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4月 15, 2021 7:40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4月 15, 2021 8:35 am

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佛智施教半滿字,分大小教;大法施實教滿字,總持一切;二乘小教稱半字,隨他機教;暢本懷隨自語意,談理滿足。」
⊙「使者語之:我今放汝,隨意所趣。窮子歡喜,得未曾有,從地而起,往至貧里,以求衣食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爾時長者,將欲誘引其子,而設方便,密遣二人,形色憔悴,無威德者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此明機教既不合,即時深慮,隨順根機誘引,漸息大化,不容孤棄,擬設方便,誘小入大。
⊙此即正明鹿野苑時,既息大化,初以四諦法為題,欲設方便,不容孤棄,言將欲誘引其子。
⊙明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,此體外方便。
⊙方便有體內體外之二種,圓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內方便,餘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。
⊙即領解前述擬用三車之譬,故云: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。為一說三,是設方便。
⊙密遣:理通一乘,此未明言,隱實施權。
⊙二人:喻二乘之教義。約人即聲聞、緣覺。約法即四諦、十二因緣。
⊙密遣二人:又喻內祕菩薩行一乘實法為密,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。
⊙形色憔悴:二乘教中,不修相好,但說苦、無常、無我、不淨。
⊙不具福慧、四無所畏,故言無威德者。憔悴無威德,喻小乘功德缺乏莊嚴之相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佛智施教半滿字,分大小教;大法施實教滿字,總持一切;二乘小教稱半字,隨他機教;暢本懷隨自語意,談理滿足。」

佛智施教半滿字
分大小教
大法施實教滿字
總持一切
二乘小教稱半字
隨他機教
暢本懷隨自語意
談理滿足

好像大家看這些文字很陌生吧!確實,因為過去不曾分享過這個法,其實這是我們平常在說的話。佛的智慧所施之教,不離「半」、「滿」;「半」字與「滿」字的教法,而這就是分成大小乘教,「半」字叫做小教,「滿」字叫做大教。這是佛法中的術語。

佛陀教育眾生是觀機逗教,本來佛覺悟的心,就是希望將他所覺悟的境界,大家都體會得到。不可能啊!所以,若能這樣暢演他的本懷,這叫做圓滿,圓滿的教育。不過,無奈,眾生無法體會到這樣的境界,所以就用「半」字,;那就是小教,施小教,無法一下子就用圓滿的教育,就要從小而大,這樣漸次教育我們。

「大法施實」,這個教叫做「滿」字。從開始一直到最後會合起來,無不都是希望人人,能夠回歸我們真如本性,這是最圓滿的。這個圓滿的教法,那就是總持一切法,就是要持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總持,那就是自利,還要利他,自覺,要覺他。這是我們最近常常在說的法,這叫做大圓滿的教法,也是總持一切世出世的善法,這就是大法。

但是二乘小教就稱為半字教。意思就是說,佛陀本來覺悟之後,他要將他的心境與大家分享,暢演本懷。卻是,了解了眾生的根機沒辦法,所以就要回過頭來「隨他語意」,隨從眾生的根機所能了解的,這樣來和他們說話;也就是「隨他機教」,隨他的根機來教育。

最重要的,大圓滿的教育,那就是暢演本懷,「暢本懷隨自語意,談理滿足」,這才是真正佛想要說的話。暢他內心想對眾生說的話,那就是「隨自語意」。

不論是無明、煩惱、塵沙,種種來覆蓋了我們,人人本來具有真如本性、心地風光。其實我們大家的心地,都是寂靜清澄,與宇宙會合在一起,是一片華嚴的境界,卻是我們墮落凡夫,善惡互相在互拉。佛法能夠不斷不斷,引導人心向善,人人的生活中,向善的方向,那就慢慢歸回,我們人人的本性來。

所以,一段時間,常常告訴大家,人間路要鋪得平,那就是人與人的心境,自己這個心境要調適好,調適我們自己的心境,我們也要調適別人的心境。我們若互相將心路鋪平,這叫做鋪人間路。心路若都鋪平,互相利益,互相付出,這就已經接近了菩提道了,所以人間法善,那就是佛法。

使者語之
我今放汝
隨意所趣
窮子歡喜
得未曾有
從地而起
往至貧里
以求衣食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那個時候,因為孩子在外面這樣,已經都回來了,長者趕緊看到孩子,孩子已經跑掉,趕快要叫人將他帶回來,卻是孩子就是這樣抗拒,無法回來。長者,放他走,再設方便。這是我們前面的文。

這時候,長者開始要設法了。「爾時長者,將欲誘引其子,而設方便,密遣二人,形色憔悴,無威德者。」

爾時長者
將欲誘引其子
而設方便
密遣二人
形色憔悴
無威德者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這是我們今天的文,設法,「將欲誘引其子,而設方便」。好不容易父親才找到孩子,豈能讓他這樣在外面,回歸貧里的地方嗎?父親不忍心,所以他就要設教。這是表示佛的教法,這個圓滿的教法,希望他能趕快見到佛性,這是佛的心態。覺悟之後,人人本具佛性,希望他能趕緊體會到,竟然他無法體會,還會怕,這就是機與教不合。

此明機教既不合
即時深慮
隨順根機誘引
漸息大化
不容孤棄
擬設方便
誘小入大

凡夫的根機與已經覺悟的根機,要如何能合呢?眾生的根機,與所要說的教法,實在是無法符合,所以「即時深慮」,就要用心,要很深深來考慮。所以「三七日」的時間來考慮,要如何來施教眾生。

就如釋迦佛成佛之後,要到鹿野苑,他選擇這五人,是他的對機,要施教的人。他遠遠走來時,快要接近,遠遠的,五個人看到佛的身影到了,都會怕,那個怕,他用厭棄,覺得這位太子已經放棄了苦行,這已經不是修行者;以這樣懷疑來面對著,已經覺悟的人,用懷疑的心,來面對著已經覺悟後的人,這樣。不過是佛的德,慧德,還有福德,福慧二德圓融,他愈是靠近靠近,這五個人不由自己,本來說好要避開,不要理他,但是愈走近,愈靠近時,五個人不約而同,一個動作,就是屈膝這樣跪下去。原來已經是和過去不同的形象,是讓人從內心生起尊敬。

所以佛陀開始坐下,「來來來,我想要將我最近對修行這條路,我的心境,我所感受體會,要與大家分享。」用這麼平凡的口吻,來向這五個人說話。五個人坐下來,開始,佛陀就開始隨順根機,來誘引他們,先嘆苦啊!

「苦」他們能體會,但是了解所要聽的,苦的道理,竟然不只是,在修行生活過程的苦,原來是與生命真諦的苦,生命中的生理、心理,所造成生活中的苦。不只是這輩子,還有過去生、未來生,不只是人生,還有四生,還有五道、六道等等的苦。

聽,了解,一知半解,或是一知連半解都沒有。佛陀就要三次,叫做「三轉四諦法輪」。五個人開始漸教,所以說,「漸息大化,不容孤棄」。「漸息大化」,就是暫時將他的心懷,將他所覺悟的心境,暫時隱埋下來,對眾生用「漸教」──漸漸的教育,所以他說「四諦法」。五個人要說三次,連一個人還不了解,他都不放棄,不厭其煩,那就是「不容孤棄」。所以「擬設方便,誘小入大」,將他誘引,從小乘教開始,來接近他、誘引他。

此即正明鹿野苑時
既息大化
初以四諦法為題
欲設方便
不容孤棄
言將欲誘引其子

「此即正明鹿野苑時,既息大化」,暫時大法的教法,暫時先隱息下來,所以「初以四諦法為題,欲設方便,不容孤棄」,剛剛都說過了,所以叫做「將欲誘引其子,而設方便」。這就是他的方便法。

明法中尋念
過去佛所行方便力
此體外方便

所以「明法中尋念,過去佛所行方便力」。他成道之後,要如何大法普及在人間呢?人間根機小,無法接受,要怎麼辦呢?三七日的思惟,過去佛也是這樣,要用方便法,所以叫做「佛佛道同」。「尋念」,就是再回顧過去的佛,就是行方便力,這叫做「體外方便」。

其實方便教法,有分體內與體外的方便。

方便
有體內體外之二種
圓教所說之方便
為體內方便
餘教所說之方便
為體外方便

體內的方便叫做,「圓教所說方便」,就如從「四諦法」、「十二因緣」,一直說到「六度」,這就是很圓滿的教育。從小機小法,將他教育至大機,用大法行菩薩道,這叫做體內的方便。若是「餘教所說方便」,叫做體外方便,那就是其他。就是以世間法來譬喻,佛精妙的教法,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「三車」的譬喻。

我們前面說大長者在火宅,一些幼稚的孩子,還是在那裡玩火,叫不出來,只好在外面設三車,這就像體外方便。因為要用世間,種種的方便法來譬喻,在譬喻品也是,用種種的生態來譬喻,這也就是體外的方便法。

因為眾生的根機沒辦法,所以必定要用這樣的方法,所以叫做「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」。

即領解前述
擬用三車之譬
故云:
將欲誘引其子
而設方便
為一說三
是設方便

「為一說三」,明明就是一乘法,佛陀卻要設三乘法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樣設三乘法。明明就是這麼簡單,人人本具佛性,卻是要用這麼多的方法來教育,來譬喻言辭等等。

密遣:
理通一乘
此未明言
隱實施權

所以「密遣二人」。密遣兩個人,就是理通一乘,不過開始就是未明言,還未開始向他表明,隱實施權,隱下來,外面施用方便教法。

所以這兩個人,就是譬喻二乘的教義。

二人:
喻二乘之教義
約人即聲聞、緣覺
約法即
四諦、十二因緣

從法來說,這「二人」就是表示二乘的教法。本來是一乘,但是我們無法體會,他就用二乘的教義。若是「約人」,從人事,人來說,就是聲聞、緣覺。他在這個法能接受的,就是「四諦」、「十二緣」,這個法他們能接受。所以,這法是這樣循循善誘。

密遣二人:
又喻內祕菩薩行
一乘實法為密
外現是聲聞
小乘法為遣

又譬喻,「內祕菩薩行一乘實法」這叫做「密」。其實須菩提他們已經了解了,他們也了解菩薩道,但是他們還是隱著;就像佛,他體悟之後,將實法心境隱下來。「密」就是隱的意思。「外現聲聞小乘法為遣」。「遣」就是「用」的意思。就是長者用人,要帶他的孩子回來,就如佛陀用法要來教化眾生,同樣的道理,所以叫做「密遣二人」。

形色憔悴:
二乘教中
不修相好
但說苦、無常
無我、不淨

所以「形色憔悴」,意思就是說,「二乘教中,不修相好,但說苦、無常、無我、不淨」。所以這就是二乘所修的法,他沒有修相圓滿。

剛剛說過了,釋迦佛覺悟之後,他的福慧完具,自然相好。好的相能降伏人。但是聲聞就沒有了,所以「不具福慧、四無(所)畏」,就是還沒有修福,也沒有智慧。因為要修福與慧,一直說你一定要入人群、造福人群,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,這就是要入人群中,才有辦法真正福慧兩具。

不具福慧
四無所畏
故言無威德者
憔悴無威德
喻小乘功德
缺乏莊嚴之相

「四無畏」,就是對佛法很透徹了解,裡面所含的道理都很清楚,所說的話,言辭,都很符合道理,還要很歡喜一直要說。因為這些都沒有,也沒有與眾生結好緣,也沒有將法完全入心,所以因為這樣,形容是「憔悴無威德」,譬喻小乘功德缺乏,所以沒有莊嚴相。

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要很用心,不論是滿字教,或者是半字教。佛陀,體內方便、體外方便,內外方便法,他都具修兼備。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415《靜思妙蓮華》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(第76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