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二 4月 27, 2021 8:1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二 4月 27, 2021 11:31 am

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信解修持信進念定慧,誠心無欺怠瞋怨恨言,破戒五過自惹惡聲名,終至後悔指依語五過。」
⊙「汝常作時,無有欺怠瞋恨怨言,都不見汝有此諸惡,如餘作人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。即時長者更與作字、名之為兒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無欺怠等: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,外不見怠惰之相,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。
⊙都不見汝有此諸惡:遠,譬外道諸見求理。近,譬三十七助道等,亦未見五障。
⊙亦未見五障:無有欺、怠、瞋、恨、怨言。
⊙如餘作人:指外道盲目修煉,毫厘偏差,傷害身心之徒。
⊙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:此喻五力入世第一位,已近聖人,未得見諦仍非真子,故名如父如子。
⊙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:此喻七覺支、八正道,能令行者悟入見道。
⊙一心無間斷,修道證真,故言即時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信解修持信進念定慧,誠心無欺怠瞋怨恨言,破戒五過自惹惡聲名,終至後悔指依語五過。」

信解修持
信進念定慧
誠心無欺
怠瞋怨恨言
破戒五過
自惹惡聲名
終至後悔
指依語五過

學佛,信解受持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的本分事。既然修行,怎能不信呢?就是因信,才發心立願修行,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信。既是信心堅定,入佛門來,要好好聽法,聽了就要解,聽若不了解,光是聽,也是無「法」入心。法若入心,我們要信受奉行,要好好受持,法怎麼說,我們就要怎麼修。修行是要永恆的,不是我今天有「修」,我明天就有「休」,要好好知道「修持」——修行要堅持下去;不是今天修、明天休,要好好堅持。

要堅持什麼呢?信,要有信,修信心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所以我們必定要信心堅定,還要精進,堅持精進的念頭,念念要繼續。我們要堅定,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,這樣才能成長我們智慧,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

修行的方法不只是信解,還要誠心,要無欺。不要有這個欺騙人的心,那就是叫做誠心。人與人之間,互相,應該要常常保持著「寬」,很寬念的心,念念我們都是在修行,念念我們都是要心寬念純。看到人,聲、色,聽到「聲」、看到「色」,我們若是不高興,也就是瞋恨心起。這一定要念念要繼續,我們修行的心,要懂得善解,不要聽到聲音就起瞋恨心。

聞聲起舞,我們要用智慧,要用正確的念,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,來看現代的人間。我們要如何待人接物,不是只看表面,這樣就心瞋怒、起恨怨心,發出了這種聲音。若是這樣,我們的心就很不踏實了。

所以我們的心要踏實,要誠心。信、實、誠、正,這不就是我們時常,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內心,待人接物嗎?所以我們要好好地,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。我們要守戒,假使我們若是信誠不夠,信解不夠、誠意不夠,自然我們就犯了很多的過錯,那就有欺,有懈怠、瞋恚、怨恨等等,這樣我們所有的心思,正信、正知解、見,都完全破除了,這叫做破戒。

破戒,那就是產生「五過」,五種的過失,也就是五種障礙,將來因緣果報。只要你有欺、怠,或者是,瞋、怨、恨,這五項,就會造成我們未來很多的果報,這種果報,首先就會自惹來惡聲、惡名。所以要讓人不批評我們,要讓人對我們有信,必定要守好戒律,守好規矩,所造作的一切,都不能有一個「欺」字,欺騙的心。這全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,所以我們若是有錯誤,「終至後悔」,修行要真誠,要信解、誠心,要不然最終還是後悔。這都是說身語意業,我們的語業,起心動念,身體去做,口頭這樣說,這就會生出了五種過失。

確實,修行我們要很用心。我們若是忘記了我們是在修行,以牙還牙,他的惡聲來,我的惡聲去,這樣豈不是擾亂了彼此的身心,豈不是擾亂了周圍的環境,豈不是擾亂了整個社會嗎?所以,我們應該,學佛要學得真心修行,是要誠意,不要破壞了,我們誠意修行的心念,這樣我們才能時時寬心。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,我們要好好受持。

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因為這個孩子已經安心了,在那裡工作了,就再加強語氣,「你做得很好,你常常這麼殷勤地作,又是很好的脾氣,個性很好。」

汝常作時
無有欺怠瞋恨怨言
都不見汝有此諸惡
如餘作人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「汝常作時」,你常常在做。看你做事無欺,很老實,又不懈怠,在人群中,人人都好,不曾見過你發脾氣,與人起禍端,都沒有。也沒有聽到你的內心有怨恨,不曾聽過你批評人,不曾聽過你說不好的話,「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」,這些欺詐或者是懈怠、發脾氣,怨恨語言聲音都沒有,這些惡,你都沒有。「如餘作人」,與其他人不一樣。

自今已後
如所生子
即時長者
更與作字
名之為兒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「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。即時長者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。」你能有這麼好的品行,與其他人不一樣,我很欣賞你,所以想,你(像)是我的孩子,我像是你的父親,這樣開始就叫他「兒」。這就是好緣,才能讓人願意這樣認定他,如父如子。

「無欺怠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「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」,我們人人沒有昧心,自己欺騙自己。欺騙自己,自然對人就不誠實,這是人生惡劣的人,這種心態。但是這一項,這個孩子沒有,他的心是開闊的,所以「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」。「外不見怠惰之相」,外在也是無懈怠。

無欺怠等:
內不見
昧心自欺之劣
外不見
怠惰之相
口不言
瞋恚怨恨之語

看你的身形很殷勤,口頭上也不曾聽過你在生氣,不只是沒有看到生氣的樣子,也沒有聽到你生氣的聲音,也沒有惡與怨的形態,怨恨的言語,都沒有。所以這就是無欺,自然他就沒有五種障礙。

五種,大家記得,內心是無欺,那就是沒有欺的障礙;再來,形體沒有懈怠,沒有怠惰,沒有懈怠的形象;口頭,沒有瞋恚、怨恨的語言。這總共有五項,這五項,我們若修得好,自然就無過失,無過失就無障礙,今生來世,我們都是沒有障礙。

接下來再說,「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」,這五種你都沒有。

都不見汝
有此諸惡:

譬外道諸見求理

譬三十七助道等
亦未見五障

從外來說,遠的來說,喻外道,「外道諸見求理」。外道,就不是正道了,外面很多邪知、邪見、邪信,就邪求。這種迷信,若這樣不斷下去,萬一走火入魔,就是很麻煩了。所以說,「遠」譬喻外面,「都不見汝有此諸惡」,這些惡都沒有,這也是很可喜的事情。我們修行,若能老實修行,誠心修行,自然就不會走偏差的路。

那就是「近」,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,就是修行者,佛法的道場,正知、正見的道場。若要修行,不能離開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這修行,這就是我們的基礎,「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」,這些我們一定要放在心裡。這條路要很穩,穩穩的,步步踏實走過去。

亦未見五障:
無有欺、
怠、瞋、
恨、怨言

「亦未見五障」,像這樣很順的路在走,這條路沒有障礙,這條路沒有障礙,因為你的心很正確,無欺、無怠、無瞋、無恨、無怨言,等等這五項。都是我們大家要用心地信解。

如餘作人:
指外道盲目修煉
毫厘偏差
傷害身心之徒

所以「如餘作人」,那就是指外道盲目修練,毫釐偏差,傷害我們的身心,這些人叫做「如餘作人」。你好好地,這樣老老實實,在這裡好好修行,不要像其他人,其他人雖然說他也是在修行,但是偏差了。同樣在勞作,那個人勞作,是那麼用心、老實,有的人在勞作是做表面給人看,其實很多錯誤的行為;看起來也是在勞作,他也是做得很辛苦,但是,是錯誤的。

對的,也是很辛苦,這樣在付出,但是都是對的。從我們的內心,要如何能從內心用功,對人、做事,我們要寬、要讓。讓人如何對待我們,我們也要虛心懺悔,我們的心量要很開闊,都能包容,還是不斷要用懺悔的心,來對這種不好聽的話、不好看的臉,我們要用很寬大的心去包容。要知道過去,我們與他一定有因緣,有惡因緣,所以現在,我們聽到很不好的聲音,看到很不好的形。不只是包容、寬心,還要向他懺悔。「懺悔即清淨,懺悔即消災」,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,老實修行最好。

「自今已後,如所生子」。從現在開始,我要把你認來當我的孩子,就如我親生的一樣,我像你的父親。所以,這位長者,已經接近了他的孩子,接近他的孩子,觀察他的孩子的行為,看他的孩子這麼老實,沒有什麼樣的缺點,真的是很殷勤用功。父親開始安心了,慢慢獻出了誠意的感情,要讓孩子知道,我與你相處,是很誠意與你相處,與你一起勞作,我都很誠意,讓這個孩子能身近,心也能貼心,身心靠近來了。

自今已後
如所生子:
此喻五力
入世第一位
已近聖人
未得見諦仍非真子
故名如父如子

所以「我如汝父」,汝如我子,如我所生的孩子一樣。這就是譬喻五力,五根、五力,已經入世第一位。五根、五力,歸納在哪裡,知道嗎?知不知道?「三十七助道品」中,「三四、二五、七、八」。這就是譬喻我們已經道入心了,這是(在)世間,我們要修行的第一個階段。

而且,所有要修行的大小乘,大中小乘,不離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修行者,離開這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你就無行可修了,我們的身心無法誠正信實。所以,誠正信實、慈悲喜捨,都是要走過這些路。我們必定在五根、五力,包括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,還有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,還有,最初的「四諦法」等等,我們全都透徹了解這些道理,這就是世第一,已經接近聖人的地位了,但是還「未得見諦」,還是無法到達「真佛子」。

這就是譬喻,我們現在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。我們的真如,我們還未真正去體會到,而我們此時只是接近而已,向著聖人的道路不斷前進,「四諦」、「十二(因)緣」、與「三十七助道品」這條路,這樣一直精進,接近聖人的地方,這樣的路在走,但是,還沒有真正見到真諦,還沒有,真如本性還沒有接觸到,所以還不是真的孩子,還沒有來相認。與我們真的父親還未相認。

因為父親用方便(法),我們前面的(經)文,就已經說過了,不想嚇到他,慢慢地接近,慢慢將他認成乾兒子,他若能照這樣再繼續走下去,那時候真正接近了,那時候才是真正的父子相認。

即時長者
更與作字
名之為兒:
此喻七覺支
八正道
能令行者
悟入見道

「即時長者,更與作字,名之為兒」。這是譬喻「七覺支」、「八正道」,能使行者,就是修行人,悟入見道。

我們除了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等等,「四念處」、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,再加上了,「七覺支」、「八正道」,這樣慢慢地讓他接近,能夠覺悟入道。若能夠這樣,慢慢地就會愈完整。

一心無間斷
修道證真
故言即時

所以「一心無間斷」,我們好好地修行,自然就能證得真如,我們就能見證在真如本性之中,這叫做「即時」。

這個時間,除了在四念處開始,一直到使用五根、五力,一直到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樣愈來愈接近,這個時間要接著,不要讓它間斷了。「無間斷」就是一直接下去,不要讓它間斷,這樣才真正能夠見諦真理。所以修行,時時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(第78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