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331《靜思妙蓮華》淨因善緣 大乘皈真(第74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⊙「因緣會遇巧難思,基因深埋待緣聚,淨因善緣菩提種,大乘實法皈真如。」
⊙「象馬車乘,牛羊無數,出入息利,乃遍他國,商估賈客,亦甚眾多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時貧窮子,遊諸聚落,經歷國邑,遂到其父,所止之城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時貧窮子:窮子遊行經歷,遂漸進至父城。喻薰習教法既久,重複得值佛往來應化身於三界。
⊙遊諸聚落,經歷國邑:喻於三界六道中備受諸苦,深起厭患,欲求出離,觀察五蘊聚落。
⊙十八界:國。十二入:邑。
⊙六根:眼耳鼻舌身意。六境:色聲香味觸法。六識:六根境識相合,總為十八界。
⊙十二入:以惑者迷色偏重故。大聖教門,開色等根塵為十,心但為二。
⊙求於八正法、三十七道品為增慧命之道糧,經久薰修。喻窮子遂漸遊歷諸聚落,經歷國邑。
⊙遂到其父,所止之城:二乘人,累世植福,百劫修因,幸得重遇本師示現八相成道。
⊙初說華嚴大覺,寂澄境域,名遂到父城,佛自住大乘之城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因緣會遇巧難思,基因深埋待緣聚,淨因善緣菩提種,大乘實法皈真如。」
因緣會遇巧難思
基因深埋待緣聚
淨因善緣菩提種
大乘實法皈真如
我們人間若能夠透徹因緣,什麼事情就無掛礙了,而我們就是不知道,因緣果報觀,所以我才會人間勞勞碌碌,人與人互相計較,愛的、不愛的,有緣的、無緣的,總是起了這麼多的分別心。苦啊!我們若能透徹了解,「因緣會遇」,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,真的是巧妙難思議。
每天每天的因緣,「今天怎麼這麼湊巧,在這裡遇到!」「幾十年來不曾見面的人,怎麼這麼湊巧!」這我也遇過這樣,跑來告訴我:「師父,您知道過去,我是怎樣被他佔便宜,如何被他……。」我就告訴他:「過去,已經那麼多個十年的事情了。難得你還認得,表示有緣!」回答我就是說:「那怎會不認得!剁成幾塊,我都要把他記得。」
我說:「是那麼重的仇嗎?」「不是仇,是怨。」「怨,有必要那麼深嗎?你不是這樣過來了;雖然讓他佔一點便宜,你不是平安過來了?」他說:「是喔!也是,回頭想想,也是那時候吃他一次虧,我改行,所以我現在才會這麼成功。」「是啊!就是這樣,你的因緣本來就是要做這行,若沒有受到那一次的刺激,你哪有現在改這行呢?」
他說:「對啊,師父您這樣告訴我,我稍後若和他見面,我會向他道謝。」「是啊,人家他也是很發心,他同樣事業做好,他也在支持慈濟喔!你要替師父感恩他。」
再過一會兒,真的進來了,大家見面了,這樣兩人握手言歡。像這樣,還需要什樣的計較呢?「因緣(會遇)巧難思」,真的是,這種的會遇,有時候是怨與恨會在一起,輕輕地化解,怨恨變成了感恩。常常在見面,常常相約去國際(救災),現在是菩薩的好伴侶。有時候若看到他們,這樣在一起歡喜,我也很歡喜。所以說,「因緣會遇巧難思」!
「基因深埋待緣聚」。因緣,有時候因緣業識;現在的人都稱作「基因」,這個「基因」,在我們來說,就是「因」、「種子」,這個種子,就是叫做「業種」。就像這顆業的種子,深埋在很深很深,不過,時間若到時,這個因緣會合起來,這顆種子就浮出來了。
所以,「淨因善緣菩提種」。我們要好好顧好,我們這個清淨的因、真如的本性,我們要好好地顧好,不要受污染。過去的煩惱已經把我們,埋覆掉了我們的真如,我們現在要認真將這煩惱,一層一層剝開,我們才有辦法真如現前。
所以我們「淨因善緣」,不斷要與大家結善緣。行菩薩道,我們的煩惱,要預防不再來,善緣,我們要趕緊廣結。就像我剛剛形容這兩位朋友,過去生意的夥伴,彼此之間有侵損到,彼此之間有結了怨與恨,這樣一場的因緣巧遇,這樣已經化解了,現在接下來就是結善緣,就是菩薩的好道侶,能走在菩薩道作伴,這就是淨因善緣。過去的煩惱因、緣,去除,回過頭來,是淨因善緣,互相成就菩提種子。
所以,「大乘實法皈真如」。這個大乘法,我們應該要信解,身體力行。我們「反黑歸白」,反過去的煩惱,順從善業。善,我們好好找出,我們這分真如本性。
最近不就在說,孩子離開了父母親之後,在外放蕩流浪,全身已經貧困,而且居無定處,真的是漂泊在人間。父親在找孩子,孩子卻不是在找父親,只是在討生活。
父親是一直要找孩子回來,這樣共同來到一個城了,已經開始慢慢接近。父親沒有忘掉他的孩子,孩子卻是忘記他原來的本家,也忘了父親長什麼樣子,這全都迷了,孩子都迷失了,父親還是很掛念。
卻是父親還是那麼富有,多富有呢?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「象馬車乘,牛羊無數,出入息利,乃遍他國,商估賈客,亦甚眾多」。
象馬車乘
牛羊無數
出入息利
乃遍他國
商估賈客
亦甚眾多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出去外面做貿易,或者是在裡面開行坐店,這樣這麼大的生意在做,周圍的智囊團也是很多,替他在經營這個家庭、商業等等,很富有。
下面接下來的經文,這樣說,「時貧窮子,遊諸聚落,經歷國邑,遂到其父,所止之城」。
時貧窮子
遊諸聚落
經歷國邑
遂到其父
所止之城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這就是說,這位貧窮子這樣遊啊遊,總是到處在討生活,慢慢已經來到,這個城市的聚落了,已經也接近了「國邑」,已經經過很多地方,接近現在父親的城市裡來了,已經接近。
時貧窮子:
窮子遊行經歷
遂漸進至父城
喻薰習教法既久
重複得值佛往來
應化身於三界
意思就是這樣說,「窮子遊行經歷,遂漸進至父城」。已經到達在父親的地方,在周圍徘徊。他根本就不知,這間房子是他父親的房子,也就是他自己的房子,但是他還是在那裡徘徊,還不知道。這就是在譬喻,譬喻我們在學佛,雖然學佛,我們還未很透徹了解,那個法其中的含意,我們還不了解,不過我們有這個因緣,開始我們有在聽,慢慢在薰習。
這是譬喻在佛的時代,須菩提等,他們就是說過去有薰習,無央數劫以來,一直一直都是在生生世世,薰習著佛法,所以才能重重複複,能夠「得值佛往來,應化身於三界」,所以不論在哪裡,都能與佛同世。這實在很巧遇的因緣!「重複得值」。
「佛往來應化(身)」,應化身都能遇到,佛陀應化身,就是應眾生所需要的地方,佛陀就是應化在哪個地方,這叫做「應化身」。這是須菩提大家很慶幸的事情。
遊諸聚落
經歷國邑:
喻於三界六道中
備受諸苦
深起厭患
欲求出離
觀察五蘊聚落
所以「遊諸聚落,經歷國邑」。就是譬喻在三界六道,眾生「備受諸苦,深起厭患,欲求出離,觀察五蘊聚落」。
「遊諸聚落」,就是譬喻三界六道,他們所依正(報),所去過的地方。也是佛陀應眾生所需要,所以佛陀同樣在三界六道中,這樣在度化這些苦難的眾生。
這些眾生,有的人已經受盡了苦難,有時候聽到佛法之後,懂得想要「厭離」,知道這是「苦」,開始知道要懂得,「觀察五蘊聚落」。「聚落」譬喻五蘊。「五蘊」是什麼?大家應該清楚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。我們日常生活,都是在這個五蘊之中。
我們這樣一天到晚,我們的凡夫心,都是遊蕩在這種「五蘊」中,這就是貧窮子,心裡都沒有法,所以非常愚鈍、愚癡,貪、瞋、癡,全都流落在三界六道中,受種種的苦,無不都是因為「五蘊」,這樣讓我們執迷,我們就是流落在那裡、讓我們執迷在那裡。現在已經開始觀察,已經知道了。為什麼會知道?因為有接觸了佛法之後,慢慢慢慢,智識開啟,懂得觀察「五蘊」,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聚落;用這樣的譬喻,從法來說是「五蘊」,對我們凡夫來說叫做「聚落」。看得清楚,是道理;看不清楚,是事相。所以,迷者在事相中,覺悟的,那就是在道理,我們能夠分析。
除了「五蘊」,還有「十八界」。五蘊聚落,國邑中,經歷在國邑中,那就是十八界,我們將它當作是「國」,「十二入」為「邑」。
十八界:國
十二入:邑
這是一種譬喻,什麼叫做「五蘊」。剛才說過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三六,十八,同樣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對的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六根:
眼耳鼻舌身意
六境:
色聲香味觸法
六識:
六根境識相合
總為十八界
六根對六塵境,起識的作用,所以有六項,三種六項叫做「十八界」。
「十二入」,那就是惑,迷這個色就偏重。
十二入:
以惑者迷色偏重故
大聖教門
開色等根塵為十
心但為二
我們所看的、我們所了解的,「十二入」迷在「色」偏重,六根、六塵,我們的「識」就是因為,「根」與「塵」會合起來,所以我們偏差。(編按:前五根與前五塵都屬於「色法」,「意根」與「法塵」屬於「心法」,所以說「惑者迷色偏重」。)
迷,就去執著。若是覺,就能夠了解,這是眼睛看到這些東西,在貪著而已,不必貪。我們的意識能夠做決定。所以,我們若是迷,那就去執著;若是覺,我們就能入大聖教門。我們若迷這個「識」,那就是墮落;我們若能夠覺悟,這個法能夠入心。若是不能覺悟是迷,你就墮落。
所以這個「十二入」,就是我們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樣是「五根」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樣叫做「五塵」。當中的「識」若能清楚明白,就不會受「根」與「塵」結合,惹起了貪、瞋、癡來。我們就是要聽法,了解清楚,我們才有辦法好好接觸佛法,洗滌我們的無明煩惱。
要怎麼辦呢?要從「八正(道)法」、「三十七道品」來增長我們的慧命。這就是我們的道糧。
佛陀他來回三界六道,就是因為這個道糧;這個道糧很堅固,能鋪出大菩提道。這條大菩提道,不論上面是什麼東西要經過,還是這條路的基礎一定要鋪好。
求於八正法
三十七道品
為增慧命之道糧
經久薰修
所以「八正法」、「三十七道品」,這就是在為我們鋪路,它能增長我們的慧命。
所以須菩提等,大家久久的時間,都是有這樣薰修。雖然形容貧窮子,經歷多久在外面,法的外面,但是他也是「八正法」、「三十七道(品)」,這基礎都打得很好,這就是經過了,生生世世有在薰修。
喻窮子
遂漸遊歷諸聚落
經歷國邑
所以譬喻窮子,「遂漸遊歷諸聚落」,譬喻窮子,就這樣漸漸,遂漸這樣遊歷,慢慢慢慢就靠近,靠近這個聚落。那就是透徹了解法的道理,到這個法城來了。已經慢慢要到達了。所以「經歷國邑」,就是來到這個地方,已經到父親的地方來了。
遂到其父
所止之城:
二乘人
累世植福
百劫修因
幸得重遇本師
示現八相成道
這就是要表示,二乘人累世植福,聲聞、緣覺,雖然還是在小乘法,不過他生生世世,他有接近佛法,他沒有造惡,他同樣是很善,修善法。時間有多長久呢?「百劫修因」。「百劫」就是長久的時間,這個「因」,種子就是這樣修來的。
「幸得重遇本師,示現八相成道」。就是過去有這樣,修這樣的因緣,這輩子,這輩子就是,佛現相人間這個時候,能看到釋迦牟尼佛,也能皈投於釋迦牟尼佛的座下,聽佛說法,一輩子能親近佛法。
「初說華嚴大覺」。不斷不斷說出了,佛陀覺悟的境域。這全都是佛陀講經時,裡面都是包含著佛陀的本懷,覺悟的境域。
初說華嚴大覺
寂澄境域
名遂到父城
佛自住大乘之城
慢慢地,大家也了解了。雖然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談空說有,過去以為,就只是執著在「空」、「有」,這時候慢慢已經體會了,已經到佛城來了。「佛自住大乘之城」,佛還是永遠住,住在大乘的城域中。
所以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,要重視因緣。不是說我們修行就是聽,聽不懂啦!聽不懂,沒聽,同樣啦!既然聽不懂,沒聽也一樣。不對!至少我們還有,在法香之中在薰習,不經意哪一句話,讓你改變你的習氣,不好的習氣、凡夫的習氣減一分,接近佛法,那個德香就多一分出來。
這是希望我們大家,重視因緣會遇。雖然是很巧妙難思議,不過種子種得更深,總是也會等到會合的時期。我們真的是「淨因善緣」,菩提種子在我們人人的心裡,「大乘實法」,我們要趕緊反黑歸白,反掉煩惱,稱為清淨,回歸真如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