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528《靜思妙蓮華》勤修覺支 迷途歸返(第831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⊙「本是富家主兒,一時蒙昧;流離顛沛坎坷,貧困受挫;父慈愍念尋子,子迷歸途;覓子尋跡得見,是真實子。」
⊙「並塗足油,飲食充足,薦席厚煖,如是苦言,汝當勤作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又以軟語,若如我子,長者有智,漸令入出,經二十年,執作家事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又以軟語,若如我子:循機投教修七覺支、八正道分。
⊙七覺支:第一、擇覺分,謂揀擇諸法之真偽。
⊙七覺支:第二、精進覺分,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。
⊙七覺支:第三、喜覺分,謂契悟真法得歡喜。
⊙七覺支:第四、除覺分,謂斷除諸見煩惱。
⊙七覺支:第五、捨覺分,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。
⊙七覺支:第六、定覺分,謂覺了所發之禪定。
⊙七覺支:第七、念覺分,謂思惟所修之道法。
⊙八聖道法:一、正見,二、正思惟,三、正語,四、正業,五、正命,六、正精進,七、正念,八、正定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本是富家主兒,一時蒙昧;流離顛沛坎坷,貧困受挫;父慈愍念尋子,子迷歸途;覓子尋跡得見,是真實子。」
本是富家主兒
一時蒙昧
流離顛沛坎坷
貧困受挫
父慈愍念尋子
子迷歸途
覓子尋跡得見
是真實子
讀這段文就能回想過去,<信解品>一直就是在描述著,描述著須菩提與迦葉尊者。須菩提開頭的長行文,就開始了,開始描述了自己本身的心態,因為跟隨佛很久了,卻是法沒有好好用心去體會,一直固守在小乘法中,這幾十年間一直是原地踏步,就如一位本來就是富家子,小時候幼稚,走失了,就不知道要回家的路,在外面流離失所,貧困顛沛坎坷的生活在外面。這是描述孩子很辛苦的形態。
「父慈愍念尋子」。父親慈悲,他的孩子離家了,當父親的心,永遠都是掛念著孩子,難免一直就要去找,到底孩子是在哪裡?所「覓子尋跡」,得見了,好像是孩子的身影一樣,「真的,真的是我的孩子啊!」當父親的慈悲,孩子再如何放蕩在外,父親既然有孩子的蹤跡,既然看到孩子了,他就已經認定,「是我的親生子」。這是表示我們眾生懵懂,一出去就不知路回來,忘記了父母對我們的思念、對我們的悲愁,卻是還在外面受盡了,很多很多的苦難、折磨,還是不知道歸途,不曉得回來的路。
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一個,很豐富的家庭,人人內心都有富家,有一個很很豐富的家庭,我們本來就是富家子兒,是富家人的孩子,就是一時的懵懂,一念無明,所以我們離開了家庭,在外面流浪。一念無明起,就有八萬四千的煩惱門開了,所以讓我們在外面流浪,做很多事情,同時上天堂,來人間,下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五道,這樣流浪失所,真的是很可怕啊!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佛陀的心意,來人間無非就是要所有的眾生,體會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可成佛,只是因為一念無明。這是佛陀來人間,要讓我們知道無明要如何斷,斷了無明,就能知道如何走回,我們真如本性的路。
來,前面這段(經)文說,「並塗足油,飲食充足,薦席厚煖,如是苦言,汝當勤作。」
並塗足油
飲食充足
薦席厚煖
如是苦言
汝當勤作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這就是前面,孩子在外面流浪,好不容易,父親發現到了,就要用很柔軟的形態,將自己變裝,到他孩子的地方去邀他。就把他邀來了,邀來了,果然拿起這些清掃的工具,每天,每天都是這樣,很認真在打掃。但是這位邀他進來的老人,就常常和他說話。因為印度是很乾燥,手腳容易龜裂,能夠保護身體皮膚,這是有錢人,才辦得到。所以他就告訴他:「你看,這些物資這麼豐富,即使我們在工作,你看,他也會提供不只是,吃飽穿暖而已,提供照顧我們的皮膚,『並塗足油』,有油讓我們護我們的腳。」
這是表示我們好好,將身體照顧好,「並塗足油」,就是表示神通,神足通,意思就是說好好修行,有辦法「六通」,「六通」其中就(有)神足通。其實「神足通」就是我們的思想自由,能夠很豐富,這叫做「神足通」。
常常提出向大家說,你們人在這裡,告訴你們菲律賓,菲律賓的街頭,那裡有一群流浪街頭的街友,若有看大愛電視,我們就會去想到,菲律賓馬尼拉的街頭,搭起那個地方,這麼溫暖的地方,供應給這麼多人沐浴,進去、出來了煥然一新,剪了頭髮,換好衣服,再給他們充足的東西。
我們就會想到這樣,像這樣,貧困顛沛,流浪在外,遇到好人時,完全人生都不同了。同樣的道理,像我們這樣明明知道,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真如本性充足,卻是我們就是這樣這樣,一直還有無明,還有垢穢在我們的內心。無明覆蓋,還有垢穢心病,就如我們飢餓、乾燥,連手腳都龜裂了,要做事真的是很辛苦。
我們現在已經聽法了,內心,心靈開始應該有財富了,應該有辦法利用,不只自己利用,我們也能「富有餘」,還能利用去幫助別人。
看看菲律賓這一群菩薩,看,他們心中就是有愛,除了他自己的家很富有,他願意走出來,準備很多東西,為這些街友設計,讓他們輕安自在,給他們物資。你們想,這不就是神足通嗎?富足有餘,能夠走到那個地方去,想到那個地方需要,就身體力行,走到那個地方去付出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的心靈是漸漸富有了。
這是因為有這位長者,捨不得孩子這樣的貧窮,這樣在受苦,用種種方法來開導我們,就如佛陀。
下面這段(經)文這樣說,「又以軟語,若如我子,長者有智,漸令入出,經二十年,執作家事。」
又以軟語
若如我子
長者有智
漸令入出
經二十年
執作家事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這段(經)文,我們要再用心看。用種種的方法、種種的語言,要如何來輔導他呢?
又以軟語
若如我子:
循機投教
修七覺支
八正道分
下面看下來,「又以軟語,若如我子」。父親已經親近孩子了,開始跟他說話。「循機投教,修七覺支、八正道法」。開始如佛陀對這些根機,中小根機的人,就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過去有「四念處」、還有「四如意足」等等,「三四」,還有「二五」,五根、五力,還有「七八」,七覺支、八正道。
七覺支,一、那就是擇,擇法覺支,「揀擇諸法之真偽」。
七覺支:
第一、 擇覺分
謂揀擇諸法之真偽
我們應該好好選擇法,法,我們要要入心來。我們學法真的要正,因為現在的世間很複雜,邪道、邪見,都很容易偏了,偏向邪道。邪道邪教牽引人,真的是很可怕。
我們學佛,佛者,覺也。佛就是覺悟的人,稱作佛。所以我們要選擇,選擇要信仰的宗教,這是要很認真來選擇,在宗教中,要如何修行,也是要很認真去揀擇,要好好去找出,真正是值得我們修行的法門。所以「諸法(之)真偽」,我們要好好去找,好好了解什麼是我們的真實法,什麼是值得我們用心受持的法。所以這叫做「擇法覺支」,簡稱為「擇覺支」。
「分」與「支」一樣,「分」,一分一分;「支」,就是一支一支。有時稱「七菩提分」,有時稱「七覺支」,這都是相通。
所以,第二就是精進覺分,就是說,修諸道法,沒有間雜。
七覺支:
第二、 精進覺分
謂修諸道法
無有間雜
這很簡單,看字就知道。我們在修行道法,沒有間雜,我們修行就是要一心一志,菩提大道直。我們要有直心,行在菩提道上,沒有這些複雜的東西,真實是很簡單的事情,沒有複雜。所以用簡單,道心、直心來修行,反而容易體會,不要很複雜的想。
第三,就是喜覺支,就是契悟真法得歡喜。
七覺支:
第三、 喜覺分
謂契悟真法得歡喜
我們若能歡喜,得到什麼歡喜呢?因為法與我們的心契合了。我們的心意,法,到底是什麼呢?我們聽了之後,了解了。為什麼「貧窮子」,譬喻我們自身的真如呢?我們自身的真如,我是我,貧窮子是貧窮子,和我有什麼關係呢?在人事上,與你沒關係,但是在道理上,與我們都有關係。道理是用譬喻,因為道理很深,說了,你聽不懂,就以提事,人事來譬喻。
原來那位貧窮子,就是我自己本身,我的無明一造一動,所以很多煩惱無明,跑出去,就不曉得回來了,現在知道回去的路了。
就如那位貧窮子,大富長者已經和他接觸了,在身邊,每天每天都和他說話,每天都鼓勵他立志。「等我立志,能夠取得世間的寶物」,這樣開始。就如我們聽法,原來我自己心中,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,只要我自己,法向心回向,入心回向。
常常說「法要入心」,意思就是說,你聽了法之後要回向到自己,自己找自己的本性。我們要知道,知道這條路已經快要到家了,那就會歡喜,所以叫做法喜。
常常說「我做得很歡喜。」歡喜什麼呢?「幫助人很歡喜。」「完成一件事情很歡喜」。修行者,真正有在聽法的人,我們若有去做,身體力行做到了,這就是法喜。「謂契悟真法得歡喜」,就知道方法,救到人,讓大家皆大歡喜,這樣我們是法喜。
第四,是除覺分,除覺分,那就是斷除諸見煩惱。
七覺支:
第四、 除覺分
謂斷除諸見煩惱。
我們現在了解法了,我們也知道要斷除,「斷除諸見煩惱」。我們流落已經,「二十乃至五十」,這真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,讓我們流浪這麼長久的時間,流浪這麼多坎坷的地方,真的苦不堪。這時候,我們找到路了,我們要趕緊斷除諸見。這無明的見解,現在開始就要斷除。修行,我們必定要斷諸煩惱,煩惱不斷,回程,要回來的道路,還是很遠。你若能夠斷一分煩惱,就是接近一分本性,接近回到家的道路,路有障礙,我們要先除開路障,路障若除開,我們要回去本性就有希望了。
七覺支:
第五、 捨覺分
謂捨離所見
念著之境
第五,就是「捨覺分」。「捨」就是要捨棄。剛剛是要「斷」,現在是要「捨」。那就是「捨離所見,念著之境」。
我們既然是修行了,我們必定要捨棄了,我們種種的見解,過去的習氣,我們要斷除,不論是名利、富貴,這都要斷除。我們既然修行,要很簡單的生活,而且不怕辛苦。這種很簡單,沒有種種雜支煩惱,來困擾我們的心,所以必定要捨,捨去所見的見思惑,捨去雜念心,捨去執著的念。若是這些境界,我們六根、六塵的境界,若都將它斷除,不要受它誘引了就出去,若能夠這樣「捨」,自然我們的煩惱就會減除。
六,那就是「定覺分」。
七覺支:
第六、 定覺分
謂覺了所發之禪定
我們要定,「定」就是要「覺了所發之禪定」,我們的心要定,叫做戒、定、慧。我們若有守戒,自然我們的心就不會亂了,心不亂,斷除五根、五境,根、塵、境,我們若斷除(執著),自然我們的心就會定。「定覺支」,就能夠定,這樣是禪定。其實,挑柴運水無不是禪,我們一切的動作,心專就是叫做「禪」。
第七,念覺分,就是說,我們要思惟所修之道法。
七覺支:
第七、 念覺分
謂思惟所修之道法
我們外面的境界斷除,外面的聲音有多複雜,我們也是不去掛礙它,我們要專心聽我們自己的心聲,專心將我們聽進來的法,用如何修行。哪一種法可以應用在生活上,什麼樣的方式,聽了很歡喜,這就是有在,「思惟所修之道(法)」。我們每天在聽,我們每天就要好好思惟。
「八聖道」,前面是「七覺支」、「七菩提分」。再下來就是「八聖道分」,也是「八聖道法」,這很簡單。一是正見,二、正思惟,三、正語,四、正業,五、正命,六、正精進,七、正念,八、正定。
八聖道法:
一、正見
二、正思惟
三、正語
四、正業
五、正命
六、正精進
七、正念
八、正定
我們若能夠全是很正確的見解,正確的思惟,正確的語言,正確的作業,我們的生活,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慧命。正思惟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,這都是我們修行中不可缺少。
所以各位,學佛在生活中,希望我們起心動念,都不要離開法,行中步步都要在法中,這才是真正我們學佛,無障礙的路。將路障除開,我們才有辦法一步一步,穩穩地回到我們的本家。所以這就是在清掃周圍,就是要下功夫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