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鈍根樂小 是涅槃縛 (第805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⊙「鈍根樂小法,貪著於生死,眾苦所惱亂,為是說涅槃,精勤大乘法,當得成佛道。」
⊙「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,樂於小法,便見縱捨,不為分別,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世尊以方便力,說如來智慧,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,以為大得,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。」《法華經
信解品第四》
⊙世尊以方便力,說如來智慧:謂世間之人,於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,聞其善巧方便說法,遂發菩提之心,是名以方便力。
⊙合喻:方等體信,承上謂佛於阿含教中,不為我等分別,而於方等會上以方便力。
⊙權智之力,說六種根塵,皆是大乘實相智慧。
⊙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:樂著涅槃而不利眾生者,是小乘之境界。獨一無伴,常住涅槃,偏空解脫。
⊙涅槃:譯為寂滅,滅生死因果之義。佛言:常住涅槃,是涅槃縛。
⊙涅槃或譯滅度。滅生死之因果,渡生死之瀑流,是滅即度。寂滅:寂,安穩之義;滅者,生死之大患滅。
⊙然我等既從佛,在阿含教中,得一日之價,以為大得,故於此方等大乘,雖曰心相體信,入出無難,然亦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鈍根樂小法,貪著於生死,眾苦所惱亂,為是說涅槃,精勤大乘法,當得成佛道。」
鈍根樂小法
貪著於生死
眾苦所惱亂
為是說涅槃
精勤大乘法
當得成佛道
我們學佛一定要,發大心、立大願。我們向來就是這樣鈍根,所體解的只是小乘法,停滯於小乘法,我們就無法,再向大乘教法前進、追求。這是我們修行者最擔心,一念獨善其身,他就會停滯在小法中。
「貪著於生死」。其實,不必擔心來生來世,只擔心的是我們今生此世,我們與眾生所結的是什麼緣,是福緣嗎?是惡緣嗎?我們是不是在人群中有在造福?因緣果報觀,我們若能清楚,從這當中成長智慧,若能這樣,我們就不必擔心,是不是在生死中。生,就是投入人群;死,是自然法則。自然我們就沒有生死的貪著,或者是厭煩,我們視生死為一件平常事。
我們凡夫不清楚,所以在人群中複製煩惱,受煩惱牽引,我們不願意去做,所以才會叫做「眾苦所惱亂」。這樣的眾生,佛陀就是來人間,「為是說涅槃」。
佛陀來到法華會,這期間「為是說涅槃」,開始大家慢慢能夠了解,法的因緣觀,就開始向他們說涅槃的法。在這生死中如何能甘願,很發心立願,去入人群,雖然入於人群中,心還是一樣非常寂滅清淨,這叫做涅槃法。
這涅槃法,要想了解,除非就是要勤,「精勤大乘法」,那就是付出無所求,很甘願來來回回,為人群去付出,是大乘法。「當得成佛道」,若能這樣,就人人所走的路,就是在這條大菩提直道。這是佛陀修行走過來的路,用心為我們敘述。
佛陀的時代,有一次,一群正好是,結夏安居結束的人,要來見佛、禮佛。佛陀就開始問這些弟子:「大家,你們結夏安居這段時間,是不是大家都輕安自在呢?辛苦嗎?」這些弟子回答:「大家輕安自在,心很愉悅,很歡喜。」阿難看到佛陀這樣慈悲,來慰問這些弟子,就心裡靈機一動,起身向佛陀請教:「佛陀啊!您的弟子這麼多,佛陀對每一位弟子,都那麼的輕柔悲憫,如一子一樣。佛陀,您這個心境,這分悲心、愛心、慈心,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念心?」阿難這樣問佛,佛陀就露出微笑,「阿難,這個問題你問得好,我告訴你們,你們好好聽。」
佛陀就開始說,在無央數劫以前,地獄中很多的受刑者,其中有兩人共同,拖著一輛火燒紅了的車。兩個人共同,都是同樣剝皮拖車向前走,若是拖不夠快,夜叉就用鞭索來鞭打。
其中有一個,體力已經沒辦法,癱軟下去了,獄卒沒有憐憫心,還是用那條鞭索,來鞭打這個受罪的人。其中這一位,他就向獄卒要求,:「讓他休息吧!這輛車,我一個人來拖就好了。」獄卒就說:「兩個拖都拖不動,你一個人有辦法拖。」他就說:「我願意將他所受苦,這分所(受的) 刑罰,我願意用我的身來代替他。」夜叉獄卒發了瞋怒心,用鐵棍這樣鞭打他。一棍就打死了這位,願意幫助人拖車(的人),這一棍打死,即刻生忉利天。
佛陀就這樣說:「阿難,那位在地獄中受刑者,生生世世了知,人生無常、苦難偏多,雖然生在天堂,心掛慮著人間的眾生,因為人間眾生容易起無明,懈怠、無明,造種種業,所以心心念念,願意脫離天福入人間。這個人是誰,你知道嗎?就是我,今天在這裡的釋迦牟尼佛。」這是已經無央數劫修行,為眾生修行的第一個念頭。
這是已經多久了呢?我們最近一直說無央數劫修行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就是佛陀他的一念心。其實這一念心,是我們人人本具,人人真如本性,卻是我們發不出這念心,那就是因為無明還很厚,這樣覆蔽著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要發這念心並不困難,困難就是我們不肯精進,懈怠,哪怕已經遇了佛法,我們還是「鈍根樂小法」,我們還是「貪著於生死」,我們還在「眾苦所惱亂」。
前面的(經)文,我們這樣說,「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,樂於小法,便見縱捨,不為分別,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。」
然世尊先知
我等心著弊欲
樂於小法
便見縱捨
不為分別
汝等當有
如來知見寶藏之分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因為我們的根機還未堪以接受,所以時機還未到,佛陀就是用四十多年時間,到這時候才開始向大家宣告,人人能得佛授記,人人都有成佛(機會)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本具寶藏。
下面這段(經)文再說,「世尊以方便力,說如來智慧,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,以為大得,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。」
世尊以方便力
說如來智慧
我等從佛
得涅槃一日之價
以為大得
於此大乘無有志求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須菩提還是這樣說,世尊以種種方便法,其實也是從如來的智慧,我們的根機是什麼,佛陀的智慧,就用方便來說法。
世尊以方便力
說如來智慧:
謂世間之人
於現世中
親近善友知識
聞其善巧方便說法
遂發菩提之心
是名以方便力
意思就是說,世間人在現世,「親近善友知識」,我們若懂得好好親近善友知識,我們「聞其善巧方便說法」。現在雖然佛陀不在人間,但是他的法身,還在人的心目中,這善知識沒有迷茫,還能將他內心所知所見,是正知正見的法,這樣善巧方便來說話。我們也應該要好好發菩提心,我們要好好按照這個方便法。
雖然說是方便法,其實是佛的真智慧,是我們的根機,能夠接受的範圍,我們若聽到,我們絕對是做得到,做得到的,好的事情,去做就對了。
這就是合譬喻「方等體信」。從「阿含」一直轉到「方等」,《方等經》的時代,大小乘法兼施,佛陀將這些小乘的弟子,慢慢帶入了向他們說大乘法。
合喻:
方等體信
承上
謂佛於阿含教中
不為我等分別
而於方等會上
以方便力
「方等體信」,我們能體悟、體會,原來佛法不只是獨善其身,也要兼利他人。這比「方等」更先,前面的「阿含教中」,「阿含教中」,「不為我等分別,而於方等會上,以方便之力」。就是隨我們的根機,讓我們在能力範圍內修行,沒有告訴我們,我們就要去利益他人,
權智之力
說六種根塵
皆是大乘實相智慧
「權智之力,說六種根塵,皆是大乘實相智慧」,到此時,其實我們要造福人群,同樣不離開六根、六塵。眼根,見苦知福,眾生怎麼這麼苦?聽到眾生在述說他困難的境界,苦難的眾生,我們在那裡接觸之後,我們的意根就開始起動了。憐憫心,開始我也願意去幫助,我願意去救濟,因為我有這個身體,五根、五力,就使用出來了,在我們的一念心願意付出。
我們大家不就是這樣嗎?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去做好事。也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,起心動念,煩惱一生,也是這個身體,去做很多煩惱無明,牽引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,也是這個身體。所以在《方等經》中,開始用「方便」,啟發我們的智慧,這個力量要懂得選擇,善惡要分明。善的,我們要力行向前推動;惡的,我們要戒,預防戒除惡念、惡行。
就是有六根、六塵,我們才能展現出「大乘實相」。真諦、道理無體無形,實相,就是用這個道理,無體無形的道理入我們的身心。
我們此生若不好好度,來生你是不是能遇到佛法呢?你來生是什麼樣的身形呢?是人的身形?是牛、狗的身形?我們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此生,聽法就要身體力行。
接下來再說,「我等從佛,得涅槃一日之價。」
我等從佛
得涅槃一日之價:
樂著涅槃
而不利眾生者
是小乘之境界
獨一無伴
常住涅槃
偏空解脫
在「阿含時」開始就說,因緣果報很可怕,所以大家一直趨向於得涅槃,這樣的一日之價。其實這就是還在小乘,只是為自己要斷煩惱,他「樂著涅槃」,只是這樣。所以「而不利眾生者,是小乘之境界」。這種「一日之價」,只有私己,「一日」就是只有自己,小乘的涅槃,不願意去利益眾生,所以是小乘的境界。那就是「獨一無伴」,自己獨善其身,是不是很孤獨呢?所以「常住涅槃」,這是「偏空解脫」。
涅槃:
譯為寂滅
滅生死因果之義
佛言:
常住涅槃
是涅槃縛
「涅槃譯為寂滅」,「涅槃」,寂滅的意思,就是滅生死因果的意思。也是佛陀所說的:「常住涅槃」。這些獨善其身的人,只想要自己獨善在這,寂滅生死因果,所以「是涅槃縛」。這是受涅槃綁住,所以他打不開他的小乘心門,打不開,無法向大乘法走。
涅槃或譯滅度
滅生死之因果
渡生死之瀑流
是滅即度
寂滅:寂
安穩之義
滅者
生死之大患滅
「涅槃」,又翻譯為「滅度」,「滅生死之因果,渡生死之瀑流」,這叫做「滅」,也就是「度」,這叫做「涅槃」。
「寂滅」就是寂,安穩的意思,寂滅,就是清淨安穩的意思,滅是滅生死大患。
我們若是這樣停滯著,只是利益自己,這也是同樣會受到,涅槃將我們困住。因為我們不肯發大心,就受到「解脫生死」,這樣將我們困住,我們不願意再投入人群。
佛陀的成佛,是因為他為眾生而修行,他的心,已經是時時都是在寂靜中,就是「華嚴」的境界,這是佛的本懷,永遠都是很寧靜。
外形脫下了莊嚴的服裝入群中,但是他的智慧,他的心,還是如如不動,在滅度、寂滅、涅槃的境界,永遠都存在。但是他還是,人群中來來回回,這念真如本性,永遠都是明照光明在人群中,這就是真正的大涅槃;不是小涅槃,是大涅槃。生死本來就已經解脫了,他還願意進入娑婆世界。
但是須菩提他們,得一日之價,以為我的煩惱去除了,所以「以為大得」,「以此大乘無有志求」。
然我等既從佛
在阿含教中
得一日之價
以為大得
故於此方等大乘
雖曰心相體信
入出無難
然亦於此大乘
無有志求
雖然來到「方等」這時候,「心相體信」,心也了解了,了解不是到小乘,佛法還能進一步開啟大心,入人群度眾生,應該這些法都知道了。所以「入出無難」,小乘法、大乘法,全都知道了,進出都沒有困難。不過,還是一樣,那念大心啟發不出來,就是不願意發心。
所以我們人人要用心,用心才有辦法精進,不要「鈍根樂小法,貪著於生死」,不要只是這樣。我們還是要入人群,清淨我們的心,廣度眾生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