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617《靜思妙蓮華》唯法供養 方報佛恩 (第86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⊙「利物以慈悲為首,涉有以忍辱為基,說法以忘我為本,庶可自利而利他。」
⊙「手足供給,頭頂禮敬,一切供養,皆不能報。若以頂戴,兩肩荷負,於恆沙劫,盡心恭敬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又以美膳,無量寶衣,及諸臥具,種種湯藥,牛頭栴檀,及諸珍寶,以起塔廟,寶衣布地。」《法華經
信解品第四》
⊙此明以外財供養,即是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等四事供養。
⊙更於佛涅槃後,以栴檀珍寶,起塔供養舍利。如斯供養,經恆沙劫,亦不能報。
⊙更於佛涅槃後,以栴檀珍寶,起塔供養舍利。如斯供養,經恆沙劫,亦不能報。
⊙何以不能報?以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,唯法供養,方才真能報佛恩。
⊙以諸如來,尊重法故,以如說修行,出生諸佛故。
⊙又以美膳,無量寶衣,及諸臥具,種種湯藥:美好食膳,以無量種貴價寶衣及諸睡臥床褥之具,或以種種上妙湯藥。
⊙牛頭栴檀:出離垢山,亦名楞伽山,最是名貴之香木,磨粉若用塗身,火不能燒。
⊙正法念云:北洲有山,名曰高山,多有牛頭栴檀,以此山峰,狀如牛頭,於此峰中生栴檀樹故。
⊙及諸珍寶,以起塔廟:若以香木及諸寶物為佛起造種種塔廟。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利物以慈悲為首,涉有以忍辱為基,說法以忘我為本,庶可自利而利他。」
利物以慈悲為首
涉有以忍辱為基
說法以忘我為本
庶可自利而利他
用心啊!因為我們前面一直說,佛陀他來人間,就是希望人人聽法能夠理解,有信有解,將這個法聽入心,道理化為我們能夠受用,這是佛陀最期待的,也是來人間的目的。但是,我們眾生總是,受無明煩惱,障礙了我們前方的道路,所以佛陀不斷用心,看眾生的根機,你是什麼根機,我就用適合你的根機的,方法、道理,來向我們開示。
數十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,看看弟子,到底法又理解多少呢?雖然發心,依教奉行,但是愈聽愈覺得人間的苦,擔心人事物再來污染我們的心,所以愈怕,也就愈想要顧自己,不敢和眾生攀緣。
佛陀說菩薩法是人間事,應該是在教導人間的人,走入人群去救度眾生。「菩薩法雖然很好,不是對我說的。」佛陀看到這些弟子還是一樣,大心還沒有啟動,自己年齡又大了,這一世化緣將盡了,入滅之後,是誰能將法再傳下去呢?必定要出家修行者來傳法脈;要傳法脈,如果沒有發大心、立大願,沒有以身作則,要如何入人群去啟動人間菩薩?所以,佛陀開始,在法華會上不斷讚歎,<方便品>中,不斷讚歎佛的智慧。
包括舍利弗一直覺得,從佛的智慧甚深無量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等等,一切種智、道種智等等的分別,這樣,舍利弗他開始起歡喜心,不斷請求佛陀,再更詳細的一一來解釋、分析佛的智慧、佛心的境界,是到什麼樣的境界?
佛陀開始分析了,舍利弗了解,體會佛心了,開始發大心、立大願,願意傳佛的法脈。佛陀為他授記,開始啟動很多人對自己的信心:「舍利弗都能夠未來成佛了,我們應該是一樣。」所以再自己思考,懺悔啊!懺悔過去,在這條道路上只是原地踏步,所以一直就是,在苦、集、滅、道。還有這種,菩薩道對我有什麼利益?對我有什麼好處呢?我獨善其身,起碼我不會再墮落,六道四生當中。因為這樣,還無法打開心門。現在已經知道了,應該我也要了解,更了解要如何,我才能真正體會佛心,與佛的境界同等,這到底要如何做?
佛陀他修行,他累世累世這個修行的心,不曾變過。而自己呢?凡夫修行,起了道心,認真修行,中途退失道心,所以會再墮落。但是,這麼長的時間,釋迦佛總是經過累生曠劫,不間斷,這樣「上求下化」,這是佛他所以能夠成佛。現在了解了,自利之後要利物,還要再利他。修行不只是為自己,我們要為天下人,我們要關懷天下事,我們要疼惜天下物,這種利物要從慈悲開始。
「利物以慈悲為首,涉有以忍辱為基」。慈悲是願意布施,不忍眾生苦,只要眾生得安樂,不求自己能享受什麼。但是在救度眾生,入人群中,絕對要經過,「涉」就是要經過、要經歷,經歷、干涉很多人間事物。堪忍事多啊!人事物中很複雜,要入人群中去,要承擔一件事情,堪忍的事情很多。既然發心要入人群,干涉到很多人事物,真的是很辛苦,所以必定要有忍辱為基;慈悲為前提,忍辱是基礎。所以要有開闊的心,要能夠耐得苦,這種忍,忍辱為基。
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。這個說法,不要光是執著我,我是能說法的人,我是多麼的了不起!佛陀他也這樣說,說法者無法可說,因為法本來就是天然的道理。法,到底放在哪裡呢?哪裡都無處放。它原來自然的道理,它原來就是法,只是這個法在我們的心,若是開闊,沒有雜念、沒有煩惱,沒有自私、沒有自利,開闊大我的心,就沒有小我的執著,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它的道理存在。
因為天地萬物皆是法,虛空法界無不都是真諦道理。只要我們的智慧開,我們的心沒有煩惱,去除我執,去除習氣,這樣哪還有什麼法可說呢?所以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,就是心胸要很開闊、開闊,才能見天地萬物,自然法則的道理。這就是要忘掉小我,拿來無不都是理。這是我們要學的。真的我們的心要開闊,所以「庶可自利而利他」。如果能夠這樣,才能自利而利他。
所以我們自利的心,就是我們要好好自愛。觀念、見解要自愛,自愛就是,我們不要受外面人事物,稍微的煩惱,就動搖了我們的見解,這叫做無明,這叫做愚癡。道理不透徹,就很容易被影響,這就是人生的苦,苦在無明、不了解。
我們修行者,佛法聽了、聽了,考慮那麼多,怕我如果和人接觸,我就會受他把我污染了。你想,醫生、護士如果怕病人傳染,他就無法當醫生、護士。所以要當醫生、護士,他也要有那分勇氣,他對病理全都能了解,自己要如何預防,然後他要盡心去救病人。同樣的道理,修行者,我們更要了解很多道理之後,這就是預防我們自己,道理就是要用在人群,不只是用在自己。所以因為這樣,我們若能以慈悲為首,以忍辱為基,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,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自利利他了。
我們要如何報佛恩呢?其實,報佛恩就是要自利利他,這就是佛陀,他要教育眾生的目的,他來人間最重要的事。我們若要報佛恩,就是讓他完成他的心願,完成他的任務,這就是真報佛恩。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「手足供給,頭頂禮敬,一切供養,皆不能報。若以頂戴,兩肩荷負,於恆沙劫,盡心恭敬。」
手足供給
頭頂禮敬
一切供養
皆不能報
若以頂戴
兩肩荷負
於恆沙劫
盡心恭敬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像這樣用很長的時間,用身體的勞作,這樣非常的恭敬,這樣是不是能報佛恩嗎?
下面(經文)又再說,「又以美膳,無量寶衣,及諸臥具,種種湯藥,牛頭栴檀,及諸珍寶,以起塔廟,寶衣布地。」
又以美膳
無量寶衣
及諸臥具
種種湯藥
牛頭栴檀
及諸珍寶
以起塔廟
寶衣布地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再用食物等等,有形的物質來供養,這就是表示「以外財供養」。剛剛說的是以身體勞作來供養,現在說的就是身外財的供養,也就是「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」等等,這叫做「四事供養」。
此明以外財供養
即是飲食、
衣服、臥具、
醫藥等
四事供養
人的生活,真的不能離開這四項東西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大家要維持身體健康,飲食很重要,要供給營養,身體才會健康。即使修行,佛陀和弟子每天都要出去托缽、去化緣,一方面是為身體的營養生活,就是維護生命;一方面發揮慧命,化度眾生。
人不能離開衣,我們要衣服遮體。夏天就是較薄的衣服,冬天要較厚的衣服。還有住的地方、臥具,要有住的方,有「單位」,有床可以睡,甚至要有醫藥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不能缺少這四項,這叫做「四事供養」。
更於佛涅槃後
以栴檀珍寶
起塔供養舍利
如斯供養
經恆沙劫
亦不能報
「更於佛涅槃後」,還用「栴檀珍寶,起塔供養舍利」。「如斯供養」,經過恆河沙劫,很長的時間「亦不能報」。
哪怕佛陀涅槃之後,也是用最好的東西來供養。栴檀珍寶來建塔,就是最好的材料,以珍寶來裝飾,很堂皇的塔,這樣建起來供養舍利。「如斯供養」,像這樣,用這麼珍貴的東西,來起塔造寺來供養,經過「恆河沙劫」,很長的時間,「亦不能報」。
這就是表示佛恩難報。佛陀給我們的法是無形的寶,轉我們的心境,讓我們能夠心開闊,讓我們不再造業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佛恩難報,很大的恩。
何以不能報
以諸供養中
法供養最
唯法供養
方才真能報佛恩
所以,「何以不能報?」為什麼這麼的,還是無法報佛恩呢?「以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,唯法供養,方才真能報佛恩」。
你光是勞作你的身體,你並沒有法入心,所以還是佛心所掛礙,因此還沒有報答佛恩。即使你用再多的東西來供養,佛的心還是掛礙眾生。所以,要報佛恩只有一項,所有一切的供養,法,法的供養為最第一。
因為過去我們說過,有利的供養、敬的供養、行的供養。利的供養是身外物,敬的供養是勞作、殷勤禮拜,但是行的供養才是真正的法,利、敬與行,最重要的就是行,身體力行在法中,這才是最大的供養。
唯有法入心,行在法中,自然所做,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,無不都是能夠說法,都是在教導,都是在度眾生。所以「唯法供養,方才真能報佛恩」,所以我們必定要行,法要在行中。
以諸如來
尊重法故
以如說修行
出生諸佛故
「以諸如來,尊重法故,以如說修行,出生諸佛故。」因為以諸佛,過去到現在,釋迦牟尼佛和過去無量數佛,都是尊重佛法。所以說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就是尊重覺悟之道,照這樣說,依教奉行,不斷不斷就是照這樣修行,沒有間斷,沒有漏失,都一直在佛法中。不論任何生世,何生何世,全都沒有間斷,沒有漏失的法,一直到成佛。
「又以美膳,無量寶衣,及諸臥具,種種湯藥」。
又以美膳
無量寶衣
及諸臥具
種種湯藥:
美好食膳
以無量種貴價寶衣
及諸睡臥床褥之具
或以種種上妙湯藥
這麼好的美食,四事供養,用很多珍貴、很高級的衣物,或者是臥具、睡的東西等等,都是用最好的,這樣來供佛。甚至一直到最後,用牛頭栴檀起塔來供舍利,這都是有形的,這全都是利的供養。
牛頭栴檀:
出離垢山
亦名楞伽山
最是名貴之香木
磨粉若用塗身
火不能燒
「牛頭栴檀」,這就是一個山名,這個山名就是在「出離垢山」,一個名稱叫做「楞伽山」,那個地方,就是最名貴的木料,都出於那座山,那座山,那裡的木料磨成粉,就是香的,就如我們現在在用的,香木、沉香等等。那座山的形就如一個牛頭一樣,所以叫做「牛頭栴檀」。
正法念云:
北洲有山
名曰高山
多有牛頭栴檀
以此山峰
狀如牛頭
於此峰中
生栴檀樹故
「正法念(云)」:「北洲有山,名曰高山」。這座山就是在,北俱盧洲那個地方。有「牛頭栴檀」,就是在那座山裡有這樣的東西。山峰如牛頭,裡面所出產的東西,那個木料。
及諸珍寶
以起塔廟:
若以香木
及諸寶物
為佛起、造
種種塔廟
所以「及諸珍寶,以起塔廟」。就是用這麼上等的木材,所以用這樣來建塔廟。用這樣的木材,若以香木及諸寶物,為佛起塔,造種種廟,塔廟,這樣來供佛,其實還無法說是報佛恩。
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,真正供佛就是要用法,我們認真修行,才是報師恩,才是真正報佛恩。所以,真正的修行就是要用心投入,要慈悲為首,要忍辱為基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說法,我們才真正是報佛恩。所以時時要多用心。