『願我將來能修行,就像右邊這位修行者,能夠時時跟隨佛的身邊。』站在左邊這個孩子,他同樣手也這樣指過去,『我也是,希望我將來修行,能夠像左邊這位尊者,能時時聽佛說法。』中間這個孩子就說,很虔誠,向佛恭敬,『但願我將來能夠與佛您一樣,莊嚴、智慧、說法,能教化很多眾生。』這尊佛,一切度佛很歡喜,為這三個孩子祝福,就說:『你們若有這個信心,要時時保護你們這念清淨的心,生生世世要發如是願,要堅定。』」

釋迦佛故事說到這裡,他就說:「你們可知道,右邊這位就是現在的舍利弗,左邊這位是現在的目犍連,中間那位那就是我,現在的釋迦牟尼。那就是因為在無量劫前,哪怕是在孩童之時,就已經下定信心,堅定的心,用清淨的心供佛,受一切度佛這樣的授記,生生世世。」

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知道,我們學佛不只是一生一世,學佛,我們是要,長長久久的因緣,共同的因緣,共同受法,共同勉勵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,問我們自己,我們聽過的法有在心裡嗎?在心裡,我們有用在,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嗎?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。我們要深信,我們不要有懷疑,要不然,我們很容易,障礙我們的淨心,甚至障礙我們的道業。

我們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聽經若是聽不清楚,「或復顰蹙,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,如斯經典。」

或復顰蹙
而懷疑惑
汝當聽說
此人罪報
若佛在世
若滅度後
其有誹謗
如斯經典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我們聽經若不清楚,我們差毫釐,失千里,除了懷疑以外,傳錯法,或者是故意將這個法讓它偏差,大家要好好地聽。這樣的人,聽不懂已經是失大利了,又故意將這個法偏差宣傳,這得到罪報,有很多。

下面這段文再說,「見有讀誦、書持經者,輕賤憎嫉,而懷結恨,此人罪報,汝今復聽。」

見有讀誦
書持經者
輕賤憎嫉
而懷結恨
此人罪報
汝今復聽
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「見有讀誦、書持經者」,假使我們對這本經,我們不了解,反過頭來看到別人,虔誠在讀經,殷勤在受持,精進,不只是不相信,還要毀謗。不信、毀謗,就起了四種的惡行。

見有讀誦
書持經者:
見人慇懃受持
讀誦書持此經
有人不信故
起四惡行
輕賤、憎嫌
嫉妒、結恨

這四種惡念,第一,就是輕賤,沒有尊重,還輕賤他。又再是憎他,就是不歡喜,又嫌棄他,「好好的工作不去做,光是要在這個地方寫字。」像這樣。再嫉妒,自己無法寫字,看別人的字寫得很好,他也要嫉妒。甚至一直結恨,累累積積。看別人在拜佛,不歡喜心;聽人家在誦經,起了厭煩的心;看到人在抄經,自己做不到,所以他很不歡喜。重重疊疊的累積,結起來,對這個人有恨意,就是不歡喜,更重的就是恨。

像這樣,這種的「輕賤憎嫉,(而)懷結恨」。

輕賤憎嫉
而懷結恨:
輕慢他人
謂之輕視鄙夷
役使他人為賤
嫌惡他人為憎
起心害賢為嫉

「輕慢」就是輕視鄙夷。這種看別人這樣在殷勤,他,輕慢的人,就是很輕賤他,這種心態,沒有起尊重心,又這樣嫌惡他,這種人就是「憎」。看別人精進,不尊重,厭惡別人這樣讀誦,他的內心不歡喜,憎,起了害賢,像這樣字寫得很好,經典解釋得很好,他就很嫉妒,不只是不接受,自己無法了解經典的內容,無法去說給人家聽,看到人家了解經典,能夠說給別人聽,他就很嫉妒,看到大家在尊重,他很不歡喜,像這樣,就是「而懷結恨」。這種的心,一直埋著的就是怨恨,怨又恨,這就像結了非常堅固,如海,很深,這種的恨與怨,無法解開他的心。

而懷結恨:
心懷怨恨
如結堅固
如海之深

再說「輕賤憎嫉」。意思就是又說,看到有人在持經,若是起了這種,就像,經,哪有什麼價值,他對經典也起很輕賤,就像豆渣一樣,這種糟粕。

又輕賤憎嫉:
見有持經者
輕若糟粕
賤若瓦礫
憎惡其他聞
嫉妒其勝己
視之若芒刺
思之若寇仇
欲除不能
結恨於懷

看到那個豆子磨過之後的渣,他就是很輕賤它,沒有想到豆漿,營養我們的身體過。何況我們若能好好應用它,什麼東西都是有價值,不會利用東西,他糟蹋它,就是糟粕;就是沒有價值,用過的東西。所以「賤若瓦礫」,像瓦破了,丟在地上讓人踼,就是這樣,都沒到想過經典,讓我們吸收、應用,懂得做人,懂得有禮義,懂得廉恥,這種人倫道理,全都是從法中得來。

又再開始就起惡念,所以叫做「憎惡其他人聞」。看到別人聽法很歡喜,他也是很嫉妒,看到人家聽,互相來傳法,大家聽了很歡喜、很尊重,這樣他也不歡喜,也是很嫉妒。所以「嫉妒其勝己」,我自己沒能力,別人有辦法,但是我很生氣,我不高興。

所以,「視之若芒刺」,就像那個刺一樣,「思之若寇仇」,像仇人一樣,恨不得將這個人這樣除掉。這種惡毒的心,就是從不尊重法、輕賤法,產生出來。所以「此人罪報,汝今復聽」。這個人,像這樣,常常對精進的人起惡心,這個人他會有報應。

此人罪報
汝今復聽:
重結罪報
不信此經起四惡行
此四輕惡因
展轉增上
又會引起打、罵
殺、縛、盜劫

重新再說,「不信此經,起四惡行,此四輕惡因」,這四項就是輕賤的惡因。「展轉」,看到人家這樣,我對這個不歡喜,我再去向別人說,去宣傳這個精進的人的惡,一直傳下去,這種輕賤的惡因,就是「展轉增上」,所以這樣引起了,讓更多的人,來毒罵這個精進的人。

《法華經》中的常不輕菩薩,他很精進,但是有很多人看到他,就起了輕慢心,大家圍住,用石頭丟他,用棍子要打他,他還是(說):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你們人人都能成佛。」像這樣,這種輕賤聽經的惡念,一個傳過一個,這是很令人擔心。所以,佛陀警惕人人,不要我們自己不精進,還要嫉妒、輕慢別人在精進,所以,還有,會引起打、罵、殺等等。種種,這惡心若起,社會就不平安,所以我們常常說,淨化人心。

接下來就是說誹謗,不只是「輕賤憎嫉」,又因為心有結恨,所以他會誹謗、誣蔑、造謠,用種種來中傷這個精進的人,這種重惡之因,這種誹謗也是,很重的惡因。「既有如是惡因,則有如是,種種惡報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誹謗、誣蔑
造謠、中傷等
重惡之因
既有如是惡因
則有如是
種種惡報

所以我們要常常自問心,我們有如法嗎?今天我有煩惱,我就是今天有受到污染,這樣我們就是還在懈怠。我們雖然說沒有欲念,卻是塵沙煩惱的種子還在,所以這種「樂欲心穢」,我們的心還在外面這個境界,在接受境界的污染。所以我們大家聽法,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224《靜思妙蓮華》心念清澄深信實法(第698集)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