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二 五月 11, 2021 8:2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二 五月 11, 2021 12:02 pm

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學佛得法領解,世尊觀機教,所以暫不分別,說大乘法分,明佛心人皆有,小乘漸轉大。」
⊙「世尊以方便力,說如來智慧,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,以為大得,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我等又因如來智慧,為諸菩薩開示演說,而自於此無有志願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即般若轉教。謂佛於方等教中,見我等無志求大者,以權實在佛。
⊙菩薩教化眾生時,有四種的無畏:第一、總持一切善法不忘,說法無畏。
⊙四種無畏:第二、盡知法樂,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,說法無畏。
⊙四種無畏:第三、善能問答,說法無畏。
⊙四種無畏:第四、能斷物疑,說法無畏。
⊙於般若會上,受教權實在己,便於自求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,佛漸開方等;約事理釋之。
⊙方者:方法之義,有門、空門、雙亦門、雙非門,四門之方法。
⊙等者:平等之理體。依四門之方法,各契平等之理,謂之方等。
⊙方是廣之義,等是均之義。佛於第三時,廣說藏通別圓四教,均益利鈍之機,故名方等時。
⊙為諸大士開示演說,既承佛慈愍,暢佛本懷而說,又為菩薩開演,將謂是菩薩法。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,不生一念希取之心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學佛得法領解,世尊觀機教,所以暫不分別,說大乘法分,明佛心人皆有,小乘漸轉大。」

學佛得法領解
世尊觀機教
所以暫不分別
說大乘法分
明佛心人皆有
小乘漸轉大

我們人人修行、聽法,要法入心,要能夠體會,能夠領解,世尊是觀機逗教。這是佛陀在世,修行者的用心,要先了解佛陀所說的法,佛陀是對機說法,所以說無定法,什麼樣的根機,佛陀就用什麼法來逗教。因緣成熟會遇在一起,他就對這樣的人,說他聽得懂的法,打開他心的迷惑,教導他如何捨去煩惱。

從開始,大家還對佛法不很清楚,所以就開啟了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這樣一路規律走過來。若對大眾,還是隨機說法。這種的生活這樣面對大眾,所以世尊就是觀機逗教。

所以「暫不分別,說大乘法分」。他在這段時間,也就是讓大家如何去除煩惱,在僧團中,希望鼓勵人人,發大心、立大願。轉到《方等經》,那就算是大小(乘)並談了。一直到「般若」,普遍讓大家能了解,世間萬物一切真理,是無形無體,總是在人與人之間,互相起爭端,就是從一念心開始。放棄執著吧!放棄了貪欲吧!放棄了一切名利地位,因為這全是空。

但是我們眾生聽了,是不是在家的一般人雖然知道,但是,放棄,豈是那麼簡單嗎?但是在叢林中,修行的出家眾覺得,我已經都放棄了,我心無牽掛,我若不要再有來生,這樣就很滿足了。

佛陀覺得人人體會道理,一切皆空,都差不多了解了,這個時候才開始,慢慢開啟法華之門,將「妙有」,真如本性,開始讓大家清楚。

「明佛心人皆有」。讓大家都知道,佛心是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,只要好好發大心。所以「小乘漸轉大」,這是佛陀看,觀機,慢慢已經體會了。

確實,我們人,凡夫、凡夫,一切的苦樂,都是在人間造成。天,都是在享受快樂,沒什麼大的善惡;卻是大的善惡就是在人間。人間無常,人間壽命苦短,短短的人間,一念心一動,可能就會做很多驚天動地,造成人禍的禍端出來。所以《梁皇懺》的其中一句:「國王一怒,伏屍萬里。」可見在一個國家的國政,一念心偏了,可能惹成了國界人民都遭災殃,起兵、軍事,就是去攻打其他的國家,其他國家的無辜百姓受災難。

尤其是現代,不必說「國王一怒」,其實老百姓、青少年一怒,小事情,街頭巷尾有什麼事情發生,有的人心態不平衡,看到抱不平,他就開始寫,就聳動,這樣發出去。無數人看到,打抱不平,這樣不斷一直傳,一直引發一些人的心不平,人心不平,就壓制不下去,就開始互相謾罵,就啟動了身行,就開始對立。

你們想,人間就是這樣。這種,世間本來就無常,其實生命也是苦短,卻是一念心起,惹成了這麼大的災難。這種災難愈來愈密切,現在人的心,是非分不清,這都是令人擔心,所以現在最需要,就是佛法淨化人心。現在人口愈來愈增加,人心不古,愈來愈脫軌,所以現在應該,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,應該是要兼利天下,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。

所以前面經文這樣說過了,「世尊以方便力,說如來智慧,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,以為大得,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。」

世尊以方便力
說如來智慧
我等從佛
得涅槃一日之價
以為大得
於此大乘
無有志求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須菩提說,那時候世尊用種種方便,一直到現在,經過了「方等」,開始就使力了,開始說大乘法了。卻是我們大家都覺得,人生苦難,所以還是守在「涅槃」,就是獨覺,獨善其身,這叫做「一日之價」,這樣就很滿足了;只要自己得救,其他就不管了。「於此大乘無有志求」,這個大乘法,我們沒有這樣的志願。

接著這段文說,「我等又因如來智慧,為諸菩薩開示演說,而自於此無有志願。」

我等又因如來智慧
為諸菩薩開示演說
而自於此無有志願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如來的智慧,為這些菩薩已經開示菩薩法,就是自利兼利他人。但是我們的感覺,這就是對菩薩說的話,這與我們無關。

即般若轉教
謂佛於方等教中
見我等
無志求大者
以權實在佛

這就是已經到「般若轉教」。「般若」,就是在「方等」轉過來,在「般若時」的時候。所以在《方等經》那個教法中,開始要轉時,「見我等無志求大者,以權實在佛」。「方等」開始就說大法了,但是這個大法還是「權」,還在方便中;就是「方等」與「阿含」就是(談)「有」,還是談因緣果報,鼓勵大家開始,要行善法、種好因,開始在教大家做好事情,但是這還是「權」。

其實「權」的裡面含著真理,大家還聽不懂,以為去行善做好事,這就是菩薩的事情。所以以為「權」與「實」,要合會時,這是在佛。其實,無志願求大,是這些弟子,但是佛陀在「權教」中,含著「實」,真實法存在,但是他們就是不了解,開始要大家要好好用心,自己自利也要利他人,卻是自己不願意,所以「以權實在佛」,這些人還是這樣的停滯。

「為諸菩薩開示演說」。就是菩薩教化眾生時,就是要有四種無畏。第一,「總持一切善法不忘,說法無畏」。這就是菩薩法。

菩薩教化眾生時
有四種的無畏:
第一、
總持一切善法不忘
說法無畏

第一,就是要將佛陀,所說一切的法,不論是大小乘法,菩薩一定都要很了解,了解之後才能「說法無畏」。才能很用心,將佛陀開始如何說法,轉四諦法輪等等,「十二因緣」、「六波羅密」等,向人人說話。這是菩薩第一要先得到這種,「總持一切善」。

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以前說過了。我們要「總一切法」,佛陀所說的大小乘法,我們都要攝受過來,而且要受持「無漏法」,法入心,不要漏掉。有這樣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在人群中去說法就無所畏。

第二,是「盡知法樂,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,說法無畏」。

四種無畏:
第二、
盡知法樂
和知道
眾生根欲性心
說法無畏

我們要先知道,要知道眾生的,「根、欲、性、心」,這我們都要,對眾生的性欲與心態,我們都要很了解,這就是菩薩要發揮他的智慧了。所以若不了解眾生的根機,不了解眾生的心欲,不了解眾生的心性,你要如何向他說法呢?我們先了解他,我們才有辦法和他說法。

第三,就是「善能問答,說法無畏」。

四種無畏:
第三、
善能問答
說法無畏

有的眾生,你還沒向他說,他就要問你了,你就要有辦法去回答他;同時,針對法來向我們問難,用批判,批判的心情,那種要來辯駁,我們也要有能力回答他,還要說服他。像這樣,說法無量,「善能問答」,人家要問,我們要有辦法答覆他。要來請教佛法,當然我們要很用心回答,引導他;有的人是心不懷善意來批判,像這樣,我們還是要回答,甚至要說服他。若能這樣,「善能問答,說法無畏」。

第四,「能斷物疑,說法無畏」。

四種無畏:
第四、
能斷物疑
說法無畏

因為眾生都是六根、六塵,在外面緣境,欲念很大。善,善念若能生,也是很大;惡念生,力量也很大。

因為物,引出了我們的欲,所以這個欲心被引出,開始努力去爭取,永遠都取不足,絕對不滿足。一座大樓起,這樣還不夠,要更高、更大的樓房,都是我們的。一座山開墾、破壞,取山土的資源,不夠,一座再一座山。

古時候的人說:「山高未是高,人心節節高。」這就是平時在說,有「一」時,都是永遠缺「九」。有一元,少九元,有一百萬缺九百萬,一千萬缺九千萬,一億缺九億,一直缺,我們的人生變成什麼呢?人生還不是皆空嗎?這就是「斷物疑」。到底,你要的到底要多少?物欲,你缺的是缺多少?你愈多的物欲,生意大,還要再大,這種的人生會很苦。

所以「能斷物疑」,對物欲一直懷疑,這也是我的,那也是我的,永遠永遠求無量的「我的」。為了物欲,人與人之間,互相懷疑,互相爭奪,這都是物欲。為了這樣,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向大家說,真正的道理,一切皆空,人生無常,生命苦短,我們要留一些時間,真正好好開啟我們的心門,心靈的財富。

我們在前面的文不就是嗎?「將這位貧窮子一直引,引入到打開寶藏,讓他看,你看,這麼多的寶物,這些東西,將來你都能夠取,出入無礙,能取用也無礙。」這是前面的文說過了。原來這個寶藏,是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的內心,人人都有心中的寶藏,這是人人本具佛性,智慧很多。但是,我們若沒有,開啟我們的智慧,我們永遠都是貧窮,外面的物質,怎樣貪都貪不足,若是這樣是很辛苦。

所以說,有種種的法,佛陀為菩薩開示演說。因為要當一個菩薩,就要具足這「四無畏」。

於般若會上
受教權實在己
便於自求
我等又因
如來智慧威力
佛漸開方等
約事理釋之

「於般若會上,受教權實在己,便於自求,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,佛漸開方等,約事理釋之。」做好事,人人都做得到。其實做得到就是大根機。佛陀全都說了,所以「權」、「實」都說了,我們自己不要接受,但是佛陀又開始,用如來智慧使出力量。過去是方便力,現在用威力,已經到「般若」,要再轉「法華」時,就發揮佛陀的威力。這是佛陀漸漸從「方等」開始,事理來分析,讓我們知道無事不成理,所以用事不斷來譬喻言教。

方者:
方法之義
有門、空門、
雙亦門、雙非門
四門之方法

所以「方等」。「方」者,方法的意思。那就是「有門」;「有門」就是有因緣果報,「空門」就是「般若」,一切皆空。這叫做「雙門」。「雙亦門」又是「雙非門」,也是「是」,就是這樣,亦非亦是。

等者:
平等之理體
依四門之方法
各契平等之理
謂之方等

「等」,就是平等的道理。「四門之方法」,那就是各以平等的道理,這樣來教育我們,這就是「方等時」。

有門、空門、雙亦門、雙非門,這樣是「四門」;四門亦是亦非。

方是廣之義
等是均之義
佛於第三時
廣說藏通別圓四教
均益利鈍之機
故名方等時

「方」是廣的意思,「等」就是平等,很平均的意思。佛的第三時,就是「方等」。從「華嚴」、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,這是第三時。

再者,第三時是「(廣說)藏通別圓」,這叫做「四教」。「五時四教」,這是鈍根的人,就要分別這樣來說教。其實,很簡單的道理——回歸如來本性。很簡單,卻是佛陀就要說很多,分門別類,回歸就是一真如本性,一真實相。

為諸大士開示演說
既承佛慈愍
暢佛本懷而說
又為菩薩開演
將謂是菩薩法

「為諸菩薩開示演說」,是諸大士開示,就是向菩薩開示。「既承佛慈愍,暢佛本懷而說,又為菩薩開演,將(謂)是菩薩法」。

自於此大乘
無有志願
不生一念
希取之心

「而自於此無有志願」,像這樣在教菩薩法,卻是佛陀的用心,我們大家都是沒有那個志願。所以大乘經,在「大乘無志願,不生一念希取之心」。

總是一念心。各位,學佛,其實就是只要了解這念心,我們要如何把握。純真的心,天下一切平安,心若一雜亂,天下災難偏多,一切都只是在一念心。所以要好好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(第806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