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立信謀大事 (第82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⊙「貧窮志弱不圖強,缺少信心謀大事,甘守小法不樂大,心念一轉實無難。」
⊙「長者是時,在師子座,遙見其子,默而識之,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窮子驚喚,迷悶躄地,是人執我,必當見殺,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:父敕使者追捉,子驚喚。父念子心切,忽然一見,即急教人追。
⊙窮子驚喚:由追意急,窮子無所措手,故稱怨驚喚,迷悶躄地。惶怖無措,驚懼不已,故悶絕於地。
⊙雖預華嚴法會,如聾如盲,謬於事理,聞大無益,云:迷悶無知。退大不修,卻住生死,如人躄地不起。
⊙是人執我:使者執之急,牽制之強,非是雇人作工之情,乃欲殺我之狀。
⊙必當見殺:喻本無志願,未有希求,卻被逼修大行,無異與死不殊。
⊙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:豈是有能衣食與我者,使我如此何用乎。
⊙何用衣食:言但求小法,何用大乘衣食,逼我修行?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貧窮志弱不圖強,缺少信心謀大事,甘守小法不樂大,心念一轉實無難。」
貧窮志弱不圖強
缺少信心謀大事
甘守小法不樂大
心念一轉實無難
佛陀的教育,無不都是一念心,教育我們發這念心,這念心若是啟發出來,大富、大貴、大用,人人無損,人人無缺,這就是微妙的法。
若是我們凡夫,就是都生活在,「貧窮志弱不圖強」。貧,就是沒有錢、物資欠缺,事事,有形的東西都沒有,這是世俗有形象的貧窮。若是貧窮,意志就會較劣、較弱,所以就是想,「我想要做什麼事情,我沒錢,我能做什麼事呢?」「我什麼都欠缺,我拿什麼去做事?」所以那個意志就會很消沉,不想去做如何發展他的才華。像這樣的人就是不圖強,只是被世間物質所欠缺,他就什麼都不敢做,也不願意去做,這種是貧窮志劣。
古人這樣說,「人貧,卻是志不貧。」人人都有一個潛能,我們若是有願心,發一個願心,沒有做不到的。最擔心的就是缺少信心,不怕沒有物資,是擔心沒有信心。
我們若缺少信心,那就是無法去「謀大事」。無法發心,無法去做事,這就是欠缺信心。我們若用單純的信心,人人都有潛能。「是嗎?我也有嗎?我若是有潛能,我願意將我的潛能,我就願意這樣付出。」只要是這樣,相信我們也有一分潛能,這個潛能久久就是,覆藏在我們的內心,只要我們有心,這分能力,本能就能發揮。
修行就是修在這裡。有形的物資欠缺是貧,無形的信心才是真正成就大事,最尊貴的。所以我們不要失去了信心,也不要為了外面的物資,沒有的時候就患得,若是有的時候就患失,不要有這樣的心態。
所以,修行者若是守在小法,不樂大,只是以為,我修行,我所要求的就是了脫生死。有這種了脫生死,為自己,很現實而求,這樣就像貧窮志劣的人一樣,只是為自己的解脫,這就不圖強;「志劣不圖強」,自己受限。
所以「缺少信心謀大事」。我們若是自己設限在,我們只是要了脫生死而已,這樣我們就沒有更大的信心,投入人群,就不想再謀大事,守在我們的本位而已,這樣就很可惜。所以「甘守小法不樂大」,只要我們「心念一轉實無難」。其實,我們學佛,行大乘法,其實是不困難,只要你的心念一轉,發大心,立大願,生活也是這樣過,只是我們走入人群,我們的力量去幫助他們,有力氣,幫助他欠缺的力氣,所以入人群度眾生並不困難。
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,「長者是時,在師子座,遙見其子,默而識之,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。」
長者是時
在師子座
遙見其子
默而識之
即敕使者
追捉將來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前面那就是因為那位長者,已經看到了,看到失落的兒子,已經看到了,發現到了,心就很急,所以(派)人趕快要去追他。
卻是貧窮子,「驚喚,迷悶躄地,是人執我,必當見殺,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。」
窮子驚喚
迷悶躄地
是人執我
必當見殺
何用衣食
使我至此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這段(經)文 ,窮子就已經要離開了,聽到後面有人追,他就跑得更快,後面的人追得更急,所以他被人抓到時,「迷悶躄地」,整個(人)很害怕,驚嚇過度,兩腳都癱軟了。無法再向前走,所以整個人都癱了,所以,「是人執我,必當見殺,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?」這個人這樣抓住我,我必定會沒命,我還要再求什麼衣食呢?我怎麼會來這個地方?在那裡又怕,所以(驚)喚,在那裡驚叫,腳走不動,所以整個人軟癱下去,迷悶就癱下去了。這就是表示,「父敕使者追捉,子驚(喚)」,驚就會喊。
即敕使者
追捉將來
父敕使者追捉
子驚喚
父念子心切
忽然一見
即急教人追
這是表示父親在思念他的孩子,突然看到孩子的身影在外面,那種的歡喜、那種的激動,怕孩子又走失了,所以表達出了,「父念子心切,忽然一見,即急教人追」。就是太急了,所以趕快叫人去追他,也沒有告訴他因由,說,那個人是我的誰,所以要追的人也不知道,就是趕緊要將他追回來。
所以「窮子驚喚」。後面追的人很急,所以窮子,貧窮的這個孩子,他「無所措手」,到底我要怎麼辦呢?自己整個人都傻住了,不知道要怎麼辦。「人家這樣抓我,我到底犯了什麼罪呢?到底我被抓走,我會變成怎麼樣呢?」所以「無所措手」,所以「故稱怨驚喚」,所以在那個地方就一直:「我又沒有犯罪,我又沒有對你們怎麼樣,我又沒有偷拿,我又沒有犯了你們等等,你為什麼……?」在那裡大驚大叫,這樣就「迷悶躄地」,腳就癱軟了,就這樣昏倒了。
窮子驚喚:
由追意急
窮子無所措手
故稱怨驚喚
迷悶躄地
惶怖無措
驚懼不已
故悶絕於地
「惶怖無措,驚懼不已」,這表達這個孩子很怕,所以「悶絕於地」,整個人都喘不過氣,手腳就癱軟了,就癱下去,就昏倒了。這就是窮子沒有力,抓的人也是很急。
雖預華嚴法會
如聾如盲
謬於事理
聞大無益
云:迷悶無知
退大不修
卻住生死
如人躄地不起
所以「雖預華嚴法會,如聾如盲,謬於事理,聞大無益,云:迷悶無知,退大不修,卻住生死,躄地。」躄地癱軟了,這就是表示我們凡夫,哪怕如佛陀初覺時,他的心地就是與宇宙乾坤,合而為一,那個時間,華嚴海會,天人、諸方菩薩、諸佛現前,滿滿在虛空法界中,那種心靈境界,寂靜的境界,與天地宇宙合一。這種法會開始,也有很多天人在那裡聽;聽不懂,如鴨子聽雷一樣,這種「如聾如盲」,好像沒聽到,聽不懂,好像眼睛看不到,佛覺悟那個法身之莊嚴。
這是譬喻我們凡夫在人間,儘管佛陀內心的心靈境界,永遠都是在華嚴會中,與初覺的心境都是一樣。但是凡夫總是這樣,就要從小教一直循循善誘,佛的心境沒有人有辦法了解,沒有人有辦法體會到佛心本懷。
雖然佛陀為眾生觀緣施教,看根機、看因緣,機緣也應該成熟了,說法經過四十多年了,這四十多年,在人間的世壽將盡了,這與人間的緣也差不多盡了,這時候不說也不行了。所以現在開啟了法華會,將初覺的心境,在凡夫的境界完全要展露出來。所以凡夫、小乘,他雖然聽法那麼久了,佛陀慢慢要將他接引,回歸到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與天體宇宙而來合一,這好像還有一段距離。所以,雖然這些弟子,好像參加在華嚴法會中,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,雖然是有參加,在這佛陀的心靈法會中,卻是還是「如聾如盲」,還無法很貼切了解。
佛陀就要說很多事,人間事,要譬喻很多來會合理。所以這個事理,人間所看到的苦難等等,佛陀所說的法,如何能解開無明煩惱,回歸真如清淨本性,不論用什麼方法,大家多多少少聽,聽了之後,「我知道了」,很快就減少了。有漏心,法,都是聽了就漏掉了;或者聽了,「謬於事理」,錯會其意。無法很貼切、很透徹清楚了解,所以錯會了意,這叫做「謬於事理」,就如沒有聽到,就如沒有看到一樣。
所以「謬於事理,聞大無益」,即使聞大法,也是沒有接受在自己的內心。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譬喻。所以「迷悶無知」,就是這樣迷悶了,迷了,人家說話也聽不懂,都聽不見。
所以「退大不修」,因為聽不懂,無法理解,這種發大心的願就退失了,不如自己斷生死。所以他就「卻住生死」。就是要如何能斷生死,所以因為這樣,人躄地,腳就軟了,不想再向前走,「我就是到這裡就好了」,就不想要再向前走了。所以「是人執我」。使者,這是表示使者,就是長者拜託他去將人找回來,這個人叫做「使者」。
是人執我:
使者執之急
牽制之強
非是雇人作工之情
乃欲殺我之狀
「使者執之急」,抓得很快,而且「牽制之強」,將他抓得很緊,所以「非是雇人工作之情」,不是要邀我一起去工作的人。是將我抓得這麼緊,我一定是有犯什麼罪?這就是他很怕。所以「乃欲殺我之狀」,這麼狠,好像要把我抓去殺一樣。這就是錯謬、誤會,錯謬。前面說「錯謬事理」。這麼大,大乘法,他都無法接受,所以是錯謬,覺得這個大法對我來說,衝擊很大,他不希望這樣。
必當見殺:
喻本無志願
未有希求
卻被逼修大行
無異與死不殊
必當見殺,譬喻說「本無志願,未有希求,卻被逼修大行,無異與死不殊」。我本來就不想要這樣,修這種大乘法,我都沒有志願,我只想要斷生死就好,所以「無異與死不殊」。你強迫我去做這些工作,我就不想去,我就沒有要入人群,你硬是要叫我入人群,不如我死了算了;我就沒有要做,我願意死,我就不願意做。像這樣,這麼堅切守在小乘。
所以「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」。既然不是我要的,硬是要我去,這實在是,我不要。這是志意下劣的人,真的是不堪耐勞,不堪動筋骨的人,這種視之畏途。
何用衣食
使我至此:
豈是有能
衣食與我者
使我如此何用乎
所以「何用衣食,使我至此,豈是有能,衣食與我者,使我如此何用」。這不是真正我要求衣食的地方,在這個地方只是強迫我做而已,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?所以我不希望住在這裡。
何用衣食:
言但求小法
何用大乘衣食
逼我修行
「何用衣食」,就是在這個地方被人逼迫,這樣我也不要。所以「言但求小法,何用大乘衣食,逼我修行?」
我就是修小法就好了,我何必入人群中去呢?我不必大乘來莊嚴我,我就在這個小乘法就好了,不要逼我。「逼我修行」,何必這樣逼我要修大乘法呢?我就是要這樣就好了。
佛陀真是無奈!學佛,我們要自己自願,被人強迫,實在是很辛苦。不過,佛陀不忍心,難得因緣成熟了,不知道經過幾生世才能成佛,那是無始劫以來一直一直修行,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,因緣成熟,現相在人間。既然現相人間,又有緣來跟隨在佛的身邊,佛陀當然就是希望,這麼多的弟子,共同如一子一樣,盼望這個是我唯一的孩子,每一個都是唯一的孩子,用這種心情,希望人人都能認清楚大乘法,希望人人發四弘誓願。
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度眾生,同時要斷煩惱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大家要打開心胸,好好接受大乘法,好好地在人群中結眾生好緣,這樣在人群中,更能懂得更多的法。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,卻是我們都無法體會,佛陀的心態,以為佛在強迫我們,非要投入人群不可。
是啊,他期待,不是強迫,他是期待,期待我們人人在人群中,一來能造福,二來能成長智慧,福慧雙具,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在人群中斷煩惱,這樣才能不畏生死,能夠在生死中逍遙自在,來去自如,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人人都是現成的如來。所以我們要人人,時時要多用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