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一 4月 26, 2021 7:51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一 4月 26, 2021 10:08 am

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好自安住心意,三十七助道諦,如是道可修性,即得自在適意,當自安心此道,得證滅諦之義。」
⊙三十七助道品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分。
⊙「亦有老弊使人,須者相給,好自安意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我如汝父,勿復憂慮,所以者何,我年老大。而汝少壯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我如汝父」:如所生子有所依靠,譬於五根五力世第一。
⊙「世」:即世間,第一者,謂修四諦、緣行,三七道法等,至此漸見法性,雖未得於聖道,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。
⊙「勿復憂慮」:若得五根力,則無復退墮。
⊙「所以者何」:以法脈相承,釋成如父如子之意。
⊙佛居道終,已具智斷,故言我年老大,而汝居道始,未有智斷,故言而汝少壯。
⊙「智斷」:智德與斷德,明白真理名智德。斷盡煩惱名斷德,亦即菩提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好自安住心意,三十七助道諦,如是道可修性,即得自在適意,當自安心此道,得證滅諦之義。」

好自安住心意
三十七助道諦
如是道可修性
即得自在適意
當自安心此道
得證滅諦之義

應該這段時間,一直跟大家分享,修行最基礎,如何安住我們的心?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學道法,要先將自己的內心安住,心若沒安,道就不安。所以我們修學佛法,就像在舖一條路,路要如何舖得好,安穩又堅固,這條路,要由我們心來鋪。

這條路要用什麼方法鋪?看「三十七助道法」的諦理,這就是道理。三十七助道法,最近一再一再向大家提醒,除了「四諦」、「十二(因)緣」以外,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、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、「七覺支」、「八正道分」,合起來這叫做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

三十七助道品:
四念處
四正勤
四如意足
五根、五力
七覺支
八正道分

這就是我們修行,很重要的心意,我們的心要安住,安住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法」,我們要好好用功,在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這個方法,我們若能這樣,這些法都時時在內心。「如是道可修性」。這個「道」,只要我們要修行的人,就一定要修,這個道,能夠從外,一直修到我們的內在自性,才有辦法,回歸我們的如來真如本性。所以「如是道可修性」,修心,養好我們的性。

我們有這麼多的方法,讓我們修,「即得自在適意」,走這條路,我們能很自在,很合我們的根機,能夠就這道來修,因為我們的根機要用什麼法?佛陀的大智慧已經觀機逗教,設好了這個法讓我們走,這個道讓我們修,這就是讓我們能很自在安穩,走這條路,不用煩惱,所以「自在適意」,正好合我們的根機,不用讓我們煩惱,可以修的行。

「當自安心此道」,我們應該安心,修行,我們要用很安住的心,走在這條路不要怕,不要心不安,前面就是如來的本宅,這就是我們迷失已久,如來佛的本宅,原來就有,所以只要從這條路走過去,菩薩從佛宅中來。我們回家,就是真如的本性,行菩薩道是打從我們內心,那一分願意去付出,走在人生菩提道,所以我們要安心,「當自安心此道」,此道,就是以「三十七助道品」來舖路,用菩提大直道入人群中,我們要安心。

「得證滅諦之義」,很多的煩惱,我們只要依照此道來走,修這樣的方法的行,這樣自然煩惱,我們就能一一滅除。不只是無明,煩惱,還有塵沙惑,都能夠一一讓我們斷除,斷一分煩惱,就得一分的智慧,往前走的路愈來愈明朗。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要修的行,要好自安住,我們的心意,走在這條路,絕對是平安,要安心走。

前面的(經)文說,「亦有老弊使人,須者相給,好自安意。」

亦有老弊使人
須者相給
好自安意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大家好好用心,不只是你這樣做,你看,還有人陪伴你做;這個工作不是一人做而已,還有很多人可以陪伴你,你要好好安心,這樣好好的做,需要的東西都佷充足,要用的器具、盆器,樣樣都有,還有充足的米、麵、油、鹽、醋,每樣都有,能夠讓你調理生命的營養。

法,也是一樣,佛陀已經給我們這麼多的法,有這麼多的用具,只要我們自己,將這個法,利用這個工具,如何付出,這樣,我們只要用心、用功去付出,就有源源不斷的資糧,會供應我們,這就是表示我們的智慧、潛能,這都很自然的,只要法了解了,「一理通、萬理徹」,道理全都透徹了,這種慧命的資糧,不只是營養自己,也能營養普天下的人。這就是這段(經)文的「法」,大家要用心,絕對不要將它當成故事,這樣說了就過去,這每一個字,都有它的用意存在。

下面的(經)文再說,「我如汝父,勿復憂慮,所以者何,我年老大。而汝少壯。」

我如汝父
勿復憂慮
所以者何
我年老大
而汝少壯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開始愈親近了,接近之後,告訴他如何工作的方法,然後開始提供東西、器具,同時糧食,也都為他準備好了,這樣的接近方法。現在更再親近,他就說「我如汝父」,我們就像父子一樣,我像你的父親,你像我的孩子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年紀大了,你還年輕,我足以做你的父親,這就是世間人,表示親近的意思。

佛陀也是一樣,「我如汝父」。「如所生子有所依靠」,這就是表示我們佛陀與眾生,佛關懷眾生,就像關懷羅睺羅一樣,「四生慈父」,對眾生的關懷像兒子,所以,所生的兒子。也就是與我們世間人一樣,世間人要傳宗接代,他們說一定要生兒子,如果生錯了,生到女兒,就是心不安,因為他沒有生到,傳血脈的兒子。這就是世間人的執著、顛倒。

佛法,同樣是要傳法脈,這個法脈就是平等,慈悲等觀,不論你是老幼、男女,都是一樣能夠傳法脈。因為人人本具佛性。

所以「五根、五力世第一法」。

我如汝父:
如所生子
有所依靠
譬於五根五力
世第一

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。「五根」乃是成長的意思。我們不論種什麼東西,大樹就有大根,小樹就有小根,從種子生根發芽,才開始會開花結果。年年纍纍再生,一生無量,那就是根很粗、很健全,它伸得長、札得深,大的樹它能年年開花結果,這叫做「五根」。

「力」呢?就是這棵樹要很堅固,枝要伸長,所以要有「五力」。這種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,還有八正道分,「七覺支」、「八正道」,還有,前面還有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、「四念處」,還有這些,這全都結合起來,就是世間第一的修行方法,這就是我們的基礎。

所以,這樣有生,生長的意思,我們的心接受到這樣的法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,這些法若能入心,我們就能斷除很多的煩惱,增長我們的智慧,這就是所生的意思,就是有父、血脈,所以能傳宗接代;我們的法就是有法脈,所以我們能傳法於千秋百世。這叫「法」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也就是「修行的第一階段」,就像父親開始要傳宗接代一樣。

世 即世間
第一者
謂修四諦行、
緣行、三七道法等
至此漸見法性
雖未得於聖道
而於世間
稱為世第一位

「世」,就是「世間」,第一,就是修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,以及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的法,這樣我們若能夠完整,都透徹了解了,自然那就是「至此漸見法性,雖未得於聖道,而世間稱為(世)第一位」。這些法,你們都了解了,這樣就能漸漸見到法性,真的就是回歸如來宅,真如本性的路。

雖然我們現在才開始在學,現在才開始在了解。雖然還不能得到聖道,不過,這些法我們都知道了。就像那個孩子,還在門外探,不敢從大門走進來,還沒進來,但是已經知道,裡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,能讓我們安心,能讓我們的工作,生活沒煩憂。同樣的,我們修行,找到正確的道路,我們這樣修,我們的慧命就這樣增長。

所以說,「雖未得於聖道,而世間稱為(世)第一位」,因為我們已經得到,佛所教育的法,這種的法,那就是「世第一法」。

想看看,現在人口這麼多,有幾個人能夠聽到這樣的法,接受佛的教育呢?所以我們這時候,就要立誓願,我們要佛法普遍化,度化眾生,讓人人有機會入這個法門來。他能入正門時,就能受這個法,來滋潤他的慧命,若能夠這樣,就是「世第一法」。

接下來說,「勿復憂慮」,不要擔心,不要怕,大家安心,對的事,在這裡做就對了,不要再移到別的地方。這就是在那個地方同修同作,在那地方鼓勵他、安慰他。

勿復憂慮:
若得五根力
則無復退墮

「若得五根力,則無復退墮」。我們的五根、五力,在三十七助道品,要如何能自在堅固?就要有根力,要有根、有力,這根力若不健壯,我們的心無常「觀心無常」,我們的心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很快就會退道心。所以我們必定要,產生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,才有「七菩提分」,「八聖道分」。這正道的路,我們才有辦法正確的走到底。所以,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很重要,就「無復退墮」。

「所以者何」,就是「以法脈相承」,用法脈來承傳。你若是沒有受到這個法脈,這樣就無法慧命成長;慧命不成長,要如何傳法?所以我們必定要,充足我們慧命的資糧。慧命的資糧,就是要多吸收法。法很充足,我們就開始能將這個法,再和別人分享,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功能,生命的功能,慧命的良能,我們必定法要很重視。這解釋為,就是「如父如子」的意思。

所以者何:
以法脈相承
釋成如父如子之意

這個法,我們將外面的法接受進來,就變成我們的法,我們自己的法,成長我們的慧命,我們的法能夠普及人間,這就是傳法,如父傳給子的意思。

接著說,「我年老大,而汝少壯」。

佛居道終
已具智斷
故言我年老大
而汝居道始
未有智斷
故言而汝少壯

我的年紀已經這麼大了,你們還年輕,這就是表示「佛居道終」。佛陀現身在人間,與人類一樣的生活,同樣生老病死,他一世的志業,已經年紀也老了,同樣的自然法則也差不多了,所以,佛居世間,傳道的時間也差不多了,所以叫作「佛居道終」。

「已具智斷」。在人群中,造福人群,在人群中,他斷了很多煩惱,因為他已經是沒有煩惱的人。覺悟之後就沒有煩惱,所以「智斷」。

智斷:
智德與斷德
明白真理名智德
斷盡煩惱名斷德
亦即菩提

「智斷」是煩惱斷除,德行現前,這叫做「智斷」。明白真理,名叫做「智德」,斷盡煩惱的名叫做「斷德」,所以「智德」與「斷德」,簡稱為「智斷」。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所以佛陀他說,「我年老大,而汝少壯」,表示我的年紀有了,也差不多了,我已經年紀大了,而汝居道首,開始,你們大家現在,在世間接受這個佛法,現在是開始,因為你們少壯,大家還年輕。也是表示接觸到佛法,真正的道理,這個「智德」,煩惱要斷,這功夫要用,佛本身是已經完成了。

現在再接下來所說的,「四諦」、「十二緣法」、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大家要走穩,再接下來就要,接受「六波羅密」,所以現在大家,才要開始要行菩薩道,大直道開始。所以「未有智斷」,因為現在才開始要入人群,才試試你們,是不是真正都斷煩惱了。

小乘法的人,以為我的煩惱都斷除了,我獨善其身。是不是真的呢?你要投入人群,要修到入人群中而不受染著,這才是真正「智德」現前。所以,你們大家還年輕,實道才要開始,真正的實道,一乘實法,現在才要開始,因為還未到達,「智斷」的程度,所以煩惱還未全盡,該修的法還未完整。因為這樣,你們還年輕,要用心學。

各位菩薩,「好自安住心意」,我們一定「三十七助道諦」,我們要好好利用。像我們在修的路,要如何來修?所以修行,必定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426《靜思妙蓮華》安住三十七助道諦 (第783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