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三 4月 14, 2021 7:23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三 4月 14, 2021 8:23 am

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 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本覺法財萬德無不具足,小乘志意下劣畏懼大法,二乘智淺福薄大法難受,不說隨自意語直教菩薩。」
⊙「所以者何?父知其子志意下劣,自知豪貴,為子所難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審知是子,而以方便,不語他人,云是我子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審知二萬億佛所曾發道心,實是佛子。
⊙不語他人,云是我子:喻佛本知其曾發大心,今因時機未熟,教之不利,爰隨順其意,聽用小法修行,是即方便權說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本覺法財萬德無不具足,小乘志意下劣畏懼大法,二乘智淺福薄大法難受,不說隨自意語直教菩薩。」

本覺法財萬德
無不具足
小乘志意下劣
畏懼大法
二乘智淺福薄
大法難受
不說隨自意語
直教菩薩

「本覺法財萬德,無不具足」。這個「本覺」,常常常常都是這樣告訴大家,人人本具,原來清淨無染的本性,就是如來覺性。我們的「本覺」,本來是每一個人,動個手、轉個念,能夠這個「本覺」,很快就能現前,因為「本覺」是人人本具。只要你污染的心,要如何乾淨起來,斷煩惱,去除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;這就是煩惱,這就是無明,這就是塵沙惑,若愈製造下去,就如垃圾一樣。

原來在使用的罐子,丟掉了,就骯髒、積水,裡面就長蚊蟲。不斷不斷製造,傷害大地。這全都如我們的心地一樣,所以「本覺」,受這些被煩惱埋覆起來,我們很煩惱,所以我們才會常常無明愚癡,只是指別人的錯,都不知道自己的不對。

所以說來,「本覺法財萬德」,我們的「本覺」若還在,沒有煩惱來污染我們,自然我們就智慧與佛同等。

幼小的孩子,最近我們常常聽到,法聽進去,他們就了解了。多少孩子齋戒,知道要珍惜生命。昨天聽到一個孩子(馬來西亞謝旅悅)在大愛臺裡這樣說,三歲多,她就這樣說:「要疼惜動物的媽媽,因為小動物沒有媽媽很痛苦,所以要疼惜動物媽媽。」所以說,這就是智慧。「不要吃小動物,吃小動物,動物媽媽會哭喔!會痛喔!」看,所以他們都素食,再多的東西都誘惑不了她,就這樣一直素食。

孩子一生下來,就有「本覺法財」,說一項給他聽,他能聽很多,所以這就是,「法財萬德無不具足」,這就是我們的「本覺」。我們的本性和智慧,與宇宙萬物共為一體,這就是法財,無不具足。

小乘「小乘志意下劣」,只想要獨善其身,不想發大心、立大願,所以「志意下劣畏懼大法」。他認為:「我若受持大法,大乘法,我就要兼顧天下眾生,這個責任,我不要負擔。」不要負擔,他就逃避責任。

「二乘智淺福薄,大法難受」。二乘,聲聞、緣覺,在人群中不肯去造福人群。不入人群,不長一智,所以這「智」,智慧永遠局限在,「如是我聞」,無法去了解大眾真實的苦難,如何「集」來的,如何「滅」煩惱的苦,就更不知了。所以,大乘法就是要與大眾,合而為一。

二乘人就是「如是我聞」,我了解,我體會,法如是說,我如是聞,如是知見,就只是在這個,「如是」的範圍裡,無法將知見開闊出去。因為他不肯接受大法,所以佛陀,「不說隨自意語」。

佛陀覺悟之後,本來要和大家分享——你、你、你,每一個你都會成佛,因為你是本具佛性。但是這個法,我們無法體會。因為我們無始劫來都只顧自己,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念心,製造無限量的無明,所以這個無明,不斷覆蓋在我們的本覺裡,所以我們聽不懂,無法了解,還多製造很多的煩惱塵沙無明。所以因為這樣,佛陀無法開始直接說「本覺」,所以「不說隨自意語」,無法暢本懷。

過去也一直說過了,因為眾生的根機,還無法接受,也無法這樣直接來教菩薩法,所以他就要這樣慢慢用心,觀機逗教。眾生八萬四千無明,佛陀要開八萬四千的法門,來適應眾生。這樣是不是眾生就能接受呢?諸法無明,也是很苦啊!這就是人生,所以無法覺悟,所以無法轉一念,時時都是在無明中。

就如那位窮子,他看到這麼莊嚴的場面,他怕,他跑了。但是裡面的長者看到,父親看到孩子的身影,趕緊要人去追、拉,在那裡掙扎,孩子嚇得昏過去了,父親看見這樣也是不捨,放他去,寬鬆!已經昏倒了,趕快用水讓他能醒悟過來,所以先急救,讓他能醒悟。這就是譬喻,要如何直接說給他聽,他會怕,不如用小教,讓他們知道「苦集滅道」,用這樣的法,以及用「十二因緣」的(法)水,讓他先醒悟一下。

這是譬喻凡夫,已經到了昏天暗地,佛陀只好隨眾生的根機,先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(因)緣」,讓他能醒悟過來。知「苦」,知「集」來的道理,知道要好好「斷」煩惱,修行在「道」,這叫做「苦集滅道」。

再讓他知道,人生的苦難源頭,就是來自於一念間,男女之欲,這種的佔有、無明,就再衍生下去。我們就是無明,「萬般帶不去」,讓你在這裡學再多,學問再大、再高,無明若未除,一念心起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啊!將來還是那個一念無明,帶著業去了。這樣再衍生下去,在無明中貢高驕傲,這種無明又再不斷複製。所以佛陀他就要用,「十二因緣」這樣的(法)水,讓他醒悟過來。不過,就是因為因緣法,他聽了,「既然是苦了,再這念無明再衍生下去,我不要再和人結緣了。」所以因為這樣,他就守在獨善其身,不想要入人群中。

這幾天跟大家說得很清楚,你不入人群,就沒有要修福;你不在人群中,無量法門你就無法體會,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。所以,佛陀現在開始,要我們人人,入人群,在人群中付出,而不受污染,這是我們很重要的意義。所以我們聽法,在這個地方很重要,不厭其煩,要不斷講,要不斷聽,真的要聽印入心。

讓他知道,人生是這樣,但是還無法接受大法,佛陀就要趕緊先放他走,因為這樣,佛陀他才無法「說隨自意語」,因根機還未成熟,「自語意」,說你們人人都會成佛。大家還聽不懂。但是要真正能成佛,一定非入菩薩道不可。因為菩薩道這條路,是凡夫與佛中間的橋梁,你若不通過這條橋梁,你就無法從此岸,度到彼岸去。

「般若」,也教我們要用「六波羅密」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(智慧);用這樣的工具來度過煩惱河。我們就是造橋,從此岸能度到彼岸,所以需要有這分的法,那就是菩薩道。菩薩利益人群,利益社會人間,我們要自覺覺他,自度度人。所以看到他這樣還無法接受,只好說,「放他走,不必強硬拉回來,讓他趕快清醒。」所以這就是要用施小教時。

前面的(經)文,「所以者何?父知其子志意下劣,自知豪貴,為子所難。」

所以者何
父知其子
志意下劣
自知豪貴
為子所難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了解了,孩子就是沒有這種意志力,甘願在外面流浪,都不願意回來,這時候就不要勉強。雖然盼望他的孩子,能夠來接受法,能傳法,(成為)說法者、傳法者。明明知道他有這樣的才華,有這樣的盼望,但是他的「意志下劣」,就是正需要他的時候,他就是不願意,所以只好就放他走。因為「父知其子,志意下劣,自知豪貴,為子所難」。知道這不是法器,無法接受,說法、傳法人,就只好放他走。前面這段(經)文,因緣不成熟。

下面再說,「審知是子,而以方便,不語他人,云是我子。」

審知是子
而以方便
不語他人
云是我子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知道,知道孩子住在哪裡,你現在先放他走,慢慢知道他到底在哪裡,開始再重新設方便法。不對人說,「他是我的孩子」,不向人說,這是開始要再設方便時。

審知二萬億佛所
曾發道心
實是佛子

這表示「二萬億佛所曾發道心,實是佛子」。還記得在<序品>時,日月燈明佛,這就是文殊、彌勒(菩薩),在<序品>已經舉出了,二萬日月燈明佛所,那時候他的教化。這樣二萬尊佛,繼續一直出現人間,同樣那個名字,叫做「日月燈明佛」,每一生世都教育很多人,每一生世都有,發大心,立大願的人。在那個時候,也有很多人都已經聽菩薩法,也知道要發大心。曾發過道心,就是大心。

「實是佛子」。其實這些人都是佛子。從二萬日月燈明佛,一直延續來的這個緣,生生世世都是在佛法中的人,與這個道理常常都契合在一起,其實這些都是佛子。

既然是佛子,就譬喻是長者子,但是現在再入迷途,所以「不語他人,云是我子」。譬喻佛陀是佛本知,本來佛就知道,知道他曾發過大心了,這輩子才有這個因緣,再接近佛法。這些人都有發過心,現在才有因緣。

不語他人
云是我子:
喻佛本知
其曾發大心
今因時機未熟
教之不利
爰隨順其意
聽用小法修行
是即方便權說

「今因時機未成熟,教之不利」。若現在一下子就教他菩薩法,說「你會成佛,成佛的方法就是要行菩薩道。」一下子這樣告訴他,不利,無法去做。所以,「隨」,慢一點,「隨順其意」,看看他的根機是如何。明知道這些都是佛子,可以繼承,可以將很多法,很豐富的法,他們都能接受。曾發過大心,只是現在因緣還未很成熟,所以說「教之不利」,不如先做。

我們之前常常說過,聽法的人,邀他去幫助人,他們都會說:「不要去攀緣了。」所以我們這幾十年來,說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愛心。說大家的苦,我們有辦法來幫助他們;幫助人是好事,幫助人,我們會很歡喜。來啊,小小的力量,伸出你的兩隻手,我們來幫助他們。他只要伸出手來扶助人,「走好喔」,看人平安,自然就歡喜。他不知道用這個方法,叫做「法」,他做得歡喜,就是「法喜」。

法喜,他不斷發心、不斷發心去付出,這就是方法。不要直接就告訴他:「你們是佛,你們是……。」不要這樣說。不必說很深的法,詳細分別,什麼「五鈍使」、「五利使」,就不用和他說這麼多「使」,「十使」,不必分析那麼多。就是說:「我們付出一點點,大家集合起來,就能幫助很多人。」「是喔!」沒有影響我的生活,當我投進五毛錢時,我能平安,說「積善之家有餘慶」,我每天捐五毛錢,捐這五毛錢,我高興。

我去市場買菜就說:「幫我省下五毛的菜錢。」人家聽到了,自然會問:「五毛錢要做什麼?」「能救人啊!」「五毛錢就能救人,有道理,這樣我也參加(捐)五毛錢。」買賣當中,微小投進去,歡喜了,累積起來,他們也能做救人。這種無形中,不就是在啟發他的愛心,無形中不就是在鋪人間路嗎?

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,哪個地方有災難,「藍天白雲」就這麼多,大家趕緊付出。這樣付出之後,大家彼此感恩,「感恩啊!讓我有這個機會,能投入來做。」這樣大家歡喜。像這樣,這就是我們學佛,在無形中來累積。

現在開始,這幾年來,「法譬如水」開始明顯出來了。「法譬如水」,大家要有信心,人人來到人間,誰無錯,誰無過呢?過錯、造業,人人難免,所以要懺悔!講《水懺》,(講)一段《水懺》後,開始如何看世間,這麼多的大乾坤不調和,人禍不斷,在全球世界,五濁惡世,人心混濁,所以我們就來舉行,開始提倡人人的懺悔法門。

各位菩薩,人生,人人本覺,一切眾生本性清淨,心體本來的覺性,就是這麼清淨,就是佛性,這是「離諸妄」,我們的妄念。若是能夠將習氣改除,相信我們人人都能回歸本覺。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414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法財萬德具足 (第76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