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三 五月 12, 2021 8:07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8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4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三 五月 12, 2021 8:49 am

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 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,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,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,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。」
⊙「我等又因如來智慧,為諸菩薩開示演說,而自於此無有志願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所以者何?佛知我等心樂小法,以方便力,隨我等說,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再釋無志願之意,謂佛知我等樂小,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。
⊙無非淘汰其樂小之心,策進其憤力上進,發大宏誓願之志。
⊙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,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,所以無志希求。
⊙其猶窮子雖受敕,領知眾物,而無希取一餐義。
⊙文有數義:第一、世尊知我著於貪欲,以小法為樂,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。
⊙文有數義:第二、佛說方便權教,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,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,遂不志求大乘。
⊙文有數義:第三、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,自遂無有志願。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,而我等固真為佛子。
⊙以智慧等法,破除貪瞋癡等不善之法,滅生死苦,得無上覺,天人凡聖,世、出世間,咸皆尊重,故號世尊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,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,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,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。」

佛在阿含教中
循善逗教
弟子依教持法
心相體信
知法入出無難
然無大志
以方等施權實
受持在己

修行,佛陀很用心,隨順我們的根機,如何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理。根機淺薄,初接觸到佛法,佛陀就用「阿含」。《阿含經》完全就是,隨眾生根機,有人有煩惱,來請教佛陀,有人有苦難,來求救於佛陀,佛陀隨著他們的根機,隨著他們所需要,就為他們開解,解釋佛法,那就是讓他們的心能安心,能夠心,在煩惱中解脫出來。這是在阿含教中佛陀的用心,隨機逗教,循善而逗教。

隨佛修行的,跟隨在周圍的,佛陀也是一樣,看這些出家修行者,大家的修行過程,有的人煩惱還是滿滿綁在心裡,有的是初出家,佛法還很粗淺,所以佛陀也要分門別類,根據根機來為他們說法。所以弟子就依照佛陀所教法的,這樣「依教持法」,就是依教奉行,隨著佛陀的教法,根機不同,不同的方法的教導,所以「心相體信」,這樣才有辦法安心修行。

沒有從內心的信受,外行哪有辦法保持著出家,安住叢林呢?所以讓大家對法就是,「知法入出無難」。讓他們知道法,接受到了,能夠用或者是無法用?這個法入心來,或者是法還在外面,還未受用?像這樣,有的人懂得受用。

雖然佛陀從「阿含」,一直到「方等」,開始也開示大乘,佛陀所說法從小轉大了,卻是,修行者還是獨善其身,還未立大志願。所以「以方便施權實」,佛陀只好就是在方便中,但是也含了實相法,一實相,一實乘的大法,也是在方便中開始慢慢施教了。

「方等」的法是權實兼施,大小乘平行教育。看我們到底是要接受小乘,還是要停滯在獨善其身嗎?或者是已經了解了,我要兼利他人?若能這樣,這種受法,受持這個法,是在我們自己。佛陀如何說法,就是要應眾生機,已經很用心了,這麼用心,我們若不能接受,真的是虧欠佛陀悲憫度化的心,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。

前面的(經)文,「我等又因如來智慧,為諸菩薩開示演說,而自於此無有志願。」

我等又因如來智慧
為諸菩薩開示演說
而自於此無有志願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佛陀,用您的智慧,向著諸菩薩開示。在《方等經》裡,菩薩來請法,佛陀為他們說大乘法,開示演說菩薩法。但是,同樣的,出家弟子也是在聽,卻是自己還沒有志願;覺得入人群,這與我無關,這種是沒有志願。

下面 (經文) 接下來就說,「所以者何?佛知我等心樂小法,以方便力,隨我等說,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。」

所以者何
佛知我等心樂小法
以方便力
隨我等說
而我等不知
真是佛子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因為佛陀知道,我們雖然對法有了解,卻是自己還是樂著,還是固執,保守在小法中,所以佛陀一直到,「方等」這個時候,開始講大法,開始要用力說。「隨我等說」,也是這樣為我們的根機,牽引著我們。佛陀這麼疼惜(眾生)如一子,也是盼望這些弟子,能夠接受佛的法,延續著佛的慧命。但是我們還不知,我們真實是佛子,自己還是不覺知。

這也就是再解釋,這是須菩提將他的心意,再次地解釋。所以說「所以者何?」就是要說出自己內心樂小法,再解釋「無志願之意」。是「佛知我等樂小法,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」。

再釋無志願之意
謂佛知我等樂小
以方便權巧
隨順我等而說

這已經佛陀開始,用方便之力循循善誘,這是要表達佛陀的慈悲,「以方便力,隨順我等(而)說」,無非就是要淘汰樂小法的心。

無非淘汰
其樂小之心
策進其憤力上進
發大宏誓願之志

我們就要慢慢要趕緊脫離,那種樂小法,鞭策我們要「憤力上進」。我們現在不可,再停滯在獨善其身了,不可再懈怠了,我們要趕緊向上精進,「發大宏誓願之志」。

我們這輩子能夠遇到佛法,我們這時候為何不好好,趕緊將法收入心來呢?我們這個身體到底還有多久?不知道。所以我們要精進,要發宏誓願。

「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」。大家這樣懈怠,因為我們自己還不知道,我們自己本具真如本性,原來是有豐富的家財,不知道我們是富家子。所以說,「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,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,所以無志希求」。

而我等不知
昔日轉教付財時
我等既已
真是大乘佛子
所以無志希求

還記得前面的(經)文,長者牽引著他的孩子,那個在外面流浪的孩子,已經好不容易,回到自己的家庭了,又打開寶藏的庫,這個庫門,財庫的庫門,打開給我們看,裡面所藏著這麼多,形形色色的財物珍寶。我們在「昔日」,就是那時候,佛陀循循善誘,從「阿含」而至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這當中,法,都已經為我們說了,這已經「轉教付財」的時候,「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」,那時候應該要知道了。但是「所以無志(希求)」,沒有希求,還不想要。看到這些珍寶已經在我們面前,我們還不想要。

其猶窮子雖受敕
領知眾物
而無希取一餐義

前面我們就說過,雖然看到那些東西,還覺得那不是我的,所以還是不想要求、要取。

文有數義:
第一、
世尊知我著於貪欲
以小法為樂
即不分別說明
我等亦有大乘之分

這段文有幾項意思,就是說:「第一,世尊知我著於貪欲」。知道凡夫,凡夫心還未除,所以「著於貪欲」。「以小乘法為樂,即不分別說明,我等亦有大乘之分」。還是要遊戲在小乘法中,只想著,如何叫做斷煩惱?「我已經去除無明,我已經斷煩惱,我所要求的是我獨善其身。」這種也是欲。因為我們的心還是貪著在功德,有功德才要修行。所以佛陀知道這樣,所以還沒有要向我們說大乘,分別大乘法讓我們了解。這就是我們還不能接受之時。

文有數義:
第二、
佛說方便權教
即是蘊含
說如來智慧
因我著於
已得涅槃之價
遂不志求大乘

第二,「佛說方便權教,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」。從「四諦法」開始,裡面就已經隱藏著如來的智慧。因為「苦」,就開始分析,「集」,從「集」種種煩惱來。從此開始,進入「阿含」,「阿含」之中,因緣果報,這也是佛陀的智慧含藏在其中。

權教就已經含著如來智慧了,只是「因我著於,已得涅槃(之價)」,所以覺得佛陀所說的法,我們已經去除煩惱,我們已經得到寂靜解脫的境界。所以他已經執著在這裡,「遂不志求大乘」,覺得這樣的用功,這樣的付出,對自己已經足夠了。

文有數義:第三、
以佛說如來智慧
專為菩薩
自遂無有志願
其實佛為隨順
我等之根性
權說小乘
而我等固真為佛子

第三,「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」。他以為佛陀在講說,這個智慧的境界,是專門為菩薩(說),菩薩需要超越的智慧;所以以為要超越私己、獨覺,要超越獨覺的心態,這個智慧更高一等,他們認為,這是佛陀對菩薩說的話,與我們無關,所以因為這樣,同樣沒有志願。「其實佛為隨順,我等之根性,權說小乘」,而我等還是固執,還不知道,我們也是佛子。

以為自己的根機不夠,卻是這時候看到,舍利弗已經受記了,原來我們這些小乘學者,將來也能成佛。這個將來,當然就是長久以後的時間。這長久以後的時間,這段時間就開始要發心,不論時間有多久,我們就是要啟動向菩提道走。

以智慧等法
破除貪瞋癡等
不善之法
滅生死苦得無上覺
天人凡聖
世、出世間
咸皆尊重
故號世尊

所以「以智慧等法,破除貪瞋癡不善之法,滅除了生死輪迴之苦,得無上的覺悟。」天人、凡夫與聖人,世、出世間全都該尊重。

所以我們若能真正用智慧,般若「真空」,若能再進入「妙有」,自然我們就能到達,到達與佛同等,世、出世間的道理,我們就能很清楚。

要知道,佛法在人間,我們若沒有很用心,在人間不修,將來我們若是在另外的五道,來生若是煩惱一起,來生來世無明煩惱再起,說不定三途也會再墮入。所以佛陀,要弟子用心,必定不要有這種放縱,把握時間,要守好我們的六根門。

譬如說,佛陀那個時代,大家聽經之後,同樣會集會來討論法。有一天,一群比丘上座,聽佛說法之後,大家就來論,到底佛陀所說,六根,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,是眼將境界綁住,或是外面的境界,來綁纏我們眼,眼識?到底是耳朵被聲音綁住,或是聲來纏著我們的耳朵?反正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,這六根是緣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境界來綁著我們的六根,或是我們的六根,自己纏著那些外面的境界,讓我們的心這麼不安定,到底是什麼呢?大家在那裡議論紛紛。

一位質多長者正好來了,看到這些上座比丘,一群人在那裡討論六根門。他也是很有興趣,站在旁邊聽。大家看到長者來了,「長者,您聽了覺得呢?」

質多長者他就說:「各位上座尊者,大家很用功,佛陀講完經,你們就這麼用功,大家在討論。你們在討論,我在旁邊聽。若以我的看法,應該不是眼睛去纏外面的境,也不是外面的境,來纏我們的六根。譬如一隻黑牛,一隻白牛,這兩隻黑白牛用一條皮索,將牠們綁起來,兩隻綁在一起,叫大家來看,到底是白牛綁黑牛,或是黑牛纏白牛?大家來看,相信大家看了應該就會說,這不是黑牛纏白牛,也不是白牛綁黑牛,應該是這條皮帶,將兩隻牛綁起來。」

這位長者又說:「這條皮帶,就如我們的貪念的心,貪欲。佛陀常常這樣告訴我們,是我們的一念心起,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,起貪念,所以才會發生了煩惱,煩惱才會相纏,複製無明。這應該不是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去貪外面,色、(聲)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都互相不牽纏,而是當中的一念欲,欲心,這念欲念起,就製造這麼多煩惱。我這樣說,不知道對不對?」

這些比丘上座:「佩服,佩服,不愧是在社會中見識多,所以佛陀所說的法,你能夠這樣就能體會到。欲念一起,就是緣著外面所有的境界,這樣來製造煩惱,這實在是『在家菩薩智慧長』。」

所以我們要用心,希望我們人人,智慧都要不斷不斷精進,向上提高。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不要再停滯於,小志樂小法。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(第807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